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致詞

陝西導遊詞

致詞2.86W

作為一名專門為遊客提供優質服務的導遊人員,常常需要準備導遊詞,導遊詞由引言、主體和結語三部分構成。那麼什麼樣的導遊詞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陝西導遊詞,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陝西導遊詞

陝西導遊詞1

各位來賓:

大家好!我是導遊員……

非常歡迎大家來到“中國道教源頭”---老君山參觀。在參觀期間有兩個小小的要求:

第一,請不要吸煙,因為老君山是天然林海,一級防火單位;

第二,請大家在參觀的時候,不要離開登山盤道和休息台,因為老君山地勢險峻,並有野獸出沒,以免發生危險。謝謝合作。

第一項:

老君山的得名老君山旅遊風景區位於西嶽華山之陽,地處秦嶺東南段北端的陝西省洛南縣巡檢鎮,在該地有一歷史非常久遠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名曰“老君洞”,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洞內溶柱林立,姿態萬千,錯落有致,特別是與道教傳説中的神物酷似的“系牛柏、煉丹爐、聖君卧榻、天門、豆腐坊、仙塔、玉柱、青牛”等溶柱景觀更是引人入勝,令人神往。相傳太上老君從周國趕往秦國途中,在河南靈寶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攔住,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來,於是纏着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太上老君迫不得已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太上老君對受制於人的尷尬處境深感關切,發誓要修得正果,他便來到洛南老君山潛心修煉。時年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在老君洞終於功德圓滿,修煉成仙,玉皇大帝親駕相迎,也到此處與太上老君切磋仙道,遂成道教一統。後太上老君到達秦都西安,又降至終南山樓觀台講道,至此,道教傳統才深深的紮根於中華大地。故民間人士在這陡峭的山崖上建造老君廟、玉皇殿以志紀念,老君廟、玉皇殿那歷盡蒼桑、飽經風霜的錚錚風骨,浩立於峭崖絕壁之巔,儼然向世界宣告中華道教在這裏誕生。遍佈山間的秦磚漢瓦、古蹟遺存,承載着我們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先民們虔誠的神靈崇拜,民國八年,這裏的鄉民又勒石樹碑,記載着這一史蹟,於是,老君洞所在的羣山峻嶺也就叫起了“老君山”,老君山也就成了“中華道教第一山”。

第二項:

道教文化藝術碑林道教文化藝術碑林是老君山旅遊開發項目的一個人文景觀,將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線,輔以各界名流和遊客的詩詞、散文、觀感、題詞,全面、系統地再現道教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多角度、全方位地記錄道教文化在老君山發揚光大的不朽歷程。如果那位來賓有興趣,我們可以給您免費提供一塊碑位,永久留下您的人生足跡。大家現在看到的是我縣原人大常委會主任閆光臣先生遊老君山的觀感詩。

第三項:

老君山生態旅遊與老子文化老君山和太上老君聯繫在一起,就有了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太上老君的學名叫“老子”,他的著述叫《道德經》,是道教始祖和中國的哲學之父。黑格爾把老子的思想和歐洲人的老祖宗的哲學相比,認為有着重要的共同之處,“有點像我們在西方哲學開始時那樣的情形”。黑格爾尊崇老子哲學,把它同希臘哲學一樣看成人類哲學的源頭。黑格爾是十九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最偉大的代表,他的宏大的思辨哲學體系的建構終結傳統的古典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在批判和繼承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中誕生的。老子説:“治大國,若烹小鮮。”(第60章)這就是説,治理一個大國就像煎一條小魚,要慢慢地將它煎熟,要自然而然,不要多翻動,否則就使魚破碎得不成樣子了。美國前總統里根很欣賞老子的這一智慧,深知其三味,他在1987年國情諮文中引用了老子的這句話,用這一理念來指導其經濟政策,引起強烈反響,《老子》一書暢銷美國,一時“紐約紙貴”。現在,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這一團紫氣,是飄到哪裏就給哪裏帶來祥瑞,帶來智慧的,這一團紫氣不僅在中國飄了幾千年,又飄出了國門,給世界帶去了智慧的芳香。因此,當老君山生態旅遊與老子文化密切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洛南老君山就成了世界頂級的旅遊資源,我們又成功地在旅遊服務領域註冊了“老君山”商標,開創了我國旅遊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先河。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太上老君靈光照耀下的老君山生態旅遊,讓我們攀附在中國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形成了旅遊與文化的完美結合,得到各級旅遊管理部門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太上老君像 據史料記載:太上老君生卒年月不詳。字伯陽,諡曰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無為之説,後世以為道家始祖。孔子嘗往問禮,着有《道德經》五千餘言。在現今社會各行業中,如:鐵匠、煤窯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鐵匠等,皆祭拜老子為祖師爺。有的亦稱為伯陽、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陽、李老君。為了紀念太上老君這一歷史傳奇人物,我們在這裏建造“太上老君塑像”作為“中國道教之源 - 老君山”的標誌性建築,讓歷史文化與自然美景有一個完美的結合。塑像高約5米,底周寬約3米,居於老君殿(在建)前的小山之巔,背靠玉皇嶺,西臨禹坪川,居高臨下,威儀凜然,是我市最具特色雕塑代表之作。塑像主人雍容華貴,步態輕盈,手握禪杖,俯瞰眾生,令人肅然起敬。再現了道教教義中的“重現世,恤民生,察民情,療民疾”的思想,直觀的表現出道教創始地特有的“洞天福地”的深刻藴義。太上老君像體驗點:感受道教文化歷史淵源。老君山是一塊神奇的地方,相傳太上老君曾在此修煉成仙,功成名就之後,玉皇大帝親駕相迎。

第四項:

天然氧吧老君山空氣清新,每立方厘米空氣中含16萬個負氧離子,如同天然氧吧。在老君山一天吸入的負氧離子,相當於在大城市裏待一年。 神奇的負離子來自森林的樹木、枝葉尖端放電,來自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光電效應。水分子的裂解也可產生大量負離子,神奇的負離子來自晨露霧氣、雨水降落的過程中。 老君山位於我國亞熱帶和暖温帶的交匯區,生長着3200多種植物,這裏的植物分佈和生物多樣性在全國首屈一指,是秦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具有天然劃分中國大陸南北氣候的地理功能。 老君山山高谷深、重巒疊嶂的地貌,清晨,雲霧繚繞;日間,清風徐徐,鳥語花香,素有"天然氧吧"美譽,走進這片原生林,每一種珍稀動植物都在向您講述一段久遠而滄桑的生命歷程。油松林是攀登老君山的一條必經之路,這裏綠蔭閉天,油松盤根錯節,櫛比鱗次,山風吹來,鬆波陣陣,松濤洶湧,好似一片綠色海洋;若是您在林中小憩,清新涼爽的空氣,不知名的鳥語,還有遍地的野花,定會讓久居繁華都市的你忘乎所以。節假日邀三五朋友,暢遊此地,不失為一件很愜意的事。這裏是四季遊玩的好去處。早春,萬物復甦,百花爭豔。炎夏,濃廕庇日,山風清涼。金秋,紅葉似火,野果飄香。深冬,雪峯皚皚、銀裝素裹。這裏是著名的“天然氧吧”,其實,老君山處處都是“天然氧吧”,這裏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9%以上,其密度之高,保護之完整,堪稱“秦巴之粹”。油松林體驗點:鳥語花香,這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給您最大享受。整個林間空氣清新,異常清淨,沉美無比。

第五項:

龍藤溝老君山上漫山遍野、縱橫交錯如靈蛇上山的龍藤及五顏六色、形狀怪異的山花,據書上介紹,龍藤又名牛馬藤、過山龍等,屬熱帶生長植物,能在老君山景區生長屬一大怪事。它落地生根,根又生藤,如行蛇走蟒般無止境在森林間、巖石上亂竄,形成了一個 “龍蛇世界”。每到春暖花開時,滿山的龍藤便掛滿五顏六色、形態怪異的花,沁人心脾,構成了景區一大獨特景觀。 龍藤溝體驗點:一路景色如錦繡畫卷,令人陶醉。山林蒼翠在濃廕庇日的山林中拾級而上,呼吸着富氧離子的純淨的空氣,瞭解着這千年歷史的道教名山,放眼四望,莽莽山林盡收眼底,使您產生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第六項:

迴心崖迴心崖山勢險峻,山崖峭立,山道崎嶇,前歷老君梨溝之艱,後臨青龍背之險,意志不堅者多在此休息後下山,故稱迴心崖。據説,人們如果被紅塵干擾得不知如何才生活下去時,來到了這裏,就可以悟出一切塵緣。也有人説,有人想來老君山歸隱,來到這裏,突然覺得紅塵可戀,又改變主意回頭。民國時期,也常有人獨坐這裏,或憂慮,或心灰意冷,但往往有老年的道人,會在其身邊加以指點,或者,有素不相識的香客投以關注的一目,他頃刻間就會茅塞頓開,回心轉意。據説到過迴心崖的人,人生要豁達很多。迴心崖體驗點:在迴心崖前,舉目仰視,萬丈石壁,橫立眼前,使人望而生畏,考驗旅遊者的意志。

第七項:

青龍背青龍背位於老君仙洞前,是一突兀狀山脊,兩旁數丈深淵,高不可測,相傳青龍背前的山洞中有條青龍,故而得名。青龍背上樹木茂密,降低了突兀山狀的驚險程度,有又鋼製護欄防護,是登山愛好者最理想的攀緣之處。青龍背體驗點:青龍背上懸壁峭立,恰似一青龍昂首。崖下紮根石隙的幾棵虯鬆宛如龍鬚,微風吹佛,恰似龍鬚飄飛。每當大霧襲來時,雲霧升騰,青龍背如遨遊在茫茫雲海之中,有如騰雲駕霧,雲遊太空,濃霧散去,睛空豔陽,滿目青翠,遠處峽谷,河流、田野、農莊清晰可辯。

第八項:

老君洞老君洞中現有天然溶柱形成的“聖君卧榻、系牛柏、煉丹爐、塔林、高山飛瀑、天門、青牛、豆腐坊”等道教信物,塑有太上老君像、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牌位供香客朝拜,千百年來一直為道教信眾朝聖之所。天然溶柱鬼斧神工般雕成的大自然奇觀,與天然、原始的自然地貌融為一體,成為老君山生態旅遊開發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老君洞體驗點:清晨的陽光,直射到洞口那根溶柱上,象是參天松柏,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洞口布滿各種巖溶地貌的鐘乳石,讓人目不暇接。

第九項:

觀日台觀日台位於老君山五峯之首——紫氣東來峯,與老君仙洞之間,是迴心崖的頂部,俯瞰山下,阡陌縱橫;遠眺羣山連綿,起伏跌蕩,滿目蒼鬱。清晨,一輪白日噴薄而出,令人耳目一新。這裏是老君山觀看日出的最佳位置。觀日台體驗點:天邊的一縷紅線,漸漸變寬變亮,繼而成為了一條橙紅色的雲霞,一瞬間,一輪紅日已躍出了雲海,四周霞光萬道,美不勝收。只見日吐萬絲,霞光普照,山嶺、松林無不染上金黃的色彩,大地同時七色交織,五彩繽紛。

第十項:

老君犁溝相傳太上老君為解遊人香客登山之艱難,扶犁犁出一條深溝,通往老君洞,是老君山景區新近開發出的又一條循環通道。與迴心崖後的青牛洞互為照應,使老君山倍添神祕。老君犁溝體驗點:無限風光在險峯,老君犁溝傳奇故事增添了許多動人的色彩。每當晴天一碧,萬里無雲,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慨。構成一幅充滿魅力的立體天然山水畫。第十一項:瀑布崖瀑布崖位於老君山景區中心位置,是陝南地區旅遊層次最高的人工瀑布羣。瀑布崖三面環山,一面背水,仰觀瀑布白煉從天而降,令人心曠神詒。冬季河面冰封,白雪皚皚,徜徉河畔,有“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之感。現在又新修一座人行鐵橋,特意引導遊客到此觀賞,是老君山風光第一景。瀑布崖體驗點:飛瀑如注,傾噴而下,似滾雪湧潮,讓人留戀往返。水深流靜,以幽感人,以靜悦賓,水剔透如玉,綠如翡翠。冬季時瀑布已成冰瀑,全部結冰,發出幽藍柔光,寒冷之餘,神祕無比。

陝西導遊詞2

李勃死後,唐高宗為他修建了陵墓。他的墓家由3個高約6丈的錐形土堆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個山頭,象徵陰山、鐵山和烏德鍵山,意思是為表彰他生前破突撅之戰功。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為1.2米巨龜形,碑首雕刻6條龍。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親自撰書。武則天稱帝時,李勛的孫子徐敬業起兵討伐。李顛不但被剝奪官爵,他的墳墓也曾經被挖開,棺材被劈碎。武則天死後,唐中宗為李勃追復官爵,並重新安葬。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昭雪平反後重新修復的李勃墓。墓前有石人1對,左側有石羊、右側有石虎各3對。墓內出土的一頂三樑進德冠,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唐帽。還有一幅《歌舞圖》,也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極為珍貴的資料。在其他很多陪葬墓中也出土了神態各異的胡桶和駱駝桶,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初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盛況,體現着初唐時期中國各民族的大融合。

50多年來,從昭陵及其陪葬墓裏發現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誌銘。這些碑石不僅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的寶貴實物資料,也是研究唐代歷史的稀有文字資料。因為這些碑石和墓誌的內容除對死者歌功頌德外,對其官品職務、重要功績及立功年代也有較詳細的記載,這些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聯繫。

陝西導遊詞3

大家好!今天就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秦始皇陵兵馬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的臨潼區。它最早發現的時間是1974年.説來也奇怪,它的發現者竟然是一位正在掘井的農民。它的發現,即刻引起了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國家文物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並及時地採取了保護措施和開發工作。

兵馬俑一共分為3個坑:一號坑,二號坑與三號坑。大家瞧!這是一號坑,坑裏嚴謹有序的'陣容,反映了秦始皇時代軍隊的強大。二號坑和三號坑內,有些陶俑因接觸空氣而脱落顏色,有些還會因此破碎,考古學家不得不再用黃土覆蓋上,所以二、三號坑裏的陶俑比一號坑中的陶俑相對少一些。

在秦朝,陶俑都是一塊塊燒製成的,而秦始皇陵兵馬俑坑裏約有20_個陶俑,還有大部分埋在地下沒有挖掘。可想而知,這多麻煩、多辛苦啊!坑內每一個陶俑都跟真人一樣,形態各異,表情豐富,形象逼真。可見當時的勞動人民多麼的聰明、偉大!

秦始皇陵兵馬俑龐大雄偉的氣勢,不愧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

陝西導遊詞4

西安碑林始建於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最初是漕運使呂大忠等工錢收藏因唐末五代戰亂而委棄商人的唐《石台孝經》、《開成石經》及顏真卿、柳公權等所書的聞名石碑而興建的,經金、元、明、清、民國曆代的維修及增建,侷限不絕擴大,藏石日益增多,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世界第一批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西安碑林現保藏有自漢代至今的碑石、墓誌近3000件,展出1089件,保藏碑石、墓誌的數目為世界之最,且藏品期間系列完備,時刻跨度達2000多年,這裏碑石如林,篆、隸、楷、行、草各體俱備,名家羣集,佳構林立,令人讚歎不已。 碑林不只是中國古代文化文籍石刻的齊集點之一,也是歷代名家信法藝術羣集之地。“碑林”因為碑林叢立如林,蔚為壯觀而得名。 碑林已有九百多年的汗青,以它奇異的保藏而成為中外馳名的藝術寶貝。

春秋為西安旅遊的旺季。而夏日温度較高,紫外線兇猛,恆久在室外遊覽暴曬輕易中暑,且時有雨水,可選擇到西安周邊有綠樹濃廕庇日處嬉戲,嬉戲前宜提前看晴氣候預告,嬉戲時代需做好防曬事變,其它只管停止在一天中紫外線最強的時刻出遊;冬季氣温較低,北風砭骨,只得當遊覽室內景點,如陝西汗青博物館等。

陝西導遊詞5

據宋敏求《長安志》記載,藥王山古稱風孔山,“在華原縣東五里”。《五台山記》雲:“山石可為磬,叩之鏗然有玉聲,故一名磬玉山”。喬世寧《耀州志·地理志》雲:“山出青石,唐天寶中取為磬。其後郊廟樂遂廢泗濱磬。”北宋時,以山有五峯,頂平如台,又更名五台山。五台各有專名:東曰瑞應,南曰起雲,西曰昇仙,北曰顯化,中曰齊天。清代為別於長安之南五台,亦稱此山為北五台。乾隆時,耀州學正吳鎮撰有《北五台山賦》,載《續耀州志·藝文志》。

藥王山乃民間俗稱,是因孫思邈晚年歸隱於此,人民尊稱他為藥王而得名。這一名稱已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被正式載入《陝西全省輿地圖》中,從而取代了五台山的舊名。

藥王山,在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屬於子午嶺南支脈寶鑑山的尾閭,山體座落於海相地層,是古生代早期加里東運動形崴的奧陶紀灰巖山體。據舊志記載,藥王山“東至駱駝埝,西至漆水畔,南至溝沿,北至伊師澗”,四至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

陝西導遊詞6

西安小雁塔是著名唐代佛塔,是唐朝都城長安(西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建築之一。 小雁塔的塔形秀麗,被認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築藝術遺產,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至於“小雁塔”之名,則和“大雁塔”的名稱有關。

公元652年(唐代永徽年間),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內西院建用於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公元707年(唐代景龍年間),朝廷資助在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薦福寺塔。後來,因塔形似雁塔並且小於大雁塔,故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而大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雖不及大雁塔規模宏大,但這裏環境清幽,風景優美,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

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築,初建時為十五層,高約46米,塔基邊長11米,塔身每層疊澀出檐,南北面各闢一門;塔身從下往上逐層內收,形成秀麗舒暢的外輪廓線;塔的門框用青石砌成,門楣上用線刻法雕刻出供養天人圖和蔓草花紋的圖案,雕刻極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 塔的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有木構式的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

明清兩代時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十三層。由於小雁塔的造型秀麗美觀,各地的磚石結構密檐塔大都仿效建造,在雲南、四川等地區的唐、宋時期的密檐塔雖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與小雁塔的繼承關係。

陝西導遊詞7

西安鼓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位於西安鄉內亂爭西大街南院門的北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修於亮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以及清坤隆五年前後二次重建。樓上本有巨鼓一壁,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

鼓樓橫跨南院門大街之上。鼓樓以及鐘樓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距僅半里,相互輝映,為今鄉增色。鼓樓是亮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修成的,比當初的鐘樓早修4年。樓基面積比鐘樓樓基大738.55仄方米,通高34米,雄傑秀麗沒有亞於鐘樓。今時樓懸樑掛一壁大鼓,厚暮時擊鼓向齊鄉住民報時,故稱鼓樓

今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同時,夜間擊鼓以報時,“中午”,等於“子夜”,“五鼓”等於“五更”,一晚上共報5次。亮代的西安鄉周長11.9千米,面積為8.7仄方千米,鼓樓地處西安鄉中部恰恰西北,為使鼓聲能傳遍齊鄉,就必須修制高樓,設置大鼓。亮、清二代,鼓樓周圍大可能是陝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級衙門,這些衙門辦公以及四周的住民生活都離沒有合鼓聲,鼓聲亦成為其時人們最熟悉的動聽之聲了。李允嚴所謄寫的“聲聞於天”的匾額,一語敍破,説亮了鼓樓的實際意義。

現在樓內亂爭設有樓梯,登臨樓上,憑欄便能眺望齊鄉景色。西安鼓樓是鄉內亂爭亮清修建物的次要標誌以及代表之一。

從50年代合始,百姓政府曾多次建繕鼓樓,90年代又貼金描彩,舉行了大規模的維建,為入一步合收以及操縱文物資源,慌忙成文化旅遊偶跡的倒退,恢復“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決意重造鼓樓大鼓。重造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劣質牛皮蒙造而成。鼓腹直徑3.43米,重1.5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造,加之4個銅環共20xx年,象徵公元20xx年,催人奮入,跨進21世紀。該鼓聲音洪明、渾薄,重槌之下,十里可聞,是中國最大的鼓。在鐘樓以及鼓樓之間,合闢為鐘鼓樓廣場,綠草紅花點綴其間,制型獨特的聲光噴泉沒偶然變動,是今村夫民戚閒、娛樂的好往處。

陝西導遊詞8

陝西曆史博物館位於西安大雁塔的西北側,籌建於1983年,1991 年6月20日落成開放,是它的建成標誌着中國博物館事業邁入了新的發展里程。這座館舍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築羣,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融民族傳統、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於一體。

館區佔地 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多達 370000餘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可謂琳琅滿目、精品薈萃。

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照明設備靈活多用。整個陳列分為序言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闢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館內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圖書館、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博物館序言廳位於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代順陵石獅複製品),襯以奔騰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陝西古代文明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陝西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該陳列展出面積5051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在中央大廳,分上下兩層,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第一展館:第一單元《人猿揖別》,距今115萬年前的先民遺存,第二單元《鳳鳴岐山》,西周王都的豐富遺蹟,第三單元《東方帝國》,秦帝國以兵馬俑為代表的文物;

第二展館:第四單元《大漢雄風》,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第五單元《衝突融合》,陝西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豐富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

第三展館:第六單元《盛唐氣象》,中國古代鼎盛時期隋唐時代典型遺存,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唐以後作為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基本陳列精選的20xx餘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西周王都興起與擁有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一天下的青銅劍、兵馬俑等,以及顯示秦漢建築構件、大型瓦當,民族大融合文化遺存、佛教東漸的宗教文物,還有反映盛唐繁榮景象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等,並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系統展現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期間陝西地區的悠久古代歷史和文化。由於中國古代社會周、秦、西漢、隋唐幾個盛期都是在陝西地區建都的,所以該陳列以這幾個時期為重點,反映了陝西地區古代文化,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

唐墓壁畫館收藏了近20座唐墓的壁畫,總藏量約1000平方米。我國曆代墓葬壁畫,不論是出土數量還是藝術價值,首推唐墓,主要集中在唐都長安周圍。由於墓室壁畫採取從墓室中將厚度為0.5cm-1cm的畫面揭取下來加以保存的異地保存形式,為妥善保護這批壁畫真跡,在陝西曆史博物館建館同時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壁畫觀摩庫,對壁畫進行收藏、保管,同時便於研究和對外開放。唐墓壁畫真品展每週部分時間對外開放。可觀賞國寶級和一級品壁畫十餘幅,其中主要有章懷太子墓出土的馬球圖、狩獵出行圖、客使圖、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闕樓圖、儀仗圖、宮女圖等。

陝西導遊詞9

各位遊客朋友,今天我們要去遊覽的是陝西的太白山。太白山主體位於陝西寶雞眉縣和太白縣。廣義上的太白山連帶西安周至縣部分。太白山是長江和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具備低山、中山、高山等地貌類型,界線清楚、特點各異,特別是第四紀冰川活動所雕琢的各種地貌形態保留完整、清晰可辨。秦嶺山脈主峯的太白山,是中國大陸青藏高原以東第一高峯,也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0_年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65年,面積56325萬平方米,以保護暖温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保護區具有複雜而豐富的生物類羣,南北生物氣候的過渡性質是其最突出的特點。保護區內的低山區是被黃土覆蓋的石質低山,中山區奇峯林立、怪石嶙峋、千姿百態,高山區是遺留下來的第四紀冰川地貌冰斗、角峯、槽谷及冰磧堤等。殘留的古冰川遺蹟,對研究氣候和地質的變化都具重要意義。

各位遊客朋友,太白山以其巨大的高山落差,形成了其獨有的氣候特點,氣候隨海拔增高呈現出垂直遞減規律。在特有的氣候環境下動植物帶有明顯的垂直分佈,在海拔620~3511米的山地範圍內,分佈了地球上數千千米範圍內才有的氣候帶、植物帶和動物帶,形成了包括3個植物帶、7個植物亞帶、15個植被羣系在內的最完整的山地植被垂直帶譜。根據氣候和植被的特點,由下向上分為:暖温帶、温帶、寒温帶、寒帶、高山寒帶五個明顯氣候帶。氣候的垂直分佈帶來了太白山非常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山上林木茂盛,中草藥遍地皆是,尤其世界上僅存的獨葉草為太白山所獨有。豐富的植物資源又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充足食物,屬於雉類的血雉和紅腹角雉,還有屬於獸類的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禽異獸均在太白山繁衍生息。太白山氣温千變萬化的特點,古詩有云:朝辭盛夏酷暑天,夜宿嚴冬伴雪眠。春花秋葉鋪滿路,四時原在一瞬間。更有:“山腳盛夏山嶺春,山麓豔秋山頂寒,赤壁黃綠白蘭紫,春夏秋冬難分辨”的佳句。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神奇的太白山景區,接下來大家就隨我一起遊覽太白山幾處著名景點。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拔仙絕頂,又名八仙台,海拔3767.2米,雄踞於秦嶺羣峯之上,為太白山絕頂,恰似一個不規則三角形錐體,孤高睜嶸,參天人云,三面陡峭,雄險無比,台頂寬闊平坦,向西南傾斜,西寬東窄,面積約8.4萬平方米。台上有封神台、雷神殿,登頂遠眺,頓時就有“一覽眾山小”之感。在這裏可以早觀日出,晚看夕陽,流光溢彩,霞光萬丈,令人心曠神怡。各位朋友請看,在大爺海東側崖壁上,有一個“千年不融之冰洞”。洞內常年有冰,寒氣逼人,好像一個天然冰庫。許多遊人到此,必攀崖進洞,冰柱、冰台、冰塔,琳琪滿目,景象萬千。很多遊客多以取山巔之冰為一大樂事,有的還帶到山下,競相炫耀。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這6個高山湖泊叫“天池明珠”,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它們都屬於冰川的遺蹟,有冰斗湖、冰硫湖、冰蝕湖,水面都在100018000平方米,湖面碧波盪漾,清澈凜冽,印月映日,呈串珠狀排列於拔仙台南北,被譽為“高山明珠”“太白天池”。湖邊常有白頂溪鴝小鳥,飛行敏捷,鳴聲啾啾,見人不懼,飛臨水面,銜取湖中草葉,人稱“淨池鳥”和“淨水童子”。各位請看,這塊冰川奇石與秀美的冰湖形成一陰一陽的鮮明對照。它位於海拔3300米的高山上,有第四紀冰川遺蹟的角峯、刃脊、槽谷、石海、石河、石環、石玫瑰、凍融巖柱等,怪石嶙峋,千姿百態,如禽若獸,似人若仙,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聯翩。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已置身於太白山獨特的垂直景觀中。這裏的植被、氣候、土壤、動物,都隨着海拔髙度的變化,呈現出明顯的垂直景觀帶譜。森林植被自下而上有8個景觀林帶,依次是:海拔在1300米以下是栓皮櫟景觀林帶;海拔在130011800米,是鋭齒櫟景觀林帶;海拔在180012300米,是遼東櫟景觀林帶;海拔在230012600米,是紅樺景觀林帶;海拔在2500~3000米,是牛皮樺景觀林帶;海拔在2800~3200米之間,是巴山冷杉景觀林帶;海拔在300013500米,是太白紅杉景觀林帶;海拔在3400米以上是高山灌叢草甸景觀林帶。通過這八個景觀林帶,我們可以感受到從暖温帶至寒帶不同的氣候和動植物景觀。

各位遊客朋友,最後我們來欣賞一下太白山的平安雲海。請看,平安寺周圍,峯密疊嶂,雲霧翻騰,四野瀰漫,峯如海島,嶺似飛舟,時隱時現,變幻無窮,景象萬千,身臨其境,有飄飄欲仙之感。

陝西導遊詞10

紅石峽東崖有宋元古剎雄山寺。廟門在峽南,內有石台階。寺依山傍水,複道飛檐,樓、閣、亭相望。殿宇都是懸崖上鑿的石窟,約十多個。有“天門”、“地門”各一,都是隧道。“天門”從寺通至峽頂,中間有一閣叫“翠然閣”。從石崖內登台階而上,站在峽頂俯視寺內廣澤渠,只見水圃成蔭、宛然如畫。“地門”從寺內通到峽底榆溪河岸邊,人們通行時須彎腰行走。寺內有石刻佛像,工藝精巧。峽兩岸普渡橋飛架東西,勢若長虹。峽內樹木青翠,羣花爭豔,流水清冽,景色宜人。夕陽西照時,如紅霞冉冉升起,故名“紅山夕照”,是榆林八景之一。

陝西導遊詞11

驪山是中國的名山之一,她是唐華清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森林景觀獨具特色,有千畝側柏林、驪山擰擰柏、八戒顯形樹等。其山勢峻峭斷層地貌別具一格。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驪山均留下烙印,古蹟遺址星羅棋佈、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離宮別墅皇家風範、地熱温泉極具魅力。“驪山雲樹鬱蒼蒼,歷盡周秦與漢唐。一脈温湯流日夜,幾個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先生的這兩句詩恰到好處地向人們訴説着驪山的歷史。這裏已構成了一處殊堪神往的旅遊勝地。

上山有台階路3200多米,先來到驪山半山腰“斑虎石”處,便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過後,可往西直上山峯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側,整個華清池近在眼前,一目瞭然。再往前便到西繡嶺第三峯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為驪山著名道教官觀。相傳,唐玄宗兩次在此見到老君降臨閣內,故此稱之為降聖閣,也叫朝元閣。殿內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亂”時,像的正身被燒裂,雙手也被盜,現玉像保存在陝西博物館內。由老君殿轉往東,就到西繡嶺第二峯上的“老母殿”。此殿是為歷史傳説中的女蝸而建的。再往東便到西繡嶺第一峯上的烽火台。歷史上“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裏。

相傳,周幽王為博取愛妃褒姒一笑,曾在這裏舉烽火戲弄諸侯。當犬戎攻入驪山,幽王再下令點燃烽火,各諸侯卻無人來救,幽王被殺,褒姒被擄,西周滅亡。過了烽火台後往東即到東繡嶺上的“石甕寺”。因寺的西面巖石受流水衝擊而形似甕,故得名“石甕寺”。據傳,該寺建於唐開元年間,用造華清宮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着來到位於東西繡嶺之間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橋”。據説,此橋為唐代所建,是一座長5 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相傳,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趕考行至此橋,得仙人指教,幸運考中,此橋由此名“遇仙橋”。

驪山風景秀麗,相傳周幽王在此建驪宮,秦始皇時改為“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

唐太宗營建宮殿取名“湯泉宮”,唐玄宗再次擴建取名華清宮,因以温泉為特徵,又稱華清池。1982年4月基建開挖地基時發現唐華清宮御湯建築遺址。經考古專家發掘整理,在4200平方米麪積內發現5個湯池遺址,並確認它們分別是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和星辰湯,分別為皇帝、貴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遺址。在這些遺址上建成“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於1990年10月正式開放。華清池內的五間廳是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時,蔣介石住地。

驪山森林公園管理處近年來本着“遵循驪山景區文脈,打造觀景讀史精品,以優質服務爭創驪山再度輝煌”的原則,加大了對驪山的開發包裝力度,各項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堪稱一流,景觀內涵讓您歎為觀止,她以其秀美深遂,成為賞景抒懷展示中華歷史的大舞台。

國內外朋友們,“驪山人”真誠歡迎您,我們將以“遊客為上帝”的宗旨,為您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最優美的環境,最佳的旅遊秩序,讓您盡興而來,滿意而歸.

陝西導遊詞12

尊敬的列位旅客:各人好!接待抵家來到西安,西安是聞名的古城,我將教育各人遊覽幾天,那麼起首我們就去秦始皇陵參觀。

始皇陵位於西安市臨潼區東約五千米處,它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陣勢險要,情形美妙。陵園侷限弘大,陪葬品重多,像一座富厚的地下文物寶庫。據史書記實,秦始皇趙政從13歲就開始營建陵園,中級導遊,修剪時刻長達38年。工程浩蕩,氣派雄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1974年在其東側發明戎馬俑坑,驚動了中國,震驚了天下,是20世紀最巨大的考過發明之一。 1978年,法國前總統希拉剋旅行後説:“天下上有了七大事蹟,秦俑的發明,可以説是八大事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秦始皇戎馬俑博物館是成立在戎馬俑坑原址上的遺址型博物館,於1979年10月開館。1987年12月連繫國教文組織將秦始皇陵及戎馬俑坑列入《天下遺產名錄》。

各人在遊覽時要留意以下幾點:1、不要高聲譁鬧。 2、不要擁擠,要有秩序的旅行。 3、不要亂寫亂畫,掩護文物。此刻我就帶各人一路旅行一下吧!

陝西導遊詞13

黃帝陵簡介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勛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説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説:“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説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説,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葱鬱。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裏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為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裏陳放着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着大殿,大殿前還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牆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陝西咸陽乾陵概況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的合葬陵。因處於長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乾陵。

乾陵位於乾縣城北門外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建於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較完整的陵墓之一。陵園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內城東西長1450米、南北長1582米,厚度為24米。四面各有一門(東為青龍門、西叫白虎門、南稱朱雀門、北是玄武門),現在各門附近的村莊仍以門名稱之。

乾陵的地面設施遺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門外。據《金石萃編》記載:宋金時共有13段題字,但多被風雨剝蝕,唯金代太宗天會十三年(公元1135年)用女真文字刻寫、旁有漢字翻譯的“即君行記”保存較為完整。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而此碑保存的女真文字便成為研究我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極其珍貴的資料。

兩通石碑北邊,原有61番酋石像。現存60尊,是武側天為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下令雕刻的。石像身穿緊袖衣,腰束寬帶,足蹬皮靴,身背刻有國名,官職及姓名。明代劉伯温作詩道:“番王儼待立層層,天馬排空勢欲騰。”郭沫若也曾詠詩曰:“巋然沒字碑猶在,六十王賓立露天。”就是對石刻雄姿的描寫。

乾陵形制雄偉,建築也很牢固,據《新唐書·嚴善思傳》載:“乾陵玄、石門,冶金固隙”非常堅固。據勘查,墓道長63.1米,寬3.9米,全用石條填砌。從墓道口到墓門共39層石條,每層間都有鐵栓固定,井用白鐵水灌注。這些情況與文獻記載吻合。

乾陵不僅外現宏偉,修建堅固,內藏也十分豐富。李治生前酷愛書法,廣為蒐集,臨終遺囑把他所收藏的書字埋在墓內,李治和武則天均處於盛唐時期,且據勘查,乾陵雖經1000多年,卻未被盜過。由上可以想見,乾陵內部的文物一定十分豐富,極其珍貴。

乾陵的範圍很廣,除山陵外,還包括縣城東北一帶17座陪葬墓在內,這些陪葬墓有太子、公主和大臣的墳墓。這些墓的封土堆基本保存完好,個別墓前陳列着一些石刻。

乾陵是盛唐歷史文物的集中代表。解放後黨和政府曾多次撥款重修,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重點發掘了乾陵的一些陪葬墓,出土大批文物,供中外遊客參觀、遊覽。

西嶽華山導遊詞

各位團友,今天我們將遊覽被譽為“石作蓮花雲作台”的華山。華山又稱太華山,位於西安城東120公里的華陰市以南。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五嶽之一,因山峯自然排列若花狀,故得名華山。1992年12月會山被評為全國風景名勝40佳之一。即使沒來有來過華山的朋友也會從一些有趣的神話和掌故中瞭解到一些華山的情況,如“自古華山一條路”、“華嶽仙掌”、“沉香劈山救母”、“華山論劍”,以及近代的智取華山等,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説和故事體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華山的嚮往和崇拜。

華南山北瞰黃河,南依秦嶺,被稱為“華山如立”,整個山體線條簡潔,形如刀削、斧劈,奇峯突兀,巍峨壯麗。被譽為“天下奇險第一山”。

説到奇,它是由一塊巨大的完整的花崗巖構成。古人云,“山無石不奇,無純石不大奇”,“華山削成而四方,其廣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謂之“大奇”。華山共有五座主峯,其中東、西、南三峯最高,三峯鼎峙聳立,“勢飛向雲外,影倒黃河裏”,有“天外三峯”之稱。提到險,其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懸巖鐫刻的“全真巖”,三面臨空,上凸下凹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懸巖上開鑿的千尺童、百尺峽、老君犁溝、擦耳崖、蒼龍嶺等處都奇險異常。“自古華山一條路”。山中道路僅有南北一線,約10公里,逶迤曲折,艱險崎嶇,不少地方真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華山除了有壯麗的自然景觀之外,同時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人文景觀比比皆是。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題字、詩文、石刻就會使人流連忘返。

朋友們,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玉泉院,據説因這裏的泉水與山頂的玉井相通,水質清洌甘美,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登華山的必經之地。相傳為隱士陳摶所建。院內殿宇亭台、迴廊曲折,泉水淙淙,是遊賞勝地。玉泉院與我們一會將會見到的東道院、鎮嶽宮都是道教的活動場所,現共有殿宇53間。院中建築多是清代乾隆年間重新修建的。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位於五峯之一北峯腳下,距華山谷口約10公里,這裏是華山山峪水流的源頭。請大家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樹,也許是許多人都會認識它,對,就是青柯樹。這裏青柯樹在此浮蒼點黛,故名“青柯坪”。

過青柯坪至迴心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從平坦的石板路變為在峭壁上開鑿的狹窄的石梯,眼看山路盤旋而上,許多意志薄弱的遊客來到這裏都會回心轉意望山興歎無功而返。

朋友們,現在我們已到達了北峯。經過前面三關,我想大家已經對華山的險有了一定的認識了吧。北峯雙名雲台峯,海拔1550米,這裏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巍然獨秀,有若雲狀,因恰似一座雲台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扼守的四峯的要樞。我們面前的這個小亭叫“軍魂亭”,此名來源於景片《智取華山》。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中峯。中峯又名玉女峯。傳説春秋時,華山隱士蕭史,善吹洞簫,優美的簫聲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兒弄玉的愛慕,使她放棄了奢華舒適的宮廷生活,隨簫史在此隱居,多年後二人修煉成仙乘鳳而去,山上許多名勝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頭盆、捨身樹等。由於這則美麗的愛情故事,華山在它博大、莊嚴、深沉之後又被賦於了一些浪漫與温柔。

經中峯,我陪同大家去東峯參觀。

東峯,又稱朝陽峯,峯頂有朝陽台,在此是觀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華山據傳是眾多神仙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傳説宋太祖趙匡胤與華山隱士陳摶老祖在一個孤峯,上有棋台,那就是他們下棋的地方。陳摶又叫希夷先生,是一個有道行的仙人,二人經過商議,越匡胤以華山做賭注。結果輸給了陳摶,按事先訂立的條件,華山自此成為道家的道場且永有納糧。在東東峯的東崖上,有一天然圖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隻巨掌?這隻巨掌20餘丈,五指參差不齊,中指直貫頂峯,每當日光照射,五指躍然如懸圖上。這就是所謂的“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嶽仙掌”。據説在很久以前,華山和中條山相連,右足登開中條山,給黃河開出一條通道,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託華山時留下的指印。

南峯又名落雁峯,是華山最高峯,海拔2160米,來到這裏如臨仙境。正如古詩所云“惟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抬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這裏四周都是松林,雜以檜柏,迤邐數裏,濃陰密閉。現在我們眼前看到的是險要之處就是第四險關“長空棧疲乏”。長空棧道懸空半壁,下臨深淵,是華山最險要處之一。沒有過人的膽量和堅定的意志,是不敢一遊的。峯頂有“太上泉”,池水青綠澄澈,常年不竭,俗稱“仰天池”。池崖上鐫刻甚多,多為明清和近代詩人所題。武俠小説《射鵰英雄傳》中描寫的“華山論劍”大概也是發生在南峯。

我們現在來到是華山的精華部分。西峯,又稱蓮花峯,得名於峯頂翠雲廟前右側的那塊大石,其狀如蓮花,山峯奇撥峻峭,如刀切劍削,壁立千仞。此峯最高處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藍天如洗,浩瀚無際,渭、洛二水如銀帶,北望黃河細如絲。唐代大詩人李白觀此景後曾寫下“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的美麗詩句。

現在我們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條0.66米寬的裂縫,關於這條裂縫也有一個感人的傳説。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聖母與被玉帝打下凡世的金單璽相愛之後,結為夫妻。二郎神楊戩大罵其妹三聖母私配凡夫,違反天條,於是將三聖母壓在華山西峯頂的巨石下面,後來三聖母生下一個兒子,取名沉香,沉香長大成人得知真相後,來到華山,戰勝楊戩,了壓在母親身上的巨石救出母親,全家得以全聚。這就是“劈山救母”神話發生的地方。

億萬年來鬼斧神工,造就了華山驚險壯麗的自然景觀,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的詠頌,使華山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以説,華山與華夏緊緊相連,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從關於華山的傳説、掌故中我們可以看出,它不但博大、計策、典雅、深沉、嚴肅,而且幽默、詼諧,甚至還有一絲浪漫與温柔,這不正我們中華民族的寫照嗎?

最後,祝願我們中華民族像華山一樣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陝西導遊詞14

經過我的介紹,想必大家對紅石峽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識,下面,我們就一同來欣賞紅石峽的書法藝術和石窟風我會將其中的重點向大家作詳細的講解。

“河山千古”為田玉廣、王守基在遊覽雄山寺時所題。玉廠為貴州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任延綏鎮總兵。王守基為山東人,任延綏鎮守營郡司,後成為田玉廣的副將該題刻讚美雄秀山河永存,寓意聯防守邊、精誠團結之情永垂青史。

“功在名山”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李棠所書。李棠,14歲時在榆林考中秀才,18歲赴長安中了舉人。民國年,出任陝西靖邊縣縣長,在執事三年期間,深受百姓愛戴,百姓稱頌其“兩袖清風,廉潔奉公”。1899年,書寫“功在名山”,讚譽劉宗周、高折五兩位老先生德高望重、業績昭著。

“大漠金湯”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延綏總兵龍得勝所題。題詞寓意紅石峽關雄地險,堅不可摧。

“力挽狂瀾”,這塊石刻為1924年4月榆林中學丁級班學生畢業題刻紀念。當時正處於大革命時期,李子洲同志擔負着在陝北點燃革命火種的重任來到榆林中學執教,他提議題刻“力攬狂瀾”於紅石峽,全班同學通過後,校長杜斌丞推薦教務主任崔煥九書寫。題詞顯示了革命青年立志挽救中華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凌雲壯志。

陝西導遊詞15

現代戰爭中的鐵絲網體現了人們對某種外來危險的防衞。那麼在數千年以前的人類社會是否也採用過防禦外來侵擾的防衞措施呢?回答是肯定的。

6000年以前的氏族村落中不但有這樣的防衞措施,而且規模宏大。在半坡遺址的村莊周圍,環繞着一條全長300米,寬6—8米、深5—6米,河底寬約千米,而且還可以看到有木柱的痕跡。類似於這種大圍溝在其它一些同時期的遺址中也有發現,除有排水、防水的作用外,它還起着避免野獸侵擾,防止各部落之間氏族成員因復仇而發生衝突的作用。

在原始社會,人類與大自然鬥爭的能力極為有限,人們要生存,就要與大自然作鬥爭。大圍溝便是這一斗爭的產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祖先的勤勞和勇敢。計算結果表明,半坡遺址大圍溝總出土量為1.1萬平方米,如果用載重量為3噸的卡車可載裝3666輛。如此艱鉅的工程卻是我們的祖先在6000年前用簡陋粗笨的石器工具完成,真是一大奇蹟。

標籤:導遊詞 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