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致詞

語文專題講座心得體會(精選5篇)

致詞2.63W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專題講座心得體會(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語文專題講座心得體會(精選5篇)

  語文專題講座心得體會 篇1

2月16日上午,我們齊聚運城鹽化中學,有幸聆聽了吳忠豪教授的《語文——路在何方》專題講座,吳教授能真真切切地為我們語文教學把脈,查出當前語文教學病症所在,並能對症下藥,讓我受益匪淺。

會後,我不禁對自己這麼多年的教學進行一次深入的反思。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深刻地知道:一個孩子如果一個月,甚至兩個月不上語文課,學生原來是優等生的還是優等生,原來差的還是差的。原因何在?主要是因為平時在教學中,我們都是圍繞課文設計教學過程,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主要放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上;而課堂教學時間也主要用在理解課文內容,突破文章重難點上,大家都只是在教課文,不是在用課文教語文。

我們不妨冷靜思考一下:一節閲讀課下來,除了情感收穫以外,學生的語文本體知識收穫了多少?如果有,很多情況也是蜻蜓點水式的點到為止。如詞語教學,通過反覆品味語段,學生明白了詞語意義,但運用呢?不見得會。課標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正確“運用”是最終目標,可我們的學生呢,卻沒做到。比如,同樣是教《太陽》一課,大陸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帶着學生研究太陽的特點,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係等;而一位台灣老師,卻在設計上突出引導學生學習説明文的閲讀方法和課文的表達方式。

吳教授認為,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要從課文內容中學習學習方法,從理解語言到運用語言,關注兒童語文發展,其關鍵就是在積累的基礎上學會運用。在教學中,一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我們要能抓住課文的知識點和切入點,把文本作為載體,來教學生學語文,在課堂中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比如於永正老師執教的《月光曲》一課,他就抓住課文中“通過事物產生聯想”這一寫作特點,引導學生體悟聯想寫法的好處,並學會遷移運用;再如,如何指導學生寫批註,要先指導學生如何做批註,怎樣將自己在靜心閲讀中體會最深的道理寫出來,老師可以用展台展示自己做的批註,使學生在老師的示範中去學習領悟的方法、做批註的方法,在認知中運用,在運用中得到遷移。可見,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如吳教授所言,要努力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

大家都知道,語文承載的東西太多,五花八門,包羅萬象。在一節課上,在一篇閲讀教材上,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應俱全。而應該根據學生年段特點,有所選擇。吳教授就認為,要強化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每一項知識能力,都需要我們老師盡心地培養。然而一堂課的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樣樣能力都要培養,只要做到一課一得就好了。如一篇説明文,可根據其文體特點,學習、遷移、運用説明文的文體知識,至於其中的物品特性等科學知識,那是科學課講授和學習的任務;再如,文本動作描寫出色,就可引導學生感悟這些動作的傳神生動,並加以學習運用。當然,這樣講授、訓練應該少而精,

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

吳忠豪教授那温文爾雅的學者風範,詼諧幽默的談吐氣質,通俗易懂的理論講解,讓與會的我們感覺到如沐春風,茅塞頓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吳教授所説的教語文,而不是教課文,期盼着自己的語文課堂也有一個美麗的轉身。

  語文專題講座心得體會 篇2

所謂進步來自學習,今天有幸聆聽了兩位來自北京教育專家的兩節語文課以及關於語文教學方面的講座。通過學習讓我感觸頗深,對於自己的教學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自己從事十幾年的教師,每天都面對着一羣天真活潑的孩子,課間在操場上快樂,無拘無束的玩耍着,而上課時卻總有那麼一些無精打采,溜號,不喜歡學習知識的孩子。究竟什麼樣的課堂既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又能學到知識?今天在陳延軍老師的課堂上讓我看到了什麼是寓教於樂,什麼是真正的語文味。學生快樂地學者,教師輕鬆地講着,學生在課上不僅學到了知識,重要的是學會了學習的方法,用陳老師自己的話説:“學習的結果重要,過程與方法更重要。”

在陳老師的課堂上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個字——“透”。

一、學生學得透,教師對教材的把握透,陳老師對字、詞、句、段、篇的分析,每一處的點撥都很透徹、清晰,有着教師語言的精煉、幽默。豐富的詞彙量從未離開過這篇課文,陳老師在報告中也指出:課本上的內容還沒有理解,還怎麼學習課外的東西呢?怎麼能學得會呢?

二、方法點撥透,教師對教學的理解透。例如:對課題的分析,《鄉下人家》這是一篇四年級的課文,陳老師先讓學生整體讀題目,再分開讀題目,看看課題中都含有什麼要素?“鄉下”是地點,“人家”是人物,地點是寫景,人物是寫人,從而在整體上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特別是生字的教學,陳老師更是一絕,指導學生用觀察的方法記憶字形,把不用書寫就能一輩子記住的生字畫上對號。不要求學生書寫全部的生字,學生自學後是學生向教師提出認為最難寫的字,考老師,這時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學生考教師的過程中,教師邊寫邊講述要注意的地方,“冠”字是用手把帽子戴在頭上,“聳”字是聳着耳朵聽。最後讓學生總結老師是用什麼好辦法記住這些字的?從而學生掌握了記字的方法。

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教學生如何創新詞語?如何概括文章中心?如何把握作者的寫作手法?如何進行口語交際?如何學以致用?總之,在陳老師的課堂上,我實實在在的學會了怎樣上好一節語文課。

我是一個特別喜歡語文教學的教師,因為在與孩子的學習中,自己也學到了很多知識,也就是陳老師在課上對學生説的:你們是我的學生,我也是你們的學生,我們都在互相學習。他對學生的尊重卓然可見。在他的報告中,提到:教學要時時顛覆自己,減輕負擔,就是減輕學生的身心壓力,搞好師生關係。

最後陳老師還告訴我們:語文,文無定法,有規可循。語文是學生讀會的,不是講會的,

要在課堂上重視聽説讀寫的能力訓練。要選擇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其實就是選擇了吃苦,因為你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這是我參加工作以來第二次聽來自北京優秀教師的課,第一次是吳xx老師的課,至今難忘,而今天我會受益終生。

  語文專題講座心得體會 篇3

閲讀教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聆聽了李千金老師《圓圓的沙粒》,林慧琴老師的《微笑》,蘇偉毅老師和施麗聰老師的講座,感悟頗深,受益匪淺,獲得思想啟迪:

  一、教師主導不可缺少

閲讀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並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師放棄對於閲讀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個性化閲讀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導作用,要關注學生的閲讀審美經驗。由於學生自我經驗的侷限性,在個性化閲讀中有一些不正確的理解,甚至是荒謬的地方。對於學生的這些體驗,教師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從中瞭解學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給予糾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閲讀教學是教師圍繞重難點精心備課,精心設問,把學生送進預定的圈子,學生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現成的結論。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是閲讀的主人,教師要歸還學生閲讀的主動權利,引導他們確立自己的閲讀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讀書的主人。使學生成為自覺主動的行為者,而不是教師活動的追隨者。

  三、創設“情境”,真切體驗

個性化閲讀是體驗性閲讀,學生帶着熱情,憑自己的經驗能力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是以自己各種感官去觸摸品味,體驗文本的,這時

他的獨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將在文本上打下鮮明的個性的印痕。為了能讓學生真切的感悟體驗文本,教師應該針對其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多媒體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構建一個引力強勁的閲讀磁場,激發他們的閲讀興趣與探知慾望,在對文本的還原和體悟中感受閲讀的妙趣橫生。

總之,只要在教學中執行《課程標準》中有關閲讀的理念,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要把閲讀活動變為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學生會在富有個性的閲讀活動中,發展閲讀能力,強化閲讀體驗,感悟閲讀方法,提高閲讀水平。

  語文專題講座心得體會 篇4

昨天,聆聽了滕春友老師關於新版語文課程標準的專題講座。滕老師針對新舊兩個版本的課標,整理出了六點主要變化,細細為我們講述修改的原因以及新版課標的特點,讓我獲益良多。

  一、語文教學堅持“以生為本”。

新版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教師課堂上的所有教學都應堅持以生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孩子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時還應順應孩子的天性,愛護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孩子自主閲讀、自由表達;尊重孩子的創造,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同時要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師對於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堅持以生為本。

反觀自己的課堂,我認識到自己的生本意識還有待加強,有時對於教學的預設過多,導致對學生的牽引教多。再看昨天兩位老師的課堂,教學時都十分關注學生,課堂上所有的一切都源於學生,把時間充分的交給孩子們自己去讀、去學習、去感悟,這樣的教學,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才是真正有實效的。

  二、語文教學注重“多認少寫”。

新版課程標準集中指向於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重視漢字的教學,並且再次重申了“識寫分離、多認少寫”的教學原則,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孩子,在教學時尤其要注重“多認少寫”,識字量由原先的兩千多字,減少為一千六百多字,要求會寫的僅八百個字,這減輕了孩子們的識字寫字負擔,但這並不影響識字教學的重要性。

滕老師的講座中提到:一二年級的教學應緊抓識字這一主要內容。課堂上注重生字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中需多關注孩子的寫字態度、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寫字時要做到“一寸一尺和一拳”,提高孩子們的書寫質量。

  三、語文教學加強“閲讀積累”。

新版課程標準提出要堅持文化傳承,加強閲讀積累。“附錄”中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略有調整,整體數量增多了15篇,課外閲讀着力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滲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詩抄,紅巖等,宣揚革命傳統的書目。

新課標還提倡讓孩子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教師應增強閲讀方法的指導,重在教給學生方法,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個性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作者感情的體會,發展學生個性。“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的確,閲讀是語文教學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在多讀多悟中掌握課文內容,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情感體驗感受遠比“填鴨”學得更有價值,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四、語文教學增強“實踐創新”。

新版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語文課程實踐的機會無處不在,教師應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多中途徑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並且在大量的實踐和運用中體會感悟語言文字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鼓勵學生多創新,讓學生能進行探究、創造性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開展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養成大膽質疑、獨立思考的習慣。

滕老師的講座,讓我對於新版課程標準也有了新的理解。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時時反思我的課堂,不斷提升、充實自己,將課標中的理念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之上,使自己的教學更有實效。

  語文專題講座心得體會 篇5

**月18日下午,我們語文組的所有老師在X1老師的帶領下,首先參加了對於X2老師的磨課研討,在所有老師的激烈討論中,我們共同見證了X2老師此次磨課的收穫,也初步感受到了如何讓孩子們感受幸福的語文課堂。下午4點10分,X1老師顧不上休息,緊接着又給我們做了《共享幸福的課堂生活__談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專題講座,通過對這個講座的學習,我更加明確了真正的語文課堂應該是讓孩子們感受到幸福的。而要做好孩子們課堂上幸福的引導者,教師首先就應該在課堂的教學設計與實施中融入幸福。

  一、在體驗中感知幸福課堂

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積極地為學生創設體驗的氛圍,讓學生想説就説,説出智慧火花;想議就議,議出是非曲直;想問就問,問出心中疑惑;想讀就讀,讀出真情實感;想演就演,演出個性理解。在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中,感知語文學習的幸福。

  二、在合作中共享交往的幸福課堂

對話教學是溝通、合作的,這是它與傳統教學的顯著區別之一。對話教學具有對話心態,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合作學習是對話心態基本構成因素。課堂上師生通過朋友式的合作,可以相互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只有在教和學雙方的溝通與合作中,才能使對話雙方精神上獲得真正的相互迴應與相互碰撞。,在這些碰撞與迴應中,享受幸福的語文課堂。X2老師在執教《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注重引導學生師生合作,小組合作,在合作中,可以與老師交流對話讀課文,可以與組員交流討論感受,在這種合作的氛圍中,幸福的時光轉眼流逝。

  三、在探究中共享發展的幸福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尤其強烈。”探究學習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真知的過程,注重滿足學習的心理,給好勝心強的國小生提供一個表現的機會,使枯燥的內容學起來饒有興趣。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拋開過多的講解,因為這佔據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教師不是自以為是地用自己的思想去填充學生的頭腦,而是走下講台,走近學生,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並通過對話充分展開思維碰撞。X2老師在執教《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在朗讀中探究感知,真正幹指出小興安嶺的美。

  四、在評價中共享成功的幸福課堂

評價是極有效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中應該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作出不同的評價,以鼓勵為手段,不斷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習困難生採用表揚式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中等生採用激勵性評價,既提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優等生採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對特殊學生的評價更要講求藝術性,既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又要顯示出你的真誠,讓他們有信心去追求進步。X2老師在執教《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引導,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在參與中不斷豐富提高自己,通過此次磨課研討和聽講座,對自己語文課堂的教學設計很有指導意義,在以後的教學中,也會致力於構建幸福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