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致詞

《復興之路》解説詞

致詞7.46K

在世界的東方,屹立着一個歷史文化從未間斷的國家——中國。幾千年來,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明對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復興之路》解説詞

當歷史的腳步,進入公元1661年的時候,隨着清朝第三個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國迎來了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段盛世。此時,人類社會正在發生着前所未有的鉅變。15世紀末,歐洲的航海家們開始征服海洋。伴隨着資本主義的對外擴張和貪婪掠奪,世界逐漸聯接在一起,從此,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孤立於世界之外而存在。18世紀後期,英國的工業革命、美國的獨立戰爭以及法國的大革命,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這股洶湧的浪潮,不可阻擋地逼近了中國。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們,全然不知這盛世亦正面臨着一場厄運。正在全球範圍內,爭奪利益和霸權的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已經擴張到東方,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即將到來,中華民族百餘年艱苦卓絕的偉大復興歷史,由此拉開了大幕。

(福建馬尾港)這是位於中國東南的一個小鎮。2006年,小鎮上的一個造船企業,迎來了自己140歲的生日,今天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三造船大國,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只是行業中十分普通的一家企業。而在140年前的1866年,馬尾造船廠的建立,卻是一件備受關注的`大事。船廠的創辦者——大清國閩浙總督左宗棠在奏摺中説修建造船廠的目的是“欲防海之害”。肩負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中國第一個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現代船舶修造廠,在小鎮馬尾動工了。

一百多年前,大清國在海上遭到了怎樣的侵害?一個造船廠,如何能迎接這個挑戰?馬尾造船廠開始修建的26年前,危機從海上而來。1840年6月,集結在澳門沿海之外的英國艦船,出發北上,入侵中國。此後兩年中,清政府屢戰屢敗,最終被迫議和。歷史學家稱這場戰爭為“戰爭”。古老中國以這樣的方式,開始了自己的近代歷史。

那麼,中英之間,為什麼會爆發這場戰爭?它將會造成這樣的後果呢?也許,英國議會在1840年4月的3天辯論,可以幫助後人考察戰爭的根源。關於是否對中國開戰,看起來似乎是與兩種植物有關的貿易引起的——英國人的和中國人的茶葉。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牛大勇)在戰爭前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對外貿易主要是輸出茶葉、農產品、經濟作物,貿易的中介是銀元。在銀元方面中國方面是入超的,這個對我們財政上是有利的。但是英國人很快找到了一個有利的武器,就是。

(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教授 方德萬)與同時期處在工業革命階段的英國比起來,中國經濟已經處於落後的位置了。

對於工業革命後生產能力激增的英國來説,擴大世界市場是它最急迫的願望。中國的鄰邦印度此前已經成為英國掠奪原材料傾銷工業品的殖民地。為了獲取利潤,英國殖民者在中國人中製造了一種需求——,以此在40年間,掠走了三、四十億兩白銀。馬克思曾譴責到:“非法的貿易,年年靠摧殘人命和敗壞道德,來填滿英國國庫。”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龔書鐸)因為英(國)政府的煙,除去對商人得了很大利潤外,英(國)政府很多税收是從裏面得的。所以它(戰爭)背後實際上是英國政府在那裏支持。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 克里斯托弗·休斯)當時為了打開市場,我們付諸戰爭。我們過去用槍炮去打開市場。

英國議會最後以5票的優勢否決了提出的反戰議案,戰爭爆發。 在這場從海上而來的挑戰中,完全沒有準備的清政府,遭遇了完全沒有預料的失敗。道光年間的中國,作為東方的大國,擁有80萬的軍力,而英國派出的

遠征軍初期只有7000人,到戰爭結束時也不過2萬人,偌大一個帝國為什麼會敗於遠道而來的英軍?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錢乘旦)英國的軍事勢力是建立在工業革命的基礎之上的,當時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唯一的工業化國家,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而中國呢,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

然而,在戰爭爆發之前,幾乎沒有中國人意識到雙方在社會制度和生產力上的差距,長期的閉關鎖國封閉了中國人的眼睛和心靈。一位中國文人汪仲洋這樣描述西方人:“他們的長腿不能彎曲,因而他們不能奔跑和跳躍,他們碧藍的眼睛畏懼陽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睜開”。就連在廣東抗敵前線的林則徐也相信“只要斷絕了對西方人茶葉和大黃的供應,他們就會因為消化不良而死”。而英國人卻很早就對雙方的差距瞭如指掌,併為戰爭作了周密的準備。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黃興濤)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有了深入得多的瞭解。比如:他認為中國的軍隊已經不堪一擊,中國的沿海的各種炮台、防範措施,他們認為很糟糕。

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塊界碑,以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等為重要內容的《南京條約》,記錄了中華民族在西方殖民者的槍炮逼迫下,墮入近代的屈辱、彷徨和困惑。自此,中國社會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戰爭結束後,當得知英軍已經撤出長江,道光皇帝的第一個反映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軍,清政府的軍政大員彈冠相慶。有人形容當時文恬武禧的狀態:“大有雨過忘雷之意。”中國的一切彷彿又回到原點。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楊東樑)在當時北京的茶樓酒肆裏面,貼了有一些告示。這個告示主要的意思就是講:不要談時事,莫談時事。

主張抗英的林則徐被罷去了官職,1841年8月的一天,遷戍新疆伊犁途中的他,在鎮江與老朋友魏源會面,林則徐將自己蒐集編成的《四洲志》等外國資料交給魏源,希望他能編撰成書,喚醒國人瞭解世界。一年之後,第一部系統介紹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國圖志》完成了。魏源的一句“師夷之長以制夷”帶着理性救國的態度,寫出了第一代“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對國家前途的思考。然而,這確是一次無聲的吶喊。

幾年後,林則徐自伊犁歸來,從歷史記載來看,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在無奈中沉默下來。他的老朋友——編撰《海國圖志》的魏源則遁入佛門,悄然病逝於杭州的一間僧舍。1840年的炮聲,無法驚醒與一個沉溺於自己深厚傳統的天朝迷夢。第一代探索者的聲音,是這樣微弱,變革連萌芽都沒有產生就已結束。大清王朝對於近代世界的僅有的一些認識,無聲無息得消亡了。歷史的悲劇在第一次降臨時,人們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劇重演時人們才會感到切膚之痛。

就在這一時期,歷代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週期性危機已在清王朝再次上演。據記載,1842年到1850年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達到百次以上,1851年,反抗清政府統治和西方列強入侵的太平天國起義爆發。起義不僅嚴重動搖了清王朝的根基,而且提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較為系統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資政新篇》。然而這場歷時14年的農民起義卻被清政府鎮壓了。

就在太平天國起義爆發的1851年,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在倫敦海德公園為第一屆萬國博覽會剪綵。此時,大英帝國的工業製成品佔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鐵路里程和船舶數量佔到世界的一半,依靠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英國成為全球最強大富裕的國家。與此同時,美國、法國、普魯士等國也奮起直追。

(英國哈佛大學教授 柯偉林)新興的海上帝國,包括英國、法國和美國。這個帝國主義時期,是一個爭奪地盤、軍事侵略與經濟擴張並舉的時期。

瘋狂的帝國主義擴張沒有給清王朝喘息的機會,第一次戰爭結束14年後,危機再次從海上來。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進了大清國的首都。1960年的10月18日,侵入北京的英法聯軍焚燬了清朝皇帝的離宮圓明園。

標籤:解説詞 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