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舌尖上的中國》解説詞賞析

校園2.26W

《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的美食類記錄片,主要記錄中國各地美食生態。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通過一系列元素讓觀眾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的特有氣質;最終達到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的意義。2012年5月14日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晚間10:30《魅力·記錄》欄目中陸續播出。播出後,《舌尖上的中國》在互聯網上被高度關注,受到網民廣泛熱議和好評。不僅引發了一場全民美食熱潮,帶動了食品相關產業鏈生意紅火,還產生了一種新興的網絡語體“舌尖體”,《舌尖上的河南》、《舌尖上的南陽》等模仿文章層出不窮。記錄片的轟動在給人們美食文化享受的同時,也產生了社會影響。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是國內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節目共7集,攝製組耗時13個月,踏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從繁華的大都市到閉塞的小山村,從森林深處到大海岸邊,攝製組拍下了無數盤美味佳餚,更記下了無數個感人肺腑的關於美食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國》創下了很多中國記錄片之最,收視率最高,影響最深遠,關注度最高等。記錄片的成功是由諸多因素組合而成的,而其中温潤飽滿紮實有力的解説詞功不可沒。

《舌尖上的中國》解説詞賞析

一、用敬畏的態度和敬畏的語言在抒寫美食

凡是看完整部記錄片,相信每一位觀眾都會深深感受到整部片子中所藴含的敬畏。筆者以為,這樣的態度應該是編導們在做該記錄片的最初就定下了基調,面對養育中華民族兒女的各色美食,懷着敬畏感恩的態度去採訪、拍攝、寫作。觀眾隨便翻看其中章節,就能感受一二。在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中,在講到松茸是野生菌中的貴族這個章節時,最後一段作者寫道:“大雨是自然給的禮物,在付出相同的時候,好的運氣帶給單珍卓瑪更多的收穫。松茸出土後,單珍卓瑪立刻用地上的松針把菌坑掩蓋好,只有這樣,菌絲才不會被破壞。為了延續自然的饋贈,藏民們遵守着山林的規矩。”在鄧諾火腿部分藏匿深山的禮物章節中,作者寫道:“手工製鹽的.過程繁複,這讓老黃對每一粒鹽都珍惜有加。今天的人很難想象像諾鄧人老黃一樣體會到食鹽的珍貴,交通和技術的進步已經使鹽成為成本極低的商品,但我們仍然認為,諾鄧鹽是自然賜給山裏人的一個特殊禮物。”仔細琢磨,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初衷,這樣的態度才使得本片取得轟動效果,在觀眾中產生最大的共鳴。這是作品成功的基石。

二、不是孤立的在説美食,而是把吃還原到家庭、傳統等方面

這恐怕是本片與其他美食記錄片最大的區別之一。在説到每一種美食甚至食材的時候,從來都不是在孤立的説。幾乎每個美食故事的背後都有家庭細胞或者歷史傳承在支撐着這些美食,這樣的寫法也使美食更加美味可口更加讓人眷戀。這個特點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最為明顯。在年糕與餃子之團圓與記憶的味道中,作者寫道:“短暫的家庭聚會之後,孩子們帶着阿公阿婆親手做的年糕回到城市。等寧寧長大,她可能不會記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種柔韌筋道的口感,承載着家庭的味道,也許會留在寧寧一生的記憶裏。······對於白波和他的家人來説,這一刻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光。其實在這樣一個晚上,吃的是什麼並不重要,沒有什麼比跟家人在一起更重要了,這是他們全部的希望。”

三、節奏感強,跳躍性的表達結構其實就是詩的語言,很多章節始終維持形散神不散的韻味

在第一集中在冰下查幹湖的漁獲章節中,節目首先寫到北京的餐廳,接着就來到了數千公里之外的吉林查幹湖,然後又輾轉至廣西京族三島、海南三亞。圍繞着中國長達1.8萬公里的海岸線,圍繞着中華兒女各民族捕魚、做魚的各種習慣,即使拍攝場景轉換較大,故事人物一直在變,但始終一直都緊扣主題。其實,整個記錄片中,這樣的跳躍、轉換有很多,一會在貴州山村,一會在廣西,一會在雲南,一會又回到北京。但無論怎樣來回跳躍,記錄片所散發出來的氣場是一個,意境是一個,表達的主題思想更是一個。

  四、字裏行間傾注了寫作者昂揚的情感和飽滿的熱情,整個文案充滿温度,温暖直指人心

片中的每一集每一句話每一個詞語,充沛的情感氣息撲面而來,觀眾在每一分每一秒中都能直接感受到寫作者的真情。這不僅僅是一個記錄中國美食的記錄片,更是記錄中國人傳統情感的記錄片。在《時間的味道》中,有這樣的一段話,“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其實片子的温度從每一集的片名中,觀眾都能第一時間感受到。共分七集的記錄片,每一集的名字都充滿詩意又富於想象,充滿浪漫又飽含深情。例如《自然的饋贈》、《時間的味道》、《主食的故事》等。

  五、充滿哲理,凸顯哲學意味

這個特點在第七集《我們的田野》中尤為明顯。第七集的開頭作者寫道:“中國人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不僅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變通,更是順應自然的中國式生存之道。中國人獲取食物的非凡智慧無處不在,從肥沃的沖積平原到富饒的江河湖泊,從嚴寒荒蕪的高原到高樓林立的都市,哪裏有綠色的生機,哪裏就有天與人的和諧。”同樣在這一集中全局結尾處作者寫道:“一位作家這樣描述中國人淳樸的生命觀,無論埋頭種田,還是低頭吃飯,他們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