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致詞

五台山導遊詞

致詞2.3W

作為一名盡職盡責的導遊,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導遊詞,導遊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遊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那麼應當如何寫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台山導遊詞,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台山導遊詞
  五台山導遊詞1

遊客們大家好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台縣,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譽中外,有此殊榮,一是,這裏是我國最早建寺的地區之一,而且從古至今,這裏的寺僧在規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記載,這裏是佛教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三是,歷朝歷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別關注這裏,這裏是我國唯一的青廟和黃廟共生榮的佛教聖地。 五台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為一體的旅遊區。“五百里道長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台。月掛西峯,花放南山,雪霽北巔。兩千年香火斷斷續續,又是晨鐘悠揚,晚罄清澈,香煙繚繞,勝幡翩躚。”寫出了五台山的悠久歷史和奇異風光。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顯通寺,在五台山寺院當中,顯通寺的規模最大,歷史最古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是五台山佛教界最為尊的領袖寺廟。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鐘樓,這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銅鐘——長鳴鐘,重達9999斤。 顯通寺沒有天王殿,只有兩通石碑,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龍虎二碑,此二碑寓意為龍虎把門,不勞駕四大天王。 顯通寺,佔地120畝,殿堂樓舍400多間,正院內中軸線排列七座大殿,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後高殿。 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殿,殿內供奉着三尊菩薩。中間為觀音菩薩,兩邊分別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於兩側擺滿了經書,故也稱藏經殿。 觀音殿外邊一左一右兩座碑亭。裏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着御製顯通寺碑文,一通無字,無字碑。這通無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讚美顯通寺的雄偉,壯麗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難以用文字表達。 參觀完了觀音殿,我們就來到了,大文殊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這座文殊殿卻加了個”大”字,這個大字有四層含義:顯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台山寺院中建築面積最大之一,是五台山保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薩最多的文殊殿,由於在這裏可以同時拜到五方文殊,當地人稱其為方便朝台。 好,現在我們去全寺的中心,顯通寺的重要建築,大雄寶殿,它是五台山殿宇之最,重頂飛檐,巍峨寬大,佔地一畝二分,裏面供奉橫三世佛。中間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大雄寶殿即釋迦牟尼的尊稱,寓意像大勇士一樣,英勇無畏,無畏一切,殿堂採用108根木柱支撐整個大殿,進到大殿感到十分寬敞,此殿,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寶殿,也是寺裏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 這是顯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結構 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白色全磚建築是無樑〔量〕殿,由於它全部用磚壘砌而成。沒有用樑柱,所以叫無樑殿,又因為它代表的是佛法的無量,所以我們稱之為無量殿,從外觀看,似歐洲建築,並且塗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純潔,在這裏象徵佛教的無限光明。

整個大殿從外看是7間,實際為3間,外觀2層,內為1層。殿內中間供奉佛祖的抱身像盧舍納佛,體現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 無樑殿又叫七處九會殿,取釋迦牟尼曾在7處講經9次之意,所以外觀7間,這座大殿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了。此殿沒有樑柱支撐,殿頂的重量由四周厚重的牆體支撐 這是顯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磚結構 建築穿過供奉有千缽,千手,千釋迦的千缽文殊殿,我們就來到了銅殿。 此殿是我國僅有的三座銅殿之一,小巧精緻,殿內中這尊銅鑄的文殊坐獅像,造型美麗,四壁上的銅鑄小佛琳琅滿目,有萬尊之多,故也有人稱之為萬佛殿,此殿是明萬曆年間,妙峯祖師化緣十萬斤銅所造,民間所流傳“顯通,顯通,十萬斤銅”,就是由此而來。 此殿也是顯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銅結構建築 現在是自由活動的時間了,大家可以嚐嚐原平的鍋魁,莜麪窩窩,高粱面魚魚,還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得台蘑,可以看看在民間流傳了300年,具有山西黃土文化特色的'剪紙,也看看形制美觀的澄泥硯。

夜色將至,我們也踏上了返程的大巴,今天我們遊覽了五台山青廟之首——顯通寺,看到了全木,全磚,全銅不同時代,不同建築風格的寺院,有人説五台山是“一部佛國寺,百座藝術宮”,我覺得很貼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樣的感覺?

  五台山導遊詞2

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峯組成,據説代表着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東台名望海峯,海拔2795米,東台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似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於海拔高,台頂氣温低,盛夏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東台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峯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西台名掛月峯,海拔2773米,西台峯“頂廣平,月墜峯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讚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峯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蹟,巖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錦繡峯,海拔2485米,此峯“頂若覆盂,圓周一里,山峯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讚曰:“沈沈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北台名葉鬥峯,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台“頂平廣,圓周四里,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讚曰:“絕磴摩羣峭,高寒逼鬥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巖峯,海拔2894米,其台“頂廣平,圓周五里,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讚曰:“羣峯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餘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好,遊客們,五台山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攜帶好自己的物品,準備下車。

  五台山導遊詞3

保護區所在地涿鹿乃軒轅故里。據《史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從此,黃帝成了中原地區部落大聯盟的總首領,並在今涿鹿縣礬山鎮建起歷史上最早的一座都城——黃帝城(遺址今仍保留)。炎帝、黃帝、蚩尤部族在此繁衍交融、休養生息,發展成後來的華夏民族。涿鹿縣完整地、集中地、原生態般地聚集了炎、黃、蚩的遺址遺存,在全國也是唯一的一處,涿鹿縣也被譽為是“三祖文化”的發祥地。蔚州盆地地勢平坦、氣候温暖濕潤、物產豐富,自古便是先民聚集之地。商代在此建立代國,並建都於代王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代為一郡;漢代劉邦統一全國,分封代國,立兄劉仲為代王。飛狐古道,又名蜚狐陘,太行八陘之一,是歷史上燕趙通胡的要道,蔚州乃此商道重鎮,商旅必經之地,至今這裏仍然保留着獨具特色的剪紙、鐵樹花、貢米、小吃等。這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同小五台山豐富的自然遺存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古老畫卷。

傳説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境內有座神仙峯,整年雲霧繚繞,到處懸崖絕壁。趙王統治盛期,神仙峯一帶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神仙峯下有一潺潺小溪,當地人們全靠它澆莊稼、喂畜禽。有一天,忽然從神仙峯上飛來一個巨大的怪物,巨齒獠牙,頭長雙角,逢人便吃,人們嚇得紛紛關門閉户。怪物來到溪流邊,幾口將溪水吸乾,駕雲而去。從此,神仙峯一帶禾苗乾枯,五穀不收。人們為了活命,只得流落他鄉。

神仙峯下武南莊有一武姓老員外,有女名喚武彩,不僅長得如花似玉,而且能文善武。溪水被怪物喝乾後,武彩不辭辛勞地在神仙峯下挖井掘水。結果,鋤頭用壞了三十六把,井掘開了九十九口,也沒挖出一滴水。就在武彩要挖第一百口井時,突然空中烏雲密佈,飛沙走石,怪物已到近前。她抄起扁擔,向怪物頭上打去。怪物躲閃不及,被打掉一隻角,慘叫一聲,奪路欲逃。武彩窮追不捨,終將怪物力劈四半。這時她也疲憊不堪,奄奄一息,站立着死去了。

  五台山導遊詞4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台縣境內。五台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峯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峯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着喇嘛宗教傳入五台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台外。

現五台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台內37處,台外6處。五台山眾多的佛寺皆聚集在台內台懷鎮。這裏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聖景聖蹟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為五台山五大禪處。

台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裏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於他的來歷,説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説法是他出身於舍衞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芸芸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為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鋭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後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

  五台山導遊詞5

五台山因有五座頂如平台的山峯而得名。五座台頂巍峨高峻,各有各的特點,但都如詩如畫,風光秀麗。境內山環水繞,雨量充沛,植被良好,氣候涼爽,從古迄今一直為;理想的遊覽與避暑聖地。

五台山佛教起源於東漢,為中國佛教發祥地之一。北齊、盛唐、清代為五台山佛教史上的三個鼎盛時期。自改革開放以來,佛國聖地又迎來了它的第四個輝煌時代。

根據最新統計,五台山現有寺院124座,較為完好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等八個朝代的寺廟建築及各種佛像、佛塔、壁畫等珍貴文物,酷似一座藴籍精深、浩瀚博大的自然生態園暨佛教文化藝術博物館。

五台山融會了印度佛教、藏傳佛教、民間宗教、儒教、道教和三晉文化的精華,遂有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中國四大靈境之一,中國佛教的縮影,中國佛教建築藝術寶庫,中國寶塔藝術展覽館,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博物館,中國佛教藝術奇葩,世界佛教的文殊信仰中心,世界佛教五大聖地之一,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等榮譽,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全人類的共同遺產。可謂此處獨有,它山莫比。

五台山目前擁有九項桂冠: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級示範森林公園;我國對外推出的35張旅遊王牌之一;國家AAAAA級風景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區示範點;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山西省旅遊業發展的龍頭。目前,正在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

標籤:導遊詞 五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