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大專第一學期學結

大一第一學期個人工作總結

大專第一學期學結

歲月如梭,時光荏苒。

在大學的這段日子裏,總體來説,我成長了許多。

大學軍訓,不僅磨礪了我的意志,更堅定了我堅持不斷學習的決心。

還記得剛進入大學生活的我,還是很不適應的,內心甚是憂鬱,生活的重心也找不到了,整天胡思亂想,有時候甚至忘了自己是誰。那時的我還是個不自信的男孩,總是擔心自己的缺點被暴露,學習不夠上心,不參加班裏的活動,和班裏甚至是宿舍裏的朋友都不合羣,那時的我,總是一個人待着,悶着。逐漸地,我發現我生活在一個毫無意義的世界裏,我醒了,我覺得有做出改變的必要了,但是,內心還是有許多的躊躇和擔心。我告訴我自己:“做吧!像個男人一樣勇敢地去改變自己,做了你就不會有什麼遺憾,當許多年後回首這段大學生活時,你會佩服你自己,為自己而感到驕傲。”所以,我做了,我感覺每一天我都有細微的變化,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我身心也是一種磨練,我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堅持,朝着自己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走去。

我相信我現在所做的一切會為我以後的道路以及夢想與成功的實現奠定基矗

感謝生活,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給我思想讓我接受不能改變的,給我智慧讓我分清這兩者。

談到學習,我要感謝商院,老師以及個別領導,是他們給了我一個如此合適的學習環境,為我們創造條件,改良技術,更要感謝父母一直以來的堅定支持。

還記得,我看過一部電影——《風雨哈佛路》,女主人公的經歷令我倍受鼓舞,於是,我的學習有了起色,我變得積極了,我報名了英語四級考試,我開始認真地準備英語四級。去餐廳拿着單詞本記憶單詞,早上跑操記憶筆記,有時走路還會看着資料,感覺一天的時間很緊也不夠用,非常的充實,當我投入到學習中時,也不會胡思亂想了,煩惱也不見了,人也變得樂觀了很多。

學習讓我找到了許多快樂和有效的方法,我再也不像高中那樣有些刻板地學習了,漸漸善於思考、總結,思想與思維也變得開拓、寬廣了。

英語四級即將來臨,我信心十足,我會全力以赴,證明自己的努力成果,收穫在四級英語學習中豐碩的果實,為學好專業打下實實在在的基矗

親情,其實我和家裏人的關係一直都不是很融洽,多是由於我自身的原因,我發現在親情方面我處理的不夠好,不夠主動,原來每週六都是媽媽給我打電話,而現在,每週六我都會主動給媽媽打電話,還有我不常聯繫的姥姥、四姨、五姨。每次給她們打電話都非常的開心,她們都説我懂事了許多,也發現我變得有些開朗了,我們的關係也越來越融洽雖然我與她們相隔千里,彼此都迫不及待地想見面。

親情,真温暖,真好!

在大學裏肯定少不了朋友,宿舍的幾個哥們還有一些同學都成了很好的朋友,他們幫我過了20歲的生日,那天真的非常開心,每個人都開懷大笑,印象非常深刻,意義非凡。非常感謝這幫好朋友,從他們身上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在他們的影響下,我也變得陽光、樂觀、開朗了。

以上便是大學開學以來的半學期個人總結了。

大專第一學期學結 [篇2]

大二第一學期彷彿在眨眼之間就給了結了,但托腮沉思,也能找到不少安慰自己的東西什物。

大二我有幸榮任本班班長,在工作上,我努力做好份內外之事,認真履行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為同學服務,為老師分憂的職責。盡心盡力地做好每一件事,包括組織班級活動,評選優勝同學,進一步凝聚班風,優良學風。我不敢説,我所的付出得到了全班所有同學和老師的好評,但我定能言我得到了自己的讚揚和好評。

在學習上,我始終不忘班長以身作則之要務,自始至終地嚴於律己,我從未因私事而去請假,因公而故意遲到早退,儘管班長雜事較多,但我仍然加強各門課程的學習,未敢有絲毫懈怠,不過還是很遺憾,這學期我還是掛了一科,很糾結。除了學習和工作,我還跟體委多次組織跟其他班進行體育比賽,豐富同學的課餘生活。

大專第一學期學結 [篇3]

不知不覺進入大學已經快一個學期了,在這一個學期裏我作為班長,既學到了很多有益的東西,又認識到了一些不足和應該改進的地方。在這裏,就本學期,我作一下總結。

首先,學習方面。本學期班級裏學習風氣不錯,基本沒有出現上課遲到或早退等現象。上課全班同學能夠積極發言,對所開課程也基本滿意,特別是丁暉老師所帶的現代文學課大家尤為喜歡。各任課老師特別是英語課李娜老師和思想政治課陳莉老師對本班同學的表現很是滿意。期會考試大家雖然考得不是很理想,但全班同學並沒有因此而喪失積極性,大家的學習勁頭也一直沒有鬆懈。因此我對本班期末考試取得優異成績充滿信心,相信我們的'努力一定能夠得到回報。

其次,班級活動方面。本學期我們班搞了很多規模較大的活動,豐富了同學們的業餘文化生活。其中。最能體現我們中師(2)班特色的當屬“紀念一二九,勵志永圖強”萬人簽字活動和“快樂聯誼,舞動青春”一二三四五系班級大聯誼晚會了。在這兩個活動中,既展現出了我們中師(2)班的團結力和凝聚力,又展現出了全班同學的活力與青春。另外,我們還積極組織全班同學觀看院系晚會以及文藝影片等,很好地體現出了全班的較強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也向全系乃至全院展示了我們中師(2)班的風采。

第三,業餘生活方面。全班同學的業餘生活也非常豐富。全班大部分同學都參加了自己喜愛的組織,如學生會,團總支,社聯和社團等。班級同學都積極參加各種活動。

第四,關於班長的幾點認識。在這一學期中我學到了很多,特別是在做班長這一方面,我更是有幾點深刻體會。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要注意團結全班同學,注重班級的集體性,要為全班同學作好榜樣帶頭作用;

(2)要工作學習兼重,既要在班級裏作好認真負責工作態度的帶頭作用,又要為班級同學作好認真努力的學習榜樣作用,使全班擁有一個健康,積極,向上,青春和富有活力的氛圍;

(3)要學會處理班級日常瑣事,恰當解決好同學之間的矛盾與糾紛,努力作好班主任的好助手;

(4)要積極團結好班委會成員,人心一致,共同努力管理好班級。

(5)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以德服人,以信服眾。

最後,我想説:總結只不過是對一學期以來班級活動的認識與瞭解,我作為班長要做的還遠遠不止這一些,我們全班都需要繼續努力,保持優點,改正缺點,彌補不足。因為,一個班級需要成功,一個班長更需要努力與付出。

我堅信:只要努力,我們中師(2)班一定會做得更好。

2015年02月01日

大專第一學期學結 [篇4]

光陰流轉,2015年已經悄然降臨,來到人大讀書的第一個學期也接近了尾聲。這個學期修了五門課,最有特色的莫過於國學院開的國學方法課了。它的授課形式很特別,由國學院的博導們依次談自己的治學體會,相當於由一次次的小型講座組合而成。老師們都是各個領域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所攻領域各異,治學門徑也各有不同,讓我們這些剛剛邁入學術門檻的博士生們大開眼界,不斷更新着我們的想法和觀念。早在開學之初,諸葛老師就國學研究方法陳述過自己的見解:做學問只有一個方法——刻苦用功。他在許多場合都反反覆覆強調這樣一句話,大意是:如果一個人只讀五十本書,再怎麼談方法都沒有用,如果他讀了五萬本書,他自然而然會有自己的方法。這句話一直迴響在我的腦海裏,在平時的讀書學習中間我會用它來自我督促,在上方法課中間我會用它來和其他老師的説法作比較。

其中樑濤老師説的似乎不大一樣,他説在不同的治學階段都必須找到一本對你影響很大的書,無論是古代典籍還是現代學人的學術著作,如果沒有這本書,你就不會有進步。他説自己在本科階段、讀碩階段、讀博階段、在社科院工作階段都找到了那樣一本書,反覆讀來,撥雲見日,事半功倍。而來到人大國學院的這些年來,學術進步始終不大,就是因為沒能找到這樣一本書。他還要我們抓住學術熱點,舉例説當年的同學中間,最有成就和影響的不是那些最勤奮的人,而是那些敏鋭地感知並把握住了學術前沿、甚至引領了學術潮流的人。他説自己當年就是準確預見到出土簡帛的研究前景,才有現在的一番成就。這和諸葛老師所説似乎有別,其實正可以互相發明。諸葛老師説的閉門讀書是讀原典,是針對當前學術界普遍的浮躁風氣而言的,是一個基本的大前提。試問在原典尚且生疏,一切只靠二手材料、靠脱離系統和語境的斷章取義、靠人云亦云,如何能揭開事實的本來面目?又遑論把握前沿和熱點?古代文學與文化的學問存在於浩如煙海的典籍當中,如果沒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功夫,是不可能有什麼作為的。樑老師無論是在談自己的讀書歷程、治學歷程、海內外交流歷程,無不在深刻演繹着“勤奮”、“博覽”的必要性。

沈衞榮老師也在談“一本書”的重要性。他説曾經在台灣書店買到一本全藏文的關於藏傳佛教的典籍——《大乘要道密集》,乃帝師八思巴所寫,據説可以破解《元史》中根據藏語音譯的宮廷密法虛實,掃除關於蒙古人宗教信仰的一大疑雲。但當時沈老師對藏文一竅不通,只能束之高閣,經過多年磨礪,他漸漸學會了藏文,並從這本書中提取到了相當多的寶貴信息,解決了很多懸而未決的關鍵性難題。沈老師提到這本祕籍,着重在於説明掌握原典語言的重要性,也説明了“十年磨一劍”的重要性。一本書尚且如此,對於相對可以順利閲讀的典籍,“厚積而薄發,博觀而約取”更不言而喻。

當初在入學考試時,按要求要寫一份攻博的研究計劃,我不知道要寫什麼好,就把自己在閲讀文學史時靈機一動想出來的題目寫上去,臨時設想了一些研究步驟和方法。複試之前,我又在短時間內查閲了一些論文和專著,連天加夜地趕製出了一份較為周詳的研究計劃。開學之後,諸葛老師提到了這份計劃,説根本不具有操作性,屬於嚴重的主題先行,並給我一份學報,上面刊有他對於古代文學研究的思考與總結。我回去仔細將這篇文章看了又看,對自己拍腦袋擬定研究計劃的作法無比汗顏。我最終確定的研究範圍是單個作家及其作品,老師叫我認真通讀再確定具體的研究角度。我以前以為既然讀了博士,就應該研究宏大的主題,或者一個時代的創作風貌,或者一個羣體的創作情況,而不能像碩士學位論文那樣只侷限於某一個作家。老師給出的理由,是要我精讀,詳悉作品並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心得體會,而不是一眼掃去、浮光掠影、似懂非懂,否則便會讓研究失去價值和意義。在選題大小的問題上,老師提倡選小題目,小題目做深做透比大題目泛泛而談要有價值。小題目往往也是大題目的切入口,比如當年老師在李賀詞的個案研究和周邦彥任職大晟府時間的考證上,就找到了《徽宗詞壇研究》的諸多切入口。無論是在那次談話還是在方法課上,諸葛老師都舉出了一些失敗的博士論文,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什麼叫大而無當,什麼叫眼高手低,更重要的是叫我認識到了主題先行的危害。

通過每週的讀書報告,諸葛老師用極其簡明的語言指導我如何做總結。一開始我以為讀書報告就是讀書筆記,就是把在書上作的眉批等支離破碎的感想挪到郵箱裏。後來老師反覆強調總結的重要性,我剛開始還疑惑不解,一週只讀了那麼一點東西有什麼可總結的?不是小題大做嗎?後來我漸漸明白了總結的必要性,想到了總結的幾大好處:

一、總結前必須要有回顧、梳理、小結,這樣不僅可以及時鞏固讀過的內容,還可以訓練邏輯性和系統性。

二、總結必須要用簡明的語言概括讀書筆記中的隻言片語,在詳略和取捨中鍛鍊眼光和感知能力。

三、讀書筆記是對所讀內容信息的回饋和提煉,而總結則是進一步對讀書筆記的回饋和提煉,站在這個高度上可以有更多的新發現。

四、總結可以讓人對閲讀對象有一個宏觀的眼光,幫助人在瑣碎的閲讀中找到規律性的東西。

與此同時,諸葛老師在每月一次的讀書會上也反覆強調總結的重要性,包括論文評點人對自己發言的總結以及論文作者對諸人評點的總結。不斷閲讀、不斷總結,是這學期我從諸葛老師那裏得到的寶貴的真傳。

然而,要讀完“五萬本書”何其難哉?

以前我讀古詩文都要配合着大量的註釋來讀,一旦脱離今人的註釋,就不自信起來,處處懷疑字面上的理解。古人寫作喜歡用典,還喜歡用一些古雅的、生僻的辭藻,特別是在宋詩當中更是如此。一些表面看來稀鬆平常的字詞,我都十分敏感地揣測它的來歷,然後在網上或者是工具書中到處查詢,當然大部分時候我還是驗證到了它們背後藏着的“玄機”,有一種破解的快感和如釋重負的輕鬆。但是一旦離開電腦和網絡,我都不敢輕易地去讀宋詩。這樣就導致閲讀的速度變得極為緩慢。一個學期下來,我搜尋彙集到的註釋已經多達幾百頁。這就把書讀得特別厚,表面上是一本書,實際上有着幾本甚至十幾本的厚度。長篇累幅、佶屈聱牙的古體詩已經破解完畢,律詩的破解快了許多,以後進入到文章的閲讀階段,由於典故沒有那麼密集,再除去與前面的重複用典,我想破解的速度自然會更加快。在這第一遍的艱難閲讀和破解當中,我不斷為每篇作品寫着瑣細的評點和體會,不斷地在其中尋找研究的亮點和切入口。在第二次、第三次的閲讀中,或者在寫關於這個作家作品的單篇論文時,我應該就會有一條通坦的途徑和一種深透的眼光。

面對蝸牛般的閲讀速度,我有時對自己的謹小慎微也大為懷疑,也暗暗着急。時光催迫,再加上各種各樣的課程、作業、考試佔去的大量時間,一學期下來,我似乎沒有讀多少書。按照現行的制度,我又必須及早寫出並發表幾篇像樣的論文。如此一來,認真讀書的時間就被分割得支離破碎。我也想一目十行、大而化之地閲讀,但是那種強迫症似的擔心、疑慮迫使我不得不重回“老牛拉破車”的老路上。老師所説的“五萬本書”,大概就像相當於唐僧取經或者紅軍長征,或者一步磕一個長頭的漫漫朝聖之路,絕不是畢其功於一役的事情。然而,做學問性質的閲讀又遠非停留在字詞典故的層面,更需要在此基礎上永無止境地攀登。

程千帆先生在《漫談古代文學的基本方法——兩點論》的講座中,説:“人類通過自己的物質生活使大腦發達起來,那麼就有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對客觀事物觀察以後總結出來的,我們一般稱之為形象思維。……另外一種思維,是根據生活經驗對客觀事物做出判斷,一般稱為邏輯思維,產生於哲學、歷史等需要推理的學問中。二者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支撐。根據我國目前的學術風氣,有一點沒有認真考慮,就是多數時間是對客觀事物的估量和研究,而忽略了文學本身是一種情感作用,從情感開始,然後迴歸到情感。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不同時進行,對你們來説是很吃虧的。……我希望頭一點告訴你們的,就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並重,對古代文學的作品理解要用心靈的火花去撞擊古人,而不是純粹地運用邏輯思維。……現在我們南大有一個很好的學風,就是要求一定要同時注意兩方面:一方面是文藝學,從美學的觀點分析理解詩人的心理;另一方面,要充分運用書面上和考古所得的各種材料,包括國外漢學家的材料。我們工作的目的,研究的最高希望就是文藝學和文獻學兩者的精密結合。這要求一方面要有比較深刻的美學藝術修養,其中包括創作經驗在內;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文獻學知識,要懂得版本、目錄,要懂得音韻訓詁,還要懂風俗、制度等。如果你沒有這些知識,你就會有很多東西不懂。……一方面是形象思維,另一方面又要注意邏輯思維;既注重文藝學基礎,又注重文獻學的基礎,這就是我今天所要講的兩點論中主要的兩個點。還有文與史,高與大等方面的關係,我們在這裏也可以略略談一談。對文來説,史就是歷史背景,如果你對於一個作品只知道他寫得好,而不知道它是什麼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什麼人寫的,那你只知道了一半,知文而不知史;相反,你也不能知史而不知文,把文學作品完全當成一個史料。高與大是有區別又相通的兩點,做學問應該積累到很高的程度,但基礎要非常好。一方面是廣博,一方面是精深。”

這個講座是1996年10月9日程先生在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學科“素心會”第二次活動上做出的。十七年過去了,古代文學學術的現狀肯定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程先生所説的兩點論:形象、抽象思維結合,文藝學、文獻學基礎兼備,文與史並驅,高與大雙修,始終是顛撲不破的法則。按照這樣的標準衡量,在古代文學的漫漫征程上,我也許只相當於一個蹣跚學步的幼兒,整個古代文學的世界在我眼裏只是一團迷霧。拿着按照這樣的尺度做成的棒槌,敲敲我木魚般的腦袋,只能得到這樣的事實:空空如也。我有時在想,古代是一個世界,現代是另一個世界;古代人是一套話語,現代人是另一套話語。儘管其中有繼承、有過渡,但我們始終是兩個世界的人。上輩人和下輩人之間尚且有代溝,朋友和朋友之間尚且有隔閡,兩個行業之間尚且“隔行如隔山”,何況是兩個世界的人?就像是諸葛老師曾經説過,如果現代人穿越到古代任何一個朝代,都將發現那是地獄。所以諸葛老師讓我們閲讀《續資治通鑑長編》之類的大部頭史書,瞭解宋人的“祖宗家法”,並且説沒有什麼方法可言,真正的方法就在於“五萬本書”的閲讀當中。

這是就知識積累層面而言,而單就程先生説的形象、抽象思維相結合的層面而言,諸葛老師也説文學和歷史的研究實際上就是一個“將心比心”的過程:“古人也是人,人所有的正常的生理現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慾,古人也是有的。”(諸葛憶兵,陳麗麗《名師訪談:古代文學研究的思考與總結——訪人民大學國學院博士生導師諸葛憶兵教授》《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也許這是最值得人欣慰的地方。

標籤:學結 大專 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