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走進新課程學習總結範文推薦

科技在發展,改革在深入,國際化的大都市呼喚一流的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的學前教育,也緊鑼密鼓的拉開了課改的序幕。我們深知:要構建一流的學前教育,必須深入實施課程改革,以積極的姿態來迎接挑戰,與改革同命運、共呼吸,把握機會,領會課程的精髓,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莊行幼兒園在二期課改新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深入廣泛的學習實踐,我們深深感到,課程實施的過程還是一次園本化課程構建的過程,是一個教師專業化水平提升的過程,也是一個塑造21世紀一代新人的過程。面對新理念,我們在不斷學習、思考與實踐中,尋找適合幼兒園發展的,又能全面實施新課程的途徑。以下是我們的思考與探索:結合我園環境教育特色,以“因園而異”、“因人而異”去構建選擇性課程,突出課程的有效整合、師生共建,確立開放的、整合的教材觀,明確每一位教師既是教材的開發者、又是教材的實施者、創造者,積極推進園本化課程的建設。

走進新課程學習總結範文推薦

一、加強學習和培訓,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1、學思結合,全面領悟新課程

《上海市學前教育綱要》和《指南》的出台,為我們確立了先進的教育理念。開學以來,我們利用政治學習、業務學習、教研活動和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餘時間,組織了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傳達上級課改精神、觀看新課程輔導報告錄象、組織專題討論、開展參與式培訓、問答式諮詢等等。一次次的學習與領會、討論與反思,教師們經歷了一個從不理解到逐步理解,從畏難、知難而上到熱情接納的過程。

首先,我們做到園領導先行一步,抓緊自身的學習,反覆研究領會新課程的精神實質,在每一次組織教師學習之前先確定好本次學習的目的是什麼?要求是什麼?從而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師開展學習討論,提高學習的實效性。

其次,園內成立了課改領導小組,由園長、業務園長、園長助理及三位教研組長組成,每二週召開一次碰頭會,瞭解一線教師所面臨的問題和困惑,商討制訂相應的對策,確保課改能順利推進。這樣通過上下連動,切實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確立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到目前為止,我們全園上下一心,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以素質教育的啟蒙為核心,突出課程的有效整合、師生共建,確立開放的、整合的教材觀,明確每一位教師既是教材的開發者、又是教材的實施者、創造者。從開學到現在,我們在認真學習《課程指南》的基礎上,分析、研究新教材,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選用、創編適合兒童發展的教材。一般是以主題的形式來選用教材的。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老師們可以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已有經驗、興趣需要和生成課程來選擇、開發、運用教材。讓課程既面向全體幼兒,又能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讓每一個幼兒獲得充分的、全面的、和諧的發展。

2、以教研為主陣地,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A多種教研形式,開展專題研討。

為了進一步學習新課程、新教材,我們以教研組為主陣地,採取大組、班組的形式,展開層層推進的學習研討活動。我們根據學習計劃,安排參與式培訓活動、集體與分組、個別學習形式相結合,將課程理念、方案等通過專題進行詮釋、分解、嘗試。具體的操作方案通過班組的形式,通過案例評述、個案記錄等方式進行研討。本學期我們針對幼兒園研究重點,開展了專題“構建富有生命力的課程運行體系”、“探索型主題活動中的共同探索、一起成長”;“以整合的觀念實踐新課程”;“園本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新課程各類活動內容與實施”、“讓課程適合每個孩子的發展”等,一系列專題研討,讓教師對新課程理念、內容等有了較為全面的瞭解。

B創設多種條件,提供教師成長舞台。

本學期,幼兒園舉行了教師教育教學比武活動。比武活動分三個項目進行,即教案説課、活動展示及案例評比。教師們根據新課程要求,以探索型主題活動的形式,開展了較為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如“幫媽媽切蘿蔔”、“造房子的工具”、“家鄉的牧場”、“有趣的數字王國”等,幼兒在廣泛收集資料、已有一定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活動過程自然、活潑。教師還注重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能引發幼兒與環境互動的各種材料,幼兒能大膽自主地參與活動。教師在活動中及時記錄幼兒的操作情況,把握與關注幼兒生成的活動,幼兒學得主動而積極,所表現出來的創造思維、動手能力都可以感受到教師在推廣與實踐新課程中的心血。在案例評比中,教師們將教學活動、主題探索活動中幼兒所表現出來的言行,通過教師的分析、反思予以呈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了提高教師多媒體制作的能力,幼兒園舉行了教師的“班級網頁”製作評比。各班教師充分挖掘潛力,以幼兒學習、成長為主線,製作了內容全面、充實、豐富的網頁,為班級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3、下放課程選擇自主權,協調好“共同性課程”與“選擇性課程”的關係。

在實踐新觀念時,我們還要求教師能對新課程進行選擇性、反思性地學習,這種反思必須是對舊觀念的擯棄,對新觀念的理解與探討基礎上進行的。我們注重尋找理論依據解決教師實踐中的共性問題。

A課程權下放給老師

我們明確每一位教師既是教材的開發者、又是教材的實施者、創造者,根據教師的不同層次,給以一定的課程選擇權。我們把課程的選擇權給教師,讓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我們做到宏觀調控,加強管理的。一是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作具體的觀察研究和指導,二是抽查各種資料。指導教師將視野轉向孩子,將孩子的發展需求作為選擇、研究教材的依據,幫助教師把新教育觀、課程觀落實到具體的教育行為中去,從而更全面地將課程內容、形式有機整合。協調好“共同性課程”與“選擇性課程”的關係,做到既面向全體,又滿足幼兒個性發展的需要。從而實現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B共同性課程與選擇性課程的轉換與平衡

其實,在共同性課程和選擇性課程也沒有很明確的界限,同一種教材在不同幼兒園可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在共同性課程出現資源相對缺乏的情況下,我們採取替換交互的方法,讓幼兒的基本經驗得到保證。當幼兒在主題發展中轉移“熱點”或“興趣”時,我們也多考慮因地制宜原則。在轉換與平衡中,保證幼兒基本經驗的提高,在生活中學習與提高。

二、關注幼兒的需要,拓展環境教育資源。

我園的共同性課程的基本內容都選自於新教材,根據新教材提供的內容,以主題的形式呈現。在實踐新教材的同時,我們發現教材有許多的侷限性,往往受環境條件的限制,因資源和相應的配套用具、教材缺乏,容易使主題無法拓展。“生活即教育”,我們及時將共同性課程與選擇性課程進行選擇,在基本經驗和教材同整的基礎上有效利用資源,特別是將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資源進行彙總、整合,因地制宜地建構體現雙重功能的課程類型。如農村的田野中的紅薯、土豆等植物;泥土中的蚯蚓、昆蟲;街道邊的樹木、花草;生活中人們的生活居住、風俗;四季的變化、氣候等等都是環境資源拓展的空間。

選擇、編排的教育內容,還要充分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與規律,貼近幼兒的實際。我們的幼兒都來自農村,農村的孩子由於受社會、家庭、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對事物的關心、探索和熱愛也都從身邊所熟悉的事物起。因此我們在考慮選擇、編排的教育內容時,儘可能地從孩子的角度去關注理解他們的生成活動,瞭解他們的需求,判斷生成活動的價值,及時予以支持和提升。尤其是重視幼兒生成活動內容與活動方式,把握教育時機,及時調整活動計劃和教育行為。將視野轉向孩子,將孩子的發展需求作為研究、選擇教材的依據,從而更全面地實現課程內容、形式的整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三、關注幼兒的需要,把環境還給每個孩子。

《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提出了以素質教育的啟蒙目標,突現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課程實施的中心環境是因地制宜地創設適合幼兒發展的、積極的、支持性的環境,把環境還給孩子。在研討與實踐中我們感到:

首先,賦予環境創設新的內涵。我們的問題是如何讓幼兒積極地與周圍環境產生互動?《規程》試點以來,我們不斷接受和嘗試讓“牆壁會説話”,運用農村的鄉土材料師生共同創設環境。隨着對新綱要認識的不斷加深,新的理念在不斷地衝擊着我們,我們開始用整合的教育思想來重新審視環境佈置所呈現的內容,我們更關注孩子的興趣和要求,更關注時代的特徵。基於這種思想,環境創設中更多產生了屬於孩子們的“環境”,這些內容不僅滿足了幼兒好摹仿的特點,更有利於探索型主題的開展,同時也吸引了家長的積極參與,促進了幼兒經驗、社會知識、行為習慣等各方面均衡發展。

其次,瑞吉歐式的幼兒材料區的創設。由教師根據探索的主題創設特定的探索環境,引發幼兒與環境發生關係,使靜止的環境“活動起來”,使環境產生教育價值,讓“人”環境與“物”環境相呼應起來。我們幼兒園受“瑞吉歐”理念的啟發,在園內創設了一個真正屬於幼兒的材料區。幼兒園每天的活動需要大量的操作材料,這樣園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挖掘了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資源,為幼兒所用。材料區的創設大大滿足了幼兒對“探索型主題”的深入研究,不必再為收集材料而煩惱了。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教師們加強了社區與家長的聯繫,從而得到了社會與家長的幫助和支持。更營造了鄉土材料應用的大教育環境,形成了實施鄉土教育齊抓的合力。

另外,能滿足幼兒收集資料的資料室的開放。特別要發揮本園教育資源的優勢是至關重要的。而對普遍存在的農村家長收集資料意識淡薄的現狀,我們唯有不但開拓信息、資料的來源,才能滿足教師、幼兒在探索型主題開展中的需要。因此,幼兒園化了大力氣,騰出專用資料室,廣泛收集社區、自然、家長中的資料,包括書籍、錄象帶、VCD、卡片、自然界中的各種農用實物,如各類果實、農用工具等等。同時又配有電腦,讓教師帶領幼兒隨時可以在網上查找資料。這樣多功能的資料室的創設,給教師們更好地實施主題創造了條件,也大大滿足了幼兒對知識的渴求,推動了探索型主題的順利開展。

四、有機整合,激活課程內容

在觀念轉化為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遇到首要問題就是“整合觀”在一日活動中的體現。強調學科要求、強調教師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已遠遠不能適應課程的有效整合、師生共建與教育個別化的時代要求。因此,我們將一日活動各環節進行分段解剖,從觀念上的整合;目標上的整合、內容上的整合到資源上的整合,方法、手段及手段上的整合,進行層層對照、分解,從提高幼兒的基本素質出發,發揮課程的整體效應,達到對教育各要素的多樣化、多層次的整合。

1、打破學科間界限,加深搭班老師之間的.配合與銜接,從而實現課程內容、形式的有機整合。以往根深蒂固的學科教學體系,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新課程的實施和展開。打破分科制,體現整合性,新的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分科制被徹底打破。兩位教師同時深入班級,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特徵、班級實際,以主題的形式開展活動。現在,我們每週都安排教師有一定的時間,搭般教師對班級中的每個孩子進行全面細緻地分析,在主題活動的預設方面,互通相關信息,共同商定、調整階段目標,在內容安排上進行有效的銜接和統一。

2、資源的整合,使課程由狹變廣、由靜變動。

新課程的一個顯著變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課程與教學資源,教育資源的整合是與教育內容的整合緊密相關的,教育資源中藴涵着多種教育內容,對教育內容的整合,有利於教育內容的整合,有利於拓展幼兒教育的空間,豐富幼兒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手段,使課程由狹變廣、由靜變動。我們利用農村的廣闊資源,進行有機地整合,使資源能真正協調、一致地對幼兒成長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幼兒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都開始成為學習探究的對象,成為幼兒學習的“課堂”。

3、支持和推動幼兒的生成活動

生成課程其實是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具有以孩子為本的教育理念,要善於觀察孩子並捕捉孩子活動中的問題,從孩子生成的問題出發設計主題,為孩子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

實施過程教師不拘泥於預先設定的程式,而是鼓勵教師互動中的即興創造,智慧的碰撞,光照課程的動態生成過程。教師既要設計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有激勵作用的、愉悦的課程經驗,也要有效利用日常生活和常規中的偶然、非預設的機會和經驗;既讓幼兒有機會參加成人設計的活動,也使其有機會自己設計活動,投入到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自發產生的活動之中。

新課程在農村的實踐讓教師、幼兒有更足夠的時間從容地探索、試驗、活動;讓教師、幼兒在更大的範圍,以更活躍的形式展開活動,切實體現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師專業化的發展。二期課改在我園的實踐還剛剛起步,在利用選擇性課程方面我們還處於探索實踐階段,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有待研究與探索。但我們相信,只要繼續追隨着二期課改的新理念,依靠市區幼教專家的扶持與幫助,開啟二期課改實踐研究的基地,不斷髮揮農村環境教育的優勢,以鮮明的教育特色,全方位地為幼兒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成長氛圍,使課程適應每一個孩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