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漢語學結

在此文的開始我提到:同步的精髓是指按照母語的學習規律和要求學習包括英語和其它任何外語,因為任何語言的學習規律大體是相同的。您是如何學習中文的,就如何學英文吧。請把英語當作第二母語來學,而不要把它當着第一外語來學。在這一章我將帶着大家循着母語的學習軌跡悟出英語和其它外語的學習規律。

漢語學結

回想一下我們從不會説話到牙牙學語再到會讀會寫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學習母語是先從聽説開始的,嬰兒在出生後,他的雙耳就不斷受到自然環境的刺激直到能説話。小孩剛説話時,吐詞含糊不清,但他會毫不氣綏地不害羞地不斷跟大人學説話。記得我外甥在剛會説話時老是説不清“舅舅”二字,好像過了一兩年才把它説清楚。在整個過程中他沒有流露出絲毫的不耐煩。小孩在學説話時也沒有像我們初學英語時先學書寫、音標和語法再練聽説,或練聽説和學書寫、學音標和語法同時進行但以學音標、學語法和讀寫為主,而是既不“過問”書寫、拼音也不過問語法。結果是在學齡前孩子們就能較自如地用母語表達他們的情感,和大人及同齡人交流,儘管他們不識字、不懂拼音也不懂語法。

如果小孩患先天性耳聾或在孩提時患後天性耳聾,那麼由於大腦缺乏聲音刺激,導致不會説話或説話有障礙,即所謂的十聾九啞。如聽力無問題,但不開口學説話,口語也不會好。我父母從老家江蘇來上海定居已有40餘年,自然聽得懂上海話,但他們至今還不會講上海話。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從不開口學上海話。學會説話而不去學識字和寫字,就會成為文盲。如果讓大家在是做“聾啞”還是做“文盲”這兩個選擇中任選一項,我想大家都會選擇做文盲。在現實生活中,文盲遇到的麻煩肯定少於聾啞人遇到的麻煩。退一步説,作為上海人如果你識字而聽不懂上海話又不會講上海話,那麼你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聾啞人在生活中面臨的窘境更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那怕他不是文盲。

在上國小時,孩子們都具備了一定的聽説能力,在此基礎上再識字、寫字、學拼音、學語法。從國小到高中,我們一直是以同步規則在學母語,即先聽説後讀寫,然後就是聽説讀寫全面提高。而且在讀寫上面花的時間遠較聽説為少。我們決非只是在上語文課時學中文。母語的學習發生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我們在數學、物理課上學母語,我們通過聽廣播、看電影、看電視學母語,我們在讀小説、報刊和雜誌時學母語,我們在與父母、老師、同學、朋友們談話時學母語,我們在各種遊戲和體育活動中學母語......在國小至高中的語文學習中,我們除了以聽説讀寫方式學習中文外,還花較多時間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熟記成語、典故、俚語。對於生詞、詞組和成語,我們均是無條件地接受之,無論是發音、書寫還是釋義。好像還沒有人問這樣的問題吧:為什麼不能用“管它四八三十二”來代替“管它三七二十一”,也沒人會問為什麼大家的“大”發da,而指醫生的大夫中的“大”卻讀成dai?總之在中文學習中,我們是抱着非常寬容的態度,無條件的接受前人總結出來的那些約定俗成的語言文化和規則。

拼音和語法在母語學習中起何作用呢?我認為拼音和語法只是學習中文的一種手段,而非最終目的。拼音可指導學生讀生詞和寫生詞,國小後一般就不再教拼音和用拼音了。語法的作用是指導學生用規範的語言説話和寫作。高中畢業後我們大都不再學語法和考語法了,除非你大學或研究生的專業是語言文字和相關專業,你從事的職業與語文教學和文字研究有關。

我們高中畢業後,一般情況下均能在各種場合較熟練的應用母語,以滿足工作、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需要。雖然我們很少有機會再上語文課,但我們學習母語的進程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這一進程一直與我們工作、生活和學習相伴隨。但進程的快慢卻因人而異,語文老師、新聞工作者、作家等會較一般人更重視中文。他們從事的職業要求他們不能像常人那樣僅僅滿足聽得懂和看得懂,還要有紮實的口頭和筆頭功夫。運用語言時,我們很少用拼音也不死摳語法,而是憑多年培養出來的語感正確使用母語。我們往往用“出口成章”來形容某人口才好,用“信手拈來,一氣呵成”形容某人文筆好。我們在聽別人説話時和閲讀時往往是通過“順不順耳,順不順口,順不順眼,順不順手”來判斷句子有無語法錯誤。筆者早已將上國小時學的拼音忘得一乾二淨,但並未感到不懂拼音對我使用中文有何影響,同時我在寫作、翻譯、修改文稿和講座時都是憑語感在使用通順地道的母語。由此可見,拼音和語法只是我們學習母語的一個階段。經過多年的語言學習和應用,憑着聽説讀寫方面的綜合能力和對母語的直覺,我們的母語水平已基本能勝任平時的需要。

學習和應用母語的過程是如此,學習和應用英語和其它外語也不例外,一定是聽説領先於讀寫,先聽後説。因為違背語言規律學英語,才導致聾子英語、啞巴英語、語法英語。在英語學習中我們提倡寧可先做文盲,而不先做聾啞,能聽能説後再掃盲。在學習母語時,聽説領先於讀寫,也就是説讀寫滯後於聽説。同時説也滯後於聽。如果大家認可胎教的科學性,那麼小孩在出生前就已受到外界聲音刺激。如果我們以6歲健康兒童的聽説能力為下一步學習讀寫的標準或起點,那麼我們至少花了6年時間才能説。為什麼聽與説要等6年才“相會”呢?因為嬰兒的大腦、牙齒、口腔面部肌肉等與説話有關的器官需要時間發育和發達,嬰兒還要花時間多聽,多模仿以便能聽得懂、説得清。

現在為數不少的中國孩子是在國小三年級開始學英文的,即從8、9歲開始學,也有5、6歲就開始學英文的。這樣以來,我們不難發現學習英語的起點高於學習母語的起點。一是與語言有關的器官已基本發育,二是孩子們都具備了一定的理解力和記憶力,並且在與它人用中文溝通時無太多的語言障礙。

如果拿中文與英文的文字進行比較我們發現:中文是象形文字;英文是拼音文字;中文是由各種筆畫和偏旁部首組成的;英語是由26個字母排列組合而成,因此英文較中文容易記憶、識別和書寫。我們由此可得出:在英語學習中,讀寫滯後聽説的程度較漢語學習中讀寫滯後聽説的程度為小,在語言學習初期,同步規則更適用於英語。

而且如果拿中國字與拼音的關係和英文單詞與音標的關係加以比較,我們還發現漢字對拼音的依賴性高於英文單詞對音標的依賴性。通常漢字和拼音不會以書面形式同時出現;英語單詞與音標也不會以書面形式同時出現。我們請一位不懂英文的中年人和一位年齡相當且不懂中文的英國人做個小測驗。首先分別教他們英語音標和漢語拼音。在教中國人音標時我們還按英語國家教本國孩子那樣教他26個字母中每個字母和幾個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則和規律。然後分別用中文的“飯店”和相應的英文“hotel”來測驗雙方的拼寫能力和發音能力。我們用中文説“飯店”再讓英國人寫飯店,結果肯定是他寫不出。或讓他看着“飯店”這兩個字,請他讀音,結果是他肯定發不出音。同樣我們用英文説“hotel”,讓中國人寫出來,結果是他可能不會完全拼對,但至少能寫出“t”和“l”這兩個字母或更多。或讓他看書寫的“hotel”再請他讀音,結果是即使他讀不準,但很可能會把“t”和“l”的音讀出來。由此可見在英語學習和教學時不要花太多時間在音標上,甚至不學音標也不妨大礙。關鍵是要設法用耳聽正確發音再即可模仿,同時總結和掌握英文單個字母和多個字母組合在英文單詞中的發音規律。

其實漢語拼音與英語音標在音節組合和單詞發音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如在拼音中m+ing讀“明”,與英文單詞“swimming“中的“m+ing的ming”發音相似。所以我們可以説拼音對學英語特別是發音和拼寫有幫助。説到中英文的句子結構特別是句子中各成份的順序,我發現在很多情況下,英文語序要麼與中文語序完全一致,要麼與之完全相反。有時也有部分相同部分相反的情況,故對國人而言,英語不會很難學,甚至比中文容易。

上面提到語法在母語學習的作用,我強調語法是學習語言的一個手段和過程,在母語學習中我們經歷了一個由無語法到學語法再到無語法的過程。第一個無語法是語言學習的最初階段,是實實在在的無語法;第二個無語法是在有一定語感前提下的無語法,其實此時語法以隱性形式存在,因為我們對語言已較熟悉,一般情況下不需動用它。英語語法的學習也要有無語法階段。但相當多的人在學英語時,沒有兩頭的無語法階段,只有中間的學語法階段,而且學了多年英語,就是抱着語法這支枴杖不放,老是形不成語感,只會做語法題,而在使用英語時又無法下意識地遵循語法規則。例如在我修改客户出國材料時,時常在他們書寫的英文裏發現很多語法錯誤,因此我可以説這種沒有語感的語法是無法無天的語法,在英語的實際應用中根本派不上用場。

要想讓語法真正體現它的價值,就必須像學母語一樣,經歷無語法、學語法、無語法三步曲。在學語法時,除記語法規則外,還應象學數理化那樣,將語法現象用公式的形式進行總結、記憶和應用。最好是通過記典型句子來熟悉語法,不要花過多時間對語法和英語慣用法刨根問底,而要無條件地接受之。同時培養類似母語的語感。筆者在多年英語學習實踐中,逐漸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故能得心應手地在對外交流、出國諮詢、口譯筆譯、英語教學方面使用英語。

在此我還要提一下在中英文學習中聽説讀寫的辯證關係。我在上面提到從語言學習的自然過程我們發現聽説發生在前,讀寫發生在後。學會讀寫後,要想把中英文或其他語言學得更好,提高自身競爭力就應該使聽説讀寫同步發展和提高。口才好的人通常文筆也好,文筆不錯,一般口才也不差。聽説讀寫這四種技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無論學什麼語言,聽説讀寫均要抓,特別是千萬不要只抓讀寫而忽視聽説。因為包括漢語、英語在內的任何語言的生命是聲音。沒有聲音只有文字的語言是無生命力的,用語言學家的話來説就是:沒有聲音的語言等同於已消亡的語言。

在國人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通常是聽説滯後讀寫,從文字理解詞語意思較從聲音理解詞語意思容易。經常是聽不懂英語單詞或一句話,但把它們寫出來卻認識。這是語音與語意脱節造成的。原因是我們很多人只重視英語文字的學習,而忽視了聲音這一語言要素。這裏的聲音是指外界正確英語語音加上英語學習者模仿英語發出的聲音。為什麼會出現只重視英語文字的學習,而不重視英語語音的學習呢?我想除了英語環境外,最主要的是很多朋友並沒有按母語學習的自然規律來學英語,他們把英語當着一門功課和學問來學,只在上英語課時學英語,學校考英語我就學英語,學校考什麼我就複習什麼,考試中無口語測試,大家就不練口語。也沒把英語當成一門工具來學,沒有想辦法在學英語時如何用英語。我們也沒有用當時我們學説母語的勁頭來學説英語,相當多的人因為一次讀不準就失去了耐心或怕別人笑話而不勤開口。因為功夫不到家,英語學得不熟悉,故很難建立我們在使用母語時建立的“條件反射”,也無法達到説母語時“嘴比腦快”的境界。

還有幾種現象我也想在此進行探討。

現象一是有時對一個單詞或一句話,學員們聽不懂,把它們寫下來,他們又看不懂,既然如此他們當然聽不懂了。故要想提高聽力,還要提高閲讀能力。一般而言,我們對英語的閲讀理解能力大於聽力理解能力。兩者成正比關係。要想提高聽力就要提高閲讀能力。這裏所説的閲讀是有兩種聲音的閲讀(外界聲+自己聲),是同時啟動眼、耳、口、腦的閲讀,而不是單一的用眼、用腦的無聲閲讀,也不是隻有自己的聲音,口耳未同步啟動的閲讀。

現象二是很多英語好的朋友如英語專業大專和大學畢業生,非常注重英語聽力和閲讀方面的學習和訓練,但忽視説和寫方面的訓練。只滿足於聽得懂和看得懂,並未花功夫將聽懂和看懂的英語信息儲存在大腦,變成自己的語言再加應用,提高説和寫的能力。很多英語較好的朋友對較簡單的口語和閲讀文章很是輕視。他們並沒有仔細思考兩個問題:一是你能將你聽得懂看得懂的簡單英語在實際生活中活學活用嘛?二是英語的使用如同母語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的多是簡單而純正的英語。要想提高説和寫的能力,除重視之並用心記外,還要換一下角色。如把自己從學生的角色換成英語教師或英文記者的話,那麼您一定會重視説和寫。我對這點深有體會。在從事英語教育前我不太重視背好的語句和文章,只滿足於聽懂和看懂。作了老師後我有壓力要用英語授課,要舉例句幫助學員理解生詞,故我特別注意在聽懂和看懂的前提下多記多背,將好的素材為我所用。

現象三是在聽外教講座、看原版電視教學片或聽我講課時,有些客户和學員認為英文內容較難、程度高,自身英文水平較差,感覺很費力、跟不上,故中途放棄聽課和學習。只要回想我們孩提時學母語的情景,他們就不會這麼做。我們在學母語初期,置身於大人中和生活中的各種語言環境中,所聞所見的並不是我們都能理解的,但我們並無放棄的念頭,而是以強烈的好奇心繼續學,直到弄明白為止。其實語言學習不同於其它功課的學習,教材或授課內容有難度以至聽不懂、跟不上正是要繼續學的理由而不是放棄的理由。語言是可以採用填鴨式教學法授課的。現在很多小孩能講大人話卻不能解答高中數理化問題這一現象證明了這一點。其實學一些較難的英文有助於加快學習進程。

現象四在我與客户和學員交流時我發現讓他們用英語表達一個並不複雜的中文句子時,有幾種情形:一是説出的英語又好又快,幾乎是脱口而出;二是完全説不出;三是沉思一會,説出來的英語不是有語法錯誤就是不地道。好像還沒有發現這種情形,想了一會兒最後還能説出地道正確的英文。這一事實充分説明英語學習需要“熟悉工”。正所謂與其把語言分成難易兩類,還不如把其分為熟悉和不熟悉。

現象五是許多朋友只在課堂上學英語,而不會像學母語一般,利用課外的一切機會,從生活中學、在玩中學。

綜上所述,要學好外(英..)語,我們一定要按照母語學習的規律學,用學母語的勁頭學,以學習母語的標準來學。如果用違背母語學習規律的方法學英語,我們終究會學不好這門國際化語言的。

漢語學結 [篇2]

年 月 日,是我人生中一個轉折。在那一天,畢業五年的我踏進美麗的華東師範大學,我圓了重返大學的夢。這次重新進入大學的心情比我第一次進入大學時更加的澎湃。這一次我不是一個大一的新生,而是一名對外漢語教師,心中充滿了喜悦和自豪。

培訓的內容十分的實用,分別有漢語國際推廣形勢教育、外事教育;漢語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中華文化傳播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國家漢辦優秀漢語教材、教學資源及新漢語水平考試等。每個內容都以一定數量的名家專場講座和針對性操練的形式開展,通過集中強化培訓和操練,讓我們更新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方法,充實對外漢語教學知識,提高中華文化的傳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能儘快適應赴任國生活、融入當地社會、具有處理各種問題的應變能力的漢語國際推廣複合型人才。通過將近一個月時間的培訓,我對外派漢語教師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

一、角色的認定

培訓前,大部分學員認為國際漢語教師的作用限於教授漢語言知識,通過培訓,我們對國際漢語教師的角色的認識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認識到國際漢語教師不僅要教漢語,還要根據需要介紹傳播中華文化;不僅要通過文化活動介紹傳播中華文化,更要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展示中國文化,因為自己就可以充當一本活的教材;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師不僅是一名漢語教師,更是一箇中國人,也是一個人。因此做好一個人是最重要的,在此基礎上才有其他的角色承載。

二、對開展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的認識

國家漢辦許琳主任主圍繞我國漢語推廣事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問題給我們上了生動而富有啟發意義的一課,大大提高了我們這些學員的思想認識水平和吃苦耐勞的決心。他們的講話使我們明白:語言的傳播和國家的發展是相輔相成、彼此推動的;世界主要大國無一不在大力推廣自己的語言文化;我們大力推廣國際漢語教學不僅是為了滿足世界各國對漢語學習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國自身發展的需要,是國家“軟實力”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一項國家和民族的事業,是國家發展戰略目標之一。學員們對自己即將從事的漢語推廣工作的光榮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

三、對外漢語教學知識的提高。

華東師範大學請到了諸多名人名家為我們做專題講座,為我們創造了零距離接觸相關領域的致高點,使我們有幸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領略大家風範和學術精粹,使我們受益匪淺。葉軍教授的第一堂課,為我們的培訓拉開了序幕,讓我瞭解了國外的基本課堂形式和第二語言習得。達婉中教授送的一句非常經典的話:“educatingtheinternationalleadersoftommorrow!.”wendyda用她幾十年的對外漢語研究與實踐經驗給我們揭開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每個兒童都有可能成為明日的“領袖”,前題是我們作老師的要有培養領袖的胸懷。這對我們老師來説無疑是一種很大的挑戰,老師的正確引領是可以讓孩子們樹立超越自己的信心。有了這種思想武裝後,用充滿趣味的活動課堂來吸引學生走進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與充滿魄力的漢字世界。達老師還向我們展示世界各地平凡的人用自己最真誠最真實的工作獲得世界上最高特殊時,給我注入了無窮的力量。

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漢語的吳中偉教授給我們漢語語法課。吳教授的課上得很精彩,他深入淺出地講解着我們漢語語法問題。課堂充滿了趣味性。原本枯燥乏味的語法課充滿了思考與反思。漢語雖然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從國小學語文到高三,整整十二年,可是當吳教授問起諸如“了”字用法、“把”字句、“是……的”、“……過”等平時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而且是時時刻刻在嘴邊説的一起詞語的語法教法時,我們被問得瞠目結舌,吞吞吐吐,能意會卻不能言傳。在那一刻我真的感到非常的慚愧和無助。讓我深深地懂得了,要作為一個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我還有很大的差距的,也提醒了我要從那方面來着手學習。黃金城和毛世楨兩位教授真的讓我領略都了專家的精彩,讓我明白了我們在課堂中是不應該直接地講解漢語語法要點,我們應該去想方設法設置情境讓學生明白並正確運用漢語詞語。同時我們老師們要加強語法知識的學習,加強教育法、語音等各方面的積累。

四、培養我們更好地適應國外的工作和學習

緊張而激烈的拓展訓練給我們好好地上了一堂受益終生的課。讓我們更深層次的瞭解了“生命”的重要性。素質拓展訓練就開發了我們的潛能,它強調團結協作,集體精神,同時還具有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熔鍊團隊的深層次的內涵。它也提醒我團隊的優勢,個人英雄主義的魯莽與衝動是不好的。總之這次拓展訓練給了我一次難忘的經歷,我將會把這次拓展活動中所學到的一切轉化為適應國際漢語教育的職業素養。

還記得那位為我們王荔班主任工作講座的時候向我們介紹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從她的講述中,讓我感受到我們以後的很多未知的困難。從第一次坐飛機,飛機就出了故障,下飛機箱子又丟了,linemanager一開始就將她們丟掉好幾天。文化的不同,環境的陌生,心靈的孤獨,都是我們必須獨自去面對的,讓我那份喜悦逐步的沉澱了下來。亞洲積極心理研究院的領導王阿芹博士給我們講積極心理學-幸福的科學。通過今天該課程的學習,我明白了通往幸福的道路就在我的眼前。王老師讓我們在輕鬆的形式中認清了自己,讓我瞭解到自己有一顆堅強的心,積極地心態能夠去和克服國外的孤獨。

五、提高了跨文化交際能力

對即將從事國際漢語教學的教師來説,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必備的一個能力。此前多數學員誤以為只有跨國交際才屬於跨文化交際的範疇,通過學習,我們明白了這樣一個事實:只要存在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就會出現,因此跨文化交際不僅發生在國家之間,更發生在不同民族之間,就可能發生在國門內。這些都有助於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認識和處理可能出現的民族及宗教方面的問題。讓我們明白了在向外國人説明中國的情況時儘量少説空洞的辭令,提倡講述身邊的故事,因為這樣外國人愛聽,更樂意接受。在跨文化交流中,我們要做到既不要仰視發達國家,也不要俯視欠發達國家。因為我們自己國家的盛衰歷史和今日的崛起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是可以改變的,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都有各自的長處值得我們學習。要打造良好的中國人形象,目前中國人在國際上給人的總體形象依然不令人滿意,因此要提高自己的素質,打造可愛、可敬的中國人形象,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人的消極看法。

六、對中華文化的重新認識和判斷

這次培訓讓激起了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探究慾望。中華才藝課把我麼這批學員帶入了中華才藝的殿堂。我們學會了太極、剪紙、中國民族舞蹈和書法這四門必修才藝外,讓我們突然發掘到了很多以前想學卻沒有學到的技能。

總之,近一個月的培訓給每位學員帶來了思想素質、組織紀律和業務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全方位提高了公派漢語教師和孔子學院(課堂)教師對漢語推廣事業的認識、端正工作態度、提高漢語教學能力及跨文化交際的水平,這次培訓給我們這批學員帶來的收穫不小。在緊張而有意義的培訓即將結束,我面對美麗的華東師範大學思緒萬千,我將在今後的日子裏努力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向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逐步靠攏。我們面前的路並不平坦,但是我們堅信若干年後的我們絕對會為今天的我們而喝彩。

漢語學結 [篇3]

語法是學習語言的“枴杖”,踏着“前人足跡”過河—;在學習本課程之前,我們大都不注重對漢語語法的學習;本課程目前共學習了五章;第二章緒論;底是指什麼?給我們指出了語法真正的科學説法;語法;第三章語素研究;第四章詞彙研究;第五章短語;學習了《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我發現該課程有很強的;言事實結合起來,用生活中活生生的語言材料來支撐觀;經過將近九個星期的學習,總體來

語法是學習語言的“枴杖”,踏着“前人足跡”過河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學結報告 本學期開設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將要告一段落。《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是繼先前《現代漢語》和目前《語言學概論》學習之後的一門專門針對現代漢語語法學習的專業選修課。

在學習本課程之前,我們大都不注重對漢語語法的學習,表現的過於“輕視”、淡化。所以語法大多成為我們的一大盲點。這門選修課的開設,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專門學習語法的機會和平台。其實,語法學是語言學科中的一個分支,它是不能忽視的,而且還是學習語言的枴杖,特別是作為漢語言文學的師範生。任何一門語言都有它的規律。語法就是對語言結構規律的總結和研究。我們掌握了語言的規律,就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言,以至於在學習生活中,才不會鬧出一些不可避免的笑話和錯誤。

本課程目前共學習了五章。第一章漢語語法簡史。漢語語法學的建立,通常以1898年《馬氏文通》的出版為標誌。第一章簡要的介紹了漢語語法研究起步晚的四個原因以及漢語語法學自1898年建立到現在的四個階段;重點介紹了漢語語法研究一百年來成長髮展的歷史,並指出漢語語法研究一百年來所取得的成績和不足。

第二章緒論。緒論一章分為七個方面來説:關於語言,分別從語言的功用、語言的本體、語言的表現形式三個方面來認識語言,從而全面的理解語言的定義;關於漢語,明確漢語的重要性和漢語存在的歷史,分別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來分析漢語的特點;語法到

底是指什麼?給我們指出了語法真正的科學説法;語法和語音、語義,指出了語法和語義分別對語法的制約和影響;關於語法單位,簡單的介紹了語法的四種單位(語素、詞、詞組和句子)及其意義與作用;三組概念關係,簡述了語法學中適用於語素、詞、詞組和句子的三組關係(自由與粘着、定位與不定位、簡單與複雜);句法結構中的兩種結構關係,分析指出句法結構中的語法結構關係與語義結構關係不是一一對應的。

第三章語素研究。介紹歸納了語素名稱演變的簡況;重點從音節、意義和功能三方面介紹了語素的分類、確定語素的原則和方法以及需分清的三種界限;簡單的介紹了詞根和詞綴;最後討論了有關語素研究的若干問題。

第四章詞彙研究。簡述了詞的構成(單純詞、合成詞、準詞);從詞與語素的區分、詞與短語的區分講了詞的確定;簡單介紹了趙元任在《漢語口語語法》中所列的形態、句法類型以及陸志韋在《漢語構詞法》中分析建立的新的構詞法類型體系;詞的語法分類,講了分類的兩個角度(結構和功能)、分類的標準、分類的層級;接着講了詞類劃分的五個標準;講了詞的跨類(兼類和活用),對兼類詞的詞性判定提出四種判定方法。

第五章短語。分兩節來講(短語的特點和分類、短語的變換個辨識),重點講了短語的特點、詞與短語的區分以及短語的變換。

學習了《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我發現該課程有很強的系統性,前後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繫。在學習過程中,要將語言規律的理解和語

言事實結合起來,用生活中活生生的語言材料來支撐觀點,從而更好的掌握語法知識,而不是一味地去背一些概念和名詞。“漢語語法研究,始終指向一個目標,這就是:漢語語法事實的客觀規律性。”(邢福義)要認真領會、掌握語言學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注意把握知識的內在體系,自己頭腦中要形成一個清楚的輪廓、脈絡。

經過將近九個星期的學習,總體來説,還是有一定的收穫的。目前的學習,只是跟隨老師走,自己還缺乏一些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對於一些不明白的問題不求甚解。“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作為一名漢語言文學的師範生,想要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認真上好語文課,傳承中國文化,一定要重視漢語語法的學習,千萬不能忽略語法的學習;前人研究漢語語法,給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的財富,我們要摸着石頭過河,真正做到學好並掌握語法;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要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敢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習知識就像接力賽,需要一棒一棒的傳遞,也需要一棒一棒來通過努力達到目的地。前人留下的接力棒,我們需要接過來並且要加倍努力進行傳遞,這樣,才能完成這次接力的任務,才有可能爭取成功。

以上就是我對《現代漢語語法研究》這門課程這學期的學結報告。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旨在揭示現代漢語的結構規律,它以當代人口頭使用的活生生的語言作為研究的對象。通過學習語法,掌握語法規律,領會分析語法現象的方法技巧,提高我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

題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語法打下基礎,同時為以後的語文教學作好鋪墊。

標籤:學結 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