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高校師德師風學結

這次能有機會到享有“百年學府”美譽的東南大學進修,是很幸運的。半年的時間過得很快,進修結束了,細細品味和思量這半年的學習,深感無論是思想上還是業務水平上收穫很多,感觸也很多。

高校師德師風學結

一、進修的基本情況

儘管東南大學是一所以理工科為主的學校,客觀講文科優勢不明顯。但是,作為名校,她的學術氛圍、她的育人理念是貫穿始終的,對我而言這是難得的去感受、去領悟的好機會。

東南大學沒有人類學、民族學專業,但有與之相近的社會學專業,有幸的是我主修的課程還是選修到了人類學,是人文學院社會學專業的專業選修課程。

何志寧副教授是這門課程的任課教師,也是我進修期間的指導老師,他在德國獲得的社會學博士學位,出身學術世家。何老師對我的要求很嚴也很高,制定了6個進修計劃,主要是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和助教工作。在學校時,沒有真正經歷過所謂的“助教”階段,這次真正體會了什麼是助教,也從中學習到了很多,也深深地被老師的敬業精神和治學的態度所打動。儘管這門課是一門選修課,課時也只有32學時,但何老師備課非常地認真,而且非常謙虛謹慎。比如就一個簡單的給學生開的.參考書目,他居然絞盡腦汁地列舉了50多本,並讓我從人類學的專業角度重新加以整理和補充,在他的鼓勵下,我還寫了一些原著的內容簡介和點評,書目最後成文有六千多字,老師的用心可見一斑。

按照進修計劃,在何老師的授意和指導下,完成了三章節共4學時的教學。儘管是自己的專業,但是由於面對的是東南大學的學生,他們思維比較敏捷,而且一些學生博覽羣書,上課很有壓力,所以我也做了精心的準備。所幸的是,所講的章節涉及到田野調查,自己有一些經驗可談,學生們也很喜歡聽,課堂很活躍,教學效果也很好,得到了指導老師和學生們的好評。

在課上,有時會涉及一些比較細小的專業問題,何老師很信任我,常讓我給學生們做講解。説實話,這壓力比上課壓力還大,因為每次都不知道老師上課會講些什麼內容,會涉及什麼理論什麼人物,他的突然“襲擊”讓我感到壓力很大,但也正因為這種壓力,強迫我在課下認真地去看書,去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各類信息,收穫是相當大的。可能,何老師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試探一下我的專業水平吧,還好幸不辱命。

何老師很忙,早出晚歸,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辦公室裏備課、做研究。但是,他還常抽空與我談社會學和人類學跨專業研究的一些學術問題,如三峽庫區移民問題、小城鎮建設、就近就業等現實社會問題,何老師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和真知灼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為我指明瞭今後的研究方向。何老師,也常關心我的生活和進修情況,感覺很温暖。

此外,還選修旁聽了兩門研究生課程即《社會問題專題》(許蘇明教授)、《科學技術與現代化》(呂乃基教授),並聽了很多人文素質講座,這都大大拓展了我的知識面,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養,也更深地體會到了百名名校的文化氛圍和歷史底藴。

在東南大學學習期間,利用他們十分豐富的圖書資料,不僅完成了人類學課程的教案撰寫,也完成了對自己所上其他課程的教案的修改,並完成了教改論文一篇。當然,很遺憾的是,由於專業的問題,在科研方面沒有太大的突破。

二、收穫、反思與改進

這次進修主要是單科進修,目的就是提高單科課程的教學質量,並獲得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整體的提高和改進。在東南大學學習的半年,恰好給了自己一個很好的從學生的視角看教學的機會,也給了自己反思的空間。所以,在每次課上我都會仔細觀察老師和學生的課堂反應,每次課都做了詳細的課堂教學總結和課前思考。此外,也反思了一些問題,希望能改進。

第一、關於教師定位的問題。中國是一個尊師重道的國家,可作為教師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教師僅僅是一個職業,要想得到學生的尊重必須不斷提高自己,不僅是學術上還有道德品質上,要以“學高為師、德高為範”為目標。在教學與科研並重的高校,“學高”還應體現在個人的學術科研水平上;而“德高”作為一種道德和價值判斷,不僅僅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操守,還應包括對學生人生觀樹立的影響,不僅要能“為人師表、教書育人”還應“以人為本”。東南大學的老師們,很尊重學生,很尊重自己的講台。如何老師,他每次上課都十分認真,而且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並不因為學生偶爾的無知和衝動就批評他們,他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思考,也讓學生感覺到他所謂的“德國作風”。而且,對於那些特別愛看書的學生,何老師總會利用課上的時間不經意地提問一下,讓那些學生感覺到自己被重視,自己讀的書很有用,這種隱祕的鼓勵辦法很有效的,也是尊重他們的一種方式。

第二、教學理念、育人理念的轉變。教學理念和育人理念是自成一體的,東南大學的育人理念就是培養精英,而我們三峽學學院應該講還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學生的入口情況不同,培養目標自然差異很大。所以,東南大學在教學時,以指導和研究為主,重視對學生的啟發;而我們則更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這種育人的結

果當然是顯而易見的。應該講,這二者都沒錯,都是因材施教案例。但,我在想,儘管我們的學生在入口時的確與一流、二流的高校有差距,他們的學習習慣可能也比較差。但是,我們依然還可以引導,至少應該努力去引導,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學會學習的方法,這在大一、大二很重要;到了大三、大四,則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啟發,甚至讓他們參與或獨立做一些可行的研究,當然這肯定只是一部分對專業很有興趣而且有一定基礎的學生。換句話説,我們的教學也應分年級分層次,既關注到對普通學生的培養,也要培養一部分所謂的精英,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分層,而且這並不是簡單的“分數”分層,而是學術研究與應用型人才的分層。當然,這與鼓勵考研從本質來講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