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貨幣銀行學學結

今天學了《貨幣銀行學》小有收穫,瞭解了貨幣、信用、金融市場、債券、股票、銀行等知識,還有金融衍生工具等,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不但加深了金融意識,同時也知道了一些新名詞,還修正了以往的一些錯誤認識。

貨幣銀行學學結

深深地意識到金融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性,在國家的經濟發展中,金融對社會資源優化配置,調節經濟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與我們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個人如何理財投資等。企業與它更是息息相關。那麼企業在經營時怎樣融資呢?一定要讀懂國家政策,把握政策風向標,上一些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享受國家的政策扶持。而且要做讓銀行放心的項目,迎合銀行的需要,釋放一些對企業有利的信息來獲得銀行的信用支持,這樣就會為企業融資提供大的便利。同時從銀行現在還是靠傳統的存貸業務來獲取利潤的,好好利用這種商機來融資。但是一定要增強金融意識、風險防範意識,因為企業在實施發展戰略時,一定要審慎所投資的項目,因為銀行的錢是要還的哦,而且是連本帶息的,如果一旦出現嚴重的失誤,帶來的後果是你無法履行信用時,你的信用等級會下降,想再向銀行融資的話就難上加難了。這只是部分的學習認識。

下午一考試,拿到卷子的剎那,雖然只有四道題但囊括的範圍卻很廣,而且出的兩道題都是與企業息息相關的題目,企業要具備怎樣的條件,運用怎樣的渠道獲得銀行的信貸融資,這些老師也曾在課上提過,也要求我們課後去思考,企業怎樣合理的利用股市融資,這需要了解方方面面的貨幣信用金融知識,從企業全局去考慮,合理利用為企業再發展取得資金來源等,足見老師的用心所在,這才感覺到“生有涯,而學無涯”,考試答題也是再學習的過程,雖然學習只有兩天的時間,但是老師已經將如何學習這門課的主要脈絡帶給了我們。打開了一扇門,修行靠個人。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能夠用更加全面的理論知識分析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結合企業具體情況,為企業經營管理生產發展提供更可靠的理論支持和數據支持。

貨幣銀行學學結 [篇2]

看了《貨幣銀行學》有一段時間了,對裏面的東西其實也只是一知半解,現在挑一點印象深的做一個小結。

就説銀行吧。

中國央行是中國人民銀行,是最大的。然後就是4大國有商業銀行,分別是中國建設,中國農業,中國工商,中國銀行。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是把自己的儲蓄保存在那4大銀行裏的,這不僅依靠着現在3.5%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的支持,同時也安全。

銀行有了老百姓的存款,就開始大張旗鼓地放貸放出去了。。。五年以上貸款利率7%。。。這麼算下來,銀行3.5%吸收老百姓存款,7%貸給需要資金的企業或個人,就攢了一半,怪不得現在銀行多,當金融中介就是好啊。。。不管是商業銀行,專業銀行,還是非金融機構。。。就是塗個暴利。

下面將回憶一下銀行是怎麼創造存款的。

假設我在農行存1萬,銀行肯定不會把這1萬放着不動,因為放着它就浪費了,就好像50年前窮農村老頭把鈔票放酒罐裏,放牀底下,會發臭吧。銀行會把那1萬,用於自己的資產業務。

這裏先插入以下,補充一個概念,是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有哪些。

1.負債業務:用於吸收籌集資金。 如存款,發行債券

2.資產業務:用於投資使資產增值。 如貸款,購買股票,債券

3.中間業務:像做箇中介一樣幫客户解決問題,以收取手續費和佔用部分資金為利好。 如代收匯款,代買股票債券,代買人身保險等。。很多

4.表外業務:即不相關的其他業務。這個不做詳細解釋。

圓規正傳,銀行會把那1萬,貸給張三8000,這樣就能收取貸款利息了。但是張三看重了我身上的一件名貴樂器,就開出了一張支票給我,我去銀行讓銀行把張三的活期8000轉了過來,這樣貸款就變成了存款了。銀行相當於吸收了18000的“存款”了。

這時候,我大哥急着做生意,正好缺32000的資金用來購貨,沒辦法,只能貸款。銀行算了算法定準備金率(20%),正好,就這麼給他放款了。

為什麼給他放款呢?因為“存款”=原始存款/準備金率,這裏的存款就是派生存款,派生存款就是銀行利用原存款衍生出來的存款。由於法定準備金率是20%(現在當然已經提升,這裏是方便計算才採用的),因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貸出在準備金率範圍內的款項。

闡述的比較複雜。。。可能會理解不了。。。但是事實卻是是這樣。。。1萬元的存款,就這麼變成5萬元的存款了。。。

是的,銀行受央行的監督,還必須接受央行的政策控制貨幣的流通量。看看現在通貨膨脹的那麼厲害,準備金,利息都提高了的情況下。。。派生存款少了吧,銀行頭寸緊縮了吧。

好了,先總結到這。

貨幣銀行學學結 [篇3]

首先很感謝中央銀行學這個課程。在如今這個中國經濟膨脹上升的時期,這門課使我能夠深入理解當局作出的種種調控經濟的舉措,讓我在瀏覽各財經報道時能夠抓住重點,甚至有時還能提出自己的`質疑或贊同(很有成就感!)。

學完中央銀行學,我的最直接的感覺是,中央銀行是一位藝術家,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是一種藝術而非學術。當然,這也源自於經濟學本身的特點。經濟學永遠不會像數理化那樣鐵板上釘釘子般的絕對,她總是給人一種大約的感覺,定性的東西多一些,追求的是“模糊的對”,防止“精確的錯”。對於宏觀經濟調控也一樣。中央銀行學的理論是相同的,但並不是每一種理論都適用於某個特定的國家,甚至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計劃經濟讓蘇聯成為美國最頭疼的對手,也讓蘇聯如天女散花般沉寂;巴西的社會主義讓他的人民嚐盡貧困,而我國卻大踏步地發展準備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中央銀行學看似是一門科學,可是在運用它的時候有時又顯得有些主觀。比如,在確定一個國家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時,你可以選擇穩定物價,或充分就業,或經濟增長,或國際收支平衡,或金融穩定等,但它們之間很大情況下是兩兩矛盾的。你到底選擇哪個?彷彿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又如,現在國家通貨膨脹,你可以採用很多方法來抑制流動性過剩,中央銀行學告訴你可以提高存款利率,可以提高準備金率,但是,提高這率那率究竟多少個百分點?這個數字的確定彷彿得靠着貨幣當局決策者的經濟感覺。其實,提高到3%與提高到3.1%究竟又會有多大的差別?2015年的中國人民銀行,就像一個小心翼翼的舞者,輕輕地試探着我國經濟喜好的動作,調整了5次基準利率和8次準備金率,可見他在決策的時候並不是説十拿九穩的,並不像物理化學試驗那樣只要精心按照書上所説的試驗條件進行就一定會得到正確的結果的。

第二個感覺就是,中央銀行總是一副吃力不討好的樣子,至少是在現在的中國。中央銀行學的理論很完備,我國央行在面對當前經濟形勢所作的決策也都很正確,但是成效卻很不明顯(當然我是從一個老百姓的感覺來看的,也許學術界已經認為我國的決策是卓有成效的了,比如説我們九月份的cpi增長就減緩了)。我個人認為原因可能兩個,第一就是可能力度還不夠,調整的百分比不夠大,人都説量變引起質變,也許超過某個特定的數字就會出現突然的改善;第二,就是我懷疑中央調控的力度對經濟的影響力。我個人認為,實踐中,西方經濟學中關於市場會自行達到最優配置的理論是可以解釋更多問題的。比如説當前,出台了那麼多政策,房價還是蹭蹭蹭往上漲(當然還有一説是國家對於房價調整隱含的大方向是不想讓房價停止上漲),存款還是咣噹咣噹往股市裏跳。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它總是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它會把經濟往正確的方向推,中央銀行的調控只會減緩或加快它的速度,卻不會改變它的方向。

以上就是我學完中央銀行學的一些感觸。初學者不免會出現看法片面幼稚的現象。敬請指正。

標籤:貨幣 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