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德國教學法學結

我是山東科技職業學院機電專業教師。2015年4月8日至13日,參加了由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承辦的2015年度“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法”培訓班(項目)學習。德國職業教育的先進理念,胡格等老師的學識水平、治學態度、駕馭與調控課堂的能力以及行動導向教學法等,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啟發我們深入思考。主要收穫與體會有以下幾個方面。

德國教學法學結

1.良好的師生關係是課堂成功的基礎。幾天的學習深切感受到胡格教授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與專業教師的人格魅力。課上課下淵博的學識、和善的微笑、不厭其煩地解答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容易碰到的各類疑難與困惑問題、對學生(學員)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信任及鼓勵等,使他的課堂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學員與老師迅速建立起融洽的相互信任的師生關係。幾天來,我們融入他的課堂,課上課下都在積極深入地學習與探討德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微觀領域的科學奧祕。同樣作為職業教育專業教師的自己,從胡格教授的課堂中體驗和感悟到:良好的師生關係是課堂成功的基礎,尊重與關愛學生、鼓勵與信任學生是我們在教學中應予以特別關注的問題。

2.教師角色的轉變是課堂成功的關鍵。胡格教授強調,培養學生的方法能力(特別是自主學習能力)比傳授專業知識更重要。反思我們的教學實踐,教師霸佔課堂的現象普遍存在,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並且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是現代職業教育應有之意,也是教師的重要職責。為此,我們必須樹立全新的育人觀念,從課堂的主宰者轉變為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陪伴者,這是國家對每位專業教師的期望。唯有此,我們的職業教育改革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3.行動導向教學法是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金鑰匙。要將“為了行動而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的先進職教理念落到實處,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就要不斷嘗試本次學習班上學到的各種行動導向教學法,結合具體條件,開發學習領域課程,靈活選擇諸如小組拼圖法、搭檔工作、旋轉木馬、可視化、引導文、完整行動(六步法)等行動導向教學法。正如吳全全教授所強調的,我們要在學習與借鑑德國職業教育先進理念和方法的基礎上,不斷探索與創新適合自身特點的先進教學模式,推動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改革,是本次培訓的主要目的。

2015年4月

德國教學法學結 [篇2]

2011年7月3日至7月14日,本人作為我院焊接技術及自動化專業骨幹教師重點培養對象,繼今年4月份在杭州參加的“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法”培訓班基礎上,被選派參加了由教育部新世紀教學研究所和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立教師繼續教育學院合辦的2011年度“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法”赴德培訓班的學習。本次培訓的主題是:教學中如何培養和建立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培訓採取講授、實做、觀摩、分享、考察等多種方式開展。培訓內容有:1.德國職業教育體系;2.企業職業教育培訓;3.職業院校課程方案;4.國家課程大綱;5.學習領域課程下的教學發展;6.項目能力評價;7.從課程大綱到教學方案設計;8.教學法等等。通過12天緊張有序、有效的培訓,收穫巨大!!尤其是能夠身臨其境觀摩德國“雙元制”的教學課堂,親自看一看德國老師的授課,各種教學方法的應用,不同教學對象的授課技巧,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方法等,難能可貴。我對德國教學法的理念總結一句話:“授之以漁,非魚也——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

本次赴德國培訓學習中,通過“雙元制”教育體系介紹、現場課堂教學的觀摩、企業考察等途徑模式,讓我們切實體會到了培養學生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專業能力的重要性,充分調動了我們的職業行動能力,讓我們主動參與:獨立、負責的(在團隊條件下)有效完成任務。現在結合本人的教學經歷和所在學院的具體情況將本次赴德國培訓學結如下:

一、學習內容回顧與我國現實職業教育的思考

從葉什克、安娜卡特琳、馬丁貝爾、胡革等教授的從教職業生涯中我們不難發現:德國職業教師的能力全面性和他們對職業教育的熱愛與投入是我們肅然起敬的,也不自覺的會捫心自問:我們國家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中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又有幾人呢?我們也常問:為什麼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教學?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等。德國的教授們沒有給我們具體的答案,也沒有什麼具體的模式讓我們去“套”;僅告訴我們他們在教學中是怎麼做的,希望我們把遇到的問題提出來一起探討。他們告誡我們:在備課、教案中應該準備在學生能夠理解的範圍內的材料與講-法,重要的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而非教師擅長的技術;試想,一個學生在45分鐘或一天內要應付多名教師及不同的教學法是非常困難的,久而久之則厭倦了。所以要團隊協作,教師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才能改變整個學校的全局。更重要的是改變學生的學習行為,若我們把學生的能力培訓為首任,則離我們教改成功不遠了。

學習應該是學生用腦的一個過程,而不是僅教師工作的過程。在德國“雙元制”、“行動導向教學法”中,學生1/3時間在校,2/3時間在企業。沒有專業教師、專業課的概念,所有的課程均是用團隊合作教學的形式進行,與企業一起展開教學進程。我們以前的教學,教師總習慣提問,讓大家舉手回答,這樣的結果是總是那麼幾個能幹的學生與教師溝通,不能使更多(所有)的學生進入交流。胡革教授自己也不願這樣做。能力不是“教”能教出來的,必須要“培養”,通過系統訓練來達到。教師在課堂上搖頭或點頭,事實上都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行為過程。因此,要開展“行動導向教學法”,只有通過活動,才能實際考察到學生真實掌握的程度,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鍛鍊學生迅速查找到關鍵詞(掌握文章中心)的能力,這是要通過反覆的訓練才能達到的。(提高閲讀效率)大部分學生不可能自然達到,教師要提出要求,訓練他們。(最後使他們在處理文字的過程中,獲得對文章的理解。)首先,不斷重複訓練,直至養成習慣,然後(才能)進入溝通交流階段。小組的獨立學習,獲得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而且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胡革教授要求學生處理文檔時,必須動筆,不動筆就不動書(作標註、找關鍵詞……),這樣,教師可花很少時間即可掌握學生在做什麼、做得如何。

我們在做遊戲中,沒有學員關心時間問題,潛意識中有人替我們看→跟我們自己的學生沒有區別,缺乏主動性。領導佈置了任務,你就要自己安排時間、自己計劃好工作,去完成,要讓學生有這個意識。在旋轉木馬法課堂設計中,最終的結果是兩人成一組,一對一地交流,大班教學也可實行,這種對組交流不是自動組合,是隨機配對,必須接受———以後工作,你要與各種人、包括也許你不願意的人溝通,沒有選擇!在這個環節,教師不介入給學生具體內容(這暫不是要關注的問題)指導這個環節,還要注意旋轉木馬法有兩個難點:內容的難點,(實施)方法的難點,要妥善考慮解決。首先要通過實施,教師要使學生養成學習的'習慣,然後教師才進入對內容實質指導的環節。一個重要的原則:教多則學少,教少則學多。

關注細節:提醒、要求學生距離儘可能近,低聲交流,不影響鄰組。這也能鍛鍊學生的關注能力,在有干擾的情況下仍能專注於自己關注的內容。這也與實際的社會狀態類似:你有可能干擾別人,也會被別人干擾(學會關注別人,關注環境)。相對於結果,胡革教授更關注過程,這種(新的)教學形式並非完美無缺,但總比(光教師在課堂上講)老的教學形式更有效果。教學內容並非不重要,而是職教的第一目標是培養能力。教學內容是實現能力培養目標的載體。總體上學生有興趣參與教學,但要老師給予機會並予以引導,但總有個別學生總是不積極參與的,如能讓50%的學生積極參與,則這個教學就成功了。

教學永遠不可能與我們計劃好的步驟去發展,很多方案超出老師的想象和能力,因此老師要有面對這種挑戰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不完美的方案及細節,教師都不是完美的,怎麼能要求學生是完美的呢?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起觀察、監控、指導的作用。

二、對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理解

完全行動能力的課程及其教學法,目的不是着眼於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知識,而是着眼於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包括社會能力、方法能力然後才是專業能力,這些能力的其中一個分項就是自主學習的能力)。由於教學的着眼點不同,因此和我們長期使用因而非常熟悉、習慣的傳統課程及其教學法是大不一樣的。

在歷次培訓中,最常見到的情形是教師們還沒聽完,就紛紛搖頭表示這些方法不適用甚至不能用。示範建設、骨幹建設、教學改革之所以難,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改革已改到教師自己頭上來了。要放棄自己沿用多年、得心應手的教學方法,象自己的學生那樣去重新面對、學習那些自己不熟悉、難度的確又不小、改起來傷筋動骨而又無從下手的東西,很多人感情上、心理上難以接受,其阻力可想而知。然而不管怎樣,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人用這個辦法來教學,而且起碼教出來的學生水平好像也不比我們的低。因此它似乎至少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這個辦法還是有它的優點的。既然這樣,我們能不能把自己的思維、邏輯出發點定位在:我們可不可以採用這樣的辦法,或者至少,我們有什麼辦法能利用它的長處呢?而不是本能地拒絕它!

也許不是全盤用它,但至少我們可以試着部分地學學人家,如何?這是考驗我們作為一個教師有無勇氣的時候!

以能力培養為本、教學過程的工學結合,已成為高職教育當今的潮流。如果我們主動投身其中,我們或能佔得先機,起碼能與潮流同步。如果我們拒絕它,那麼很快,忽然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落後了,並將被它推着走。以我們的經驗,我們都知道那樣一定會更痛苦。

其實即使我們現在立即開始改革並馬上取得很好的成效,從方法上或許我們是創新的,但從了理論上已經不是新鮮的東西了。因為早在1930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並實踐了這樣的理論,即所謂的“活動性課程”,極大地影響並改變了美國的教學模式直至今天。

改革與創新永遠是獲得生機與活力的關鍵與前提。改革、創新就要敢於否定自己,以理智戰勝自己的感情!只要我們團結一致、持之以恆,一定能辦好職業教育。雖然我們的國度與德國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德國職業學校的學生本身已經是企業的學徒了,有工資領,學校不用管他們的食宿,他們一個班級的學生很少等等。但是這些都是客觀條件而已,我們也有我們的優勢所在,我堅信:它山之石,一定可攻為玉!

標籤:法學 教學 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