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黃帝內經學結

本次課上,在講授內容的間歇,老師不時會穿插有關如何學習的想法和思路,對於中國文化之學習,對於《黃帝內經》之學習,對於我們掃盲班之學習,總結如下:

黃帝內經學結

1、導讀學習法,此我之前的總結已經提及,老師不會手把手的告訴你這句話什麼意思,而是引導學習,對關鍵名詞概念和理解方式方法做引導。但本次,老師特別強調,我們對《黃帝內經》這一遍的學習,重點在背誦記憶+60%或70%的理解(不求甚解)。如果求甚解,估計《黃帝內經》一輩子也學不完,看我們的學習目的,先就大框架學習。如果此次學習一遍完,個人造化與興趣再追求精深了。因此,對於一些部分,老師也是點到為止的解讀,部分留作後來深入講解,部分自己慢慢體會感悟。

2、背誦所學的全部內容,不可“斷章取義”,有提及背誦重點詞句,我其實也這麼想。但是老師認為我們這時不可“斷章取義”的背誦,否則自己隨着學習會亂,還是完整背誦,有利完整理解。

3、直覺背誦法,關於背誦,老師有一套智明背誦的方法,其核心在於“直覺背誦法”,用感覺去背誦(不用腦袋邏輯)。在課間,我提及,我因為整理的緣故,有些句子自然背誦下來,我自己直接説,如雲出天氣、雨出地氣,覺得很自然,可是一旦動用腦袋邏輯,是雲出天氣、雨出地氣(因為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我一用邏輯就混淆,得琢磨半天是否背串了,可是自然感覺背就對了。(另外,這句話我真沒背,我是因為整理就自然記憶下來,看來整理真是好處多多,越是容易混淆的越記憶清楚)。

4、圖表結合學習方法,圖表是形象的,使得文字得以直觀、形象,有利於理解與背誦,這一點,我已經受益,而且如果不做圖表,《黃帝內經》有些部分就是特別容易亂,對於《黃帝內經》的學習必須結合圖表。(如果有人根據我的文字學習《黃帝內經》,我的建議是我的圖表是我自己的總結,您參考作為範式就好,自己可找出原文,按照自己的思路方法總結,總結後,一篇文字的整體和思路就瞭然於胸了)。

5、“少則得、多則惑”,老師自己書多,為我們上課常常會提及很多書,我們很多都非常感興趣,想讓老師多多推薦書,好輔助閲讀。這次課上老師特別提示,“少則得、多則惑”,還是先把經典整明白,別的再去看。我想這有應我的象了,最近我就有點焦慮了,想看的書太多,網絡時代啥書弄不到手啊?但是,這種結果是,有些書買了沒看,束之高閣,或者看了也看不進去,也看不懂,看了白看,徒增焦慮。而本分學習的書也學的一知半解,該掌握的不熟練。因此,老師建議我們當下的學習一定用“減法”,其實自己不僅看書要減法,參加活動也要減法,很多事情都要減法,總之減到“少”,自己也就不會焦慮了,心自然就靜了。當然,老師説,如果我們還是買、還是看,他也不制止,不過他説除非我們真的做到有他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像他那麼瘋狂的專研……有人説老師怪,但是這樣的人,中國太缺了。我覺得老師一點不怪,人家隨心所欲不逾矩,做自己想做的事。倒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分-裂。我們才是不正常的人,都不知常。

6、“序言”的學習,老師看書,重點在序言,老師説他通常一本書序言、目錄看了又看,通過序言瞭解這本書的前世今生,思路觀點。通常時候,因為老師的知識積累,有的書他只看序言,都無需看內容就已經理解掌握了全書。比較於老師,我就汗顏很多,真的是妄為讀書這麼多年,我恰恰是常常略過序言、目錄而讀書。到現在因為我是課程中間上課,本課的序言我也就看了一二遍,也沒有深研究。汗顏啊!因此説,不跟老師學,都不知道自己多文盲,多沒有文化,原來更沒有方法。其實跟老師學,老師何嘗不時時的強調思維、方法的重要性。

7、學習版本的選擇,老師對於選書非常慎重,他直言常常被現代人出版之書中錯別字氣的半死,對於經典可不能選錯,錯了一字影響深遠。這也是當代社會的一個現象,人心浮躁,嚴謹之風匱乏。因此老師説,為我們學習,尤其經典,版本是考量考量再考量,當然,如果我們自己買書購書學習也要注意版本選擇。此外現今經典,如《太素》等也都不是完整版本,都在流傳過程中有缺失。例如《太素》,當前最新最全版本為日本仁和寺挖掘(清光緒年間,於日本仁和寺發現隋唐人楊上善撰注之唐抄本“黃帝內經太素”,此為現存最早之內經傳本。),出版由王洪圖、李雲編輯。

四、 學習體悟

自今年7月份的智明國學課程至今,我跟老師學了也就4節課,如果加上智明招生説明會,5次課,可是收穫卻很多,自招生説明會後我就按照老師的建議和方法,半小時背誦了《心經》,3個月背誦了《道德經》,抄寫《説文解字》一半,可是這些只是表面的收穫。其內在,更是有很多深刻的體悟,尤其最近上課密集度增加,我好像比之從前更加“感性”,對很多事物,有更多的“感知力”,而在為處事上卻更加“平和與無爭”。我跟着老師學習、上老師的課非但不累,反而上完課能量更足,而對於課程總結也是特別“上癮”。雖然有工作、孩子和一些額外事情,卻因為是心裏所喜歡做的,我竟然也找出時間就那麼自然的做完了(分享後不少羣中好友給我點“贊”,覺得我學的好猛烈,其實,從我自身,我只是興趣使然,自然而然),因為這些表裏的收穫,我從前沒有思考清楚的事情,如孩子的教育、為人處事,反而比之從前有更清晰從容的認知。我記得在招生説明會上,老師提及學習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有人問到,學這些有什麼用?那麼以下內容,我將説説我這幾個月的收穫(包括背誦、抄寫的經驗教訓),我自己的體會與感悟,我學了一些“無用”的學問,卻成就我了很多“有用”的當下,而我只不過剛剛沾國學之邊,還處於掃盲的階段

1、關於背誦

自招生説明會,我略領略了下背誦的方法,回來後藉着那個能量場,我背誦了《心經》,我記得很清楚,我就在上班地鐵上也就半小時的時間,就背誦下來,其後幾天反覆的複誦,那個時候在路上,上樓梯的時候,都會在心裏默唸或嘟囔,到現在已經滾瓜爛熟。

在背誦《心經》之後我啟動《道德經》(帛書版),也沒書,就在網上打印版(自己找個通讀解釋以輔助閲讀記憶,結果那些解釋都非常的“low”,對我沒有什麼用)。然後我就開啟了《道德經》(帛書版)的記憶之旅,就在上週之前,《道德經》(帛書版)81章全部背誦完成,且都記憶清楚,可能沒有滾瓜爛熟,但是整體和局部都沒問題了。話説背誦《道德經》我也是在路上(每天上下班各1個半小時,變廢為寶),但是在背誦過程中,我卻有幾步瓶頸階段,寫下來分享給大家注意。

(1)雖然在《道德經》之前背誦不多,但是我覺得《道德經》挺難背的,不少都不懂,到現在也不能説懂了,什麼穀神不死是謂玄牝?什麼“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真的好多不懂,生背、硬背。

(2)這幾個月背誦《道德經》不是連續的,經常背背就背不動,停一階段又重新撿起。這其中的原因,我覺得主要是當我揹着急,不按照方法背誦,就背的效果差,然後我就信心沒了,就背不下去了。半途而廢?不是我風格啊,少則隔一週,多則半個月,然後再繼續。這其中,道篇背到中間20章是一關,德篇開頭是一關,然後是最後十章是一關。

(3)我對背誦的總結是:有方有法、先慢後快、按部就班、不可操之過急。每天不圖多,1個小時,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收穫。

(4)當我完全背誦完《道德經》,包括在背誦《道德經》的過程中,我經常感覺到,在背誦中,突然就對某句話理解了,或者在背誦後,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突然就遇到了某句話,或者有些話就經常串到腦海中。例如,對無為的理解,我竟然做夢,在夢裏好像用什麼無為的方法教育孩子(記不清楚了),而做夢夢到道德經理解解讀,也是我背誦最給力的階段,能量強到做夢都在背誦。還有在背到66章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這一句,我竟然看啥書,包括看翻譯作品、看微信都能看到這句話?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加強我對《道德經》的認知和理解。雖然,到現在我也不全部深刻理解,有很多我也説不清道不明,但是背誦後的感覺太好了,而且,這就是一顆種子,已經種在心田(無為、柔弱、不爭、善下之,等等等等,時常出現在腦海裏)萌芽成長是遲早的事情。

(5)接下來為防止忘記,我會每週找個時間(路上或睡不着覺的時候)複誦加強。

2、關於抄寫

我本週要特別寫一些抄寫《説文解字》的經歷,是因為,我在抄寫過程中也經歷種種,讓我體會頗多,抄寫的過程也是分階段,也經常會遇到瓶頸,然後我就停下來,我發現我經常的以沒有時間為藉口,其實質是內心不想做,而內心不想做的原因是遇到瓶頸,其實是走錯路了,且聽我分析:

(1)剛剛拿到書和田字格很激動,我喜歡寫字。開始抄寫之後很快傻眼,寫慣簡體字的我,面對陌生的繁體字和篆字,尤其是方塊字寫慣了,寫篆字,太痛苦了,寫第一篇我就想這字千萬別拿給老師,一定會被罵死。

(2)寫了十篇後,對繁體字、篆字有點感覺,自我感覺在跟古人對話,對於一些字,偏旁讀音,想到陰陽之分,沒有甚解,着急的寫下去。但是慢慢吞吞、時斷時續,寫了三分之一,就寫不下去,中間半個月可能就寫幾行?字依然不忍目睹。

(3)就在上週上課我看到老師桌子上的“手寫篆字”,一眼看去,真賞心悦目啊,我立即有種體悟,這字是“靜”和“沉”啊(後來老師説他已經一年未寫,那些我感覺好的字也是上課急急匆匆寫就,可見道行)。課後回到家,很快整裝重發,在寫字時候,心靜氣沉,然後這感覺,這美感,這享受就出來了,不知不覺,我好像就那2、3天,寫了十幾篇,而且經常有些字寫的自我感覺良好(經常孤芳自賞一下),然後坐在我對面正在看書的先生説,從他的角度看挺好看,我還給他説那些好,那些不好。我在享受着字,竟然對寫篆字上癮,感覺到篆字的柔美,非四稜四角方塊字可比?然後就感覺,是否中國文化的變遷,其實字體字容的變遷史何嘗不代表的中國文化的變遷史,上古先秦文化強調柔美靈性,然後方塊字其實也是文化的下坡路?……我還不瞭解很多,這僅僅是我的感覺。

(4)當然我寫的字還是如嬰兒學步般,僅個別字感覺好,很多字寫的仍然不好,而且字如其人,整體不協調,不具備穩定性。但是,我似乎找到了寫字的法門,心靜氣沉的去寫,享受着去寫。

3、時間問題

最近總有人問我,你怎麼有時間整理筆記的?你怎麼有時間幹….?例如我抄寫《説文解字》,就在週六,我竟然抄寫了6、7篇(田字格)(每篇150字)。週六這一天,我沒起早貪黑,7點多起牀,吃早飯、看孩子;中午10:30到16點帶孩子同學聚會;我晚上19點左右帶孩子去味多美(孩子生日吃點蛋撻蛋糕),20點半後就陪孩子睡覺了。我咋寫完的呢?而且也不覺得累?就在看孩子的當口。因為我最近對寫字有癮,就想法找時間寫,帶孩子中間寫,孩子竟然也默許了(呵呵)。我突然有個感悟,一件事情不在於我們到底有否時間,而是我們是否發自內心的想去做。如果真想做,總有時間。如果不真心想做,總沒時間。

另外,時間利用,我的路上時間,真的是變廢為寶,路上時間是我的閲讀時間、背誦時間、思考時間,平時急匆匆浮躁的我,就在這當口最穩當,因為可做的其他事情實在沒有,就只能安下心背誦、閲讀或者思考了。例如,就説本文,我24號下午16:00開始寫,寫到當晚21:30,內容蠻多的,但一氣呵成並非一日之功。早在下課的路上,我就開始構思如何寫了。另外,因為總結的緣故,我在聽課過程中,也立體的去聽,有些內容,在我心裏自然就成了一個圖表。所以,萬事分陰陽,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沒有絕對的好壞利弊,就看你怎麼對待。

再者,正因為我沒有時間,家裏老人孩子、工作,方方面面,我反而急迫的找各種時間當口去做,而做不了的時候,我就“憋在那裏”,等待着有時間“蓄勢待發”。這是否是能量的“蓄積”呢?時間的應用是否也是”少則得、多則惑“呢?我記得雲南課程一個同學,她説她全職媽媽,還有保姆,可是一個月也看不了一本書?有時候時間太多了,內心浮躁,想做的事情太多,反而什麼都做不了了,不貪多,“畢其功於一役”。

4、我的問題(浮躁)

就在整理博文之時,我和老師在qq交流,老師提示我幾個錯誤之地,我一看,冷汗直流,竟然是題目錯誤。四氣調神大論,我整成了“四季”!……老師沒罵我,但是我卻覺得這個錯誤不可原諒。我覺得如果某個地方我理解錯誤,是認知錯誤,還可以原諒,但是這種“粗枝大葉”卻是最不可原諒的。現在的學習是為自己學,從前學習經常因為馬虎錯誤找藉口説自己是馬虎,好像做錯事這種藉口很合理不是自己笨。但我現在覺得,人可以笨點,但卻不能不負責、不謹嚴。尤其這種錯誤,恰恰反映了我的最大問題“浮躁”。立志改正自己!

5、恭敬之道

這部分內容我留在第二天寫,因為這部分實在對我太重要了,我這一週的感悟收穫,我覺得這個是最大的。話説,這個感悟來源於一篇博文何美慧老師的《訪談修藍博士,反思信願行》,但是我卻覺得得益於老師之“罵”。為什麼這麼説呢?當我讀到這篇博文的起始部分,何美慧老師的師傅上人説“沒有恭敬心,什麼也學不到!”我立即連接到上週末老師上課罵我們的真實原因。我突然領悟到,老師如此花費時間在課堂上罵我們(課堂時間非常寶貴的),其內核就在於此啊。原來我們的學習,不缺乏刻苦、不缺乏熱情,卻缺乏“恭敬心”。正好在公司的電梯上最近有一句話“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恭敬心就包含着敬畏之心、謙卑之心、虔誠之心、真誠之心。就是這些心,我們才能真正從老師那裏學到真學,只有這恭敬之心,尊師重道,我們才能打開心胸,向老師學習,按老師的去做,有所循止。以前我也思考過謙卑,但現在的內在理解已經絕非往日了。但寫在這裏,總有言之未盡的感覺。

舉個例子,我們是否經常有聽一些話,看一些推薦,感覺很好,但是不是懷疑錯過就是聽聽了事,不過如此呢?我記得09年剛剛起心尋師訪道,就有人向我推薦南懷瑾,我聽聞是暢銷書。而我當時正對暢銷書懷有成見,覺得暢銷書常常是膚淺之作,結果就錯過了。那個時候,我就是一顆封閉的自傲的內心,常常以自我之概念(成見)論斷一些事物,因此浪費了時間,錯過了很多寶貝。

再舉個例子,老師上課的體量很大,但我們總結筆記的時候一定會有遺漏,因為我們是憑着自己的頭腦去學習,我們的頭腦只選擇自己願意學習或者覺得重要的去學習,是否如此呢?可就因為這些,我們往往無法真正理解老師,錯過了一些學習內容。可為什麼如此呢?因為,我們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有自己的一套。

上述這一切,説白了,是我們對老師,對所學之經典,缺乏恭敬之心。而恭敬之心的缺乏,就是我們總有自己的一套,老師説他説的,我們依然做我們自己想做的,就是不完全按照老師的去做。可這麼做的結果呢?我們無法真正理解老師,無法真正體悟經典,也就無法學到真知。看似刻苦學習,卻習性不改,依然自我封閉,自己那一套,這種學習,不過是一些知識皮毛。違揹我們學習的初衷啊!

當我看到這篇博文,何美慧老師説她學佛學了16年,理解問題、看待事物還是有那麼多偏見啊,原來就是沒有完全、放下自我的做到“恭敬之心”啊!沒有恭敬之心,就總是懷疑,不肯依法去做,總有那自我的那一套,也就是説自我不清空,如何裝進去呢?當我體悟到那種放下自我、至真至誠的“恭敬之心”,我當時心裏真的是感動非常,眼淚都在眼眶打轉。大家看我寫總結還蠻認真投入的,好像總是在誇讚老師,其實我並沒有對老師有真正的恭敬之心啊。我雖然知道老師罵人很兇,但我更知道老師“刀子嘴豆腐心”,所以常常不以為然。我雖然學的很起勁,但我也沒有很精進,對《黃帝內經》的背誦也是這周剛剛開始,也是老師提醒提醒再提醒才去做。對老師的一些話雖然覺得好,也常常給自己找藉口耍懶惰不去做。

我突然想到了“聽話”二字。當下的我們都非常反感這兩個字,因為我們都是體制內“聽話”教育出來的。對聽話的反對已經到了極致。尤其到我們有孩子這個時候,選擇走新教育,總想讓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想法,不從眾。可是我現在突然有種感覺就是“矯枉過正”!一動分陰陽,很多話都有多種角度的不同理解。大家都在反對恰恰要反思是否過度。而這種對“聽話”的過度逆反,造成的是我們的無知與狂妄。例如在單位,常常逆反於上級,對與上級的關係和指令,不是陽奉陰違就是抱怨重重或者消極抵抗。現在,我突然迴歸到了“聽話”,做一個聽話的人,聽老師的話,不盲目懷疑,而是完全恭敬的聽任何一句話,哪怕自己一閃而過認為的偏見;那推而進之,也聽上級的話,對指令認真的去做,不去反感牴觸;對父母家人、朋友同事,即便不順意的話,也認真的去聽……。當我真正做到這一點時,我發現,我沒有吃任何的虧,反而心胸更加開闊,對什麼都能找到合理性,好像就沒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那我發現我對外在世界、外在的人、物就有了不同於以往的認知了(真的是我們自己創造了我們自己的世界)。整個人能量高漲,卻內心更加柔軟,原來這一切都是沒有那份自我對他人他物的抗拒之心,“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夫唯不爭,故無尤。……天下莫柔軟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柔之勝剛、弱之勝強…”

當然,我現在還不成氣候,我的狀態還不穩定,隨着時間的推移會怠惰。習性的改變真是非一日之功。所以老師這種每週上課持續的方式適合於我,持續的為我注入能量、提醒我改變自己。我是下下根性之人,也是十足的笨蛋,需要不時的鞭策提醒,因此短平快的短期班,只會讓我一時興起,習性使然,解決不了我的問題。

黃帝內經學結 [篇2]

時光如流水,恍然已流去。不知不覺中,這一學期的選修課已接近尾聲了。這學期的選修課中選了一門叫“《皇帝內經》與養生”的課,開始是受“養生”二字“誘-惑”而來的,對於《黃帝內經》這一醫學方面的名著並不太瞭解,但通過這學期的學習與瞭解,我瞭解到了許多有關自身的身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知識和養生方法,受益匪淺。

剛開始的時候,其實對於《黃帝內經》這一名著只知道它是我國古代醫書中最早的典籍之一。在醫學方面,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更是一部養生寶典,一本關於生命的百科全書。經過一學期的學習,雖然學習的內容不多,但內涵豐富,下面我就從《黃帝內經》的“素問”

第一章就兩三個方面聯繫我的學習淺談一下心得體會。

大家都知道,《黃帝內經》它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對古人以致現在的人們,在繁衍生息,修身養生方面有着巨大的影響和貢獻。我要講的是《黃帝內經》的上冊素問中的第一 篇“上古天真論”,它一共分為四個部分,而每一個部分又各有一個小的主題。第一部分是用24個字創造、介紹了皇帝這一人:然後是第二部分:正文,用對比的手法講“上古的人”與“今時之人”的不同,從生活行為上講述上古聖人教下的養生之法是怎樣的。“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

半百而動作皆衰者”,而究其原因是為什麼呢?這就是今天我要談論的第一個話題:通過“上古”與“今時”的人們比較,再觀現在的我們的生活狀態,我們應該所注意和改變的生活習慣。

在古文裏歧伯的對曰中我們可以知道:上古時期(即元年之前),的人們洞悉道生方法、法則,能效法“陰陽”的轉換變化規律,生活作息都有正常的規律,即能順着生命的自然生長去生活,不費神勞累,所以能夠身體健康,精神熠熠,輕易活到百歲,這是“上古之人”的養身之道;而“今時之人”恰巧與“上古”之人相反,不注重身體健康,一再放縱自己的內心慾望,生活在各種不好的行為習慣中,為自身慾望所惑,“殫精竭慮”,身心受到破壞,元氣大泄,所以身體不好,壽命不長。這些都是我們的前人們的一些生活場景,再看看現在的我們,又何其不是“今時之人”呢?用上古之人的養生要求做參照,現在的我們是怎樣的呢?現在,在科技和社會生活急速發展的狀態下,大多數的人們都適應或開始了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不注重生活節奏,生活作息不規律,熬夜加班;愛吃快餐食品,愛喝各種碳酸飲料,暴飲暴食。有些人視就如命,醉酒傷人傷己;有些人縱慾過度,害人害己。如今的多數人隨意揮霍自己的健康,只是求得短暫的快樂,得不償失。在快節奏生活狀態下的我們,更應該注重自身的、修、養、。用正確的生活習慣來養護我們的身體。在作息上,少熬夜加班,按時就寢(最好在11點之前睡着),準時起牀(“太陽升起時起牀,太陽下山時休息”),不讓自己太勞累;在飲食方面,按時進餐,吃當季食物,少吃或不吃反季節蔬果,吃適量,不暴飲暴食,也不節食少吃。過度的勞

累和不適當的飲食都會損耗我們的“真氣”、 “元氣”,而我們身體中的“真、元之氣”呢並不是無窮盡的,在我們的生長過程中,它會慢慢消耗,如果我們不去補充和保養它,讓它繼續消耗,我們的身體會逐漸衰竭,不能處在一個健康的狀態,不能保證身體各個器官的正常運行,生活等各方面都會受到影響。在壽命上就不能長壽,往往才年過半白就已經身心俱損,神行憔悴。所以,養身第一課:注重生活行為習慣各方面,有節有律。

第二個話題:心理層面的養生。

説到心理養身之法,就是由內而外,從身體內部養護身體。養身僅僅在外部行為上是不夠的,心理層面的養生是為了避免一些“虛邪”對身體的傷害。心理養生是為保養元氣而進行養生。人若沒有過多的非分之想,自然不會有過多的索取和慾望,慾望減少,心理會慢慢平靜,真氣、精力的消耗就會減少,;內心沒有沉重的負擔,不焦躁,無恐懼,真元得到保護;對於身體的內部五臟六腑,順應真氣的流轉,能正常工作,身體健康。以上幾點對於真元的護養都有最直接的影響、作用。反之,這些會影響身體健康,器官衰竭,易生病,不長壽。只有把真元養護好,使它們一直處於盈滿狀態才能在“虛邪”來襲時,是身體不受到傷害。

是以,在平時多多瞭解一些人體、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係和一些滋養方法,對保養我們的身體也是很有用處的,保護好我們的人體功能。人體功能若沒有失去平衡,全面存在,生命和健康就沒有喪失的危險;人體各種功能存在而不喪失的

前提又是生命的各種運動能夠不斷進行,因此,保真固元十分重要。 曾看到過這樣一段對話:魏文王問扁鵲説:“你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誰最好?”扁鵲答説:“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又問:“那麼為什麼你最有名呢?”扁鵲答説:“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未發作之前,中兄治病是治病情初期,而我治病則是治於病情嚴重之時。因此,一般人都看不到長兄和中兄的治病才能,而只看見我在經脈上鍼灸,用針管來放血,在軀體上動刀、敷藥等大手術,所以都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因而得名,其實錯矣。”由此可見,扁鵲認為防病或養生才是最重要,最好的。《黃帝內經》中的“上古天真論”在我看來,實質上也就是通過養護好身體從根本上防病長壽。

當初學習這門課程的最初目的就是希望從中學到一些實在的,貼近生活的養身方法讓身體得到“改正”,更健康。養身即養護身體,由內而外,避疾防病。到了期末,這門課程的確讓我從中得到了許多養生知識,也讓我重新認識了我們的身體和了解許多生長、生理週期的要點。總之,不枉此行。

黃帝內經學結 [篇3]

自1978年起,我研讀《黃帝內經》已經有三十年了。通過研讀《黃帝內經》我學到了兩個方面的知識:其一是經絡辯證方法;其二是音樂療法。這兩種知識對我的臨牀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導作用,可以説是受益匪淺。我知道《黃帝內經》中還有許多很有價值的東西,單憑我個人的力量是不能把他們都挖掘出來的。為了儘早的把《黃帝內經》中那些有用的、還沒有搞明白的內容研究透,我將自己的研讀體會總結一下,希望能有益於研讀《黃帝內經》的同仁。

一、專題研究

《黃帝內經》所涉及的內容較廣泛,如果每一樣都研究是不可能的。因此,專題研究是每一個研讀《黃帝內經》學者的必由之路。專題研究並不是只研究《黃帝內經》中的某一篇,而是要將《黃帝內經》中的某一專題內容從各篇中都找出來,進行系統研究。同時也要將與專題內容有關的內容也找出來參考。專題研究的面窄些,研究內容也少一些。因此,成果出的也就快一些。

二、更換研究視角

《黃帝內經》雖然成書於漢朝,但是其中的內容大多是春秋戰國,甚至可能早至商朝時期。如果以現代人的思維方式、現代人的字義和現代人的知識水平來閲讀《黃帝內經》,只怕是很容易把原文曲解了。因此,變換視角,站在商、周、漢的不同視角上來閲讀《黃帝內經》就是十分必要的了。為此,閲讀先秦古籍,查閲《説文解字》和《甲骨文字典》就是研讀《黃帝內經》的基本功夫。同時也要關注考古中出土的古籍(竹簡或帛書)和相關文物。

三、重複《黃帝內經》中的實驗內容

《黃帝內經》中的很多內容是古人的實驗研究結果,如果單純的進行文獻研究是很難理解的。按照古人記載的方法重複一下實驗的內容,驗證一下記載的內容正確與否是很有必要的工作。驗證的結果常常可以糾正古人的筆誤,補充《黃帝內經》中遺漏的部分。如果有條件請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嚴格進行實驗。

四、重視臨牀實踐

《黃帝內經》不僅僅是理論經典,其中也記載了大量的臨牀經驗和技術內容。這些內容即便是在現代,也堪稱為手到病除的醫療絕技。更為重要的是,它們能從臨牀的角度上來驗證和理解《黃帝內經》的理論。單純的研究《黃帝內經》是不可能真正理解《黃帝內經》經-文的。

五、不要輕信《黃帝內經》註釋或《黃帝內經》白話解之類的參考書

《黃帝內經》參考書很多,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對於初學或研讀《黃帝內經》的學者是有用的。但是,參考書所介紹的未必就都對。有些註釋內容被傳抄了上千年,但古人給弄錯了;有些內容被現代人用現代的觀點曲解了;也有些內容一直是空白,沒有註釋也沒有白話;更有些內容是傳抄錯誤,不將原文改正過來所有的註釋和白話都毫無意義。

六、《黃帝內經》會有錯誤

千萬不要以為《黃帝內經》是經典就什麼都是對的。由於時代的特點不同,人們對人體的認識和醫療水平會有明顯的差異,有些是原作者的錯誤;有些是傳抄的錯誤;有些則是編輯《黃帝內經》的作者對古書的理解錯誤。對《黃帝內經》的錯誤不要大驚小怪,現代出版的書籍出錯(理論和文字錯誤)是正常的現象,何況古人呼?

七、反覆研讀幾十年如一日

研讀《黃帝內經》短時間是不能有成果的。因為《黃帝內經》的內容太雜。又不是一個流派;不是一個時期的作品。因此,要就一個專題反覆研讀上百遍、上千遍,幾十年如一日。讀多了,體會就會更深刻。

八、將《黃帝內經》發揚光大

《黃帝內經》有實用價值,研讀的目的是要更好的使用。因此,一旦對某一專題研究有了成果就要將其發揚光大,付諸實施。其主要應當做到如下幾點:

1)改正《黃帝內經》中的錯誤內容。

2)補充《黃帝內經》中的遺漏部分。

3)用現代科學的方法進行實驗和臨牀研究。

4)發明相應的科學儀器。

5)以各種方式推廣應用(論文、專書、上網、講座)。

黃帝內經學結 [篇4]

生氣通天論第一

上古之人,春秋百歲;今時之人,半百而衰

這是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開篇之語。意思就是説上古的人,一般都能壽達百歲,而現在的,還不到五十就衰老了。

這是中華文化的始祖黃帝問天師歧伯,為什麼古時候的人那麼長壽,現在的人還達不到古人的一半呢?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在黃帝時代,普通人也就是五十左右就開始衰老了。黃帝那個時期的人,也算不上很長壽。只是以那個時期為起始點,在更遠古的時候人是長壽的,一般都能百歲這個高度。

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去看,可能大部分人對此懷疑。懷疑者自有主見:在當今科學如此發達的時候,能達到百歲的長壽者也是屈指可數,更別説矇昧的古代人了。

但我們從歷史的記載上,卻經常可以看到長壽者的記錄。

黃帝之後的.彭祖,壽命達八百八十多歲;三國時候的名醫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唐朝藥王孫思邈在百歲之時還寫下《千金翼方》,歷史記載壽達一百四十餘歲;宋代名醫譚仁顯108歲;明代的醫學家吳又可年至百歲,建國初期的虛雲大和尚,壽年120歲;虛雲老和尚的一個弟-子妙智法師,118歲。後代的這些長壽者卻都達到了春秋百歲的這個標準,另外一個特點,就是他們都是深受傳統文化之薰陶,在養生方面遵循的都是傳統知識。以此來衡量,遠古之人,深懂養生保健之術,一般壽達百歲是可信的。

但一般的人,也就是半百而衰。一到了五十歲左右,都顯了衰老之相。這是為什麼呢?這也是黃帝問歧伯天師的話。歧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歧伯就解釋了,他説上古的人,瞭解道的人,能夠按照陰陽術數、飲食、起居、勞動的規律去養生,所以能夠做到形與神在,最後達到百歲這個天年。

這裏就有現在人所難以明白的知識了。其中“其知道者”,這裏的知道者,是知道“道”的人。什麼是道呢?那就是古人以自身的智慧所明瞭的天地之間的規律,只有知道天地之間的規律了,才能按照這個規律去生活,如此才是順應天地;否則處處違背天地規律去做事情,那就是逆天而行,肯定不會成功。

這個道,不是目前西方科學所能研究透的,西方科學越分越細,難以從整體上去把握一個事情。比如流行感冒,西醫就非要弄個顯微鏡去檢測是何種微生物引起的,把這個微生物分離出來,經過純培養,然後再用藥物去試驗,看那種藥物能夠殺滅這種微生物,藥物找到了,然後還要經過製劑研究,就是看究竟是做成膠囊、輸液、還是藥片好,然後定出質量標準,生產出小量的產品,再去做藥理和毒理試驗,再然後去作人體試驗,這一切都得過關,才談得上去大規模的生產,然而此時該種微生物可能已經進化了、變異了,於是這種藥物便歸於無用。

如果按照傳統的觀點來看,雖然是流行感冒,但是隻要明白內外環境即可,看外環境是由風、寒、暑、濕、燥、火那種環境,再看患者本身是陰陽哪種體質,就可以對症下藥,一般是一付藥就能減輕,幾付藥就能痊癒。所以這把握的就是大的方面,即天的環境,就是自然界的環境;人的環境,即個體的小環境。從宏觀上去把握,就比較簡明,容易操作。

所以這個道是從更高的層次上去認識天地規律的。天地是陰陽,而這個道是在陰陽之上的,是陰陽之母。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上形容這個道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個道是在天地沒有產生之前的那個東西,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宇宙形成前的那個東西。那個宇宙已經形成了,這個東西還在嗎?還在,在在處處都有,人身上也有。所以認識了這個最基本的道,那麼道所派生出來的陰陽、術數自然也就明瞭了,也就是天地之間的規律能夠明白,然後按照這個規律去辦事,就是“法於陰陽,合於術數”。

飲食有節。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的飲食。所以講飲食是非常大的學問,有兩個要點,一是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二是要適度的飲食。假如一個人內寒很重,那麼就可以多吃點姜一類的食物,如果一個人內熱很重,那麼就可以多喝點綠茶。如果不根據自身的情況而亂用,看見別人説綠茶多好多好,不管自身內寒的體質去猛喝綠茶,其結果必然是寒上加寒;而內熱的人如果再去吃薑,那也是熱上加熱。所以不根據自身的特點而去飲食,只有損害,沒有好處。再就是適度的飲食,不能妄飲妄食,不吃當然是不對的,但吃的太多也是不對的。特別是現代人疼愛孩子,巴不得什麼好東西都給孩子吃,吃的多了,孩子就消化不了或者吸收不了。

曾有一個老家人,帶孩子到濟南來看病,兩歲的孩子,渾身皮膚結痂,發硬。多方求醫未果,來濟南想找我買些高級的外用藥。經過診斷,判斷孩子為脾胃虛弱,不能吸收食物的營養,因而皮膚得不到滋養而形成的病變。這個時候,其病根不在皮膚,而在脾胃上,問其父母,則雲:什麼好東西都給孩子吃,吃不下去還給灌點,怎麼還會脾胃不好呢?問題就出在這裏,孩子很小,脾胃發育尚不完善,吃的東西越多越不能消化吸收,反而成了脾胃的重大負擔,長此以往,脾胃不堪重負,就罷工了,所以就表現出了硬皮病。讓他們回去節制飲食,用了些健脾之藥,孩子就慢慢痊癒了。

起居有常。要有良好的起居習慣。現代人多數做不到,現代的城市,晚上是燈紅酒綠,特別是好多年輕人不到臨晨兩點不睡覺,認為睡覺太早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其實這樣熬夜才是真正的浪費生命。晚上熬夜,所消耗的能量都是腎的陽氣,都是腎中所貯存的能量,這個能量是以後生活、繁衍後代的基礎,在年輕的時候就被消耗掉,那以後的身體健康是很糟糕的。有沒有消耗腎的陽氣,高明的人一號脈就能知道。

不妄作勞。不去作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去做太消耗自身能量的事情。現在人為了工作和掙錢,常常加班到深夜,長期以往,也是在消耗自身的陽氣。

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萬物有生成就有壞滅,身體也是一樣。最後自身的元氣耗盡,五臟俱虛。稍微懂一點中醫的人都知道,五臟心肝脾肺腎,分藏神、魂、意、魄、志。藏神的地方壞了,神就離開,這就是形與神分。

生命是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形體,一部分是精神。精神寄居於形體,方為生命。精神為什麼要寄居於這個形體呢?打個比方,很容易理解,我們住在房子裏,如果房子破舊不堪,就容易倒塌,這個時候我們自然沒有辦法再住下去了,就得再找新的房子。神與形的關係也是這樣,是寄居的關係。如果形體毀壞,精神自然就離體而去了,此時的形體就變成了屍體。

綜上所述,遠古時候的人,能夠知道天地的規律,按照規律活動、飲食、休息,不去消耗自身的陽氣,所以能保持形體的健康,因此神方能寄居這個肉身,這樣保持,才能得盡天年,即度百歲乃去

那麼現代的人呢?為什麼沒有古人長壽呢?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

以酒為漿。現代人和古人不一樣。以酒為常用之品。酒為熱性,於人體有毒。飲酒之後,酒氣上行,濕氣獨留脾胃。酒氣矇蔽清竅,所以人醉後感覺看東西不真切,聽聲音也模糊,頭暈目眩。酒氣上行,氣鬱在上焦,就化為痰;酒熱下行,容易造成小便澀痛。濕熱留在中焦,就形成嘔吐、自汗、心痛、皮膚病等。如果長期酗酒,可引起糖尿病、腹脹、失明、哮喘、癲癇、痔瘡等病。

以妄為常。任意妄行,比如通宵狂歡等。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醉酒行房,不知道節制,長此以往,就為慾望而用盡精氣。西方科學不懂得房事的危害性,就肆意宣傳邪淫,給社會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以後會講到男子二八天癸至、女子是二七天癸至,所以這裏的精不是普通的蛋白質,男子要在16歲、女子14歲以後才能形成精,五臟之精,皆藏於腎,如果不節制房事,精失太多,就會形成五臟虧損,大傷元氣,久之成為虛勞之病。使人的意志與身體受到嚴重的摧殘,家庭難成,事業難立。

以耗散其真。以消耗的辦法散其真元。人的先天元氣是受之父母的,好比一罐煤氣,耗就是消耗,煤氣閥門開的太大,自然就用的快。用完的時候也就是形與神分離的時候,即死亡。

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不知道滿足,不能調配自己的精神與情緒,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虛妄的享樂。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暫時的快樂過後,必然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起居沒有節制,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該生髮的時候不生髮,該收斂的時候不收斂,處處逆天而行,所以年過半百就已衰相現前了。

[本帖最後由 月含山 於 2015/12/8 18:38 編輯]上古天真論第二

以下的內容為上古聖人所講的養生方法: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上古的聖人皆能春秋百歲,盡其天年而去。聖人是怎麼養生的呢?

首先的一條,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虛邪賊風,就是四時不正之氣,四時,就是季節。正常的季節是春天漸漸温暖、夏天炎熱、暑天潮濕、秋天逐漸變涼、冬天寒冷。四時不正之氣,就是春天不温暖,夏天不炎熱,秋天不清涼,冬天不嚴寒。這幾種都屬於不正常的氣候。不正常的氣候就是外界的致病性因素之一。

比如冬天如果不冷,有利於病毒細菌的滋生,那麼就容易形成大規模的流行性感冒;同時由於冬天不冷,使人體的收藏功能不正常,來年春天就容易得風熱感冒。這種反季節的氣候,對於熟悉傳統文化的人來講,是可以預知的。這門學問就是五運六氣學説。比如2003年非典流行,山東中醫藥大學的張樹中教授就斷言五月中下旬,非典就沒戲了,事實證明果然如此。這門學問搞明白了,哪年會有什麼樣的天氣和災害都能測的出來,遠比現在天氣預報準確的多。

所以説冬天冷一點是正常的,是非常好的,但是現在城市裏幾乎家家有暖氣,在室內温度都在20度以上,室內外温差非常大,在室內的時候毛孔都是開的,到了室外,冷風一吹,寒氣馬上就能侵犯到體內,形成風寒感冒;另外在這個温度是春夏時候的温度,在這個温度下,人體氣機根本收藏不了,汗液蒸發,形成人體的陰液損失,來年春風一吹,陽氣迅速上漲,體內的陰液不能與陽氣相平衡,就出現了發燒、怕熱等風熱感冒症狀。

所以這個暖氣也是一種人造的虛邪。要想身體健康,就應該避一避暖氣。

另外夏天的空調也屬於不正之氣。夏天天氣炎熱,人體正常的功能是疏泄,所以多出點汗是無所謂的。如果汗在體內出不來,體內的熱量蓄積過度,會發生中暑,此為陽暑;如果在高樓大廈等特別陰涼的地方為涼氣所襲,所發生的中暑就是陰暑。現在由於空調的原因,人造冷氣遍地存在,人在外邊出了一身汗,進到冷氣房間,冷氣就會順着毛孔進入人體,造成受寒的表現。所以夏天治療這種患者,就和治療風寒感冒是一樣的。好多大夫懼怕在夏天用麻黃、桂枝、乾薑等藥物,就不能有效的治療這類疾病。

同樣的道理,如果春天過冷,則收藏之令過長,不利於生髮,陽氣生髮不起來,就不利於一年的成長;如果春天過熱,則易生髮太過,温病易於流行。

關於賊風,還有另外一層解釋,就是從人體後背吹過來的風。人體後背,有很多關鍵性的穴位,比如風府和風池,如果風吹進這兩個穴位,就能形成中風感冒;後背有五臟的腧穴,風吹會造成五臟中風。

所以講即使很健康的人,遇到這種虛邪賊風,還是應該避一避。以前有反中醫的論調,説你們中醫講“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那麼你們內守真氣,來了化學武器也不怕嗎?這就是在胡攪蠻纏,因為他沒有看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這一句,就斷章取義。

這裏就以此為例,不再展開,如要展開講的話,需要講很長的時間。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虛無,精神安定,真氣自然流通。練氣功的經常講這句話,只有在恬淡虛無的狀態下,人體的真氣才能按照自然規律運行。真氣運行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影響,常講以意領氣,就是後天的意識來影響氣的運行,把它引到特別的地方來發揮特殊的作用。真正修道的人,卻必須按照恬淡虛無這個原則來修,道家修行中很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所依靠的原理就是這個。在恬淡虛無的狀態下,息止雜念,靜坐的時候,人體的真氣可以自動去修復不健康的地方。好多人在剛開始打坐的時候很容易彎腰駝背,但是坐到一定程度,腰自然就直起來了,就是這個道理。精神內守,不去外面追求聲色犬馬,自然真氣就不耗散,真氣強大,臟腑的功能就正常,病又怎麼會來呢?所謂病因,不外兩種,一種為外因,即四時不正之氣,一種為內因,即七情六慾,沒有這兩種原因,自然就不會生病。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志向屬於褒義,慾望多為貶義,其實屬於同類,志向如果不是為了自己的私慾就是志向,如果為了自己就是慾望。慾望多,心自然難安,因為貪慾,時時怕自己的東西損失,處處防範,整天提心吊膽,生活自然勞累不堪。如果慾望少,恬淡虛無,即使有所勞動也不感到勞累。現在人經常講心累,就是最恰當的例子。

氣從以順,各從所欲,皆得所願。心靜而氣有所養,自然氣息平和順利,因為自己的私慾很少,所以都能得到滿足。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國家地大物博,分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各自有適合自己的食物、服裝和風俗,彼此不相羨慕,所以民風為樸。有句話説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適合自己的也不去羨慕。所以養生講適合自己當地的習慣。以飲食蔬菜來講,養生要食用自己本土所產的當令季節的食物,這句話非常有道理。一個地方的植物與蔬菜是與當地的氣候環境相一致的,與當地之人的體質是一致的,換到了另外的地方就很難保證和人的體質相一致;反季節蔬菜為什麼滋味不好,就是因為與時令季節不符,沒有時令季節的信息,其氣機與季節不符,人食用後容易造成氣機紊亂。所以以適合自己的食物為美食,以適合自己的服裝為服裝,順應自己風俗,相互不羨慕,不攀比,這樣的民風是有利於養生的。

在佛門中,有很多高僧,都是長壽者。佛家講修心養性,以修心為主,不着於外相,所以只要有飯吃,有衣服穿就什麼都滿足了,修行高的人還能日中一食,什麼都不貪戀,無憂愁掛心之事,心得自在,所以長壽者也非常多。

因為上述的原因,所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人都喜歡看美麗的東西,看的時間長了,自然傷眼睛;如果君火不明,就易為淫邪所迷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是一個健康者,如果君火不明,相火不位,則淫慾心就重。看現在社會,到處都是聲色犬馬,各種雜誌都充斥着色情。老子説,不使見欲,使民心不亂。所以對於沒有定力的人來講,是很大的危害。但上古之人,都是得道之人,有道者,自然其德全,是不講戒律的戒律,所以不會有危險,都能安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本帖最後由 月含山 於 2015/12/8 18:42 編輯]四時調神大論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四氣,就是我們説的四季,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有每個季節的特點和規律,按照每個季節的特點和規律去養生,才能有比較好的效果。不然的話,從操作形式上看來是養生,但實際上收不到養生的功效。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前幾天有一個患者來諮詢養生,説我這陣子每天晚上都出去跑步,怎麼身體還是這麼多病呢?

這個患者雖然很認真的去鍛鍊身體,卻沒有得到鍛鍊的好處。原因是什麼呢?他沒有遵守冬天這個季節的養生規律。根據中醫原理,冬天是不適合做體育運動的,晚上尤其不適合。所以在冬天的晚上去跑步,弄得大汗淋漓的,不但收不到養生的效果,還會為來年的風熱感冒留下禍根。所以養生必須要明白每個季節的特點和規律。

內經中這篇“四氣調神大論”就是專門講每個季節養生的特點的。

因為現在是冬天,所以咱們先從冬三月的養生特點談起。

冬天是什麼特點呢?非常的寒冷,冰天雪地的,動物都冬眠了,大地上一片沉寂。當然現在的城市生活看不出來這些,在農村就比較明顯。今年的冬天有點特殊,前陣子天比較暖和,不太象冬天。凡事都有定數和變數,冬天寒冷是定,冬天暖和是變,在研究了整個的內經之後,就能把握住這個定和變的規律,就能判斷哪一年的氣候、每一個季節的氣候。這是非常科學的東西。今天先不討論這些變數,只討論這個定數。

正常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我們就從寒冷這個角度去分析,物理上都學過熱脹冷縮,一個事物在寒冷的環境中都是收縮的。收縮就是從一個事物的外部向內部緊縮。我們在非常冷的時候都會蜷縮起來,這也是一種收縮。地面以下在夏天非常的涼爽,在冬天非常的暖和,從傳統角度來講,這是熱氣從地面上收縮到了地面以下了。這個陽氣就是我們講的陽氣。

再比如蘿蔔,天氣還比較温暖的時候種上,到了天冷的時候就收穫了非常飽滿鮮潤的蘿蔔,但一到春天,蘿蔔一發芽,一生長,地面下的蘿蔔很快就癟了。再比如冬天常吃的大白菜,也是在八月份開始種上,到了冬天白菜長大了就開始往中間“窩心”,所以農民伯伯都知道白菜有芯的,芯比較緊實的質量就好。所以蘿蔔是把整體的營養收到了根上,白菜是把營養都收縮到了白菜芯裏。這些現象都在説明這類蔬菜的能量運行都是往裏收的。其他的植物也是一樣,冬天的根都比較飽滿,來年春風一吹,一發新芽,根就開始癟了。所以在冬天,我們北半球的氣機都是收縮的,收縮到中心貯藏起來,作為來年生髮的基礎,所以叫收藏。

人也是一樣,冬天的時候都喜歡睡懶覺,為什麼,陽氣收回到體內,不容易再生髮出來。所以以前冬天沒有別的蔬菜,只有白菜和蘿蔔等,這時人的氣機也是往裏收的,吃的蔬菜的氣機也是往裏收的,這就叫相應。現在有了反季節的蔬菜,在冬天可以吃到夏天才生長的蔬菜,這樣人的氣機就和所食用的蔬菜的氣機不協調了,就造成人體內氣機的混亂,人體的氣機不能正常的收藏,來年生髮的基礎就不牢固,很容易長病。所以搞傳統養生就要慎用反季節的蔬菜。

冬天的氣機是收藏的,人也是把陽氣和陰精都收藏到了腎裏了。從秋天開始人體的氣機就往腎中收藏,而腎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就和蘿蔔是一樣的,是人體的根子。所以講秋冬進補,就是在秋天和冬天吃的營養價值好的冬天,其營養就隨着人體的氣機收藏到腎中了,這樣以後這些營養會慢慢的發揮出作用來,使身體健康情況得到改善。這才是補的真正含義。現在的人倒好,今天吃點好東西,馬上就要消耗掉,所以根本就補不到腎中,這點能量反而會因為消耗而把腎中原來貯藏的能量引發出來,提前用掉。這樣的“進補”其實就是在縮短壽命。現在好多人都喜歡這樣來補,一個個吃的紅光滿面的,可是經常有血壓高、血脂粘稠等指標,為什麼呢?都是用所謂的“補品”把腎中的能量提前消耗掉了,這樣腎氣就虛,腎氣一虛,人體的氣機就會慢下來,新陳代謝也減慢,這樣人體代謝的垃圾排放到血液中,而血液卻沒有足夠的能量把這些垃圾及時排出去,滯留在血液中,這就形成了血液粘稠。血液一粘稠,心臟就得用更大的壓力去推動血液,這就是血壓高了。這些都是錯誤的養生保健方式造成的。

所以講進補應該順應人體的氣機在秋冬進補,當然這裏的進補也不是吃些所謂的海鮮,那樣只會適得其反。進補應該選用一些補腎的食品或藥物,使這些東西進入人體化為人體的腎氣。比如現在人在沒有其他疾病的情況下,可以服用一陣子桂附地黃丸,而不能亂用六味地黃丸。也是前一段時間,有個朋友過來,説晚上精神好,睡眠很晚。我就推薦他用桂附地黃丸,結果服用後,晚上的精神頭沒有了,一到晚上就開始犯困。這就是説他原來的氣機是收藏不好,一用補腎的藥物,也促進了他氣機的收藏。他原來晚上精神好其實不是什麼好事,是一種能量的透支,用了藥物,這個能量就收藏回去了。這樣才能細水長流,否則能量用完,這個肉身就壞掉了。

上面講的能量就是人的陽氣,冬天人的陽氣是收藏到人體的腎中的。所以講“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人睡覺的時候,陽氣就收藏起來,陽氣一生髮,人就醒了。後面講的“衞氣行於陰則寐,行於陽則寤”是一個道理。人早早的睡覺,晚一點起牀,就是儘量保持陽氣的收藏狀態,和天地相應。

收藏還不單指上述這些,包括自己的志向、想法和念頭都要收藏起來。易經中講“潛龍在淵”就是志的收藏狀態,“潛龍無用”這個時候是不能亂行動的,因為此時不是自己該表現的時候。就比如咱們黨成立初期,要是一個黨員到處説自己是共產黨員,那早被反動派給逮捕殺頭了。這種時候就是黎明前的黑暗,一定要保好密,隱藏起來,等到屬於自己的時間到來了,再好好的表現,給大家作榜樣才好。“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從另外一方面來理解,也可以理解為心一動,陽氣就動,而外邊天寒地凍的,陽氣一冒頭,就被寒冷給消滅了,只能是白白的損耗自己的能量。

但是太寒冷了也不行啊,會凍死人的。所以在躲在房子裏,可以生個小爐子來取暖,或者是身上穿的多一點,穿上棉襖,戴上帽子,穿上靴子,儘量使自己的皮膚不要泄露,這樣就使自己的陽氣損耗的少一點。這個就是冬天的養生原則,重點是養的這個“藏”。

如果不能養好這個“藏”的話,就使腎受到損害。就是內經中講的“去寒就温,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養不好這個“藏”來年的生髮力量就弱。就好比一個根很弱小的樹不可能長的參天一樣。

有的人説了,內經也要我們“去寒就温”啊,我家裏開着暖氣,温度在20多度,有時候穿單衣還會出汗,應該可以了吧。這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了。室温那麼熱,人體就不可能行使冬天這個收藏的功能了,這樣就導致陽氣和陰津不能收藏到腎中了。腎氣不足,來年自然界春風一吹,温度呼呼的上漲,人體就難以和自然界相應了,這個時候就很容易出現温病,就是風熱感冒。不説來年吧,室温那麼高,毛孔都開着,一出家門,受到冷空氣的襲擊,也是很容易得風寒感冒的。這樣還談不到養生呢,都已經生病了,又何必呢?

包括現在的全球變暖,就是地球自身陽氣不藏的表現。煤炭和石油、天然氣等都是地球自身的能量貯存形式,好比人的腎氣。現在我們都把它們給挖出來,在地球表面給燒了,就使得地球內部空虛,表面反而熱。和人上虛火一個道理,上虛火的人一般都是有內寒,腎虛的人尤其容易上火,這類人雖然上面有火,但腎氣卻是寒的。地球也一樣,表面越熱,內部越寒。這樣等温室效應把冰川溶化,海水上漲把一部分文明給毀滅掉,地面上不再燃燒地球內部的能量時,它才能慢慢的把自己的“腎氣”補足,地球才能恢復原來正常的氣候。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三月,立春以後就屬於春天了。咱們常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的特點就是生。這裏的生也是陽氣運動所表現出來的結果。以地球來説,冬天的時候,陽氣收藏到地下,收藏到極點的時候,就是冬至,隨後陽氣又開始生髮,等陽氣生髮到地表面的時候,就是立春,隨即陽氣透出地表,大地便開始充滿生機。這個陽氣的運動也好比是人的呼吸,呼出後再吸,吸到極點再呼,所以莊子曾説“天地之間,有猶囊龠乎?”

生機是表面現象,生機背後的根本就是氣,所以説氣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陽氣透出地表,大地便開始泛綠,地面長出小草,樹抽出綠葉,機體有了陽氣,便開始增殖。到了秋天,地球的陽氣回收,草木變黃,一片蕭條。

從這方面來講,我覺得腫瘤也離不開這個法則。腫瘤細胞增殖,那就是氣鬱到那個地方了。人體的氣機本來是平衡的,氣鬱積到一個地方,彼處氣必然虛弱,所以腫瘤疾病應該是虛實參半的疾病。我治療過幾個乳腺腫塊的病人,把氣機給它瀉掉,馬上就能有比較大的變化,其中有個病號,醫院讓她做手術,她也給嚇的不輕,還好聽過我講健康課程,還算信任我,就跑來找我,我讓她吃了五付藥就全消了,當然腫塊消了後非常的虛,後來又用藥物補了一陣子,基本全面恢復正常。

去年五月份,有個鄰居,我該叫他大爺,覺得胸悶氣短,去醫院檢查,確診為肺癌。打電話找我,當時正好有一師兄在附近醫院,我就介紹他過去看,這個師兄診斷完畢,認為是陽氣虛引起的,就一直用附子理中湯加減。病人用藥後,感覺症狀都在減輕,精神變好了,胸悶氣短也漸漸消退,這樣連着吃了一陣子藥,去拍片檢查,一看,嚇了一大跳,原來腫瘤不但沒有小,反而增加了。從此以後就不信任我這個師兄了,其實這個師兄的本意應該是先用補藥把他的正氣補上來,然後再慢慢地去化這個腫瘤,但是病人沒有這個緣分,多方打聽,找到一個所謂的專治腫瘤的民間大夫,用了好多蠍子、蜈蚣之類的藥,説是三百付藥包好,結果吃了後身體素質迅速下降,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走了。

在這裏想起以前的胡萬林,用大量的芒硝給人治療癌症,據説治癒的不少。用芒硝也是把腫瘤的這個氣機給瀉掉,沒有了氣,就好比到了秋天,腫瘤就開始蕭條萎縮了。但後來也有人説雖然把腫瘤患者治療好了,但是好多患者沒過幾年也走了。這可能是把氣瀉調之後沒有補上來,人的氣少了,那生命能量就低,消耗完了,生命也就結束了。

這是講的一段題外話。發陳,也就是推陳出新。比如黃河,冬天表面結了很厚的冰,春天一到,陽氣生髮,就把陰結之氣破掉了,冰就融化。大地生,新生的草木接替了冬天已經枯萎的草木,新的接替了舊的,就是推陳出新。天地之間一派生機。

此時怎麼養生呢?“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可以晚一點睡覺,要早一點起牀。為什麼,因為春天的氣機是生髮,而睡覺之時,人的陽氣是歸於體內的,冬天收藏,人可以早睡晚起,使陽氣保持收藏的狀態;春天氣機外發,人晚一點睡,早一點起牀,可以使陽氣盡量的生髮,這樣就和春天的氣機相應。“被髮緩形,以使志生”,披散着頭髮,使身體鬆緩,陽氣可以自然的升發,這樣就是對陽氣不加以約束,否則約束太緊,陽氣就升發不出來,運動太激烈,陽氣升發太過,都不符合春天的氣機。應該説,此時早起練太極拳非常的不錯。

此時對生命要善待,不要隨意的殺害損傷其他的生命,不但是動物,你看以前農村打獵,都是在秋天,應肅殺之氣。這樣在春天就不合適,不但是動物,植物也是一樣,比如一棵樹正在抽枝發芽,那你就不要去給它折斷。這樣的話,整個天地間氣機就非常的和諧。所以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得了,現在人哪能考慮的這麼全?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假如沒有和這個規律相應,那麼就會傷害到肝。不知道大家最近注意到沒有,最近得肝病的非常多。春之氣為少陽,肝之氣與之對應,都為升發之勢。遇到了阻力,肝氣升發受阻,就會鬱積,首先是經氣的鬱積,到了一定程度,就影響到臟器,內臟和經絡的關係就好比是蓄水湖和江河的關係,江河的水受阻了,那蓄水湖裏的水也會漲,很簡單的道理。肝木之氣不能正常的升發,就不能化火,火就是心火,是陽氣最盛之處,心陽不盛,則夏天就出現寒變。

藥店裏,現在買眼藥水的非常多,眼睛不舒服。白內障患者加重的也非常多。肝開竅於目,但現在肝氣升不上去了,眼睛得不到經氣的充養,就表現為疾病。原因在哪裏呢?以前説過好多次,現在脾腎陽虛的人非常多,脾虛則水盛,脾就好比咱們這個大地層,肝氣好比地下的陽氣,現在大地層是汪洋、或者是沼澤,那下邊的陽氣就受阻,升不上來,就鬱積到下邊了。這樣,上邊虛,表現為眼病。下邊鬱積,表現為腰痛,左腿疼痛,疝氣(這一類的最近就遇到好幾個緩所謂精索曲張的患者,從脈象上看都是脾濕導致肝木不升),小腹痛(肝木克脾土),小便頻(肝木鬱積,疏泄過度)等等。還有一些肝膽部位的病變,如膽囊炎,肝癌等等。最近連着看了兩個肝癌的病號,一個精神還好,在醫院輸液半月回家,家人隱瞞,自己不知道是肝癌,只是肝膽區疼痛,舌頭虛,兩邊齒痕非常嚴重,肚子容易漲,大便幹,左關弦,明明就是肝氣鬱積,木克土的脈象,檢查出來剛二十天。

另外一個是在醫院裏,前一陣子我為非人干擾,病了一陣子,這個患者的女兒是我的朋友,給我聯繫,我還在病中,就推薦了很有名的孔老師過去,孔老師恐怕濟南的都知道,醫術非常高,中西醫都精通,病人聽了道理,非常的佩服,但孔老師的藥量非常大,吃下去胃受不了,全吐了。這樣這個朋友又找我,此時我已經病癒,就過去看,診斷完後,心中開了一個處方,隨即看孔老師的處方,不禁莞爾,竟然就差一味藥不一樣。但病人因為嘔吐,俱不接受再用中藥,思索良久,換了小方令其泡服。原來患者在醫院睡眠非常不好,現在用過三付藥,效果還不錯,剛才朋友打電話過來説,老太太這兩天睡眠質量非常好。我聽了心中也很高興,畢竟能為病人解決痛苦,是自己的責任。

按:看到好多朋友希望把自己學習內經的心得寫出來,甚是慚愧,我也是初入醫門,學識和經驗和大家相比都很淺薄,也怕自己對經典不正確的理解會誤導大家,再加上前陣子由於受到非人干擾,好好的病了接近一月,百藥莫效,後知原委,才以佛法化解,深知自己在佛法和醫學中之知少。但既然大家願意看,就不揣淺陋,慢慢的發上來。有不正確的地方,還希望大家指正。

黃帝內經學結 [篇5]

一、《內經》是中醫學術之源

有人認為在中醫藥現代化的今天研究《黃帝內經》似乎違背常理,《內經》對臨牀指導意義不大,現已有中醫臨牀各種教材,以及大部頭洋洋數百萬的專著,何苦再去鑽研幾千年前的東西?種種認識,都有不同的見解和依據。筆者在通讀《內經》之後,尤其是在任繼學老師的指導下,深刻領悟到《黃帝內經》確是中醫學術之源,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1.任何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繼承,繼承是創新之本。

老師任繼學教授極力主張:中醫學術的發展關鍵在於繼承不夠,要在充分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發展。腎實質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綱目·胡桃條》下證實並有所發展的。《內經》是中醫學術之淵源,我提出的絡、毒理論無一不是源自《內經》,重視中醫藥理論的繼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觀點十分重要,不僅是他人幾十年的體會,而且確是中醫發展之所必須。其一,中醫藥是個偉大寶庫,是實踐得出的結論,但的挖掘不夠。其二,任何科學學科都離不開繼承,甚至有不少極端的例子證實了理論雖錯誤,但在學科發展史上也有其閃光點和現實意義。目前中醫藥現代化發展至今,有許多突破與發展,但總體框架尚未超越《內經》理論,同時《內經》構建的醫學模式與現代醫學總體趨勢又相一致。“以人為本”的天地人觀,整體醫學理論,個體化診療模式等等,均源自《內經》,只是體現了《素問·玉真要大論》“有者求之,無者求之”之發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內經》中藴藏的、眾多的合理內核需要進一步挖掘,並在此基礎上加深與發展。如“膜”學、氣街、“器”等理論的闡發與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內經》理論的實踐價值極大。

《內經》的實踐價值是公認的,無需多言。但僅就個人學習導師經驗和臨牀體會試述一二。“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對腎病綜合徵、肝硬化腹水的診療指導意義很大。合理選取千金鯉魚湯,金匱當歸生薑羊肉湯化裁療效肯定。再如學中醫方法的誦、解、別、名、

之,只是非如現代醫學那樣去認識而已,其雖欠清晰,但直接而具體又勝於彼,有其合理的科學內核。因此,定數中醫學應在本世紀很快誕生。

三、虛邪新義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虛邪當屬四時不正之氣,引申為邪義。但經中尚有:“邪氣盛則實”邪當為實,何以冠稱“虛邪”,又稱“精氣奪則虛”。筆者以為此“虛”是與“賊”同義,形容詞義。虛賊於內是引邪內入或內亂致病的前提與條件,虛賊之因當責之於“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之類,“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即為明注,也是體現《內經》強調人體的正氣的突出地位。為何要“避之有時”?中醫另一學術觀點十分強調正邪鬥爭,正與邪相對而言,常則為氣,病則稱邪。邪有內外之別,外來者眾,人人皆知,孰不知內外傷人才是根本之途,現代微生態學研究證實人體機體細胞數為1013,而寄生在人體內細菌細胞數為1014,相差10倍之多,且多數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發展關鍵在於機體情況而非僅侷限於致病菌,中醫治病之理也,非立足於斯也。我們在任繼學教授的帶領下搶救的SARS病人只是本着中醫學辨證施治而救治肺部90%炎變的,4天炎症吸收達70%,西醫教授對此佳效茫然不解,我們根本不曉得何藥去殺SARS病毒,而隻立足於“病人”。內邪理論與外邪理論截然不同,當引起業內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另“虛”字當理解為機體衞外功能紊亂為是,非謂“精氣之本”,外感病證皆然。對邪風要加以“鬥爭”,而非迴避,言“有時”即含此義,此也是錘鍊人體“正氣”御邪能力的體現。

四、氣脈常通

出自《素問·上古天真論》講述生殖問題談及,然而其實踐意義十分重大,有必要述而揮之。年老之人“氣脈仍然通暢”,加之“腎氣有條”可保持生殖能力,然而對於人類的健康必是一個重要的條件,“氣”應泛指而不能侷限於氣血,呼吸之氣的暢達,氣機的有序,氣化的正常承製亦當包含其中,脈指血脈,包括大經,細絡,血脈等,近世活血化瘀研究為明證。

標籤:學結 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