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八年級作文教學

作文2.07W

父母的心

八年級作文教學

【文本解讀】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説。短短千餘字,卻動人心魄,耐人尋味。

一、故事背後的故事

小説講述了一對多子的貧窮父母,因為一片愛子之心,在財主夫人希望領養他們孩子的時候,由送孩子到換孩子,最終毀約索孩子的故事。而在看似平鋪直敍的旁觀者講述的背後,其實波瀾洶湧,隱藏着另外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在故鄉時,他們貧困,卻勉強維生,有慈愛的老母親,漸漸多了孩子。後來,老母去世,孩子多了,他們生活不下去了,只得帶着四個孩子遠走他鄉去謀生。

故事的經過:這故事大約經歷瞭如下幾個場景——

(一)第一天白天,父親聽説財主夫人要以優厚的條件領養自己的孩子,回到住處與母親商量;

(二)當天夜裏,送走大兒子的父母,在住處商量用二兒子換回大兒子;

(三)第二天白天,送走二兒子的父母,在住處商量用女兒換回二兒子;

(四)當天夜裏,送走女兒的父母互相勸慰,卻終究因為不放心,而決定要回女兒。

故事的結局:他們的愛子之心打動了財主夫人,不僅要回了孩子,還得到財主夫人相贈的一筆錢,一家人幸福的團聚。

為什麼讀者會產生故事背後還有故事的感受呢?原來作者善用顯隱結合的敍事方式,使故事有了層次之感。按理説,最能體現愛子之心的是父母各自內心的掙扎和相互痛苦的交流,但作者絕不正面描寫,只把這份苦澀存留在讀者的想象中。然而,倘若這“另外”的故事都是隱祕的,讀者的想象又是如何被激活的呢?原來,如同“葉落知秋”,文中幾個小細節“露”出了背後的波折。如:父親聽到女傭“相求”時,表情“十分的猶豫”;與大兒子分手時,“這對父母眼含熱淚,難割難捨”;送二兒子時,父親“無精打采”;送女兒時,母親“失魂落魄”;最後要孩子時,夫婦倆“痛哭失聲”,都暗示着他們在人後經歷了激烈的矛盾和痛苦的商量,其中恐怕還有爭執甚至爭吵。這顯隱相生的敍事方式,就使故事情節變得豐富了,也使人物形象變得豐滿了。

除此之外,顯隱結合還表現在作者巧用明暗交織的敍事線索。明線是窮父母“送”子,暗線則是貴婦人“買”子。這暗線串聯的故事,以貴婦人感受、體諒、理解父母之心的心理過程,襯托出愛子之情的力量,讓讀者最後長吁了一口氣。

1968年,川端康成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得獎評語是:“由於他的小説藝術——它以一種充滿技巧的敏鋭,表達了最具民族性的日本靈魂。”《父母的心》雖是作者文學“冰峯”的“一角”,卻有起起落落的波折,有反反覆覆的渲染,更有或藏或露的關鍵,其獨特而精湛的創作技巧,令人折服。

二、親情裏層的親情

《父母的心》讚頌的是濃濃的愛子親情,這毋庸置疑。然而在這就是小説所表現的親情的全部嗎?這層親子之愛的裏面,有沒有其他的親情呢?

其實,傳統的日本人是很愛面子的,這對貧窮的父母也不例外:當父親會因為貧窮撫養不了孩子而“怪難為情”的;當他們打算換孩子時,一定因為怕變卦丟面子而互相推諉,只好分別前去。而事實上母親開口時也確實 “很不好意思”;最後父母要回孩子時而“實在是太難為情了”。不履行諾言使他們的道德感備受折磨,而這些終究敵不過骨肉之情,所以,文中的親情不單是本能的愛子之心,還是不顧被人指責的難堪和內心的矛盾,決堤而出的真性情。

對於多數習慣於“利弊相權取其利”的中國讀者而言,這對父母最終不明智的決定是令人費解的。無論哪個孩子到財主家,對家庭、對孩子都是利大於弊的,怎麼可以如此感情用事呢?這裏原來有着作者對親情的理解。作者孤苦無依的身世,使他產生這樣的認識:“沒有孃的孩子就像一隻眼睛的人一樣,屬於殘疾人,就像心靈被扭曲的人,似乎是個罪人。”(川端康成《母親的誕生》)所以,他筆下的父母對於孩子到財主家,不是想象其 “過好日子”,而是“覺得他可憐得不得了”,這也是夫婦二人夜不成寐、不忍割捨的原因。

令人不解的還有,作者筆下的幾個孩子都如玩具一樣沒有任何反應,他們在父母送來換去的過程中似乎無動於衷。作者除了開頭寫他們“長相都很聰明可愛,但是身上的衣服卻相當破舊”外,便再不分一點筆墨給他們了,然而此處留白反倒加重了“父母的心”,默默無言的'孩子更讓父母割捨不下,母親説:“他已經五歲了,我覺得他一定會永遠地記着我們,想到這兒覺得他可憐得不得了。”父親説:“把那麼個無知的孩子給人家,連我自己都覺得這當爹的太冷酷無情。”可見,孩子對父母的感情雖藏在父母之心的裏面,卻令人倍感疼惜。

文中的父母是一對樸實的勞動者,作者也以同樣樸實的方式傳達他們的感情,然而樸實並不等於簡單,其內在深藴的情感是相當豐盈的。

三、言語之外的言語

小説刻畫人物的方法很多,本文的作者主要採用的是語言描寫,即通過主人公的言語表達,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可兩位主人公太老實,其言語難免太直白,可在這平實的表白之外,我們又能聽到些什麼呢?

且比較父親前後兩處內容非常近似的話:

第一處:當女傭恭維他孩子多有福氣時,他説:“我們已經沒有能力扶養這四個孩子了。話雖這麼説,但是決不會把他們扔了。為了孩子們,我一家六口正要去北海道找活兒幹呢。”

第二處:向財主夫人要回孩子時,他説:“您給的錢我們如數奉還,請把女兒還給我們吧。與其舍掉一個孩子,還不如爹媽兒女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好。”

兩處看起來都是説家裏再窮,也不捨棄一個孩子,但第一處父親不明就裏,他誠摯地回答女傭的恭維,表達出“孩子們是我們家庭的希望,我們在為孩子們打拼”的意思。這裏隱隱透露出主人公對未來生活的些許夢想,也暗示出主人公最終要回孩子的結局。可是女傭沒聽出來,她只管完成主人的囑託。對於主人公而言,送走孩子,得到酬金,可以較快改善條件,可以離生活的夢想近一些,但是,對於一心為了孩子的窮父母來説,“舍掉”任何一個孩子,無異於希望的減損,甚至破滅,所以,他們無法忍受。第二處父親哭訴的言下,實際是“舍掉一個孩子,我們就活不下去了”的哀鳴,他們寧願與“生活的夢想”失之交臂,也不能失去孩子。

仔細琢磨,會發現文中多處平白的表達背後,多少含着主人公難言的心曲,值得玩味。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揣摩人物心理,體會父母質樸的愛子之情。

2.分析故事情節,欣賞作者巧妙的構思藝術。

教學重點:深入人物的情感世界。

教學難點: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教學流程

1.介紹作者,突出其孤苦的身世和創作風格,引出教學目標。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現、當代小説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雙亡,後祖父母和姐姐又陸續病故。孤獨憂鬱伴其一生,這反映在他的創作中。他的作品富有印象主義色彩,語言洗練質樸,意境新穎,注重抒情和主觀感覺的描寫。一生創作小説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極富抒情性,追求人生昇華的美,1968年,他獲得獲諾貝爾文學獎,其得獎評語為:“由於他的小説藝術——它以一種充滿技巧的敏鋭,表達了最具民族性的日本靈魂。”

2.引導講述,瞭解故事背後的故事,體會作者構思的精巧。

(1)指導學生整理故事情節,按時間、地點、事件填寫情節流程圖。

第一天白天,在甲板上,財主夫人讓女傭問詢領-養-孩-子的事。 — 第一天傍晚,在財主夫人的艙房裏。夫婦倆送來了大兒子。 — 第二天早晨,在財主夫人的艙房裏。父親用二兒子換回了—大兒子。 — 第二天傍晚,在財主夫人的艙房裏。母親用女兒換回了二兒子。 — 第三天上午,在財主夫人的艙房裏。夫婦要回了女兒,一家團聚。

(2)提示相關的時間和地點,指導變換角度講述。

第一天白天,父親回到自己的住處, — 第一天夜裏,在窮夫婦的住處, — 第二天白天,在窮夫婦的住處, — 第二天夜晚,在窮夫婦的住處,

(3)啟發思考:作者為什麼不把一些關鍵細節講述清楚?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3.指導朗讀,咀嚼人物語言,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1)指導朗讀文中人物的對白,重點讀好主人公的語言。對其中重要語句可做適當揣摩。如“那就請您把這個小傢伙收下吧!” 如果改成:“那就給您這個孩子吧!” 好嗎?

(2)指導朗讀補充情節部分里人物的語言,如:孩子的話等。

(3)啟發思考:人物的話語裏藴含着怎樣的深情?作者為什麼要表達這樣的情感?

4.總結。

標籤:八年級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