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精選52篇)

作文1.51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精選5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精選52篇)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1

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樑。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

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裏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

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2

三千年來,中華歷史長河中泛着這樣一朵被陽光鍍成金色的浪花——《論語》

宋朝年間,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更為其增添了一抹神祕色彩。

如今,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品讀着《論語》,品讀着這顆歷史傳承下來的明珠,品讀着先賢的教誨……

我們吟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思索着曾幾何時,在雨中,是父親的傘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驅散了我心中的陰霾;曾幾何時,在深夜,是母親的一杯牛奶,給予我温暖,驅散了我心中的疲倦。要懂得感激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走進《論語》,我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我們吟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記得有這樣一句話,“學語文就是學做人。”我們應該在反思中成長,在追求高尚的境界中不斷完善自我,做到誠信待人,無私奉獻,善於思考。走進《論語》,我領悟到了賢人的風采。

我們吟着“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處事,自己不願意去做,又何必強加給別人,使別人感到為難呢?有時候自己總讓別人幫我倒垃圾,幫我接水,卻沒有為別人着想。正如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為謀利益而摻假,既然你不想被別人欺騙有何必欺騙別人。温總理曾經感歎:中國人的道德底線下滑得太快了,那是因為我們盲目地追求西方的價值觀“更高、更快、更強”而忽略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仁愛待人。遇事要多為別人着想,讓心靈撒滿陽光。

黎明的鐘聲敲響,世界又迎來了嶄新的一天,這位“萬世師表”又將重新走進中國人的'眼中、心中。也許,以現代人的眼光面對傳統文化,不再盲目追求,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但儒家的“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仍值得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

觸碰《論語》的一角,讓心喚起了本性的善良,孝敬父母,敬愛兄長,以仁愛待人,學會謙卑,做一個懂得仁、愛、禮、義、信的有道德的中國人!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3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在品讀論語的過程中我對道德觀有了新的認識。如:以生命捍衞仁義,不以個人利益為重,不以非正當手段去追求富貴名利,重視個人修養,追求內涵與外表的統一等。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孔子培養學生,就是以仁、德為綱領,以六藝為基本,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説,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要重視自己人生的責任,注意義、禮、孫、信四個字。本質上要有義,凡事都合乎義。行為上要合禮,有高度文化修養的行為。態度上要謙遜,不自滿,不驕傲。待人上要誠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孔子對那些一心想當官的人斥為鄙夫,這種人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為此,他就會不擇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於不惜危害羣體,危害他人。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司空見慣的。當然,這種人是不會有什麼好的結局的。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於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説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自述其心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孔子從讀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樂趣,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4

古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話聽起來似乎有些誇張,可我讀過《論語》後,確實學到了我從未接觸過的知識;它使我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去孝敬父母,怎樣去學習等等。《論語》是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早在漢朝初年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它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

讀《論語》讓我感悟最深的一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簡單地説就是推己及人,這和我們平時所説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着想等等都是同一個意思。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不知道怎樣去推己及人,憑着主觀意念,自己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根本沒有想過後果。

記得有一個週末,我與我的一羣小夥伴在玩耍。玩着玩着我們都累了,然後我們就找一個地方一起坐了下來。這時,我們鄰居有一個熱心的阿姨,拿了幾個蘋果過來給我們解渴。蘋果剛好夠分,可是其中有一個蘋果因為阿姨不小心掉在地上給摔得有點爛了,而又剛好被那個小氣鬼拿到了。然後他用一種討好的表情對我説:“紹煊,我和你換過來好嗎?”沒等我回答,他就馬上把我手中的.蘋果搶過去,然後又把那有點爛的蘋果塞在我手中,笑嘻嘻地説:“嘿嘿,這蘋果甜!”聽到他這麼説,我有點生氣,我責備他:“你怎麼這樣,我還沒有同意讓給你呢!”那阿姨見狀,立馬跑出來説:“快把蘋果還給她,這樣做可是不禮貌的。如果你不想要,阿姨重新拿給你。”那小氣鬼聽了,不情願的把蘋果還給了我。阿姨説得對,不能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強加給別人,這樣做是不對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時揭曉的也是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切不可心胸狹窄;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

讀《論語》就好像在中國人文的精神寶塔裏去尋找自己的寶物。從《論語》中得到的啟示會讓你受益終生。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5

《論語》讓我明白了······一本《論語》讓我愛不釋手。果然“書中自有黃金在”,談過之後,我明白了很多名言的真正內涵,第一次覺得自己身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缺點,雖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我也深深的感到慚愧。

《論語》的真諦是就人們如何得到真正的快樂,他的精華則在於叫我們做人的心態。《論語》讓我明白了孝敬。“百善孝為先”,我們從父母身上索取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間最寶貴的'愛,平時經常説“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正到了自己當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多不容易。所以我們回報父母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要表現在實際生活中,從小事做起,小到打掃房間,洗菜等,等到我們完全瞭解父母心時,我們也就長大了,懂事了。《論語》讓我明白了誠信。孔子説:“人而無信,不如其可也。”可見誠信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所佔的分量。如今社會中,很多企業品牌都是靠的誠信,比如一個新產品,必須有特別好的口碑才能夠立足。集體是這樣,而小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做?應該在學習中一絲不苟,刻苦努力;在家中對父母要坦誠相待;對同學朋友要説到做到,不能有欺騙行為。

總之,從《論語》出發,結合現實,以《論語》中的誠信來引導今天的生活,走好我們的人生道路。《論語》讓我明白了仁愛。仁愛是孔子在《論語》中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我們都希望人們互相愛戴,然而“愛”字説起來簡單,其中卻藴含着太多太多的道理。孔子認為仁愛是做人的根本它不僅是仁愛的一個宣傳者,也是一個人愛的實踐者;而我認為仁愛其實貫穿了整個人生,正所謂只有人人都獻出了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人世間無不充滿愛。親情中,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友情中,和睦相處,幫助他人。因為你對別人怎麼樣,別人就會以同樣的態度對待你。《論語》讓我學會了改進自己,讀書中我反省———我認為自己做到了最好,卻不懂得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以為自己很善良,很寬容,但是孔子的那種心境和胸懷,我真的沒有。細細回想,生活中要做到這些的確很難,但要不斷的努力。

“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對於這句話,我深感慚愧。其實真理告訴我們的道理永遠是最簡單,個人的許多點點滴滴,片片斷斷,有好的,也有壞的,就讓我們在這簡單的道理中一點一點改進吧!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6

在七年級的時候,我們就學過孔子的一篇課文——《論語十則》。

在這篇課文中我最欣賞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孔子這句話讓我明白了只要是自己不想做的'事,都不能強加在別人身上,因為,別人也有自尊。

在我讀六年級的時候,有一個人,她是我的好朋友,可是,他不管做的是對是錯,他都往我的身上推。當時,我的心裏好難過,我生氣地説:“你自己不喜歡為什麼往我的身上推呢?我不是你的玩物,我是一個人,我也有自尊,我不是你,我不會拿別人尋開心,你總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踏着別人的自尊,自己卻在那裏哈哈大笑。”

為此,我難過了好幾天,上了國中之後,我學了孔子的這句話,其實,過後一想,這幾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浮現。為什麼她總喜歡踐踏別人的自尊呢?難道她真是一個沒有道德的人嗎?

學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我懂了,懂得怎樣去看清一個人,去了解一個人,雖然她曾經做過很多對不起我的事,但還是值得我原諒的。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7

最近,學了《論語》十則。從中,我真心得體會到,人要學會反省!

我從小就是一個有點邋遢的女生,別人要是託我辦點事,我總會搞砸。我學音樂,記得小時候,有唱歌比賽,老師讓我當指揮,我卻總是打反,離上台只有一天時間了,沒辦法,只好讓老師代替我去指揮,事後,媽媽説我是狗肉上不了席。回憶起來,我真該問問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呢?”真該問問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

我還是一個有點言而無信的女生,又一次,同學約我星期六上午八點去公園玩,結果我一覺睡到十點,自然沒去成,星期一,同學問我怎麼沒去,我嘻嘻哈哈的解釋了一大堆,算是過了一關,只是受了點同學埋怨的白眼,現在回憶起來,真該問問自己“我和朋友交往時是否誠實守信呢?”真該問問自己“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我的'學習態度也不是很端正,老師上了第一課的內容,隔三天就讓我忘得一乾二淨,老師提問我之前學過的知識,我站起來一個大張嘴,啥也不知道。回憶起來,我真該問問自己“老師傳授的知識複習過了嗎?”真該問問自己“傳不習乎?”

當我學習了《論語》中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流傳千古的佳話,我想了許多,反省了許多。

或許,就因你一次不經意的馬虎,把別人託你辦的事搞砸,就會讓別人從不信任的角度看你。或許就因你一次不守信的違約,讓你失去一個知心的好朋友……

通過學習論語,我明白要多方面反省自己,努力做到優秀,做他人信賴的人!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8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書。曾一度懷疑,兩千多年前人們的言論真有那麼神奇,那麼經典嗎?直到滿懷好廳翻況了這本書後,我才懂得,這裏面的每一句都是真言,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它讓我明白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讓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與欠缺。

粗略地説,《論語》是教導我們如何過簡單而又快樂的生活。更深一層,《論語》是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事,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的真諦。“百善孝為先”,首先,我們要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感受到父母、老師、同學對我們的關愛,其次,我們要用真誠之舉去回報第一份愛。從出生到現在,十幾年的光陰,父母在我們身上傾注了心血,用汗水把我們養育,父母的愛是無私,不求回報的,但我們理應知恩圖報。俗語説:“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連動物們都有情有義,我們當然得做得更好些。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回報,平常洗洗碗、拖拖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當父母嘮叨的時候做到不還嘴,這都是孝的表現。它伴隨我們一生,一生的奉獻,一生的回報!一個擁有高尚品德的人,一定也擁有“誠”和“信”。

《論語》中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事實也是如此,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需要誠信來搭建,來維持。平時生活中,我們對待任何一件事都要一絲不苟,誠信做事,誠信待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必定是非常守誠信的,只有這樣,下屬才會聽從他,用心工作,對他充滿了信任,才有動力去做得更好,有更好的業績。生活中需要誠信,擁用了誠信才是美好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做到了“孝、悌、忠、信”之後,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來豐富我們的內涵。

《論語》中也提到了有關學習方法的名句:“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温故知新、循序漸進的過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習需要與思考結合,穩紮穩打。古人的“智”一直是令我所敬佩的,兩千多年前,他們的條件艱苦,比起現在的優越相差甚遠,但他們卻創造了一個個奇蹟,留下了驚人的文化遺產,如:圓明園,長城,秦始皇,兵馬俑……三國戰亂時期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計,無不表現出古人的智慧。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9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它,讓我明白了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他人。

鏡頭一

“上課”,只聽一聲,我們齊刷刷地問候了一聲“老師好!”“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孔子的論語,現在開始上課。”老師津津有味地給我們講課。當講到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她開始發問:“同學們,學了這句論語,你們有何啟示?”同學們一個個高舉右手,“啟示我們要學會站在對方地角度看看,學會將心比心,寬恕他人。”幾個同學迫不及待地説。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二天前的那件事。

鏡頭二

那天,陽光鋪照着大地,花兒一個擠着一個,正爭先恐後地展示自己的美麗。來到教室,同學們正在認真地學習。我坐在位置上,再翻抽屜找作業出來寫。同桌就對我慚愧地説:“我借了你那個藍色的筆記本回家後弄丟了,但我買了另一本。”説着,她拿出了她買來的筆記本給我説“滿意嗎?”我氣極了,罵了她一頓,因為這是我一個最好的朋友送我的.禮物,只要看到它,就好像見到了我好久不見的朋友,由此,我一直不理她。

鏡頭三

現在,我明白了人要將心比心,我發覺我對她太過分了。一下課,我就以導雷不及掩耳之勢跑到她面前,她有意避開我,我一把抓住了刀子的手,誠心地向她道歉。她卻説:“是我不好,不怪你。我們還是好朋友嗎?”我點了點頭。“你等一下”。她馬上跑到座位,拿了那本筆記本遞到我手上,“給你,這是賠你的。”我看了看那筆記本,上面有一個可愛的小女孩,正眨着眼向我微笑,我又看了看她,我們都會心地笑了。

是孔子的《論語》讓我明白了要將心比心,讓我學會了寬容,讓我換回了一份珍貴的友誼……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我明白了寬容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每當我想起一句論語,“寬容”兩字就會浮現在我眼前。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10

自古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現在也有人稱孔子為“仁愛的宣傳者,仁愛的實踐者”,如此眾多的好評讓我對《論語》產生了一種好奇,想從中瞭解孔子,在好奇心與求知慾的驅使下,我閲讀了《論語》。《論語》讓我明白了孝順。

《論語》以孝順、智慧、學習、誠信、治世、忠恕為核心,堪稱是中國的聖經。確實,論語對中國人的影響很深遠,甚至也影響到了其他的國家,比如,直到現在,日本的教科書中始終也保留着《論語》的一席之位,幾乎每個日本人,都能説幾句《論語》中的名言。

《論語》中的道理十分深奧,我想無論讀多少遍,我總能從中汲取新的知識,《論語》就像一個永遠取之不盡的寶庫,讓人愛不釋手,不厭其煩地的次次咀嚼,吸收它的營養。

第一次接觸論語是在國小,在一次“知識積累”的活動中我學到了來自論語的第一句話——“温故而知新”。在那以後,我又不斷地認識了《論語》,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步步深入。在閲讀《論語》的過程中,最讓我感觸頗深的是“孝”道。

《論語》雲:“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 之本與”“夫孝 , 德之本也”,其核心內容就是“孝”。故此,《論語》中也收錄了很多有關孝的故事。

孔聖人的得意弟子曾參——也就是世人皆知的曾子,就是一個以孝著稱的大孝子。曾參在少年時期家庭貧困,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以常常上山打柴,用柴換取微薄的銀錢補貼家用。有一天,曾參家中來了客人,但曾參外出打柴,只留母親在家。曾母見了客人不知所措,急的用牙齒咬自己的手指,盼望兒子快快回家。正在打柴的曾子忽然心口一痛,知道母親在呼喚他,於是匆匆趕回家中,跪問母親為何喚他回家。曾母説:“有客人忽然來到,我咬手指是盼你快快回來。”曾子聽了,便鬆了一口氣,熱情地接待了客人。

曾子的故事讓我感觸頗深,我不禁又想起了卧冰求鯉的`王祥,九歲温席的香菱,親嘗湯藥的漢武帝劉恆。古往今來,中華孝子無數,他們的故事讓我學到了很多。

一個“孝”字代表的是人的本分,子女的本分;更是天經地義,人倫之本。人們常説,樹有根,才能枝繁葉茂;水有源,才能源遠流長。羔羊能跪乳,烏鴉能反哺,草木禽獸尚且如此,人,不也一樣麼?確實,人之本就是父母。古語云:“孝乃天經地義,人倫之本,八德之上首,百善之上首也。”可見“孝”道是極其重要的。“老吾老,比及人之老”。我想孔子所説的孝應該是一個廣義上的孝順。當然,要做到大孝,就應該從狹義上的孝做起,做好。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無法孝順,何談廣孝、大孝、遠孝呢?

如果要用我自己的改變來説明,《論語》從“孝”這方面對我的影響,我想這並不難,因為《論語》確實讓我明白了“孝”的真諦。記得有一次,父親外出打工,只留我和母親在家。炎熱的夏天讓人心煩意亂,再加上農忙時節沉重的壓力,母親終於不堪重負,病倒了。那陣子我一邊幫着幹農活,一邊照顧母親,操持家務,可畢竟我還小,幫不了多大忙,母親一樣還是家裏的頂樑柱。人的本能就是在煩悶的時候向他人傾訴、發泄,母親也是一個正常人,當然也無法避免。可最出乎我意料的是,面對母親的嘮叨,甚至於責罵,我的反應始終很平靜。面對母親的嘮叨,我毫不反感;面對母親的責罵,我毫不辯解,心甘情願的讓她發泄。我想,這和以前那個小姐脾氣的我比起來,確實是令人吃驚的變化。

“百善孝為先”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了前幾天剛過的母親節。母親節是一個美國女孩在1908年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而提出的。外國人也是如此地重視對自己長輩的關心。雖然,他們對於“孝順”有自己的解釋,把“孝”叫做“愛”。但是他們的核心是和我們所説的孝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孝於親,所當持”,讀了《論語》後,讓我認明白了孝。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11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論語》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則,意思是説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是的,每個人都有長短,但若想以長補短,那就必須學會謙遜。

一本《論語》通篇細究,涉及的面很廣。有仁義,有忠信,有好學等等,但留給我最深的印象便是謙遜。

學習要謙遜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使得孔文子得到諡號為“文”,使得我明白學習要謙遜。孤芳自賞固然是好,但一昧的高傲自負,如同腳底生風,使人有些飄飄然。這是學習的大忌,然謙遜卻能是腳底與地面相接。而《論語》能讓我們領會“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謙虛的詢問,謙恭的聆聽,謙遜的記錄……不應傲而棄嘴,不應了而棄耳,不應明而棄手……上天賦予我們五感與四肢,就是要讓我們多問,多聽,多記,只有懷着謙遜的心去支配四肢五感,才能讓我們學得快,記得牢,用得穩。

論語讓我明白了謙遜是打開知識大門的第一把鑰匙,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

為人要謙遜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的這句話在現今仍具有較高的教育意義,我認為前一句:看到比自己好的`人要把他作為榜樣,要向他學習。便在教育世人,為人要謙遜。

謙遜在為人方面有其較學習不同的意義。為人的謙遜包含着對他人的一份尊重,對自我的反省。“吾日三省吾身”連曾子這樣的聖人都要反省自身一日三次,何況是我們這樣的平凡人呢?因而我們更應該抱着謙遜的心態,學會為人——成長自身,尊重他人。

論語讓我明白了謙遜是建造人格修養的第一塊基石,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處世要謙遜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仲弓曾牢記孔子的這句教導。它意在教會我們處世也要做到謙遜。

處世的謙遜是上述二者的延伸也是其最終的目的。處世做到謙遜就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謙遜的瞭解他人也使他人瞭解到自己。在謙遜中為社會做出貢獻。

論語讓我明白了謙遜是回報社會的的第一級台階,是步入成功的第一步。

謙遜是我們民族的美德,而一部《論語》就將其濃縮成精華,傳授給世人,讓謙遜這種美德在過去,在今世,在未來得到發揚並運用,讓成功的步伐離世人更近些,讓成功的寬度更廣些。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12

論語中每一句話固然都並不是很長,但都儲藏着一個深入的講理,這些情理讓我受益匪淺。就拿其中的一句“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來説讓我理解了堅持。

記得有一次體育課,老師教我們掂排球的動作,還告訴我們下一節課要測試二十個才算達標。我過後聽了心裏就有些手足無措心想:“我素來都沒掂過排球,如果沒達標當怎麼辦?但還是信任自己能達標。”

我歸功神去,老師未經開端耐煩地教我們動作,告知我們動息要領——足要幹弓步手要伸直,掂球時要掂在手臂前半局部不能掂在手上否則會把持不惡球的方向。我們皆依照老師説的作,老師在咱們身旁領導我們怎麼把動作做得尺度。老師學完我們動作後讓我們分組往拿球自在訓練。

説瞎話這還是我身平第一次掂排球呢!在我的想象中排球是既軟又很輕的,可該我拿到排球時取我所想的完整相反。掂排球也沒我設想的輕易,尤其是想要節制它的方向。假如擊在手上就會返外跑,打在麪點些可能就會打到本人。嘗試幾回後都沒能到達料想的成就就連掂到十個都有些艱苦,更別説掂到二十個了。我一次又一次扔伏球,啟始掂球,但每一次的成果都讓我有些掃興。我瞅了看四周的多少個同窗,他們望上去掂起來很輕鬆,掂的個數也遠遙超過二十個。我的一個賴敵人走過去對我説:“他們國小就教會掂了,仍是排球隊的。”我口中有一絲絲的敬仰之情,心想:“要是我能掂到這個水平就佳了!”我即又開始訓練,心中有些焦急——下一次體育課就要測試了,可我還不能掂到二十個。但我還是飽訖了勇氣開初又一次掂球,手臂由於被球一次一次的擊打變得通紅,感到火辣辣的。

在這個時候爾的腦中顯現了論語中的'一句話“歲冷而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我對自人説:“我不能容易廢棄,我必定能夠勝利,只有戰勝了一個個的磨難才幹磨難從彼,這樣的己生才是最出色的。”我登時又對大家充斥信念,再一次擯棄了排球開始掂球“一個二個,三個,四個,五個,六個……十八個,十九個,二十個。”

應掂到二十個時我興高采烈,心中有一種説不沒的喜悦,一種克服難題後的快活。我也再一次想起了“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我非常深刻的懂得了這句話只有經由了磨難能力曉得自己的意志是否動搖。在當前的學習生涯中,我會更添盡力克服碰到的每一個困難,不會等閒的抬棄。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13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了人們應該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己,以行動來證實了自己。

他之所以被人稱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在平常的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是啊!現實社會中,人人都需要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樑。大家都希望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為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的不同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裏造出來的,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面對種種的不同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我想《論語》給予我們現代人的意義就在於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圓潤地融合成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和在《論語》的啟示下,今以寬容笑迎有價值的人生,讓寬容蕩遍整個生活。

論語告訴我們: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了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論語》中,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能力幫助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得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讀完這一道,聯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萬分。現實生活中自己自私、蠻橫、無理、這跟書中相差了多遠啊!我一定要做到寬容,關心愛護他人等,這樣,自己的人生不是才會更完美嗎?

我想聖賢的`意義就在於,他從簡約的語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後世的子孫或矇昧地,或自覺地,或痛苦地,或歡欣地——去實踐,從而形成以個人民族的精神。

趙普曾説:“半部《論語》治天下,”而我此刻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但我的心靈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心靈得到了昇華,認識到了寬容,理解了寬容的意義。論語讓我明白了許多。

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歎,用逝水象徵時光的流逝——一種促進使人時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鬥中才會實現的歷史責任感。時間——是世界上最快又最慢,最平凡而又最珍貴的東西。

隨着時間的流逝,《論語》離我越來越近,隨着知識的增多,讓我明白了寬容面對生活,面對生活的意義。《論語》中瞭解知識,知識中昇華自己。

寬容,海闊天空。《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14

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對封建帝王的影響深遠。《論語》作為一部經典著作,不僅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影響深遠,而且也讓我明白了許多學習、做人以及交友的道理。

一、温故知新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理解:孔子説:“温習舊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的體會、收穫,憑藉這個你可以做人的老師了。”

方法提煉:温故知新,是這則論語中提煉出來的學習方法。我們要經常温習學過的舊知識,鞏固並加深記憶。同時,應多角度思考問題,從中了現新的知識點,並敢於和別人討論你的新發現。

實踐感知:一次,我温習一道數學題,竟然全無思路。仔細回想,當時自己並不會做這道題,老師講了之後才抄上去的。那時候聽明白了,怎麼現在又不明白了呢?我又看了一會兒,才將這道貌岸然題看懂了。然而,在思考過程中,我好象又發現了一條新軸路。於是,我立即動筆在草稿上演算起來 。不一會兒,我的結果出來了,和老師的結果是一樣的!我欣喜萬分,享受着成功的.快樂,這樣的成功是需要温故知新做條件的。

二、誠信交友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理解:曾子説:“我一天多次地反省自己:給別人辦事盡心盡力了嗎?和朋友交往誠信嗎?老師傳授的知識複習了嗎?”

方法提練:誠信交友是從這則論語中提煉出來的交友法則。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誠信作為交友原則,我們應該用自己的真誠的心去和朋友交往,換得朋友的真心。

故事延深:三國時勢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本素不相識,但由於志同道合,最後在桃園三結義,以兄弟相稱。他們彼此之間,肝膽相照,患難與共,誠信忠義在他們身上熠熠生輝。關羽兵敗身亡後,劉備親自出城招魂。最後,他還親自掛帥,舉兵攻打孫吳,可見兄弟情深。

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理解:子貢問孔子:“有一個可以奉行終生的字嗎?”孔子説:“大概是‘恕’吧!看書所不願意的事情,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真諦感知: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是“恕”的含義,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把“恕”奉行為人生準則。今天,我們為人處事,也應該擁有一顆推己用人、仁愛待人的心,這也正是和諧社會的要求。

故事延伸:三國時,劉備事事以百姓為重,因而深得民心。漢津口大敗時,劉備領軍民十餘萬,車輛、傢什無數,緩緩往江陵而生。眼看曹軍趕上,有人勸劉備捨棄百姓,劉備不願意,説:“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可見劉備真是一位仁義之君!

先師已故兩千載,一部《論語》傳今世。《論語》是中國文化思想的精華,是歷史前行的探照燈,它像一位先哲,一直指引着我走向正確的人生之路。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15

《論語》,中國的一部聖經,一塊古老而永遠新鮮的龍骨,一條浸透中國人血脈的河流。看《論語》,就是一個過程:從想看,到閲讀,再到品味,馨香書氣沁人,實在幸福。

初讀《論語》,是在國小,那時覺得《論語》即樸實無華又秀色而可餐,白紙黑字,片言隻語就勾畫了美好圖景“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道出治國真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醖釀凌雲壯志;“人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描摹君子氣概;“人者愛人,親親愛人”互換人間温情。這些樸素而睿智語言事物的心靈乾淨明澈,引我走進了一個欣欣向榮的世界。面對眼前這份精神大餐,我只想用心品味,用心咀嚼。復讀《論語》,是在國中,學校裏每天晚自修都會讓學生們觀看博學經典,覺得《論語》是那麼的深入人心,反映了許多在生活中出現的現象。

簡單的説,《論語》的真諦是教人們如何得到真正的快樂;它的精華則在於教我們做人的心態。這本書從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等幾個方面闡述了《論語》中所藴藏的智慧及其對現代生活的啟示。細細品味過這幾個方面,也同時折射出了我自己的影子。

孝敬之道:“百善孝為先”,于丹用一個大樹和孩子的故事把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形容的淋漓盡致,不得不使人佩服,而這,更讓我們體會到父母的父母所付出的,是人間最最寶貴的愛。自古以來,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為父母是給予我們生命的人,他們用最無私的愛來撫養我們長大成人;他們為了撫養我們成人,花費了多少的心血和時間,花費了多少的精力和財力,但他們並沒有想取得物質上的回報,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父母對我們的無私無畏的關愛,使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孝敬父母。

智慧之道:古人的只會一直是我們所敬佩的,雖然他們當時的條件不如現在,但是他們的奇思妙想,是我們後人所替代不了的.,他們所留下的,不僅僅是後人們心中的敬佩之情,更多的是一些實質的東西,例如一些文化遺蹟,各種經書,還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秦始皇陵墓、長城、紫禁城、黃山、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九寨溝等等一系列人們都耳熟能詳的地方,唐詩、宋詞、元曲……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有一句諺語説得好。有一句話説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憑運氣抓了一手好牌,而在於你抓了一手壞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僥倖一路走來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於你遇到有些不能成為君子的人,當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為從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對他的體諒、包容,而讓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現出來。

學習之道:每一個人都是從哇哇墜地時開始學習語言、行走,直到長大一些後開始學習知識、做人,就這樣一直到老時,還有學不完的事,“學無止境”這句話正好體現了這一行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讓我感觸最深。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只要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會有值得我學習的人。選擇他的優點進行學習,對於他的缺點就該對照自己本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誠信之道:孔子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由此可見,誠信在日常生活中是多麼的重要,不僅對於個人,也對於一個大集體,只有講誠信,才會受到別人的愛戴和尊重。在學習上,認真對待;在家中,説到做到;在社會中,不能有欺騙行為,只有做到這幾點,才會受重用,受關注。從《論語》中學習誠信,這無疑是做好的方式,更提醒了世人誠信的關鍵性。

今天,從《論語》中,我學會了改進自己,在讀書中反省——我以為自己做到了最好,卻不懂別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我以為自己很善良、很寬容,但是孔子所謂的那種心境和胸懷,我真的沒有。細細品味,生活中要做到這些的確很難,但要努力。“一個人心中有什麼,他看到的就是什麼”,看到這句話,我深感愧疚,因為我常常把原本簡單的事情想的複雜,把別人的無心當作有心,心裏就會胡思亂想。其實真理告訴我們的道理永遠是最簡單的,個人的許多點點滴滴,片片斷斷,有好的,也有壞的,就讓我們在這簡單的道理中一點一點改進吧!願《論語》成為大家的良師益友!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16

《論語》是記錄名列世界十大歷史人物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部集品,成書於戰國時期。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意深刻,其中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他人視為至理。作為一部優秀的語言記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句,記述了孔子的'言。

《論語》中記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 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愛之道’’七個部分。

對於“學習之道”。我深有體會。

《論語》中有很多智慧,那麼,智慧在人心裏是怎麼醖釀起來的?一個重要方法——後天的學習。達到理想的可行之境,便是學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了我們“思”與“學”的關係。要學,便要思,要思,更要學。其中還潛在着由思引深出來的問。學問,要學,還要問,必要問,是由不斷的深入思考才能得出,多學,多思,多問,接受別人的經驗,結合自己,便是學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都在提倡學習要思考要問,然而,這個問是沒有限制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老師,要虛心向別人請教,取其所長,便是學習的至上之道。子曰“由,誨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做到學必問,首先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可以不懂裝懂,在求學求知的過程中,絕對不能弄虛作假,若在種種原因下不懂裝懂,那便是自欺欺人,最終受害的仍是自己。

《論語》中隱含着大智慧,我們若深深體會,便可從中受益。明白許多哲理的知識。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17

論語讓我明白了要誠信做人孔子説過:“民無信不立。”

由此可見,誠信是支起我們人格的階梯,是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精神,塑造我們不朽不爛品德、建立我們立身處事的根本。誠信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民族精神的精華之一。俗話説:“國無信不威,業無信不成,人無信不立。”一個有序的世界,一個輝煌的國家,一個成功的企業,一個倍受信賴的人;他們靠的是什麼?是勢力,是金錢嗎?……都不全是。這只不過是我們膚淺的眼光看待,是這兩個字——誠信。它是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更是世界生存的意志。

誠信能營造和諧、温馨的氣氛,有一句名言“真誠是處世行事的最好方法。”人與人之間誠實是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質,把誠實看作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高尚的品格。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要誠懇待人。

“民無信不立”何止是單單一個民族,而是多個民族的魅力所在,是這些民族富強的動力源泉;民強則國強,這就是一個國家富強的階梯。

誠信是古老的東方文化瑰寶。做人、做事都要講求良知,講誠信。人,行為不正,不被人信服;言語不誠實,不被人相信。孔子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誠信品德是一個人立足的根本。如今,作為新世紀的莘莘學子,養成和培育誠信精神,弘揚我們誠信的傳統,做一個誠懇待人之人,是我們的必修課程。孔老夫子把弘揚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寄託在我們身上,讓我們完成任務,他把他一生的人生教給了我們,把他的哲思傳承下來給我們,這就是善良、真誠的孔子。

這是一個“誠信力量”的故事,也是關於一位偉人的故事。

一天,父親遞給這位偉人一把斧頭,讓他將果園裏影響果樹生長的雜樹砍掉,而且再三叮囑他不要砍傷正在結果子的果樹。

突然,他一不留神,砍倒一棵櫻桃樹。他害怕父親知道了生氣,便用雜樹把樹蓋了起來。傍晚,父親來到果園,看到地上的櫻桃,就知道結果了,但他裝作什麼都不知道,還誇了他。

聽了父親的誇獎,這位偉人臉紅了,他向父親承認錯誤後,父親説他雖然應該受到批評,但他沒説謊,並且説:“我寧可損失一千棵櫻桃樹,也不願意聽到你説謊!誠實是一個人最起碼的品德,只有一個誠實的人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

他曾經説過:“我希望我將具有足夠的堅定性和美德,藉以保持所有稱號中我認為最值得羨慕的稱號:一個誠實的一個誠實的人”。

我很欽佩這位偉人——華盛頓。但我更仰慕他的父親。父親以他一生做人的原則,告訴兒子道理,而不是當時就責備華盛頓,如果當時責備他,又是什麼樣的結局呢?父親用一生哲思,使華盛頓成了一代偉人。

其實這些告訴我們誠實是一個人起碼的品德,也是每個人的道德責任,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誠實做人,坦然面對一切,無所愧疚,這樣才是生命存在的意義。

讓我們與《論語為政》裏孔子以及一代古人一起建立誠信,把誠信的內涵發揚光大,帶着他們的寄託和希望,振奮我們民族精神。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18

遂聆聽生活之語,點亮心靈之燈,踏着智慧的階梯,走近成功,快樂和親情會在其中,讓我們有信心努力向前。------題記

《論語》可謂是千古流傳的著作,裏面包含了孝敬﹑智慧﹑學習﹑誠信﹑治世﹑忠恕﹑仁愛等七方面,其中孝敬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

還記得,前陣子要考試,我們都在緊張複習着,每次到深夜才睡。整個人不想説什麼話,媽媽看到我這樣,會找我聊天,可都被我不耐煩的話語給打斷。她會無奈的搖搖頭並輕輕説句:“別把自己累着。”模擬成績下來了,成績考得很好,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似的,可又找不到答案。媽媽看過試卷後,並沒有想象之中的表揚我,而是坐在我旁邊説:“你這幾天很累吧?是不是沒有感到快樂?那麼你考的再好,也沒有意義。只有快樂的活着,在這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才能走的無怨無悔,擁有快樂,才能在人生的試卷得到一個滿分。不要為學習而學習,這樣學是不快樂的。知道嗎,寶貝?”我懵懂的點點頭。那答案猛然間找到——快樂和親情。少了這些是不能的:“謝謝媽媽,至於期末考試,我知道怎麼做了。”她微笑的點點頭,關好門。

後面的日子裏雖然緊張,但又快樂。壓力似乎慢慢減少,用平靜的心態來迎接考試。最後的成績,考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分。而媽媽那些話,也將永遠記住。

深夜,躺在牀上,久久不能入睡,回想幾天發生和以前的事。以前的我總是向媽媽發脾氣,以前的我是那樣不懂事,那麼現在的`我呢?如今年齡在慢慢增長,心智也越來越成熟,為什麼還不理解父母的苦心?我就像渴望自由的風箏,在天空飛翔,然而沒有父母的苛責,我又怎樣在廣闊的天空中飛得更遠呢?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人都需要理解,為什麼我不能真正理解一個人?媽媽自己一個人撐起這個家多不容易呀,我又有什麼資格來抱怨呢。我所能做的,僅是不讓媽媽擔心而已。我要多為媽媽着想。

那些暗淡無光的難過和沮喪,誰會記住?我所珍惜的是快樂的日子。親情,是魂牽夢縈的思念,它彷彿寒夜中那孤星一點的燈火,為我們帶來恆久不滅的温暖。《論語》這本書帶給我的比這要多得多。《論語》將會伴我一生。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19

論語,讓我明白了論語,讓我明白了人類的文化藝術如香氣撲鼻的苗圃,香氣襲人;如浩瀚的夜空,星光璀璨;如一首藴含人生哲理的小詩,如幻如夢。

相信大家聽到一位老者的名字都不會陌生——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為漢族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記載於語錄體《論語》。

《論語》共12篇,本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一生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道德觀念,政治主張和教育原則等。

讀着論語,使我沉醉在理論書香中;使我漂泊在哲理的海洋上;是我沉浸在道理人生中。

“温故而知新”令我懂得,學習不能光顧着預習新知識,複習舊知識。不能死學,而要從舊知識中得到新知識,來完善自己的知識漏洞。

從古至今,許多有成就的名人,就是牢記這一點,最終才能成功。他們善於總結上一次的經驗,吸取上一次失敗的教訓,學習上一次失敗中的優點,才能不斷卓越發展。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成為現在人們口中廣為流傳的一句口頭禪了,用處極為廣泛。例如現在起綽號這種陋習。“綽號”人人都不願意別人把自己不論哪方面的缺點編成一個難聽的名稱像個罪名似的,沉重的砸在頭上,使自己抬不起頭。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會讓起綽號的人明白,不應亂給別人起綽號,更不應用綽號去笑他人。

論語,是你讓我懷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人,讓愛永存。是你讓我把生活化繁為簡,思想洗刷污濁,過濾雜質。是你讓我帶着“温故知新”找到學習中的精華,為藍天添上白雲,為小溪加上伴奏。

伴着你,我那平靜簡單的心多了一絲澎湃;伴着你,我那缺少勃發的心多了一絲鬥志;伴着你,讓我平淡枯燥的生活多了一絲情感!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20

子夏的這段話,讓我想起一個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有一個著名的臣子,就是魏徵。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一次徵兵,苦於兵力不足,當時封德彝給他提了一個建議,不足十八歲的中男,如果體格魁梧,也可以一併徵上來。李世民一想,國家正缺士兵,就答應了。

唐代的制度,男孩十六歲以上叫中男,二十一歲以上叫丁,丁才負擔力役。讓未滿十八歲的男孩當兵,肯定不合制度。結果呢,徵兵敕文簽署下去,到了魏徵這兒,魏徵堅持不籤,給退回來了。李世民接着下敕文,魏徵再退回來,一連退了好幾次。按照程序,魏徵不簽署,這個敕文就發不下去,無效。

李世民大怒,急召魏徵。李世民説:中男裏身強力壯的.人,可能是奸民謊報年齡以逃避兵役,就是徵發他們又能怎麼樣?你為什麼要這麼固執己見呢?"魏徵回答:帶兵之道在於指揮有方,而不在於依仗數量多。陛下徵發壯年成丁,好好訓練,足以無敵於天下,何必多取弱小以增加虛數呢!況且,陛下曾經説要以誠信治理天下,而今您即位不久,但已經失信多次了!

李世民一聽,非常驚訝,問:我哪裏有失信的事情?魏徵倒也不慌,侃侃而談,一下列舉了當時好幾件失信於民的事情,比如説今天出台一個政策説蠲免賦税了,明天又下一道敕文徵收如故。

魏徵又説:陛下曾經下敕文説:已經出力役者、已經交納賦税者,今年就不徵了,從明年開始。但是後來還是加徵賦税了,而今您又徵兵,哪裏就是明年再徵呢?何況,與您共治天下的地方官時常檢閲賦税人丁簿冊,徵税徵兵都以此為準。徵税時沒問題,可這次徵兵您卻懷疑他們欺詐,難道這就是陛下所説的以誠信治天下嗎?

李世民聽了魏徵的一席話,恍然大悟,非常高興地説:以前我以為你固執,不懂得政務,今天聽你議論國家大事,真是非常精要。如果國家的號令不講信用,百姓就會無所適從,天下怎麼可能安定!我的錯誤真大啊。

結果,李世民不僅採納了魏徵的建議,不再徵發中男當兵,同時還賜給魏徵一個金。

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可以説,從一人一事,直到一個國家的治理,信譽為先,這是中國流傳已久的一種道德理念。

談到信譽,我們還得知道大信和小信的區別。

難道誠信還有什麼內在的區別嗎?我們怎樣來區分呢?

孔子曾經説過這樣的話:君子貞而不諒。(《論語衞靈公》)什麼叫做貞?貞就是內有所守的大信譽,符合道義。而諒呢?諒就是內無所守,求信於人,拘於小節,難合大道。也就是説,君子要堅持正義而守大信,觀大勢,顧大局,但不一定要侷限於小節上。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21

古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這話雖有些誇張,可我讀過《論語》後學到了許多我從未接觸過的知識,它使我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去孝順父母等等。《論語》是一部經典著作,早在五四運動前二千多年,《論語》是每位學生的必讀物,可見它是多麼重要。今天,我就來談談《論語》。

其中有一則寫的是有人想詆譭孔子,子貢聽後,道:“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明乎?我見其不知量也。”

讀完這則後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尊師重教。從子貢的言語中我們知道子貢是多麼尊敬他的老師。在現代生活中,很多人不知怎樣去尊敬老師,只是一味去頂撞,根本不把老師放在眼裏,以為老師只是為了哪一點點工資才來的,其實我們都錯了,在學校,老師其實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教育我們判斷對與錯,是與非。但有些學生卻因為被老師批評而責怪老師,不去找自身原因。

在一次週末,我和同學在一起聊天,他對我説了許多關於老師的話題,他向我説了一件事情。原來是在上課的時候他隨便説話老師批評了他可是他不承認老實説了他一句他頂撞老師説沒有沒幹什麼,老師抓住了他的把柄,但是他就不誠認,説完了之後還在小聲嘀咕,被老師聽到了叫道走廊裏批評教育了一番結果回來當面向老師道歉。哎我就是想不明白他承認不就沒事了低下頭認一下錯不就沒事了嘛誰知道他還不承認假如我們換位思考我有可能也會這樣,假如我們在犯錯誤面前低下頭也可能不會這麼樣了,假如我們尊敬老師,老師也不會讓他在同學面前承認錯誤。

《論語》不止讓我明白尊師重教,還讓我明白了做人,又一次子貢問您:“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回答道“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説:“子貢説:“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生奉行?”孔子説:“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於別人。”是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與別人身上有可能自己認為他喜歡做這件事可是他卻不這麼想覺得自己又把一建事壓倒他的身上了肯定會討厭。

論語您讓我懂得了尊師重教,論語您讓我懂得了怎麼做人怎麼才能討得別人的喜歡,論語您讓我懂得了怎樣盡到孝。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22

“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從上國小一年級開始,教師讓我們每星期做讀書筆記積累好詞好句。教師告訴我們讀書必須要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樣才能把書讀好,做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我讀過一本書《論語》這是儒家經典。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完美藍圖描繪,又有人性與政治、道德文化裏面故事十分精彩讓我異常喜歡。

記得有一篇是這樣: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他的'祖先是名門,到了父親那代家敗了。張衡從小就生活得十分清苦,雖然家境貧寒,但張衡從不自暴自棄,放縱自我,反而更加努力他天生聰明,十分好學。經過各種辦法找書來讀,他對知識十分渴望。他喜歡晚上一個人對着天空數星星,滿天星星吸引他漸漸地他對天文學產生濃厚興趣。他喜歡聽祖母講嬋娥奔月的故事,他邊聽邊思考,為什麼晚上會有月亮,白天月亮到那裏去。祖父留下好多書,他用幾年時間就全部讀完。張衡和書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我讀了這篇故事深有感觸,我想一想平常就有些慚愧。以前爸爸媽媽讓我多寫一些字,我就不高興,一會兒跑來跑去,一會兒看電視。不聽爸爸媽媽的話心裏總有委屈,就明白讓我寫字。有一次,我把作業本上的字寫得東倒西歪。媽媽看見了讓我擦掉重寫,我不但沒有寫好,反而把作業本弄破了,媽媽狠狠地打了我,讓我道歉,我也要把自我想法説出來,才認錯。可我想如果不是爸爸媽媽嚴厲也寫不好今日的字,我決定以後必須要聽爸媽的話做一個學會感恩的好孩子。

書,使我開動腦筋,使我歡樂,使我分真假,理解善惡,書增長我知識開闊了我眼界,學會了感恩伴我成長。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23

《論語》是我國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智慧的詮釋,在古代,人們把《論語》視為兒童的啟蒙讀物。裏面有許多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典語句,使我讀了之後,感觸頗多,其中有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使我受益匪淺。

這是孔老夫子給他一位學生所説的話,意思就是;“我教給你的這些知識,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要實事求是,這就是智慧啊!”再進一步就是人們常説的一句話;長到老,學到老,不懂就問。是啊,如果我們平時學習不懂裝懂的話,那麼,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是對與錯。即使你身居高位,學位再高,也有不知的事情,如果你對一個事物似懂非懂,有了錯誤的`見解而不去請教糾正,那麼你最後還是個無知可憐的人。就像有些人,明明知道是錯的,可礙於面子不去討教,每天生存在這個不懂裝懂的虛度裏,所以他永遠是個弱智人。

生活中像這類的事情太多了,我就有一例。比如;有一次剛學的一個英語單詞忘了怎麼發音,怕人笑話,為了面子也沒請教老師和同學,自己想當然拼了一個音。可笑的是當同學來問我這個單詞怎麼念時,我沒有説不會念,居然面不改色的而且振振有詞的給他發了一個我獨創的發音,結果是考試我們考砸了,這就是不懂裝懂的後果,後來問了老師才更正過來。讀了《論語》這句話後才知道,不懂就問是智慧,不懂裝懂是愚昧。

《論語》的真諦,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曠達的心胸,謙虛的態度,找到自己學習中的樂趣和內心的安寧,經典的作品令我們回味無窮。讓我們一起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經典語句,並徹底悟徹這句話的含義吧!它會叫你受益終生的哦!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24

我好似在做夢,那雨聲不聽的在我腦海裏迴盪着……我在離媽媽接我的地方很遠就開始尋找媽媽的身影,可是卻找不到。我回來時,就會給他蓋上一層小被兒。"這句話就詮釋了平凡可以理解為富貴,詮釋了平凡不是富裕與貧窮的防線,也不是富裕與貧窮的過度線?就在餓狼快追上他時,他見到前面有口不知有多深的井,不顧一切跳了進去。

課間隨意翻閲書本,不覺被裏面的內容牢牢吸引了,這本書不像我想象的那麼枯燥難懂,論語中的經典話語加上一個個小故事,變得生動形象,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每當夜晚難以入眠時,我便捧着它細細品味,細讀之中,也讀出了一點點自己的`心得。

為人之道,貴在真誠。自懂事以來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處世圓滑,左右逢緣;有些人巧舌如簧,善於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樸實;有些人刻苦兢業,舍已為公;有些人無為頹廢,胸無大志。這些類型,我覺得都和自己對不上號,我自己卻是挺喜歡真實,不太會耍弄心機,也不善於推卸任務,也許源於老師對我的教導:做一個真誠的人。真誠是搞好人際關係的良方,與人交往,不虛偽,不矯飾,真誠地面對每一個人,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我想他人也會熱情地接受你。

這本書還一直放在我的牀頭,有些故事我還沒有細細地讀完,不過我想我會擠出時間去細品的,看着書櫃里長年作為裝飾品的書籍,我很慚愧,沒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會重新去認識它們,就像《論語》裏説的,為人之道,貴在真誠。

《論語》,可謂我國文學史的一大瑰寶,如果有時間,可要記得研究一下哦!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25

在教學上,孔子還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啟發,以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間互相問對、討論的情況。如子路、顏回,子貢和子夏就是這樣做的。

性率直而魯莽的子路,出於對孔子的'愛護,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評性的意見,孔子也很關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當有的學生對子路不太尊重時,孔子對他們説:子路的學問是不錯的,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由於顏回從未對孔子提出過疑問和批評,孔子曾不滿意地説過: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幫助的人,他對我的話沒有不喜歡的。子貢是孔子言語科的高材生,他經常向孔子請教《詩》。

有一次,子貢引《詩經·衞風·淇奧》篇上的話説:“《詩》雲: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論語·學而》)意思是,《詩經》上説: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聽了高興地説: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子夏是孔門晚輩中的高足,長於文學。

有一次,子夏引《詩經·衞風》上的詩句,向孔子請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論語·八佾》意思是,《詩經》上説:有酒渦的臉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轉得真叫人喜愛呀,潔白的底子上畫着花卉呀。這幾句詩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説: 先有白色底子,然後畫花。子夏接着進一步闡明説:那麼,是不是禮樂的產生在仁義之後呢?孔子高興地説:卜商呀,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

現在可以同你進一步討論《詩》了。孔子敢於承認比他小44歲的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有啟發,説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學習的勇氣,其精神可敬佩!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26

俗話説: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個高尚的人交談。這次的作文課上,我們賞讀了《論語》這本書,我從中獲得許多感悟。

以前,我總是認為古人的經典文章很深奧,讀不懂。而讀這本書時,我就像坐在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對面交談,不斷地汲取知識的營養。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麼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斷地通過反省,我們才會及時發現錯誤,並且加以改正。正如上個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愛的水晶星星瓶,卻撒謊説是小貓弄翻的。現在想來,我感覺自己是個多麼不誠實的人!交而不信是多麼要不得!後來,我把這件事告訴了表姐,並向她道個歉。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會不斷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不斷向有長處的.人學習,拜他們為師。當然,看到有缺點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沒有這樣的缺點,如果有就需及時改正。比如我們班的陳雨萌同學有很多長處,如唱歌,舞蹈,鋼琴,書法等,我應該多多向她學習,讓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們班的梅子珊同學有害羞的缺點,我恰好也有這個缺點,所以我要改正,讓自己變得膽大、自信,做一個勇敢自信的孩子。

……

《論語》這本書,一直放在我的牀頭,裏面的經典句段,給我帶來了真理無數,時時讀來,獲益匪淺!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27

孔夫子曾經説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説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説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28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貧窮的人羨慕富豪,因為他有讓他一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而富豪卻羨慕那些平凡的人,因為他們很快活,不會整天杞人憂天地擔心錢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説的,快樂的事有很多:學了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曾子曰:“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現在的大人們,更注重物質化的世界,卻忽略了我國的傳統觀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卻恰似給我們亮了一盞明燈: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我的課外英語輔導班老師曾經給我們講過一個有關她的`學生的故事。那個學生學習很好,很受同學與老師們的歡迎,但是卻有同學發現那個學生偷同學們的筆和錢,從此,那名學生開始被同學們排斥,最終不得不轉學。

這正驗證了孔子的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道德永遠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

這些便是給我感受最深的語句。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後,我要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嚐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29

寒假,我讀了些《論語》,其中令我感悟最深刻的是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他們身上的缺點,我用來檢查自己加以改正。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虛心地學習別人的長處,而要改掉自己身上的短處,使自己不斷地進步。從這裏我又想到了孔子的另一句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好的我就要向他學習,見到壞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錯誤。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們偉大的孔聖人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一次,孔子周遊列國途中被幾個孩子擋住了去路,其中一個叫項橐的孩子説出了擋路的原因,孔子認為有理,見他聰明,就又提了一些問題。項橐對答如流,孔子便虛心地向他求教了!那麼有學問的孔子都虛心地向一個小孩學習,何況我們這些國小生呢?更要虛心好學啊!

觀光電梯的發明也説明了這一點。有一個酒店因原來的電梯不夠用而請來了建造師和工程師設計新的電梯。建造師和工程師一致認為在每層的樓板都要開一個孔,以便安裝新的'電梯。一個清潔工聽到他們的談話,就建議把電梯建在酒店的外牆上就省事多了。建築師們眼睛一亮,連聲叫好,觀光電梯就這樣誕生了。因為建造師虛心地聽取了清潔工的意見,才有了觀光電梯的誕生。如果建造師們看不起清潔工,不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就不能誕生今天的觀光電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只有不斷地吸取別人的長處,改正自己的短處才能成為一個好學的人,一個不斷進步的人。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30

論語是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本語錄,講述的是孔子與其弟子或一些官員的對話,是儒家的經典之作。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段: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明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這段話的意思思是説:學完了再去複習,不讓人開心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快樂嗎?人不知我而我卻不生氣,不是君子嗎?看了這段話,我想到了明朝的劉大夏。

小時候的劉大夏十分聰明,對孫子兵法更是情有獨鍾。看了一遍又一遍,總是愛不釋手。他告訴別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學而時習之’的教誨,十分高興。”劉大夏當上官後,他的同窗來找他敍舊。劉大夏擺了一桌酒席,對同窗説:“唉,自我當官後,也只有遠方來的你讓我如此愉快啊!”

有一天,劉大夏在路上遇到一個醉漢,官兵大喝:"劉大人出巡,讓道讓道!”醉漢説:“什……什麼劉……劉大人啊?”官兵説:“就是劉大夏劉大人!”醉漢説:“沒聽……聽説過……過這玩……意。”劉大夏見狀説:“算了算了,繞道走吧。”按照孔夫子的話説,劉大夏的這種行為就是君子所為。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我們一開始觀察人,正如孔子所説,聽了他説的話就相信他的為人處事。但是自從讀了《論語》我才知道,要真正瞭解一個人,聽了他説的`話之後,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樣才能真正瞭解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以,讀了《論語》之後,使我受益良多。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讀書,讀好書,多讀經典著作,才能令我們的思維更敏捷,視野更開闊,做事更合理,才能讓我們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道路上不斷自勉,少走彎路。才能讓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為規範。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31

《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讓我回味深刻。其中,我記憶最深的有這兩句是:其中一句是,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意思是:孔子説,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裏,不斷地積累知識;勤奮學習,從不自滿;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我認為孔子這句話説得十分有道理,別人來請教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謙虛,要耐心的教給別人,不能厭煩,這一點,我覺得我做的不是很好,因為有時候朋友來問我問題時,我因為自己的一些私人的事情,會拒絕他們,我以後一定要改正。我們學習是永遠不會學完的,所以我們不要對學習輕易滿足,我覺着這一點,我做到了。我看到有的同學比我學習好,我會把他看做我的榜樣,去追趕他。追上後,我還是不會滿足,我會再去追趕更好的同學。

另一句話是: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思為下矣。”意思是:孔子説,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人。

背過這句話以後,我想:我是第幾等人呢?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也不是遇到困難才學習的人,更不是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人呀!那我應該就是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啦。這正像《論語》八則中孔子説的那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民以求之者也。”我想,我就是這樣的人吧!

《論語》八則,不僅讓我吸收了許多的知識,也讓我懂的了許多的道理,對我有很大的用處,在以後的日子中,我會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好少年。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32

我閲讀了《論語》這本書。

論語,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春秋後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歲。

論語,創編它的意義就是在於教人們如何做人。裏面有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就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對照這些,尊重長輩這一點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經常是長輩給我建議後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長讓我別玩了,可是我還偏玩。我應該聽從長輩的要求,按長輩的要求去做。論語裏還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時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內容不光有這些,也可以有其他內容。比如反省自己虛度光陰了嗎?做壞事了嗎?長輩要讓自己辦的事做到了嗎?我就有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媽媽出去辦事,讓我完成作業。我在做作業時寫一會兒就乾乾別的,浪費了自己許多時間,就沒有做到珍惜時間這一點。我應當認識到我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在人生中我就虛度了這些時間。

讀完《論語》,我發現我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做到論語裏講的,我一定要化為行動,以論語的內容為目標,努力改正,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33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我讀了《論語》之後,《論語》給了我在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的啟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開始,我對這句話疑惑不解,但在之後親身體驗過後我就全明白了。學校裏驕陽似火的下午的第一節課上,我們開始學習一首古詩,我們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專心聽講,“叮鈴鈴,叮鈴鈴”下課鈴響了,一節課如流水般風速雷池地過去了,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我全都學會了。第二天早上,我一踏進教室,就聽到同學們那鏗鏘有力的聲音,看到同學們在朗朗上口的讀着昨天新學的那首古詩,我也加入了同學們的“隊伍”一起讀了起來,我一讀,就發現了嶄新的`知識,這不正是孔子説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也體會過。一次,遠方家鄉的表妹來我家住了幾天,她和我很聊得來,也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也有人不理解我,但我從不記恨別人,也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如果學了,然後再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是也很高興嗎?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遙遠的地方而來,不也很開心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心裏從不怨恨,難道不也是正人君子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是指學習方法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寫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道德修養的,還有的論語是寫學習態度的和寫人生哲理的,總之,論語如天上的一顆顆璀璨的繁星一樣多,也像繁星一樣指引着我們人生的道路,告訴我們正確的方向。

讀了《論語》,我知道了要温故知新,勤奮好學,樂於助人,孝敬父母。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34

時光悠悠而逝,流淌在炎黃子孫體內兩千多年的血液都亙古不變的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與滋養,我們社會的道德倫理體系也以其為基礎並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而《論語》作為儒家經典的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其對儒家思想的反映應是非常全面的,但之前很少觸及這些經典,所以理解終究有霧裏看花、水中撈月之感,懷此心情,我開始了《學而篇》和《為政篇》的學習。

佛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這反映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在前兩章中,我讀到了作為“修身”內容的人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所謂忠、孝、信、義,所謂温、良、恭、檢,也有尊禮,求和謙讓,慎行等。或許把古代遵守上述德行之人,立於現今社會,有些不合時宜,但其中大部分仍應作為我們追求的`與時俱進的“君子”重要內容。而對於我們學生學習生活而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諸往而知來者”“温故而知新”對我們也是大有裨益的。聯繫到晉文帝的以“孝”治天下和現今廣東精神的“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由此可想到孔子“仁”治國思想和合理性,以及儒家思想對上層建築的影響。我們追求的和諧社會的思想不也應當從這樣植根於民族靈魂中的東西合理地挖掘出來以此來創建和發展一個和諧的氛圍嗎?

我們的組名喚作“論智慧,語人生”,《論語》是一部大智慧,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同時《論語》也是關乎人生追求的書,我們可以感歎孔孟等儒家聖賢的到處碰壁,但不能否認其理想追求的高尚性,用《詩經》中《黍離》的一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足以説明。希望能在以後的日子裏通過與組員和其他朋友的交流更加深刻理解這部智慧之籍。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35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不”表示你需要立志。在德行上要立志好好修養,在學問上要立志好好研究。“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不能”表示你做得不夠,需要努力。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歎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並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在聯繫,因為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道德修養—“才”決定了我們培養的人是否合格,而“德”決定了我們培養的人是否可靠。作為教師的我們道德觀念、道德標準、道德品質,對學生有直接教育和影響作用。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通過具體的教育實踐,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促進學生正確道德觀念的形成。教師只有用自己崇高的道德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才能促使其健康成長。

讀書學習,作為教師的我們還要不斷的讀書學習,因為想要將學生教好的,我們就要努力讓自己的大腦做一個小型的電腦,將學生需要的知識隨時提取出來。這些知識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從書中汲取。我們只有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才能更好的適應當今教育的發展,才能塑造出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才能夠成為學生們喜歡的老師。

知錯即改——作為一名老師,雖然我們都在努力的去關愛 、尊重每個學生,可有時犯錯真的是在所難免的。教師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自我反省,採取必要的教育措施,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激發起他們的的學習熱情,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36

《論語》是一本對話錄,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同時也是對孔子的思想的體現,特別是對“仁”的體現。但是本人才疏學淺,對《論語》無法做出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下面摘錄《論語》中我個人印象比較深詞句進行分享。

一、“君子不器”對於我這個文學常識比較淺薄的人來説,第一個反應便是:“器”是器皿的意思,翻譯過來便是君子不是東西?但真的是這樣嗎,大家都知道“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也是孔子説的,但是這句話的意思不能直意,如果直意我想我會捱打。後來查閲資料發現意思就是:我們要博學多才,不能侷限某一方面。對於一個老師,可能會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教學知識。可能還需要應對某一天學生問的“宇宙是什麼?”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二、有教無類。在孔子那個時代,學習知識是有社會地位人所做的事情,對於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基本出頭無望。而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在當時可能是一個“異類”,這也許也是他偉大的原因吧。而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實現了“有教無類”。

三、“以德報怨”,如果真的是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也幸虧讀了《論語》,知道有時在日常聽到也許是斷章取義。

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識就不説了,但這句話體現在邏輯有一點辯證的關係,前半句説不是説因為父母在不能離家太遠,單純看前半句,個人感覺是太片面甚至是錯的,但是加上後面這一句“遊必有方”,成功把到底要不要“遠遊”這件事表達的全面了。

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幾千年前提出了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最後《論語》中的一句話警醒自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37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論語》的書,就彷彿回到了古代,裏面一句一句含有精華的句子,似乎都在告訴我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

論語裏裏面藴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説,光讀書不思考,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就不會嚐到它的精華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叫好。,還有一句,我非常喜歡: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意思是説學習後在再温習一下,不是很好嗎?如果不去温習,那麼你就會把所學的一切全部都忘光的,所以每次學習到的`知識再温習一下,那麼這些知識就會留在大腦裏,不會忘記了。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衷於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我的看拼音寫詞語考了一百分,自我感覺不錯,因為有許多同學在我後面呢,後來看了《論語》這本書後,想想這也是不對的,要虛心學習,不能驕傲。因為有句話:“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所以我要努力把它做到更好。如果還保持這種心態,那麼我就沒有前途了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有這麼深奧的道理了,在我們這麼發達的社會都需要它。

論語的內容實在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不過來的。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髓。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38

《論語》的真諦,就是讓所有人明白,怎樣才能得到我們心靈深處所需要的那種歡樂的生活。

幾棵挺立在巖石縫間的古樹千年不倒,即使經歷了暴風驟雨;幾座綿延的大山不斷延伸,即使腳下的激流不停地拍打;幾座散落在山間的小屋在等待,即使已被高大的巖石遮蔽。《論語》正如它們,存在着一種強大的力量,那就是信念的力量,它從未被人們忘記過。

《論語》的精髓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到人們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讓人們有着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從而使人們對自然萬物,有一種敬畏,有一種順應,有一種默契。

每個人都期望過上幸福歡樂的生活,而幸福歡樂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僅有真正的賢者,才能不被物質生活所迷惑,才能始終堅持內心的那份恬淡與安寧。

如同教師這份職業一樣,她選擇了奉獻,她會從學生們的點滴提高,或是學生們每一天的問好中感到生活的完美。她用心感受這一切,雖然每一天辛苦但內心舒暢,同學們也會對她多一份敬畏。從另一個角度去想,如果教師只用眼睛去看待身邊的一切,只會看86。到自我的付出,會有很多怨言,甚至會影響到同學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從而使同學們失去學習的興趣。由此看出,心靈的感受是何等的重要啊!

拿起這本書,重新領悟古老理論的精華,心中產生了很多共鳴:把握自我,不為外界事物所迷惑;忠孝禮儀是基礎;安貧樂道,淡泊名利;愛人猶如愛己,敬人猶如敬己。

《論語》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古老文化的魅力,思想的境界。它彷彿是一面鏡子,時時刻刻映照出我們自我的所作所為。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39

兒子説:益者三友,傷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益;有便辟,友善柔軟,友便馬虎,傷害。今天是《論語》一週七天任務結束的最後一天。同時,我也在文章中談論交朋友。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有三種有益的朋友,三種有害的朋友。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信實的人交朋友,與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都是有益的。與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與蜜腹劍的人交朋友,與誇誇其談的.人交朋友,都是有害的。益者是那種對我們有用的人,可以提高你的道德品質,提高你的修養,豐富你的內涵,那就是益者。朋友是指誠實,這種朋友是真誠的,開放的,誠實的,有一個朗朗的個性,這樣一個人可以給你勇氣,也可以給你一個最終的答案,如果你交朋友是這樣或有這樣的,那就是收穫一個好朋友。友諒,是指誠實,與這樣的朋友交往,我們的心是穩定的,這樣也能淨化我們的精神。朋友多聞是指那些見多識廣的人,和他們交朋友,他們的學習能力、成績和方法可以逐漸提高,所以我們也應該和見多識廣、知識廣的人交朋友。

友便辟,友善柔軟,友便便便,損害。朋友們指的是特別喜歡奉承,非常注意觀察別人的眼睛,討好別人,他們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讓別人快樂,他們自己,從中受益。友善柔是兩面派的人,在你面前和顏色愉悦,滿臉春風,卻常常在背後説你的壞話,到處傳播謠言。朋友便便是指很會説話的人,除了一張好嘴,什麼都沒有,肚子空空的。

通過孔子説的話和我給他們的對比,相信大家都能分辨出好朋友和壞朋友。朋友是一面可以照亮自己的鏡子,但在選擇朋友之前,一定要想想《論語》中的這句話,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40

這個假期,我捧着厚厚的一本《論語》,帶着疑惑和新奇,細嚼慢嚥地品嚐起書味。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論語》中,曾子講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讀到這兒,我不禁停頓下來,腦子如相冊一般開始翻着頁……小組成員遞着作文草稿給我,懇求道:“組長組長!幫我改改作文唄。”我咬着筆頭,看着手裏的奧數題,絞盡腦汁也做不出來,只瞥了一眼她的作文,就不耐煩地應道:“知道了知道了,放着!”説完我用筆尖敲了幾下桌面,便不再理會。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難題只解了沒幾道,作文也是沒有修改,午休的時間就結束了。上課鈴響起時,我收回作業,把作文草稿歸還給她,準備上課。她激動地問道:“通過了嗎?”“過了吧。”我看也沒看她。作文上交批改過後,她的.作文要重寫,我心裏“咯噔”一下,低下了頭……

課餘時間,女生們一堆一堆地圍在某一個人的課桌旁,不知談論着什麼。可我們這一堆聊的,我可清楚得很。“她這幾天穿得可真花裏胡哨!”一個人指着遠處的女孩小聲説道。“就是就是,一點兒也不好看啊。”另一個人起鬨到。

當那個女孩走過來時,大家卻還是笑臉相迎,我看着這幅局面,心裏似冰寒……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直至整本書讀完,這句話仍扣我心絃,我們應也像曾子學習“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41

《論語》真的可謂是家喻户曉的一本書,這本書記錄了孔子與他弟子的言行。最近幾天,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謂是受益匪淺。

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同時,它還是我童年時期最早接觸《論語》時最開始學到的一章,這句話是這樣理解的:

孔子説:“學習要按一定的時間複習,這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前來拜訪,這不是很高興的事情嗎?人們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是很君子的行為嗎?”

説實話,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在幾千年前的時代,孔老先生就能悟出至今為止通用了幾千年還沒有錯的道理。就比如説第一句:“學而時習之”,我現在剛剛進入國中學習,聽到最多的話就無非是“複習”了。

無論是哪一樣學科,老師都告誡我們要定期複習,這樣才能牢記在心。第二句話也是正確的,對待朋友就要真誠、真切,朋友好心來拜訪你,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熱心迎接。

第三句話真是突出了孔子的道德高尚,人們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雖然我也做不到那麼好,但我會去嘗試,去一點點接近那種境界。這三句話無不體現出孔子的`智慧。

當然,這只是《論語》這本鉅著中的一小則文章,還有更大的奧祕藴藏在其中,等着我們去探索、學習。

《論語》真是一本充滿了先人智慧的書本,它對你、對我都會有巨大的改變作用,這些作用都是良性的,最後,讓我們一起閲讀《論語》吧!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42

第二輪通讀《論語》我渴望能夠更深層地理解《論語》中每一篇的寫作目的,並更有概括性地理解每一篇中所講的道理。第一輪的《論語》學習,我停留在對這本書的好奇上,更多的是想了解書中到底寫了什麼內容。第二輪一開始,我就在心裏反覆思考,為什麼我會喜歡上《論語》?為什麼《論語》能流傳至今?回顧第一輪的'學習,我發現整本《論語》中經常會觸及到人類所一直努力追求的東西---道。在第二輪學習學而篇之後,我理解到的是,此道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為人相處之道;是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清靜平等覺悟;是無友不如己,過則勿憚改的淡然與從容。當我們貧窮的時候,我們會去追求事業和財富,而在事業財富有得之後,又渴望精神領域的充盈。

作為《論語》的開篇,學而篇有着統帥整本書的深意。經過第二輪的學習,我發現學而篇整篇圍繞着三個問題進行編排,即:為什麼學?學什麼?怎麼做?

為什麼學?丘哥哥説,“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們的學習就是為了徹悟,為了明心見性,為了修一顆晶瑩剔透的清靜心。所以,丘哥哥説,“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什麼?學仁學禮。仁禮兩字不僅是學而篇的重點,在其他篇也經常講到。

怎麼做?丘哥哥説,“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彙總一下就是我們要向丘哥哥學習做一個“温、良、恭、儉、讓”的人。

以上就是本次蘇菲要分享給大家的《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理解不周之處還請方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的鼓勵!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43

孔夫子曾經説過“學而不厭,教人不厭”、“生氣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來”等等,還説過“我十有五,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72歲。他57年的經歷使他既有仁德又有淵博的知識。他成為了一名偉大的大學問家和思想家(我不敢説後來沒有人,至少是前所未有的)。作為這樣的身份,當他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其實是“朝聞道夕死”,多麼令人難以置信!

作為一個有足夠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需要不懈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和探索中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索天地萬物的具體性質,而是探索社會和生活的具體性質。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可能是有限的,但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一個有限的“人”,探索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是孔子覺得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氣質和行為,正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每探索新的內容,都打破了原來的舊規律。“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孔子已經説得很清楚了,去了解人性,才是最難的。孔子最精闢的討論自然反映了他對人性的見解。

陶行知説,千教萬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與孔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他們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他們提出的觀點在幾千年內驚人地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把“仁與德”作為自己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修養和品德,這是必然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凡人永遠無法理解萬世師表學習的內涵,但每個人都可能從中找到新的自我。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44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千年經典絕學的一本著作哦!相信大家都知道《論語》這本書是記載着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其中紀錄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孔子經典語句,讓人讀了之後深受啟蒙,而且裏面的語句還簡單易懂,很容易就明白做人的各種道理。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如果認真鑽研這本著作,就一定能勝讀十年書啊!

時光荏苒,在逝去的2500多年裏,恐怕再沒有哪一本書會比《論語》有更多的讀者了。我們都被孔老夫子的智慧所折服,無人不佩服他的領悟,他不愧是教育家!

書裏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讀一句我就會學到一個新的知識,讀《論語》讓我受益匪淺!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 ,深有感觸。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就不知道他怎麼可以做人。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怎樣走路呢?”

人在世界上處處需要誠信。生活中,你如果沒有誠信待人,別人就會認為你是虛假的人,是偽君子,甚至會遠離你,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也就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面前——伸出援助之手去幫一個沒有誠信的人,那時候你就會感到無助;學習時,你如果沒有誠信待人,與同學相處時總撒謊騙人,不誠心誠意地交朋友,對同學做事、講話都不誠實守信,那同學們一定會對你充滿了反感,還會討厭你,大家就會不與你交朋友,那時候你就會感到孤獨;社會上,你如果沒有誠信待人,在工作崗位上的話,同事們就會認為你是一個滑頭滑腦的人,也就不會與你合作辦事,大家也會避開你,那時候你就會感到失落!

人與人之間處處需要誠信待人!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45

中華文化博大精神,作為一名中國人,我認為,國學經典才是我們語文學科真正所學習的,總之,《論語》記載了仁,孝,信等道德範疇,我們必須要認真閲讀這一部學習的典籍。我認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着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隻敢仰視而不敢觸及。

在今年暑假,我又從書櫃中找到這本書,揣摩一下內在的文字。

俗話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簡單意思就是三個人裏面必定有一個是我的師傅,而經過我們的揣摩以後,得知:這句話的意思是想讓我們在學習方面,要學會謙虛,告訴我們一個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

所以我認為,《論語》不但教我們學習的知識,還讓我們學會了怎樣處人遇事。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温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

通過細讀《論語》,僅閲幾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我們真的應該多看一看這些古文,讓其他人對你刮目相看!這也是對現在國中階段文言文的一個練習。

論語,它就像一盞引導我們向前的明燈,教會我們做人,論語就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46

《論語》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部經典之作,是一部少有的處世哲學鉅著。在這本書裏,讓我們承接文化,開啟生命,尋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根!

《論語》共有一百多則,都是出自聖人之口。讓我感受最深的有兩句。一句是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説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父母心裏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內心憂愁但不怨恨。是呀,這難道不是我們這些為人子女需要去做的嗎?想一想自己,你是一位孝順父母的孩子,還是一個只會向父母哭鬧,讓父母操心的孩子呢?這不免聯想到我自己:父母説幾句批評我的話,我就會“哇哇”大哭,心裏還十分生氣,根本不知道父母是為我着想,和孔聖人所倡導的準則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另一句為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雖然這隻有一句話,一讀也都能背上,但它卻藴含着做人必不可少的道理:君子説話要謹慎,而行事要敏捷。其實,這裏不僅僅只指“君子”,而是泛指每個人。對呀,説出去的話,就好比潑出去的.水,收也收不回來。如果你對朋友説話,沒有細細考慮,就直接把話説出來,很可能就傷了朋友的心。傷痛的心,就象有刀刺傷而留下永久的傷痕,又怎麼好去修補呢!有些人説話比誰説得都多,但做起事來總是落在最後,是一個“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希望同學們不要做這樣的人。

讓我們從《論語》中獲得智慧,明白事理,吸取中華文化之精髓,剔除其糟粕,共建文明的精神家園!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47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説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48

我想,像佛教一樣,每一部經典,每一種思想,它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不是因為他有多麼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種弱點,從長遠來看,人是很沒有記性的一種動物。論語講的主要是兩部分,做人和治學,但是做人和治學不同於科學知識的積累,知識可以通過媒介傳承積澱,但是對於人,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即使是有關於做人的知識,他也要自己親身的實踐與體悟才能真正有所收穫與進步。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人對於自己的認識與控制往往並不像科學知識那麼客觀和理性,或者説,要想幹點實事兒並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來。什麼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點,自私,貪婪,慾望,懶惰。孔子告訴我們的,就是要克服弱點,終有所成。因為人性的弱點是永恆的',所以論語二十篇,雖經千年歲月,卻仍歷久彌新。要克服這些本性,走向克己復禮,走向仁義禮智則必須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謂“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就很好的説明了這個道理。

無論現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評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們如何的百般蹂躪,不可否認的是,以《論語》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經作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國人的心靈中,體現在人們的舉止行為中。但在現實社會中,隨着社會的轉型和思維的改變,在數千年不斷拉大的歷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趨勢。

論語給我的啟示太多太多,關於交友,關於養身…… 論語中的人文精神,是我們永恆的追求。希望大家多關注國學。對一些着作多一些見解,讓我們共同提高自身的修養。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49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有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今天是一週《論語》七天任務結束的最後一天,同時也在隨筆中談一下交朋友的事。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實的人交友,同見多識廣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阿諛奉承的人交友,同口蜜腹劍的人交友,同誇誇其談的人交友,便有害了。益者就是那種對我們有用的人,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修養,豐富你的內涵的.人,那便就是益者。友直是指正直,這種朋友為人真誠,坦蕩,剛正不阿,帶有一種朗朗人格,這樣的人可以在你怯弱的時候給你勇氣,也可以在對於某一件事自己猶豫不決時給一個最終答案,如果你交的朋友是這樣的或有這樣的那就是自己收穫了一種好朋友。友諒,指的是誠實,和這種朋友交往,我們的內心是安穩的,這樣也可以使我們的精神得到淨化。友多聞,是指那些見多識廣的人,和他們交朋友,自己的學習能力、成績和方式也能逐漸增強,所以我們也要多和見多識廣、知識廣泛的人交朋友。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友便辟指的是專門喜歡拍馬屁,很留心觀察別人的眼色,巴結他人,他們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讓他人開心,自己並從中得利。友善柔是兩面派的人,在你面前和顏悦色,滿面春風,在背地裏卻常常説你的壞話並四處傳播謠言。友便佞就是指很會耍嘴皮子的人,除了一張好嘴,其他什麼都沒有,肚子裏空空如也。

通過孔子説的這一句話和我給他們做的對比,相信大家也能分辨出益友和損友了,朋友就是一面鏡子可以照亮自己,但是在選擇朋友之前一定要想想《論語》中的這句話,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益友。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50

從小就背的朗朗上口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當時只是背誦,現在再來看,這一小段話藴含着許多道理。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對於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有,就注意改正,如果沒有,就要加以防備。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

上學時,每天都會接受新的知識。不會複習的我每次都在考試中失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温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除了學會温習之前的知識,還要知道怎麼學。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現在學習知識,都是自滿的,自認為良好,事實上,並沒有學到許多知識。學知識要做到虛心求教,在學習上精益求精,不斷完善,全方位汲取營養。

生活中,在不同地方當不同的角色,就要做一些應當做的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在父母面前就孝敬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後,還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先知道孝敬父母,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文化學習在第二位。

講到孝,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説:“他父親在世時,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51

我不知道哪一天開始,班上的學生開始滿嘴,有一段時間“不同,不尋求”,有一段時間有一個“紳士寬宏大量,惡棍經常悲傷”,讓我困惑。我終於知道這是學生們從《論語》中引用的。我滿懷好奇地找到了這本書,一本薄書,幾千字。但這本書,讓我從中受益很多,受益很多。

孔子云:“三人行,一定有我的老師。”在像他這樣一位知識淵博的大作家和教育家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孔子還是這樣,更不用説我們了?從這裏讓我明白,與人相處,善於發現他人的優勢和優勢,同時更應該做“選擇好人,改變壞人”,學習那些好人,放棄那些壞人。

在學習方面,我在《論語》一書中看到了一句好句子,“學而不思則無用,思而不學則危在旦夕”。我不得不説“回顧過去,瞭解新事物,我可以為老師“學”而不厭其煩。不知疲倦地教導人們”。孔子告訴我們要多思考,從學習中獲得樂趣,讓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我們應該經常回顧我們所學到的,回顧過去,瞭解新事物。

而且在整本《論語》中,孔子對“孝”的闡述最讓我難忘。他説:“今天的孝者,是為了能養,至於犬馬,都可以養。不尊重,為什麼不呢?“這是為了教會我們:孝順是第一位的。如果我們不尊重和愛父母,那只是物質上的奉獻。否則,它和動物有什麼區別?是的.,如果一個人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那麼他有多大的知識,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呢?他怎麼能被稱為人呢?

《論語》就像一個認真誘人的老人,耐心而仔細地教我們如何與朋友相處,如何生活,如何孝順,如何學習。每次閲讀都有新的收穫,我認為這本書將永遠陪伴我,在生活的道路上,它必然會在我的航行中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論語讓我明白了國小作文 52

當你灰心喪氣時,名著為你排憂解難;當你高興快樂時,名著與你一起歡笑;當你無所事事時,名著給你笑聲連連。四書之一《論語》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主要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品讀這本書,讓我們在一句句話、一幅幅畫、一個個人物中悟出許許多多的人生哲。

為人處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主張“仁”,而這句話正好體現出“仁”。“仁”是孔子學説的核心,像“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都能體現出。我的感受是: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並且做到“仁”,那麼我們就會博得別人的好感和青睞。

道德品質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孔子認為,作為一個人,不能驕傲自大而且吝嗇小氣,要寬容大氣而且謙虛一些,這樣就算得上是一個接近於完美的人了。我的感受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才能,如果驕傲自大,聽不見別人的意見,這樣的人也不會得到重用。

學而不厭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十分重視“博學”,全篇共四十三章言及學,共出現六十五個“學”字。由此可見孔子十分重視學習,並且教導學生也要勤思敏學。我的感受是:當我們學習時,一定要學透徹,學明白,不懂就問,不要不懂裝懂。《論語》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説得就是這個道理。

朋友們,快快再次拿起這本書讀一讀吧!你會發現,《論語》其實充滿了奧祕與神奇。朋友們,讓我們多讀好書,多讀名著,豐富我們的知識,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攜手共同創造明天的輝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