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我家鄉的節日作文

作文2.71W
家鄉的節日作文1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我家鄉的節日作文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説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 "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説"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我曾落淚過的鄉度:

我看着你朝我走來,在微露的灰暗色中,明晰了輪廓。

呵,我落淚過的鄉度,你踏着那兒的宏光道一路延伸而蔓,沿途的碧草,枝葉上清明的雨滴。我似望見了你的輝煌,那集薈萃於一身,覽奇觀望芸生的樂清啊。

我一轉身,瞬逝回到4000多年前,在東歐廣土上閃爍的智慧,那石斧,那石錛,那石矛,那石犁,還有那石墜。

我家鄉的節日作文2

春節快到了,左鄰右舍都開始忙碌起來了。買對聯、買鞭炮煙花、買甘蔗、買香……大家都是大包小袋地往家裏搬,買這麼多東西,要做什麼呢?不急,一會你就知道了。

我的家鄉有一種習俗,過年時要把兩根連根帶葉的甘蔗立在大門後,預示着新的一年,美好的生活像甘蔗一樣“節節高”。春節時,家家户户都會燃放鞭炮煙花、貼春聯窗花辭舊迎新。

節日裏,還有祭拜祖先的習俗,每次我都會站在外婆身後,聽外婆虔誠地許願,然後外婆會摟着我,一起向祖先鞠躬致禮。現在我知道了,人們是想感謝祖先,感謝老天爺的關照呀!對了,祭拜時還要供上豐盛的祭品,有魚有肉,有乾果水果,擺滿一大桌呢。

春節時,挨家挨户去拜年,是我們小孩子最開心的時候了,不僅能得到大大的紅包,還能吃到各種各樣的小零食,這可是平時家長三申五令不許多吃的東西,可在過年裏,就可以敞開肚皮吃個痛快了。怪不得一想到拜年,我的嘴巴都咧到腦袋瓜上去了。

我們家鄉過年的習俗真是豐富多彩啊,盼望着春節快點到來吧!

我家鄉的節日作文3

我家鄉的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等,其中最為隆重的要數春節。

過春節也叫過年。我們這裏有一種習俗,就是在除夕夜殺雞宰鴨去祭拜祖先。人們非常重視這一習俗。所以無論是遠方的遊子,還是在外地工作的親人,在這一天都回來了。

各家各户早就籌辦各種年貨了。每到大年三十這天,人們就會從早忙到晚。一大早起來就大搞清潔衞生,殺雞宰鴨,準備豐盛的飯菜。除夕中午,各家各户都貼上了大紅對聯和門神,祈求吉慶。除夕之夜,全家人高高興興地圍在一起吃團圓飯,敍舊話新,互相鼓勵,祝賀來年有良好的開端,這叫“守歲”。

大年七年級,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裳。在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拜年就開始了。小孩子們給大人們恭喜,大人們給小孩賞錢,淳厚的人情味令人感動。而這天早晨一般是不吃米飯的,專門煮長條的米粉或長壽麪吃,意為富貴長壽;午餐多吃去年留下的舊飯菜,意思是去年有餘,來年更豐裕。

而每年春節,最高興的也要數我們小孩子了。不僅有漂亮的新衣服,還能得到壓歲錢。能欣賞漫天美麗的焰火,能品味各種美食。最主要的是自己又長大了一歲。

我家鄉的節日作文4

春節——是我最喜歡的家鄉節日,也是我們全中國人民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

從我記事開始,每年剛進入比較寒冷的季節,我就期盼着這一天的到來。一進入人們常説的臘月,爸爸和媽媽就開始張羅回爺爺家帶的年貨了,爸爸和媽媽還會帶我去商場和超市,買一些我最喜歡的也是最漂亮的衣服和鞋子,還會買很多好吃的零食帶回爺爺家。我聽媽媽説我們家是大家族,有好幾個和我年齡相仿的孩子,所以我們要帶足夠多的零食。

春節到處喜氣洋洋,特別是我們小孩,都穿得非常精神漂亮,跟着長輩走親訪友,看扭秧歌,看雜技,看舞獅子等諸多戲。每天都很開心。最讓我高興的是還可以收到很多很多的壓歲紅包。春節期間到處紅彤彤的一片,家家户户的門上都貼着紅紅的大福字,紅紅的春聯,到處都有炮竹聲,到處都有濃濃的年味。

家鄉的春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我也忘不了那熱鬧的場景,因為這是我所見過最熱鬧的節日。

我家鄉的節日作文5

我們家鄉,每年的元宵節都要放煙花,看花燈,今年也不例外。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來到街上看花燈。只見馬路上人山人海,整條馬路都變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見人流的末尾。

提起元宵佳節,除了湯圓,我想人會想起賞燈。而在我的家鄉,正月十五上午的遊街“鬧元宵”卻更被人們看重。

清早五點多鐘,便有大批人馬在水鏡廣場聚集。老人,小孩,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人都在隊伍裏滿面春風。打腰鼓、劃旱船、扭秧歌,無人不迫切地表達着自己的歡喜。遊行隊伍從大街小巷走過,路邊觀看的人摩肩接踵。調皮的小孩,拿出過年沒放完的鞭炮,“刺啦”一聲擦燃往人羣裏一丟,吐吐舌頭跑掉了。只剩下母親無奈的苦笑、抱歉的'賠罪及眾人寬容的笑聲。獅子在街上上躥下跳,長龍在人海中上下翻騰。夾雜着震天撼地的鑼鼓聲,歡樂的氣氛沸騰到了極點。

元宵是團圓的日子,自然少不了一頓豐盛的午宴。宴席通常在中午十二點開始,萬家鞭炮齊鳴,當滿城的地面都被喜慶的紅色鋪滿時,人們便開始吃飯了。湯圓當然必不可少——每逢元宵,奶奶的湯圓最令我掛念——奶奶不會夾餡,所以總是把湯圓揉成一個個小團。但這一點都不影響它的味道:煮好後盛起來,一人面前一碗湯,加上白糖和炒好的芝麻,絕不亞於蔣雯麗代言的那“味美香甜甜”的“三全凌湯圓”。

吃完湯圓,我們又來到廣場觀看禮花。只見深藍色的天空佈滿了五彩斑斕的禮花,開放的禮花如一個個綵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顆顆拖着綵帶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晝一樣,把元宵之夜變得無比美麗,我簡直被迷住了。

月亮漸漸西落,我依依不捨得離開了。但觀燈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各種彩色的燈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

我相信,隨着祖國的日益發達,今後的元宵節一定會更好、更令人們期盼!

這就是我家鄉的元宵節!

我家鄉的節日作文6

“每逢佳節倍思親”,遠在他鄉的遊子,都紛紛趕回家園,與自己的親人團聚,這就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也是我家鄉的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今年這個傳統節日天公不作美,瀝瀝下的小雨,但是也掩蓋不了我回家的喜悦的心情。我與爸爸媽媽一大早就出了門,去了姥姥家,一個小時後到了姥姥家,一進門就聞到了飯菜的香味,吃飯時姥姥把自己釀的葡萄酒給拿了出來,給我們一人倒了一杯,我呡了一小口,一股醇香在我口中瀰漫。我笑着對姥姥説:“真好喝。”姥姥會心的一笑説:“好喝天天來,要不然別走了。”我説:“我還要上學,等我一放假我就回來。”吃飯時,我還給姥姥講我們在學校的一些趣情,如:“有個人他在滑冰時當飛人,結果真的的飛出去了兩米遠。”等,逗得姥姥哈哈大笑。到了下午我依依不捨的和姥姥告別,與爸爸媽媽又一起趕回了奶奶家,和爺爺奶奶過中秋。

雖然這個中秋是在忙碌奔波中度過的,但它累中有樂,樂中有累,使我體驗到了和親人在一起的快樂和幸福。

我家鄉的節日作文7

一年結束了,在除夕夜是團圓夜,家家户户都張燈結綵的,慶祝一年平安結束,新的一年好的開始。

在除夕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準備年夜飯的食材,一大早就能聞到雞鴨魚肉的香味。客人們紛至沓來的來到我家,大人們就會給我們小孩壓歲錢,我們小孩在新年裏最開心,因為就要放鞭炮了。

早晨,我們一家人忙開了。媽媽在大門上貼春聯。映入我眼簾的是“日麗春常駐,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則幫媽媽貼“福”字,正要貼在門上。媽媽連忙阻止我,説道:“‘福’字應該倒貼,就是‘福’到的諧音,福光臨我們家了。春節帖春聯有喜慶、財氣、吉祥之意。”我一聽,趕緊把“福”字倒貼了。爸爸也在精心準備,掛起了一盞盞紅燈籠。我想:這紅燈籠難道不就代表着我們祖國的面貌在日新月異地變化着嗎?

大人們把一串串的鞭炮,排在門口,把一個個的圓形鞭炮也放在門口。大人們拿着打火機把一個個的鞭炮全點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裏啪啦”得響,圓形鞭炮“嗖”飛上天,再“轟”得一聲爆炸。我們小孩子開心極了。

放完鞭炮後,一家人就圍着一張桌子吃團圓飯,還有吃餃子,吃餃子最有趣了,這吃餃子還能吃到錢,誰吃到錢了那誰在新的一年裏的運氣將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爭着吃,看誰也搶到那個有錢的餃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沒吃到的也好,這種搶着吃餃子的氣氛是最難忘的。

晚上八點整,我們全家準時打開了電視機,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那悠揚的歌聲,使人陶醉其中;那優美的舞姿,使人讚不絕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話,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聲小品,使人開懷大笑陣陣歡聲笑語盪漾在客廳上空。

我家鄉的節日作文8

五月初五是我國非常傳統的節日——端午節。雖然我的家鄉沒有江河湖水來划龍舟,不過每逢端午,還是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門前插着一束艾草或桃枝,更可以聞到從各家各户傳來的陣陣粽子的香味。

每到端午節,我都非常開心。去年端午節,我是在姥姥家過的,我們一家人在一起過節非常快樂。

姥姥包的粽子的原料很簡單,可是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我也不知道姥姥包粽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粽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端午節那一天,我來到姥姥家,剛一進家門,就聞到了濃濃的粽子味,我洗完手就來到了飯桌,看着大大的粽子,真想馬上就咬上一口,但我還是先喊了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到飯桌上一起吃。大人們沒都誇我是個懂事的孩子。

我非常喜歡端午節,因為我喜歡和家人一起過節,愛吃粽子,愛過端午節,愛享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我家鄉的節日作文9

在噼裏啪啦的鞭炮聲中,我們迎來了春節。今年春節我們提前回到奶奶家,除夕之夜,大家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好不開心。團圓飯過後,我們幾個小孩決定包餃子給大家吃。過年包餃子本來是北方人的習俗,但今天我們也興一興這個習俗。

一開始,堂哥和麪,堂姐準備肉餡。看着堂哥用力的來回揉壓麪糰,我們也躍躍欲試。但是他覺得我們太小,不夠力氣,就沒讓我們摻和。到面和好後,他卻犯難了——原來他試做的幾個餃子皮根本不象餃子皮的樣:有些又大又厚,有些又太小太薄。這時,我跳出來説:“讓我試試!”我心裏想,堂哥力氣大也是個麻煩,這下可以看我的了。我先從大面團裏分出幾份小的,然後用擀麪杖開始擀,不快不慢,不輕不重。不久,那一團團小麪粉在我手下成了一塊塊形狀相近,厚薄適中的餃子皮。堂哥看着這些圓圓的餃子皮,臉上露出了驚訝的表情。

剛好,堂姐從廚房裏端出準備好的餃子餡,為了節約時間我們決定邊做餃子皮,邊包餃子。於是,一邊,堂弟幫我把麪糰分成一小份一小份,我只負責擀餃子皮;另一邊,堂哥堂姐也在合作,一人放肉餡一人用餃子器包餃子。由於他們那邊用上了餃子器,包餃子的速度很快,一開始我們這邊還差點跟不上。可是我們也不甘示弱,我找出一套擀餃子的更好方法,加上堂弟的幫忙,速度也越來越快,最後竟然還超過了他們包餃子的速度。

等所有面團都擀完,一共包了六十多個餃子。水一燒開,我們就把餃子一個個下鍋。之前我們還擔心餃子下鍋後會煮爛,那樣我們花的工夫就會白費。但這些擔心是多餘的,餃子出鍋了!不僅沒有爛,而且一個個圓鼓鼓的,香噴噴的,令人垂涎三尺。我們把餃子分好,配上熱湯,端給大人們吃。他們一個個都誇口稱讚,我們的心裏也樂滋滋的!

經過今天這次包餃子,我知道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知道了父母平常的辛勞,更明白了只有勞動最光榮。

我家鄉的節日作文10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端午節那天,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

奶奶一般在端午節的前一天就準備包粽子了。拿出事先淘好的糯米,然後用碧綠的蘆葉包紮好,再放到鍋裏煮,煮時飄出的那股清香味饞得直叫人流口水。家門前還要掛上一束艾草,據説是可以驅趕蚊蟲蛇蟻。

很小的時候,就聽媽媽講過端午節的來歷。在楚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有着遠大的抱負,他寫出的改革朝綱,不但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反而把他拘禁起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屈原以死抵抗,跳進了汨羅河。屈原的愛國行為感動了當地老百姓,紛紛趕來的老百姓就往汨羅河裏投米粒,而米粒太小容易分散,魚吃不到會去吃屈原的屍體。於是人們想到用蘆葦葉把米粒包起來,再用稻草綁住,這樣魚兒就能吃飽,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了……

今天,我們仍然以端午節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忠心的愛國詩人-屈原。

標籤:節日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