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大學文化培養的兩個重要維度作文

作文1.03W

2010年新年伊始,詹姆斯?卡梅隆———這位因執導《泰坦尼克號》而至今仍保持着18億美元全球票房紀錄的電影奇人,讓中國觀眾欣賞到了他用14年時間磨礪出來的3D電影《阿凡達》。這股在歐美電影市場掀起觀賞狂瀾、半個月就在美國本土和海外市場卷得10億美元收入的文化旋風,以其用高科技特效打造出的超乎想象的外星動物、美輪美奐的外星植物和“世外桃源”般的外星生態系統,讓眾多人在目睹之時驚歎不已,感受頗深。

大學文化培養的兩個重要維度作文

正當人們對《阿凡達》所製造的科幻場景和特技效果讚歎不已之時,詹姆斯?卡梅隆的一段話卻從另一個角度道出了今天大眾傳播時代電影文化傳播的價值:“科幻電影是個好東西,你要是直接評論伊拉克戰爭或是美國在中東的帝國主義,在這個國家你會惹惱很多人。但你在科幻電影中用隱喻的方法説這個事,人們被故事帶了進去,直到看完了才意識到他們站在了伊拉克一邊。”這不僅再次印證了深植於所有美國娛樂大片中通過潛移默化所試圖傳遞的各種各樣思想的力量,也讓我們領略了在熱鬧喧囂的文化娛樂表象背後,西方文化又一次成功的“軟實力”展示。同時,它再度清晰地表明:文化不僅是今天的經濟,更是明天的政治。文化不但會有形地推動思想意識的傳播,而且會無形地實現價值觀念的傳遞。你消費了別人的信仰,卻有可能失去自己的星空……這些都從另一個維度提示我們,以文化人所擁有的勝於無形的潛在力量。

所以,大學文化要真實地實現以文化人的目標,絕非設計一個文化建設的層級架構、營造幾許文化節慶的熱鬧景觀就可同日而語。直面文化多元伴生的文化消費,“文”入所目,提升大學文化“文”的感受性;關切學生羣體內在的情感追求,“化”動所心,增強大學文化“化”的感染力,進而實現學生羣體對大學文化從情感體系到價值體系的思想昇華,應是大學文化以文化人的兩個重要維度。

一、觸目動心,提升大學文化的感受性

大學文化,與以制度文化見長、以形象識別為重、以物化產品的作為終端產出的企業組織文化相比,作為一種特殊組織文化,本是對大學中人們生存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抽象概括。其自身一以貫之的崇尚學術、嚴謹求實的文化性;追求理想、終極關懷的教育性;堅持真理、探索未來的時代性;反思批判、博雅御俗的導向性,更是大學文化區別於其他組織文化的顯著特徵。但不容樂觀的是,大學文化的這種“文”氣,在而今這個浮華躁動的社會中,正面臨着來自兩個方面的挑戰。

一是伴隨網絡文化的日新月異而呈現的多元文化形態下的千人萬面。在今日社會文化變遷的情境中,由粉絲族現象、“無厘頭”現象、“圍觀”現象等構成的社會行為文化,既能使草根百姓一夜間成為坊間英雄,也會使急功近利、尋求捷徑、貪戀浮華擁有市場,更使得真實的精神與偉大的倫理屢遭嘲弄和“惡搞”;以各種虛擬幻境和戲説史實等編排的網絡遊戲文化,讓流行文化接受者在虛擬的世界中放大強悍,無所不能,也讓沉迷者在現實中我行我素、肆意隨性;用“流行語”、各種版本的“模仿體”等支撐的大眾短信文化,在調試人們心情、增進人際交往的同時,同樣令傳統的主流語境邊緣化,或是淪為被調侃和戲謔的`對象。這些文化形態之所以在受眾中產生趨之若鶩的同質性,主要在於受眾接受和參與過程中所體驗到的鮮活的感受性。儘管它和大學文化的本質與品位格格不入,但卻在學生羣體中因為對個體感受性的充分滿足而不缺追隨的受眾。

二是伴隨“後現代主義”思潮的此消彼長而蔓延的對於文化的戲謔與消費。曾幾何時,文化是精英、思想、品味、修養的同義語。但今天,在強調多元、否定等級、崇尚差異、倡導個性的大眾文化推動下,文化則在相當程度上成了消費、娛樂、獵奇、玩諷,甚至是“惡搞”的替代品。在對現實生活零距離的複製中,基於快餐式、瀏覽式、隨意性、跳躍性、碎片化、淺閲讀的當代受眾接受特點,文化的現代表徵更多地突出了人們當下的生存空間,大量的信息語義都是對日常生活體驗與即時情感的直白描述,進而呈現給人們一種紛繁複雜、目不暇接的形象化世界。輕鬆流暢的八卦故事,充滿想象的美色場景,千奇百態的市井生活,“賣萌”爆料的明星緋聞,都使文化憑藉各類作品的視覺衝擊力和感染力,為大眾的娛樂追求和視覺需求提供了滿足各種各樣文化慾望的快速便捷的平台。而追隨流行,則是推動文化慾望轉化為文化參與行為的社會心理動因。

上述兩種情景清晰地表明,今天最易為人們感知、親和、追隨的意義世界,的確是一個更多地以視覺形象傳輸和表達為特徵的圖文世界。視覺傳輸和表達的直觀性、體驗性、現場感和真實感,都最易與受眾的現實情感和心理產生最密切的共鳴。它可以衝破社會文化層級、認知水平的隔膜而便於實現對事物表象的自我解讀與個性理解,也符合所有大眾的常規欣賞習慣,而這個圖文世界,恰與傳統的大學文化以文本為載體、以學理為精髓、以一元傳授為形式的意義世界,構成了鮮明的反差和相當程度的對峙。當今天的學生憑藉多元化、平權化、迅捷化的文化傳播載體,呈現分眾化、同質化、個性化的文化受眾特徵,追求真實性、實用性、新穎性的文化接收內容的時候,當大學文化的主流價值導向所提供的道德榜樣,遭遇流行文化的娛樂取向所推崇的明星偶像即時挑戰的時候,大學文化之“文”,如何通過符合學生羣體時代接受特點和生活感受性特徵的表達與傳遞方式得以彰顯,就成為大學文化建設中一個關乎以文化人針對性的現實問題。

這裏着重強調的是,在今天大學文化以文化人的建設中,我們在繼續以各種各樣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形態,滿足其鮮活的感受性和互動的參與性的同時,應特別着力提升校園媒體在大學文化傳播中的感受性。因為與無論是學生自發,還是學校組織的文化活動相比,校園媒體不僅是大學文化的標誌窗口,代表着大學文化持續的品位形象,而且也是傳遞大學文化精神價值的主流通道。其所構建和營造的“擬態環境”,本身就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客觀地説,在社會與時俱進的媒體發展演進中,當下校園媒體的發展狀態是相對滯後的。紙質媒體大多依然是領導者講話的文本記錄和過時要聞的重複晾曬;校園櫥窗大多隻滿足了“宣傳”而並非實現了“傳播”;即或是網絡新媒體,總體上也依舊保持着公告型的板式和程式化的語境。

因此,校園媒體如何在堅持大學文化自身高尚、博雅的價值追求,以清新超俗、昂揚向上的精神品格引導校園審美走向的同時,堅持普遍哲思的探索和大學精神底藴的獨特表達,以贏得學生的內心喜愛和真心認可;如何在承載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中,同樣承載學生的發展心理與閲讀期待,並持續完成對現實生活強有力的塑造和引領,以贏得文化的主導地位和多元挑戰;如何在當下國際化趨勢與高科技製作的視覺表達中,立足中國大學的文化基礎,彰顯出具有中華文化神韻的獨有特色,以贏得社會的持續關切和價值傳遞,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提升紙質媒體的圖文衝擊力和意義解讀性,使其由隨意瀏覽變為着意收藏;提升校園櫥窗的視覺表現力和情境再現性,使其由固定景觀變為延伸景緻;提升網絡新媒體的模式創新力和語境親和性,使其由威權話語變為朋輩呼喚,也應當是校園媒體以“觸目動心”來提升大學文化感受性的變革路徑。

二、賞心悦目,增強大學文化的感染力

眾所周知,與一般組織中其成員的相對穩定有所不同,歷來大學是不動的山,學生是流動的水。學生羣體的這種快速流動性,不僅構成了大學文化範圍的擴展性及其向社會文化的輻射與延伸,也同時顯現出在數年這個相對微小的時空中,大學文化“以文化人”的急迫性和艱鉅性。學生作為大學組織成員與一般社會組織成員的差異性,更加反映了大學文化作為與課堂教育和而不同、滿足學生羣體主體訴求的另一種教育方式,對於學生身心成長和精神成人的重要塑造性。理論上説,一個學生選擇了一所大學,也就在身份上首先選擇了一種大學文化。但這種身份認同能否有效地於潛移默化中無形地轉換為文化認同,“化”的思想能否植根於日常“文”的行為,則主要取決於學生在入學後開始的每一個文化要素與文化細節中,“化”所產生的感染力,客觀上能否有效應對多元文化的挑戰,主觀上能否超越既有現狀的藩籬。“化”的功能雖然重要,但“化”的效果才有價值。

然而,毋庸諱言的是,我們必須承認:在大學文化“以文化人”的過程中,客觀上不僅存在着諸多變遷的外部因素對“文”的品質的影響問題,主觀上也同樣存在着“化”的機理與學生的內在需求不吻合、不對接的現實狀況。我們往往樂道將大學的樓宇或校門作為文化元素,卻對其與學生成長的實際關聯關注甚少;往往好於鋪排場面宏大的文化場景,卻對學生真實的感受和投入的狀態把握不夠;比較習慣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語境方式展開文化闡述,卻對學生的接收效度和認同效果並不在意;比較喜歡如火如荼的文化頻度,卻對學生參與和滿意的程度缺乏量度……凡此種種投入與產出的不匹配、動機與效果的不協調,不但無助於以文化人的目的,反而還會引發學生因逆反或麻木而對大學文化的疏離。對於進入大學的任何一個學生來説,誰都不缺少對大學文化的認知渴望,關鍵只在於能否通過我們有效的、賞心悦目的“化”,使其真正建構起認知後積極主動的行為追隨。

從文化傳播的主體上看,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從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到李瑞環的《學哲學用哲學》,語言表達儘量通俗具體,寫作手法能夠對問題反覆闡述,寫作內容結合大眾思想實際,寫作特色緊扣時代需求、連通雅俗、深入淺出、依事論理,是使其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經典作品的突出特色。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校長那區區千字的畢業典禮致辭,也證明了巧妙運用大眾語言、緊密貼近受眾心理、恰當激發受眾角色的流行語境,同樣可以潛移默化地實現倫理道德的價值傳播和意義教化。

而從今天受眾接受狀態來看,有充分的依據證明,隨着社會的開放導致人們活動範圍的擴大,隨着信息化生活引發人們認知領域的拓展,今天人們的思想認知與判斷,將更多地來源於對現實生活的直接體驗與間接教育,來源於平等方式下的交互傳播與情緒感染。實際上,任何社會所倡導和傳播的思想意識形態要素,都是特定文化環境的組成部分。文化環境的顯著作用,就突出表現在它通常以潤物無聲的暗示、潛移默化的感染,對身處這種環境中的個體態度直接或間接地產生影響。也可以説,受眾對於思想文化及其所承載的意識形態,從可能性向現實性的轉換,從接收到認同的昇華,從認知體系朝信仰體系的邁進,不僅取決於理論化的正確性,更主要在於正確地“化”理論。當下國外大學視頻公開課在國內大學的持續走紅,同樣印證了再富有深邃哲思的理論,也依然可以“化”為一種賞心悦目的大眾品讀,形成口口相傳的文化流行。

因此,在大學文化以文化人的建設中,我們除了“觸目動心”地營造富有感受性的視覺傳達外,還要“賞心悦目”地製造富於感染力的文化流行。這裏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粉絲文化”是今天社會文化中最流行的一種形態,也是今天校園文化中最具人氣的一種現象。社會心理研究表明:人們之所以會對社會榜樣或偶像產生真心擁戴,並對其行為出現全心模仿而呈現“粉絲現象”,是源於彼此之間因為某種心態或狀態的相似而發生的情緒感染。如果這種感染髮生在大眾之中而非小眾層面,就會演進為一種流行或時尚的社會心理氛圍,而由此氛圍所提供的社會心理暗示,反過來會進一步有助於個體對於榜樣行為仿效的認同與強化。也就是説,個體情緒感染產生的行為模仿一旦成為社會羣體時尚,必然會通過藉此形成的環境暗示,潤物無聲地完成主導觀念的擴展與傳播,進而使個體在無壓力下對某種觀念和行為,產生無意識的自覺遵從。

這一過程啟示我們:大學文化所提供的價值導向,要真正“化”為推動大眾自覺仿效、具有“粉絲現象”的社會榜樣,除了榜樣本身的思想境界、行為示範和道德人格外,還應當至少具備三個要素:一是榜樣與大眾之間具有較高的生活契合度和社會認同度或彼此相似性,以形成感染;二是榜樣所推崇的行為植根並服務於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以易於流行;三是榜樣所倡導的觀念暗示不僅會形成蔚為風尚的積極的社會心態,而且會積澱為大眾感同身受的穩定的社會心理,以實現傳播。從“當代雷鋒”郭明義的“微博”竄紅,到杭州普通女性雙臂接住墜樓幼童的感人至深,實踐證明:越是與特定時代的社會大眾具有生活契合度的榜樣,越具有感染的影響力和榜樣的生命力。所以,將與社會主流價值共振的文化,詮釋和演繹為學生身邊的感動;用與學生內在情感契合的形象,把感動昇華和沉澱為生活中的感佩;以和現代大眾傳播相映的範式,將感佩擴展和弘揚為校園裏的感染,進而推動學生羣體行為的仿效與追隨,應是在大眾傳播的網絡時代,大學文化用賞心悦目的榜樣魅力“化”動受眾之心、激發公眾之情、引領學生髮展的有效方法和可以驗證的文化範式。

標籤:維度 培養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