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有關家鄉的小吃作文5篇

作文2.26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的小吃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家鄉的小吃作文5篇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1

説起家鄉的涼粉,那可謂美食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説到這兒,你一定知道我的家鄉。沒錯,我的家鄉就是涼份粉的“故里”——駐馬店。在家鄉中有好多著名的美食。有黃燜魚、確山風味芋頭糕、烙菜饃、粉漿麪條、賈灌湯包、豆渣玉米麪餅子,可這些都令人垂涎三尺,也足以讓許多人挪不開腳步了。可是在這些美食中,只有涼粉卻以獨特的形式吸引了我。早晨,我來到一條街。

突然,一陣陣香味就撲鼻而來,我立刻口水“直下三千尺”了。我喊到“來一份涼粉”。我等侍着,只見旁邊的顧客頭也不抬地吸溜吸溜着吃的。我也看着就眼饞。不一會,服務員將剛做好的涼粉端到桌上,白色的涼粉、綠色的黃瓜、紅色的辣椒油、土黃色的豆乾,這簡直是“色香味俱全”。我夾起一片涼粉放在嘴裏,涼盈盈的、美滋滋的,還沒有品出味哧溜一下滑進了嗓子眼裏。我嚐了一口湯,我不由得驚歎好喝,一股清涼已經傳遍全身。我又挑起一根涼粉放在嘴裏,這一次入口之後,原本看是勁道的粉一下融成了清涼的汁液,滑下食道:“真美味。”不知不覺中,滿滿一小碗涼粉已經見底了,有在一小口吮吸中消失不見了。

可是那個味道還是在我心裏,這個味讓我久久難以忘卻。可能到以後我就可能離開家鄉了,就可能再也嘗不到這個味道了。但是這個味卻讓我深深的難以忘懷。這就是我的家鄉小吃涼粉。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2

我呢,是土生土長的莊浪人,對我們莊浪是相當的瞭解。

莊浪是一個和諧安穩、熱鬧繁華的小縣城。在我們莊浪,也有很多風味獨特的小吃。 其中,最令人回味的是香氣迷人的莊浪包子!當然還有很多小吃,如:麻辣粉、土掉渣、雞蛋餅、菜夾餅等。説起包子,就讓人不禁地直流口水。莊浪的包子以其獨特的風味而出名,它的製作過程也有其特別之處。製作莊浪包子,要用莊浪本地產的土豆加上葱花和香油製作餡料,再用手工和麪製作麪皮,包制而成。這樣蒸出來的包子香味獨特、酥軟可口、口感極佳,是所有莊浪人的最愛。 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一起去吃包子,我非常高興。但,當我們來到店門前發現,所有的包子店都門庭若市,生意非常紅火。我們等了好一會,終於才找到了空座位。看着旁邊的叔叔阿姨一個個吃的津津有味,我安奈不住自己,想立刻美美的吃上包子。終於,我們的包子上桌了。我抓起包子開始狼吞虎嚥的吃了起來,逗得咯咯直笑。熱騰騰的包子灌上祕製的辣子湯,那味道簡直是美味無比啊!店裏還有好多外地人,都是慕名而來品嚐我們莊浪的洋芋包子。他們吃完包子,都豎起大拇指讚不絕口。

看來,我們莊浪的包子真的是很好吃啊,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希望有更多的人來我們莊浪,吃到我們莊浪的包子。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3

“賣糖葫蘆嘞——。”隨着放學的鈴聲,伴着學生輕快的腳步,落葉飛飛的小街傳來這樣的吆喝聲。賣糖葫蘆的小販,舉着一束圓圓的糖葫蘆,搖搖擺擺,緩緩前行。如風吹來般,帶來一羣學生,嚐嚐這美味的小吃。

冰糖葫蘆,是一種普普通通,但普遍各地的小吃。最純正、也是最老的糖葫蘆由山楂果做成,一顆一顆山楂果挑揀,串在竹籤上,像一顆顆掛滿燈籠的小樹,煞是誘人;在鍋上放幾塊冰糖煮成糖漿,拿山楂串一滾一蘸,山楂果表面就塗上了一層不薄不厚的糖漿,亮亮晶晶,“燈籠小樹”便更加炫麗;糖幹後,就成了令人讚不絕口的糖葫蘆。有時在糖漿裏摻進幾顆松子,咬一口,嘴先觸到糖漿表面細細的甜味兒,接着是香脆的松子,最後感到一點淡淡的酸,正好覆蓋了糖漿的甜膩,又留有回味的清甜,又香又脆又酸又甜……那滋味不得不讚歎!現在的糖葫蘆更是花樣百出:有的在山楂裏還填上一些淮山,不僅好吃還預防一些疾病;有的在山楂裏塞進一顆核桃仁,使松子的香錦上添花;有的乾脆不用山楂做了,改用各種水果,沾上糖漿,與山楂做的比起來毫不遜色。

冰糖葫蘆很久以前就開始生產了,據記載,冰糖葫蘆始於隋朝,那時的.冰糖葫蘆是人們眼中的新鮮物,和現在一樣受人喜愛。可見它的美味,真是百吃不厭,我們的家長,甚至長輩都有印象。小小的冰糖葫蘆,也盛滿了我們兒時的天真夢想。

“賣糖葫蘆嘍!”火紅夕陽將小販的背影拉長了,望着那“燈籠小樹”,我靠着窗又想起來。也許以後我們背井離鄉,但冰糖葫蘆的味兒,永遠在我心中,回味那酸酸甜甜的,童年。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4

淮南牛肉湯的由來:清乾隆年間,淮南人翰林大學士張政深研百草,擅長美食,曾任宮庭御膳高官,深得皇上厚愛。告老還鄉,回到山清水秀的淮河岸邊,將清宮祕方流傳後人。因此淮南牛肉湯以它特有的風味名盛淮河兩岸,傳遍大江南北,百吃不厭。據有關淮南牛肉湯鋪老闆介紹。淮南牛肉湯起源於安徽淮南謝家集區的孤堆回鄉。相傳該地生活回族為主,以牛肉作為主要的肉類,淮南周邊的黃牛(應該就是魯西黃牛),肉質較好。該地回族人自制牛肉湯食用。

孰不知該地漸漸做起牛肉湯生意,逐漸傳入淮南的李郢孜鎮、唐山鎮、楊公鎮、孫廟鄉等地,後以李郢孜鎮大菜市街附近比較有名。後傳至蔡家崗汽車站附近以及壽縣等地。逐步傳播多地方

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5

提起我的故鄉連江縣丹陽鎮的小吃,當屬肉燕最為出名,許多人慕名而來品嚐購買。但有一樣特色小吃能與之相媲美,那就是坑口村的手工線面。坑口村的線面純手工製作,有近百年的歷史,家家户户都會做。線面潔白如玉、麪條細勻、落湯不糊,把煮好的線面泡在排骨、豬腳或鴨子湯裏,加點自家釀的青紅酒,味道醇香,充滿味蕾。

手工線面雖然好吃,但製作過程複雜。從我記事起,一到晴好天氣,爺爺和父親母親從頭天晚上就開始忙碌了,準備好麪粉、食鹽等,和好面後早早睡下。凌晨三點左右起牀開工。首先是過條,只見爸爸的雙手不停地搓面,麪條像一條長蛇般不停地蠕動,媽媽隨着爸爸的節奏把搓好的麪條盤在大瓷缸裏,盤完後把大瓷缸放在木架子上。過條通常要過兩遍。其次是圈條。圈條很好看,媽媽首先拿出兩根竹棒,把它們插在木架的窟窿裏,然後從瓷缸裏取出麪條,把麪條圈在左邊竹棒與架子交接處,接着再圈在右邊的竹棒與架子交接處,以這樣的方式勻速左右不斷地循環。麪條在她手中不停地飛舞着,直到把兩根竹棒排滿。圈好後再把它們放在由兩塊直立的木板組成的架子裏。最後是拉麪,拉麪是將圈好的麪條拿到室外大木架子上拉,木架子有兩米多高,媽媽將圈面的竹棒一端固定在木架上,一端夾在手中,用力拉至變細,再固定在架子另一邊的窟窿裏。接着她用兩根竹棒從中間將粘在一起的線面分開,用力要均勻,否則三四米長的面就會從中間折斷,然後再拉至分開,她手中的竹棒像兩根指揮棒,起起落落的線面像是跳動的五線譜……最後一道程序是曬乾。一天站下來讓人腰痠背痛。每當我放學回家,瞅見媽媽在黃昏的餘暉中忙碌的身影,心中不禁一陣感動,媽媽爸爸辛苦了!

近幾年丹陽有些地方出現了機械線面,它的成本只有手工線面的一半,但做工粗糙極易斷裂。更糟的是有人以機械線面冒充手工線面出售,雖然多賺了錢,卻使這個豎立了百年的招牌有毀於一旦的危險。不過,現在縣裏也開始重視這一現象,聯合村裏出台了一些措施保護這個傳統手藝。

我愛手工線面,希望它能夠繼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標籤:小吃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