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關於孝作文通用15篇

作文3.05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孝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孝作文通用15篇

關於孝作文1

翻開一卷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我常常被他們的孝敬所震撼。然而,我更欣賞的是孔子教導我們的更深層次的觀點:孝道來自內心。

孔子和他的學生之間有一個故事

子友問老師,什麼是孝道?老師説,現在所謂的孝順,就是説我們可以贍養老人。但這是孝道嗎?

孔子接着問,你認為狗和馬可以養嗎?如果你只是讓父母有足夠的衣食住行,卻不發自內心地尊重他們,這和養狗養馬有什麼區別?

孔子和他的學生之間的簡短對話使我認識到許多關於孝道和父母的概念。事實上,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知道如何孝順父母。新生的小鳥知道如何走出巢,在巢中為老鳥尋找食物並餵給老鳥。作為人,除了物質上孝順父母,更可貴的是一種信仰,一種發自內心的愛。

這種愛雖看不見,卻閃耀着無比的光芒;雖無色,卻能洋溢着燦爛的光輝;雖無價之寶,卻能使人謙卑、高大、矮小、驕傲這種愛是從心生的孝道。

有人認為孝道是經驗的問題,是震撼的問題,是情感的問題,但他們往往忽略了一個細節,這就叫落實。人們只會動嘴談論這件事。就像狗,馬,牛和羊。只是修辭而已。古代孝敬父母的法典有很多,甚至説不出來,但真正讓孝敬天翻地覆的卻寥寥無幾。有人認為孝道是一種責任。他們為父母做了一頓美味的飯菜,為疲憊的母親揉肩,為父母洗腳、洗衣服——這都是孝順,都是發自內心的。往往這是贍養父母的責任,也是出自孝心、感恩之心。

紫霞問老師什麼是孝道。孔子還説了一個現象,他説:要孝順,最難的是對父母好。看看今天所謂的孝道,就是有些事要做,孩子們會趕着去做;在物質條件不是很豐富的情況下,儘量讓長輩吃喝。但這能稱為孝道嗎?

其實,長輩關心的不是吃什麼喝什麼,而是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每一位家長心中都有一個偉大的尺度,説它偉大是因為它有着前所未有的公平和清晰。在這個鋼廠裏,父母對孩子的愛在左邊,而孩子對父母的愛在另一邊。有時候我們有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甚至一個眼神發自內心。只要我們真誠,我們的父母就會覺得這個詞重千斤,重千斤。物質的東西真的很重要。給父母最好的食物,最好的衣服和最好的生活是責任和義務,但那不是所謂的孝道。

孔子對紫霞的孝道並不難理解。這也許是一個警告,但也是一個警告——對物質條件的熱愛永遠比心中的鋼廠還少。很容易使天平的右邊總是比左邊重。用世界上孩子的心來代替他們父母的金心。這座鋼廠將成為世界上最值錢的鋼廠,閃耀着耀眼的光輝,照亮更多充滿孝心的心靈。

孝道很簡單,只要用心,就會來

關於孝作文2

對於如何報答父母的恩情,不少學生表示長大後要給父母買大房子、買小汽車,而不屑於一些日常瑣事——題記

在感恩教育中,學生們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就是他們在生活中切實感受到的親情。然而對於如何感恩父母,他們的認知還比較模糊、零碎,往往缺乏感恩的具體行動。

中學生與父母相處十幾年,感動的事情有很多。在“感恩父母”的主題課上,學生們爭相述説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我發高燒的時候,媽媽揹着我去了很多醫院,急得都哭了。”“我爬山的時候,不小心摔在石頭上,頭上流了很多血,爸爸媽媽求醫生一定要救救我。”“上國小的時候,我讀書不好,爸爸總是陪我一起看書寫字,每天都很累。”……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報答父母、感恩父母呢?”有的學生説:“我要買三房兩廳的房子給爸爸媽媽住,我要買轎車帶爸爸媽媽去兜風,我要買很多很多的補品給他們吃,我還要……”有的學生説:“我要考出好的成績,將來找一份好的工作,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少學生認為幫父母倒杯水、打掃衞生等事情太小了,不屑一顧,他們表示長大後要做大事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我假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我們中間的一位同學長大了,很孝順,想感恩父母,但平時工作很辛苦、收入也不高。父母的住房條件不好,他想給父母買房,自己沒錢,銀行又不給貸款,他非常犯愁。如果你是這位同學會怎麼辦?”有的同學説:“我打很多工,賺很多錢。”有的則説:“我要想盡一切辦法,讓父母住上大房子。”還有的説:“我要給他們買好多東西,雖然買不起房子……”在這些話語中,我能深刻地感受到孩子對父母的一片孝心,但也覺得正確的引導非常必要。我將他們説到的感恩行動進行了分類:大事和小事,並引導他們反思自己的想法,學生在辨析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其實多跟父母聊聊天,常回家看看,或者多往家裏打打電話,再加上工作上的出色表現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安慰。在老師的温馨提示中,學生們若有所思,懂得了感恩父母可以從小事做起。

我為這堂課佈置的回家作業是:向父母説一句感謝的話,給父母送上一枝康乃馨、給父母洗一次腳……學生們認真地完成了這些作業,不再覺得彆扭。感恩,就是這樣實實在在。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人的文明最精細的表現在情感裏。”認知的發展不能代替情感的發展,因為人對某種價值的認同,不僅是認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並且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老師應努力使教學走進生活,貼近學生,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境,營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課堂氣氛,給學生充分參與的機會。在豐富的實踐體驗中,讓學生的情感得以激發,把教學的需求轉化為自己的需求。

關於孝作文3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啦孝,就好比人已失去啦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啦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在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蹟,其中在24孝中,有一則是“閔子騫勸父感後母”。感人至深。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啦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説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係。

冬天到啦,天氣十分寒冷。後孃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裏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着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説:“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啦,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啦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啦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啦,內面的蘆花飛啦出來。父親這才明白啦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一樣,呆呆地立着,羞愧得無話可説。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着勸父親説:“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現在的我們應該更要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啦,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和把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和拋棄。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關於孝作文4

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以來都是以孝為先。弟子規上也説過:“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涼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褥。”還記得,我在這方面的成熟是國中的生活帶來的。

我九年級前老是和父母犟,那時我爸媽有時會特別厭煩我,對我態度也不冷不熱的,我很生氣。因為那時我認為雖然我説話口氣差了些,但説的內容卻也是對的,所以我在九年級前經常和父母犟。九年級開始的時候好了一些,因為那時我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尤其是在暑假的時候。看着父母掙錢的不易,我感到了些許心酸。對父母的話也柔和了一些,也同時由於我住校的原因不經常在家,所以和父母的矛盾也不是很多了。再後來呢,也就是體育訓練期間,學校的辛苦和累更使我體會到了家的温暖,我開始依賴在家時的感覺。終於,我和家人間再沒有了隔亥。我似乎也從來沒有再和父母犟過並和他們吵過,我越來越能夠從父母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了,爸媽也沒有像以前那樣和我一般計較,並且處處關心着我,愛護着我。他們也能夠從我自身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了,他們也體會到我學習的辛苦和我所擁有的巨大壓力。他們為我做他們能夠為我做的一切。例如,會考前的一天,本來考試地點離家不遠,但我爸卻堅持讓我在考點旁邊找旅館住下。兩天的考試期間,父母和我一起住在旅館,單是那僅僅的兩天,爸媽就因為我的原因而自願花了幾百塊。我認為,是與父母彼此的相互理解使父母與我相互深愛着對方。那之後,我就深切地體會到了家的寶貴,同時,也瞭解到了孝的重要性。“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次謹訓……”孝是公民的法定義務,也是道德義務。

我曾聽説過一個叫做打虎救父的故事。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着父親去田裏收割莊稼。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脱離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詩頌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脱身虎口中。

通過這則故事,我感受到了楊香的孝。“孝不分老少、富貴貧賤,是人人可行可做的。”願我們能牢記這些話。及時把握行孝的機會,切莫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慟,至此追悔已遲。

關於孝作文5

忘記他那種玉樹他人,真誠分享朋友快樂的美德。

一次,顏回看到一個賣書的人和買布的人吵架。買布的人説:“三八十三,你為什麼收我二十四個錢!”顏回上前勸架説:“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錯啦!別吵了。”買布的人指豐顏回鼻子説:“你算老幾?我只聽孔夫子的,咱們找他評理去。”顏回問:“如果你錯了,怎麼辦?”買布的人説:“我把腦袋給你。你錯了怎麼辦?”顏回説:“我把帽子輸給你。”兩人找到孔子。孔子問明情況,對顏回笑笑説:“三八就是十三。顏回,你輸了,把帽子給人家吧。”顏回想;三八二十四才對呀?老師一定是老煳塗了。他只好把帽子給了買布人。那人拿了帽子高興地走了。這時孔子告訴顏回:“説你輸了,只是輸一頂帽子,説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説帽子重要還是人命重要呢?”顏回跪在孔子面前説:“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非,學生慚愧萬分!”就像我們所説:“退一步海闊天空“一樣,寬容使事情變得簡單,而苛刻會把事情變得複雜。其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碰撞。摩擦,只是看你如何去處理。多點寬容,多點豁達的情懷。多點自我批評,多點自我犧牲的精神,也許就救了一條人命。

有一位智者,和一個朋友結伴外出旅行。在行經一個山谷時,智者一不留神滑跌了,他的朋友拼盡全力拉住他,不讓他葬身谷底。智者得救後,執意要在石頭上鐫刻下這件事情。他的朋友問:真的有必要這樣做嗎?智者説:當然。於是,他在石頭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在經過某山谷時,朋友某某救我一命。刻完後,他們繼續自己的旅程。有一天,在海邊,兩個人因為一件事情爭吵起來,朋友一怒之下,給了智者一耳光。智者捂着發燒的臉説:我一定要記下這件事情!他的朋友説:隨你記,我才不怕!智者於是找來一根棍子,在退潮後的沙灘上寫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某海灘上,朋友某某打了我一耳光。朋友看過之後不解地問他:你為什麼不刻在石頭上呢? 智者笑笑,説:我告訴石頭的,都是我惟恐忘了的事

情,我要讓石頭替我記住;而我告訴沙灘的事情都是我惟恐忘不了的事情,我要讓沙灘替我忘了。智者用博大的胸懷挽救了友誼。

只有善待他人,才能把自己融入人羣,獲得友誼、信任、諒解和支持;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擁有充滿快樂的感覺,踏入充滿機遇的境界,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讓我們秉承真誠寬大的為人之道,熱忱勇敢地與人相處吧!

關於孝作文6

中華文化綿延千年,孝是其中一顆最璀璨的星。

於個人而言,孝是個人的基本準則,正如《孝經》所言∶“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身為人子,怎能忘記是誰忍着劇痛將你帶到這個世界,又是誰頭頂炎陽,用自己的血汗供你食糧。如果這樣都不心存感激,其為人耶?其曰人耶?

於國家而言,孝是忠的代名詞,對父母孝,則會對君主忠,故在漢代曾有過舉孝廉一説。推行孝道,有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中國自古崇尚孝道,推崇孝子,流傳着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比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郭巨埋兒。作為孝文化的傳承者,現在的我們應該更加地孝順父母,但事實好像有點相反,先輩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似乎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在他們的意識裏父母的付出天經地義,自己的索取合情合理,只貪圖自己享受,不考慮父母艱辛。

當代,啃老之風盛行,空巢老人不但湧現,團圓飯上各抱手機的鏡頭屢見不鮮,不禁感歎,時代在進步,幢幢高樓拔地而起,滿眼望去,盡是鋼筋混凝土的叢林。站在高樓之上,你是巨人,俯視着芸芸眾生,仰首長嘯,似有青天攬月之豪情壯志,但是,伸出你的手,卻觸碰不到親情,極目遠眺,卻望不到自己的家。我們離家越來越遠,與父母的心也越來越遠,有的人能做的只是在父母離去時,風光地為他們送行,讓他們在陰間享福,以盡孝道。而在自己的心裏則是滿滿的愧疚和深深的罪惡。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成了無數代人的感歎,曾經有人説過:世界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順,一是行善,時光匆匆,歲月荏苒,與父母一起度過的光陰是人生旅行中最幸福的一程。莫讓孝道成為遺憾從此再無為心靈遮風避雨的港灣。

孝不在言語,行動將做最好的詮釋。朱曉暉的事蹟,曾使億萬國人動容。面對命運的百般擠兑,生活裏的眾多溝坎,她對她卧病在牀的父親不離不棄,在小小的車庫裏,用十三年的相守詮釋了孝的真諦。孝道並不需要許多動聽的言語,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永遠是像朱曉暉那樣平凡的英雄,那些有過懦弱,有過自私,有過猶豫,然而最後選擇了勇敢,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堅定的人。

在一切都讓位於經濟發展的今天,孝的缺席也許是一種必然,但這並不意味着它應該沉默,被人視而不見。古人語:百善孝為先,讓孝沉默,將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悲哀,對此國家頒佈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將孝敬父母和尊敬長輩作為家庭美德建設的最主要內容。孝是一道我們要堅守的心靈防線。

孝可以在沉默中付出,但絕不可在沉默中等待。

關於孝作文7

孝敬父母是責任,中國有句古話叫“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報答他們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自古以來我國就流傳了一些關於孝的典故,例如:“漢文帝劉恆,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羣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我們為什麼要孝敬父母,不僅僅是因為孝敬父母是美德,這更是一種責任。父母生下我們並含辛茹苦的養育我們,無私的把他們的愛奉獻給。我們要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視頻:兒子與母親生活在一起,母親靠在菜市場賣菜為生。在飯桌上兒子經常對母親説:“媽媽,等我長大了我一定會孝敬您的”。這句話説了十幾年,直到有一天他母親累倒了,因為過度勞累猝死在樓下。兒子這才意識到自己所提的孝還沒有盡,正如那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孝敬父母是我們的責任,而且要從身邊做起,從平日裏的點滴做起。不要讓自己將來後悔莫及。

孝道從古延續到今日,經歷了許多個朝代,著名的有漢武帝時期,選舉孝廉。通過對父母的孝順程度來選拔官員,畢竟一個人如果連孝儘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還談什麼報效國家,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還有一些關於不孝的例子,例如:楊廣是楊堅的次子,封建慣例是皇儲“立長不立幼”,當皇帝本來沒有他的份,太子本是其老大楊勇。但楊廣很有心計,在父母面前偽裝得既老實又孝順。使計稱太子希望皇帝早死,楊堅聽了大怒,在公元600年廢楊勇為庶人,立楊廣為太子。但後來楊堅發現上了楊廣的當,決定復立楊勇,結果事未成,卻要自己的命。公元604年七月,楊堅患重病,楊廣認為當皇帝的機會來了,欲提前奪權,不料泄密,為楊堅知曉。更讓楊堅惱火的是,楊廣竟然調戲自己寵愛的女人宣華夫人陳氏。楊堅立即決定廢楊廣,傳位於楊勇。結果此事走漏了風聲,當晚楊廣先下手,將楊堅毒死在仁壽行宮的病榻上,得繼皇位,史稱隋煬帝。

孝敬父母是我們的責任、是一種美德。我們要繼承它並傳承它。

關於孝作文8

小弟是一個十分有孝心的人,尤其是對待老一輩。我們的爺爺外公去世很早,在我們出生很久以前。所以,在對待去世的奶奶以及現在已經94歲的老年痴呆的外婆身上,我都看到了小弟讓我覺得我做不到的孝順。

奶奶中風的時候,我們都還在讀着國小,我記得我是五年級,而弟弟是三年級。奶奶中風的第一個晚上從醫院回來,我記得那個晚上我在她隔壁抄着剛借來的學生版的《四庫全書》,那個時候我與家長的關係就已經開始不好。我依稀記得那晚,我在奶奶旁邊守候到夜深人靜,我不需要別人知道,我不喜歡他們那些大人——他們所有的大人,在我眼中他們除了自以為是和自私外就是要四處宣揚自己所謂“奉獻”,而這些更是我反感的。

弟弟不像他們,在奶奶第二次中風後我已經讀了國中,很少回來,但回來看到兩兄弟抬着奶奶到洗澡房讓她自己用一隻能動的手自己沖洗一下身子。這裏需要提一下的是,我有肉體潔癖,不喜歡跟別人接近,更別説幫老人洗澡,所以我一次都沒有幫奶奶與外婆洗過澡,我無法接受這個,而我弟弟似乎也感覺得到。不過,我還是會幫忙做着許多事情,推着奶奶的輪椅讓她出來曬曬太陽,在她從敬老院回來過個新年後離開那天早早起牀煮東西給她吃然後目送她離開。但我所做的都非常簡單,沒有弟弟們所接受的那麼難以接受。

我要説的是,上次一起端飯給外婆吃,表哥把外婆從牀上抱下椅子坐好,我拿起外婆的棉鞋子準備給她穿上,而捧着碗的小弟説他來,隨即把碗給我,他拿起鞋子,用手輕輕拍了一下外婆已經粘了沙土的雙腳再把鞋子給她套上。在我喂着外婆吃了兩口飯之後,小弟洗手回來説讓他喂。在這個過程我注意到外婆的指甲又黑又長,就去舅舅那裏找來指甲鉗。待胃口好的外婆吃完一盤飯和湯菜,我拿着指甲鉗動作笨拙地無處下手,洗好碗的小弟過來拿起指甲鉗依然是那句讓他來,一變剪着一邊説不知外婆有多久沒有剪過指甲了。

我想説,小弟雖然口頭上不會表達什麼,但是在外婆與奶奶身上,我看到了深深的感情。我做不到的、大弟弟做不到的,甚至連奶奶的那幾個兒子都做不到的,小弟都可以做到,這是讓我震撼的,但這些又明明是我和其他人理所當然也應該做的。但有些事情,有些大男子主義的男人就是做不到,不是大男子沒有男子主義的我也是做不到,而小弟可以。

關於孝作文9

昨天看一個法制電視節目。説的是一位母親把兒子告上法庭,為的是討要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費的事。

老母親七十多歲,白髮蒼蒼,膝下有四個兒子,被告的是大兒子和二兒子。大兒子在法官的勸説下,很快答應把託欠的贍養費補上。那個二兒子,説了很久,怎麼都不同意。理由其一,母親的財產我沒拿到,憑什麼得的時候沒我份,拿錢就找上我?理由其二:母親拿我們的錢,自己不捨得用,全貼給了三弟和四弟!我寧可把母親接到自家,養老送終,也不願意出這每月一百元的冤枉錢!

原來老母親的三兒子年到四十,剛成的家,小兒子三十多歲,到現在也還是單身。憐貧濟弱之心,便是平常的人,也是有的。何況一個母親?老母親看三兒子四兒子可憐,平常或偏心一點,接兼一個兩個,想來也是有的。

咋一聽那二兒子的話,似也是有道理的。他願意把母親接到自家,養老送終,可見並不是完全沒有孝心,只是不願意把錢白白送給那兩個早已成年,早該自食其力的弟弟!

可是回頭一想,贍養老母親,是一個兒子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一個母親,有權力選擇接受兒子贍養自己的方式,也有權自由支配自己所得到的贍養 費。且不説老母親是把錢給自己的親兄弟,哪怕她把這點錢捐給慈善機構,那也她的自己喜好。作兒子的,只需要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就好了。

那個二兒子,卻不明白這一點。任法官, 母親怎麼説,他只一句話:“給錢我不願意,如果把母親接到自己家養老就可以!”那一場庭審,是在一塊農田裏進行的,到後來僵持不下,天就下起雨來。可能天也聽着動情落淚了吧,想想一位老母親,十月懷胎,含辛茹苦,把兒子們一個一個拉扯大,到老了,卻要為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費,和親兒子對薄法庭!

到後來 ,因下雨,庭審轉移到了居民的家裏。那一位不屑的兒子,甚至因一語不和,和自家的兄弟動起手來。老母親到此時,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悲痛,在眾人面前嚎啕大哭,讓旁觀者無不動容。

我看到此時也是百感交集。記起以前看過的一個孝心故事:長大在城裏買房成家的兒子,為了盡孝心,把年老的父母接到自己家享福。可是在鄉下生活習慣了的父母卻很不適應。再之與城裏的兒媳各種生活習慣的不同,反而過得鬱鬱寡歡。後來父母回到鄉下的家,有鄰里嘮嗑,種種菜,喝喝茶,反而過得更開心。後來兒子才忽然領悟到:孝心不是按自己的意願讓父母吃好穿好,而是兒女依照父母自己的意願開心的活着。

是啊,人只有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活着,才會覺得開心。普通人是如此,老人家更是如此。 孝順孝順,只有順從父母的意願,才是真正的孝。又有多少兒女,真正領悟了這一點呢?

關於孝作文10

親愛的朋友們:

泱泱中華,禮義之邦,道德傳統,源遠流長。在這金風送爽,丹桂飄香的十月,我們又迎來了九九重陽和第27個老人節。

孝,是人性的根本,是人倫關係的傳承。古往今來,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養。父母對於兒女的慈愛,出於本能,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兒女對父母的孝敬,天經地義,是親情的反哺與回報。

孝順父母、敬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體現。一個懂得並踐行孝老愛親的人,是人格高尚的人;一個孝老愛親的家庭,是最温暖的家庭;一個孝老愛親的社會,是和諧發展的社會;一個講求孝老愛親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因為,我們都有老去的一天,我們終將也會成為老人。親愛的同胞們,讓我們攜起手來,用我們的孝心,用我們的真心,用我們的熱心,用我們的點滴行動,匯聚敬老的温暖,譜寫出孝老愛親的美德華章——

如果您是遠在異鄉的遊子,那就請您拿起電話,與留守在家的父母親人説一聲辛苦,訴一下思念,問一聲冷暖,多一句囑咐,用最誠摯的語言拉近時空。因為血濃於水的思念很美,真的很美......

如果您尚為人子女,那就請您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為他們多做一次飯,多梳一次頭,多洗一次腳,哪怕只是回家多蹭一次飯......老人的歡樂,與金錢無關!

如果您已為人父母,那就請您做好表率,用您的一言一行將敬老愛親的美德代代相傳。對於孩子,您的今天,就是他們的明天;您今天的言行,必將是他們明天的榜樣。因為,只有今天的"孝",才會有明天的"被孝"。

如果您是社會成功人士,那就請您用您的愛心,為更多需要幫助的老人伸出援手,送上温暖和關愛。您奉獻的是勞動或勞動的結晶,老人們收穫的是快樂和希望! 因為你,所以有愛,我們的生活才更美好,我們民族的光榮傳統才有了更好的傳承!點滴行動匯聚温暖。親愛的同胞們,網民朋友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用行動傳播美德,用愛心温暖社會,讓孝老愛親的文明之風吹遍十星故里。最後,願天下所有的老人都健康、幸福、快樂!

縣文明辦

**年10月

關於孝作文11

我有兩個女兒,一個叫張楠,一個叫張楊。

張楠是我親生的,張楊是弟媳所生。張楊一歲那年,弟弟弟媳因車禍雙亡,我便收養了張楊。張楠比張楊大半歲。我對兩個孩子都一樣關心,一樣疼愛。但是,我心裏總有些憋屈。

兩個孩子在同一所中學唸書。張楊每到星期天都趕回家,幫我做一些家務事,對我體貼入微,可是張楠卻總不見蹤影。我問張楊,張楠為什麼不回家,張楊説張楠要補課。

但我心裏犯疑。那一天,我特地去學校看個究竟,有老師帶路,老師跟張楠説:“你媽媽找你。”不料張楠躲躲閃閃,小聲地説:“她是誰?我不認識。”老師用驚奇的目光看着我:“你不是要找她嗎?”我立即改口説:“不,不,不,我找張楊。”那老師又帶我去找張揚。

“張楊,你媽媽找你。”老師大聲地對張楊説。張楊聽説是我找她,立即跑過來拉着我,高興得不得了。“媽媽,你怎麼來了?”張楊本來是叫我“姑媽”的,但興許是聽到了老師剛才的話,便改口叫我“媽”,我也高興得不得了。“傻丫頭,不歡迎我嗎?”“歡迎歡迎!”這時,迎面走過來幾個同學,她立即向同學們介紹:“這是我媽媽。”幾個同學異口同聲地叫:“張媽媽好。”這回就這樣過去了,張楊的表現讓我感到很欣慰。

一天,鄰居喊:“張媽,你女兒的電話。”我想,張楠的電話,肯定沒有好事。“媽媽,學校開家長會,你明天早一點來喲!”電話那頭傳來的甜美聲音分明是張楊的。我想,這孩子乖巧又孝順。唉,張楠為什麼不打電話呢?

第二天我來到學校,張楊早在校門口迎接我了。我參加了張楊的家長會,張楊的老師拉着我的手説:“張媽媽,你辛苦了。你看,你教育的孩子那麼懂事,對長輩又那麼孝順……”

聽到這一番話,作為養母,我感到很欣慰,很滿足。

後來,我也參加了張楠的家長會,快散會的時候,張楠的班主任説:“你是張楠的姑媽吧?你看,自從張楠的父母出車禍以後,一直是你收養她。你腿腳又不靈便,真是難為你了。”

我一怔,但立即放緩口氣問:“是張楠告訴你這些的吧?”

“是呀,張楠很感謝你呢。”

我明白了,張楠不願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承認我是她媽媽,是因為我是一個瘸子。

作為母親,我真是憋屈。兩個女兒,一個孝順,一個叛逆,今後,該如何面對這兩個女兒呢?

關於孝作文12

對父母尊敬,對母親敬畏,對父親感激……

這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一直不變的傳統。五千年,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任務,也不是今天這樣明天就是那樣的純粹玩樂。它,是你一直需要守護的親情與感情。

父親給你了完整的基因,他使你得已成型,漸漸地待到你出生,又看着你長大,最後望着你成家立業走上社會。可能會與父親長的不一樣,但是不能忘記的是你的生命是他給你的,你的血液有着他的三分之一。始終不能忘記你是你父親最值得驕傲的接班人……

“母親”是個值得驕傲與與人尊敬的稱呼,她不但是給了你三分之一的血液,也是給了你一個你第一次必須住進的温暖的房間的人。每個人的第一套“房子”都是母親含辛茹苦十個月給你“買下”的房子。這或許是你爸爸造成的,但是最後的你,還是應該懂得這樣個給了你生命的人,媽媽為了你痛苦得死去活來。你安詳的來到了這個世界,事實上剛來到這個世上的你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不單單是成家立業、娶妻生子。最重要的是使這兩位給了你生命的年輕人,陪伴他們的後半生,使他們得到幸福。

特別是媽媽,她在懷胎十月中……可能你並不知道,整天吃不下,還嘔吐。睡覺睡也不踏實。每天挺着大肚子要都直不起。到最後還要受多少罪才能把你生下來。也許吧,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每個婦產科大夫才能明白吧……也可能等你老婆懷孕了你才會懂得吧。

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孝”字,它承載的卻是你與你父母多少年的牽絆,是父母知道你在外給予你的多少牽掛。是在你被別人欺負的時候父親替你主持公道,是母親知道你在學校吃不好,給你送去的燒肉丸。當你享受爸爸的凱旋迴歸、咀嚼着媽媽香噴噴的小肉丸時,你就應該明白他們對你寄託着遠大的希望。

有人説“孝”不過是看到別人衣袖間別着的黑布孝。但是,這卻是要遭天譴的!他們給了你生命,不是使你直接養老送終的,是寄予了子女會使自己幸福,相信自己的子女都能有用成才。想一想:一到二十歲,整整3700日。父母使子女白白吃了二十年的飯,睡了二十年的牀,不是到頭來一句“替你養老送終就是了”這不是孝的含義。

“百善孝為先”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一直以一種簡單卻並不容易的孝作為個人的勉勵。傳承了中華五千年無形的“自然遺產”。至今中國,一直視“孝”字為做人的根本。

關於孝作文13

三皇五帝時代舜孝感天地的故事,傳至今日,四千多年的時光流過。然而,孝,依然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我想,這是因為孝是一種傳承。《大學》有言“上老老而民興孝”。孝,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老老”的身體力行之中薪火相傳。

大至國家,孝道被大肆推崇弘揚,縱然時代更替,孝是統治者治國理政永恆的主題之一;小至家庭,父母做榜樣,兒女是學徒,在潛移默化中將孝代代相傳。

孝,是責任在肩。最先讓我體會到這一點的,便是母親。那年姥爺因車禍而身患重病,母親與姐妹幾人輪流值班,悉心照顧姥爺。哪怕工作再忙再累,母親也會精心準備,為姥爺做平日愛吃的飯菜。然後,頂着烈日擠着公交一路顛簸來到醫院。在那裏,母親打開香噴噴的飯盒,耐心地將飯菜一口口地喂入姥爺嘴中;而後,用熱毛巾極輕極細緻地擦那張因為子女勞苦奔波而被歲月刻刀無情刻畫的面龐;接着,用蘸着温水的棉籤,一遍遍地將姥爺那如久旱土地般的嘴脣濕潤……一件又一件,母親都做得細緻入微,令人動容。在一旁默然觀看的我,雖然年幼,卻也品得出母親那一片孝心。母親的呵護備至,讓我意識到,孝除了有它潤物無聲的一面外,還有其沉甸甸的一面。這一面,便叫做責任。這是一份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的責任。因此,它雖壓在肩上,但仍能讓人感到欣慰與幸福。母親的一舉一動都被我看在眼裏,刻在心中。它時刻叮囑我,倘有一天父母卧病在牀,定要推開一切宂雜之事奔赴家中,坐在他們的牀邊,握住他們的手,就像他們曾對他們的父母做的那樣。

孝,是一如既往。打我記事起,父母便每週末都要回爺爺或姥姥家去看望他們,為他們做一頓飯,捶一捶背,陪他們説説笑笑,給這位相伴自己幾十年的老人帶去歡樂,替他解一解閒悶。我也漸漸地從這一週一次的拜訪中,瞭解到老人們獨自在家的孤悶及他們對兒女陪伴的渴望。電視上有太多的公益廣告呼籲人們常回家看看,然而能像父母這樣一如既往的又有幾人呢?許多人一時熱血來潮,帶着禮品便回家看望老人,但卻好景不長;更有太多的人因為忙碌的工作而忽視了年邁的父母,最後只得在墳前痛哭“子欲養而親不待”。與其徒然後悔,不如好生珍惜。我相信自己長大後,定然會效仿父母,一如既往,每週一訪。

孝,是一種傳承。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兒女從父輩那裏,一點一點地體味孝,潛移默化中學會孝。孝也就這樣以言傳身教的方式不斷地傳承,歷久彌新。

關於孝作文14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亦有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可見,“孝”對一個人的品學修養來説,至關重要。“孝”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人本能地產生感恩父母的思想和報答父母的行為。“孝”是一根教鞭,教人懂得感恩,鞭策我們在精神追求中不斷進步。“孝”能促使人積極向善、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有“孝”伴身,我們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必能走得更遠、攀得更高。

東漢末年的陸績,小時候到袁術家裏做客,臨走時偷拿了幾個橘子,被袁術發現。卻原來,他是要帶回家給母親吃,袁術也被其感動。後來他發奮讀書,求取功名,終有所成。“孝”或許不是他取得成功的絕對因素,但絕對是其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時候,有一個叫閔損的人,他的生母不幸去世,父親就娶了繼母。後來繼母又有了兩個孩子,繼母偏愛自己的孩子而冷落他。數九寒冬,父親讓他驅車,但因瑟縮發抖而韁繩脱手,父親以為是他怠慢了,就用鞭子打他,卻見蘆花紛飛。原來繼母給他做的棉衣用的是蘆花,而給自己孩子做的所用是棉花,知道原委後,父親便欲休掉繼母,閔損卻苦苦哀求父親留下繼母,這樣兄弟三人才不會都受凍。這節操何嘗不是捨己為人的最美詮釋啊!

漢文帝劉恆,在母親重病卧牀後,仍能百忙之中親自侍奉母親。母親的湯藥在他親自嘗過後才放心地餵給母親喝。他的仁孝感動天下,遂天下大治。而他貴為九五之尊,究竟是什麼讓他屈尊在母親牀前精心侍奉呢?是什麼使得國泰民呢?是他的“仁”,是他的“孝”,是“孝”讓他名垂青史。

“孝”,不侷限於古時,縱在當今現代亦被人詮釋的淋漓盡致。新中國的開國大將軍許世友曾經四跪慈母。身為一方將領,在探親時仍能給母親磕頭問安,可見他對母親的真摯感情。他的孝心不僅在軍中廣為傳頌,更是為廣大人民羣眾樹立了精神楷模。

縱觀歷史長河,無論平民百姓亦或是王侯將相,但凡有所成就者,無一不有“孝”之品行。“孝”是一種精神象徵,是發自內心地對父母的感恩回報;“孝”是一種積極的精神引導,引領我們在茫茫大海中乘風破浪,在坎坷人生路上披荊斬棘。

堅定我們的“孝”心吧,那既是對父母生養恩的回饋,也是對我們的人格要求。讓“孝”口常開,“孝”心常在。知“孝”者,海納百川;為“孝”者,“孝”傲天下!

關於孝作文15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是百行之首,百善之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也是我們的家風家規。

爸爸常常給我講,他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對他的教育就很重視孝心教育,經常給他講一些古代關於“孝道”的故事,在生活中也經常善於發現他們一點一滴的孝行,而且將這種孝行用“放大鏡”放大,在潛移默化之中,悄然無聲地將這種“孝道”一代一代傳承着。

現在,我們和爺爺奶奶分開住,爺爺奶奶住在柏合,每週回去看望爺爺奶奶是雷打不動的規矩,沒有不可抗的原因,爸爸媽媽都會帶着我回家看望他們。回家後,一家團圓,大家坐在電視機前、坐在飯桌旁拉着家常,天氣好時陪着爺爺奶奶到田埂上走一走,曬曬太陽。這是平凡人的平凡故事,這種陪伴給爺爺奶奶帶來了快樂,這是孝心的踐行,這是“孝道”的示範。

在對我的教育中,爸爸媽媽沒有説教,而是一次一次的以身作則。我從牙牙學語開始,給爺爺奶奶遞一個蘋果,端一杯水,這種不起眼的小事,爺爺奶奶都會歡心地稱讚道:“我們小孫女好有孝心喲!”正是這一點一滴地積累,我才踐行着這種“孝道”。爸爸一直清楚地記得,在幼兒園時,我發了一片面包,悄悄地給他們帶回來,説:“媽媽,這是老師多發給我的麪包,你吃吧!”在國小時,老師獎勵了兩顆糖,我小心地放在書包裏給他們帶回來,説:“爸爸,這是老師獎勵的糖,只有兩顆,你和媽媽各一顆。”老師在課堂上獎勵了幾顆小豆豆,我捨不得吃,帶回家來説道:“媽媽,這是老師獎勵的,我們和爸爸一人吃幾顆吧!”學校發了雞腿,我沒有捨得吃,用衞生紙包好,下午放學回家,興奮地告訴我們“爸爸媽媽,我給你們帶了雞腿回來!”……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其實我也想吃,但是我更希望和爸爸媽媽分享。爸爸説這正是孝心的體現。週末我看到爸爸沒有吃早餐就開始工作,會親自衝好了牛奶麥片給爸爸端到書桌前,當爸爸停止敲擊鍵盤,端着麥片,大口大口地吃着,並幸福地説道:“女兒真有孝心,謝謝!”我的心裏好不温暖!

有了孝心才能“推已達人”。愛自己的父母、長輩,這是“孝道”,將這種愛延伸到愛自己的老師,這是“師道”,將這種愛延伸到愛自己身邊人,這是一種“友道”。爸爸媽媽將“孝道”教育延續着,我的孝行、尊師重道和團結友善已走在路上。

標籤: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