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熱門】古詩作文3篇

作文1.53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作文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古詩作文3篇

古詩作文 篇1

在我們中華民族的五千多年的畫卷中,有一筆不可磨滅的絢麗色彩,那就是古詩詞。

“鵝鵝鵝……曲……曲項向天歌。”書房內穿出了吞吞吐吐的背書聲。我背得非常吃力,頭腦裏一片空白,只是死記硬背。隔一天,媽媽讓我背誦一下《詠鵝》,可是我腦海裏的古詩,彷彿被微風吹散了,一字不留。“你怎麼又忘記了,昨天不是背熟了嗎?”媽媽批語了我幾句,我又能怎麼樣呢?只能低頭背書了。晚上,鳥兒停止了鳴叫,昆蟲落在樹葉上,而花兒早已埋頭睡着了,但書房還傳出背書聲。一詞一句,一句一停,一停一思索,時間就這些匆匆流逝了。

也不能一直這麼下去,於是媽媽給我介紹了一種方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看到每首古詩,我都會讀上十來遍,自然就會背了。但僅僅背又有什麼用呢?於是,每當我背完一首古詩的時候,我都會藉助書籍或因特網,來諮詢它的背景故事。比如説《贈汪倫》,就是在明媚的一天,江水蜿蜒,一葉小舟停泊在江畔。李白準備乘舟而去,正要抬腳一聲聲爽朗的歌聲在天地間響起,慷慨激昂,他早已聽出這是他的好友汪倫的歌聲,心中感慨不已:“他這是來送我嗎?桃花潭水千尺深,也不及汪倫對我的這一番情誼啊!”就這樣李白揮筆寫下了這首古詩。就用這樣的方法,我不斷練習,在某個街角與古詩相遇,慢慢與它走近。

經過了酸、苦之後,終於迎來了甜。從當初的死記硬背,到如今的倒背如流,甚至還能寫一些關於平仄的古詩。語文作業有背古詩時,我都會利用下課的五分鐘,背下古詩,等放學回到家,再尋找古詩的背景故事。用這樣的方法,每次回顧之前的古詩,腦海裏總能浮現出一些美麗的畫面:紛紛揚揚的大雪,帶着一縷清香的微風,在滾滾江水上的獨木舟,借酒消愁的詩人……其實,古詩並不是向檸檬一樣酸的,也不是像苦瓜一樣苦,而是帶着一縷芬芳的甜的滋味……

古詩,像一束陽光,給我帶來了温暖;古詩,像午後的涼風,讓我感到清爽愜意;古詩,更像一位良師益友,給了我很多教益。在詩海中漫遊,星光在藍天拂過,那便是人類的智慧,我伸手捕捉,拾取詩中的諄諄細語……

古詩作文 篇2

美,它無處不在。在生活中、在景色中、在人羣中,只要我們睜大眼睛,就會發現美。

“古詩詞”這只不過是三個普普通通的字而已,但它卻包含了千百年來人們的文化底藴。

有一次,我正在看杜甫的《春夜喜雨》,覺得有些無聊,便開始看起下面的註釋。看着看着,我便覺得自己彷彿身置於一個下雨的夜晚當中,春雨並不吵,反而細膩又無聲。過了一會兒,雨漸漸停了,到了白天時,再向花叢中眺望,卻發現花朵已經變沉,垂下了頭。我正陶醉於這美麗的景色之中,突然媽媽喊着:“吃飯了!”我才猛然醒過來,環顧着四周,哪兒有什麼花叢,自己還坐在書桌前呢。我還有一些意猶未盡,不禁嘖嘖稱讚道:“太美了!”

更有一次,我在看李白的《月下獨酌》,便開始仔細品味“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千古名句。這時,我彷彿站在黑夜之中,一抬頭便望見二十米遠的李白,他正孤獨地舉起酒杯,喝了起來。一會兒,他便舉起酒杯,對着那輪明月又對着自己的影子,然後喝了下去。那時,我不禁感歎:“大詩人李白竟也有這樣孤獨的一面。”這時,只有一輪明月和自己的影子可以陪伴他。於是,我便一直站在那裏,望着李白……

美,在古詩詞中,在課堂上,在生活中,它使我無限神往,更使我陶醉其中。

古詩作文 篇3

説到詩,與我而言,有喜歡的,也有無感的。我認為詩和人之間,是有共鳴一説的,愛詩的人,必定是與某個詩人,或者某個派別的詩有共鳴的。而我,在看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之後,深陷其中。

這句詩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春秋時孔子偕徒外遊,忽聞道旁有哭聲,停而趨前詢其故,哭者曰:“我少時好學,曾遊學各國,歸時雙親已故。為人子者,昔日應侍奉父母時而我不在,猶如‘樹欲靜而風不止’;今我欲供養父母而親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難忘,故感悲而哭。”歎人子欲孝敬雙親時,其父母皆已亡故。

父母的養育之恩已經不必再説,但是,作為父母,言傳身教把孩子帶大,除了養育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怎麼做人。一個孩子,在離開父母之後,有很好的發展前途,不是應該感謝自己的父母嗎?等意識到要供養父母時,雙親都不在人世,這是多大的`悲哀?

都説人不能忘本,這個本不在於別的,而在於自己的父母,我已經無法數清我的父母在我十幾年的歲月中為我做過多少事情了,那那些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人呢,就算孩子再大,依舊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依舊會愛着他們,依舊會做什麼事情都為孩子着想,父母不就是這樣的存在嗎?

而作為孩子的人呢?為什麼要等到“親不待”了才“子欲養”呢?這句詩承載了多少孩子的後悔,更可怕的是這份後悔後面,父母的心酸和無奈。中國有一句諺語“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雖然在以前,是因為那時候的習俗,但是現在呢?不也有很多人是這樣嗎?當我們在指責那些打掉女兒的父母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想想,作為父母,是多怕自己養大的“甜白菜”被“豬拱了”啊。

其實,作為孩子,作為一個人,父母和孩子,莫過於最重要的存在,我們總不能等父母不在了才開始後悔吧?後悔又有什麼用呢?而父母的父母或許已經不在了,他們把情感都放在孩子身上了,我們應該給他們迴應。子欲養,而親不待,孩子要贍養父母了,可是父母已經不能等待了,無盡的悲哀。

想那孔子遇見的哭者,他心底的自責和後悔一定似翻江倒海一般席捲,毫無退路。雖然父母希望孩子有前途,但是在有前途的路上,我們可不可以,把父母一起帶上?像父母對小時候的你一樣對待他們?不管生活有多艱苦,他們都希望孩子可以在他們身邊,那是精神上的“養”。

借樹欲靜,而風不休不止吹之為喻;

比子欲養,而親不在不待世之為實。

標籤: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