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肖申克的救贖的讀後感

作文4.4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贖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肖申克的救贖的讀後感

肖申克的救贖的讀後感1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小説塑造了安迪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角色,在涉嫌殺害妻子和情夫,被判處無期徒刑這樣一個絕望的環境下,他用自己,告訴我們:人如何在最壞的情況中活下去。

人性存在着諸多的可能性,安迪帶給我的震撼在於他可以透過人性的搖擺不定和脆弱性這些現象,用一種很極致的客觀性,通過這些表面,直達人心最深處的軟弱,並且嘗試着去理解這裏面的人性。人是一種很容易被環境所操控的生物,而極強的自制力,才能讓我們在最壞的情況下活下去,或許,我們都需要一場“越獄”來救贖自己。

喜歡安迪,喜歡他那種發自內在的光芒:無論何種境況中,都相信自己的價值和力量。小説中的布魯克和安迪兩個角色形成鮮明的對比,布魯克在多年的監獄生涯中,已經被體制化了,他的自由意識被剝奪了,出獄後的他,反而對生活感到恐懼,無所適從,甚至極端地想要通過再次犯罪回到肖申克的監獄中。

安迪不同,他對現實時刻懷有警惕和剋制,在內心真實的感受到自由,不被規則所束縛。他會審時度勢,對現實社會做出恰當的妥協,利用自己的智慧,為自己謀取一定的福利。通過自己的經商頭腦,和典獄長周旋,安迪爭取到圖書館管理員一職,並且為圖書館的擴大不斷地努力着,讓更多的身邊人能從中受益。

一個人的內心得有多強大,才能在被完全孤立的情況下,不被外部世界所體制化,不斷地尋找和世界周旋的方法。在肖申克的監獄裏,安迪被囚禁了二十年之後,終於越獄成功。他曾經向好友瑞德透露,出去之後,他要在墨西哥海邊的一個小鎮定居,因為在太平洋這個充滿陽光的地方,沒有記憶,他可以做一個真正的自由人。自由有多大的重量,一個人又有多大的力量,這是《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小説帶給我們的質問。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我想,自由不是一個結果,它從來都是一個過程。真正的自由在於會審時度勢,做出恰當的妥協,懂得剋制,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的讀後感2

初讀《肖申克的救贖》這本書是在高中,再讀這本書是在前不久。一本好書,總是想要讓人讀了一遍又一遍,回味良久,像是刻骨銘心的一件事,在心中留下烙印,久久不能忘懷。同名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看之後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即使困難重重,也堅定不移的相信希望。

我們讀的每一本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在書中與內心的自己相逢,使書中的力量轉變為自己的力量。在今後的生活中充滿希望,更加從容,滿懷自信。

沒有經歷痛苦,就沒有真正的快樂,是故救贖之前,必先承受痛苦的煎熬。如果説不幸是一種巧合,那對於銀行家安迪來説,當他發現自己妻子有婚外情時,內在的良知他並沒有選擇槍殺他們,而時間上的巧合讓他揹負了永遠無法贖清的罪孽,不幸的生活從此由肖申克監獄開始了。

然而,雖然身體和精神上在飽受折磨,但是安迪沒有失去生活的信心,每天堅持看書,磨石頭,下,二十年如一日,用毅力和堅持挖通了將近五百米的隧道。在這世上,有些東西是石頭無法刻成的。在我們心裏,有一塊地方是無法鎖住的,那塊地方叫做希望。

含冤入獄卻也只能安於現狀,深陷圍牆但也對自由充滿嚮往。對比一位在監獄裏生活了五十年的老人,出獄後不知道該怎麼樣去活着所以選擇了自殺。體制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一開始,人們抗拒它,後來慢慢習慣它,到最後,離不開它。

當安迪無意從湯米口中得知殺害妻子和第三者的兇手時,開心的找到監獄長請求翻案被拒絕時,湯米也慘遭殺害。安迪意識到只有自己才可以救贖自己,他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幫助監獄長洗錢。逃走後,取出沒有污點的錢,將監獄長貪污與謀殺的證據寄給報社,徹底擊垮了監獄長的勢力,正義終將戰勝邪惡。

有些鳥兒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他們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肖申克的救贖的讀後感3

失明,關在黑房子裏的不得自由,或許是出於這另樣的“終生監禁”,讓我在可以重新閲讀之後,翻出了《肖申克的救贖》。

安迪,似痴人説夢的站在監獄的小運動場上,在武裝警衞居高臨下的監視中,述説着她希望的彼岸——墨西哥,太平洋,齊華坦尼荷,以及他的小旅館。他説:“這應該不算非分的要求吧。我根本沒有殺格林昆丁,也沒殺我太太。一家小旅館……不算奢求吧!我可以遊游泳、曬曬太陽,睡在一間可以敞開窗子的房間……這不是非分的要求。”

那麼,在我心理的,那個還不算非分的要求是什麼呢?撇開是仗的牢監,我希望自己,也希望能有機會帶給更多盲人朋友這樣的勇氣與遐想,一份站在經濟獨立上的自由人格,在每一件堅持達成的小事中磨練出的不算虛空的信心,有足夠的勞動報償支持所需要的特別服務,和普通人一樣的為逛街、家務、戀愛、看電影、去哪兒消磨假期而煩惱和開心。這應該不算非分的要求吧?雷德,一個從“肖申克”裏走出的無期徒刑假釋犯,一個被剝奪自由受了38年監獄制約,自認為已經無法適應外面世界的體制化的人。對於安迪的打算,她也曾無法想象,也不敢想象,無論前景可能多美好,或者現狀有多糟糕,只要在所熟悉瞭解的地方,一切便是安心。他説:眺望太平洋的念頭聽起來很棒,但是我害怕有朝一日,我真的到了那裏時,浩瀚的太平洋會把我嚇得半死。……不過,雷德,終於還是以一個自由人的心步上了漫長的旅程,她帶着從未有過的“希望”説我希望安迪在那兒。

我希望我能成功跨越美墨邊界。我希望能見到我的朋友,和他握握手。

我希望太平洋就和我夢中所見的一樣蔚藍。我希望……“肖申克”高而厚的圍牆,真的.只是在故事裏嗎?是什麼,讓我們在生活中無形的縱橫中一再的卻步,束縛心的自由?希望就像落在心理的種子,只要堅守,忠有陽光語錄後的破土發芽,若泯滅了最後的念想,生活才是真的黑暗。

肖申克的救贖的讀後感4

最初閲讀完這本書,我並沒有很深的感觸,認為此書只是講述了安迪的監獄生活,事實也確實如此。但最近重温此書時,忽然感覺到了一些隱含在文字下的東西。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了年輕有為的銀行家安迪被指控殺害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被判無期徒刑。由於監獄的腐敗,他在真相即將大白的情況下仍然得不到昭雪,反而在肖申克監獄中飽受了各種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折磨和摧殘。然而安迪並沒有被多舛的命運所打倒,他忍辱負重二十多年,終於挖出一條通往自由的地道。

全書主要讚美了“希望”和“救贖”,可是大多數筆墨卻重在描寫“失望”甚至“絕望”。

或者説,肖申克監獄本身就是可以稱之為“絕望”的,貪污、謀殺、制度化……文章很好的描寫出了三種人面對這些情況下的反應。

第一種是老布那樣的。老布在監獄裏待了五十幾年,被制度化,獲得假釋出獄後由於無法適應外面的生活而自殺。

第二種是瑞德一樣的,瑞德也和老布一樣,同樣習慣不了監獄外面的生活,但他堅持了下來,找到了安迪留給他的現金和信件,最後來到了安迪身邊。

第三種,是像安迪一樣的人。安迪在獄中所受的痛苦可能要比別人大得多,因為他是唯一一個無罪的人。在痛苦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他的朋友們都在擔心他會自殺,他卻早已挖好了通道,奔向自由。

老布和瑞德沒有的,便是安迪的自信,或是説“希望”。

老布、瑞德和那裏的所有人,真的是從未有過希望嗎?只是被痛苦和絕望磨滅了而已。真正閃着光的希望,也正是在那樣的環境下依存的火種啊。

是的。在監獄的痛苦中,為什麼只有安迪能脱穎而出?只是因為他在一次又一次對生活的失望下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與希望!

正像文中瑞德所説那樣:“我不得不提醒自己,有些鳥註定是不該被囚於籠中的。它的羽毛閃耀着太過明亮的光輝。把它關起來是種罪過,這一點你也看清楚。而當它飛走時,你確實會暗自釋懷。但是,它一旦離開,你的居所一下子變空了,變得無生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