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4篇

作文2.79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4篇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1

北宋詩人黃庭堅曾説:“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指的是讀書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我們在生活,教學中都離不開讀書。而如今信息時代的普及,真正靜下來會讀書的時間和精力少之又少。快餐式消化知識已經成了接受知識的常態化了,這樣的無效讀書是不能稱之為“會讀書”,所以翻開這本書,傾聽作者給我講解如何閲讀。

打開目錄,瀏覽下來,發現這其實是一本實用性的工具書,和蘇霍姆里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樣,和字典放在一起,當閲讀中有困難時,可以借閲書中的建議,從而重新閲讀。這本書它是把我們從一個“教者”轉變成一位會讀書的“讀者”,教導我們如何去真正的閲讀一本書。

寒假第一次閲讀,讀目錄就讓我有點想放棄讀完它,確實有點難理解。但硬着頭皮不停地翻看書中內容時,不得不反覆又讀了幾遍目錄,當然也不是一段時間裏不停地翻看目錄,而是每次閲讀時,都翻看目錄從而思考之前的內容,在理解目錄的結構關係和大體含義後閲讀裏面的內容才有了一些輕鬆。

兩位作者開篇就指出了任何一種閲讀都是一種活動,因此必須要有一些主動的活力。他們認為,人們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閲讀缺乏主動性。我認為,這裏可能會指大部分不愛閲讀的成人,或者説,是並沒有掌握好閲讀的方法與技巧。比如剛讀這本書的我,看目錄時,就有點困難,缺少閲讀的主動性,甚至放棄讀它。但是當我讀到第五章閲讀的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時,我才有了想要更快了解書的內容衝動,這才有讀這本書的衝動,或者説是興趣。

在第五章中,兩位老師提出主動的閲讀基礎需要一個讀者提出四個基本問題,並且在閲讀過程中必須嘗試去回答的問題,(1)整體來説,這本書在談什麼;(2)作者細部説了什麼,怎麼説的?(3)這本書説得有道理嗎?是全部都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除了這四個問題,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在閲讀過程中要不停地提醒自己提出這些問題的習慣,才能成為一個有自我要求的閲讀者。我想之所以一開始讀目錄時不能一下子投入,是因為,我讀目錄時,就沒有認真思考,這本書到底在講些什麼內容?我與它僅僅是書本和讀者的關係?讀到這裏,不經就想到孔子曾提出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在閲讀過程中不停思考和探索,作者所提出的觀念帶給我們的到底是什麼?就是這本書最主要的目的:懂得如何讓書本教導我們。

作者將閲讀分做四個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這四個層次是漸進掌握的,上一層次包括下一層次方法。第一層次基礎閲讀,其實就是最簡單的對句子的理解,只要識字即可,這就是低年級孩子的水平,同時所收穫到的知識也是最少的;第二層次檢視閲讀便是要求讀者將眼光從句子放到全書的格局上,這樣讀者所獲得的便不僅僅是單句的知識,而是全書所寫的內容,這便高出了一個層次;第三層次是分析閲讀,如果僅僅是追求消遣或者娛樂就不需要用到這一層次了,比如説看娛樂雜誌、廣告之類的。這一層次就要求我們在對書中表面的內容瞭解後,對作者想表達的深層的思想進行咀嚼和消化,着重於理解和提升;第四層次便是主題閲讀了,這一層次對讀者的要求很高,此時讀者的眼光就不再侷限於一本書之上了,而是要從多門數中尋找相同的觀點,進行總結、磨合以及昇華,我想這應該是最高層次的讀書方法了。

我經常自詡是一個喜愛閲讀的人,似乎也讀了不少書,然而懶人如我,真正主動的時候真的很少,無論是書的選擇,還是閲讀過程中與作者的交流,還是閲讀過後對自己的交代,經常讀了,散了,忘了。作者説“閲讀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的規則應該以達成某種深沉的經驗為目標”。如今無論作為教者還是讀者的我,都應主動閲讀,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2

本書是日本著名的“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創作的工具類書籍,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種令人震撼的全新讀書方式,一種從求知到融會貫通再到持續探索,再去求知的一個獲取知識與信息的閉環,而我們則是“被動”的享受在其中。作者通過淺顯易懂的比喻、案例結合自己實際操作的圖片,讓初學者很容易養成這種好的讀書習慣。“至今為止,你讀過那麼多書,到底記住了多少內容呢?”作者用這樣的靈魂拷問把我們帶入到了他的讀書筆記世界。

“在此時此刻覺得沒必要記錄的東西,在未來可能會影響你的態度和即將發生的事件的結果,甚至為工作提供啟示。”憑藉着這種對“隨時記錄令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和感悟”的重要性這一點達成的共識,作者很容易的把我們帶到了閲讀之前就開始記筆記的道路上。因着一段時間內自己的愛好或者工作需要而主動選擇想要閲讀的書,在閲讀積極性上自然就要高一些。接下來作者通過案例介紹了記讀書筆記的幾種技巧:可以書寫任何內容、按時間順序書寫、附上日期、靈活運用速記或略記、可以粘貼任何跟筆記內容相關的文字、剪報、照片等等。這樣自己用心製作摘抄的過程會有一種儀式感,幫助自己把記讀書筆記的習慣延續下去,另外,按格式標註統一的日期不僅對以後的檢索有幫助,它還回避了時間的壓力,無需給自己定任務,減少了記筆記的牴觸感。

不僅如此,當你抱着要記點什麼的心態去讀書時,往往會更加在乎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往往會再思考一下作者寫這個故事或者案例的意圖。當你讀完一整章而什麼也沒記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呀,怎麼就到下一章了”然後,放下書仔細思考這一章,問自己“難道沒什麼收穫?”或者回看這一章的目錄仔細回想……這樣堅持記讀書筆記的感覺太美好了。

當我們被作者引導而體會到了記讀書筆記的好處時,他緊接着告訴我們:別急,還有更妙的。如何讓讀書筆記真正融入我們的思想和知識系統,使你自然而然的變成了一個博學、富有創造力的人。是的,這很很神奇,但作者用案例告訴你這也許一點都不難。

“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揚在《創意的生成》一書中如是説。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對“創意”、“設計”、“營銷方案”等字樣兒保持着相當的“敬畏”之情,因為總覺得這些都需要“靈感”之類的神祕力量垂青,才會在你腦子裏“咔嚓”一聲蹦發出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的信心增加了,因為像我一樣“不怎麼受垂青”的人通過信息的積累,科學的存儲,養成良好的回顧習慣,找到信息與信息之間正確的碰撞方式,我們都可以做到在自己需要解決問題的時候,拿出有用的信息,使之發揮作用,變成你腦中一個不錯的注意,或者筆下一篇應題的文章。所以,有感興趣的問題時不要無動於衷,應該馬上查找、翻閲筆記。在參考讀書筆記的同時回想當時的思路,再與現在更成熟的思想相比較,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這樣的讀書方法才能真正讓書融入自己的思想,是普通的重讀無法比擬的。

憑着自己感興趣的點選書是自己有意識的去獲取信息,比盲目的拿起一本書來讀,做到思維集中要容易的多。帶着寫讀書筆記的目的來閲讀,更加有效的迫使你思考,儘可能多的獲取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並使之昇華。經常回顧曾經的思維火花——讀書筆記,把握任何讓自己思考的時機,有感興趣的問題,有靈光一現的感悟,有工作上的需要,都可以憑藉着檢索系統快速的找到對應的筆記,對照自己當時的想法跟現在信息碰撞出新的創意,這就是讀書筆記的回饋,它成為了你自己的思想,並隨時準備着接受新的信息,不斷的`學習、成長。如果檢索發現沒有這一類的筆記怎麼辦,那麼恭喜你,又可以去找書了,再一次投入到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這一美好的過程。

就是這樣,本書介紹的讀書方法會讓你不停思考,不停回顧,不停探索,永遠處在獲取智慧的快車道當中,一路狂奔!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3

讀書在古在今都被人們世代推崇,這是一個經久不衰的“時尚”。不管你是功利性的閲讀還是消遣而讀,既然都花了時間和精力,那就應該把它利益最大化。想從閲讀中獲利,那你首先就要知道該如何正確的閲讀,因為如果你連閲讀的方式都是錯的,一味的追求數量而忽視了質量,那談何利益?正確的閲讀是什麼樣的?你的一直以來的閲讀方式是正確的嗎?看完《如何閲讀一本書》你會找到答案。

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的《如何閲讀一本書》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成為一個更好的閲讀者,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就讀,我們要有判別好書壞書的能力,同時閲讀是分階段和層次的,而且不同的讀物閲讀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在作者看來好的閲讀應該是主動的閲讀,不僅獲得知識和答案,還能幫助我們保持心智的活力和成長。

《如何閲讀一本書》是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兩位作者的用心之作。其中艾德勒是一位極具行動力的傳奇人物,早年輟學跑去報社打工就為了能當記者,後來為了提高寫作能力又迴歸大學課堂。他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的果敢和勇氣,真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如何閲讀一本書》把閲讀分成了四個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其中基礎閲讀分四個階段,分析閲讀有十五個規則。同時還介紹了閲讀不同讀物的方法。這本書唯一的缺點就是有點囉嗦,很多觀點是可以簡潔説明的,卻花了很多篇幅。下面讓我們結合思維導圖,具體介紹下這四個層次和一些注意的點。

第一層基礎閲讀

即初級閲讀或者基本閲讀。這個層次在我們國小三年級前就能達到:擺脱文盲狀態。

閲讀能力是隨着人類生理髮展而發展的。0-6、7歲是閲讀的第一階段也是準備階段,就是我們現在所説的啟蒙階段;第二階段的孩子大概是國小的水平,可以自己讀一些簡單的讀物;第三階段是積累詞彙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除了學習已經會主動閲讀一些課外讀物;第四階段是成熟階段能從書中提煉觀點鏈接或轉化其他觀點,是青少年就應該達到的水平。

第二層檢視閲讀

分兩種方式: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和粗淺的閲讀。

有系統的略讀:1看書名和序;2看目錄;3看索引;4出版者的介紹;5從目錄中選幾個有用的章節看;6隨意翻翻書。

粗淺的閲讀:從頭到尾看一遍,不明白的地方不要停,也不要回頭看。

檢視閲讀中注意控制速度,這個層次的閲讀是快速閲讀,短時間內判斷這是一本什麼類型的書以及是否值得我們做更深入的閲讀。接下來我們來看下更深入的閲讀。

第三層分析閲讀

就是我們平時説的精讀。精讀的過程需要我們掌握15個規則。總的來説就是書上説什麼?怎麼説?以及怎麼正確評價一本書。

第四層主題閲讀

這是最高層次的閲讀,結合了檢視閲讀和分析閲讀。主題閲讀是選定一個主題之後閲讀和主題相關的幾本書。用檢視閲讀來挑選書單,用分析閲讀進行知識內化。主題閲讀分五個步驟:

1、找相關的章節;做主題閲讀時,無關緊要的章節可以快速略讀,找到和主題相關的章節進行分析閲讀。

2、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建立一個共通的詞彙,使幾本相關主題的書用你的詞彙達成共識。

3、釐清問題;建立一組不偏不倚的主旨。幾本書的作者不會用一樣的方式回答你的問題,可能會有許多答案,我們需要釐清這些問題使主旨不偏不倚。

4、界定議題;一個問題不同的作者會有正反面的答案,這時還會引出更多的議題我們需要界定清楚哪些議題才是圍繞我們這個主題的。

5、分析討論。是這真實的嗎?與我何干?

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4

閲讀就如同你行駛在茫茫大海上,有一個燈塔在指引着你前進,讓你明白心中的方向跟目標。沒有讀過《如何閲讀一本書》就不會明白,原來閲讀的學問也是很深。

本書作者有兩名,分別是艾德勒和範多倫,艾德勒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查爾斯·範多倫將本書1940年初版內容大幅度增補改寫。因此,本書1970年新版由兩人共同署名。

1000個讀者就會有1000個哈姆雷特,所以面對眾多書目時,如何選擇我們讀的書籍,他會因為每個人讀書層次不同,所以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閲讀有4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這四個層次是漸進掌握的,較高層次的閲讀也包含着較低層次的閲讀。

第一層次的閲讀,稱之為基礎閲讀。這個閲讀是國小階段可以達到的,只要可以讀書認字就可以達到這個階段。

在熟練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習到閲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閲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閲讀技巧。在這個層次的閲讀中,要問讀者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説什麼?

第二個層次的閲讀,稱之為檢視閲讀。它的關鍵詞是時間觀念。我們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看書名—目錄—索引—快速翻書,在一個小時內需要發掘書中所有的東西,很難抓住一本書的重點,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張是什麼,讀者在這個層次要掌握的問題就是:這本書在談什麼?

第三種層次的閲讀,稱之為分析閲讀。分析閲讀就是優質的閲讀,讀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閲讀方式。如果説檢視閲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閲讀,那麼分析閲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裏,最好也最完整的閲讀。

分析閲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如果讀者的目標只是獲得資訊或消遣,就完全沒有必要用到分析閲讀。分析閲讀就是要分類,然後找到書中的主旨,最後評價。

第四種,也是最高層次的閲讀,稱之為主題閲讀。在做主題閲讀時,閲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

但只是書本字裏行間的比較還不夠。主題閲讀涉及的遠不止此。藉助所閲讀的書籍,主題閲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裏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

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閲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閲讀,也是收穫最多的閲讀,所以絕對值得讀者努力學習如何做到這樣的閲讀。

作者講了在眾多書籍中所涉及的四個基本問題是什麼?第一,從整體看這本書在講什麼?比如從《如何閲讀一本書》中作者提出閲讀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怎麼去解決?學到了有所行動才是學到,如果只體現在理論知識,那是沒有學到的。第二,作者詳細説了什麼?怎麼説的?第三,作者説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如果作者描述的與你生活經驗差不多,你就得承認他是有道理或者是部分有道理的。第四,這本書對於我有什麼意義?接受了書中的宗旨及建議,有了對一般事物的看法調整,這就是個人的收穫。

作者還講了如何閲讀實用性與理論性作品、想象的文學(抒情詩、史詩、小説、戲劇)、歷史、科學與數學、社會科學與哲學,以及參考書、報章雜誌,甚至廣告。

最後作者講了閲讀與心智有什麼聯繫?我們的身體是有限制的,而心智卻可以通過閲讀去得到很大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們去可以通過讀書,只在讀書中獲得豐富的知識,提高我們自己的心智。

讀過這本書後我自己分析,自己的閲讀應該是在第二個階段,檢視閲讀,就是知道這本書講了什麼?“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沒有真正的花時間去做到,所以這是我自己需要深刻反思的。未來的時間要花時間做到分析閲讀以及主題閲讀,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把一本書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