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通用33篇)

作文2.12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鄉的風俗作文(通用33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而我們廣東在過年時,一般會去逛廣府廟會。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的廣府廟會。

我查資料得知,廟會風俗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關。東漢時期,佛教與道教傳入了中國,後來在唐宋時,他們又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許多宗教活動,他們還各自的宗教活在動上加了許多娛樂項目,如舞蹈、戲劇、出巡等,後來經過民間的凡夫俗子不斷隨喜添趣,就成了今天的廣府廟會了。

上一次,我們去廣府廟會時,看了許多表演,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吹糖人了。

糖人,一定是許多小朋友所饞的東西了。那次,我無意經過那位吹糖人師傅攤位,看見那位師傅在教一個小朋友吹糖,那可不是平面造型的糖人哩!而是立體的,裏面是空心的糖人,我嚷着鬧着讓父母給我買一個,他們拗不過我,只好同意了。輪到我時,我選做了只老鼠,那位師傅讓我過來和他一起做糖人,那位師傅先將飴糖,揪下一團,揉成一個球,用食指沾少許澱粉壓一個洞,再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程度時,迅速折斷糖棒,再把另一隻手裏壓扁的飴糖從手心穿過,把糖塊堆成管狀,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就可以吹了,師傅讓我在管口那兒吹了,我鼓起腮幫子,使勁地吹,直到那位師傅笑着喊:“停,吹久了是不會成功的,只能打回原形”。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一個管狀的糖塊經我這麼一吹就成了一個薄皮中空的扁球狀,再經過師傅那雙靈巧的手撥弄,一隻翹着長尾巴,活靈活現的小老鼠一會兒就捏好了。我想:這麼晶瑩透亮,可愛的小老鼠,誰會捨得吃了呢?

我們還看了許多活動,例如,舞醒獅等。我們看見了領頭的紅醒獅隨着鼓聲舞動了起來,頓挫有力,接下來和五隻色彩斑斕的醒獅從最低的樁舞,一躍起跳上了最高的樁,領頭的紅醒獅突然立了起來最後,人們掌聲如雷,原來這是寓意來年步步高,鴻(紅)運當頭!我也十分激動地鼓起了掌。

熱熱鬧鬧的廣府廟會,讓我記憶猶新,我喜歡廣州的廣府廟會,因為它是那麼的多姿多彩,讓我感受到歡歡樂樂的傳統年味。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

春節,傳統名稱有新年、大年、新歲等。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新年開始,一般要到正月十五結束。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會進行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的活動。

關於春節的由來,其實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古時候,有年獸,名為年,每到臘月三十,便挨村挨户殘害生靈,晚上人們也不敢睡覺,只得聊天壯膽(後來形成了守歲)。有一年的臘月三十,恰逢兩牧童在賽牛鞭子,“年”忽聞空中有“啪啪”的鞭子,嚇得趕緊跑到另一個村子,抬頭卻又看見一家門口晾着件紅大衣,“年”不知道是什麼,掉頭就跑到了另一家,這家屋裏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得逃跑。於是,人們總結出了“年”怕響、怕紅色、怕光的特點,因此延伸出了放鞭炮,貼春聯等活動,並在每年臘月三十通過這些活動驅趕年獸。

其實這些故事都是後人牽強附會,故意鬼神亂神的一些趣談。其實,春節在歷史上就是一個農業的慶祝活動。它起源於殷商時期的祭神祭祖活動,後來農業越來越發達,從西周開始就變成一個慶祝農業生產的活動。漢朝則正式形成了新春的禮儀:開始燃放爆竹,到處進行團拜。魏晉時貼春聯,宋朝開始放鞭炮……

隨着歷史的演變,春節的活動越來越豐富,並一一傳承了下來,而且到後來還增加了壓歲錢、掃塵、貼年畫等好玩兒有趣的習俗。

除此之外,除夕宴上還有很多特別的食物,比如説年夜飯上通常會有年糕,寓意年年高升;還會端上一尾魚,寓意來年年年有餘,至於那盤餃子,形狀像元寶,寓意包住福運和富裕……中華人民就是通過這些食物的名字,來表達自己對新春的一個美好的祝願。

到了今天,春節已經變成了全國人民最喜歡最重要的節日,是國家假日中最長的一個節日,而且充滿了喜慶。全家都會團聚在一起,通過各種方式,表達這種新年的祝福。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3

我的老家在農村,所以也有很多講究。特別是春節,我們一定要放鞭炮,拜年,包餃子……這些習俗一個也不能少,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放鞭炮。

每次過年,爸爸總要去村裏的小賣部買一點鞭炮。等鞭炮買回來,我們就開始盼着天黑。

有一年春節,爸爸還是和之前一樣,去了小賣部。登巴巴回來,手裏卻多了個“金字塔”。“這是什麼啊?”好奇的表弟衝向前,把“金字塔”捧在手裏看了又看。“放了就知道了。”我點了根樹枝,一手捂着耳朵,一手拿樹枝點火,身子向後仰着,打算一點上火就跑。由於不知道這“金字塔”是什麼東西。表弟表妹都躲遠遠的。爸爸在一旁微笑着,期待一會的精彩瞬間。

“點着了!點着了!”表弟見引火繩點燃了,大喊大叫。我聽了連忙跑開了、只見無數火花從“金字塔”裏竄了出來,構成了一個“火花噴泉”。這“火花噴泉”正如我們內心一樣,十分燦爛,十分歡快。“火花噴泉”足足持續了兩分鐘,放完了弟弟讚歎不已:“太酷了!不僅放出來很漂亮,持續的時間還長。”我也想起了一句詩“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時,妹妹説“為什麼要在春節放鞭炮啊!”弟弟聽了,也一臉疑問。我故意清了清嗓子,向老人給孩子們講故事一樣,給他們講故事:“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一個老人來到一個人家裏,幫助人們嚇跑“年”。他讓老婦人在家裏剁餡做餃子。到了晚上,“年”看到這家點了很亮的燈,又有剁餡的聲音和門上的紅紙,有些害怕。這時,那個老人走了出來,他穿着紅衣服,並點了鞭炮,把“年”嚇跑了。於是,貼對聯、放鞭炮的習俗留了下來,包括給壓歲錢又要裝到紅包裏。”

表妹表弟聽了恍然大悟,爸爸在一旁説:“春節每一個習俗都有傳説和故事,一會我挨個給你們講。”

春節有很多習俗,過春節不能光玩,也要了解每個習俗的由來。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4

“快點起牀,快點,要吃早飯了。”

每當過年,我都會聽到這樣的話,他們就像星星,一直在我的耳邊打轉。也許你們認為,是我賴牀,大清早了還不起牀。

在我的家鄉,一直有這樣的一個風俗,七年級必須要早起,也就是我們那邊説的“趕早”那天,我們都要在六點鐘之前起牀,並且還要儘早吃完早飯,在大約八點的時候就要出去拜年了。而在七年級的前一天早上,也同樣的要“趕早”,但是不去拜年,這天的“趕早”似乎是在為春節準備。

所以,當我爸爸在叫我起牀的時候,還不到六點鐘,這大冬天的,怎麼起得來。可能有人又要説了,我每天都是六點起牀啊。那也沒錯,我上學的時候,也是六點多就起來了。

可是不一樣的是,在二十九和三十的晚上,幾乎是睡不着的,深夜時一直會有鞭炮在響。特別是十二點的時候,放鞭炮的聲音簡直都可以把屋頂掀翻了。在那樣的環境中怎麼還睡得着。沒有辦法,最後我都是會被拉起來,不過吃完早飯後還是可以再睡一覺的,距離拜年的時間還是有一個多小時的。每次我就趁着這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繼續睡覺,真不知道他們大人哪裏來的精神。

在這之後,我們將會出去四處拜年,同時家裏還會留下一兩個大人來迎接別人來拜年。四處拜年收紅包是常見的習俗了。這裏我也就不多説了,不過在我們家鄉,拜年是有些講究的,首先需要在拜年對象的家們口放鞭炮,幾家有時候碰在一起,當然就一起放鞭炮。等到“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完之後,就可以進入別人的家裏去拜年了。每當去別人家裏拜年,收紅包,我都會覺得我的早起沒有白費,我的努力換來了紅包,總是會感覺心裏十分開心。

春節雖然要遭遇“噼噼啪啪”的鞭炮的折磨,還要“趕早”弄得我沒有一點精神,不過能收到那麼多的紅包,也能夠彌補我心中的那種不快啊!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5

在正月初七,我的家鄉潮汕,有個特別的風俗——吃七樣羹。

今年正月初七那天……“媽咪,今天晚上吃什麼啊?有沒有人來咱家啊?”臨近傍晚我就開始叫嚷。“吃七樣羹啊,每年的今天都要吃的啊!”媽媽站在灶前,低頭忙着自己的。“嗯?是嗎?那七樣羹是由什麼組成的?來歷是什麼呢?”我好奇了,眼巴巴地望着媽咪。“這個啊,是由大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芹蘭七樣菜組成的。來歷嘛,相傳,宋朝有一個官人,因被奸臣陷害,被貶江南,在正月初七這天,他去到了一個偏僻荒野,那時他餓得頭暈眼花,隨手摘了七樣菜,煮了吃掉,後來他復職高升,回憶起這天,便讓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吃這七樣菜,也就是七樣羹。還有一首相關歌謠呢,七樣羹越吃越年輕,吃蒜才有錢可藏,老人吃了變年輕,小孩吃了面紅青……”媽咪洗着菜,笑着説:“哦,那什麼時候可以吃?”“一會兒。”

坐在椅子上,看着時鐘,心裏早被神奇的食物所吸引。與此同時,我也在小聲地唱着歌謠……啊,什麼時候可以見見它的真面目啊……這時間過得好慢,彷彿過了一個世紀……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再睜眼,是被那若有若無的香氣“叫”醒的,我望着叫喚的肚子,飛奔去餐廳,一眼就鎖定了桌上那盤七樣羹,我迫不及待地坐下,眼前的七樣羹美如畫,七樣菜周圍的淡青色湯汁在燈光下閃爍着光芒,如同一塊打磨好的美玉,各型各色的菜如同穿着青裙子的曼妙女孩,那勾人的香氣包裹着我,像是要帶我去瑤池仙境……

“嗚——”肚子在叫着,我有些不忍破壞這道菜,但最終還是夾起一塊,送入嘴裏,一下子,清甜的味道在我口中綻開,這鮮甜的口感刺激着我的舌頭,我忍不住再吃一塊……

吃飽之後,我抬頭,看見父母對着我笑,“吃得很快啊,喜歡吧?”我才好像發現了什麼,不好意思了。

七樣羹越吃越年輕,吃蒜才有錢可藏,老人吃了變年輕,小孩吃了面紅青……我摸着圓圓的肚子,哼着歌謠。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6

隴端節又稱“隴端街”、“風流街”,是我的家鄉富寧縣壯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至三月間擇日舉行。“隴端”系壯語“下田坎趕街”之意。舉行隴端節的地點一般在寬闊的田壩中間,各村寨的壯族趕到現場,或對唱情歌,或演壯劇,或調換大牲畜,或交換農副產品,極為熱鬧。

富寧壯族農曆一至四月間的隴端節又叫隴端街,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傳隴端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對壯族英雄儂智高的紀念活動。節日期間,人們盛裝歌舞,熱鬧非凡,一台台壯戲連日連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戲,夜裏演文戲,俗話説:無戲不隴端。除了看戲對歌,年輕人在節日裏異常活躍,他們通過對歌跳舞互相認識,加深情誼,並根據才貌人品等的比試,推薦本年度最佳“風流人”,所以,隴端節又被稱為“趕風流歌會”有首古詩這樣描繪隴端節盛況:

清明前後足歡娛, 博瀨灘頭記早趨。

翠蓋如雲來麗者, 青衫霧轂走狂奴。

未知東首誰為主, 不信羅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遊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

“隴端”是壯語,原意為“下田壩趕街”。在遠古,壯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開春,各地壯族聚集區自選吉日開市,以物易物,互換稻種、農具,形成了早期的集市貿易。在壯鄉春暖花開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羣地相邀對歌,尋情侶。老年人則在集市上尋親訪友,找老戀人敍舊情。當地漢族稱“隴端街”為“花街”、“風流街”。我的家鄉富寧縣的“隴端節”實屬壯族人的“情人節”,而廣南、文山、西疇、硯山、麻栗坡等縣的壯族,則將這一節日叫做“赫丹滇”、“赫 嘎膩”,趕集形式和“隴端街”一樣。

我的家鄉富寧縣歸朝鎮孟村的“隴端節”歷史悠久,度節的人數或多或少, 數百年來,從未中斷。據説1979年的“隴端節”,到孟村的壯族青年有上萬人,平時寂靜的孟村很是熱鬧了一番。今年的“隴端節”,卻是孟村有史以來最有意義的一天。

山潮、水潮不如人來潮。為了歡迎遠方的客人,孟村美麗的壯族姑娘將鄉親們前幾日趕製的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來,敬獻給各路賓客。美麗的姑娘讓遠來的壯族小夥情意綿綿,歌興大發;醉人的酒歌令來賓開懷暢飲,翩翩起舞。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7

公路上,一輛輛汽車飛馳而過,帶着人們迫切的心情,向各自的家鄉飛去······

春節,是我們農材最盛大的節日,按照習俗,每個人都要在節日的前一天回家,為春節的歡慶做準備,不過我們春裏的春民大多數都在外地謀業,所以回來時需要時間,因此,剛好在那一晚回到家是不太現實的,故節日那天的清晨,便是村裏人迴歸的高峯期。沒等起得早的太陽從地平線上爬起,村裏的每家每户便亮起了燈。不論大人,老人還是小孩,都沒有絲毫的倦意,神采奕奕。村裏的人家便大大小小地行動了起來,掛鞭炮,粘紅聯,煮早餐···忙得不亦説乎。有的人家還提着幾捆鞭炮,待到遠處親人歸來,便高高的掛起燃放,親人們在一片歡騰中相見。

按照我們村裏的習俗,春節早上要吃一碗甜面的。村民們便將一碗滿滿的面倒入嘴中,甜而不膩,回味無窮。饒有味道地咂了咂嘴後,便在那依稀的黎明下,掛上紅聯。村裏有這樣的説法,誰家的紅聯要是掛得最早,那就是好運來的最快的。因此村民都爭先恐後地將一張張鮮紅的對聯完好地粘在對應的門框上,大門上。

掛好對聯後,人們便會放響第一個“慶年炮”,便是將一捆長長的炮掛在屋頂上燃放,有興致的人家還會將鞭炮擺弄成“運”字形或“龍”字形等形狀,以企盼新年能交好運,得大喜。就這樣,當鞭炮掛好燃放時,天也差不多亮了,在一陣陣耀眼的火光和喜慶的炮聲中,淡淡的陽光從雲縫間撒下,如同世上最大的鞭炮綻放出最美麗的光芒。

而我們村最大的鞭炮在村裏的廣場上,四跟高達十米的柱子上,纏繞交織着一條長長的巨龍,巨龍張開那龐大的嘴在天空嚨叫,在柱子上游走。隨着太陽的升起,村民們便陸陸續續地聚集到廣場上,仰望着半空中的巨龍,向着它祈禱心中最美好的願望。不知誰點燃了巨龍的尾巴,巨龍在半空中劃出美麗的弧線,它吐出耀眼的火焰,火焰一圈一圈地將它的身體包圍起來,正當它全身被火焰覆蓋的瞬間,它變成了漫天飛舞的鮮花花瓣,在天空中緩緩落下。這是全村最美的好的時刻——點燃村裏最大的.鞭炮。觀完這一出盛事後,村裏人便帶着自己的親人,子女去到處遊玩,渡過這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

這就是我鄉村的春節,它充滿了喜慶歡樂與笑聲。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8

我的家鄉是福建,向海而生,四處討生活的福建人在哪裏都有自己的食物家園。走南闖北,涉足海外,依然不改的家鄉風俗就是那一碗熱騰騰的餛飩。

大街小巷裏,放眼望去,有各種各樣的小吃店,小挑餛飩的名稱隨着時代的變遷也變得有些名不副實,由走街串巷一根挑子到別具風味的小店。慢慢地美食街上的餛飩店都成為了特色小吃店,但店裏的吆喝聲依然不改曾經的經典。每次回家鄉,只要能吃到餛飩,聽到那地道的家鄉吆喝聲我就心滿意足了。

餛飩是一種湯食,湯食中的餡兒滿足了口感和味覺的需求,而湯流進了我們的胃裏,温暖了我們的整個身體。人們常説,福建的餛飩就有那一種鮮美味,在不知不覺間,這也成了我們的地理標籤,於是,回家的人,要吃一碗家鄉的餛飩也就演化成了家鄉的習俗。

記得我第一次吃餛飩還是幾年前跟爸爸回家鄉,一路上風塵僕僕,回到老家已經是黃昏了,可我們一家人還沒吃晚飯,早已是飢腸咕嚕了。於是爸爸就帶着我們到了一個餛飩店,他説他小時候經常在這吃呢!不知道老店還在不在。但讓父親眼前一亮的是,幾十年的老店不僅還在,門簾也越發的威武了。爸爸點了幾碗餛飩,幾分鐘後,餛飩終於上來了,看着冒着熱氣同時又散發着香氣的餛飩,我想起來父親多次給我形容的家鄉美味,就有點期待。

只見餛飩有透明感,似乎古代形容美人的臉,吹彈得破。而且每個都包成精緻的蝴蝶狀,這就有了一種體型美。我把它吹了幾下,放入口中,它滑溜溜的,好像在我的嘴巴里跳舞。當一口咬下,那一口餛飩,一股肉香頓時瀰漫了整個口腔,它的餡肉質鮮嫩,口感爽嫩。而餛飩湯是原本單調的麪湯,加上配菜和配料,烹煮後,湯和配菜、配料融入到一起,湯就變得更加有味了。滋滋有味吃了個底朝天,那味道,簡直幸福感爆棚!在那次之後,我就開始喜歡上了餛飩。

走過很多地方的路,品過很多鮮美的食物,唯獨帶着家鄉味的餛飩,讓我回味悠長,長大後慢慢明白,那餛飩裏包的不僅是美味,還有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9

“咚咚咚……”聽,遠處傳來一陣悦耳的聲響,這就是海南文昌送燈活動開始的前奏。俗話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送燈,便是文昌特有的風俗活動。

文昌人之所以喜歡送燈,是因為在文昌方言中“燈”和“丁”同諧音,送燈便寓意着給他人送去“人丁興旺,福氣高照”的美好祝願,也是為了寄託希望子孫後代能平安成長的美好願望。加之所用的燈具外表五彩繽紛,燈身上印有“福”“壽”“囍”等吉利的字眼,更是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送燈一般會選在公期或是正月十五這天進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規定,但確定下來後一般都不會變。主持送燈活動的家庭被稱之為“燈頭”,“燈頭”根據村裏排定的順序輪流擔任。一般“燈頭”家裏有幾位男丁,則製作幾架大燈,並掛立在大門外。

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晚上,人們會提前把自家烹煮的文昌雞,放在供桌上,擺放得條理有序,意在祈求祖先們保佑後輩子孫身體健康,闔家歡樂。一切準備就緒,送燈的隊伍會排成長龍,敲鑼打鼓地沿村遊行,一路走到燈主家。

一到燈主家,又迎來了一個“重頭戲”。戲班的演員們奏起着美妙的音樂,從盅、盤、筷、匙為道具,巧妙地利用盅、盤、筷、匙展開特色十足的舞蹈。再加上撞擊盅、盤、匙聲的節奏,搭配着民間小曲,三人翩翩起舞,不禁使觀眾們為之喝彩,沉醉其中。

等戲班演員跳完了盅盤舞后,又迎來了一個“重頭戲”。戲班演員念起對燈主一家的祝福,伴着節奏或唱或念祝主人家五穀豐登、添丁發財的賀詞。色彩豔麗的戲服,詼諧風趣的表演,現場伴奏的器樂,恰到好處的配合,都能引得圍觀者的一片喝彩。看着演員們熟練且美妙的動作,再看看演員們臉上那古靈精怪的粧容,在場的每個人笑容滿面,到處洋溢着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

送燈已有百年的歷史,更是成為了文昌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喜歡送燈,也熱愛着家鄉的每一個獨特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0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中秋;一樣的中秋夜,不一樣的月餅文化。我從書上了解到:博餅——是福建閩南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閩南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

“博餅”的由來有許多傳説。但聽得最多的,傳説是我國古代很有名的鄭成功將軍,在屯兵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為激勵、鼓舞士兵的士氣,而發明的一種娛樂活動。因“博餅”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便成了如今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中秋博餅,講究的是一個趣味、開心,博的是一個好兆頭。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來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我想:是因為博餅活動裏,傾注了人們多種的感情寄託吧!所以,廈門人對中秋節格外重視,廈門的中秋節當然也格外熱鬧。民間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説法呢!

當一粒粒骰子在大瓷碗裏旋轉、落下,發出“叮叮噹噹”的清脆響聲時;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底飄出,各個眼底洋溢着快樂的笑容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温馨、特別美妙。

很多外鄉人來廈門,都會被這種濃濃的節日風情所打動。不僅因為博餅趣味性大、參與性強,更多的是對中秋節闔家團圓的深深期盼之心。

今年我總算弄明白了,一套會餅有:狀元一個,對堂二個,三紅四個,四進八個,二舉十六個,一秀三十二個。原來數量是成倍數地遞減啊!媽媽説:“簡單理解,會餅——是根據中國古代科考名次來設計的,考得最好的就是‘狀元’,依次是‘榜眼和進士’……”

我驚呼:“怪不得狀元那麼難博到,原來是第一名啊!我要是能博到狀元,能考個狀元那該多美呢!”媽媽又説了:“博餅博狀元完全是運氣,而考狀元憑的是孜孜不倦、刻苦認真學習所積累的實力噢!”

我聽了若有所思……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1

寒食節是一個非常小眾的節日,在這天有這個習俗的地方會禁止生活。我們家鄉在我小的時候也有過這種習俗,但是現在已經慢慢的摒棄了這種習慣,主要是因為這一天不能生活做飯,對於一個正常的家庭來説,我們不生活做飯其實是很難的。不過我記得小時候還是很多人過這個節日的,家家户户都會提前的準備好第二天的食物,在這一天我們全部都是吃昨天剩下的飯菜。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我們介休的三賢之一介之推的節日。介子推,春秋晉國大夫。因為“割股奉君”之舉而名聞天下。晉文公重耳即位後,大舉封賞功臣,卻淡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言祿,恥與爭功邀賞者為伍,攜母一路跋涉來到介休綿山歸隱。有人寫出《龍蛇歌》為介子推鳴不平,晉文公幡然悔悟,親自帶人上綿山尋找介子推,介子推不肯相見。晉文公情急之下,命屬下放火燒山,逼迫素以孝子聞名的介子推出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火滅了,仍不見介子推的身影。就派人上山尋找,發現介子推身背老母,緊抱一棵大柳樹,已經被燒死。重耳萬分悲痛,為了悼念介子推,便下令介子推被燒死的這一天,全國上下不準生火做飯。

不過小時候還有一些其他的習慣,就是在當天小孩子不能出門,據説是因為這一天為了紀念介子推,所以我們也不能出門,要安安分分的呆家在裏。小時候我還是很討厭這個節日的,既沒有好吃的東西吃,也不能像其他的節日一樣出去玩,所以慢慢的我們這邊的鎮子也不過這個節日了,從而現在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風俗習慣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2

重陽節是一個很傳統的節日,但是很多地方其實並不會過重陽節而是過清明節。但是我們老家就喜歡在重陽的時候去祭祖,而且那個動靜非常的大,幾乎是整個村的人都會派一個代表去感謝先輩們遷移到此的恩情,也是因為我們都是同一血脈的人,所以大家也等於是同一個祖先的人,這也是為什麼每年我們這裏都會很熱鬧的原因。當然重陽還有另一個含義就是敬老,這天除了祭祖,還有很多別樣的花樣供我們遊玩。

重陽那天,人們有敬老的風習,各家晚輩都要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多一些體貼。除了專給他們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過的親屬須慰問老者,出了嫁的閨女一早要回孃家探望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條件的人家,還要陪老人去看看熱鬧兒逛逛公園,這樣會讓老人心胸更加開闊,便於長壽。賞菊花是市民多年傳統風俗,戴菊花防災去病也是人們舊時一大習慣。重陽節到來各大公園將舉辦菊花展,北海、天壇、紫竹院、植物園名聲最大。重陽節之時,北京正值秋風送爽,天高雲淡的季節。到空曠之處放風箏,不但簡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習俗這裏沒辦法列舉出來,只有自己親身來感受才能夠明白這其中的樂趣。尤其是在晚上的時候,雖然比其他的節日沒有那麼的熱鬧,但是在晚上也會有很多豐富的活動展現我們的風俗表演,如果你也是一個喜歡遊玩,喜歡尋找民族風俗的,不妨親自來體會一下。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3

七夕這個節日其實沒有太多的習俗,這個愛情的節日其實主要是年輕人比較喜歡,也沒有太多的習慣傳送下來。在七夕的時候很多的男孩子都會帶女孩子去一些比較浪漫的地方,當然我們是住在海邊的,我們家鄉這邊有非常著名的濱海長廊,綿延10多公里的海岸線在這邊是七夕佳人的最佳去處。無論是什麼節日,只要是跟愛情有關的,這邊就會出很多的活動,也因此吸引了很多遊客和情侶來這裏玩耍。

我們這裏的人許多民俗活動都要用上石榴花枝這種當地人心目中的吉祥物,大多數家庭喜歡在庭院種植石榴,既美觀又實用。“石榴”可供入藥,樹皮、根皮、果肉、果皮對傷寒、痢疾、綠膿、結核桿菌和皮膚真菌有一定治療作用,特別是石榴根皮鹼有很好的驅蟲作用。在缺醫少藥的年代,海島人生活與石榴密不可分。東山島四面環海,是個重點漁區。七夕這天,漁家人總忘不了準備兩樣東西,一是前面所説的石榴,二是自家捕撈的小魷魚。小魷魚蒸熟後連同石榴放在盤碟,擺到牀前,敬奉“牀公牀婆”。牀,是哺育人們成長的搖籃。當地人用石榴敬奉“牀公牀婆”寓意多子多孫。

這也是唯一的一點我們的傳統習俗了,畢竟常年生活在海邊,需要有一點精神上的傳承。不過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可能也都是如此吧,畢竟不是一個傳統的節日,確實很難找到有七夕傳承的地方。雖然這是我們中國傳統的愛情節日,但是實際上很多人還是比較喜歡過西方的情人節的,因此七夕也慢慢的不受人關注了,也從此開始沒落。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4

我的家鄉在南壘河畔,是人們尋找到的一個好地方,名叫“孟連”,這裏天氣晴朗,湖水清澈,還住着勤勞樸實的傣族人們。

傣族人民都有許多熱鬧而又有趣的風俗,其中,一年一度的傣族潑水節最為熱鬧。

這一天的清早,天矇矇亮時,這裏的傣族人民都會去到遙遠的山上,採來鮮花和綠葉到佛寺供奉,盛來那澄碧、甘甜的泉水為高大、威嚴的佛像洗去塵灰。做完這些後,羣眾們都無一例外地來到中心廣場上,那早已佈置好的喜氣洋洋的廣場上,都開滿了鳳仙花,給人以愉悦的心情。

羣眾性的互相潑水開始了!只見一羣羣男女老少,像一羣羣馬蜂似的,朝着對方狂奔而去,他們把手上的銅缽、臉盆、木桶……各種各樣盛水用的工具都急忙丟到水裏盛水,人羣歡呼聲、笑聲……湧出大街小巷,孩童們拿着小桶嬉戲追逐,大人們拿着銅缽、盆,互相潑灑,從頭到腳,全身濕透,就像個濕淋淋的落湯雞,只不過,在他們眼裏,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幸福的水,無論是那個被潑的人,還是潑水的人,都喜笑顏開,笑開了花,像陽光一樣燦爛無比。

中午,進行激烈的運動競賽——划龍舟。在寬闊的瀾滄江上,男女青年奮力划槳前進,歡呼聲、喝彩聲,響徹雲霄。

夜晚,深藍的天空中綻放着無數枝絢麗多彩的,美麗奪目的花,美麗極了!

我家鄉的風俗就是那麼有趣,那麼熱鬧。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5

我的家鄉是四川華鎣的一個小鎮,説起家鄉的風俗,我想最有趣的最值得説的,就算是舉辦婚禮了吧。

結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男女雙方的父母都十分重視。在舉行婚禮前,雙方的父母忙前忙後的,發喜帖辦嫁粧等等。買來的嫁粧先放置在女方家裏,到了新娘出嫁的那一天才一起送到男方家裏。最熱鬧的還是舉辦婚禮的那天。那天的一大早,新娘在女方家梳粧打扮,等待新郎的到來。新郎到來以後,新郎、新娘一起走出女方的家門時,新娘用手捂住臉輕聲的哭泣,表示對孃家的留戀。當接新娘的隊伍開始走時,女方家裏人就開始放鞭炮。另外,新娘還帶去幾位年輕的女子,表示陪嫁。男方去接新娘回家時,一般來説都不超過中午十二點鐘。如果在同一條街上,有兩户人家娶媳婦,誰先娶回來得快,就意味着誰先得孫子,先發財。所以娶新娘,娶回越早越好,如果新娘去新郎的路上,要過橋的,新娘必須往水裏拋幾枚硬幣。新娘到男方家後,新房裏的蚊帳是由男方的舅母或嬸嬸幫掛的,一邊掛一邊還説一些吉利的話,男方的父母給掛蚊帳的人一個紅包。

在喝喜酒的時候,最高興的還是小孩子了,因為他們可以得到一個對於他們來説是數目不小的紅包。

家鄉的風俗除了舉辦婚禮是有趣的以外,其他的像三月三、端午節等等,也非常有趣,有機會再給你們介紹。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6

春節是一個很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慶祝這歡樂而又漂亮的春節呢?

臘月二十四是大家公認的掃房日,掃房日就是打掃我們的房間,這一天人們都在辛苦的整理房間。

臘月三十一日是一個非常好的日子,那天是除夕,除夕是春節的前一天,人們都在貼春聯、掛燈籠。到了夜裏,小孩子們在外面放鞭炮,而大人們有的和小孩子們一起玩,有的在家看春節晚會。大家還要吃團圓飯,團圓飯裏有餃子,餃子裏面包着硬幣,吃到硬幣的人,整整一年都有福氣,不會出事。

到了正月七年級,人們都去拜年,小孩子們只要叫一聲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新年好,就會有人給他們發紅包。到了下午,就沒事幹了,就可以出去逛超市,玩。唉,對了,拜年還要送餃子,雖然我們家也送,可是至今我都不知道送餃子有什麼含義。

到了正月初六,家家户户都開始營業了。很少有大人在家裏,而小孩子們大部分會聚在一起玩遊戲。

到了元旦那天,人們都跑到街上去看龍燈,街上非常熱鬧。街上有耍龍燈的、有敲鼓的、還有打鑼的。不管幹什麼的都有,而在買東西的人家,都會在店門口放上一掛鞭炮,讓耍龍燈的去他們家門口耍,還給他們買糖、買煙,為的就是讓生意更紅火些。

正月十九慢慢到了,大人們該上班的上班,該幹什麼的幹什麼;小孩子們都去上學,慢慢就恢復到原來寧靜的樣子。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7

我們國家有許多佳節,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每一個節日都有不一樣的風俗。今天我就拿春節包粽子來説吧。

年二十八一大早,媽媽就揹着一個籃子到山上去了。到山上去幹嘛呢?原來是去採摘新鮮柊葉去了。又大又厚的柊葉最好最合用了。回到家裏,媽媽把摘回來的柊葉放進盆裏,讓柊葉在水龍頭下認真的清洗乾淨。接着,我就把柊葉上的柄用剪刀剪掉,然後把一片片葉子擺放整齊。可你們別以為這就完成了,還有一大堆的工作沒有完成呢!拿一把大刀把剛買回來的五花肉切成一大塊一大塊加入適量的五香粉、糖、鹽醃製一下;再把綠豆、糯米淘洗乾淨晾乾水,加入合適的油和鹽入味。這樣所有的準備工序做好了,可以包粽子啦!

只見媽媽先拿一個敞口碗,放上幾張柊葉,再用勺子往柊葉里加上一層米、一層豆、兩塊肉,再一層豆、一層米,接着按順時針的方向把葉子一層一層的疊好,最後把碗倒放過來,一箇中間高凸下底方正的粽子成型了。為了防止露餡,媽媽還用一條長長的竹繩子把粽子結實“捆綁”起來。經過兩個小時的奮鬥,二三十個粽子終於被我們包好了。爸爸把包好的粽子放進鍋裏,開始煲粽子啦!

我心情激動的等啊等!十幾小時後,粽子熟了。可以出鍋了!剛蒸好的粽子帶着談談的清香,剝開外面的柊葉,吃上一口,糯米、豆子和肉的香味一下子從嘴了衝進了鼻子,那味道別提有多好了。

大年八年級開始,人們就提着那香噴噴的粽子走訪親朋好友,熱鬧極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8

我感覺我的家鄉這幾年來變化太大了,以前土路,坑坑窪窪,車和人都很難行走,此刻好了,以前所有的坑坑窪窪的土路都變成了一條條光溜溜的水泥路了。此刻交通十分方便了,還有原先家家都這樣住的土房子,到了夏天一下雨土房子就往下滴水,此刻好了,家家都這樣磚瓦房了,夏天又不滴雨可好了,還有以前都這樣用水井澆地,此刻女孩子,每塊地裏都有一座電機井,一按按鈕就能夠澆地了,還省油,澆地還個性的快,還有,以前家家都這樣農用車,此刻家家幾乎又有農用車又有小轎車了,出門的時候開着小轎車出門,要下地幹活了就開着農用車,此刻學田又有了養雞場,我的姑姥家就在養雞,很賺錢,每年都能收入一萬元,我姑姥家的小雞可好看了,個性這樣在最小的時候,長着尖尖的嘴,身上長着毛絨絨的毛,養雞場也很大,但不需要你花多少錢,因為金星村的鄉政府給一家發錢。以前家家都這樣打電話,此刻農民都富了,都用上了手機,打個電話很方便,隨時都能夠打電話、按電話,對了還有我們的學校,你一進到我們那裏就能一下子看到我們的學校,因為我們蓋了四層樓房了,房子也不這樣以前的危房了。我們有這麼好的一個學習環境,我們必須要好好學習,長大心後,來報答老師、父母,等等……長大後也必須要考上大學,找一份好的工作,

來賺錢。

我相信再過幾年,家鄉必須變的又富饒,又漂亮,又美麗。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19

俗話説: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我的家鄉在泰州,這裏的端午節,在艾香裏吃粽子。

端午這天,滿街飄着粽子香。家裏買了許許多多的粽子,紅豆的,紅棗的,瘦肉的,花生的,鹹蛋黃的。奶奶也親手裹了些粽子,我在“裹”字上打轉。多麼生動形象的一個字啊!是給米穿上綠蓑衣呢,像裹着一個白嫩的小娃娃。那架勢,有煙火的鬧騰,有過日子的隆重。生活如此這般,真是美好。

吃時,我突然想起一種叫艾嵩的草,葉片灰綠中泛白,莖亦是灰綠中泛白,筆直筆直的,香氣從莖葉間散發出來。這種香氣很奇特,香的苦苦的,醇醇的,卻讓人聞着很受用。

街上有賣艾嵩的,一小把一小把地捆紮着,插在塑料桶裏。家裏隨便亂插,大門上,窗台上,家神櫃,都插上。甚至蚊帳裏,也要掛上一小把,家裏處處瀰漫着艾嵩苦苦的香。

我喜歡這樣的忙亂,這樣的張羅,這代表着過節呢,代表着我們有粽子可吃。我們在艾香裏吃粽子,無憂也無慮。我一口一口的品着它,味道細膩,香滑可口,又粘又甜,白色糯米里摻着紅棗的香甜,讓人回味無窮。

吃完粽子,我打開電視,觀看賽龍舟。龍舟的造型各異:龍頭高高揚起,頭上犄角格外顯眼,龍鬚隨風飄舞。比賽開始了,龍船們像箭一樣發射出去。漸漸地,一艘金黃的龍舟超過了別的龍舟,跨過了終點線。

我的家鄉的風俗遠遠不止這些,生活如此這般,真是美好。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0

民間有句俗語:“八月摸秋不算偷”。“摸秋”,其實就是“偷秋”的意思。在我的家鄉,摸秋的習俗由來已久。

相傳,元朝末年,準河流域出現了一支農民起義軍。這支隊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一天,他們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就露宿於野外。有幾個士兵飢餓難耐,在田裏摘了瓜果充飢,於是主帥要降罪於他們,鄉親們得知後紛紛出來勸説,其中有一位老者隨口道:“八月摸秋不算偷。”因此,士兵被赦免。那天正好是中秋節,從此留下“摸秋”的習俗,丟了“秋”的人家,無論多少,從不叫罵。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是喜歡摸秋的。中秋節的夜晚,圓圓的月升起來了,吃罷晚飯,我和小夥伴們那塊棉花地碰頭,然後從在土丘上,商量着偷誰家的“秋”,月升中天、瓦亮瓦亮的,棉花葉子和草上落了重重的露水,如珍珠一般。“摸秋啦!”不知是誰在田野裏輕喊一聲,於是我們便四散於濃濃月色之中。我拽着弟弟來到錢奶奶家,弟弟説要留在門口放哨,於是我便躡手躡腳地走了進去,我緩緩地抬起腳,腳尖似游魚一般輕輕放下,我始終提着一口氣,可怎知剛要成功這寫日誌,不知從哪冒出一隻大黃狗,“啊!”我大叫一聲,剛跑到門口,弟弟又不見了,正當我猶豫惱怒之時,錢奶奶卻走了過來 ,邊把大狗拉走,“都怪我不好,別怕、來、多拿點。”説着,便往家裏掏出一些糕點,我紅着臉受寵若驚地接受了。

摸秋、摸秋,悄悄偷走了秋日的歡樂與甜蜜。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1

月是故鄉明,節是家鄉親,一年一度的春節又到了。我的家鄉有非常多的春節習俗,如:貼春聯,拜年,守歲等等,多的我實在數不清了。

春節最熱鬧的就要屬除夕了。除夕一大早,人們起牀後總能聽到無數的鵝叫聲,這些鵝是人們在臘月二十九買來做年夜飯的。早晨,人們趕着在門口兩邊貼春聯,在門上貼門神,還要把桔子、蒜,綁在一起掛在門頂上,寓意出入平安,大吉大利。接着小孩子們就要開始放鞭炮,鞭炮聲彷彿喚醒了新的一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年三十沒有一秒是平靜的,五點沒到,炮聲四起,開飯了,在滿桌的佳餚中有兩種必不可少,其一,年年有餘一一魚,預示着全家富貴吉祥有餘。其二,工作勤勞一一芹菜預示着來年工作勤勞,寓意着吉祥。飯桌上我們一家父母兄弟圍着坐,我和幾個小朋友則剛吃過飯,便衝出去放煙火,而那些一年未見面的大人們倒杯酒互相祝願着。我們小朋友邊點煙花邊許願,點燃一個個煙花,讓它們衝上雲霄。累了一天的我們,靜靜地躺在草坪上,看着煙花響徹大江南北,煙花色彩是美麗的,好像來年的日子,美得讓人不及顧遐。

飯後家家户户又是放鞭炮,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響成了連綿的一片,這一刻過年的氣氛也就更濃了。

在家鄉,春節是我們最歡樂的節日,臘月三十的年夜飯,正月的拜年等,都像一個個美妙的音符,永遠刻畫在我的心裏。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2

放煙花大概是所有人童年時的美好回憶了。那一朵朵在天空中綻開的瑰麗的煙花,那一摔就響的摔炮,想必這是所有人一提起煙花,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來的場景。

關於放煙花的由來,眾所周知的是為了驅趕“年”。“年”十分害怕爆竹聲,於是人們就用火燒竹子,發明了最原始的鞭炮,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鞭炮。在今天,鞭炮也不再是用來驅趕“年”了,而只是供人們娛樂了。

我小時候就沒少玩鞭炮,但也因鞭炮弄出過許多有趣的事來。我印象最深的那次是在表哥家。

晚上我和表哥以及表妹在樓底下放煙花,表哥點燃了一種會冒出許多火花的煙花,並拿它對着我和表妹,想嚇唬嚇唬我和表妹。因為我和表妹都害怕那些火花弄到身上,我們倆急忙往後退,我一不留神,一隻腳沒踩穩,而另一隻腳就向後退了。結果就顯而易見了,我摔倒了,而且摔在了滿地碎石的石子路上,手掌被石頭劃傷了。事後呢,表哥被他媽狠狠的罵了一頓,罵得他“狗血淋頭”、“體無完膚”。從此以後,表哥再也不敢拿煙花嚇唬我們了,而我也知道那些火花其實根本就不會傷人。

不管怎麼樣,放煙花一直是作為新年風俗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濃濃年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了,還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一個項目了。

但近年來煙花因污染環境被禁止了。對此我有一個想法,那就是研製環保的煙花,讓煙花繼續綻放在夜空中,繼續成為人們最美好的童年回憶。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3

“百里不通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在中國的大東北,遼寧省錦州市,在我的家鄉,過年的時候就必須貼對聯,放煙花,逛廟會,各種習俗。

小年到了,年也就到了,家家户户開始貼對聯,粘福字。貼對聯是有講究的,上聯貼左門,下聯貼右門,橫批則需要貼大門上邊的正中間,對聯一定要貼的整整齊齊,漂漂亮亮,這樣才能體現出節日的氣象。而福字呢,需要倒着貼,説明福到了。

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看着春晚,在微信上搶紅包,吃餃子,放煙花,煙花綻放之時,天空如天女散花,大地紅震的人們捂住耳朵欣賞,竄天猴的淘氣,仙女般的美麗,禮花的魅力,我領略過了。

家鄉眾多的風俗當中,我最中意的是逛廟會,每年大年七年級到正月十五都有廟會逛,廟會上那些小吃總是讓我流連忘返,各式各樣的糖葫蘆是我的最愛,有山楂的、橘子的,、草莓的、黑棗的、柿子的,讓人直流口水,我最愛吃的是柿子的,一整個柿子足以讓我一分鐘都説不了話,好不容易吃到嘴裏。但我還喜歡吃,是因為帶着年味。糖畫糖人,棉花糖,我都要有機會一一品嚐,特別是家鄉特產烤肉串,香氣四溢,令人垂涎三尺,聽着烤肉滋滋作響,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吃着香香的肉串別提有多開心了。

家鄉春節的習俗,是不是吸引了你?歡迎各方朋友來我的家鄉做客,我們一起辭舊迎新,一定會特別開心。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4

我美麗的家鄉在浦城,這是一個很小的縣城,但僅管如此,我們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華的傳統民俗,這表示着大家對祖先的尊重。

我先從春節開始説起吧!沒到除夕之夜的時候,家家3點多就開始吃年夜飯,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顏色是金黃色的,象徵着家家年年都繁榮,兒女能夠孝敬長輩。

吃完晚飯後,我們是從不出門的,聽奶奶説:若出了門會把大家的好運給帶走的。雖然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依然能夠玩的有聲有色。大人們在家中打牌打個通宵,孩子們放煙火放得起勁!這表示大家的好運年年,財運年年除夕過後,換來的正月七年級也是很受人歡迎哦!早晨起來,洗漱完畢後就先喝一杯桂花蜜,這是我們孩子的最愛,味道甜甜的,香香的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甜甜美美。

吃完飯後就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們就要包壓歲錢,孩子們得到壓歲錢後可開心了,但七年級至九年級是不可以亂花錢的,這又代表着大人們在這一年裏很難很難掙到錢,運氣也不太好給長輩們拜完年後,女孩在家幫父母幹活,男孩就跟隨大人們去各自的親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過的十分開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廟裏去燒香,給菩薩請安,讓菩薩保佑子孫滿堂,兒女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在過了初六之後,大家的一切就都恢復正常了,大人們工作的就繼續工作,孩子們該去複習功課,迎接新學期的到來了,這個春節是令人難忘的。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雖然我們的國家地大遼闊,每個地區的風俗有千千萬萬,但我想,有一個風俗定有相同之處,那就是春節了。

春節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更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節日。家家户户都喜氣洋洋,一家人團團圓圓圍坐在桌邊,高高興興地吃年夜飯。

傳説很久以前,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居住在深山密林中,人們都叫它“年獸”。每年除夕,它都出來濫殺無辜。有一年除夕,“年獸”掙斷了鐵索,又竄回村中去吃人咬牲畜。村民們與它拼死搏鬥,才將它趕走。第二天大家相互登門慶祝,這樣就有了“拜年"的習俗。時間一長,人們逐漸找到了“年獸”的弱點:怕光、怕紅色、怕響聲。所以,除夕之夜每家每户貼春聯、放鞭炮。這樣,“年獸”就不會再害人了。這一天,人們稱為“過年”,又稱“春節”。

到了除夕這一天可真熱鬧!家家趕做年夜飯,到處飄蕩着酒肉的香味。門前貼上紅紅的對聯,屋裏貼上富有年味的“福”字。一家人歡歡喜喜圍坐在一起,包餃子,談論着趣事。吃年夜飯,一家人聚坐在一起,等待着新年鐘聲的敲響。“五、四、三、二、一!過年啦!”屋裏洋溢着歡樂的笑聲。

春節這天早晨,孩子們紛紛向大人們拜年,説一些吉祥的話,表示對家人的祝福,大人們聽了這些美滋滋的話,都掏出腰包,給孩子們壓歲錢,頓時,孩子們心花怒放。

春節多麼熱鬧的節日,一個家家都知曉的風俗,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6

春節,大家都很熟悉。在不同的地方,人們過春節的方式也略有不同。

我們家鄉每逢春節都是熱鬧非凡,街上的行人都在買年貨,掛上了紅彤彤的大燈籠。

終於,在我們的期盼中,春節到了。早上睜開眼,鞭炮聲便響了起來。我立刻穿好衣服,跑了出去,問:“奶奶,為什麼放鞭炮啊?吵得我沒睡醒。”奶奶笑着説:“傳説有一頭年獸,每到除夕便爬上岸來害人。有一天來了一位老者,他叫人們不要驚慌,在門上貼上紅紅的春聯,屋內不要關燈,又放起了鞭炮,年獸一見便慌了,趕忙逃走。”我點了點頭。

晚上全家都吃完了飯,爺爺奶奶坐在沙發上給我們準備紅包。我和弟弟表演了一個節目,每人收到了4個紅包,每個紅包是100元呢!接着,爸爸媽媽也給了我們紅包。這晚要守歲,一家人除了很小的孩子,幾乎沒什麼人睡覺。

第二天,也是我們最高興的時候。我們穿好新衣,就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給別人拜年了。每當這時候,我們都會收到好多的壓歲錢。

到了舅舅家,舅舅便説:“來啦,看!這種煙花是小孩子玩的。”説着便給我和弟弟一人一支,點上了火,就像一個魔法棒似的,弟弟樂開了花,拉着我一起玩。

春節噼裏啪啦地過去了,人們也恢復了正常的生活。這段美好的日子,我永遠不會忘記。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7

每個人都有自己美麗的家鄉,而每個人的家鄉都有各種各樣的風俗,樣樣別出心裁,與眾不同,別有一番風味。就例如我的家鄉,保證有所不同。

我的家鄉在臨岐新華村,有一個愛做美食的奶奶,樣樣都會做。她懂得也很多,知道哪個節日要做哪個美食來給我們吃。

就比如大年三十那天,我們村並不會很忙,只不過是貼下對聯,掃一下墓,下午才會很忙,因為我們村的人更注重團聚。那天,我們都會叫來自己的親朋好友,擺出十幾張桌子,讓那些做菜好吃的人來燒菜,我奶奶也是其中一員,她要做暖鍋,因為她在村裏算是暖鍋燒的最好吃的人。

快到傍晚,那一陣一陣的菜香撲鼻而來,一個個暖鍋冒着熱氣,幾位大人把分好的酒菜放在每個桌上面,從高處看,可以用人山人海這詞來形容,就像有人結婚時婚禮的樣子。

開始吃飯了,只見每桌的人打開暖鍋的蓋子,那正在沸騰着冒着香味的暖鍋,看看就夠讓人口水直流了,何況是大口大口地吃着,大匙大匙的盛着呢!

吃完了暖鍋,我們來到人民大會堂裏面,坐在椅子上摸着那吃飽喝足的肚子,看着那一出又一出精彩的表演,獲得電玩具呢。這表演一結束,熱鬧才開始了,成羣的小孩子們拿着火炮,噼裏啪啦響個不停,直到晚上深夜才逐漸變小。

怎麼樣,這就是我們老家過春節時與眾不同的分俗,我到現在也不知道這天為什麼要做這些,但是我很喜歡我們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8

六月的天空湛藍而又深遠,朋友們比往日多了些明朗,夏意漸濃,艾葉飄香,又值端午。頭上掛着香包,也許還對艾葉的氣味不太適應。手裏拿着噴香的白粽子,又是一年端午,向我們駛來。

我的家鄉就有這麼個習俗——包粽子。

院子內,新鮮的粽葉,白嫩嫩的糯米,纏好的棉線,還有一個大剪刀。我與奶奶拿起椅子排排坐好,準備開始包粽子嘍!只見奶奶將將兩三張粽葉平鋪於手中,前翻後一拉,捲成一個漏斗狀立於手中。接着,用勺子舀起兩大勺糯米,中間夾點紅豆與棗子,再用一層糯米封頂,鋪鋪平。緊跟着,奶奶用手摺起後面的粽葉,在拿一片葉子,插進底部,最後折一下收口,將棉線在粽身盤繞幾圈,一個白白胖胖的粽子就做好了。

我見奶奶包的是那樣好,不禁手癢癢的。説着也拿起一片粽葉,三下五除二捲了起來,奶奶見了,説我卷的不對,又給我做了一次,可我就是怎麼也學不會,奶奶只好幫我捲起粽葉,我來灌米。嗯嗯……我就也包了一個粽子。雖然樣子不太好,幾處都並沒有包好,但味道嘛……應該還不錯吧。

粽子上鍋蒸去了,白煙瀰漫,香味也散發出來了。二十分鐘後,粽子出鍋了,我立馬拿起一隻,吃了起來,呼!呼,燙呀!可儘管是燙,也阻擋不了我吃粽子的熱情。撒上白糖一起吃,不禁幸福的樂開了花。

家鄉的端午樸素中又有幾分華麗,簡單的食材卻做出了不平凡。剛過粽子節,有期待着下一次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29

家鄉的春節按家鄉的風俗習慣:“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去宰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七年級早上拱拱手。”從農曆的十二月二十日以後家家都忙着過春節。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大家仍冒着嚴寒忙着打掃衞生,希望掃去一年的穢氣。遠在天涯海角工作的親人,也陸續趕回家和家人團渡新春佳節。

農曆十二月,大年三十,月小二十九,為除夕。除夕這一天,我們家鄉稱為過大年,家家户户貼對聯,大人們準備了滿桌吃的,吃完晚飯,大家團聚一堂,一邊看電視一邊聊天,直到十二點結束。鳴鞭炮關大門,這就叫辭歲。接着守歲到黎明前開門,又是鞭炮齊鳴,這就是象徵開門大吉,一年平平安安,風調雨順。正月七年級,小孩子們穿上新衣服給家裏的長輩拜年“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哈哈,又輪到我拿壓歲錢了。每年長輩紅包時,總會説幾句祝福的話語,比如好好學習,鍵鍵康康之類的話,兒孫們都説幾句吉祥話。那時壓歲錢不只是給孩子們快樂,也賦予了老人們對孩子們的殷切希望和家庭興旺的美好希望。

最後,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廟會,雄獅起舞,長龍遊街,一片熱熱鬧鬧,這是春節的最後一天,元宵節。也是把過年剩餘的東西吃完,再吃一些湯圓,像徵今年團團圓圓,生活紅紅火火,家鄉的春節一年更比一年好。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30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各自的鄉俗。在我家過年時,舞龍、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必不可少的。

在過年前的十幾天,家家户户開始大量置辦年貨,大人們還要買過冬的衣服呢。還要在過年的那天之前進行大掃除。到了真正過年的那天,大家都開始掛燈籠、貼春聯,春聯是為我們迎接新的一年,而燈籠是讓我們這年過得紅紅火火。不僅如此,還要在窗户上貼福,而且要倒着貼,意味着福倒了,福到了。春節吃飯前要先放鞭炮是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吃飯時,小孩的嘴可甜了,他們走過去跟爸爸媽媽説新年快樂,就能得到紅包。吃完飯後,外面開始熱鬧起來,一條條長龍接二連三地從巷子裏跑出來,彩色的龍頭歡勁地扭着,在大馬路上顯得格外引人入勝,路旁的煙花給舞龍的人們打氣,他們舞的更歡了。

每當到了除夕夜晚的十二點真是極為熱鬧,一大筒煙花排山倒海得飛起向天空在天空中炸成了一朵花,一大羣煙花飛快地衝向天空,炸開了一朵朵五顏六色的鮮花,七彩的煙花炫染了整片天空,顯得格外美麗,一條長長的鞭炮在地上“啪啪啪”地響着,在過年時放鞭炮是為了趕走一隻叫“年”的怪獸,喜歡在過年時去村裏偷吃,但它怕鞭炮,所以家家在過年時放鞭炮。

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佮,一個不一樣的習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31

我的姥姥是地地道道的土家人,所以,每到過年的時候我們都要回到老家——山東。

每到臘八那天,我們一家在天上還有星星的時候就起牀了,臘八節一定要吃臘八肉,我大姨夫從冰箱裏拿出了一大塊豬肉,只見他把肉放在火爐上讓它解凍,又往肉上撒了好多胡椒粉、辣椒粉,讓豬肉變得花花綠綠的,接着大姨夫讓我把肉遞給爸爸,只見爸爸把一小桶酸糕水倒了上去,再用刷子把酸糕水刷開,刷完酸糕水的豬肉味道非常的香,有着酸糕水的酸味也也有胡椒粉和辣椒粉的辛辣味兒和香味兒。

吃完臘八肉,就該喝臘八酒了,雖説臘八酒有酒字,但裏面只是用葡萄、梨、蘋果等水果榨的果味飲品,味道酸酸甜甜的,非常好喝,還可以把臘八酒和帶氣的無味蘇打水一起喝,口感更佳呢!

過完臘八就到了小年,這天男人們都在家收拾房屋,女人們會去集市上買年貨,而我們小孩兒就在田野裏玩摔炮。

又過了幾天就是大年了,爸爸和大姨夫在殺豬、清理豬的內臟,而我們小孩兒在屋裏的炕上玩耍。一小時、兩小時、三小時過去了,豬肉終於烤好了。爸爸拿小刀從豬身上割了一大塊兒的肉讓我們吃,我問爸爸為什麼要把整隻豬一起烤,不分成幾部分?爸爸説:“因為這樣可以象徵我們一家圓圓滿滿。”

吃完閤家飯後,我們土家的年也就算是過完了,是不是很有年味兒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32

“春節”是一年中最歡快的節日,也是人們最愜意地時候,然而在這個節日中,它有許許多多的風俗。

給“壓歲錢”就是其中之一。傳説,人間有一個野獸,叫做“歲”,每到一年中的最後一天,就跑出來作怪,專門來吃小孩子,鬧得人心惶惶。後來有一户人家的孩子,睡覺的時候將長輩給的錢放在枕頭底下。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可怕的野獸“歲”跑出來了,正巧跑到那户人家裏,看到那細皮嫩肉的孩子,頓時口水直流,邪惡的爪子伸了出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枕頭底下的錢發出了閃閃的金光。“歲”像觸電了一樣,“嗷嗷”直叫,落荒而逃了。人們知道了制服歲的辦法了,便一一效仿。到了後來給“壓歲錢”不只是為了趕跑可怕的“歲”,更是長輩對晚輩美好的祝福。

除了給“壓歲錢”,在春節中還有人人重視的團圓飯。團圓飯不同於平常的飯菜,除了菜品很豐富之外,還有象徵意義。例如:魚象徵着“年年有餘”,年糕象徵着“步步高昇”,芋頭和腐竹象徵着“富裕”,這些共同表達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美好祝願。吃團圓飯時,每一個親人都要到場,缺一不可。長輩們還要一一敬酒,晚輩們也應一一回敬,表示着長輩對晚輩的殷切期望以及晚輩對長輩的尊敬。

我喜歡春節,因為它不僅讓我知道了許許多多不同的風俗,更讓遠在四方的親戚朋友都聚集了,讓彼此間的血脈親情更加濃厚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33

我們金華人有一種很特別的習俗,那就是金華鬥牛。

金華鬥牛,曾與金華火腿齊名,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華鬥牛是牛與牛鬥,不同於西班牙的人與牛鬥,被譽為“東方文明鬥牛”。鬥牛當日,參鬥之牛裝以勇士之飾,由其主人護送進入鬥牛場,此時鞭炮齊鳴,觀者歡呼雀躍。

我就看過幾場:牛主把牛牽到賽場上。此時,兩牛怒目而視,各自刨腿,四肢併力,奮力鬥爭,觀眾則吶喊助威,呼聲響徹雲霄。敗者血肉模糊、倉皇而逃;勝者則奮蹄而追,緊隨其後,鬥牛即將結束。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這裏有相當大的體現。敗退之牛將被主人貶成耕牛甚至宰殺;而勝者則身價加倍,威風一時。

金華鬥牛不僅僅是現代的玩法,古代也有。我查閲了資料:相傳在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與魯肅微服出巡東陽郡(今金華市)。孫權為培養當地百姓的勇武精神,便在東陽郡大興鬥牛之風。自此,婺城區雅畈鎮銅山白鶴廟開創鬥牛節,銅山也成了金華鬥牛的創始地。可是現在並沒有了以前的威風:金華鬥牛瀕臨絕跡。新中國成立後,金華鬥牛習俗一直被廢止。1992年,金華開始重建鬥牛場,恢復鬥牛節,欲使這一古老民間娛樂活動重振聲威。可好景不長,金華鬥牛剛剛重新有了起色,鬥牛户卻因為鬥牛經驗少、飼養費用不能次次提供而紛紛宰牛賣牛。

我們要好好珍惜文化遺產,不讓他們受破壞。讓金華鬥牛重新站在現實的舞台上,不再被人們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