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精選42篇)

作文7.1K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精選42篇)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

説起咱家鄉的風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説不完。那就拿過春節的風俗來向大家介紹吧!

春節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鄉人叫這一天為大年七年級。大年七年級這一天,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裏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而且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這也是節目的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讓人們感到愉快,在新的一年裏為人們帶來吉祥。

春節還有一個習俗,當然就是吃餃子了!為驅邪惡,圖吉利,餃子必須要煮得多還得有餘,飯後還要在鍋裏放上幾個饅頭,這些都意在年年有餘。要是餃子煮破了,不可以説“破了”要説“掙了",就是賺了的意思。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兩碗,意思是希望新的一年裏家裏人丁興旺。吃餃子時還有許多樂趣呢!新年裏吃的'餃子裏包有棗子、栗子、錢、花生米等物質。吃餃子時吃到的第一個餃子裏包有什麼象徵物質,新的一年裏就會像物質象徵的那樣。如果吃到紅棗,新的一年裏就會紅紅火火勤勞致富;吃到栗子,就意味着新的一年裏,身體健康,做事有幹勁;吃到花生米,就意味着長命百歲,行大運;吃到錢,那就意味着發大財,日子紅紅火火……不管誰知道哪一種,大家都會衷心的祝賀。如果是小孩吃到錢,那就代表學業有成,大家都要祝賀他(她)。

春節時還有拜年的習俗,大家互相問好,晚輩向長輩問好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還有用手機發短信、打電話拜年,給別人送上美好的祝福。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春節風俗。你們的家鄉也一定也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吧?那就把你們家鄉的風俗也結介紹給大家聽聽吧。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爸爸媽媽帶我到爺爺家玩耍。一進門,我就看見了一個個掛在桌角的粽子。看着爺爺細心的包粽子,我不由自主的問爺爺:“爺爺,我能包粽子嗎?”爺爺笑哈哈的説:“當然可以啊!”

我洗完手,激動地跑到爺爺身旁,模仿着爺爺的.樣子,拿起兩張用水泡過的粽葉,圍着手指轉了幾圈,粽葉就變成了一個像三角形圓筒的形狀,爺爺又用勺子放了一些糯米,再用手按一下,我也照着爺爺的方法做。可是我怎麼也裝不滿糯米,我急忙問爺爺:“爺爺,你怎麼輕輕鬆鬆的就裝滿了呢?我為什麼不行?”我疑惑不解的看着爺爺。爺爺告訴我:“傻孫女,你的粽葉下有一個洞,你一裝米,它往外漏,當然裝不滿。”我往下一看,讓我大吃一驚,真的有一個洞!爺爺又教我如何才能把粽葉包緊一點,再裝一勺米進去,然後把多餘粽葉蓋過來,這樣粽子兩邊就有兩個三角形的尖角,把兩個尖角向下面一按,最後用線把蓋過來的尖角和粽葉繫好。這樣就完成了一個粽子。我按爺爺教我的方法包了好幾個粽子,雖然包的粽子奇形怪狀,但我卻如獲至寶,心裏高興極了,因為我學會了包美味的粽子。

包完粽子,爺爺把粽子放入鍋裏煮,我耐心地等待着,很快粽子熟了,我急切的查看我包的那幾個粽子,發現已經煮爆開了,但是我依然開心地把它們撈出來。粽香撲鼻而來,讓人口水直流。這天我吃了好多個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家鄉眾多風俗中的一種,我的家鄉還有好多好多別的風俗,比如中秋節吃餈粑,大年七年級吃湯圓,清明節上墳祭拜老祖宗等等。我熱愛我的家鄉!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3

春節是在農曆七年級,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春節的習俗有很多!大年三十晚上12點睡可大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春節。春節説的第一句話做的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翼一年之平安。早餐也是有講究的,比如我們家每年大年七年級的早上,奶奶一定會給我們吃長壽麪和喝一杯粗茶。

早上吃過早飯後,就是焚香拜祖了。祖宗神位前的香爐中,點了輕煙繚繞的長香,紅燭燃起輝煌的亮光,在祖先遺像前,點着香燭,供陳湯糰、糕、餅、肉、飯,等東西。家人銅磬在一聲聲的敲着,瀰漫肅穆的'氣氛。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齊地站立兩旁,向祖宗神位,焚香點燭,按輩分長次,向祖宗跪拜。跪拜完了以後,爺爺就會,拿出一個大鐵盆,然後再把紙錢,紙折的金元寶和假錢一起放入盆中燃燒。爸爸則是拿了一根長香點燃,然後,拿了一些鞭炮到門口去放,一陣陣鞭炮聲傳來,弟弟妹妹嚇地用手捂起了耳朵。放完鞭炮後還得再拜一次祖宗,但這一次不是跪着,而是站着拜。等紙燃盡時,就是要上酒啦!這也是我們小孩子興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孩兒,一人拿一杯酒,往鐵盆裏,倒嘴裏還要説一句:“老太喝酒。”

由於這次肺炎的緣故,我沒有出去拜訪親戚,就只是在家裏祭拜一下祖宗。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4

我的家鄉過春節的風俗就是吃上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餃子。那可是一件既開心又幸福的事情。

傳説張仲景當年辭官還鄉時,他老家正值寒冬,十分寒冷。當時人們沒有多餘的錢購置保暖的衣服,所以很多人都凍得四肢僵硬,耳朵都凍爛了,有許多人到張仲景求藥,看到鄉親凍僵的樣子,便舍藥相救,獲得了百姓的稱讚。後來張仲景研製出了"嬌耳",也就是今天的餃子。人們吃過嬌耳,喝了驅寒湯後,渾身暖和,耳朵氣血也通了,吃過的百姓從此都沒有出現凍僵的現象,耳朵也沒有被凍爛了。

除夕當天,媽媽正在廚房包餃子,我也湊上去包,看到媽媽包的餃子一個個活像小元寶,我怕包不好,就先拿擀麪杖擀麪皮。先把麪糰放到面板上摁一下,麪糰變扁了,就可以擀了。三兩下一個圓圓的,薄薄的麪皮就出現在我面前,我也樂在其中,不一會兒,一堆麪糰便一個不剩了。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麪皮放上餃子餡,把中間對摺,從左到右捏到一起,一個新月狀的餃子便包好了。但是我包的同媽媽包的相比醜多了。媽媽鼓勵我説:"再包一個吧。"這回我在皮上多加一點餡,包出來變得鼓鼓的`了,美觀多了。半小時後,餃子包完了,一個比一個漂亮,花邊整齊,小巧玲瓏,讓人心裏頗有成就感。

讓人開心的不單單是吃餃子,還有包餃子這有趣的過程,因為我知道每個餃子的背後都是我辛勤勞動的成果啊!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5

“五月五,是端午……”這句民謠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端午節這天華夏很多地方會包粽子、賽龍舟、戴香囊,我的家鄉也是如此。

我曾在書上看到過關於端午節由來的故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楚國愛國詩人,由於國家破敗,無奈之下投江自殺。屈原自殺的那條江邊上的村民就包了粽子,扔到江裏,想讓魚兒不吃屈原的屍體……去年端午,我就在外婆家學會了包粽子。

剛到外婆家時,外婆正在包粽子。粽葉浸在一個裝滿水的大盆裏,糯米浸在一個裝滿水的小盆裏。她要包的是小腳粽,顧名思義,小腳粽形狀如三寸金蓮,頂兒尖尖,腳跟兒圓圓。她先用手指將粽葉窩出一個凹槽來,裹成一個漏斗狀,裹緊一點,把米倒進去,封頂,再取了另外一片粽葉對着雛形一裹,最後用繩子包紮。外婆嫻熟的手法,行雲流水一般,令我目瞪口呆。

看見外婆做出了一個粽子,我便也興致勃勃地想要上前試一試,我學着外婆的樣子,窩出一個槽,把糯米倒進去。就在這時,“嘩啦”粽葉裏的糯米全都撒了出來,下面的口子開了,糯米就順着這個口子灑了下來。再看外婆,她已經又包好兩個了。儘管心急但也不是辦法,只得虛心請教。

外婆手把手地教我,並告訴我:“你捏的太鬆了,所以才會散。”聽到外婆的指導,我不甘示弱,重拾信心,又試了一次。這一次終於如願以償,沒有再漏了,第二片粽葉也順利地包了上去。一個小粽子就這麼誕生在我的手裏,儘管有點小,但它畢竟是粽子嘛。而最後扎線的任務就交給媽媽了。有了之前的經驗,包的粽子越來越大,越來越好。外婆和媽媽看見了,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很快,晚飯時間快到了。外婆端着一大盆粽子,喜滋滋地進了廚房。過了一段時間,廚房裏傳來一陣“噗嚕嚕”的聲音,我想掀開鍋看看,卻被外婆攔住了:“還沒燒好呢,現在開了鍋它燒出來就不好吃了。”我有點掃興,只得腦補鍋中的畫面:包住粽子的那本來碧綠的粽葉,現在應該已經成墨綠色的了吧?包紮粽子的`原本雪白的毛線,現在也應該變得鬆散了吧?被粽葉包裹着的糯米,應該變得又軟又粘了吧?

“吃飯了,吃飯了。”又是爸爸來喊吃飯了,我飛也似地衝進廚房,鍋邊兩個大盤子裏已經裝了冷在那的粽子。粽葉和毛線,都是如我所了料的那樣。粽葉裏包裹的糯米膨脹,變軟變粘,甚至有一些糯米,已經從粽葉縫隙之間迫不及待地鑽了出來。廚房裏的外婆看到了我,朝我招招手,並把手上一個剝好的“小腳”插上筷子,遞到了我手裏。我拿起粽子一大口咬下去,一團被粽葉清香環繞着的糯米入到我口中,明明什麼東西都沒放,卻無比的清香甜美。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這是蘇軾的一句關於端午的詩句。端午節當中包粽子這個習俗,不就是一種中國古代文化素質的體現嗎?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6

火花在黑夜中綻放,整個寂靜的夜空為此刻成為了背景,大人們點燃煙花,鄰居們也開始互相問候,現場變成了大型煙花交流現場。

一天中的夜間是最安靜的,可在除夕夜,誰不希望熱鬧點呢?就算是夜裏。於是煙花、鞭炮,搞得整條巷子響亮亮的。一羣人跟着聲音走出來,也拿出自家的煙花,開始響起來,兩人、四個人、五個人……漸漸的,大家習慣了除夕夜的熱鬧,總是先把餃子包好,在春節聯歡開始前,先出來熱鬧一下。

“媽媽,媽媽,什麼時候出去啊?”我拿着小煙花着急道:“乖,一會就出去。”我一聽,又是這句話,急得我跺着腳,坐在了旁邊的凳子上。這種情況,是個孩子都會着急的,畢竟這次可跟以往不一樣,過年了,聚得齊,可以看見平常見不到的.人,或認識沒見過的夥伴,可現在也只能等着。

過了會兒,一道響亮的聲音傳入耳中“走!”我如同腳下生風,一溜煙跑了出去。開門出去,只見男女老少全都圍在一起,似多年沒見的老友敍舊,即使不認識,此刻也如同親人般似的。看,有剛會走路的小朋友在路上磕磕絆絆地走着;有年輕力壯的小夥兒們,在一起吐槽這一年的歡暢;還有年紀大的爺爺奶奶們,其中有連耳朵都聽不見的呢……

各色各樣的人聚在一起,談論着小區的八卦,炫耀着自家的兒女,玩着不知道叫什麼名字的遊戲,一羣人笑着,美着,眼睛都眯成縫了,連滿天的煙花和璀璨的星空都只是陪襯。家鄉的風俗是用一個理由把我們聚在一起,心連在一起,我又怎能不熱愛它呢?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7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鄉,有這樣一種風俗。農曆二月半,人們會在這天舉辦慶典迎“伏虎禪師”,並且邀請親朋到家中做客。

這個節日的來歷啊,可是個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有個羅伏和尚,他心地善良,有一天下山取火,碰見了一隻飢餓的老虎,他取火回來,便以身飼虎。他捨己的精神感動了上蒼,觀音菩薩點化了他成為“伏虎禪師”,老虎成了他的坐騎。人們也把二月半這天定為伏虎禪師的紀念日。

農曆二月半這一天,是我除了過年外最期盼的一天。早上,太陽才剛掀開雲彩,探出頭來,廟會裏已排起了長龍,人山人海了。年長的爺爺奶奶為我們化粧,有扮成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的;有扮成肥頭大耳的豬八戒;有扮成忠心耿耿的沙和尚……而我扮的是巾幗不讓鬚眉的穆桂英:臉上化着大青衣的粧,身披紅衣,頭戴帥盔,英姿颯爽的`樣子!

最激動人心的時候來了,慶典開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由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請出的“伏虎禪師”;後面緊跟着聲勢逼人的軍鼓隊,鼓聲如雷、震天動地;腰鼓隊的奶奶們鼓槌飛舞、綵綢翻飛,極富感染力;還有一支由小朋友組成的小號隊,號聲嘹亮、意氣風發;再後面就是我們了,我們這個方隊最有意思,有天上飛的、地上走的,騰雲駕霧的唐僧三徒被大人扛在肩上,當然還有我的穆桂英掛帥。我和“花木蘭”、“楚霸王項羽”一起坐在特製的車上宛如騎在馬上,後面還跟着坐轎子“大家閨秀”……最後一個方隊是由全村人舞着彩旗、舉着香組成的,有年過七旬的老人、有血氣方剛的少年、有活潑踴躍的小孩……遊行結束後,會向村民們分發水果、禮物,這還有多層意義呢!希望大家平安長壽,這是第一層,第二層是紀念“伏虎禪師”的捨己精神,第三層是希望每個人在這一年都能得到守護和祝福。

這時候在村民的家中,男主人們在舂粿,女主人們在做美味的菜餚:燒牛肉、紅燒魚……客人們一邊幫忙,一邊聊着天,大家在一起度過這愉快的一天。

這風俗節日的一點一滴無不體現着豐富多彩的家鄉特色和獨特魅力,讓我們一起建設更美好的家鄉,把家鄉的風俗繼續傳承下去!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8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自己特殊的風俗,當然,我的家鄉也不例外,我的家鄉的'風俗是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傳統的祭祀活動。每到這天,牧民們都要成羣結隊地前往敖包祭祀,他們要在敖包上安放佛像,豎立經幡,並將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後,喇嘛們開始焚香燃燈,誦經唸咒,乞求神靈保佑,羣眾們則從左向右圍着敖包轉三圈,希望迎來豐收年。

敖包是蒙古語,意義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因為他們認為高大雄偉的山上,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敖包是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着一根長杆,杆頭上繫着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着燒柏香的墊腳石;在敖包旁邊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唸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們焚香燃燈,頌詞唸經。

正因為有了各個地區不同的風俗習慣,才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我們一定要好好傳承下來。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9

在遼闊無垠的草原上,一直以遊牧為生的蒙古族,有着一個一年一度盛大的集會——那達慕。

沒來過內蒙古,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沒吃過牛肉乾,沒看過那達慕。那達慕一開始只是為了祭祀山神,路神,也就是祭敖包,後來經過長期發展成為了現在的那達慕。

由於我生在內蒙古,所以經常領略那達慕的盛況。那達慕那天,商販雲集,吆喝聲四起,我混在人流裏,不斷有人對我微笑,拉着我推銷他們的商品,人們熱情高漲,有許多準備上場的人在場上拉着馬轉來轉去,那天天氣好極了,陽光明媚,萬里無雲,似乎也在為那達慕的開展表示祝賀。商鋪出售的商品應有盡有,小到飾品珠寶,大到古董文玩,太陽傘。

可那達慕的'高潮不止於此,民族表演,競技,更讓原本就熱情的人羣更加激動。一般的那達慕可以持續三四天,第一天主要是開幕式和民族舞蹈,馬上雜技表演,人們的鼓掌聲一浪高過一浪。

競技同樣很受觀眾喜愛,小夥子們表演賽馬,摔跤,射擊,場上激烈極了,場下也毫不遜色,掌聲四起。場上的運動員英姿颯爽,意氣風發,給人一種蒙古族特有的豪爽感。

總而言之,那達慕是蒙古族特點和文化的表現,也是一種傳遞文化的方式。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0

一簇紫、一朵雲、一碗香,就在不遠的地方。走過去,你一定不由地讚歎。

一簇紫——紫荊花

我是一個正宗的柳州人,想到柳州,你們會先想到什麼?對,沒錯,就是那無處不在的紫荊花。

整個柳州里,我可以和你打賭,即使是在最偏僻,最無人問津的地方,也至少會種上一棵紫荊樹。整個柳州里的紫荊樹加起來足足有26萬株呢。

你知道哪裏的紫荊花最美嗎?最美的紫荊花分佈在學院路、小桃源等地。學院路的紫荊花有紫有白、小桃源的紫荊花差不多都是白色的。因為紫荊花顏色的'美,使它上了新聞熱搜榜。

一朵雲——雲上之景

大家應該都知道地王大廈吧,它不論在哪兒,都是城市一顆耀眼的明珠。

是的,柳州就有這麼一座地王大廈。

但今天,我要介紹的並不是地王大廈,而是它開發的一個項目——雲頂觀光。

雲頂觀光,一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個在很高的地方進行娛樂的一個項目。人們在上面可以看到整個柳州的樣子,可以在玻璃棧道上玩,可以在上面喝下午茶……只是一個雲頂觀光,就能幹這麼多的事情,也難怪“雲頂觀光”項目會那麼受人們的喜愛了。

一碗香——螺螄粉

一提到柳州,除了提到紫荊花外,就是提到螺螄粉了。

螺螄粉,一碗螺螄湯、酸筍、螺螄,再加上一兩粉,就是一碗香氣撲鼻的螺螄粉了。在我家門口有一家螺螄粉店,生意非常興隆。

我的家鄉柳州很美,歡迎你來參觀!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1

我的家鄉在四川,那裏的各個節日的風俗和別的地方有所不同,那麼就由我來把家鄉的風俗介紹給大家吧!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曆正月七年級至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兔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八年級、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曆的`4月5日前後,主要是郊遊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羣結隊地舉着火把遍遊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我們四川的風俗都很特別,我喜歡我的家鄉!

我們金華人有一種很特別的習俗,那就是金華鬥牛。

金華鬥牛,曾與金華火腿齊名,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華鬥牛是牛與牛鬥,不同於西班牙的人與牛鬥,被譽為“東方文明鬥牛”。鬥牛當日,參鬥之牛裝以勇士之飾,由其主人護送進入鬥牛場,此時鞭炮齊鳴,觀者歡呼雀躍。

我就看過幾場:牛主把牛牽到賽場上。此時,兩牛怒目而視,各自刨腿,四肢併力,奮力鬥爭,觀眾則吶喊助威,呼聲響徹雲霄。敗者血肉模糊、倉皇而逃;勝者則奮蹄而追,緊隨其後,鬥牛即將結束。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這裏有相當大的體現。敗退之牛將被主人貶成耕牛甚至宰殺;而勝者則身價加倍,威風一時。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2

我的家鄉在濟南的西郊,雖説都是濟南人,但,有一些習俗卻不一樣。我們這,除夕那天要去買個豬頭,魚、雞、肉等,還要買好多鞭炮。

除夕下午3點鐘,就開始包餃子了。在5點左右,要去請家堂(祖先)。小的時候。我不喜歡過年,請加堂是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我5、6歲時,弟弟還沒出生,我就代替。有兩根筷子,插在胡蘿蔔上,再用燒的黃紙,寫上字。有一個是“先父李學善之位”,後來我才知道,他是我爺爺。還有三個,我也不知道是誰。把寫好的堂位放到個盤子上,帶上一小掛鞭炮,就去村頭請去了。

到了那,我看見幾個人也在請。我們必須跪下,爸爸又用木棍畫了個圈,把帶來了鞭炮放那裏麪點燃,説什麼是把祖先的魂請來。我那時很害怕,然後,還要讓祖先們先進去,還要用個長棍,把大門壓住,還説什麼別把別別的鬼引來。爸爸還讓我找個棍子,面對漆黑黑的院子,本來膽小的我,更害怕了。不過父命難逆,天啊!這麼大的院子,讓幼小的我上哪找去啊?!當時,嚇得我拿了把刀,又拿了個手電筒。小聲嘀咕:“鬼啊!我不怕你!我手裏有刀,你要敢來咬我,我、我、我就殺了你…。”邊説,還邊打哆嗦。好不容易容易找到了長棍,抓住就跑。心裏還挺害怕。耶!跑到了燈光下,鬼害怕嘍!我開心的笑了。我爸長棍給了爸爸,壓好後,又去屋裏磕頭。爸爸先磕的,然後是叔叔,最後是我。

除夕那天,我們這兒再吃年夜飯前還要拉上一掛鞭炮。晚上還不能關燈,我要守歲,不過我撐不過11點。大年七年級這天,還不能把客人吃剩的東西倒掉,不能把垃圾倒掉。好像全是“錢”。必須八年級才能倒掉。大年八年級下午5點左右,端着有家堂的盤子出去,把長棍拿開,又去村頭上拉上一掛鞭,把牌位放到鞭炮中,再磕上幾個頭,就完成了。

現在,我有了那兩個弟弟,我就不用去了。

這,就是我們家鄉——請家堂的習俗。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3

又是一年最熱鬧最喜慶的時候。

我獨自趴在窗前,望向樓下空無一人的廣場。原本灰白空曠的水泥柱上,因為節日的原因掛了幾隻紅燈籠,就連破舊的沒了板磚的石橋上,也應景的貼了張“福”字。一棟棟樓整齊排列,沉默地靜坐着,被風吹着搖曳的燈籠映出幽幽的紅光。

今年的年過的十分安靜啊!安靜的沒有年節的氣氛,也越發讓人懷念以前的情景了。

除夕本是個十分重要的日子,一家子人聚在奶奶家的小屋裏,其樂融融,滿庭院張燈結綵,好不熱鬧。在天空中綻放的一朵朵煙花,一閃一閃,似給天邊掛上了霓虹燈,墜落的星火照映出人們幸福的面容,一閃一閃,似永遠也不會停歇。耳邊被接連不斷的鞭炮聲充盈着,忽遠忽近,抑揚頓挫,此起彼伏。

推開門,一溜長長的紅炮仗靜靜躺在院中,大人拿着點燃的香頭觸及引線,火花立即沿着引線竄了過去,小孩們連忙捂耳後退。“嘭啪啪嘭……”,炸開的炮仗四處蹦跳,即使捂緊耳朵,也擋不住那隆隆的震動聲。當小孩們只顧捂耳逃竄時,原本一大串的鞭炮已燃到盡頭,只剩下紅碎屑四處飄散,和那還未消散的濃煙與火藥味。

我喜歡老家的'年,喜歡它那獨一無二的氣氛,喜歡它那得天獨厚的環境。

在那黃昏太陽還未消逝前,陽光象破碎的蛋黃傾泄下來,金黃的濃汁流淌天邊。一望無際的田野與天在遠處合為一線,微風輕輕撥撩着人們的鬢髮,吹起黃河之水簌簌的波瀾。火苗在風間跳動,吞噬着金色的元寶紙錢,直到它化為一縷細灰,隨風飄散於天地間。村民們手拿香柱,在這廣闊的天地間,祭拜着自己的祖輩們。這一刻,他們就像那天地之子,融入那壯闊的天地中。周圍靜默下來,只有風還在輕輕撥動人們的碎髮。遠處樹林搖動,似是天地給人們的回聲……

風聲過去,一切又在眼底瞬息模糊起來,燈籠依舊散發着幽幽的紅光,漆黑的夜晚依舊冷冷清清。我離開窗台,默默回到了自己屋內。這麼多年沒有比在老家過的更好的年了。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4

俗話説“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雖然我們的大中華地大博深,風俗千千萬。但我最喜歡的節日是它——春節。一個讓千萬個家庭團圓的好日子,他是我們家鄉最傳統的節日,更是我們千萬炎黃子孫傳承的好日子。

春節,就是每年的第一天。我們這裏把這一天叫做大年七年級。這一天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裏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讓人們感到愉快和吉祥。

春節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習俗,那就是吃餃子為驅邪惡,求吉祥。在這個時候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快和歡樂的氣氛。如果小孩子吃到了餃子裏的`錢,家長更是十分高興,認為孩子長大後會很有出息,除了鼓勵以外還要賞錢呢。

春節不僅有吃餃子的風俗,還有拜年給壓歲錢的風俗習慣,大家互相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現在也有專門上家中拜年磕頭的,但是不常見了。一般都是問好,有些人也在手機上給別人發微信或用打電話的方式給別人拜年,説一些祝福話語之類讓人們開心的話。

過了春節又迎來一個高潮——元宵節到了。説到元宵節還有一個趣事要和大家分享呢。元宵節那天,我們家家都要吃元宵(湯圓),那天爺爺給我們買了兩袋湯圓,我們都很高興。爺爺煮好後,把它們放到碗裏,端到桌子上,再三叮囑我們:不要摸碗,也不要吃,先讓他們出出熱氣。雖然我們嘴上答應了爺爺的話,但我們心裏可不這麼想。看着那些挺着大肚子睡着了的大湯圓,我們的口水流的停不住啊!終於,弟弟還是忍不住了,上去就咬了一口,結果……還真是被燙得“嗷嗷”大哭。但我們呢?就坐在一旁哈哈大笑。

春節是最熱鬧的,也是最令人開心的一個節日,我愛春節!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5

在潮州的各個角落,隨處可見一副精緻的功夫茶茶具:砂紅色的小火爐,圓潤的砂缽,精巧的紫砂壺,還有三隻白如玉的茶杯,幾件典雅的茶具,承載着潮州人和睦的家庭氛圍和友善好客的傳統習俗。

飯後,我們一家人圍坐在院中桌旁,觀景、品茶。爺爺是一位老茶客,他的技藝在親友中那是人人稱道。只見他輕搖羽扇,讓紅泥小火爐中的火,不疾不徐,緩緩把水燒開,而後嫻熟地將缽中的水高空緩緩淋入紫砂小壺中,用壺蓋颳去表面的白沫,又蓋上蓋子,用開水再衝洗一遍。頓時,白煙隨風飄散,茶香四溢,把我們的心全被吸引了過來。爺爺面露慈笑,不説話,繼續泡他的茶。他用初次茶湯洗淨杯子後,淋入二次開水,端起紫砂小壺,如同關公行城一般,往三個杯子中各加入清茶,又如韓信點兵般,把壺中剩餘的茶湯點住三個杯子,爺爺邊衝邊開始講起傳統文化:“這三個杯子可大有講究,無論來了多少個客人,我們都只擺三個茶杯,那這樣大家就要讓着喝了,這體現了我們潮州人互相禮讓的'品質。

“喏,茶好了,大家請!”爺爺笑盈盈地説。我起身端了一杯給爺爺:“爺爺您辛苦了,您先喝一杯。”又端了一杯給奶奶,他倆互相看看,慈祥地笑笑。我又端了一杯給爸爸。爸爸卻推辭説他不渴,讓給了媽媽,媽媽又讓給了我。妹妹在我們身邊鑽來鑽去,一邊笑一邊拍掌,嘴中還念着歌謠:“烏龍待人客,潮州功夫茶。山柑炭與薄鍋子,正蘇罐和清溪水。高衝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奶奶被他逗樂了,那爽朗的笑點燃了院中和睦的氣氛,大家都笑了起來,一團和氣。

我們端起茶杯,爺爺教我將杯子湊到鼻前,一陣通天香氣隨風鑽入鼻腔,我又吮了一小口,芳香帶着甘甜的口感流入喉嚨,香氣散盡後,一股甘甜又從喉中傳來,沁人心脾。大家都拍手叫絕。

在潮州的大街小巷、犄角旮旯,都能聞見飄揚茶香,一泡小小的功夫茶,不僅是優雅自在的生活,更是一家長愛小、小敬長的傳承!如果您來潮州,請來喝一杯潮州工夫茶!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6

台下看戲的老人家,入迷,有戲的地方,就有它們。公期、喬遷、嫁娶,喜慶的事兒,總會有它們的存在。家鄉的傳統風俗,少不了瓊劇。

海南自古以來,民間崇尚“神道”,拜公敬神,鄉鎮村落都有各自的“神期”,演戲酬神之風隆盛。凡廟會必演戲!

那一天,村民們得知瓊戲班子來我們這表演瓊劇了。家家户户紛紛購買一大袋的糖果,接着用一張大紅紙按照從大到小的輩分寫下自己家裏人的姓名,一塊集中放在一個紅色大盤子裏。為了預留好座位,村裏人還要早早地拿上自家的椅子,放在搭好的戲台面前,等待瓊劇表演。

吃過晚飯後,村裏的男女老少都陸續趕到公廟,大概7點就要拜八仙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相傳,做海南戲前都給出資的神壇爐主拜八仙,祈求生意興隆,事業順利。拜八仙后,唱戲的人會按照紅紙上的名字全念一遍,就從台上往下撒糖果,觀眾們紛紛起身接糖果。據説,接到的人,會有好運。小孩接到健康快樂,大人接到升官發財,老人接到長命百歲。

二胡、嗩吶、花鼓……三十多種樂器同時奏起,瓊劇開始了。後台裏穿着華麗戲服,化着濃粧的演員就位,一一亮相登場。整個演出全是海南話,演員們全情投入,有的如行雲流水,有的'大刀闊斧,有的正氣凜然。神態和表情更是非常傳神且有看頭,村民們不覺沉浸其中,有時還會和身旁的人商討一下劇情,評論一下演員的唱功和演技,不過很快又沉默了,繼續沉浸在劇情裏。

其中,令我最感興趣的是公仔戲,又稱木偶戲。顧名思義木偶戲就是由演員躲在幕後操縱木偶表演的戲劇。那些製作精良的各色木偶人物最是引人入勝了,它們一個個穿着特製的戲服,在木偶師高超操縱技術和委婉深沉的瓊劇唱腔配合之下,時而瞠目結舌,時而嬉笑怒罵。這時台下的觀眾無不全身心投入進去,因為他們的思緒早就隨着劇情的發展而跌宕起伏了。

瓊劇是海南人心裏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寄託,也是我對家鄉風俗最深刻的記憶。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7

我的家鄉在四川成都,在那兒過新年是我最開心的事情,因為這期間有我最惦記的新年風俗——“年前灌香腸,團圓飯吃香腸”。

在我看來,川味香腸是年夜飯中最亮眼的存在。最地道的川味香腸不能直接用水煮熟。先用温水浸泡20分鐘,讓已經曬乾的香腸吸夠水份,變得鬆軟,然後整段地放入蒸籠裏。四川的蒸籠大多用竹子編成,蒸好的香腸隱隱約約帶着一些竹子的清香味。蓋上蒸籠蓋,隔水蒸30分鐘,再斜斜地切片擺在盤中。只見每一片橢圓形的臘腸晶瑩剔透,紅色瘦肉和透亮的肥肉相互交織在一起,偶爾還點綴着小半粒兒花椒鑲嵌在中間。一陣麻香味兒隨着臘腸上的騰騰熱氣飄散開,讓我禁不住流口水了。夾一片香腸,合着一口米飯,一口咬下去。“真香!不鹹不膩,還有一點點四川特有的麻味兒,融合這軟糯的米香和肉香,果真是令人沉醉的味道。

看着我眉開眼笑的吃着香腸,奶奶開始給我科普香腸的.做法。首先,要做好香腸就得選好肉。奶奶總是起個大早,從菜市場原來最新鮮的梅花肉(四川叫做肩胛肉),是長在豬脖頸上面的那部分肉,肥瘦兼達。豬肉先切薄片,再拌上葱姜、料酒和醬油等調料,接着加入一些香糯米粉,淋上香油,隨後放入食鹽,撒上幾顆碾碎了的花椒,然後開始用筷子攪拌。一邊攪拌一邊加入蛋清,讓各種材料不容易散開。準備好肉餡,奶奶開始準備腸衣。她將乾淨腸衣套在家用絞肉機的管口上,套到末端的時候,放淨空氣,用線頭紮緊。接着,將肉餡放入材料入口,輕輕轉動絞肉機,齒輪攪碎了肉餡並且推動着肉丁兒一點點灌入腸衣。奶奶拿着細棉繩,每隔一段就給灌的滿滿的肉腸扎個小結。最後,奶奶將灌好的香腸掛在日照好又通風陽台上晾曬,大約十五天左右,我就有口福嚐到最新鮮出爐的美味啦。

四川香腸帶着獨有的香味瀰漫在團圓飯的飯桌上,微醺着一張張笑臉。這就是我最愛的四川風俗。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8

我的家鄉在北京,北京的風俗,説起來挺多的,北京人好吃,自然要來講講老北京的傳統年菜。

過節就要吃年菜,過去老北京講究“四四見底”,其實就是年夜飯的四涼,四熱,四肉,四湯,這四四見底是討個四平八穩,吉祥寓意。我們要説的就是四涼中的`“芥末墩兒”。

説起“芥末墩兒”,如果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可能還真不好念。但是我相信,如果你能吃上一口,立刻就能讓你感覺到刺鼻辣舌的感覺,頓時兒化音脱口而出。

“芥末墩兒”是年菜裏不可或缺的。甭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過年就只有一個規矩:七年級到初五不炒菜做飯,所以過年之前就要把菜都準備好,需要吃的時候放鍋裏熥熥就行。吃葷的會不會太膩了?肯定需要清口,那當然就是涼菜之首“芥末墩兒”了,涼菜就是清口的,怎麼做呢?其實也不難。

首先,白菜卷必須是白菜心,大白菜葉子都不要,再説裏面的菜心要切出一個個菜墩子,必須是整個的,所以要十分小心,還得插個牙籤,就是防止菜散了。要在鍋裏焯一下,並且焯的時間不能長,焯沒生味了就成,加點鹽和白糖,擠上芥末。芥末不是光上面有,裏面兒也有,而且必須是黃芥末,放到缸裏密封好,兩三天後就可以拿出來吃了。我的老祖每年都會給全家人做。每次看到一缸子的芥末墩兒,口水自然而然的就湧了出來。夾起一片白菜,芥末味撲鼻而來。雖然我吃的次數不算多,但一吃,就十分難忘,又酸又辣又脆,吃進嘴裏那股芥末勁從鼻子竄到眼睛,眼淚嘩嘩的流個不停,可是老祖卻笑得合不攏嘴。雖然這不是什麼大宴,但是這卻是老祖希望家人年年四平八穩,吉祥如意的一種願望吧!想想這些年有些菜失傳,但芥末墩兒就沒有,可見它該多有特色!難怪老舍家的一道遠近聞名的菜就是這個“芥末墩兒”。

北京人過年都有吃年夜飯的風俗,雖然飲食不算大風俗,但這些飲食帶來的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而是寄託並承載着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時的那種幸福。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9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是我的家鄉安徽壽縣的“四頂山奶奶”廟會。

家鄉的廟會通常會舉行三天,即農曆三月十五至十七,在十四下午一般就會有商販來佔攤位。到了十五,廟會就拉開了帷幕,四頂山上人山人海,車水馬龍,談笑聲,叫賣聲,討價還價聲匯成一片,奏響了廟會的交響曲。

廟會期間,街市兩旁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有精緻漂亮的竹木類,有格式奇裝異服針織類,還有名貴的鹿茸、白參等名貴藥材,應有盡有。

我去年就和媽媽趕了一回廟會,一進四頂山,我就驚歎道:“哇,媽媽,這裏有好多人啊!商品真正五花八門!”

“廟會人多的時候,有時會達到二十多萬人呢。”作為安徽人的媽媽言語間透着滿滿的自豪!接着,媽媽打開話匣子,向我講述了奶奶廟的傳説:

“關於奶奶廟,還有一個傳説呢!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孩童在山上玩耍,突遇惡狼,幸遇一少婦自行徐州經壽縣回浪南固始孃家從惡狼的口中救出了孩音、眾人四處傳少姐乃九天女下凡,因此,少婦成了陳暴驅惡,保護良善的神靈。為了紀念少婦人們伐本鑿石,在四頂山上建了巍峨廟宇,稱之為‘四頂山奶奶’廟,也把救下孩童孩的日子定為祭祀之日(即廟會期)。”

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四頂山奶奶曾為民造福、庇佑鄉鄰呢!對這次廟會更感興趣了!接着,我們來到了山頂,開始祭祀,而且這個祭祀還有一個特點:不能夠在屋內祭,只能在屋外。我左手托起一柱佛香,右手再輕輕地點燃,接着雙手左右搖晃這柱香,使之冒煙,之後畢恭畢敬地向佛像鞠了一躬,再把香插在專門的祭祀台上,隨後雙腿跪在祭祀墊上,閉上睛睛,恭恭敬敬地對着佛像磕三個頭祈求保平安!

“噼裏啪啦——”煙花鞭炮聲四起,遠處的天空璀璨而耀眼,亮閃閃的星星掛在黑色方幕上,我凝望四頂山上空,心想:趕廟會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美好的希冀,但我深知“求神不行,不如求自己”,少年的征途才可以星辰大海。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0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中秋;一樣的中秋夜,不一樣的月餅文化。我從書上了解到:博餅——是福建閩南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閩南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

“博餅”的由來有許多傳説。但聽得最多的,傳説是我國古代很有名的`鄭成功將軍,在屯兵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為激勵、鼓舞士兵的士氣,而發明的一種娛樂活動。因“博餅”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便成了如今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中秋博餅,講究的是一個趣味、開心,博的是一個好兆頭。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相信,博中狀元的人,來年運氣總是會特別好。我想:是因為博餅活動裏,傾注了人們多種的感情寄託吧!所以,廈門人對中秋節格外重視,廈門的中秋節當然也格外熱鬧。民間甚至有“小春節,大中秋”的説法呢!

當一粒粒骰子在大瓷碗裏旋轉、落下,發出“叮叮噹噹”的清脆響聲時;當歡聲笑語從人們的心底飄出,各個眼底洋溢着快樂的笑容時,那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總是特別温馨、特別美妙。

很多外鄉人來廈門,都會被這種濃濃的節日風情所打動。不僅因為博餅趣味性大、參與性強,更多的是對中秋節闔家團圓的深深期盼之心。

今年我總算弄明白了,一套會餅有:狀元一個,對堂二個,三紅四個,四進八個,二舉十六個,一秀三十二個。原來數量是成倍數地遞減啊!媽媽説:“簡單理解,會餅——是根據中國古代科考名次來設計的,考得最好的就是‘狀元’,依次是‘榜眼和進士’……”

我驚呼:“怪不得狀元那麼難博到,原來是第一名啊!我要是能博到狀元,能考個狀元那該多美呢!”媽媽又説了:“博餅博狀元完全是運氣,而考狀元憑的是孜孜不倦、刻苦認真學習所積累的實力噢!”

我聽了若有所思……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1

每逢端陽,家鄉那條裕溪河總是會和往常不一樣,五顏六色的龍舟在各自着裝統一的劃手們的驅動下,在河面上風馳電掣般地遊着,紅的、白的、藍的……猶如一條條彩龍,很好看。平時冷冷清清的河堤上變得人山人海,那是鄉親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為自己村的龍舟隊加油喝彩。這就是我的家鄉蕪湖市二壩鎮的端午習俗——裕溪河賽龍舟的情形。

小時候,我就聽村裏的老大爺們説,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屈原投江後,許多人划船打撈他,為防止魚兒啃食,投下粽子餵魚。後來,端午節划龍舟就成了一項習俗,流傳了下來。

別看龍舟普通,可製作起來卻很講究。首先要製作下龍(底樑),要用直徑約40釐米的老杉木加工而成的條木,用巨大榫頭嚴密拼合而成。杉木一定要乾燥,以防船身變形。然後將做好的下龍木料放到大凳上,在木料的兩頭各掛五六百斤的石頭,並在靠兩頭的位置用大而硬的木板向上頂,使船頭和船尾形成翹狀。再在龍身兩邊釘上三四釐米厚的光滑的木板,每隔15釐米左右就要打個三角形小孔,在木板下方用十幾釐米長的“草釘”固定木板。做完下龍外框架,就要接着做龍舟的座位、船槳、龍舟架、鼓架、鑼架和龍舟舵。最後,由油漆工拋光,上桐油,打蠟,使龍舟表面更加光滑,行駛起來速度更快。

我們家鄉流傳着一句俗語,“一舵,二鼓,三頭槳”。大家都知道,龍舟的舵手可不是誰都能當的,這可是一門技術活,他控制着整條龍舟的方向;鼓是龍舟的靈魂,鼓手打得越激烈,劃手們劃得頻率就越快,力度就越大;劃頭槳的`人就好比羊羣中的領頭羊,經驗最豐富。不過,就算“領頭羊”再厲害,如果沒有後面劃手幫持,龍舟也不會有多快的。所以,划龍舟講究的是齊心協力,勁往一處使。

賽龍舟承載的是炎黃子孫的美好品德。我相信,家鄉的賽龍舟精神一定會流傳下去!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2

百里不同於風,千里不同於風俗。雖然我們的大中華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風俗萬千,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她;春節,是千家萬户團聚的好節日,這不僅是我們家鄉最傳統的習俗,也是成千上萬中國人傳承下來的好節日。

春節,每年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每家每户都興高采烈地貼春聯,放鞭炮,吃除夕晚餐。

據説每年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山上有一隻叫“年”的怪獸,它會從山上下來,在村子裏吃家畜。不僅如此,還有人。所以人們躲在家裏不敢出來。許多勇敢的人去抗爭這一年,但他們永遠不見了。有一次,一個人躲在家裏用竹子生火。突然,竹子爆裂,發出一聲巨響,把年嚇了一跳。看到這一點,人們一個接一個地點燃竹子,最後成功地把它嚇跑了。後來,人們發現新年野獸害怕聲音。每年元旦它都燃放鞭炮。從那時起,它從未受到過新年的攻擊。在這一天,人們聚集在一起,燃放鞭炮,貼春聯。人們稱之為中國的新年,也被稱為春節。

在除夕夜,也就是春節的前一天,成年人會貼春聯和燈籠。他們買了對聯貼在門口。婦女們在家裏打掃衞生,掃除了當年的灰塵。孩子們作為助手幫助成年人。這一天,每個人都很忙。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在外面辛勤工作的父母回來了,在外面學習的孩子們回來了,還有一些一年沒見面的親戚回來了,只是為了在這一天吃團圓飯,給家人講一年的相思。今晚,看春晚也成了一個必不可少的節目。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時而歡笑,時而感動。

星星追隨月亮,終於迎來了我們最期待的一天。春節早上,孩子們向大人拜年,説了幾句吉祥的話,大人拿出壓歲錢給孩子們,孩子們欣喜若狂。這一天,鞭炮聲不斷,熱鬧非凡。中午,家家户户聚餐,談笑風生,分享一年的成就和收穫。中午,老人們聚在一起打牌,大人們陪孩子們玩。

春節是最熱鬧、最快樂的'節日。雖然它只是一個傳説,但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無限的温暖和無限的期待、無限的夢想我家鄉的風俗構成。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3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上街買菜,突然我看見今天理髮店的人似乎非常的多, 有些人寧願排着隊也不願意離去。我有些奇怪了:“為什麼這些人要在今天理髮呢?今天不理就不行了嗎?”爸爸聽了我的話笑着説:“今天是二月二龍抬頭,所以都要理龍頭,我一下子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纏着爸爸問個不停,最後爸爸被我問得實在有些不耐煩了便對我説:“回去以後你問你奶奶去吧”。

回到了家我急忙跑去奶奶家,奶奶一邊摸着我的頭一邊説:“二月二,可是一個重要的日子,農家人會找來長竿敲房把龍喚醒,然後用草灰向井台引一條灰龍,再用穀糠從井台向水缸引一條灰龍,早餐要吃年糕和豬頭肉,午餐吃春餅,還要吃炒豆子,天近黃昏時,家家要用灶膛裏的灰圍着院子撒一圈,傳説是為了辟邪。”不知不覺中奶奶講完了,我只好走回了家。

回到了家我又問爸爸:“除了關於二月二的風俗,還有沒有其它的`故事呢?”爸爸説:“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傳説你想不想聽呀?”我説道:“我當然想聽了。”於是爸爸開個繪生繪色的講到:“武則天稱帝的時候,玉皇大帝大怒,於是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才旱了一年,大地上的人就快死完了,龍王實在不願意看到百姓受苦,於是偷偷下了一場雨,被玉皇大帝壓到山底下,山前面還寫了幾個字:要想龍王出,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報答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可一找三年卻沒有找到。有一次背玉米的老婆婆走在路上,卻沒有紮緊口袋,於是將黃燦燦的玉米掉了一地,人們恍然大悟,玉米像金豆,回去炒一炒不就開花了嗎?於是人們就這樣救出了龍王。”

雖然這個習俗只是一個傳説,但是卻代表着我們古代勞動人民對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今天我不僅瞭解到了風俗習慣,而且還知道了神話故事,這就是我們的二月二,你願意來這裏感受一下嗎?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4

我家鄉四面就是美麗寬闊的武山湖,人們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龍舟比賽和包粽子。這個傳統習俗不知道延續了多少年。

去年端午節那天,天空晴朗,豔陽高照,天氣很是炎熱,可是我們依然心致勃勃。我早早吃過早飯,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湖壩上。沒想到,湖壩上早已擠滿前來歡看賽龍舟的人們,他們有的撐着花傘,有的戴着太陽帽……遠遠望去就好像一條婉蜒舞動的花龍。

我好不容易從人縫中鑽進去,找到一個有利的位置坐下來,放眼望去,湖面上早就停泊着許多參賽的龍舟,每條龍舟都有十米多長。龍頭形態各異;有的長着犄角,睜着眼睛,有的口含珍珠,有的龍頭高昂,黑鬚長飄,龍舟一字排開,龍舟上的隊員整裝待發,都穿着紅色救生衣,好像是等待衝向戰場的戰士。

只聽一聲令下,龍舟比賽開始啦!一隻只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向前衝去,頓時,鑼鼓聲、吶喊聲、鞭炮聲混成一片,好熱鬧。那些龍舟你追我趕,爭先恐後,誰也不肯讓誰。“咚鏘……咚鏘……”隨着急促的鼓點,隊員們一起有節奏地划動着船槳,他們的身姿那麼矯健,動作那麼整齊,隨着隊員身體一俯一仰,航槳入水,激起了片片水花,龍舟就飛一樣向前衝去。這時只聽見“咳嗬,咳嗬”的吶喊聲響起,一條十二半長的E龍衝在最前面,你瞧,那指揮的人,用力擊打着鼓面,身體一蹲一起,鼓聲咚咚,鼓點越來越急,指揮的人還用力大喊“加油!加油!”隊員們航槳入水的節奏也在加快……湘壩上的人們使勁鼓着掌,高聲吶喊“加油!加油……”龍舟飛一般地衝到了終點,這是我們村“猛虎”隊的`龍舟,他們獲得了比賽的第一名,隊員們高聲歡呼着,喊叫着。平靜的湖面好像被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紋。

龍舟比賽結來了,湖坎上的人們陸續離開,參賽的龍舟也回到了各自村,湖面上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我也依依不捨地回了家。

就是我們家鄉的家鄉風俗活動,你們的家鄉風俗又是怎麼樣的呢?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5

元宵和湯圓是元宵節必不可少的節日美食。雖然它們味道相仿,可是做法和來歷卻各不相同。它本有多種名稱,如粉果、面繭、湯餅等。在明永樂年間才定名為元宵。據説袁世凱做了大總統後因為“元宵”和“袁消”同音,就下令讓人們不許叫“元宵”,只能説“湯圓”了。

不僅名字相異,它們的製作過程也有很大區別:元宵是“滾”出來的,而湯圓則是包成的。黑芝麻加糖,油和一些堅果,攤成餅後切成小塊,沾上水後放到糯米粉裏搖晃,反覆五六次就可以製成麪皮勁道,爽口有黏性,湯汁濃郁清香,餡料緊實,讓人難以忘懷的元宵。

和元宵相比,湯圓的做法更接近餃子,糯米粉和水以後切成小塊,把它們壓成餅,再將芝麻餡均勻地包裹進去,揉成球狀就可以了。儘管餡料和元宵相同,但是鬆軟的外皮卻使它融化得厲害,吃起來十分軟糯,湯汁相對稀薄,不粘牙,但是更容易被弄破。

湯圓和元宵本是一種東西,相傳古時候的人們每天早出晚歸,辛苦地勞作,吃的`飯也十分粗糙。玉帝擔心再這樣下去,人們都會生病。太白金星建議先讓人類都生一場小病提醒他們。衲陀祖師聽了,往人們的鍋中放了瘋人藥,讓人們都瘋了:女人做飯待客,男人殺豬送酒,孩子們到處玩樂,人們都不下地幹活了。玉帝見藥效過了頭,便命菩薩給人們治病。她用芝麻當藥引,白糖花生為輔,用糯米包裹後下在人們的湯裏,大家吃了以後繼續幹活,男耕女織,也學會了要勞逸結合的道理。從此以後,人們每年春節後都吃湯圓。

做飯剩下的糯米粉可以做成實心的面球,和吃剩的元宵放到油鍋裏炸,等到外皮金黃即可出鍋。這樣做的炸元宵外酥裏軟,形狀較扁,油而不膩,很好吃,但不能用湯圓做,容易爆開。

元宵的吃法雖然多種多樣,但它藴含的團圓願望卻是相同的。裹在糯米里的芝麻,飽含着親人們對你的關懷和祝願,也飽含着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希望跟期待。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6

“春節過年”是中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過年期間,全國是上下舉國歡慶,處處洋溢着歡樂和諧的氣氛。

佛山的春節過年一般在農曆的二十幾就開始了。主要的活動包括逛花街,辦年貨等。佛山人喜愛逛花街,久而久之,這便成了佛山人過春節過年必不可少的活動。因此,按歷代習俗,都會舉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這句是廣東話。佛山人會在農曆二十八的時候把家裏的每一個角落打掃得乾乾淨淨。把這一年不好的東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來臨。年前,佛山人還會開油鍋、蒸年糕。開油鍋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來年的日子像只油鍋,油油潤潤,富富足足。佛山人還愛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這一天,是整個春節過年的高潮。這一天,孩子們都會到處燃放煙花爆竹。不僅如此,大家還會忙於做年夜飯。佛山人對年夜飯的菜色十分講究,既要美味可口,還要好意頭。一般的年夜飯都會有雞,俗話説“無雞不成宴”,所以,雞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應景的菜,例如:魚,代表年年有餘;髮菜,代表發財;蠔豉,代表好事……吃過晚飯,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點,人氣就越旺。

大年七年級,大家都會睡到近中午才起牀。吃過午飯後,佛山人會到公園去看錶演或到親友家去拜年。拜年時,不論帶了多少禮物都不能是單數,因為俗話説“好事成雙”。進了門,首先要對象説不同的'祝福語。對老人要説“新春如意”,“壽比南山”;對有工作的人説“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拜年時,長輩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利是給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帶給他們。

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春節過年的另一個高潮。在佛山,有這麼一個俗語“行通濟,無蔽翳”。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們都會拿着行運風車和與“生財”同音的生菜走通濟橋,祈求身體健康、財運亨通。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吃湯圓,寓意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7

正月初五拜財神,五月初五包粽子,七月七吃巧雲……我覺得,年前祖宗是最重要的年前請祖宗也可以叫作“做羹飯”,是人們對祭祖的稱謂。一般都是晚飯。這天,人們總要買來香燭冥紙,擺上酒席,虔誠地祭祀一番,也是為了感恩祖先並祈求來年的平安和財運。

今年,媽媽照常挑了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並且我不需要上課的日子來做羹飯。大清早,媽媽就去菜場買了最主要的食材,回來立馬準備了起來。下午,我們一家去墓地化紙錠回來後,馬上忙活了起來。

第一桌:請六神;媽媽端上整隻雞(旁邊還要放一把刀),整條魚,整刀豬肉,素菜和豆腐,點了紅的.糰子,還有水果和糖。隨後,爸爸將六個小杯子整齊地放在桌子的東西兩排,再倒上酒,擺上筷子。媽媽又拿出了香爐放在桌子北邊,然後打開大門,用方言説了句:“來吃年夜飯咯!”以往,這個時候還會放鞭炮,但現在禁止燃放,我便靈機一動,找來了天貓精靈來放“無煙”鞭炮,樓下的住户聽到這聲音也開門納悶。我和姐姐還有媽媽在門口鐵桶裏化紙錠,媽媽一邊化,一邊喃喃自語。燒完紙後再回到香爐前輪流磕頭。磕完後,爸爸又在他們的酒杯中添了點酒。之後我們開始盛飯了。

吃了一會結束後第二桌就要開始了:請祖宗;這次要準備十二個酒杯和十二個碗,把整個的雞、魚、豬肉切塊加熱端上桌。同時,香爐也要換位置,從北邊移到南邊,大家就團團圓圓一大桌了,聚聚了。

老祖宗吃的差不多了,要走了,爸爸便把椅子挪了一下就結束了。儀式結束後,爸爸媽媽把酒和飯都倒了,我看着白米飯和酒就這樣被倒入了垃圾桶,實在覺得太浪費了,畢竟粒粒皆辛苦。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羹飯的方式也有了些改變,雖然這些行為看似迷信,愚昧,但實質包含了樸實的人們心中深深的情意。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8

岳飛大將軍曾有一句詩説:“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將軍一生奔波在邊疆守衞國家,難得有機會能欣賞祖國的壯麗山河,他的首選便是去往九華山下的“翠微”,探訪它獨特的美。而這“翠微”便是指代了我的家鄉——池州。

在我們池州有一種獨特的小吃名為“粑”,雖然長相平平無奇,吃起來卻會讓你的味蕾“心花怒放”。池州有句民諺叫“三月三,鬼下山。”那裏的人們在每年農曆三月九年級都要吃粑,以求把魂“粑”住,和已逝的親人“團聚”。

每年寒假回老家時,外婆總會做一盤香噴噴的粑為我們“接風洗塵”。而且在早飯時,粑也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看外婆做粑。外婆的手法剛勁有力,揉出來的麪糰都彈性十足,為口感增添了許多分數。每次外婆做粑時都喜歡用蘿蔔和肉丁做餡料,而這樣做出來的粑口味也是我最喜歡的。當一塊塊的粑下鍋時,那“滋啦滋啦”的聲音總讓我感到非常享受,當我看到那一塊塊煎好的'金黃的粑時,我總是在垂涎欲滴時也為外婆感到自豪——外婆的粑在我心中永遠都是最好吃的。

每年春節,你總能在我們的飯桌上看見一盤一盤的粑。這粑總是飯桌上最炙手可熱的小食。不僅小孩搶,大人也跟着搶。吃粑時,你每每都能聽見人們對這粑止不住的讚美。不僅大人説,小孩也隨着説。總有那麼幾個小孩“吃着碗裏瞧着鍋裏”,吃完了一個還想再吃一個。這時,外婆就會開始第二輪的工作,為所有人再做一盤色香味俱全的粑,滿足所有人流着口水的嘴巴。吃粑,就是我們飯桌上最其樂融融的場景了。

現在在上海,我不能常常吃到外婆做的粑,就只能在吃早飯時對着那一盤盤的包子做“思想鬥爭”。每次回想起那美味的池州小粑,我也會打心底裏懷念我最愛的家鄉。小粑凝聚了外婆的汗水和對我們的愛意,承載了我在家鄉點點滴滴的回憶,這家鄉的風俗,我永生難以忘記。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9

我的家鄉是福建,向海而生,四處討生活的福建人在哪裏都有自己的食物家園。走南闖北,涉足海外,依然不改的家鄉風俗就是那一碗熱騰騰的餛飩。

大街小巷裏,放眼望去,有各種各樣的小吃店,小挑餛飩的名稱隨着時代的變遷也變得有些名不副實,由走街串巷一根挑子到別具風味的.小店。慢慢地美食街上的餛飩店都成為了特色小吃店,但店裏的吆喝聲依然不改曾經的經典。每次回家鄉,只要能吃到餛飩,聽到那地道的家鄉吆喝聲我就心滿意足了。

餛飩是一種湯食,湯食中的餡兒滿足了口感和味覺的需求,而湯流進了我們的胃裏,温暖了我們的整個身體。人們常説,福建的餛飩就有那一種鮮美味,在不知不覺間,這也成了我們的地理標籤,於是,回家的人,要吃一碗家鄉的餛飩也就演化成了家鄉的習俗。

記得我第一次吃餛飩還是幾年前跟爸爸回家鄉,一路上風塵僕僕,回到老家已經是黃昏了,可我們一家人還沒吃晚飯,早已是飢腸咕嚕了。於是爸爸就帶着我們到了一個餛飩店,他説他小時候經常在這吃呢!不知道老店還在不在。但讓父親眼前一亮的是,幾十年的老店不僅還在,門簾也越發的威武了。爸爸點了幾碗餛飩,幾分鐘後,餛飩終於上來了,看着冒着熱氣同時又散發着香氣的餛飩,我想起來父親多次給我形容的家鄉美味,就有點期待。

只見餛飩有透明感,似乎古代形容美人的臉,吹彈得破。而且每個都包成精緻的蝴蝶狀,這就有了一種體型美。我把它吹了幾下,放入口中,它滑溜溜的,好像在我的嘴巴里跳舞。當一口咬下,那一口餛飩,一股肉香頓時瀰漫了整個口腔,它的餡肉質鮮嫩,口感爽嫩。而餛飩湯是原本單調的麪湯,加上配菜和配料,烹煮後,湯和配菜、配料融入到一起,湯就變得更加有味了。滋滋有味吃了個底朝天,那味道,簡直幸福感爆棚!在那次之後,我就開始喜歡上了餛飩。

走過很多地方的路,品過很多鮮美的食物,唯獨帶着家鄉味的餛飩,讓我回味悠長,長大後慢慢明白,那餛飩裏包的不僅是美味,還有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30

每年的正月十五,我們村裏的人都要去南鬥星君廟趕廟會、祭拜南鬥星君。

這座廟是我外公親手建造的。我外公一生信仰佛教,非常虔誠,逢年過節,都要上香禱告,行三叩九拜之禮。外公之所以建這座廟,是因為他偶然間做了一個夢,夢到南鬥星君下凡,誇他一心行善,必有後福,子孫也會受到庇佑。外公非常高興,為了感謝南鬥星君的大恩大德,就為南鬥星君建廟,才有了現在的南鬥星君廟。媽媽説,南鬥星君掌管壽命長短,人們拜南鬥星君也就是希望自己平平安安,長命百歲。

正月十四,舅舅帶我去鎮上買香紙香錢。兩個路邊都是賣香紙香錢的小商小販,各種各樣,村裏人都在買香紙香錢,有的在問老闆一袋多少,有的在打量哪個比較實惠。看到這些,我心想:村裏人準備的那麼隆重,明天一定很熱鬧!我們也買了香和紙錢,為第二天的廟會做好了準備。

正月十五,我們村裏的人都到廟裏去拜,熱鬧得很,有念禱告的,有排隊上香的,有燒紙錢的,絡繹不絕。

拜南鬥星君是一個重要的儀式。拜的'時候點燃三根香,兩手的手指碰在一起,手指中間的縫隙就用來夾住香,90度鞠躬3次,每一次閉上眼睛再鞠躬,以表示尊敬。三根香要一起點燃,我問媽媽三根香分別代表什麼?媽媽指着南鬥星君雕像,説道:“

一,對天的敬仰,希望自己的生活風調雨順;

二,對地的敬意,希望自己的莊稼更加豐收;

三,對老祖宗的感謝,沒有老祖宗的根基,就沒有我們如今富足的生活。”

我也去拜了拜,心裏想:如果南鬥星君能在夢裏找我並告訴我,我會長命百歲,平平安安。那得多開心啊!拜完後可以拿桌上一個糖或水果,據説吃了無病無災。

人們喜歡把美好的心願寄託在神靈之上,因為他們希望神靈能幫他們實現願望——平平安安,長命百歲就是村裏人的心願。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31

元宵又名湯圓,寓意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有團團圓圓,和睦相處的意思。

我們家每年元宵節所有人都會聚在一起包湯圓。

湯圓裏包了很多種餡料,不過大多數都是甜的,其中又以芝麻餡的最多。做好的湯圓擺放在一起,好似一個小型的湯圓展覽會,家人們都在做但只有我搓的最好看也最可愛。

在盆中倒入一些糯米粉,用温水和麪。只見外婆用手揉啊揉,它們在一起就變成了好朋友,怎麼都分不開,一會兒就揉成了一塊光滑的麪糰。外婆又把它們搓成了長條,再把它們揪成一個個的小塊,我用手碰一碰:“軟軟的,可可愛愛,如小姑娘白白嫩嫩的臉蛋兒,讓人忍不住想多捏她幾下子。”再把餡料包進去,搓一搓、揉一揉,一隻白白胖胖的湯圓就做好了。

我想:“無論是正在學語的小孩子,成家立業的大孩子,還是鬍子花白的老孩子,一説起元宵,嘴裏肯定就會立刻生出一種軟軟糯糯的感覺呢”。

元宵煮熟後便端了上來,它白白嫩嫩的,好似小姑娘的臉蛋,讓人立刻就想要咬上一口,用筷子碰一碰它,它就黏在了筷子上,就像孩子看到心愛的玩具抱住大人的腿一樣不肯下來。單看它的樣子,聞着她那甜甜的味道,我都吞了三四口口水,更別説吃上一口了,我迫不及待的咬上一口,那軟糯的'口感,甜甜的香味瞬間在嘴裏爆開,直衝腦門,每一絲味道都在味蕾中流淌,都讓我忍不住想要立刻馬上就把它吃完。我心想:這個又好吃,還糯糯的,我都可以把這個當成零食吃了,如果再放烤箱裏烤一烤,那脆脆的外皮,肯定比煮出來的更好吃,也更美味。

我抓住媽媽的衣服,使勁的往下拉,對她説:“媽媽,這也太好吃了,你們能不能少吃一些,剩下的都留給我,你們都不要和我搶!”

每一次品嚐它的味道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和驚喜,可是我心裏在想如果每天都是元宵節就好了,那樣大人們就不用天天早出晚歸辛苦工作了多好!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32

説起下鄉風俗,也沒什麼好談的。全國各地的習俗已經重複了太多太多遍了,不過在如此平凡的事裏,人們也會翻出不少新意。

貼福一事是首當其衝的,我見過的,許許多多家人把福倒着貼在門上。這有着“福”到了的美好寓意。我一聽有這麼好的意義,便急急忙忙的'回家,不停的勸説。但父母不同意,最後告訴我,家裏可從未貼過倒着的福,以後也不行。只要福貼在了門上,福就到咱家中了。

不僅如此父母還講,你説福字倒着貼,福便到了,那隻要將門神倒着貼,他們不也來了。可是他們頭朝地,腳朝天,還叫他們如何守護,如何防邪祟呢?我一聽,覺得十分有道理,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放鞭炮也是一件熱鬧的事情,不容錯過。在街頭,有的是一串串爆竹,還從未見過單個賣的。短的就一根根掛起,放在店門。長的盤成一圈圈,包上紙袋,在一聲一聲的吆喝中,這爆竹總能在新年之前賣個精光。

爆竹炸開時,總伴着一聲聲巨響,當火燃燒到灰色的炸藥時,它便會一下子撕裂自己火紅的外衣,明明厚厚一成硬紙,炸完了,只剩下飛揚的紙屑,它們用這種方式來迎新春,驅年獸。

放完爆竹後,總會有那麼幾條漏網之魚,我們姐妹幾個便於草中尋找,覺得好玩,總想着找多了,自己也玩一次爆竹。但最後那撿回來的鞭炮,只不過靜靜地躺在鐵盒之中,留在記憶的深處,每逢過年時節才再一次被翻出來。

煙花可是每年過節必不可少的節目。在鄉下還沒有燈的時候,大家開着車,運着幾大箱煙花去鄉下。點着的時候,只聽一聲巨響,一顆星星飛上了天空,然後華麗地綻放,每一朵花都在空中滯留了一會兒便落下了,在打破了黑夜和寂靜後又重歸黑暗。

最後的光芒總是最耀眼的,當最後一抹煙花劃過黑暗。一年的時光即將結束,我們將會在大人們的祝福之中,安然睡去。當我們再一次睜開眼的時候,新的一年已經來到。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33

中國文化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呈獻也有許多種,而楓涇古鎮便是中國古老文化之一。每到元宵佳節,便會看見滿街懸掛着的花燈,連空氣中都瀰漫着元宵的氣息,聽着充滿喜慶的鞭炮聲。我最喜歡的習俗便是猜燈謎。

元宵當天,我們一家一起去楓涇古鎮遊玩。一到那裏,我一眼看見的便是那喜慶的`顏色——紅色,就連湖面上的河燈都帶着每個人的願望一起飄向遠方,長廊上掛着一排火紅火紅的燈籠,燈籠下飄着五顏六色的彩紙,上面寫着密密麻麻的謎語,我被這熱鬧的場景感染了。

在一個燈籠前我停下腳步,小心地摘下一張燈謎紙,上面寫着:早上不説,晚上不説(打一字)。我開始認真思考起來:句中的兩個“説”字説明應該是言字旁,然後……我有些迷茫,突然,靈機一動:對了,一天分早、中、晚三個階段,句中提到早上不説,晚上不説,那不就是中午説嗎?言字旁加上一個“中”,不對,沒有這個字,但可以把“中”換成“午”,不就是“許”字嗎?我興高采烈地拿着彩紙給了志願者姐姐,並説出了我的答案,志願者姐姐朝我微微一笑,只見她從麻袋中拿出一個玩偶遞給我,説道:“恭喜你!小妹妹。”

拿了獎品,我又迫不急待地找了一個花燈,小心地摘下,上面寫着:金木水火(打一字)。我心想:金木水火……是土嗎?不是少了一個土嗎?我慢慢地走到志願者姐姐面前,小聲地問道:“請問是“土”嗎?”她搖了揺頭,説道:“不對,小妹妹再想想。”我又思考了一會兒,還是沒能解出來,於是志願者姐姐告訴是“坎”,我反過去再一想:少了一個“土”,而“少”或其他相關的字都和“土”字不能合成字,只有和“欠”合起來才組成“坎”,我這才恍然大悟。

通過今年的元宵節,我似乎明白了,猜燈謎不僅僅是一種娛樂遊戲,而是重於在讓人靈感突至,悟出謎底時的拍案叫絕,而又回味無窮,源於漢字的豐富多彩和千變萬化,讓我們增長知識,獲知識在課堂之外,啟迪智慧於娛樂之中,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傳揚這種文化。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34

我的家鄉在四川省廣元市。家鄉人最看重的節日是春節,俗稱“過年”,還有“寧窮一年,不窮一節的”説法。家鄉人過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等到元宵節過了,才算過完了年。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是祭灶的日子。據説這天灶王爺要回天宮,人們都希望他能上天給玉帝説些好話,便在這一天為灶王爺擺上,並且上香,燒麥。過完小年就要準備大年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為過年的吃的.,喝的,用的做準備。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一般人家都要蒸白麪饅頭,炸油餅,果子,燉雞,鴨,羊肉,備好下酒菜。到了下午,家家户户都要貼春聯,年畫,掛燈籠,屋裏屋外一下子就有了節日的氣氛。晚上,全家人都要坐在一起邊吃年夜飯,邊看春節晚會。在我們這裏,吃飯或敬酒前,晚輩要給長輩磕頭作揖,表示祝福。午夜十二點鐘,在新年的鐘聲敲響之際,小孩子就坐不住了,那自然要放煙花爆竹!輕輕劃然一根火柴,“嗖--”天空上開滿了七色花。似乎在向人們高呼:“過年了,過年了!”

正月七年級到九年級的光景截然不同,孩子們要出去拜年,女人們在家待客,孩子們拜年,自然少不了壓歲錢。可是,壓歲錢不是白給的,要磕頭,搗蒜,孩子們去拜年,一樣也要一些糖,瓜子,花生什麼的。這才是重點呢!

元宵節是廣元人過年的最後一天,也是春節的最後一個高潮。春節年年要過,對聯年年要貼,鞭炮年年要放,秧歌呢,年年也要扭。在鄉下,社火辦的是紅紅火火,這兒是耍獅子的,那兒是舞龍的,最絕的當然是高台表演了。瞧!孫悟空扛着芭蕉扇,鐵扇公主雙手持劍立於扇上,許仙站在白娘子的劍上,夜晚,全城成了燈的海洋,有屬相燈,宮燈,走馬燈,還有印有動漫人物的卡通燈。這天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

過完元宵節,全城冷清了許多,人們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活。如今,“年”早已離人遠去,可是過年時的熱鬧,和家團圓的場景還不時浮現在我的眼前。真希望快一點再過一次年啊!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35

每個地方都有不一樣的春節風俗,正因為它們不一樣,才讓年更有味兒。

我的老家在安徽安慶,我們家鄉的春節風俗多彩多樣。

過完小年,家家户户都要拿着祭品,去祭拜老祖先。這祭品可就很有講究了。要用燒了個半熟的豬頭、豬腳和豬尾巴來祭祖,當然還少不了一隻大公雞和一條連一片魚鱗也不能少的鯉魚。這個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對先輩的尊敬。

除夕晚上,關上大門,一家人品嚐着豐盛而又美味的年夜飯,享受着温馨的時光,所有人都會忘記這一年的傷心難過,用快樂和喜悦的心情迎來新的'一年。這頓飯要吃的越慢越好,老輩説,這就是守歲。

第二天,天矇矇亮時,就聽一陣又一陣的鞭炮聲。大家用這響亮的炮聲迎來新的一年,也是對新年的祝福和期盼。七年級這天拜年問好,到處熱熱鬧鬧的。

八年級有一個奇特的風俗就是不掃地。很多人問,這是什麼風俗?因為一年到頭,家家都要用掃把掃地,而這一天是掃把的生日,要讓它好好休息一天。

初五晚上還有一個有趣的風俗習慣叫“老鼠嫁女”。因為以前在農村,到處都有老鼠的蹤跡,它們無惡不作,偷吃糧食,亂咬傢俱,而且它們繁殖能力強,祖輩們氣得怒髮衝冠。可趕又趕不走,便想到了一個“自己哄自己”的方法。這天晚上,大家把房間的燈亮着,早早上牀睡覺,生怕驚擾了老鼠嫁女兒。大人心裏想,老鼠應該把女兒嫁出去了,還偷着樂呢。其實誰也不知道老鼠到底出來沒有,到底有沒有把女兒嫁出去?或許沒有嫁出去,還偷了點東西又回洞裏去了。你猜為什麼是老鼠嫁出去而不是結婚呢?因為嫁出去説通俗點兒就是老鼠走了,結婚就意味着又搬來了一隻新的老鼠。哈哈,我們的祖先可真會想辦法,眼不見,心不煩,給自己一點心靈的安慰。

初七這天,大家用稻草編制一個假的黃鼠狼。在黃昏時,讓雞親眼看着村民把黃鼠狼送走了,從此雞也就不再害怕黃鼠狼了。

你瞧,我們老家的春節風俗有趣奇特吧!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36

“咚咚咚……”聽,遠處傳來一陣悦耳的聲響,這就是海南文昌送燈活動開始的前奏。俗話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送燈,便是文昌特有的風俗活動。

文昌人之所以喜歡送燈,是因為在文昌方言中“燈”和“丁”同諧音,送燈便寓意着給他人送去“人丁興旺,福氣高照”的美好祝願,也是為了寄託希望子孫後代能平安成長的美好願望。加之所用的燈具外表五彩繽紛,燈身上印有“福”“壽”“囍”等吉利的`字眼,更是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送燈一般會選在公期或是正月十五這天進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規定,但確定下來後一般都不會變。主持送燈活動的家庭被稱之為“燈頭”,“燈頭”根據村裏排定的順序輪流擔任。一般“燈頭”家裏有幾位男丁,則製作幾架大燈,並掛立在大門外。

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晚上,人們會提前把自家烹煮的文昌雞,放在供桌上,擺放得條理有序,意在祈求祖先們保佑後輩子孫身體健康,闔家歡樂。一切準備就緒,送燈的隊伍會排成長龍,敲鑼打鼓地沿村遊行,一路走到燈主家。

一到燈主家,又迎來了一個“重頭戲”。戲班的演員們奏起着美妙的音樂,從盅、盤、筷、匙為道具,巧妙地利用盅、盤、筷、匙展開特色十足的舞蹈。再加上撞擊盅、盤、匙聲的節奏,搭配着民間小曲,三人翩翩起舞,不禁使觀眾們為之喝彩,沉醉其中。

等戲班演員跳完了盅盤舞后,又迎來了一個“重頭戲”。戲班演員念起對燈主一家的祝福,伴着節奏或唱或念祝主人家五穀豐登、添丁發財的賀詞。色彩豔麗的戲服,詼諧風趣的表演,現場伴奏的器樂,恰到好處的配合,都能引得圍觀者的一片喝彩。看着演員們熟練且美妙的動作,再看看演員們臉上那古靈精怪的粧容,在場的每個人笑容滿面,到處洋溢着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

送燈已有百年的歷史,更是成為了文昌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喜歡送燈,也熱愛着家鄉的每一個獨特風俗。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37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去年清明節,爸爸媽媽帶着我回家祭祖。我的家鄉是雲浮市羅定龍灣鎮。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廣東人特別重視,因為這是一個緬懷先祖,感恩孝道的日子,所以在這一天廣東人無論身在何方,都會趕回家鄉祭祖,一是可以家人團聚,共論家常;二是祭拜祖宗,感恩祖先,增進親情。小孩子嘛,更開心的是可以放假,有吃,有玩,有喝,有活動,可開心了。

回村裏頭,就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殺雞殺豬,準備祭祖用的紙錢。同樣我們家裏的人也是這樣,村裏人見到面,都會互相寒酸幾句,問寒問暖,如:外出發了什麼大財呀,祭完祖了嗎?什麼時候回來的`?等等,很是親切。

一大早,當準備好了祭祖需要的祭品等東西,大傢伙就開始登山祭祖去了。我們家鄉有個忌諱,就是三歲以下的孩子是不允許去上山祭祖的,一是因為山路顛簸不安全,二是因為傳説中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會看到不該看到的東西,這樣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壓力。

我們來到了爺爺的墳墓前,家人就把貢品放在了爺爺的墓碑前,接着在爺爺的墓碑前點了些香和蠟燭,讓我們輪流祭拜。然後我們準備一個火盆,給泉下的爺爺燒點兒紙錢和紙房子。然後我們再去其他的山峯上,去祭拜那些故去的先祖們。每到一外祭點,我都會認真看看墓碑上記載的字,因為墓碑誌刻記祖先一生的事蹟,原來我的祖宗都是勤勞儉樸之人,也有將相之人,我很自豪有這樣的祖先。

祭祖活動讓我想到了祖輩的艱辛付出,養育子女的勞苦,沒有祖輩一代一代地努力,我就沒有今天這麼幸福的生活。以後我要好好學習,熱愛生活。長江後浪推前浪,只要努力,我相信一定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長大了我也要為家族,為社會,為祖國添磚加瓦。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38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每當我聽到這首歌謠時,家鄉過春節的情景就會浮現在我的眼前。

家鄉的春節從臘月初八開始,到來年的正月十五才結束。

農曆臘月初八又稱臘八節。在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會熬上一鍋熱氣騰騰的臘八粥,然後泡上一罈臘八蒜準備吃餃子用。

喝完了香甜的臘八粥,在人們的百般忙碌中,迎來了過年之前的一個小高潮——小年。

小年夜,各家各户都備上豐盛的食物祭灶神,求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俗稱“辭灶”。

小年一過,在外打拼的人們開始陸續返家。家中的親人也懷着喜悦的心情,等待着遊子們的歸來,開始置辦年貨。雞鴨魚肉是必不可少的,糖塊、對聯、福字也要買上好多……

除夕夜,家家都不得滅燈,爺爺説這樣的寓意是新的.一年以光明開頭。室內,一家人吃着餃子,看着春晚,共享天倫之樂。

大年七年級這一天是我認為在春節裏最熱鬧的一天了。走到大街上,那叫一個熱鬧非凡:街上賣什麼的都有:有女孩子喜歡的首飾品裝飾品、有男孩子喜歡的鞭炮、有小孩子喜歡的小玩意兒,有人人都喜歡的食物……人們都在這街上有説有笑。在東廟上也是十分熱鬧,表演班子來到這裏來給我們扭秧歌表演雜技,看錶演的人們把表演的人圍起來,特別是小孩子們,他們都站在最前排,有時會小小地在他們的表演上“搗亂”一把,常常會惹得周圍的人哈哈大笑起來。

在八年級到初七這幾天,人們都開始走親戚了。

春節後第一個節日就是元宵節,這一天要吃湯圓。晚飯過後,人們要賞花燈,放煙花……之後就開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39

回到老家,心裏可高興了,春節習俗總讓我吃驚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個了:吃年飯,看春晚,放煙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大家歡聚一堂,滿臉喜悦,開心的忙碌着。你猜猜我們要幹什麼呢,哈哈答對了,今天我們要吃年飯了!“噼裏啪啦”,一陣鞭炮聲響起,年飯做好了!當然,吃年飯總忘不了土地爺爺,敬幾根香,擺幾盤菜和一碗飯,求土地爺爺保佑,來年豐收。接下來,便入席了。吃年飯當然是很豐富的啦,大魚大肉。着時候大家都坐在椅子上,眼睛瞄着一盤一盤的菜,便津津有味的`吃起來。吃年飯(也可以説是團圓飯),是春節的重要之一,不管是在哪兒,大家都會趕回來,和家人一起共享這美好的時刻。吃年飯時,大家總有很多話要説,説工作,説家庭,等等。吃年飯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只要家人到齊了,想什麼時候吃都行。

晚上,我在看春晚聯歡晚會之前,我最期待的是:“到了正月七年級收壓歲錢,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爸爸一個,媽媽一個,爺爺一個……大家都忙完了活,該做下來休息了。”想到這裏我便興奮起來。於是,我們便團聚在一起看聯歡晚會。我們邊看邊聊邊啃瓜子,彷彿話總也説不完似的。總算熬到十二點了,午夜煙花快燃放了!“轟!”一個禮炮打響了,天空頓時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的綵衣。隨着第一個禮炮打響,各家不約而同地放出了各種各樣的煙花,每一家的屋頂都掛上了一個美麗的帽子。放煙花的聲音震耳欲聾,五彩繽紛的煙花使我眼花繚亂。我和哥哥跑到樓頂上觀看煙花,我興奮地直跳心想:“我這次苦熬到十二點真是沒白費,這真是太壯觀了!”午夜放煙花,可能是每個地方都有的習俗,也可能是我們家鄉特有的一種習俗,但都一樣,我見識了,你們也聽説了。

新的一年來臨了,我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40

新興,一個人傑地靈的聖地,也是六祖慧能出生、成長、成佛之地,在古代,新興被稱為新州,且為歷代朝廷或流放貶滴官員之地,因此,也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融會貫通較早較多的地區之一,這就是我的家鄉。

新興有着優厚的歷史,是一個具有2000多歷史的嶺南古都,長久以來,新興的先民們用自己的智慧與行動去創造了無數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我記得比較清楚的是在“六祖鎮雅岡村走大王”,這一項風俗活動是遊神,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十八日當天,村民們會舉着繪有“國泰民安”等字樣的旗子為“走大王”的隊伍搖擺、吶喊,表達對新年的願望。人們總會舉抬“一把椅子”——椅子上座着一個穿神服的人,那個人與現代人不同,會微微帶點紳士,抬頭挺胸地被人們抬着,可它卻不是真人,每次看見它,我心裏都打着一個問號——裏頭有活人嗎?

在中秋或春節這樣喜慶的日子,舞獅大哥就派上用場來了,無論什麼時間,都有舞獅大哥在大街上表演,我們有空時也會跑去看看,表演的人有些是一些店鋪主人專門請的,我想他要麼是想推銷,要麼是想祝自己的店鋪揮金如土,越來越賺錢,也有可能祝我們大家家庭幸福,國泰民安等。

我最喜歡的就是逛花會,每到新年的前幾天,花會就開始舉辦,只要爸媽去狂花會,我必定會一起去,其實我只是圖能買一些花回家,幾乎每次我都會買幾盆多肉,可總是沒養幾個月,可憐的多肉就被養死了。去了花會,我們總要逛個二、三小時,爸爸也會買許多花,買後我們就大盒小盆的載到車上滿載而歸,每次來到或回去時,有些人把花放到電動車上,這放那放,連逛了許久的自己腳都要靠邊放……

以上,“遊神”、“走大王”、“舞獅”、“逛花會”這些活動只是我家鄉風俗的一小部分,如果你感興趣,歡迎到我家鄉來旅遊、參觀、瞭解我家鄉的民俗文化。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41

俗話説“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東有自己獨特的民俗風情。而我的家鄉——河南的一個小縣城裏,每年的元宵節都要上演一場十分熱鬧,盛大的民俗表演。

元宵節這天,我們中原人既要吃元宵,又要吃餃子,不僅寓意團團圓圓,還寓意招財進寶。

元宵節這天早上一大早,我們就開始煮元宵,一個個元宵像一個個又白又胖的小精靈,在鍋裏游來游去。吃元宵要趁熱吃,不然涼了也就寓意團團圓圓“涼了”。

吃完元宵,就是整個元宵節的高潮了,雖然比春節晚上了十五天,但人們的興趣依然不減,毫不遜色於春節。人們早早的來到觀看民俗表演的指定地點,等待着隊伍的來臨。

民俗表演裏的隊伍有舞龍的、舞獅的、踩高蹺的、扭秧歌的等等。人們邊走邊表演,舞龍的在空中變換着各種姿態,猶如一條真龍在騰雲駕霧,更有“雙龍戲珠”等等;舞獅的一會兒翻個跟頭,一會兒逗着兩邊行人,一會兒眨眨眼,儼然一個真獅子,威風凜凜;踩高蹺的腳踩半人多高的高蹺,就像平常人一樣行走自如,還能翻跟頭,踩高蹺的臉上還畫着各色的臉譜,紅色的是關公,手裏拿着一把青龍偃月刀,白色的是曹操手裏拿一把補刀。

還有花車表演,人們把車裝扮成各種神話故事裏的'場景,上面站着相對應的神話人物,比如西遊記、八仙過海等等。

看錶演的人更是人山人海,放眼望去,到處人頭攢動,從天上看,到處黑壓壓的一大片,就像是一條巨龍,盤踞在小縣城裏。

看完了民俗表演,還沒完呢。到了晚上,人們開始賞花燈,雖然比不上大城市裏的花燈,但也有它獨特的魅力。一個一個的小燈纏繞在樹上,好似一顆長滿了小星星的數;一根根管狀燈管懸掛在半空中,就像是流星似的。更有猜燈謎活動,每一個燈上都有一張紙條,讓人們猜。

看完花燈,元宵節才正式結束。怎麼樣?經過我的一番介紹,是不是特想感受一下呢?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42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每到端午節,我的家鄉——浙江金華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非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着船,在江面上不停地來回穿梭,打撈屈原的真身。有幾位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用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這些都發展成了今天的端午習俗。

要説到賽龍舟,我永遠也忘不了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五月初五那天,人們早早地起牀,都不約而同地彙集到了婺江邊。比賽還沒有開始,岸邊就早已人山人海,人聲鼎沸了!人們已經把長長的一條江岸圍了裏外三層!我和媽媽為了找一個好位置,還差點擠破了腦袋呢!比賽開始了!人們都懷着激動的心情朝東邊眺望着。“咚——咚——咚!”從婺江的遠處漸漸傳來了低沉的鼓聲,中間還夾雜着鏗鏘有力的口號聲。近了,更近了!我能隱隱約約地看見五六隻龍舟飛快地向這邊駛過來,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

龍舟的龍頭高高揚着,滿身閃着五彩的光芒,就像騰雲駕霧的祥龍。劃舟的壯漢們口中喊着響亮的口號,手裏的動作整齊劃一。幾隻船的速度不分上下,你追我趕,人借龍形,龍具人神,一條條矯健的巨龍在江面上激起了一排排白色的浪花。身後的人羣歡呼着,為自己的龍舟隊鼓掌加油。相機和手機拍照的.聲音響個不停,大家都想留住這難忘的鏡頭。龍舟在經過我們面前的一剎那,我甚至看到劃舟的壯漢胳膊上繃緊的肌肉和擂鼓手額頭上流下的豆大的汗珠。

不難看出,他們已經很累了,龍舟的速度也慢了下來,但他們還是堅持着,用口號來鼓舞自己,一鼓作氣,衝向終點!在婺江上,這可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比賽結束了,人羣慢慢地“退”了下去,江岸邊漸漸安靜了下來,我和媽媽在岸邊散步,岸邊的廣播裏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屈原的故事和端午節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