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精華】古詩文作文合集7篇

作文8.6K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説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文作文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古詩文作文合集7篇

古詩文作文 篇1

古人常説,“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文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和情感資源,妙用古詩文可以激活語言表達,彰顯底藴,使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這無疑是大學聯考作文“出彩”、“創新”的一條有效便捷的途徑。那麼,怎樣借用古詩文來為你的大學聯考作文增輝添色呢?

1.妙引古詩文名句出彩

這是大學聯考作文中最常見的方式,可引用分為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一)局部引用。就是在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詩文名句,如的標題、題記、首段和末尾等。這些地方所處的位置比較突出、醒目,容易引發讀者的關注,給他們留下較好的印象。

在標題處引用古詩文名句,能讓題目顯得典雅藴藉,富有文學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讀之功。如福建考生的《月是故鄉明》,引用杜甫名句作為標題,不僅緊扣“感情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的認知”這一作文話題,而且表達得更有韻味;福建考生的《一蓑風雨任平生》,引用蘇軾《定風波》語句,作為題目,既緊扣所選的歷史人物,貼切凝練,又昭示題旨,寫出了蘇軾的豁達與超脱,可謂“一石雙鳥”。

在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則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闢,更能讓閲卷者立刻“窺”到作者的文化積澱和人文素養,給他們留下較佳的第一印象。如陝西考生的《尋找快樂,精彩人生》的開頭:

“漫步於秋日落葉徐徐的小徑上,不禁吟了一句:‘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愁緒滾滾來。’慨歎落葉的悲哀與不幸。其實,落葉的生命或許就是這樣,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繽紛。換個思維方式,龔自珍曾説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嘛!我們應該欣喜,享受落英繽紛的秋景。”

這個開頭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自然引出對落葉的聯想,然後再引用龔自珍的名句,恰當地詮釋了“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這一哲理話題的內涵。這樣處理,使在開頭便顯得意藴深刻,詩意靈動,從而避免了“開門見山”式説理可能會有的乾巴枯燥。

在收尾處引用古典詩文,則具有畫龍點睛之效,能夠啟人心智、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沉思,回味無窮。如福建考生《照海倚天》的結尾: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流年似水,時光如電地過去,也許,只有歷史才能讓“無字碑頭鐫字滿”,也許也只有歷史,才能最好地詮釋曾國藩在天京城破黃袍欲加身之時寫盡生平心境的一句話: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處引用貼切自然不顯斧鑿,使文采飛揚,情理交輝,意藴深遠,辨證而深刻地評價了曾國藩這一歷史人物,實在是一記漂亮有力的“豹尾”。

(二)全篇引用。既指整段之內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由於古典詩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積澱,大量、多處的引用,將能大大提升的文化品質和審美趣味,充實的底藴。整段引用的如:

“寂寞是什麼?曾幾何時,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許,寂寞便是皓月當空,好風如水,萬籟俱寂時形影相弔的那種感覺吧!曾幾何時,有李後主感慨‘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也許,寂寞正是深宮大院,國愁家愁人也愁的情絲糾纏吧!曾幾何時,有陳子昂感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許,寂寞就是芳草依舊,天涯依舊,物是人非的空虛心境吧!於是,我問月亮,廣寒宮的嫦娥告訴我,寂寞是‘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麼?我無法回答。”

——大學聯考優秀作文《寂寞的意韻》

一段之內五處引用詩詞名句,以此作為情感和義理的載體,讓“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既為增添了亮麗的色彩,也增強了論證的説服力和感染力,使底藴厚實,充滿典雅藴藉的詩意和豐富的人文氣息。

而全篇引用的,四川省大學聯考優秀作文《只緣身在此山中》則可稱得上是典範之作了。該文以蘇軾名句作為標題,非常恰切地暗釦作文話題“感情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緊接着引用崔護的詩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自然引出對“情感與認知”關係的認識,確立主旨;然後緊承首段,引用了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杜牧的《赤壁》,從幾個角度來進一步闡述主旨,形象生動而不乏理性;末尾再以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收結全文。綜觀全文,恰到好處的引用、嵌入古典詩詞,使哲理思考和情感抒發傳達得深刻而有底藴,讓擁有了較高的文化品位。

2 巧套古詩文結構出彩

古人寫詩做文都很講究章法,每一首(篇)詩文都有其完整的行文結構與寫作脈絡,再加上古詩文本身言簡意豐、音韻和諧,套用古詩文來鋪設的行文結構,不僅能使層次分明、結構清晰,而且更能給人以典雅優美的感覺,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打動讀者。這一點,湖南大學聯考優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做出了很好的示範。白居易的《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演奏貫穿全篇,將樂曲的情調與演奏者、聽者的情緒融為一體,又以琵琶女自敍身世和詩人傾訴鬱悶相映襯,其行文結構與情感抒發融合無間,曲盡長篇歌行體詩歌之妙。《琵琶行之父母有情》這篇作文妙就妙在直接套用白詩的結構形式,將《琵琶行》一詩中有關音樂描寫的詩句,直接抽取出來、編織出全文的行文結構:“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間關鶯語花底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座中泣下誰最多,掌上明珠雙眸濕(原詩為‘江州司馬青衫濕’)”。這些詩句在《琵琶行》中本身就是串連詩歌內容、編織抒情脈絡的關鍵詩句,被引用為行文轉換的語言標誌,不僅巧妙地串起從小到大父母對“我”的關愛與教育的一些生活細節,而且使的行文結構放得開又收得攏,讀來自有別樣的韻味。

3、模仿古詩文語言出彩

語言是的第--關口,大學聯考作文的語言除了要能夠根據需要儘可能得體準確之外,還應該儘量地體現出個性的色彩。如果你的文言功底比較紮實的話,不妨模仿古典詩文的語言,用文言的筆法來表達現代的感悟,這無疑也是大學聯考作文“出彩”的一記妙招,歷年大學聯考作文中都有這方面的成功例子,如南京考生蔣昕捷的《赤兔之死》,江蘇考生的《諫屈原書》,四川考生的《愚者傳》和北京考生的《轉折》等。值得一提的還有江蘇考生寫的五言敍事詩《孔雀東南飛》,其 語言脱胎於古樂府名篇《孔雀東南飛》,以一位才華橫溢有志投身西部大開發的青年作為敍事的中心人物,寫得像模像樣。請看其開頭: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五歲進國小,九歲入省中,十五遊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條件好,工作不愁找。東家婆也誇,西家嬸也贊。姐弟笑盈盈,父母樂呵呵!’好事人相承,傳遍南京城。”

這些大學聯考優秀作文在古典詩文語言的借鑑上,顯示出了作者個性的寫作才華和較為深厚的古文修養,以及較好的駕駛語言的功力。當然,文言文畢竟是舊時代的產物,這種語言表達方式本身是不值得提倡和鼓勵,本節內容只是為考生提供一種參考。要知道,這些優秀作文的成功靠得是“故事新奇”、“立意高遠”、“語言老到”、“內容充實”,這些才是它們獲得成功的關鍵,而非僅僅是淺易的文言。

4、改寫古詩文內容出彩

好的古典詩文都是富於啟示性的,言簡而意豐,能夠通過鮮明的形象和富有張力的表達喚起讀者無盡的聯想和想象。通過對古詩文的改寫,來傳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也能讓自己的大學聯考作文呈現出迷人的色彩,平添些許的詩意。當然,改寫不是對古詩文的純機械翻譯,而是對古詩文的一種再創作、再提高和個性化鑑賞。例如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可以聯繫自己對屈原的理解來改寫,表達出自己的個性化感悟。下面是筆者在作文課上為學生所作的示範:

“漫漫長路,我能追尋到什麼呢,我又能拾掇起什麼呢?屈子的腳步聲清晰地在耳畔迴響着,披髮行吟形容枯槁的身影似乎總在眼前晃動,詮釋出了一種精神的內涵。

精神路上的追尋本身就是一種痛苦,也許我們從來就無法擺脱這種宿命的折磨。難以寧靜的汨羅江啊,一朵漣漪撥弄起無盡的思緒,在跋涉的途中牽引着你我的方向。

漫漫長路,終極的目標始於腳下。

生的價值,死的分量,讓腳印去求索,讓過程去評判。”

這種寫法既能忠實於原詩(文)的內涵,也能閃現出個性創造的光輝,不失為作文“出彩”的一種途徑,語文素養較好的學生完全可以做到。例如筆者學生王詩紅所寫的《千古心情》:

“千古心情,是慈母手中的針線,是遊子身上的衣裳。夕陽西下,枯藤老樹殘陽斜掛,小橋流水,風兒吹散屋頂的縷縷炊煙。鳥兒都歸了家,而腳下的路卻依舊連着天之涯。無邊無際的遠方呀,今晚我將會魂歸何處?孤獨的旅人,守望着滿月的寧寂與蒼涼:遙遠的家鄉,母親是否依然佇立門前等候,温馨甜蜜的家是否也已燃起了炊煙?千古心情,是臨行前母親密密麻麻的一針一線,是臨走時念唸叨叨的叮嚀囑託;千古心情,是離別後遊子聲聲深切的呼喚,是內心深處無數次的魂牽夢繞。千古心情,是母親斑白的鬢角,是等待孩兒歸來的瘦小的身影,是遊子留戀的步伐,是頻頻顧首的期盼……

千古的心情啊,這千年不變的永恆。”

這個片段化用了孟郊《遊子吟》和馬致遠《天靜沙·秋思》的意境,將遊子對故土和親情的思念表達得細膩深婉,典雅藴藉。江蘇考生的《東坡的選擇》也是採用這種寫法獲得成功的。這篇大學聯考作文化用蘇軾《前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意境,將蘇軾一生的遭遇聚焦於一個感傷而又曠達的赤壁之夜,寫出了蘇軾的“心靈的選擇”,既攝取了原作的神韻,又出之以新的情調。

改寫可以是化用意境,再現古詩文的情景,也可以從古典名篇中尋找“空隙”,對內容加以創造性的改造,例如天津考生的《新六國論》和江蘇考生的《〈孔雀東南飛〉新傳》。《新六國論》從蘇洵《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提出六國破滅是“由於六國國君缺乏誠信”的觀點;然後緊扣“誠信”剖析史實,論證觀點;最後化用杜牧《阿房宮賦》中的名句,以“前人之鑑,後世之師。後人哀哀而不鑑之豈不更讓人悲哀”收尾;立意深刻,分析獨到,閃耀着個性的光芒。而《〈孔雀東南飛〉新傳》則是“活用”古典文學資源,根據話題“山的沉穩,水的靈動”對《孔雀東南飛》大膽改造而成的“故事新編”,在生動而頗具情韻的敍事中,講述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中國式離婚”,體現出了考生獨到的創新精神,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與洞察。

實際上,以上四法並非是截然分開的,而妙用古詩文“出彩”的方法也不止是這四種。在備考階段,如果能將古詩文的備考和作文備考結合起來,注重積累並將之內化為自己的積澱,也許你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寫出一篇“出彩”的大學聯考作文來。

古詩文作文 篇2

昨天的古詩文比賽讓我至今難忘,回想前幾天,都把我們累得不輕,但是我們能上台表演,我感到很高興。

我們入場了,看見人山人海,擁擁擠擠,啦啦隊到處都是。人們有的喊加油,有的正在拍手鼓掌,我看着這一切,心情很緊張。因為我看到別的班表演得都很精彩,心理壓力挺大。

先説二班的吧,他們由魏新然指揮,唱得很好。輪到我們了,我的心怦怦地跳着上了台,我大聲唱《春曉》,台下的人都在議論,我聽着像是在誇我們,但情況並不妙,唱到半截,我們忘了再唱一遍,我們唱亂了,但我們又很快平靜下來,到了最後,老師帶我們把剛忘了的一遍補上,但還是輸給了二班。

雖然我們輸了,但我們還是很高興。

古詩文作文 篇3

我常常想,中華浩瀚5000年曆史中所創造的最美妙的東西莫過於文字了吧,而文字中最讓人陶醉的大概就是古詩文了吧!從小時候開始,古詩文就是我的摯愛我愛它。

愛它的圖畫美,讀着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我總能想起荷花亭亭靜植,荷葉一碧萬頃的湖光山色;讀着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我彷彿看到了雪掛滿枝頭,恰如梨花開遍枝頭秀麗景象;讀着杜甫的“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我的眼前就浮現了一簇簇花,一朵挨着一朵,一瓣擠着一瓣的繁盛,讀的讀着我躁動心也變得平靜下來,只留下滿眼的奇麗景色

愛它的意境美,“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是劉禹錫帶給我們永久的回味,秋日萬物蕭條的淒涼,也被這排雲而上的鶴羣沖刷得一乾二淨,《渡津門送別》的“月下飛天鏡雲深結海樓”則向我們描繪了月光皎皎,明月如鏡,雲霧繚繞,海樓奇幻的景象。縱使他們所寫迥乎不同,但這樣意境都是廣袤而深遠的,美的讓人不可尤物,以致我無法制止自己去喜歡它。

更愛它的人情美,一封家書一句問候,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千金難求,無數遷客騷人只能寄情於詩,像劉禹錫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詞;李白《贈汪倫》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都情深意重,這樣的思念與情意,讓無數人為之動容。是啊!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們不由自主的想與他們在一起,體會在優美韻律下的惆悵……

古詩文的美無窮無盡,花開正好,微風不躁,捧一本書吟一首詩,那是多麼愜意呀!我愛古詩文,愛讀它,愛它的力量。

古詩文作文 篇4

品一杯清茶,閲一手詩卷,剪一段月光,賞一代經典。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詩人,詞人留給了我們一筆的精神財富。在有深度的文字的薰陶下,似與古人,智者一同講論文義在時圓時缺的月光裏感受古詩文帶來的悲愁憂喜或以酣暢淋漓。與古人共賞大好河山,豈不為人生之快乎。與古人共勉,豈不為人生之樂乎。

詩文如海,我是一個在茫茫大海里的舟子,我以書卷為舟,以勤學為槳,在這寬闊無際的海洋裏盪漾。詩文就像海水,你若熱愛,狂風暴雨也不過是大海對自己的愛。你若厭煩,一絲波瀾都會讓你覺得猶如驚濤駭浪。熱愛詩文讓我每天享受着。

記得小時候,一回老家就往爺爺的書屋裏跑,爺爺每次都會在哪兒講故事給我聽。每次聽得不過癮,就像自己看,有一天,我看到書櫃上有兩本彩色的書,就和爺爺其他的一些深色的書放在一堆,特顯眼。當時小,拿不到,就用棍子去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拿到。聽老師説這兩本書,一本是“弟子規”,一本是“三字經”,於是我每天早晨跑到東大街去問老師,然後回來咿咿呀呀,搖頭晃腦讀上一陣。奶奶見我讀的入迷説“孩子啊,好好讀,長大能成才。”我一下沒回過神來,只得衝着奶奶笑。從此什麼“弟子規,聖人訓,首孝什麼來着”這些伴隨了我的美好的童年歲月,甚至有時睡着了還會念“昔孟母,擇鄰處。”現在大都記不住了。

九歲那年,爺爺去世了,臨終前爺爺説:“孫子,爺爺不能給你講故事了,爺爺困了,想睡會……”我哭着拉着爺爺的手説:“爺爺,別睡,我給你講故事”可爺爺終究沒有聽完。兩年未回家,回到家時已有十一歲,爺爺的書上落滿了灰塵,我一本一本地擦拭着,看到了爺爺臨終前幾天還沒看完的“宋詞三百首”裏面的“暗香”“疏影”是爺爺最喜歡的“客裏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我還記得爺爺常説“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爺爺讓我認識了古詩文,愛上了古詩文。

如今,電子書籍電子書籍替代了紙質閲讀,真正的國家,甚至民族的古詩文越來越被人們遺忘,人類本應該,才是一個國家真正代表,古人所留下來的精華被丟棄,我感到一絲憤恨和無能為力。作為一箇中國人,首先要有一顆中國心。無論是“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的木蘭還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呂蒙,或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劉禹錫。這些古人留下來這些經典是為了讓更多人去學習,去傳承。我已經在古詩文的海洋裏遨遊了,你呢?

古詩文作文 篇5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從夏商周,到元明清,古詩文的星空璀璨奪目。我喜歡徜徉古詩文的星空中,探索其獨特的魅力。

我愛古詩文中別具一格的圖畫之景。被稱讚“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王維,曾寫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邊塞風光,我從這句詩中,彷彿看到,沙漠之上,飄起筆直的狼煙,黃河邊際,一輪紅日徐徐下降。在杜甫筆下的“城春草木深”中,我看到安史之亂後的國亡之景,國都被攻破,山河依舊在,但那昔日繁華已不在,國都內,雜草叢生。在早春凌晨,看那月光下的`屋舍,在滿是銀霜的路上,行人的足跡卻已印上,這使我想起“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讓我看到雪後西湖,天地渾然一色,冰花周圍白氣彌散,只有一道長堤,一點湖心亭,一隻小船和船上幾粒人的影子罷了。如此詩文,怎能不使人沉醉。

我愛古詩文中真誠淳樸的人情之美。有汪倫邀李白做客,李白臨走時,忽然聽到岸上的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真摯友誼。有蘇軾在中秋佳節,忍受孤寂,歡飲達旦,發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有韓愈早晨上朝,傍晚貶至八千里路外的潮州,卻仍不改憂國憂民之心,以殘年餘力效忠國家,有着“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的忠君之心。也有歐陽修在滁州琅琊山上設宴與民同飲同樂的“醉能同其樂”的與民同樂的思想與精神。

我愛古詩文中字字珠璣的哲理之句。從《遊山西村》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可以看出,天無絕人之路,終會有一線生機,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還記得王灣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它告訴我們,時序更替,新事物終將代替舊事物。范仲淹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界環境和自己的處境變化而或喜或悲,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人間風雨乃屬正常。

我愛古詩文,愛這其中的藴意。古詩文,令我沉醉。

古詩文作文 篇6

靜靜地,我坐在窗前眺望着,回憶着……

我從小就喜歡讀詩詞。記得小時候看到早春湖面上,野鴨悠閒地遊着,我吟誦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當週末上海一直籠罩在陰雨中,我又學會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當看到虹口公園湖邊一排排柳樹抽出新芽時,我細細地體會賀知章“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境界;當驚歎崇明濕地中一行行白鷺凌空飛翔時,我感悟了“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當走過森林公園空曠幽靜的小徑突然懂得了“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的意境。隨着“連雨不知春去,晴方覺夏深”,在長風公園我又欣賞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炎熱夏天一過,迎來了“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的秋天,我們去桂林公園欣賞呂聲之所描繪的“獨佔三秋壓眾芳,何須橘綠與橙黃。自從分下月中種,果若飄來天際香”的桂花。但是我也有小小的遺憾,因為在上海總是“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卻沒有機會和父母去北疆領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首先我們選擇的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和杭州,在“細雨濛濛小石橋,微風輕輕小竹筏”的遊覽中,我領略了白居易的“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的含義;夜泊姑蘇城,讓我想起學過的張繼的《楓橋夜泊》;遊玩於西湖上我又重温了蘇軾的“水光激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感歎於描寫人間天堂的詩詞之多,不同的文人雅客,不同的心境中的蘇杭在他們的筆下顯示出不同的特色,值得我慢慢品味。此後我們又去了南山竹林,在蜿蜒的小路上,體驗了一把“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的夢幻電影世界。“海到天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峯”,一下子杜甫筆下《望嶽》三首中最著名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泰山,一路遊玩着,我也一路學習。爸爸説這就是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我在一本旅遊雜誌上看到,“山的榮譽,是別人給的,山並不知道,也不在乎;水的曼妙,是他人想的,水不併不知道,也不理會。”但是我想,心靈的感悟,是我們要的,感知並提煉,終將譜寫美妙的詩篇。旅遊開闊着我的眼界,詩歌淨化了我的心靈,從古詩文的窗口眺望,是一片遠離世俗喧囂的美妙的淨土。

古詩文作文 篇7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聽,學校裏又傳來了朗朗的古詩聲。每天早晨,學校的喇叭裏便會播放出一首首的古詩,這時同學們便跟着喇叭唸了起來。這已經成為了我們學校一道壯觀的景象了。因此,我也養成了愛讀詩的好習慣了。我的哥哥是個詩的愛好者。每次我去他家時,經常會發現他在讀古詩和畫一些有關古詩文的手抄報,因此,我便受到了他的影響,我最熟悉的是我平生第一次聽到的古詩《靜夜思》便是表哥教我的。那是我五歲的時候,一天,我又去找表哥玩了,他依然像往常一樣,念着我聽不懂的古詩,我忍不住好奇的問:“哥哥,你在念什麼呀,我怎麼一點好都不懂呢?”表哥抬頭望了望我,温柔地説:“是小思思啊,噢,我剛才唸的是一首唐詩,名字叫《靜夜思》,它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李白所寫的。李白當時正在異國他鄉,在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李白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便思念過日子了故鄉,於是他便寫下了這首著名的《靜夜思》......”我似懂非懂地聽表哥介紹着。從那以後,每當我去表哥家時,表哥總是讓我和他一起讀着古詩,讀完之後,他再我講這首詩的大概內容和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從此,我那幼小的心靈裏一顆詩的種子便在開始慢慢地萌芽了。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對古詩的閲讀範圍在慢慢地擴大了。從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到主貞的《白鹿洞》,再從蘇軾的《水調歌頭》到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啊,我愛古詩,愛它那華麗優美的詩詞,愛它那描繪出的美麗景象,更愛它那令人回味思索的思想感情。

標籤:古詩文 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