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關於描寫中秋節的學生作文

作文1.2W
關於描寫中秋節的學生作文1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甜蜜的中秋節 中秋節作文。來日綺空前,寒梅着花未?”——王維的《雜詩》每次我讀它,最讓我難忘的是遠在新加坡的大姨,特別是今年這個中秋節。

關於描寫中秋節的學生作文

媽媽拿回一盒月餅,她知道我最愛吃的是蛋黃餅,就打開盒子,拿一塊給我吃,當我捧起這塊月餅,不禁陷入沉思,想起雅珊大姨,那是我還在讀幼兒園大班時,她來到我家,住了兩年,她常常帶我出去玩,送我去學舞蹈,教我畫畫、唱歌,兩年的中秋節都是她帶我去買蛋黃餅回來吃,可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她為了理想和前程,離開親人,遠度重洋去了新加坡,半工半讀,我們就這樣難分又難捨,望着手中月餅,我不禁熱淚盈眶……

“開飯嘍!“媽媽大呼小叫,端上一盤月餅,放在飯桌上。

“一個,兩個,三個……九個,十個……”我一邊吃一邊數,我問爸爸:“能不能寄兩個月餅給大姨!”爸爸説:“路途太遠了,這樣吧,等你吃完了飯,去QQ上下載一盆中秋月餅,給大姨發送過去,以表你的祝福和思念。

晚飯後, 我上網搜索到一塊十分精緻的月餅,寫上祝詞,通過QQ單擊一下,我樂滋滋地想着,大姨見到月餅開心的表情,“嘀嘀”三秒鐘不到,大姨發了一張笑臉和一塊十分可口的蛋黃月餅給我,我感到無比的甜蜜,高科技信息時代真好哇!能讓人即瞬間實現美好的願望,拉近親人與親人之間的思念距離。

這一夜,我睡得很甜,夢見親人團聚舉杯歡慶的場面,我不盡思念,陶醉在甜蜜的遐想中……

關於描寫中秋節的學生作文2

中秋節,是閤家歡樂、團圓的日子,本是滿懷暢飲的時刻,可為何心中卻有種孤獨的愁緒浮上心頭。匆匆過了十八年,在記憶中從小到大都是一個人,因此童年比別人少了幾許關心與呵護,比別人多了些孤立與堅強。

每一個節日都是由自己度過,從未享受過生活節日的氣氛,家的温馨,所有的歡樂都走向寂靜。父母一生忙碌,長年累月在外,漸漸的習慣了這一切,總之黑漆一團活着,夜闌人靜,回頭一想,哪能夠不為自己悲哀,哪能夠不痴痴地笑,笑裏感到無限的生的悲哀。

每逢中秋節時,心裏總有説不出的苦痛纏着,可想到父母與自己相隔兩地,看到這深深一層的隔膜,我除了傻笑,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嗎?笑之餘又似乎隱約有淚的味道,實在正是因為後面有看不見的淚,説不清的孤獨。中秋的夜晚,別人的幸福與歡樂,我不羨慕也無羨慕的必要,與其羨慕不如找些理由來填充心裏的孤獨,為自己找一絲的安慰。我無法説清我內心裏的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不過説清也許只是多餘的,存在就是合理,已經發生了就只能面對,無法拒絕也抗拒不了........

中秋時的月亮好圓,凝視着天空,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別人幸福的聚在一起享受這節日的氣氛,而我卻只能把它當作休假日一樣百無聊賴的打發。靜謐的夜,望着皎潔的月光,星星似乎在向我眨眼,像是在諷刺我的孤獨,頓時有種想哭的衝動。

皎潔的月光用白紗裝飾了大地的美麗,道路旁的燈光普照着大地,燈光與月光渾為一體,顯得格外的美麗。心中同時充滿了孤獨的惆悵和感受中秋月圓的歡悦,這兩種情緒混雜在一起,使我的心就像一清一濁兩水交匯的河流,兩水都洶湧着,努力撫平,使它們融合一地,並且進而相互在對方中消失,以使自己的內心恢復平靜。

淚與笑,同樣可以演繹出不同的精彩。中秋,自己並不孤單,因為在生活中已依附了它歡樂的氣氛,所以一個人過又何妨呢?

關於描寫中秋節的學生作文3

中秋節是全家團圓的節日。一家人圍座在方桌前邊吃着美味的月餅。一邊賞着嬌潔的月光。是多麼的美妙啊!它是全家人幸福快樂的象徵。這裏便有一個小小的神話故事,讓我講給你們聽: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后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説,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粧枱的百寶匣裏,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着丈夫。

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着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就這樣,這個故事傳到了人間成為了一種習俗,也就是我們的中秋節。

我們每個同學都在盼望着放假回家去過中秋節,這個願望終於在這個星期裏實現了,九月十四日那天,我們放假了,我們不知道有多麼的快樂。我們收拾好行李便急切的回家了,到家後,我感到今天的中秋節是與平常不一樣的,因為家中又多了幾位客人,一個是我常年在外做工的爸爸,我不知有多高興。

夜暮終於降臨了,可惜今年的天空中沒有往年的明亮,但是,我卻很高興,因為,我們可以吃到香噴噴的月餅啦!晚上八時左右,我們一家人都圍坐在在桌子面前,一邊講着故事,一邊吃着美味的月餅,在這歡聲笑語中,我們全家人過了一個快樂而幸福的中秋節。

中秋節是快樂的,我更是幸福的,因為中秋節給我們每一個人帶來了無限的思念,中秋節是親情的象徵。

在這裏,我也祝福大家中秋節快樂!

關於描寫中秋節的學生作文4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中秋節作文。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我國古代,人們就有了在中秋節的各種習俗,如:祭拜月神;賞月、玩月……。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秋節的起源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説:“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裏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樑錄》説:“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關於描寫中秋節的學生作文5

昨天,是中秋節,是一個全家團圓的日子,而今天,我們又在班裏舉行了一次特別的“中秋節”。

上課了,教室裏靜悄悄的。王老師見一片安靜,便用甜美的聲音帶動着我們,她先念了三個人的作文,然後深情地説:“同學們,昨天是一個家家團圓的日子,你們一定過得很快樂吧?今天我們也要過一個‘中秋節’。雖然我們之間並沒有血緣關係,但我們好歹也是共同度過了四年的一個大家庭呀!所以,我們也要過個班級的中秋節。”

大家立刻活躍了起來,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字:飲酒對詩。因為中秋節經常有許多詩人們坐在一起,邊喝酒,邊賞月作詩,正可謂是“斗酒百篇”嘛。我們雖然不是酒鬼,但也可以直接作詩呀!

於是,我們男孩中有名的“大嗓門”逞能振洪站起來説道:“明月幾時有……”我們都情不自禁地跟他唱起了這首寄託相思的《水調歌頭》。可有些人還模仿黃梅戲中的“黃腔”,逗得我們哈哈大笑。王老師也露出了笑容,笑過後,王老師又拿來粉筆,在黑板上又寫了四個字:月意甜甜。她説:“月餅是甜的,儘管有苦的、酸的,甚至是鹹的。但都是圓的,它代表友誼、團圓。下面請大家互相下位子吃各位同學的月餅,因為分享才可貴!”

話音剛落,教室裏就亂成了一團,我忙用小刀切下一小塊月餅,送給了我最好的朋友——王璐晗,他也同樣切了一小塊給我。這月餅雖小,但藴涵了我們之間那濃厚的友誼呀!回到坐位上,心想:平時吃月餅的時候冷冷清清,但和同學們在一起吃卻心連心,共同享樂啊!我的心久久未能平息,翻開作文本,一邊吃月餅一邊寫作文,我覺得月餅雖然不是很甜,但不知為何,我吃了卻很甜,心裏象吃了蜜一樣……

關於描寫中秋節的學生作文6

中秋夜晚的月色,太美了!那五彩繽紛的煙火,在我的腦海中怎麼也揮之不去。

春節和中秋是家鄉最受重視的兩個節日。或許是因為那時候生活水平比較低,只有過節時家裏才會改善一下生活;或許是一到過節就放假,總會搞一些娛樂活動,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場;或許兩者兼而有之。總之,過節忙的是大人。但大人們忙歸忙,每到過節也都有一種心情的放鬆。當然,最高興的還是我們這些無憂無慮孩子。

中秋,給人一種特別的欣喜,一種心境的安歇,一種特別的想往。後來想起來,似乎是心緒不同使然。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圓圓的月光之下, 圓圓的月餅,蘋果熟了,鴨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們品嚐着節日的美食,談論收穫的話題。一邊賞月,一邊思念身處異鄉的親人。實所謂:“每逢佳節備思親”。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媽媽每年都要親手給我們做月餅吃。媽媽做的月餅外觀象大餅,很厚實,新鮮的面,新鮮的餡。不管是蒸出來的,還是烙出來的,上面都有用農家的大碗所刻畫出來的月的圖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餡,也很特別,主料是紅塘,裏面放些芝麻、清紅絲,果仁、葡萄乾什麼的。新做出的月餅,蒸的,柔軟可口,適合老年人;烙的,外焦裏嫩,年輕人情有獨鍾。你看,新端上來的月餅,熱氣騰騰,一股清香味道兒撲面而來,真令人垂涎欲滴!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因為從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水平變遷。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給我帶來新的感受,新的體驗,新的收穫。我願意在這種意境中感受親人的關愛,品味生活的哲理,體會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中秋節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圓、更明,更祈望我的親人愈加健康、我的家鄉愈加美麗、富饒;這就是我中秋情結的真諦。

關於描寫中秋節的學生作文7

農曆八月十五曰,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曰。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曰,祭月賞月是節曰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曰,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姆縊自諤拼??ⅲ?磯嗍?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羣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曰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曰。《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曰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曰。

西湖遊覽志餘》中説:“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説:“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曰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説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