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關於讀後感的作文六篇

作文2.48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後感的作文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讀後感的作文六篇

讀後感的作文 篇1

這本書雖然是利用零星的時間讀完的,但是每一次讀都有新的感受。雖然這篇讀後感是領導留的作業,但是我不想當做作業來完成,只想在這裏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做一下梳理,和“同窗”工作的姐妹們來聊一聊。

開始讀的時候真的是有一點讀不下去,倒不是因為書無趣,只是最近除了讀育兒書籍以外,很久沒有讀其他的書,提不起興趣。逐漸地,從開始的強迫閲讀,到後面的閒下來就翻看翻看,再到後來便讀出了點味道。

書中的具體內容我不想給大家多介紹,給大家留一點神祕感,免得以後讀起來沒有新鮮的感覺。在這裏只想談一談我的一些感受。

首先,我覺得他這本書中所強調的是“教師”這一角色的重要性,而不是教給我們一些所謂的“好的教育教學的方法”,他是在人生觀、世界觀、審美情趣、人文交際等等,各個方面對教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在書中並沒有很多具體的方法,只是給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體會出無論是“愛心媽媽”式的教育,或是“放手”式的教育,都不是他提倡或是批評的教育方式,他只看重結果。

我覺得這個校長挺“酷”~其實本來一些所謂的“方法”、“經驗”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硬道理”,都有着片面性和侷限性,而很多教師就是在這些“硬道理”的推廣中迷失了自我,偏離了自己的“軌跡”。如果你還在尋求一種“靈丹妙藥”來拯救你的教育和你的學生,那麼你錯了;如果你找到了,那麼我錯了。

我只是想説“靈丹妙藥”其實就是我們自己。讀一讀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體會一下他的精髓,如若不然這個世界豈不是太單調了?天下的老師都是一個樣,替孩子們想想也挺無趣的。

第二,這本書和我從前讀過的有關教育教學的書籍有所不同,以前讀的無非或是從教師角度,或是從學生角度來看教師的工作,而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一所中學的校長,他是從一個校長的角度來寫本書的。這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視角。他的一些觀點很有意思,比如:“行為表現比內心想法更具有實際意義”他經常告訴自己的員工,你們不必喜歡學生,只要做出喜歡的樣子就行了。這個建議對於我們來説有着非常深遠的意義。其實不僅僅是做一名教師需要,做人有時也需要。人們常常説不喜歡虛偽的人,可是虛偽的人又常常是最受歡迎的人。這正説明了人其實是需要欺騙和謊言的,所以才有了“善意的謊言。這一自相矛盾的詞語出現。我們都學過辯證法,其實用辯證法的原理也可以解釋這個現象,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存在着兩面性的,只是我們如何去運用。具有良好的素質的人運用它,可以突出“善意”,發揮其長處;而素質不高者,卻往往只能突出“謊言”的部分,東施效顰。

他還有一個觀點:忽略也是一種智慧。其實不僅僅是運用在學生身上,在同事之間、朋友之間乃至夫妻之間這也是一種智慧。忽略並不是不理或是冷淡,而是一種更高度的注意。學生有時候犯錯誤並不是因為他不知道那是個錯誤,而是想吸引我們的注意,如果這時候我們與之針鋒相對,會有什麼好結果呢?所以我們就要無時不刻地使他們覺得我們在注意着他們,防患於未然。聯想到同事之間、朋友之間、夫妻之間、母子之間、戀人之間……很多時候不也是因為我們不夠注意才產生的矛盾、誤會嗎?我們也許會因為各種原因,使周圍的人對我們有了誤解,我們也需要要用“忽略”的智慧來化解這些麻煩,而不要用一些“制止”、“反擊”來解決,這隻會讓我們更加煩惱。所以我們要在產生矛盾、誤會之前做好溝通,讓周圍的人感受到我們的關心和愛護,使我們總是有着快樂、美好的心境,同時也感受者大家給我們帶來的感動與呵護。

“容忍小錯誤”也是作者推崇的一個觀點。如果自己回家辛辛苦苦做了一桌飯菜,卻被人挑三揀四,不是説這個菜鹹了,就是那個菜油放多了,你還會有興趣在明天再做一桌嗎?這位校長對於自己的員工尚能如此,那麼我們對於學生呢?反思自己是不是以前對孩子們太過苛責?雖然有“愛之深責之切”之説,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大人還有時偷懶、得過且過,更何況是十歲不到的娃娃。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錯,只要他在進步,誰不是在跌跌撞撞中學會的走路呢?其實我們古人早有這樣的教訓,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説的也是一個道理。我們可以容忍學生的小錯誤,不要被這些小錯誤羈絆住孩子們進步的腳步,打擊了孩子們學習的激情,而亂了孩子的發展的“大謀”。

囉囉嗦嗦説了這麼多,也許有人覺得意猶未盡,也許有人覺得根本是“沽名釣譽”,也許這樣才更加有趣,有了爭論這個世界才會有更多話題,有想法的人總要比沒有想法的人活得更生動。

讀後感的作文 篇2

前幾天,媽 媽在書架上發現了《故事大王》這本書讓我看,我不想看,在媽 媽的折磨下,我最終還是看了一下,隨後,被那精彩的小故事吸引住了,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那篇《打噴嚏的故事》。

有一個體質非常好的人,不知怎麼的發燒了,他急忙去醫院看病,醫院給他開了幾副藥,讓他吃。過了幾天,他的病見好了,可是落了一個毛病,就是每天都會整時整點地打噴嚏,從早晨8點到下午5點。有一天,他的一個朋友家的馬桶堵了,讓他去幫忙修,他來到朋友家,啊!好大的衞生間比我家的房子還大,他一定很有錢,就邊修邊想,怎麼結算工錢?他的朋友説:"100元吧!"他的朋友雖然很富有,但是很小氣。這時候,他們家的鐘聲敲響了,他"阿嚏"一聲打了個噴嚏,他的朋友説:"早知道你有打噴嚏的毛病,你現在打了多少個噴嚏了。"他説:"我打了9998個,還差2個就10000個噴嚏了。"這時,他的朋友想了一個好點子。説:"要不這樣吧!你要是在5點之前打夠10000個噴嚏,我就給你10倍的工錢,要是你沒有打夠10000個噴嚏,以後我家馬桶壞了,你免費給我修。他説:"我不敢打賭,我們家上有老下有小,全靠我養家餬口啊!"他的朋友説:"你都打了三年的噴嚏了,肯定能得到工錢,你怎麼不敢打賭呢?"那人想了想,打賭就打賭。修完馬桶,他的朋友給了他一杯咖啡,這杯咖啡能治好他的打噴嚏。到了4點59分,他還是沒有打噴嚏,這時,突然有一個小飛蟲飛進他的鼻孔裏,他"阿嚏"一下打了一個噴嚏。他的朋友只好付出10倍的工錢,他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讀了這本書,使我懂得一個道理,做人要講誠信,一定要遵守諾言,説到做到。

讀後感的作文 篇3

“實在太不應該了,蒂姆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笑給出賣掉呢?”關上書本後,我很憤怒,因為我沒想到會有人把自己的笑給出賣掉,真的是太不應該了!

這個故事講的是:在一個人們總是吃不飽,穿不暖的貧民窟裏,有一個很喜歡笑的男孩,他就是蒂姆。但蒂姆並沒有因為擁有了笑而每天都過的開心,因為他家很貧窮。所以蒂姆總希望自己能過上富裕的日子。有一次,蒂姆遇到了一位怪老頭,怪老頭説它能讓每賭必贏,過上富裕的日子,但他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必須用蒂姆的笑來交換。蒂姆爽快地答應了,他認為笑並沒有什麼用。 從此,蒂姆每賭必贏,過上了富裕的日子。人們故意討好蒂姆,為的就是蒂姆的錢。但有一天,人們懷疑蒂姆的錢來路不明,便都不願與他來往,蒂姆陷入了孤獨的困境,他開始後悔,認為自己的笑比錢更重要,他去找怪老頭把自己的笑還回來,但怪老頭卻説要遵守合同,不能還給蒂姆笑。蒂姆很生氣,但沒有辦法。他決心要戒掉,去外面的世界增長些見識,他發誓:“無論經歷多少苦難,我也要把自己失去的笑找回來!”

讀到故事的最後,我才滿意的笑了笑,決心不會學習故事中的蒂姆,把自己的笑出賣掉。因為我知道:無論多麼有錢,多麼富有,沒有笑,人就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和幸福。我們要知道,笑,是快樂的源泉,是最寶貴的財富呀!

……

讀後感的作文 篇4

去幹嗎呢?550字作文王奶奶笑得合不攏嘴,連聲向馮玉潤和幾米道謝。直到有一次我想媽媽了,我就爬上桌子。3月22日——28日是我國第二十三屆“中國水周”,它的主題是“清潔用水,健康世界”;茶花仙子和桃花姑娘面對面坐在枝頭,互相微笑談心。曾記得,是您用柔腸百結的手指劃過我的眼角,為我拭去憂傷的淚滴。

如果選前者,那在心理感受和視覺方面是非常舒服,但是在電力,灌溉,防洪和運輸方面就失去了一些便利。噢,何只是一些,應該是許多!因為在《〈大瀑布的葬禮〉另一種版本》中,介紹到伊泰普水電站的一些作用:伊泰普水電站發出的電力佔巴拉圭全國用電量的89%,佔巴西全國用電量的35%以上。且不説別的,就單是在電力方面就耽擱了那麼多,就不要再提別的了。

如果選擇後者,那確實是在電力,灌溉,防洪和運輸方面為人們造福了。可為此要使這麼美的一個瀑布消失,那也是非常可惜的。説誇張一點,未免有點得不償失。我想,建這個水電站的人也一定是權衡再三吧!

古人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確實如此,像這篇文章,大瀑布和水電站就不可能同時存在。再有,像三峽工程啊、各個城市的建新建築物與保護遺址啊等等,等等的一些事情都是無法十全十美的。所以,這些不可兼得的事情是沒有辦法去評論哪個好哪個不好的。

還有,在《〈大瀑布的葬禮〉另一種版本》中的倒數第二自然段中,解釋了“伊泰普”在印第安語中的意思是“會唱歌的石頭”,這是為什麼呢?眾所周知,水電站是用石頭做的,而“會唱歌”則是人們對它的一種期望。人們願伊泰普人工湖將永遠為塞特凱達斯大瀑布歌唱!這表明了人們將永遠懷念塞特凱達斯大瀑布!

簡評:論證條理尚需錘鍊但感悟不錯有一定深度

讀後感的作文 篇5

有一些好書曾讓我感動,有一些片段曾讓我銘記,有一些深刻曾讓我思索。《愛的教育》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飛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們寧願葬送自己的生命來挽救愛?帶着這個問題,我與這個意大利國小生一起長途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這一切的一切,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在這當中,我找到了答案。雖然並不像想象的那樣特殊,但真的讓人覺得很温暖。愛比珍珠更寶貴,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瑩,比羣星更璀璨,愛是一種感覺,是一種令人快樂,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錢買不到的感覺。愛能夠將心中的恨化為勇氣,它使你微笑地面對生活,使你倔強地反抗命運;它是還魂的仙草,給罪人新生;他是慈愛的母親,喚浪子回頭;它既是一種獲得,又是一種犧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命運不會讓你白白付出,它會用人間最珍貴的愛來回報你。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為它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親子之愛,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無法感覺到。安利科有一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將小鎖,為什麼呢?我思考着。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類是那麼偉大,難道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是我們所比不上的,同時也是令人羨慕的。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就連我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對現在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而不是為孩子的錯誤找理由,但為什麼仍有父母溺愛自己的孩子呢?當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的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了《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同時這份心情,也將我在成長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為了戰勝困難的勇氣。這是我獲得的意外收穫。

有時候,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已,有的想更悲觀,則會自殺,表示他的抗議,這多可悲呀!有句話是這麼説的:“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堅信有人愛我們。”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當你能夠感受那份極為普通的愛的時候,相信你一定不會吝惜付出你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不是?送人玫瑰,手有餘香,不是嗎?在《愛的教育》中,將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是這樣但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甚至“消失”,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説將會將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從別的歲月裏飄進我生命中的雲朵,不再落下雨滴,也不再颳起風雪,只將那融入大自然的愛的色彩,揮灑於我蔚藍的天空。四季的風吹動着歲月的風鈴,奏響迷人的戀曲,如流星般劃過天際,彷彿一首純真的抒情詩、一支幽婉的小夜曲,盪漾在我心頭。我感激上帝,謝謝他將我變成人類,這樣我才有機會,體驗愛的生活。

朋友們、請你帶着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會發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請乘上“愛”的小舟,走完屬於你自己的愛的人生。

讀後感的作文 篇6

一、《理想國》寫作背景

古希臘哲學家和教育家柏拉圖在公元前377年前後寫下了他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理想國》。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這是一部最早系統地、全面地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

柏拉圖是古希臘雅典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與哲學家。在他20歲的那年就有幸拜在當時的聖哲——蘇格拉底門下鑽研哲學、追求智慧,併成長為一位像蘇格拉底那樣偉大的思想家。

柏拉圖生長的年代正好是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雅典戰敗特別是蘇格拉底之死使他認識到戰爭帶來的社會、政治危機促使法律和道德不斷墮落,而這一切都與雅典當時空有制度而無管理的民主制有關。從這個時候起年輕的柏拉圖開始徹底地厭惡、鄙視雅典的民主制,同時開始尋找自己的理想國。柏拉圖提出了比蘇格拉底更為完整的教育理論。他的教育理論集中表現在他的最著名的一本著作《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當時希臘各城邦國家的政治制度都不夠理想,弊端很多。

於是他把當時希臘的各種政治制度以及當時希臘以外(如埃及等)的政治制度加以分析、比較、綜合、總結,設計了自己的一種政治制度,作為自己的理想國家。這個“理想國”其實是一個奴隸主統治的等級森嚴的國家,而且是不可能實現的。不過其中也有不少很好的教育主張,這些主張對後世的教育有很大影響。

二、《理想國》內容簡介

古希臘哲學家和教育家柏拉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理想國》。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這是一部最早系統地、全面地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

從縱的方面看,《理想國》論述了人從出生直到終生的各個發展階段的教育,包括優生、胎教、早期教育、幼兒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在職教育等。從橫的方面看,《理想國》論述了教育的意義和本質,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身心和諧發展教育的要求、內容和方法,理性教育的要求、內容和方法,女子教育的意

義和要求,品德培養和知識教授的關係,遺傳、環境和教育的關係等。就總的來説,《理想國》特別突出地論述了國家教育、理性教育、和諧發展教育和終身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和觀點。

美國著名思想家愛默生曾説:“柏拉圖就是哲學,哲學就是柏拉圖。燒掉所有的圖書館吧,因為它的價值都在這本書裏(《理想國》)。”或許,愛默生的這句話多少存在一些誇張的成分,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理想國》在我們人類歷史上的分量確實舉足輕重,正如一句話所説,“柏拉圖因《理想國》而名垂千古,《理想國》因其思想而震古爍今。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這是對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柏拉圖的《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可以説這個城邦是歷史上“烏托邦”的開山鼻祖。

書中,柏拉圖將國家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衞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認為,理想國中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而哲學家的本質是具有知識,具有智慧、正義、善的美德。因而,“正義”這一概念便在整部書中顯得尤為重要。此外,正義一直以來在人類哲學史上也同樣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紀美國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羅爾斯,便也撰寫過《正義論》一書,以闡述羅爾斯有關正義的相關思想精髓。因而,我選擇在論文中分析,《理想國》中有關“正義”的這一部分。

書中從討論正義開始,先後辯駁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正義的本質就是最好的和最壞的折衷”等意見,提出了“正義是心靈的德行”、“正義者是快樂的”等知識。但這些並未使眾人達到完全認同。之後,格勞孔等人央求蘇格拉底窮根究底,弄清楚正義和不正義二者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麼。於是柏拉圖撇開單純地從個人身上尋找正義的方法,而期望能從國家這個“大寫的人”身上找到正義,從而“由大見小”。

《理想國》在討論到城邦的建設的時候,首先説的就是人的正義問題,他認為我們如何去理解正義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個城邦的正義,理解就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我們要知道柏拉圖寫作的背景和寫作的意圖,所以從一個城邦的建設意圖出發,城邦的正義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服從城邦的正義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時候,個人正義往往應該讓位給城邦的正義的。

我們在理解柏拉圖所説的“先寫大字,再寫小字”的言論是從城邦的理念出發的,因為他認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個時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況下,個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因此我們要把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充分理解,如果我們僅僅是從個人正義的角度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的話,那樣的話,我們的理解是偏激、狹窄的,那樣的話就很容易誤解柏拉圖的意思,在當今社會,理解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是我們正確理解柏拉圖的一個重要因素。理解兩者正義之間的關係後,我們現在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觀念了,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明顯的提出正義的概念是“個人做自己分內的事情”。

或許是我們這樣的理解,在柏拉圖的意思中或許認為,人本來就是有區別的,等級的劃分並不意味着一定是級別的劃分,或許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圖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時候,他不能不考慮到一個城邦對於秩序的要求。此外柏拉圖關於人應該各做各的事情是基於人本身的內在素質,或許換個説法是每個人在他生來就有自己屬於自己的稟賦,而他的稟賦決定了他所應該從事的事業,那是正義的。

這就是柏拉圖所説的正義,當然這些是柏拉圖從他的城邦的正義推導出個人的正義,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樣的理解或許適合於當時的城邦的正義,而對於如今,關於正義的描述是困難的事情。

此外,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論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學説,用三個著名的比喻解釋了他的思想。他認為每一類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紅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紅”等。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質和存在根據。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其有了善的理念。

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離的。柏拉圖強調感覺和理性的區別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覺只能認識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理念。他對人類的認識作了如下區分:對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認識是“猜測”;對外部事物的認識是“信仰”,

在理智階段,人們所認識的是較低的理念的認識,如對“圓”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認識。理性階段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最高階段,在此階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猜測和信仰不是知識,是意見。對理念的認識才是知識。柏拉圖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講了一個人如何經歷了猜測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過程。這個人獲得了關於理念的知識後,感到有責任教導那些還在洞穴中的人們。柏拉圖由此指出,在一個正義的國家裏,哲學家應該成為國王,憑藉責任治理好國家。

柏拉圖認為品德來自於教育。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擾,將真理髮掘。而柏拉圖認為教育是一個回憶的進程。此外辯證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時“讓靈魂安適”的求善慾望又為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動力。然而這種教育往往會遭到他人的不理解。

柏拉圖將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形象地比作了洞穴。因而那些缺乏哲學的人被視為關在洞穴裏的囚犯,那些哲學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哲學家用育他們,説服他們出去,但由於突然離開了陽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還不如別人那麼清楚,在別人看起來,他彷彿比逃出去以前還要愚蠢。因此唯有強制大家都認識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學家才能最終得到解放,這是上天賦予哲學家智慧的天然使命。因此作者認為唯有由哲學家作為統治者,強制推行。

同時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個人才智,利用社會資源,使得“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國家才會最為強盛而和諧。柏拉圖將這種哲學家為王的國家稱之為“理想國”。

與柏拉圖的其它對話一樣,《理想國》一書語言優美,極富文學價值。因此不僅可以在提問與回答、定義與反駁的過程中鍛鍊哲學思維的能力,深入鑽研其中重要的哲學問題,同時也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作為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學生,柏拉圖繼承併發揚了蘇格拉底的學説,終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傳播真理,也始終在與大眾的偏執作鬥爭。正如柏拉圖所説的“在我們從錯誤知識走向正確知識之前,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處於無知的狀態”。

《理想國》可謂是西方思想史上理想社會的開篇之作。今天我們再來讀睿智的經典作品,不單純是為了知道柏拉圖的思想,以及他想要

標籤:讀後感 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