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端午節暢想作文6篇

作文1.11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暢想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暢想作文6篇

端午節暢想作文1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呢!

上午,我們家就開始包粽子,準備好餵我肚子裏的“蛔蟲”了。説道端午,大家一定不知道端午節的知識,就讓我這個大博士來告訴你們有關端午節的知識吧!

説起端午,我們還得請出一位詩人讓他來幫我們先開頭説起他吧,可此人到底是何方神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國詩人――屈原呀!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

在流放中,屈原聽説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還是再來説説端午節賽龍舟的故事吧。當時楚人因為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怎麼樣這就是我收集到的端午知識,現在大家對端午節有一定的認識了吧,現在大家是不是該為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感到惋惜?如果不是楚王的一意孤行我想屈原還會給我們帶來許多不朽的詩篇,可是屈原的縱身跳入洗乾淨了人們的心,他留下來的不僅是悲壯的詩歌還是自強不息的精神!我相信偉大的愛國詩人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端午節暢想作文2

又是一年端午到。包粽子、賽龍舟、飲黃酒……中國各地都在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紀念這個傳統節日。但直到現在,對於端午節的起源民間有着不同説法:楚人紀念屈原,越人紀念勾踐,吳人紀念伍子胥和曹娥……最被普遍接受的一種説法是“紀念屈原”説。

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流放汨羅江畔的愛國詩人屈原聞訊楚都被攻陷後,悲憤交加,自沉汨羅江。沿岸百姓紛紛引舟搶救,並拋灑食物防止魚蝦傷了屈原的遺體。此後每年的這一天,當地羣眾都要舉行這樣的活動,表達對他的懷念之情。從此,划龍舟、包粽子成為端午習俗的主要內容,這一習俗也逐漸被人稱為端午節的來由。

滿懷愛國主義精神和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執着追求真理的理想主義精神及憂患精神的屈原是一位跨越時空、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範。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偉大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屈原在執著追求人生的永恆、價值、理想的時候,時刻關注着國家的興衰。然而,屈原的下場卻是個悲劇。假如憂國憂民的屈原身在今天,看到今天的`中國是如此強大,看到中國人民正在為奧運加油,看到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震救災,屈原還有時間去投江嗎?

今天的我們是何其幸運,身為中國人,我們既繼承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着追求真理的光榮傳統,我們又與四川的小朋友們共同地流着淚,分擔着他們失去親人的痛苦。今天的我們更懂得了珍惜,愛老師、愛家人、愛身邊的朋友!

今年的端午節對於每一箇中國人都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我們切身體會到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意義。今天,我們讚美屈原的愛國主義,弘揚屈原精神,但我們不會憂慮,因為我們相信明天的中國將會更加強大、更加繁榮富強!

端午節暢想作文3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節,家鄉的大人小孩總傳唱着這樣一首歌謠。

今年六月二日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時節,那香香的三角粽子,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要美美地吃上幾個。這粽子餡兒有葷的,也有素的;有甜的,也有鹹的,花樣多着呢!

奶奶説,端午節正值農忙時節,以前,鄉親們不是忙着收麥子就是忙着種玉米,根本沒有空包粽子,大多是煮幾個自家醃的鹹蛋,再炒一些獨頭蒜,全家吃了可以排毒不生病。家家户户還把艾葉插在房門兩邊,這是無論多忙都要插的,傳説這樣可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這天,長輩們不僅在小孩的手腕、腳腕上系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線,還會把縫好的香包用五彩線拴好,掛在小孩的脖子上,祈求好運。孩子們的口袋裏則裝着煮雞蛋或煮鴨蛋,高興地聚在一起比蛋的大小和堅固性,並分享美味。

現在好了,收麥子有了收割機,種玉米有了播種機,再多的麥子用不了兩三天就收完了,再多的玉米用不了一兩天就種完了。人們有空閒時間過節了,除了煮鹹蛋,還要做上幾個家人喜歡吃的菜,想省事的就買些粽子,勤快的就自己包粽子。奶奶説,集市上賣的粽子她吃不慣,不是米硬就是米不香,吃起來沒味兒,不如自家包的好,想吃什麼餡就包什麼餡。所以每年端午節的前一天,奶奶和媽媽會到村外的池塘邊採摘葦葉,並準備好第二天早上包粽子用的食材。

我最愛吃的是奶奶包的糯米紅棗粽,不過,這剛剛出鍋的可不好吃,要放涼了才美味。每次煮好粽子,媽媽都會挑些不同餡的裝成好幾袋,催我給鄰里鄉親送去,讓他們也嚐嚐鮮,而我總會多拿兩個邊走邊吃。

香香的粽子見證着美好生活,甜甜的粽子滋潤着鄰里親情。

端午節暢想作文4

布穀鳥走的時候,端午來了。

我對端午一點概念也沒有,我只對放假有概念。不過是吃食上多了粽子,其他的一點變化也沒有。紀念一個人,用整整一天,在我看來很是無聊。

不知道多少多少個年月日春冬秋以前,有個叫屈原的大騷人顫抖地來到江邊,想仰天長歎“啊,我活不下去了!”卻又怕驚擾了不遠處的漁夫。正思索着怎樣與這花花世界來個大大的告別,漁夫卻來了,帶點崇拜與欣喜。他問他,:“你怎麼來這了?你不是屈原嗎?”

屈原這時肯定是一副長髮翩飛,劍眉微皺,雙眼迷離,衣衫瀟灑的模樣,他半醉半醒,亦或是神色平靜。他答了這麼一句:“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夫看他這麼落魄,象徵性地安慰安慰。一轉眼,人沒影了,原來是跳下去了,、。他最後的遺言説得響噹噹,不知撼動多少壯漢,“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後來,百姓為這個男人幹了眼淚,可是,這隻能説明屈原只得到了民心,而軍心,臣心呢?他統統棄了去。所有的世界裏有項潛規則——千萬不要當大好人。不然下場不是自殺就是他殺,正反一個字——死。

人們為了他而包粽子,定紀念日。興許開始時還滿是沉痛地哀悼,後來就變成了開開心心過節。多悲哀啊!更悲哀的是後人還把這當成了名俗延續了下來,定為端午節。在我看來,這更悲哀了——屈原的死,變成了人們娛樂的契機。沒有人——也許有,但也只是少數,會為他祈禱——他真可憐,所以他死了。

換種角度,人家是自殺的,多懦夫!不可否認他的文壇地位,卻可否認他的性格,所以這種人死了沒什麼,或者説大家在他的忌日開開心心團聚沒什麼——但畢竟死者為大。所以,這端午節,究竟該不該過呢?這是個從未被人念起的問題,因為我們都習慣了,我們只是在等放假。

端午節暢想作文5

“又是端午了,外婆我好想你呀~”寫着日記的我,不禁回想起上次的端午“外婆,你也在想那時候的我們嗎?”

那年,相隔不遠,卻是如此的難忘.....

“端午,端午~”我趴在桌子上撓着頭髮冥思苦想啊“我端午節要幹什麼來着??飄飄~~~~(不是啊飄~)好香哦。下意識的舔了舔嘴用手擦了一下嘴,順着香味飄(走)了過去(我不是狗)...

“嘀嗒、嘀嗒、嘀嗒”(口水)我兩眼放着電死死的盯着桌子上那一盤又一盤的大粽子“嘻嘻~~全都是我的嘍”話還沒説完手就上去抓了,就當我的手離那個大大的粽子還有零點零一毫米的時候,只聽見“啪”的一聲,“等人都到齊了在一起吃!”外婆微怒道。我收回我那微微泛紅的小手,眼淚汪汪的看着外婆撒着嬌“外婆~我好餓哦~~您老就先讓我吃一個嘛~~”我發誓這絕對是我有史以來講話最噁心的一次。誰知道外婆更本就不吃我這一套,不屑的多我説“行了行了,你這招都用了一千三百多遍,總是光打雷不下雨的,換一招行不行啊”無語...及其的無語,拆台不帶這樣子的啊!

行!換一招就換一招唄,誰怕誰啊,只要讓我吃東西就行了!

馬上擠了兩滴眼淚,大聲的嚎道,那眼淚嘩嘩的往下落“外婆啊~~你就忍心餓着你那閉月羞花,如花似玉,沉魚落雁,出水芙蓉(蠻自戀的哈)——”“停!!”“我給你吃不就行了嗎,至於講這麼多有的沒的嘛~”外婆無奈的抱怨道.........

我們兩在一起總是喜歡吵吵鬧鬧的,兩個人一起耍寶,但那種生活.........再也回不去了...

端午節暢想作文6

芭蕉綠了櫻桃紅,歲月太匆匆。一眨眼就到了粽子飄香的時候,“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的情懷也深深滲透我的心靈。

放學後站在公交站點等候公交車,看着車水馬龍,手中拿着各大超市派發的促銷傳單,抬頭望着對面湛藍空中飛機行過的路線,一道彎彎長長的,帶着悠悠的白雲,縷縷粽香都已傾入鼻中,過節的情景又回憶在腦海裏……

端午節快到的時候,總會去摘箬竹葉,把箬竹葉一片片洗淨等待着包粽子。每家每户還會在門前掛上割來的艾草和菖蒲,一大清早,整個村子都散發着艾草和菖蒲的馨香,待粽子放鍋裏燜熟之後,灶前屋後便瀰漫了箬竹葉的清香,母親還會從罈子裏掏出裹有紅泥和黑煙灰的鹹雞蛋來,待母親用刷子刷去結得牢固的紅泥和煙灰之後

便放入鍋裏煮,煮熟了,還會挑出一些染上鮮紅的色,我特別喜歡得到這紅色的蛋,總感覺它比沒有染色的蛋更加的好吃好看好玩。去做客的時候,還會有一個網袋,紅色的雞蛋就裝在網袋裏,網袋掛在脖子,感覺別提有多神氣,猶如帶了無比珍貴的首飾似的。得到的紅蛋都放在網袋裏了,一個都捨不得吃,還要帶回家當着別人的面炫耀一番……

那時幼稚的表現,那時純真的年華,那時的端午節。我無妨想象當有一天,我離開了這個村子,離開村子裏的人時,將是怎樣的一番情形,那是怎樣的一番不捨與留戀啊!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那些在外漂泊的遊子們在外過了不知幾個端午節,不知道守了幾度閒愁,不知道錯了多少年華。都説“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我想,那份最淳樸的鄉情是無法忘懷的,或許,某個遊子正聽着“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杯觥交錯和爽朗的談笑聲,心中有種説不出是孤獨還是落寞的滋味,淡淡的,想着八千多個日日夜夜就這樣滴在時間的流裏,像針尖滴在海里,悄然無聲,穿梭於人流之間,夏日的街道鬱鬱葱葱,將思量編織成文字,像我一樣,像我一樣的執筆於紙,寫着濃濃的端午情思。

標籤:暢想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