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技能 > 護理

新生兒護理理論知識

護理2.12W

導語:新生兒是很嬌嫩的,要怎麼護理他們呢,下面是應屆畢業生收集的新生兒護理知識,有需要的媽媽們可以看看!

新生兒護理理論知識

  【餵奶】

新生兒出生後要儘早且儘可能多地吸吮媽媽乳房,吸吮越早、吸吮越多,越利於乳汁分泌。此間,不要給孩子喂水。但應監測體重變化。

生後幾天的嬰兒,只要每天能接受至少8次餵養;每次餵養時能聽到孩子吞嚥的聲音;每天能見到嬰兒排尿,顏色不是粉紅色尿酸鹽結晶尿;排便已是黃色或淡黃綠色 便;出生後體重下降未達出生體重的7%,就説明媽媽乳汁已充足,應堅持純母乳餵養。如果必須添加配方粉,應是每次母乳餵養後添加。

餵養嬰兒不是定時餵養,應按需(飢餓需)餵養。不要擔心健康嬰兒睡覺期間會出現低血糖等問題。特別是應逐漸養成嬰兒夜間逐漸睡長覺的習慣。剛出生的嬰兒,需求餵養沒有規律;大約兩週後逐漸形成2-3小時為週期的餵養。嬰兒清醒期間,餵養

間隔會短;睡眠時餵養間隔會長。每日7次餵養為宜

提到嬰兒出生後第一口應接受母乳,很多家長就抱怨這是不可能的,因孩子剛出生,媽媽還沒母乳,孩子餓了怎麼辦?其實,正常嬰兒出生後體內儲備的能量會堅持2-3天。剛出生嬰兒多哭鬧,是為了促使肺內液體回吸收,因胎兒肺內充滿液體。生後哭不一定是因餓,而是因肺內液體還未排淨,需要“哭”來增加呼吸。出生後體重下降>出生體重的7%才需額外添加配方奶。嬰兒生後應儘早吸吮媽媽乳房,可刺激乳房儘早產生乳汁,還會吸吮乳房獲取乳頭、乳頭周圍皮膚和乳管內的細菌,促進嬰兒腸道菌羣建立。母親分娩後多不會馬上分泌乳汁,但正常新生兒體內的棕色脂肪可提供生後72小時內嬰兒所需能量。

過早餵養配方奶不僅可造成過敏前期——致敏的出現,還可通過餵養”安撫“嬰兒,減少剛出生嬰兒哭鬧這種”關愛“方式,影響了肺內液體的吸收(因嬰兒出生前肺 內充滿液體),容易造成新生兒肺炎(肺內液體過多,加上呼吸道為開放器官,病菌進入附着於過多肺內液體上,增殖導致感染)。由於剛出生的新生兒,免疫系統不健全,過早添加配方奶粉、過早使用抗生素、家庭內環境過於乾淨至近乎無菌地步,都會導致感染性疾病明顯減低的同時,免疫系統相關性疾病的發病趨勢明顯增多。

新生兒出生後環境中的細菌和黴菌逐漸隨着吃奶、接觸等動作進入嬰兒體內。絕大多數嬰兒不會出現黴菌感染。如果母乳餵養前媽媽用消毒巾擦拭乳頭或過於乾淨的配方奶餵養會導致細菌進入體內過少,黴菌大量繁殖,出現鵝口瘡。由於黴菌的天敵是細菌,所以在使用制黴菌素同時服益生菌

幾乎每天在醫院都會碰到過敏孩子,幾乎每天都會遇到第一口奶是奶粉的嬰兒,真讓人揪心。為何生後要立即給配方奶呢?!只要嬰兒生後體重下降未

低於出生體重 7%就應堅持純母乳餵養!否者,過早配方奶餵養會致多少嬰兒牛奶過敏,今後鼻炎、哮喘的機會明顯增多。中國不會成為過敏大國吧?!

寶寶睡覺要及時給小寶寶翻身,剛吃完奶右側位,半小時後左側位。側位睡覺對月子裏的寶寶是安全的體位!

母乳成分由非常容易被消化吸收,所以母乳餵養兒的大便多偏稀,而且次數也偏多。這種現象不屬於腹瀉,是正常現象。根本沒有“生理性腹瀉”的説法。

如何餵養最為“乾淨”?嬰兒剛出生後,吸吮媽媽乳房時,首先接觸到的是媽媽乳頭上的需要氧氣才能存活的需氧菌;繼之是乳管內的不需要氧氣也能存活的厭氧菌;然後才能吸吮到乳汁。生理母乳餵養過程是先喂細菌再為乳汁的有菌餵養過程。母乳餵養的有菌過程與現在家庭的乾淨形成了鮮明對比。

  【飽】

不論書上,網上,還是經驗上,對嬰兒進食都有一推薦量,但並不意味是必須遵守的“法定量”。每個孩子有着自己的實際接受量,衡量進食量是否合適的標準,應是孩子每次主動接受量;進食後舒適度;排便狀況;更重要的是生長結果。只要自主進食後,無不適且生長正常,就説明此量嬰兒可接受。

只要每次餵養能自然間隔到2小時左右,就説明孩子

能吃飽。嬰兒飢餓的早期表現是動作增多、逐漸不安,然後才是哭鬧。若突然哭鬧,可能與腸脹氣、排尿便等有關。

嬰幼兒知道飽嗎?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吃得不夠多,可稍吃多點又怕積食。孩子知道“飽”和“餓”,新生兒都是如此。吃飽後偶爾有吐奶或嘔吐現象,屬發育中正常現 象。若常出現,屬胃食道反流,應諮詢醫生。僅為預防溢奶或偶爾嘔吐就限制進食量,不可取。每次餵奶/飯,要讓孩子吃飽。從新生兒開始,孩子就能夠知道 “餓”和“飽”。家長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當發現孩子出現動作增多,精神不集中,就意味着孩子餓了。當孩子拒絕進食時,就可認為孩子飽了。讓孩子多體驗 “飢”和“飽”,對養成良好的進食非常有益。

  [拍嗝]

給新生兒拍嗝,對絕大多數新手父母是件難題。如果家長對抱孩子還沒有經驗,給大家一個小推薦。大人躺在躺椅上,身體與地面大約呈45度角。孩子吃奶後趴在大 人身上,頭部高出肩部,以免窒息。大人可以輕拍或撫摸嬰兒背部,即使不去撫摸,幾分鐘內孩子就會打嗝。這種方法應該簡便、安全。

拍嗝 新手父母通常沒有經驗,加上新生兒都很軟,拍的時候需要把寶寶豎起來難度比較大,大人抱的時候一定一個手拖pp和腰,一個手拖着脖子,防止腦袋亂晃。 孩子吃完奶後,先平着拖會,之後慢慢立起來,可以讓寶寶的頭靠在大人的肩膀上,立一會兒通常自己會打嗝。實在不打的,用手做成中空的形狀,輕輕拍後背。或者再把孩子放平一會兒,再立起來。這個需要反覆練習,才能掌握竅門。如果不拍出來,孩子很容易溢奶。

  【溢奶】

嬰兒有溢奶現象,多是生理性食道下端和胃賁門口比較鬆弛,在腹壓增加時出現的返流現象。多不需特別治療,幾個月內逐漸減輕直至緩解。但在溢奶期間,可將牀面變成15-30度的斜坡,選擇右側卧可有效減少溢奶。注意:不是枕高枕頭,而是全身,最起碼是上半身在斜坡面,才不會對脊柱產生不良影響。

  【洗澡】

是否應給小嬰兒,特別是新生兒天天洗澡?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與家長的經驗、室內温度等因素有關。但有一點需提醒家長,嬰兒皮膚嬌嫩,洗澡時不要頻繁用浴液。不要聽信這樣的説法:每天洗澡用浴液,澡後再塗嬰兒油。嬰兒皮膚本身的油脂對其皮膚最好。用温水洗澡,1-2周使用一次浴液!

每天給寶寶洗澡並不麻煩,但是也要注意局部的清洗,包括小pp和脖子下面,尤其是小pp,尤其是女孩。每次拉粑粑之後,用濕紙巾從上往下擦,女寶寶千萬注意不要把粑粑粘到前面的地方,之後用清水洗pp,洗完後用紗布沾幹晾一會,不用任何護臀霜,保持pp乾爽就不會紅pp的。注意不要用紗布搓皮膚,一定沾着擦,小孩子的皮膚薄,總使勁擦也會紅pp 給寶寶洗澡時會避開肚臍的地方,洗澡後用脱脂棉籤消毒肚臍周邊,晾乾再把肚子那兒的扣子扣上,注意千萬不要把結痂的地方碰掉。

  【臍帶護理】

嬰兒生後斷臍,殘端很快乾燥呈蘑菇樣,遮住臍帶根部,

致一些分泌物不易排出,造成局部感染,出現黃色/血性分泌物。每日清理新生兒臍帶殘端,不是僅侷限表 面,應清理到臍帶根部。由於臍帶殘端已失去神經控制,因此清理時不會出現疼痛。一般兩週左右臍帶會脱落。脱落後,再堅持清理幾日。

護理方法:洗澡後要將臍帶周圍的水吸乾,可用75%的酒精消毒臍帶部位;不要將尿布蓋在臍部上,勤換尿布,防止尿液污染臍帶.如果臍帶脱落後傷口不癒合有滲血或膿性分泌物等應立即送孩子到醫院治療。

  【黃疸】

很多母乳餵養嬰兒,新生兒黃疸可持續3-4個月。只要生後一週內嬰兒,黃疸水平不超過290mmol/l(17mg/dl),就沒有必要接受照光治療。一週 內嬰兒的黃疸水平是否需照光的指徵與生後天數有關。不要因為存在不嚴重的黃疸,就輕易暫停母乳餵養、輕易接受不該接受的配方粉、輕易服藥退黃。新生兒黃疸指數不高於14就沒有任何風險,特別是純母乳餵養的嬰兒,黃疸可持續2-3個月,可繼續母乳餵養,沒有必要暫停母乳或進行特別治療,也不影響預防接種。這種情況稱為母乳性黃疸,可能與母乳中缺少一種酶有關,但不會對嬰兒有不良影響。只有黃疸指數超過17,才需考慮光療。推廣照光治療新生兒黃疸很重要。醫院內可進行光療但需住院。對不嚴重者,醫院將光療毯租給家長,就可進行家庭光療。這既可減少住院費用,又可照光治療,還可在家繼續母乳餵養。過早或刻意加配方粉看似可保證餵養量,增加排泄量,"治療"黃疸,可今後可能出現的過敏問題有沒有考慮到?!不要認為新生兒出現黃疸就 一定應該停止母乳餵養,換成配方粉;更不能認為配方粉在嬰兒早期可預防黃疸、利於體重增長。新生兒

黃疸的主要原因是生後紅細胞破壞增多(因胎兒期處於高紅細胞水平)、肝臟功能不成熟、腸道排泄慢等原因所致。照光、增加餵養都會有效。光療是非常安全的方式。多吃奶,多排便,就可促使膽紅素快速排出體外。

正常食物中,包括母乳在內,含極少的葡萄糖。葡萄糖是單糖,不是自然食物中的主要糖分,口服後在腸道內不經消化即可吸收,快速刺激胰島素分泌避免血糖升高。除非低血糖,沒理由口服葡萄糖。葡萄糖是藥物,不能隨意給嬰兒口服更不是甜味劑。葡萄糖屬碳水化合物,不可能去除新生兒黃疸。葡萄糖作為藥物,口服時必須按適應症使用--低血糖

  【鈣片】

兒童鈣缺乏常無明顯的臨牀症狀與體徵。少數患兒可出現生長痛、關節痛、心悸、失眠等非特異症狀。嚴重鈣缺乏導致骨礦化障礙,出現佝僂病臨牀表現。新生兒期可因暫時性甲狀旁腺功能不足和鈣缺乏而導致低鈣血癥,致使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出現手足搐搦、喉痙攣,甚至全身性驚厥。

  【純母乳要補充vd】

維生素D在促進骨骼發育方面有重要意義。正常嬰兒每天需400國際單位。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少,所以推薦每天補充400國際單位。配方粉餵養,要根據情況酌情補充,一般每天進食600-700毫升配方粉時可不用補充。不是完全按照年齡進行補充。懷疑佝僂病,可檢測血液維生素D水平後合理的干預補充。

  【痘痘與疹子】

新生兒臉上出現的痘痘,既與捂熱有關,也與生後戒斷來自母親的激素有關,稱為新生兒痤瘡。建議保持嬰兒面部乾爽,特別是母乳餵養後用柔

軟面巾紙蘸幹嬰兒面部。再有,適當使用潤膚露,也有幫助。但是,必須避免捂熱。嬰兒穿蓋應該比成人少些才是。護理得當了,再有就是幾周的等待

新生兒身上紅色、高出皮膚的紅疹應是新生兒紅斑。分佈於軀幹或四肢,不伴癢感,與乾燥空氣、浴液等刺激有關。嬰兒生前泡在羊水中,生後暴露於空氣中,皮膚受乾燥刺激。胎兒身上覆蓋一層胎脂,能很好保護皮膚,生後不需立即用浴液將其去除。新生兒紅斑多於3-7天自行消失,不需藥物治療。

嬰兒的皮膚非常嬌嫩,容易出現紅疹。出疹的原主要因與局部過熱、不透氣有關。母乳餵養時嬰兒臉部與母親乳房緊密接觸,餵養後就容易出現熱疹。餵養後用柔軟的紙巾或毛巾擦拭嬰兒臉部,可減少紅疹出現

濕疹又稱為特異性皮炎,其表面粗糙,基底發紅,伴有脱屑和滲出。主要由過敏所致。小嬰兒濕疹多由於食物過敏,特別是牛奶蛋白過敏所致。使用外用藥物只能暫時緩解濕疹的皮膚表現,不是治療濕疹的關鍵。去除過敏原才是關鍵。但是,諸位朋友必須注意,不是嬰兒身上的任何紅疹都是濕疹。

治 療嚴重尿布疹的最好方法是烤燈,保持局部持續乾燥。每次排便後用清水沖洗臀部,儘量不用紙巾或軟布去擦,然後持續烤燈。烤燈時要注意:1、家長用手去試嬰 兒臀部的皮膚,不要使局部温度過熱;2、局部不要塗含油的液體,以免油吸熱造成局部燙傷;3、烤燈停止期間可塗治療尿布疹的藥膏。

包括新生兒在內的1歲以內嬰兒由於頸部相對短,頸部皮膚特別容易出紅疹、潰爛、脱皮,局部有異位,甚至感染。局部使用痱子粉、潤膚露、抗生素藥膏都會

有一定效果,但都不理想。保護頸部乾燥是非常快速有效之法。比如:鼓勵孩子清醒時扒着、用吹風機弱檔熱風吹頸部皮膚、在頸部夾上乾燥柔軟的紗布等。

  【體温】

對新生兒來説,體温不超過37.5度都是正常。由於新生兒包括大腦在內的臟器功能不成熟,自身控制體温能力有限,稍裹多些,體温會升高,又是可達38度。建議給新生兒包裹不要過厚。

  【腸絞痛】

生後3周至滿4-6個月內的嬰兒最常見嬰兒腸絞痛。主要是胃腸發育不成熟,配方粉餵養兒更多見。表現腸脹氣、易哭鬧、睡眠不安、易打嗝/吐奶、排便費勁但大便不幹、喜抱/趴着但不喜平卧、排氣多但生長正常。與驚嚇、缺鈣等無關。有效治療方法:家長不要過於緊張;多趴着;西甲硅油口服。

6個月內嬰兒不明原因哭鬧,特別是定時哭鬧,應首先考慮嬰兒腸絞痛。此間,進食正常,往往因哭鬧引起家長錯誤認識為頻繁飢餓致使餵養頻繁,出現生長正常,常超重。這種現象為生長問題,西甲硅油、益生菌有明顯緩解作用,“等待”是必須的。

如果因對嬰兒腸絞痛認識不足,已經出現餵養過頻引起的生長過快,可通過讓嬰兒俯卧、順時針按摩腹部、口服西甲硅油等方法,減緩嬰兒劇烈哭鬧的機會,以減少餵養次數。再有,鼓勵孩子多趴着,即可減少腹痛機會和減輕腹痛程度,也可增加嬰兒運動量,還可利於全身肌肉協調性,促進大腦發育。在大人看護下,即使不足3 個月的嬰兒也可趴着睡覺。

白天需要頻繁餵養,可能與腸絞痛有關。家長可以適當讓孩子趴着,這樣既利於嬰兒排氣,也利於緩解腹痛。頻繁餵養就有可能造成大便偏稀和泡沫多。這應與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無關。

對4-6個月以內的嬰兒,包括新生兒在內,出現睡眠不安,陣發哭鬧,頻繁"飢餓"等現象,應考慮嬰兒腸絞痛。原因與胃腸發育不成熟有關,其中對牛奶不耐受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多趴着可緩解腹痛,西甲硅油和益生菌也可部分緩解腹痛。對於配方粉餵養的嬰兒換成部分水解配方會有較好的效果。

  【排便】

只要生長正常,排便次數和性狀無需關注。若生長緩慢,即使排便正常,也須尋找原因,及時調整。關注結果而不是過程。

新生兒胃腸發育尚不成熟,易出現邊吃邊拉的現象,且大便偏稀,其中有不消化的顆粒,俗稱"奶瓣"。是否有問題,應考慮:1、大便中是否帶血;2、嬰兒體重增長受阻或掉體重。若無以上問題,不必擔心,也沒有必要依賴藥物。若有上述問題,醫生會幫助排除過敏、乳糖不耐受等原因

有些嬰兒,即使母乳餵養兒,排便間隔可達數天,但大便不幹。這種情況不是便祕,而是“攢肚”。只要排便間隔時間長,不影響進食,生長正常,無其它不適,家長 不要緊張。不是每個嬰兒都會每日排便一次,但隨着輔食添加,特別是添加青菜(富含纖維素食品)後,排便逐漸規律,多為一天1次。"攢肚"初期,家長比較緊張。可順時針按摩嬰兒腹部,甚至可用浸滿油的棉籤刺激肛門。確定大便不幹後,就只需等待嬰兒按照自行規律排便了,可數天一次排便。對大便乾結,才需服益生菌+纖維素。

由於嬰兒消化功能尚未成熟,餵奶期間經常出現大便內有白色小粒狀物質,俗稱奶瓣,這是對奶消化不夠完全的表現,但不應引起家長焦急。只要新生兒進食正常,體重增長能在每天20-30克甚至更多,睡眠正常,沒有異常其它表現,就沒有必要為了大便性狀去額外做事情。嬰兒腸道會逐漸成熟起來。

小嬰兒,特別是母乳餵養嬰兒,每天幾次稀水便就是腹瀉嗎?就是腸炎嗎?首先應進行大便常規檢查,確定每高倍視野中白細胞數目。只有白細胞/HP>15-20個才可能是細菌感染,才可考慮服抗生素。否則,不要輕易服抗生素,對嬰兒更是如此。只要嬰兒生長正常,不要憂慮排便次數和性狀。如何理解嬰兒消化不好?幾個月嬰兒,特別是接受母乳餵養的嬰兒,大便稀,排便次數多,這是因為母乳中有低聚糖(可 溶性纖維素)所致。低聚糖為不可消化的纖維素,促進腸道建立以雙岐桿菌為主的腸道菌羣,利於母乳餵養兒免疫系統成熟。只要嬰兒生長正常,不要糾結嬰兒大便的次數和性狀。

首先確定一下便祕的定義:大便乾結、排便費勁的現象。不能將排便間隔時間長,大便性狀正常的情況稱為便祕。再有,多喝水只能多排尿,不能解決便祕問題。還有,給小嬰兒喝梨水是不可接受的方法。如果真是便祕,應該諮詢醫生,排除腸道結構問題,再進行飲食調整,可服用乳果糖口服液。

嬰 兒大便每天十幾次,應區分排便量較多(大於一大湯匙)和排便量少(排氣帶出來)各幾次?生後2-3周始至4-6月常出現的胃腸發育問題--腸絞痛。由於胃腸發育不成熟,出現胃腸脹氣和腹痛引發的一系列表現,涉及餵養、哭鬧、睡眠、排便等方面,但生長正常。如此,就不需緊張而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