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培訓 > 航空培訓

無人機隱身技術應用方式

隱身技術的一項主要工作是提高反雷達探測的能力,也就是提高目標在雷達探測下的隱身性能,通常用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RCS)表示。那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無人機隱身技術應用方式,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無人機隱身技術應用方式

  一、隱身技術的工作原理與功能

19世紀發明的雷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次用於軍事。雷達是一種利用無線電波發現目標並測定其位置的裝置。其簡單工作原理是:由雷達發射裝置發出無線電波束(脈衝無線電波束和連續無線電波束);碰到目標後,其中的一小部分波束就反射到雷達接收裝置,由此來測定目標的距離、方位和高度等參數。雷達的問世,使人類的探測技術和能力跨上了新的台階;同時,也向反探測技術提出了新的挑戰。人們為了提高目標反雷達探測的能力,不懈地奮鬥了幾十年,終於探索到一條新的隱身途徑。與早期的隱身術——偽裝術相比,今天的隱身技術已起了根本變化,有了質的飛躍。下面從反雷達探測和反紅外(熱)探測兩個方面簡單介紹隱身技術的一些工作原理與隱身功能。

  二、反雷達探測

隱身技術的一項主要工作是提高反雷達探測的.能力,也就是提高目標在雷達探測下的隱身性能,通常用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RCS)表示。所謂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是指:目標被雷達發射的電磁波射中時,其反射電磁波能量的程度。雷達散射截面的大小,反映了目標反射電磁波能量的強弱;其越小,雷達就越不易探測到目標。在無人機上,常從以下幾方面來減小RCS:

1.採用複合材料

雷達發射的電磁波碰到金屬材料(如鋁合金蒙皮)時,由於其是電導體,在金屬材料中易感應生成相同頻率的電磁流。電磁流的流動,會建立起電磁場,向雷達二次輻射能量。複合材料是由一些非金屬材料(如碳)和絕緣材料(如環氧樹脂)組成,其導電率要比金屬材料低得多。因此,當雷達發射的電磁波碰到複合材料時,難以感應生成電磁流和建立起電磁場,所以向雷達二次輻射能量要少得多。無人機的尺寸要比有人飛機小得多;大多數無人機的最大尺寸在5米以下。因此,在其機體上,部分或大部分使用複合材料比有人飛機要容易實現。

基於上述兩點原因,採用複合材料就成了無人機最普遍使用的隱身措施。無人機上採用的複合材料主要有:玻璃纖維加強合成樹脂、石墨與環氧樹脂、以芳綸纖維為基礎的凱芙拉、雷達吸波材料。

雷達吸波材料是一種多層結構形成的材料。它至少有三層:最外層是透波層;中間層(蜂窩芯或泡沫芯)是電磁波損耗層;最內層是基板,具有反射抵消雷達波的特性。當雷達能量輻射到此材料結構上時,就會被大量吸收和抵消掉。無人機常用的吸波結構材料有:聚氨基甲酸酯泡沫芯和芳綸-環氧樹脂蒙皮;聚苯乙烯泡沫芯和膠合板(尼龍)蒙皮或碳纖維蒙皮;Nomax蜂窩芯和芳綸蒙皮;玻璃纖維蜂窩芯和石墨複合蒙皮。

2.避免使用大而平的垂直面

當雷達的無線電波射入兩個互相垂直面中的任一個面時,由於無線電波的“鏡面反射”效應,就會形成二次“反彈”,最後以與入射波束相同的方向反射波束到雷達。無人機的立尾與水平尾翼、機翼上的垂直安定面、機翼下掛架、翼身連接處等都會形成強烈的雷達反射區域。為減小RCS,在無人機上採用內傾的雙立尾、翼端(或翼上)安定面、機身側邊等構型。

3.採用光潔平滑的外形

無人機在雷達探測下,其蒙皮上生成電磁流。當這些電磁流流動到不連續處時,就被“耗散”或者輻射電磁能,而其中一部分電磁能就會反射回雷達。因此,無人機形狀輪廓等劇變狀況,或是尖削的翼後緣與翼尖、操縱面以及機體連接處等的不連續性,都會使其成為雷達能量的良好散射體,當不連續處垂直於雷達波束時,這種效應最強。

基於上述原因,無人機在外形上採用:機翼、機身、尾翼和短艙連接處光滑地過渡,或機翼與機身高度融合的構型。機翼為下單翼時,採用平整的翼身組合下側面;平滑的曲面外形;後掠的機翼後緣和尾翼後緣。

4.注意凹狀結構的隱身

凹狀結構具有角反射器的特性。角反射器是由3個互成90度的表面角連接而成。當雷達的無線電波射入這3個表面中的任一表面時,可能形成三次“反彈”,從而在寬的視界角範圍內返回強的電磁波能量到雷達。發動機進氣道、尾噴管、排氣口等都可看作凹狀結構,具有較大的雷達信號特徵(對發動機尾噴管來説還有紅外輻射特徵)。因此對這類凹狀結構應採取隱身措施。

  三、一般採用的隱身方法:遮蔽法

這種方法是利用機體的某一部分遮避發動機的進氣道或尾噴口,以減小雷達探測的視角範圍。例如,將發動機裝在機身背上,由機身擋住發動機進氣道和尾噴口,以免上視雷達探測;把發動機裝於機身中,發動機進氣口設在機身頂上或機翼上方的機身兩側,由機身或機翼擋住進氣口,以免上視雷達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