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文藝 > 影視戲劇

創作微電影需要什麼技巧

寫一部微電影和寫一部大電影或電視劇,在策劃和構思方面是大同小異的,但具體到微電影的技巧,可能會有一定的特殊性。下面舉幾例予以説明:

創作微電影需要什麼技巧
創作微電影需要什麼技巧

  (一)強設置

每一部電影的開端部分一定會有人物、時間地點,而且人物還不止一個,可能是若干個,這時我們就需要設計。在電視劇或大電影中,我們可以從容設計,可以安排較複雜的開頭形式。電視劇或大電影使用較多的開頭是人物日常生活的展現,通過這樣一個鋪墊,讓觀眾逐步感知人物及其生活的環境、境遇等。但微電影不行,微電影總共只有那麼一點時間,不能設置一個長長的開頭,那樣既抓不住人,又浪費金錢和資源。怎麼辦呢?強設置!

在人物性格的設置上,要強烈,要鮮明,要極致,從人物的經歷到人物所處的境遇,一上來就要給一個很鮮明的設計。幾個人物之間的關係,一上來就要緊張,要讓觀眾感覺到有戲,要劍拔弩張!強和弱是怎麼具體來表現的呢?舉個例子,我曾經推薦過一部微電影,叫《硬幣》。這部微電影講的故事是很温暖的:一個離婚女人,每天守着她的營生——大街上的一座報亭,靠賣報紙維持生計,並經營旁邊的一個電話亭。有一天來了一個小女孩,用稚嫩的聲音對她説:“阿姨,我要換硬幣。”電話亭裏的電話是投幣式的,必須要用紙幣換硬幣才能撥打。女人一看孩子手裏拿的是一張紙片,不是錢,就沒有行動,並説道:“你這不是錢,不能給你換硬幣!”女孩説:“我要給我媽媽打電話,我媽媽去天堂了。”這句話把表情冷漠的女人打動了。這就是強設置!

在這部微電影的一開始,人物和人物之間的關係就具備較強的對比與反差:一個經歷了世事折磨、滿眼滄桑、面容冷漠、抽着煙、對世界充滿懷疑和敵視的中年婦女,忽然被一個天真爛漫、孤獨無助、執着地想用一張紙片換硬幣,給天堂裏的媽媽打電話的5歲小女孩所打動。在大電影和電視劇裏,那個冷漠的女人通常需要大篇幅的鋪墊和介紹,才能讓觀眾瞭解到人物的設定,而在一部微電影裏,該怎樣做呢?真正的開頭是這樣的——有個男人正在打電話,內容大體是向朋友借錢,説自己老婆生了雙胞胎;打完電話臨走時對看報亭的女人説:“當初你生不出,現在這個又猛生,真受不了!”説者無心,聽者有意,顯然這是女人的前夫,來這裏“得瑟”了。幾句話就對比出女主人公的`孤獨、落魄、不如意,這就是強設置。後來,小女孩出現,天真無邪、美麗可愛,想給天堂的媽媽打電話,也是一句台詞就説明了人物經歷——這是一個沒有媽媽的可憐的孩子。

還有一部外國微電影,其實是一個廣告微電影,叫《留下我》。開始的鏡頭是一個男人在看全家福照片和他妻子的照片,然後,他將幾個裝着照片的相框都收進抽屜,關上。這時來了一個老人——他的老父親,老人拍拍男主人公的肩膀,像是安慰他。老人拿着一部照相機説:“過去的就先放下,高興些,給你照張相。”快門“咔嚓”一聲過後,男主人公不見了。老人低頭看相機,發現兒子被照進了相機裏。然後鏡頭切換,男主人公果真進入了相機裏的世界,他在相機裏忽然意識到了自己的穿越,他興奮地指揮父親把相機往回撥動。於是他很快穿越回了過去幸福的時光,他見到了死去的妻子,重新經歷了愛的瞬間和曾經共同度過的時刻。最後他在手心上寫了幾個字,伸手給操作相機的父親看,手心上的字是:留下我!

這部微電影的強設置表現為這個男人一上來只用一個簡單的、想把回憶關進抽屜的舉動,就讓觀眾知道了這是一個悲傷的男人,以及他正處在人生的低谷。還有一部微電影叫《調音師》,開頭只用一個鏡頭,就表現了主人公因在一次鋼琴比賽中失敗(因為太緊張),而跌入人生低谷,不得不成為給人家調琴的調音師的背景經歷。為了多賺錢,他假裝瞎子騙取顧客的同情,這又是一個強設置。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時間,讓人物進入極端狀態(不是鬆弛散漫的生活常態),並迅速使故事激化,讓人物被推上某種充滿懸念的風口浪尖,這就是我們要的強設置!

  (二)快切入

所謂的切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經常説的“出事了!”就是有事件要發生,人物之間馬上要交手,從而產生戲劇衝突。微電影的故事不能長時間處於一種常態,我們經常説,常態不好看,非常態才好看。強設置是一上來就讓觀眾覺得人物不是一般的人物,生活不是平靜的生活,不是那種閒得無聊、稀鬆平常的生活,從而給人一種緊張感。

如果你的微電影不能做到強設置,你的作品有可能開端處於一個短暫的平靜狀態,但這種常態不能持續太久,必須迅速將其打破,這就是“快切入”。繼續用上面的例子,《硬幣》裏,小女孩用紙片來換硬幣,冷漠的女人不再冷漠,她收下了孩子的紙片,真的給了她硬幣。這個不會生孩子的女人眼睛裏忽然流露出柔情,此時,觀眾的好奇心也一下子被喚起,後面將會發生什麼呢?

  (三)猛引爆

切入和引爆是一件事的兩種表現形式,切入要快,講的是鋪墊的時間要短,不能長,必須儘快打破常態;引爆要猛,講的是打破寧靜的事件要發生得儘量兇猛和強烈,事件本身要激烈、刺激性強!同時,這個事件要能夠引發觀眾的強烈興趣,製造氣氛的緊張,啟動人物的動作——他必須動起來,必須應對變故,必須去做某一個行為或動作。

在《調音師》中,那個裝瞎子的落魄鋼琴家來到一户人家,繼續他的調音師生意,按了幾次門鈴,門沒開,他懷疑自己走錯了門,下意識地(忘掉了自己是“瞎子”)從口袋裏掏出一張紙片,檢查地址是否錯誤。這時門開了,出來一個老婦人,説不需要調音。他趕緊掩飾自己的窘態,強調自己是盲人,來一趟不容易,懇請老婦人讓他進屋工作。老婦人懷疑地看了他一陣,終於讓他進屋。剛一進屋他就在濕滑的地面上摔了一跤,手觸到地面時他發現讓他滑倒的不是水,而是血!而且,他透過墨鏡,發現死去的老頭兒正坐在一把椅子上……這就是我們要的所謂的“猛引爆”!觀眾看到這裏,已經毛骨悚然。最關鍵的是,扮演瞎子的主人公還得繼續往下裝,那個老婦人(殺人兇手)正虎視眈眈地盯着他,他將怎樣應對?他會怎樣做?最終怎樣了結?這讓劇情充滿了懸念,充滿了緊張感。

  (四)緊扣動作,推波助瀾

通過切入和引爆,使人物迅速行動起來,這時候,微電影不允許我們“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們必須緊扣主要人物的動作往下寫,因為微電影篇幅有限。《硬幣》裏,報亭女人和孩子之間產生了交集,卻沒有發生什麼大的衝突和矛盾,但女主人公有一個顯著的動作——陪着這個孩子把遊戲做下去。

怎樣繼續?推波助瀾!女孩顯然是獨自溜出家門,因為她想媽媽;女人因為可憐孩子,不願破壞她的美好願望,於是陪她做給媽媽打電話的遊戲。女人開始不給換硬幣,後來不僅給換硬幣,還扮演起小女孩的媽媽。一組短鏡頭表現小手和大手之間用各種小玩具換硬幣。然後女人和孩子感情漸好,女人還陪孩子在海灘玩耍。後來,孩子告訴報亭女人她和爸爸要搬家了。剛剛被喚起了母性的女人立即感到了失落,她上門請求女孩的爸爸允許她帶女孩去一次遊樂場。在夜晚空無一人的遊樂場,女孩像進入了夢境,嘉年華中的小丑領着她去見了思念中的“媽媽”,“媽媽”給了孩子一條用硬幣做成的項鍊(緊扣動作)……這部微電影還有一個温暖的結尾:多年以後,女人依舊守在電話亭旁,一天,她接到了一個奇怪的電話,電話裏一個女聲説:“阿姨,我要換硬幣。”女人抬頭一看,一個青春美少女站在了她面前,少女脖子上掛着那條硬幣項鍊……

  (五)拐點突出,轉折分明

所謂拐點,是指故事到某一個時刻,忽然出現轉折或逆轉,朝着新的方向發展。微電影篇幅很短,如果平鋪直敍,很難讓觀眾堅持看到結尾。舉個例子,有位新編劇的故事很有想象力,講《西遊記》裏的唐僧帶着三個徒弟和白龍馬去西天取經,回來都修成正果變成了神仙。白龍馬好奇,想到凡間逛逛,於是穿越到了現代,遇到了一個美女。這個女孩正處在人生的艱難時刻,遇到一系列困境。白龍馬變成了女孩的好朋友,一路陪着她,並把她的困難一一解決,最後是大團圓結局。

這個故事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拐點,沒有意料之外。你想想,身邊有一個萬能的神仙,還會有什麼困境不能解決?還會有什麼危機?一路順暢,萬事如意,這樣的故事還會好看嗎?假如我們非得寫這個故事不可,應該怎樣去修改呢?白龍馬這個神仙來到凡間變成一個帥哥,他也許可以陪着女孩在事業上過五關、斬六將,但他卻一不小心愛上了女孩!接下來他就有困境了,故事也會出現拐點:他動了心、動了情,但迴天宮的時間到了,他該怎麼做?要不要表白?要不要回天宮?拐點分明的故事才好看。

  (六)高潮反彈

這裏説的是對人物和事件施加壓力,從而產生強烈的反彈,製造故事的高潮。這種方法叫“壓彈簧”,就是反向施壓。你給的壓力越大,反彈力就越大。“壓彈簧”的方法是一個萬能的工具,尤其是在高潮的製造上。什麼是高潮?高潮就是在故事最後的難關出現後,在難題解決之前,出現的那個極其艱難和緊張的時刻,以及解決這個難題時的暢快感。高潮需要多高?當然是越高越好,高到極點,高到極致。

怎樣形成這個“高”?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反向施壓。怎樣理解“反向”?就是情節發展和你的結局(結果)相反!假如你寫的結局是男女主人公最終分手了,那“反向”就是之前他們倆的感情好得不得了,好得一塌糊塗、難捨難分。假如你寫的是主人公最終實現了夢想,成功了,那之前一定是絕望,一定是遇到了連觀眾都認為是幾乎無法跨過去的巨大的坎兒!假如你寫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前面一定是這兩個感情深厚的戀人在愛情道路上遇到了巨大的難關、無盡的干擾,幾乎絕望,幾乎分手。你給的負面打壓越厲害,困境越巨大,苦難越深重,最終反彈回來的迴歸和牽手才越容易打動人。

  (七)出乎意料的結局

微電影尤其需要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一個短小的故事如何寫並不是很重要,只要有一個最後的大拐點,就足以支撐全劇。通篇沒有一個強烈的感動點,沒有一個逆向的拐點,這個故事就很難讓人記住,很難讓人覺得過癮。説得極端一點,好的微電影和壞的微電影的分水嶺,就在於有沒有最後的這個意料之外。那麼,怎樣設計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局呢?伏筆與誤導——這是我們常用的技巧。在故事的前部,我們需要做一項工作,叫“隱藏”,也就是説,所謂的出乎意料,其實就是揭祕——觀眾先前不知道某事物的存在,最終知道了。

當我們看到一部偉大作品的時候,我們會感歎:這個編劇太牛了!他竟然能夠想到這樣一個結局,這樣一個解決矛盾的方法!太牛了!他究竟是怎樣做到的呢?這樣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與其説功夫下在挖空心思想一個解決危機的方案,不如説是全力以赴地設計了一個“圈套”讓觀眾去鑽。這就是我們常説的,挖一個坑,讓觀眾往下跳。第一個工作是埋伏筆。埋伏筆不同於真正的隱藏祕密,後者是藏得越深越好,而前者卻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埋一部分,露一部分。第二個工作是誤導,就是設置迷霧,引導觀眾“誤入歧途”,讓觀眾朝着錯誤的方向去推測結果。當真相大白的時候,一方面正確的結果讓觀眾感到出乎意料,另一方面重新回憶劇情,觀眾會發現先前已有的信息(就是伏筆中露出來的部分)被忽略了,於是責怪自己不仔細,覺得編劇水平高,這就是所謂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標籤:電影 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