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舞蹈 > 民間舞

新疆歌舞中賽乃姆的特點與風格

民間舞2.83W

新疆維吾爾族地區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歷史上“絲綢之路”所引致的商業貿易的繁榮以及農業的出現,使新疆地區的歌舞呈現出別具一格的深厚傳統和絢麗多姿的個性色彩。其中,賽乃姆就是具有代表性的舞種之一。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關於新疆歌舞中賽乃姆的特點與風格,歡迎參考閲讀,希望你喜歡!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新疆歌舞中賽乃姆的特點與風格

綠洲是人類戰勝自然,在浩瀚沙漠中開闢出的片片土地。這裏氣候乾燥、綠地面積小、水源匱乏、糧食產量不多,必須依靠商業往來,彌補物資和生活用品的不足。正因如此,也使這個地區形成了獨特的,融合農耕、草原以及商業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的“綠洲文化”。西域樂舞是綠洲文化組成部分,它對周圍地區尤其是對中原地區的樂舞,有着深遠的影響。在西域樂舞流傳的兩千年過程中,它的風韻雖未完全傳承下來,但在今天的新疆歌舞、尤其是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中,還是依然有着不同程度的遺存。

  一、維吾爾族民間舞蹈

維吾爾族是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最早居住在中國北方草原,後遷徒到西域(今新疆),並逐漸由草原遊牧生活發展為定居的農業生活。在現代維吾爾族形成與發展的漫長歲月中,維吾爾族曾先後信封薩滿、摩尼、佛、伊斯蘭等宗教。維吾爾族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生活和宗教信仰,以及“絲綢之路”商業文化的影響等,在他們當時的民間舞蹈中都有所表現,並在今天的民間舞蹈中遺存下來,成為現在多種多樣的表演形式。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可以分為自娛性舞蹈、禮儀性舞蹈、表演性舞蹈三種類型。其舞蹈的風格特點多表現在動律、舞姿以及技巧的運用等方面。如節奏動律中伴奏音樂中多出現切分、附點的節奏,弱拍處常用強勢的處理方法,突出民族風韻;在舞姿造型裏又多出現昂首、挺胸、立腰的舞姿形態;技巧運用中常見旋轉,而且要求快速、多姿、並且戛然而止。

  二、賽乃姆

  (一)名稱的`由來

賽乃姆是表演性較強的自娛性歌舞,屬於舞者不歌,歌者不舞的形式,在新疆各地普遍流行。在喜慶佳節、婚禮、麥來西甫、親朋歡聚時,維吾爾族人民都要高興地跳起賽乃姆。賽乃姆一詞有兩種説法,第一種説法是,賽乃姆來自阿拉伯語,意思為“神像”;第二種説法是,賽乃姆是一位美女的名字。在維吾爾族民間歌舞音樂中,賽乃姆作為音樂節奏的名稱,其節奏平穩,適於各種旋律、曲調。表演者可在樂聲中自由起舞,逐漸成為了最普遍的舞蹈形式。據記載清代的宮廷中已有“賽乃姆”的表演。

  (二)表演形式

賽乃姆的表演形式比較自由,無論在室內或室外都均可進行表演,表演開始前,羣眾圍坐在一起,樂隊和伴奏者聚集在一起。音樂響起後,男女老少自由進場,和着曲調的節奏起舞,盡情發揮。可獨舞、兩人舞蹈、也可三個人或五個人共同舞蹈。舞者隨着琴聲、鼓聲、演唱聲即興的表演,還可邀請周圍的觀眾進場對舞。音樂節奏逐漸加快,舞蹈也逐漸進入高潮,圍觀者也也會情不自禁地合着音樂拍手助興,舞蹈在歡騰喧鬧中結束。休息片刻後,舞蹈又從新按着以上的程序重新進行。

  (三)風格特點

賽乃姆舞蹈的特點,首先表現在頭、肩、手腕、腰、小腿部分的運作和巧妙的配合上。如頭部有動脖子、搖頭;手腕動作有繞腕、翻腕、揉腕等;腰部分有胸腰、側腰、後腰;小腿部分的動作就更為豐富,如點、踢、跺、輾轉等。賽乃姆的舞蹈姿態大多是從生活中提煉的,如最常見的有託帽式、挽袖式、拉裙式、�望式、撫胸式等。其次賽乃姆步伐豐富多彩,節奏多附點,體現在腳下則要求在節奏準確的基礎上,步伐靈活善變,同時要求膝部微顫的動律。總之,要求幅度較小,小腿靈活,膝部微顫。

  (四)賽乃姆的地區風格

賽乃姆舞蹈的風韻與音樂的地區風格關係密切,從而形成南疆、北疆、東疆三種類型。舞蹈的基本動作雖多相似,但由於音樂的地區風格有所不同,動態形象也展示出了不同地區的風韻,而且同一類型中又有不同的效果。為了區別起見,各地賽乃姆都冠以本地名稱,如南疆地區有:喀什賽乃姆、阿克蘇賽乃姆、庫車賽乃姆、庫爾賽乃姆、和田賽乃姆之分。

南疆:以喀什賽乃姆為代表,舞蹈風格明快活潑、深情優美,步伐輕快靈巧,身體各部分的運用較為細緻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曲調流暢,反應出喀什是古代維吾爾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特徵。如今,該地區依然保持古代樂舞遺留下的風格,民間舞蹈豐富多樣,“賽乃姆”的動作細膩、風趣,而且長跪坐在地毯上表演,風格與眾不同。

北疆:以伊犁地區為代表,其舞蹈風格瀟灑豪放、輕快利落,不時出現突然靜止和幽默風趣的小動作,曲調中帶有草原氣息。這和地理環境有關,和歷史上曾有眾多維吾爾族農民從南疆被迫遷來的心理不無關係。音樂曲調既有南疆的色彩又帶有思鄉的情調,而且還融入伊犁地區草原文化的因素,生活中男子戴的帽子和哈薩克族近似。

東疆:以哈密地區為代表,這裏賽乃姆音樂比較緩慢,節奏中保留了不常見的節拍,其舞蹈的風格較為平穩、安詳、風趣。伴奏樂器也與其他地區不同,主奏樂器的形狀像一般的中胡,但除“主奏弦”外,另外還有4至8根“共鳴弦”。伴奏曲中帶有着漢族音樂的色彩,歌詞中也會加入漢語的詞句,成為漢、維兩種語言結合在一起的民歌。

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民族的民間舞蹈,而每個民族的民間舞蹈都是該民族文化的標誌;並且都曾為中華民族文化做出過貢獻,今天仍然是中國民間舞蹈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維吾爾族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生活和宗教信仰,以及“絲綢之路”商業文化的影響等,在他們當時的民間舞蹈中都有所表現,並在今天的民間舞蹈中遺存下來,成為見證這個民族、見證中華民族發展過程的重要標誌。在一些特定的地理,歷史條件下,原西北地區的一些古代民族發展成為今日的維吾爾、哈薩克、塔吉克等民族;伊斯蘭教傳入後,又形成了回、東鄉、撒拉等民族。這些民族繼承了古西域樂舞文化,創造了各具特色的綠洲文化型民間舞蹈,它和其他四大類型的民間舞蹈一樣,都是深邃的中國文化的載體,有待我們發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