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舞蹈 > 民族舞

中國民族舞的風格特點

民族舞2.89W

民族舞蹈是代表各個民族的風格特徵,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漢族民間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維吾爾族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鮮族舞,這七種民族舞。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的關於中國民族舞的風格特點,歡迎參考閲讀,希望你喜歡!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中國民族舞的風格特點

  1 漢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徵

漢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在民間中廣為流傳的有龍舞、獅舞、燈舞、綢舞、秧歌等等。現經專家整理加工已進入課堂的有東北秧歌、雲南花燈、安徽花鼓燈、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2 藏族舞蹈的風格特徵

在素稱“世界屋脊”的我國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傳統的藏民族。幾百萬藏族同胞勤勞、純樸,善於以歌抒懷,借舞抒情。銀白的雪山,一望無際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飛平坦的壩子上可以盡情歡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優美的歌喉、矯健的體魄,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豪邁的現實生活則是他們即興歌舞創作的.源泉。人民在歌舞中歡慶佳節,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禱,用歌舞來伴隨勞動,也以歌舞讚美愛情與生活,歌舞活動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而西藏舞蹈與歌唱藝術密切結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獨特藝術風格著稱。

  3 蒙古族舞蹈的風格特徵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國北方遼闊的大草原上,自古以來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圖騰,由於長期的遊牧狩獵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影響,蒙古族與其他東方民族差異很大,形成了強悍、矯健的體魄和桀驁不馴、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時也創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氣息的、具有遊牧民族特色的草原遊牧舞蹈——蒙古族舞。他們的民間舞蹈熱情奔放,穩健有力,節奏歡快,具有粗獷、剽悍、質樸、莊重的鮮明特點,洋溢着來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呈現出一派豪放與自信的“天之驕子”的氣概。

  4 維吾爾族舞蹈的風格特徵

中國維吾爾族自古居住在中國的西北部新疆,它是我國最大的省區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傳統和豐富的藝術遺產,其中歌舞藝術更是絢麗多姿,因此自古以來即以“歌舞之鄉”著稱。維吾爾族舞蹈與其他民間舞蹈一樣來自於生活。維吾爾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國北方的大草原上,後移居至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騎生活發展到地區的農業生活,在不同歷史時期信奉過薩滿、摩尼、佛、伊斯蘭等宗教。這種經濟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維吾爾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跡,使之既有歷史中《胡騰》、《胡旋》的風韻,又有薩滿跳神的姿態;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態,又有鄰近民族舞風的餘味。維吾爾族舞蹈在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鶻族樂舞的傳統基礎上,又吸收古西域樂舞的精華,經過歷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藝術創造和長期發展與演變,不斷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種形式和特殊風格的深受人民喜愛的民間舞蹈藝術。

  5 傣族舞蹈的風格特徵

傣族主要聚居在我國西南地區雲南省西雙版納和德宏自治區以及耿馬、孟連自治縣等地,那裏江河縱橫、綠樹繁蔭,藴藏着許許多多天然的美麗。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的哺育薰陶下,以及隨着社會發展和中原文化和南亞文化的影響,傣族民間舞蹈逐漸形成極具東方韻味的藝術風格。

  6 彝族舞蹈的風格特

彝族人民居住在我國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地,他們能歌善舞,有着豐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就有“煙盒情”、“打歌”、“羅作舞”、“阿細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銅鼓舞”等等。解放以後,在廣大舞蹈工作者的努力下,彝族舞蹈也獲得了進一步的提高和發展,成為祖國文化百花園的一朵絢麗的鮮花。

  7 朝鮮族舞蹈的風格特徵

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吉林、黑龍江、遼寧等地的朝鮮族人民,勤勞樸實,能歌善舞。他們自古從事農耕勞動,酷愛大自然。他們特別喜愛白鶴,把白鶴作為長壽、幸福的象徵。這種民族性格與審美觀直接體現在他們的歌舞中,便形成了瀟灑、典雅、含蓄、飄逸的獨特風韻。朝鮮族傳統舞蹈種類繁多、風采各異,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就有“扇子舞”、“紗絹舞”、“農樂舞”、“假面舞”、“長鼓舞”、“釵舞”、“劍舞”、“拍打舞”等十多種。新中國建立以後,在舞蹈藝術家們的努力下,許多民間傳統舞蹈被整理創作成為優秀節目,在羣眾中廣為傳播。我們可以在舞蹈《頂水舞》、《淘米舞》、《喜悦》、《長白瀑布》等節目中,看到身穿小巧短衣、下着拖地長裙、襟垂飄帶的朝鮮族姑娘們翩然起舞的優美形象,在宛若鶴羣展翅的舞姿中藴藉着生生不息的朝鮮民族精神。

舞蹈鑑賞是人們觀看舞蹈表演時對人體動態美所產生的一種審美活動。藝術鑑賞是令人愉快的精神消費。生產以消費為目的,舞蹈作品離開了藝術鑑賞,藝術創造就失去意義,藝術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英國文學史上的著名人物塞繆爾·皮魯斯曾寫下了極富文學價值的日記,但是這些日記卻全部用密碼來寫,生前未曾發表,而且存心死後也不讓人讀懂。直到他死去百年之後,以為教士經過五年刻苦努力,才將這些密碼破譯出來,使作品得以與世人見面。試想,若不是這位教士,塞繆爾·皮魯斯的作品哪怕是驚世之作,也恐怕要沉沙千載,能有什麼意義呢?藝術史上不乏將自己的作品“藏之名山”,不與世人見面的例子,但這些藝術家是不是真的不想讓自己的苦心之作與世隔絕呢?雖然並非如此。他們更多的只是想讓自己一時無法得到社會接受的作品,留待子孫後代來承認。因此我們説,任何藝術作品都離不開接受與鑑賞。舞蹈藝術也一樣,舞蹈藝術鑑賞作為一種精神的審美活動,是舞蹈藝術家與觀眾、舞蹈活動與社會之間的橋樑,是檢驗作品社會功能的重要途徑,更是舞蹈作品實現其價值的主要依託。只有經過千百萬人的鑑賞,才能最終使其成為現實的藝術,實現自己的價值:改造社會、教化人心、從而獲得藝術生命。可以這麼説,藝術創造者之需要鑑賞者,正猶如千里馬之於伯樂。

標籤:民族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