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公衞執業醫師環境衞生學知識點

城市規劃衞生是城市規劃和環境科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衞生部門從保持城鄉自然生態平衡,保護居民身心健康,為居民創造美麗舒適,有益健康的生活居住環境的目的出發。下面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了公衞執業醫師環境衞生學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衞執業醫師環境衞生學知識點

 城鄉規劃衞生

  概述

城市(在我國指國家按行政建制設立的直轄市、市、鎮)是國民經濟、居民文化和居民生活等各種成分的複雜綜合體,概括地説城市是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人們交往和生活的中心。村鎮是集鎮和村莊的總稱。城市和村鎮是人類聚居、生存的環境。

城市是人、資源、環境三者複合而成的因素眾多、結構複雜、功能綜合的人工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具有人類生態系統的某些共性,同時又具有人為性、不完整性、複雜性和脆弱性等獨特的個性。

城鄉規劃是一定時期內城市和村鎮建設、發展和管理的依據。城市規劃是指為了實現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市空間佈局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村鎮規劃是為了保護和改善村莊、集鎮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節約用地,合理安排各項建設佈局。

城鄉規劃衞生是利用各種自然環境信息、人口與社會文化經濟信息,以維持和恢復城鄉的生態平衡為宗旨,以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為目標,建立優良的居住環境,以求得人類生存所需的最佳環境質量。城鄉規劃衞生要考慮到與自然的生態平衡、人居環境的改善和提高、社會生態的合理和生存環境的相互適應,促使城鄉生態環境向着良性循環發展,為人類創造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達到預防疾病、增進人民身心健康、延長壽命、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城市規劃衞生

一、城市規劃的基本原則和基礎資料

(一)城市規劃的基本原則

1.確定城市性質,控制城市發展規模

2.遠期規劃與近期規劃結合,總體規劃與詳細規劃結合

3.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和景觀環境

(二)市規劃的基礎資料

1.自然條件 地理位置、地形、水文、氣象、地質等資料。

2.技術經濟資料

3.城市建設現狀

4.城市環境保護資料

衞生部門應主要收集人口年齡構成和自然增長率,居民健康狀況指標,各種地方病、傳染病、慢性病、腫瘤等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等資料;有關環境質量與居民健康關係的資料;公共場所的衞生條件,醫療衞生服務設施的現狀和發展計劃等資料。

三、城市人口發展規模

城市的人口發展規模,是編制城市規劃的一項重要基礎指標。我國按人口規模將城市分為4類:人口100萬以上為特大城市;人口50萬以上為大城市;人口20--50萬為中等城市;人口20萬以下為小城市。

城市的人口發展規模,主要取決於城市的性質和構成城市的基本部門的發展計劃。根據這些發展計劃可推算出城市規劃期各個基本部門所需的勞動力。按照勞動力結構可將城市總人口分為基本人口、服務人口、被撫養人口三部分。基本人口指工業、建築業、對外交通運輸業、非市屬機關、旅遊業、科研機構的職工和高等院校師生員工等的人口總數。服務人口指為本市服務的行政機關、商業、文教衞生、市政公用事業等單位的職工總人數。被撫養人口指依靠家庭或社會贍養的人口數。考慮城市的性質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發展水平以及就業條件,並參考人口現狀調查資料,確定基本人口所佔的百分比後即可推算出規劃期的城市人口發展規模,還應結合自然增長率和機械增長率來加以預測。

 城市功能分區

城市總體規劃應將各種用地按功能要求在城市中加以分區和合理安排,使之配置合理;從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防止環境污染對人羣健康的影響,這稱為城市的功能分區。

(一)城市功能分區的原則

城市功能分區從衞生學角度應考慮下列原則:

1.城市一般設居住區、工業區、對外交通運輸和倉庫區、郊區。根據具體情況還可設文教區、高科技區、風景遊覽區、金融貿易區等。各功能區應結合自然條件和功能特點合理配置,避免相互交叉干擾和混雜分佈。

2.居住用地應選擇城市中衞生條件最好的地段。

3.工業用地應按當地主導風向配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下風側、河流的下游。工業用地與生活居住用地之間應保持適當距離,中間配置綠化防護帶。

4.保證在到達規劃期時,各功能分區仍有進一步擴展的餘地,並保證城市各部分用地能協調發展。在衞生上不允許工業區發展到包圍生活居住區,或鐵路包圍城市的用地。

5.為了保證生活居住用地的衞生條件,各功能分區的用地選擇應同時進行。改建、擴建的城市在選擇新區用地時,應考慮與舊城的`關係及舊城的改造和利用問題。

(二)城市各功能分區的衞生學要求

l.居住區 居住區是人類生活居住的地方,其環境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健康。應選擇城市中日照良好、風景優美、環境寧靜和清潔的地段作為居住區用地。居住區必須有足夠的面積,使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不致過高,並保證有充足的綠地。

城市中一般可設若干個居住區,各個居住區的人口規模在5萬左右。可利用地形、河流或幹道,將各個居住區隔開。每個居住區內應配置成套的文化、教育、商業等生活服務設施。

2.工業區 工業區的規劃佈局,直接影響城市環境質量。根據城市規模、工業企業的數量和性質,城市內可設一個或幾個工業區。每個工業區內可相對集中地佈置若干個工業企業,使各廠之間便於組織生產協作、原材料和"三廢"的綜合利用。佈置工業用地時,必須嚴格遵守各項安全和衞生上的要求,並執行國家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規定的各種制度。

工業區與居住區之間,應根據國家有關衞生標準設置衞生防護距離。衞生防護距離是指產生有害因素的車間或工段的邊界至居住區邊界的最小距離。衞生防護距離範圍內應儘量綠化,也可設置消防站、車庫、浴室等非居住性建築物,但不得修建公園、體育場、學校和住宅建築。可將危害最大、要求防護距離最遠的工廠設在離居住區最遠的地段,然後由遠及近配置危害由大到小的工廠。

在有河流的城市,工業區必須位於居住區的下游。

3.對外交通運輸和倉庫區 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應儘量減輕對外交通運輸設施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4.郊區 城市郊區包括市轄郊縣、衞星城鎮等。郊區規劃對提高城市環境質量有很大意義。

居住區環境質量評價指標

居住區規劃中有幾個技術指標,對評價居住區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建築容積率 指建築物地面以上各層建築面積的總和與建築基地面積的比值。

2.人均居住面積定額 指平均每人所佔卧室、起居室等的面積。居住面積定額直接影響人們生活居住的衞生條件。

3.居住建築密度 如果居住建築密度過高,則院落空地相對減少,影響綠化和居民室外休息場地,房屋的間距、日照、通風也將不能保證。居住建築密度的公式:

式中平面係數為居住面積佔建築面積之比。

4.居住區人口密度 每公頃(lha=l0000m2)居住用地容納的規劃人口數量,稱為人口毛密度。每公頃住宅用地上容納的規劃人口數,稱為人口淨密度。人口淨密度與人均居住面積定額、居住建築密度等參數有關:

從衞生學角度出發,城市規劃應採用較低的人口淨密度。因為人口淨密度增高,則人均居住建築用地面積和居住面積減少,人羣密集,接觸頻繁,使傳染病易於流行;且建築密度提高後,室外空地減少,影響住宅的通風和日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