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畢業 > 會考

會考語文課外文言文複習必備

會考1.52W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都背過文言文,肯定對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離、行文簡練。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愁,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會考語文課外文言文複習必備,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會考語文課外文言文複習必備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關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貧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課文下面註釋:

1、選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這裏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患:禍患,災難。

4、闢: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麼手段不可用呢?

7、勿喪:不丟掉。

8、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9、豆:古代一種木製的盛食物的器具。

10、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着給他。爾,助詞。

11、蹴:用腳踢。

12、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13、萬鍾:這裏指高位厚祿。鍾,古代的一種量器。

14、辯:通“辨”,辨別。

15、何加:有什麼益處。

16、奉:侍奉。

17、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

18、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鄉,通“向”,從前。

19、已:停止,放棄。

20、本心:本性,天良。

文後練習:

説説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於生者

萬鍾於我何加焉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附加練習

1、從全文來看,文章開頭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麼修辭方法?作者這樣寫的作用何在?

2、孟子的觀點讓我們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對我們的有什麼啟發?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文中説“此之謂失其本心”,你認為文中能夠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4、文章表現了孟子怎麼樣的人生態度?

5、在作者看來,面對高官厚祿而不辯禮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6、文章闡述了“義重於生”、“義重於利”的觀點,讀完此文後你有何見解?

答案

1、比喻。這樣寫通俗易懂,並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2、説明了人寧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嚴這一做人原則。

補充典故:(1)志士不飲盜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來之食(3)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3、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窮乏者得我。

4、“義”的重要,在“生”、“利”、“義”的抉擇面前,寧願放棄生與利而取義,把義置於“利”、“生”之上的人生態度。(捨生取義)----就是文章的觀點

5、失其本心。

6、人生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辨禮義,要有捨生取義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見利忘義,苟且偷生的行徑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