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端午節教學活動反思(精選12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教學活動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節教學活動反思(精選12篇)

端午節教學活動反思 篇1

在傳統節日——端午節到來之際,為了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拉近社區與居民的距離,增強社區的凝聚力,x區街道辦事處x社區、市場街社區組織社區工作者、居民代表、樓院長和社區志願者等20餘人,開展了以“粽葉飄香過端午,幸福和諧鄰里情”為主題的包粽子比賽活動。

活動現場,工作人員拿出提前準備好的糯米、蜜棗、粽葉、麻繩等包粽子的材料,開始包粽子比賽,整個活動現場充滿濃郁的端午氣息,大家各顯其能,三角形、牛角型、金字塔形、長條形等各種各樣的粽子500多個很快便成型了。

隨後,社區工作人員、樓院長、志願者們分頭把煮好的愛心粽子送到了轄區困難家庭、空巢老人、殘疾人等30户居民家中,讓他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濃濃的節日氛圍及社區對他們殷切的關愛。

端午佳節即將來臨,x街道x社區與包聯領導區政協副主席劉巖帶着油、面等慰問品,看望慰問了轄區困難家庭,詳細瞭解其家庭的生活情況和單親家庭孩子的學習情況,言辭之間傳遞着黨組織對困難家庭的深切關懷。希望用實際行動把愛心和真情送到每一位困難羣眾的心坎上,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增強他們生活的信心,更加希望能在社會上形成關心幫助弱勢羣體,和諧友愛人際關係的良好氛圍。

端午節教學活動反思 篇2

根據省文明辦下發的關於在端午節期間廣泛開展“誦美文、傳美德、重健身、講衞生”主題活動的通知精神,綏芬河市在端午節期間,圍繞“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主題,精心部署,認真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彰顯特色的主題活動,普及端午節的節日知識,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進一步了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現將活動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活動安排周密,落實具體詳實

我市根據上級文明辦的通知要求及學校實際工作,及時制定了活動方案,成立了專題活動的組織機構。組長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擔任,副組長由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擔任,組員由文明委成員單位領導擔任。在每一項主題活動中都安排了具體負責人,做到了活動組織有保障,落實有成效,真正讓傳統文化深入人心,得到發揚光大,使廣大市民在節日的氛圍中感受着中華文化的教育與薰陶。

二、活動主題突出,人員參與面廣

對全市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提出了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突出羣眾性、突出全民健身活動、突出全民愛國衞生運動四點具體要求。市文明委成員單位結合各自實際,分別制定了各具特色的“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活動方案,同時報送各新聞單位,推動活動的紮實開展。此次活動不僅有機關幹部參與,而且輻射到社區與家庭,從組織到宣傳,全方位多方面聯動,形成了良好的過端午、傳文化的節日氣氛。

三、活動形式多樣,活動實效顯著

廣泛開展誦讀美文活動。端午節期間組織中國小校進行中華經典誦讀。市第二中學通過班級選拔、學校評比的方式進行,選手們在詩會上朗誦我國古代傳統的詩歌,他們聲情並茂的朗誦深深的打動了每一位聽眾,讓師生們在誦讀中體會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美與絕妙,是一次心靈的陶冶與藝術的啟迪。山城社區結合“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活動,開展網上寄語簽名活動,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做有知識,有道德的人。部分社區和學校還開展了“傳美頌美活動”。組織社區居民傳講歷史名人、英雄模範、道德楷模和我們身邊好人的故事,引導人們在活動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端午節教學活動反思 篇3

根據區文明辦有關文件精神,xxx在端午節期間,圍繞“我們的端午”主題,精心部署,認真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主題文化活動,普及端午節的節日知識,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進一步了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一、精心安排認真部署

為使活動開展得既熱熱鬧鬧氛圍濃厚,又突出主題體現成效,x月x日,xx街道召集了轄區機關、部隊、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學校和各社區等部門參加的專題協調會,部署安排了街道的“我們的端午”主題活動方案。對街道開展“我們的端午”主題活動提出了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突出羣眾性、加強環境整治、營造輿論氛圍四點具體要求。

二、各種活動精彩紛呈

1、重點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愛國主義教育。街道團委與師範大學金牛校區團委密切配合,着重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組織開展了“培養愛國情感,樹立報國之志”主題團隊會,以演講、徵文、詩歌朗誦、書畫大賽、歌詠比賽等形式,宣傳愛國詩人屈原等中華民族優秀代表人物的事蹟和愛國主義精神,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學校利用板報、廣播、校園網等載體,以專欄、講座、專題報道等方式,宣傳傳統節日習俗,普及端午節等民族傳統節日知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倡導和諧社會。

2、廣泛組織廣大羣眾開展羣眾性文體活動。各社區精彩紛呈的端午活動吸引了居民踴躍參與。xx社區結合“端午節”活動,開展了包粽子、端午知識猜謎、健身操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xx社區廣泛開展宣傳端午知識活動。xx路社區在銀沙路健身廣場舉辦慶端午節廣場舞健身活動。

3、x月x日街道辦事處組織轄區各社區開展“傳承文化誦讀經典”端午詩會暨“傳遞文明炫我風采”禮儀文化風采大賽活動。本次共決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1名,三等獎5名。

據不完全統計,端午節期間,街道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和文化宣傳活動x場,參與羣眾x餘人。

三、積極開展環境整治

節日期間,街道城管科、執法中隊、環衞所等部門對城區衞生環境進行大整治,各社區普遍發動居民開展衞生大掃除活動,到和睦廣場開展清洗欄杆、清除小廣告等整治環境活動。各有關單位開展了文明禮儀、遵守交通規則、文明勸導等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廣大市民的社會公德和生態文明意識,引導他們共同創造整潔、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

端午節教學活動反思 篇4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着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懸白艾、掛菖蒲、飲抹雄黃酒等。利用端午節,開展主題活動,既能鍛鍊和發展幼兒的動手本事,又能增進兒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興趣。同時,端午也是紀念屈原、秋瑾等先輩的特殊日子,能夠藉端午節,緬懷先輩,傳承民族精神。

一、教師、家長、幼兒一齊收集資料有關端午節的新、老照片及相關聲像資料,瞭解端午節有關的知識和風俗習慣。並經過宣傳欄、家園聯繫欄、網站等多種宣傳形式,讓師生進一步感受到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增強幼兒熱愛祖國之情,鼓勵、引導幼兒走進生活,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二、經過蒐集有關端午節的詩詞、民間傳説,蒐集愛國詩人屈原的事蹟,在班內分組交流學習,表達我們對他的懷念、崇敬、愛戴。

三、倡導熱心家長給與幼兒包粽子的指導。幼兒自我動手製作“粽子”,感受着民俗文化。食堂幫忙煮好。讓幼兒品嚐、分享自我的勞動成果。

四、製作並相互贈送端午節賀卡,鼓勵幼兒動腦的同時也多動手,並互相傳達節日的問候。

經過“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感受過節的歡樂,做中國人的光榮。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積累幼兒的文化底藴。在活動中讓幼兒展現自我,發展自我個性,進一步培養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動手本事和同伴間的團結合作精神。

端午節教學活動反思 篇5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為了讓孩子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感受屬於節日的快樂,同時增進孩子們對端午節傳統文化習俗的瞭解,引導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更好的發掘、傳承和創新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使之與現代社會相融合。6月6日,xx幼兒園開展了“濃情端午粽情歡樂”為主題的端午節主題教育活動。活動主要分為“説端午”、“唱端午”、“畫端午”、“聞端午”、“品端午粽”5個環節,各班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特點,設計出了豐富多彩的參與式體驗活動。

第一個環節“説端午”。老師們為了讓孩子們更直觀的瞭解端午節,老師們都做了生動形象的課件,藉助課件向孩子們介紹端午節的來歷,讓孩子們知道了詩人屈原的故事,還了解了艾草、菖蒲有驅趕蚊蟲的作用。

第二個環節“唱端午”。“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端午節,豔陽照,家家門上插艾蒿;掛絲線,戴香包,娃娃樂的蹦又跳;包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永記牢。”通過讓孩子們學唱端午節的歌謠,讓孩子們更深入地感受端午節獨特習俗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第三個環節“畫端午”。中班、大班的孩子們紛紛拿起手中的畫筆,畫出自己心中的端午節,小班的孩子們則用五顏六色的色彩,塗到自己的畫作上,畫成一幅幅漂亮的圖畫。

第四個環節“聞端午”。為了調動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也為了突出端午節擺艾草、制香包、扎五絲這一民俗。老師們紛紛組織開展製作香包、扎五絲的親子活動,活動中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用卡紙、花布、麥秸、絲線、流蘇等做出一隻只小巧玲瓏的工藝香袋,清香四溢,形形色色,玲瓏奪目。老師們還向孩子們介紹了編五絲的方法,在家長、老師的幫助指導下,孩子們用5跟繩子編織成了一根根漂亮的五絲,紮在手腕上。

最後一個環節“品端午粽”。過端午節最少不了的就是品嚐香甜可口的端午粽,孩子們紛紛帶着自己和家長們共同製作的各式各樣的粽子,和小夥伴們一起分享。

整個活動中,快樂洋溢在孩子臉上,孩子們感知端午、走進端午、品味端午,體會着傳統節日的`快樂與童趣。通過此次活動,不僅讓幼兒在與同伴的愉快體驗中直觀的感受到了端午節豐富的傳統文化,使孩子感受到了傳統節日帶來的樂趣,更鍛鍊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相互合作能力,並昇華了幼兒的情感經驗。

端午節教學活動反思 篇6

重新站上講台,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學校裏上公開課,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做準備。在一番對課文和相關資料的細緻研讀後,大致的教學思路逐漸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講的東西很多,但要上好課顯然不宜面面俱到。本着“一課一得”的有效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學習精彩的場景描寫”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案並付諸實施。

臨到上課時,教室後面坐着的一排老師讓我的學生們多少有些緊張,我自覺準備還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勵他們。整節課基本上順利地按計劃進行,也基本達到我所預期的教學目標。但課還沒上完,我已經有了遺憾之感。因為臨場發揮的能力和經驗的欠缺,交流討論場景鑑賞和實踐場景描寫兩個板塊完成得比較倉促,未能達到應有的程度和水平。

現在想來,這些應該算是我對自己的教學所做的最原生態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聽了各位前輩和同仁的評價之後開始的。他們在給予肯定的同時,給了我很多切實有力、極富啟發性的指點。我歸納總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語文課應該實現內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我想,為人、為文固然要追求文質兼美,上課也應該以此為旨歸。而我這節課在處理內容和形式時有些偏頗,執着於窮盡對描寫手法的鑑賞,而對課文本身的核心內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動的是濃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也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而我卻未能加以強化,這是一處不容忽視的敗筆。另有,在PPT的製作上也有形式大於內容的傾向,多配的動畫圖片有點喧賓奪主。

第二,語文課應該實現方法的落實掌握。本課中,我着重以《端午日》的場景描寫為例子,系統地總結了文中所體現的各種描寫方法。遺憾的是,我在講授這個環節時沒有進行強化總結,這使得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流於倉促和浮泛,對這幾種描寫方法的認知不夠紮實。在隨後的對“追鴨競賽”的場景描寫中,有的學生就沒有能夠有意識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練習。

第三,語文課必須重視語文特有的感悟體驗。在本課中,我在強化方法的指導的同時,弱化了對朗讀的要求。我想,語文課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導,更要有朗讀感悟,這二者是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的。上課時當把二者有機結合,以理解促進朗讀,用朗讀體現理解。

再次回望開公開課的前前後後,感受最深的是那種無形的壓力,然而也深知這些壓力正是成長的契機。我想,也只有在不斷的歷練與反思中才能不斷地成長吧。

端午節教學活動反思 篇7

《端午節》是湘美版三年級下冊的一課,它屬於設計。應用的教學領域。在端午佳節時,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參與和體驗節日的快樂氣氛,我決定教學生用卡紙做香包。於是我自己先學折了一下,然後讓其他老師也學着折了下,她們都説比較難,尤其是三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都還不是很強,很難學會!為上好這課我總結出幾個教學難點:(1)製作香包用的示意圖,刻度必須精確。(2)在摺疊時,由平面形成立體的基本型。(3)在裝飾時找準裝飾的面,從而進行有創意的裝飾。

由於三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弱,也缺乏細心的概念,我將畫示意圖的任務課前佈置給學生,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這樣既節省了上課的時間,又讓學生與家長之間有一定的互動,對促進彼此間的情感交流有一定好處。

在課堂中,我以開門見山的提問導入,並請學生介紹了他們所知道的關於端午節的知識。在學生説到屈原時,我呈現了傅抱石的作品《屈原澤畔行吟圖》在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了中國畫以及屈原的人和事,這一環節讓深刻的體驗到平時對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有多麼重要,學生已經認識中國畫,而且還知道什麼是中國畫。讓我無比欣慰。

在講述香包製作的過程時,我先帶領學生視頻欣賞《慶陽香包節》並跟隨視頻的播放介紹香包的種類,直觀性很強,提高了學生的眼界,

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我又出示了自己製作的香包,請學生觀察,提問:香包有幾個面?學生回答:六個面。它有什麼裝飾?生:小掛件和圖案。我請一位學生上台拆,其他學生觀察,拆開後仔細觀察示意圖,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師生交流。然後請一位已經會折的同學上台邊演示邊講解香包的折法,並及時對上台拆香包和演示折香包的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表揚。有了學生的講解和演示,大部分同學已經掌握,但最難的部分部分同學掌握的還不是很好,因此,我又介入再次講解重點部分,長方形的紙條如何有平面變成立體的,為了使學生看的更清楚,我在示意圖的前六個三角形中標註數字1、2、3、4、5、6這幾個數字,進行找朋友的遊戲,1找4形成一個立體錐形,然後找到5,6也想和他們做朋友,於是它也來了,這樣既直觀又簡單明瞭的把折香包的關鍵點突破了。學生掌握後,開始自己動手摺香包,老師巡迴指導。對摺的認真的特別是稜角分明的同學及時做出表揚,對學困生給予幫助和指導。

在學生摺好香包後,請同學們欣賞手工藝大師的'作品,他們的香包上裝飾了那些圖案。師生交流小結,有代表吉祥的圖案:蓮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東西以及自己發揮想象的圖案。在裝飾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想法都很豐富,塗出豐富的線條和色彩,各種各樣的吉祥圖案展現在大家的面前,本來我要自己教學生掛吊墜,但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已經會自己掛吊墜,於是我再次請小老師來教學生,大家學的很認真。做好的香包上,有的圖案特別有創意,有的配以文字,有的同學在一個掛墜上掛了兩個、三個香包。一件件香包

作品掛在黑板上,大家欣賞着,孩子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説着自己喜歡的香包,也有提出建議的,此時的我也沉浸在幸福中,孩子們的能力再一次得到培養和鍛鍊。

教學的方式是多樣的,目標卻都是一樣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熱愛學習,並且學到更多的知識。美術課程不再單單是技巧與技能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非常重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享受過程,並且從中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找到學習的方式,明確學習的態度,為自身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在這一課中,也存在一些缺憾,在教學中還應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更豐富些,老師的語言再精煉些。這是我今後要努力的方向。謝謝大家!

端午節教學活動反思 篇8

作為一名剛畢業的年輕教師,《端午日》這一課是我教學生涯中的第一節公開課,通過這次的公開課我認識到自身存在的諸多不足之處,藉此機會,進行總結,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取得進步。

一、課堂環節設置過於平淡,無亮點

《端午日》這篇課文的重難點是對“賽龍舟精彩場面描寫”的分析,但在講課過程中,由於教材處理不當,時間安排不合理,所以在這節課的授課中,並沒有凸出重難點,並且在重難點的講解過程中由於對學情分析錯誤,重難點的切入點沒有找準,導致了整節課的失敗,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思維也顯得十分混亂,甚至出現了學生誤解老師的問題的情況。在公開課後我對教案進行了修正,在這一環節的設置上,採用朗讀法進行教學,分為集體朗讀,小組讀,再到個人朗誦。讓學生對這一段精彩的場面描寫多讀,在讀中感受比賽的氣氛,在讀的過程中發現人物動作的生動描寫。

二、選題失敗

《端午日》是一篇自讀課文,不適合進行課堂精講。

三、時間安排不合理,本末倒置

《端午日》這篇課文的重點是分析“賽龍舟精彩的場面描寫”,在時間的安排上,應該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分析場面描寫上,前面的導入和作者簡介應該以簡練為主,不可在這方面花費太多的時間。一篇課文最關鍵的地方就是重難點的講解,前面花費了太多時間,導致

無法深入挖掘重難點,問題分析得也不到位,略顯倉促和匆忙。 四:學會“不會”進行小組討論

端午節教學活動反思 篇9

介紹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讓學生通過對端午節由來及其民間風俗的瞭解,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熱愛,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端午節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深刻的內涵。教學本課時,課前我佈置學生閲讀有關書籍,訪問家長,瞭解端午節的習俗和屈原這個歷史人物。教學時聯繫生活,激發讀書興趣,師生共同交流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以及家鄉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對於這樣的問題學生很感興趣,也較投入,暢所欲言,從而形成了一種寬鬆,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為以下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世界,他會用自己獨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獨特的心靈世界。新課程提倡個性化閲讀,“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閲讀過程中,同樣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感悟。作為教師應珍視學生的這種的感悟。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到屈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例,學生通過對“忠誠愛國,很有才幹”,“在他的輔佐下??也得到改善”等語句的感悟,從而也使學生受到愛國的情感教育。達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薰陶。

端午節教學活動反思 篇10

《 端午節的由來》主要講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他愛國、有才幹,並且深受百姓的愛戴,可是楚王卻聽信了其他人的讒言,把屈原流放到了很遠的地方去,不再重用他。後來楚國被秦國佔領,他感到報國無門,在萬分悲憤之下,抱着石頭投汨羅江自盡了。當人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湧到江邊去呼喚、打撈,向江裏投食物,倒雄黃酒,希望屈原的屍體不被魚蝦所傷害。後來,有人夢到屈原容顏消瘦,就想了一個辦法,把食物用箬葉包起來,纏上紅絲線投入江中。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為了紀念屈原,都會向江中投粽子。

我在講這一課時,採用了三勤四環節教學法,把兩課時的教學內容壓縮成了一課時,所以教學本課時時間顯得有點緊張,做後還拖了點堂。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活動,我覺得有幾點值得反思:

一、自學提綱設計的問題太多,顯得雜亂無章。

我是這樣設計的,“默讀課文,思考:端午節有那些習俗?屈原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麼要投江自殺呢?他投江後人們是怎麼做的?後來為什麼向江中投粽子?”設計這些問題時,我也考慮到了問題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設計。教學中我只注重了課文內容的銜接,忽略了課文的讀。現在想想,不如把問題簡單化,只設計前兩個問題,從屈原是個怎樣的人入手,引出屈原的愛國,有才幹,受人愛戴的人。從而一步步展開話題,從他幫助楚王變法,是國家強盛,被流放之後依然為國擔憂,國家滅亡,自己投江自盡等方面來體會他的愛國之情。從他投江後人們是怎麼做的內容中抓住重點句體會人們對屈原的愛戴之情。

二、討論解疑上指導不夠。

我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端午節的由來,可是學生都

是從書上照搬,成了復讀課文內容,我本想引導一下或是我來説一下,讓學生知道怎麼説,可是已經下課了,我只好匆匆結尾,使這裏一帶而過。這個環節是教學的重點,一帶而過使課堂沒了重心。

三、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激發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是我準備不足所致,以後我會多加註意。

端午節教學活動反思 篇11

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運用的是以讀為主,讓學生感知濃郁的民俗畫面。我先是聲情並茂的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再由學生自由朗讀,找出相關的精彩段落進行交流,最後分析完文章思路後全班齊讀,逐步走進作者的感情世界。

學生第一次系統的接觸類似內容的文章,而且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不太容易調動的起來,因此我注重了課前的準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對於歷史典故和民俗故事會有比較濃的興趣,而且自己蒐集資料也會更有成就感。

導入到正文之後,我從文章出發,在自主探究這個環節中以語言為教學立足點,關注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和積累。首先引導學生朗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句子,使學生深入領會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合作探究,體味好詞好句。學生在朗讀討論後,找到了許多體現情感,以及語言特點的句子(比如:對比、字詞生動、文白夾雜等)。語言離不開生活,為了讓學生的語言發展得更好,我讓學生在分析時先朗讀,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後再説一説自己的感受。

但是其中也有些不足。我在主題情感的挖掘上不夠到位。我對“為什麼以端午的鴨蛋為題”這個整體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夠,為了進入下一個環節,讓學生活動時間也不夠充分,因此,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也不夠充分,未讓學生很好的展開討論,感受不夠深入。這是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解決的。

端午節教學活動反思 篇12

這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個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而《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體現了汪曾祺散文“小敍事”的特點。文章信筆寫來,從容閒適;文筆自然生動,語言平實有味。所寫內容雖然簡單,但作者灌注深情於文章,寫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一、準確理解和領會教材是合理的教學設計的前提。所以在備課時,我從這一單元的主題以及課文特點入手,制定瞭如下幾個目標:

1、瞭解各地端午風俗,瞭解作者家鄉獨特的端午風俗,體會作者的情感。

2、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散文閒適自由的創作風格。

3、揣摩語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語言特色,學習本文傳神的寫法。力求在課堂上完成目標,讓學生能自主學習,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的設計教學注重如下幾方面的安排。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調動讀書的積極性。在上課一開始,我就以體現思鄉情感的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導入,讓大家產生一些聯想,馬上融入一個思鄉的氛圍當中;在接下來的整體感知中,我則用“作者家鄉有哪些風俗,為什麼作者僅對家鄉高郵的鴨蛋情有獨鍾?”這個問題引入閲讀。因為關於家鄉風俗生動文字淺顯,所以我沒有講解,只是讓學生自由朗讀,在書上勾畫,在讀書基礎上把這些風俗找出來;在總結完作者家鄉端午的風俗後,我還以一些課前準備的有關端午節的小飾品,與課文介紹掛鈎,提起同學的興趣,以求營造一種端午過節的氣氛,同時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體驗。

2、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從文章出發,在自主探究這個環節中以語言為教學立足點,關注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和積累。首先引導學生朗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句子,使學生深入領會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合作探究,體味好詞好句。學生在朗讀討論後,找到了許多體現情感,以及語言特點的句子(比如:對比、字詞生動、文白夾雜等)。語言離不開生活,為了讓學生的語言發展得更好,我讓學生在分析時先朗讀,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後再説一説自己的感受。這時我適當地給予一些評價、點撥。比如:在體會作者對家鄉鴨蛋的自豪之情時,學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鴨蛋與家鄉鴨蛋那對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夠到位。我提示説:“作者還有哪些話沒説出來,意猶未盡呢?”教學就轉入了情感體會,學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調、神態、領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別的地方的鴨蛋哪裏有我們高郵的鴨蛋好,還是我們高郵的鴨蛋是真正的鴨蛋。”再如,説到文章為什麼引用元稹的詩句”除卻巫山不是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引用文言詩句的作用,我結合了以前學過的《春》這篇課文,提問説:我們以前學過哪篇課文的引用使用得較好,好在什麼地方?學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簡潔、凝練。而語文課堂教學就是在這種探究、品味、互動的過程中來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語言的賞析能力。

三、注重課文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中為了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注意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精神,引導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使語文教學更加鮮活,更加有趣,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與體驗,我適當地擴展教學範圍。在分析體會完課文的情感、語言後,把作者對家鄉高郵的感情與同學們對南京的感情聯繫起來,利用講述南京的民風民俗、風味小吃,很自然地由作者對於家鄉風味小吃鴨蛋的自豪感引入學生對南京的風味小吃的一種自豪之情,並趁勢讓學生自己嘗試寫一種南京的風味小吃,以達到聯繫實際,情感昇華的目的。而且學生的寫作超出了預期效果,雖然篇幅較短,但卻寫出了南京小吃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從學生的反饋中也得知,學生對着這環節感觸較深。

四、雖然在備課時經過了精心準備,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處:

一、在主題情感的挖掘上不夠到位,還要加強朗讀教學。我對“為什麼以端午的鴨蛋為題”這個整體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夠,為了進入下一個環節,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因此,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未讓學生很好的展開討論,感受不夠深入。在分析體味語言時,有些同學的發言未盡,也是輕輕點過,未讓學生暢所欲言,挖得不夠深。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二、在知識點的歸納上、在板書的設計上缺乏完整性。板書的得出比較急,不夠自然,應該因勢利導,而且板書過分注重情感的表述,整體性不夠。同時,在學生品析完語言後,未能做及時完整的歸納,知識點的體現也不夠系統。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引起注意、重視。關於語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本着這一原則,我在設計《端午的鴨蛋》這課時,也是以此為出發點的,重視探究性閲讀過程的指導,並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設妙問,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情感的把握更準確,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在語文組各位老師的幫助下,我基本上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同時也有很多的收穫,也更加深了對於新課標的理解,謝謝各位老師的指導。我想,自己平時還應多學習,多積累,爭取在新課改中努力創新,進一步實現新課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