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海南民間飲食習俗有哪些

海南島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海島省份,被稱為世界上“少有的幾塊未被污染的淨土”。在這個美麗的地方,會有着怎樣的民風民俗呢?下面小編推薦海南民間飲食習俗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海南民間飲食習俗有哪些
  海南民間飲食習俗:醮辣椒鹽吃水果

鹹”與“甜”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淋漓盡致地表現在海南吃水果上。

一般食物搭配,如飯後甜點,餐前開胃水果,都是建立在“鹹”上的少許“甜”;倘若一直吃甜食,大部分人的口腔裏會產生對鹹食的渴求。唯有海南吃水果,直截了當地把兩種味覺摻合在了一起。

形式上,大致分為“鹽水浸泡削皮、切開的水果”,以及“調合(辣椒粉)鹽沾着吃”兩大類。鹽水浸泡的有菠蘿、菠蘿密、西瓜、荔枝等;青芒果、番石榴、冰糖桔等則直接沾鹽吃。於是海南大街小巷售賣,當地人家待客時,隨處可見鹽水浸泡水果,上水果配一小碟細鹽或辣椒鹽的現象。見怪不怪。

辣椒鹽其實是“辣椒粉+鹽”,小碟子盛了看上去更精緻,簡單的水果立刻變得講究起來。

辣椒鹽調在一起或各分成小堆,如若來點酸梅粉,手拈片水果,各醮了調味扔進嘴裏,酸酸的,甜甜的,辣辣的,鹹鹹的,同入口腔碰撞、溶解,刺激着味蕾,傳導到面部,表情也變得豐富有趣了。

其實我國許多南方城市,東南亞國家均有甜水果沾鹽蘸辣椒的吃法。既然是傳統,必然有它的科學道理。

人們開始總結和歸納,鹽水可殺菌,去除農藥殘留和人眼難以看到的污垢;鹽水泡剝開的荔枝可以降火;鹽水浸一下切開的蘋果和香蕉,可以緩慢氧化不至於太早變黃等等。

而菠蘿一削皮就被扔進鹽水長時間浸泡,原因在於鹽可以去菠蘿所含的鹼。據説這種鹼有少許毒,觸之舌頭髮麻,多食舌頭、喉嚨發腫,影響食享。

但其實用鹽水浸泡水果的首要功效在於使帶酸味、平淡無奇的水果提振甜味,口感更佳。

因為物質必須有一定的水溶性才可能有一定的味感,完全不溶於水的物質是無味的,溶解度小於閾值的物質也是無味的。水溶性越高,味覺產生的越快,消失的也越快,如呈現酸味、甜味、鹹味的物質有較大的水溶性。

而味覺又能相互作用。研究發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呈味物質,適當調配,可使其中呈味物質的味覺更加突出;兩種呈味物質相互影響可發生改變,如吃過苦味的東西,喝一口水就覺得水是甜的。

如此看來,海南沾鹽蘸辣椒吃水果,主要利用了味覺相互作用的原理。

  海南苗族的風俗

每年三月三日,苗族同胞與黎家人一樣,盛裝歡慶節日。各家還製作五色飯,(也是海南苗族的特色美食),以紀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五色飯是苗族人將山蘭稻米,分別用桑等植物葉浸染成黑,紅、綠、黃四色米,與白色米共煮,混合製成特香佳餚。苗族婦女的臘染技藝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種精美圖案和花鳥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婦女的頭飾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海南黎族的風俗

黎族是海南島原著民族,在海南島的歷史有三千多年,有着特有的原生態文化。但是在現代文明衝擊之下,黎族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面臨着傳承的壓力,很多寶貴的技藝和文化形態正瀕臨失傳。保護璀璨的原生態黎族文化刻不容緩。紋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習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種罕見的原創性文化現象。紋身,黎語叫“打登”,亦叫“模歐”。海南漢語叫“繡面”或“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種傳統習俗。最早記載海南黎族紋身的是《山海經海內南經》,文中説漢武帝於元卦元年(公元前110年)平定南越時,在海南島設的珠崖、儋耳二郡,就有“點涅其面,畫體為鱗採”,既指當時在海南島上的黎族先民這種習俗,由此推斷距今2000多年前黎族婦女就有了紋身傳統。有學者評價説,黎族婦女紋身是"刻在人體上的敦煌壁畫",是寫在身上的歷史。紋身是黎族一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