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茶文化與儒家思想

新羅興德王三年(公元828年),“遣唐使”大廉公從中國帶回茶種,遵國王之命種植在智異山南嶺。史書記載,“茶自德王有之,至此盛焉”。韓國的茶文化與儒家文化一樣,源於中國,卻培植、創新出異於中國的特色。

茶文化與儒家思想

10月5日至8日,天高雲淡、野菊綻放的時節,記者以中國茶文化訪問團成員身份受邀赴韓國慶尚南道昌原市參加第13屆韓國茶香慶典,感受一種茶杯中香遠益清的儒家之風。

昌原市相逢嶺上,秋光怡人,韓國各地茶人云集,獻茶迎賓。韓國茶人聯合會的政界、商界、文化界名流與市民一道,身着韓服盛裝出席茶香慶典。作為主打節目的五行茶禮藴含東方哲學,是韓國最高層次的茶禮,包含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五色茶(即黃茶、綠茶、紅茶、白茶、黑茶)、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以及五方、五季、五色、五味、五器等等。期間,由茶禮主祭人進行茶禮詩朗誦,給韓國“儒學宗師”崔致遠和孔紹祭祀、獻茶,併為後人祈福。在莊重的茶禮展演中,儒家“和、敬、儉、美”之風撲面而來。

崔致遠和孔紹對儒家文化在韓國的傳播和弘揚產生多大影響?訪問團中的復旦大學邢麗菊教授既是著名的韓國研究專家,又是精通韓語的高級翻譯,在韓國擁有相當高的人氣、人脈和人緣,堪稱“韓國通”。她介紹説,崔致遠是唐朝來華的著名新羅文士,留唐十六年間,先後擢進士、寓洛陽、任縣尉、做幕僚,“一身遭遇,萬里光輝”,一生生活於兩個國度,精於中國的儒釋道思想,成為統一新羅時期最傑出的詩人、學者和文學家,在中韓關係史上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韓國茶文化的先驅,著有《茶譜》一書。我們觀摩雙溪寺真鑑禪師大空塔碑時,即讀到了崔致遠撰寫的碑文:“復以漢茗為供,以薪爨石釜,為屑煮之曰:"吾未識是味如何?惟濡腹爾!"守真忤俗,皆此之類也。”孔紹為孔子第54代孫,韓國孔氏的始祖,他生於中國,本在元朝順帝時期做翰林學士,後來隨遠嫁高麗恭愍王的魯國大長公主來到高麗,官至門下侍郎平章事,封昌原伯、檜原君,深受韓國人敬仰,他一直喜好品茶,被稱為“高麗茶人”。此次,中國訪問團受特邀到孔紹墓地參加了祭祀活動。

“茶文化與儒家文化奔湧在中韓兩國人民的血液裏,以茶會友,以文會友,在這裏我們感覺找到了"自己人"。”在10月6日的茶香慶典晚宴上,當中國訪問團代表致辭完畢,韓國茶文化聯合會理事長、外交家樸東宣專門過來握手讚賞“講得好”。會上,韓國姑娘表演的《閨房茶禮》極為唯美、純正、時尚,慢如行雲流水,風拂垂柳。這種《閨房茶禮》是韓國無形文化財產之一,源於古代士大夫家族的女性成員以茶會形式邀請鄰居及親屬小聚的習俗,富有生活氣息。韓國茶文化聯合會向中國訪問團贈送了韓國茶葉,韓國學者和藝術家分別送上孔子掛像和韓文詩集。作為禮尚往來,中國訪問團向昌原市政府贈送了一罐銅鼓造型的坭興陶裝六堡茶,還表演了中國普洱茶茶道,特別是向韓國茶文化聯合會贈送著名畫家林之源的`山水畫長卷《神山奇川圖》,被該會會長高聖培稱讚為“茶香慶典的最大亮點”。當天,中國訪問團成員即席創作的“牡丹圖”,被韓國商人鄭鎮明當場以50萬韓元競拍下來。此外,訪問團成員專門為韓國茶香慶典創作書法作品“茶香”二字,題跋為唐元稹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茶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傳統儒釋道思想如何現代化、城市化、生活化?儒家思想對韓國國民生活產生了什麼影響?以往在韓國影視劇中略見一斑,這次到韓國參加茶香慶典更有了鮮活的體悟。韓國人崇尚“身土不二”的精神,熱衷於保護與使用“國貨”。茶是一種實花相逢樹,韓國生產茶葉不多。據悉,全國茶園兩萬多畝,年產量1500多噸,但茶文化很興旺,全國茶文化社團組織很多,有韓國茶文化聯合會、韓國國際茶葉研究會、韓國茶生產聯合會、陸羽茶經研究會、茶道協會和中國茶文化研究會等,其中韓國茶文化聯合會會員高達數十萬人,活動最多,影響最大。雙溪寺設有“市民禪房”,讓公眾感受“禪茶一味”的生活。在河東郡智異山“茶始培地”,我們與韓國朋友一起體驗傳統炒製茶工藝和特色茶禮,正如韓國秋史金正喜的茶詩所形容:“寧靜地盤坐/飲茶已過半杯/香味依然如初/其香氣中散放的隱隱的味道/似流水花開”。

當代儒家學者認為,文化文化,就是要“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亦即傳承文化並將之融入生活狀態,使文化基因積澱在血液中、骨髓裏,以“為用”的方式“化”入人心,使之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倫理判斷,更轉化為今天人們活色生香的生活方式。這是韓國“茶杯中的儒家”留給我們的一點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