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目送》讀後感(集錦15篇)

校園2.82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送》讀後感(集錦15篇)

《目送》讀後感1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是否劇烈的顫動了一下?

《目送》中那段話,説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脱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説是龍應台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説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正如作者所説,她的確是想讓讀者從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經歷給我們還未曾有過悲傷體會的人指點迷津。從小到大,從上學到上班,從欲走還留到不再回首,孰不知每一次的啟程,都有一對關切的眼神在背後凝視着。是因為越來越獨立了?還是越來越忙碌了?甚至有時連再見都沒説就走。是的,我們都太忙了。時間越來越緊,腳步越來越急,但我們是不是從未想過,能與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減少?我們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裏多陪陪他們,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才會釋然。

兒女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父母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其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讀後感2

《目送》的七十二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對於龍應台的瞭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後來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裏,滿滿的都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感悟。其中龍應台將對親人真摯、又很複雜的情感表達得十分真實。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為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台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着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的是一種不捨,卻又不得不捨的心情。作者身為人子,身為人母,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作者倏地發現當年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大人、自己也無法隨時隨地的陪在兒子身邊了,心裏有幾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麼,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着我們的父母。我們快要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在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或許真的像龍應台所説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

這本集子裏更有作者內心的獨白——由這個社會聯想到的。對於任何事情的相信與不相信,都沒有絕對的説法。説愛國、歷史、文明、正義、理想、愛情、海枯石爛的永恆都讓人不可相信,揭露出社會的黑暗面後話鋒一轉,提出:雖然我們改變不了過去,幹可以控制未來。哪些我們不相信的東西其實有他自己的定律。使得文章一下子明朗起來。

作者經歷了許多、想要教會我們的是超脱的看待這個塵世。的確,有時候需要的是繼續往前走,而有時,需要停下來。正如“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這便是我們的生活:相信了便是這樣,不相信便非得刨根問底,親身試驗。總之,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絕困難、甚至拒絕生活……

……

這本書自始而終,像是人生的一個輪迴。將人間酸甜苦辣一一嚐遍。

《目送》讀後感3

生活中某些珍貴的片刻,其實都來自於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目送》,簡單的文字,是她生活中每一個温馨時光的剪影所剪貼而成的幸福畫面。流露出來的真摯、細膩的情感,一字一句,如陽光般,暖暖的。

龍應台,一位孩子的母親,一位母親的孩子。我為後者,但年齡遠遠有差,人生軌跡也全然不同。如今看到的,多是閒適,温馨,怕是到了作者寫時的年歲,也會憑添一份責任與感懷吧。

喜歡她筆下的母親,越長大越像個孩子,慈祥而可愛。雖然,年老的遲鈍讓其記憶力衰退到幾分鐘前的事都全然忘記,但那份不變的關懷與對她的孩子”雨兒“的愛,永遠不變。

喜歡她筆下的兒子,望向母親的眼睛有感情而深藏不漏。”拜託,媽,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五歲小孩。“天曉得你説這句話是心中是何種心情。十七歲,固執得想證明自己的獨當一面,成熟卻青澀。説媽媽像孩子,媽媽的眼裏,孩子卻永遠是孩子。

喜歡她筆下的小可愛們:水光粼粼的小溪裏,睡夢中的白天鵝,脖子蜷在自己的鵝絨被上,旁邊一隻小鴨獨自在玩水的影子。多麼浪漫温馨的畫面,讓人不捨得翻書,是怕書頁的響動擾了天鵝的美夢哩。窗外是火紅燒天的鳳凰花,溪裏是魚蝦戲水於潺潺之間,野蛇趴在石塊上曬太陽。多麼勾起回憶的同創場景,讓人穿越時空,真的找回那時的自己。

喜歡她筆下滿滿的詩意。有一種寂寞,忙忙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學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為何當時就沒能覺出那是怎樣一番天地間唯我一人的孤獨使然。

喜歡她筆下肺腑的哲理。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軌道,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兄弟,幾十載並肩共行,幾十載風雨同舟,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第一次體會到,有一種淡淡的親情,卻深入骨髓,如手足般不可分離。

喜歡她筆下的小幸福、小温暖。你的修行開始。在你與世隔絕的修行室外,有很多人希望捎給你一句輕柔的話、一個温暖的眼神、一個結實的擁抱。我們都在這裏,等着你。讀到這兒,頓覺周身都暖暖的,卻不暖得熱烈,也不暖得淡淡,只是覺得心裏有了一種力量,背後有了一種信念,一種支持。

《目送》讀後感4

朋友?父母?有些路真的只能自己走

“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兩個人曾好的幾乎粘到一起,無論做什麼都形影不離,到了後來,見的機會越來越少,然後乾脆不見,友誼大多終將走上陌路。相識,相知,相守,最終帶着幾分欷歔,各走天涯路。回首在看,背影早已遠去。

人生大抵便是在這世上走上一遭,不同的只是路上的風景,只是身邊的人。路必定要你自己走的,有時走道狹窄處,會感到壓抑;路上的人漸少了,又會感到孤獨。突然碰到了一堵牆,是回頭,亦或是求助你的同路人。這便有了朋友,有了父母,親人。他們不一定形影不離,只是時而疏遠,時而靠近。

朋友離開,有時覺得整個世界尚已顛倒了,隨着日子一天天過去,太陽照常升起,只是生活裏少了些什麼。父母總會貼的很緊,讓你感到多少的不自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其實那是母親們,略顯些自負的愛和不知如何表達的情。有時候,坐下想想,那時真是聰明的過分,總覺得母親有時做的不合時宜,對於夾過來的蝦,對於遞來的雨披,總有理由推辭。漸漸大了才能理解,這只是她小小的任性,真覺着母親也想個小孩子,需要你的照顧,需要你的關懷。這便就是母子一場,相互依靠,互相為伴。

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母親或許會一遍遍的問起你的名,會對着你憨憨的笑。終有一天父母會成為背影,只是永遠不將回頭。在行到中途,定會面臨種種尷尬,有時無比蒼涼,想傾瀉什麼,卻又彷徨無奈,倒是什麼也説不出。

平常人的命運,即使命運千差萬別,總有很多相同相似之處,大時代,小人物,每一個個體,也是羣體的印證。家國天下,最終,不也還是落實到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一錯手,就是一輩子,這樣的悲劇,誰又説以後不會發生呢?世事多變,裹挾在茫茫人海,宛如漫天的徵蓬,隨風飄遠。

到頭想想看,身邊的朋友,親人只會是匆匆的過客,他們為你留下或許是美好的一瞥,或許是華麗轉身後的神祕,亦或只是地平線上黢黑的剪影。有了他們,路可能不再單調,可能不再崎嶇。但他們終會離去,只是留你目送他的離去。必定“要真正地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人生之間的單獨私會。”

《目送》讀後感5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作者寫的讓我永難忘懷一句話。但這短短的一句話裏,又包含着多少,讓作者流淚,難過的辛酸故事呢?作者對親情,友情又是怎麼詮釋的呢?在這本書中,我們都能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目送》就好像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由68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組成,在這幾十篇的散文裏,作者寫了對逝世的父親的不捨,對日益蒼老的母親的心疼,對執意離開自己的兒子的無助,對昔日摯友的牽掛……

對於父母,無疑是作者的羈絆,在這個世界上,我想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我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們細心的照料我們,直到我們長大,而他們所留下的,只有一頭銀髮,和流失的歲月。

作者一直細緻入微的照料她的父親,直到父親疾病纏身,最終逝世。這是件很殘忍的事情,作者眼睜睜地目送着自己的親人一步一步的走向時間的盡頭,而自己能做的,只是默默的陪着他,走過他人生的最後這段路。這就是無常的人生啊!但是作者,並不後悔,恐懼,或是逃避,而是從容面對。因為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對於自己的孩子,是作者除父母之外,又一個重要的羈絆,從孩子呱呱墜地,到孩子出國留學,這期間,作者早已將孩子,歸為生命中的一部分,無法離開。但是,孩子總是一味地想離開她,而作者只能選擇,放手。

對於朋友,作者想起了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同伴,形影不離的摯友,志同道合的知音,但是,時間早已為他們染上了白髮,畫上了皺紋,有些,已經成了照片裏的人,再也回不來了。誰也不能保證可以和你一起共同老去,面對死亡。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即使在另一個世界,我們依然會彼此凝望。

在這本書中,作者寫下了她所經歷的,無論是,失敗和脆弱或是失落和放手,這些都包含着作者的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這種真情的流露,不禁使我潸然淚下……

在這條寬闊無邊的生命長跑中,也許我們會經歷很多很多,讓你流淚,讓你歡笑的事,伴隨着獲得與失去,但是到了最後的終點,你會發現,時間早已將過往的淚水風乾,將傷口癒合,當我們從回憶的纏綿迷宮抽身而出,會發現人生也就是目送別人,和被別人目送着漸行漸遠罷……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目送》讀後感6

“目送”兩字一入眼簾,便覺得有一條長長的路在眼前展開,過往那些回憶,一幕幕浮現在腦海裏。這是一篇關於愛的散文,有着作者對父親離逝的不捨,對母親老去的無奈,對兒子成長的欣慰,對兄弟攜手共行的感悟以及對朋友牽掛的感動。面對成功與失敗、堅強與脆弱,用一顆靈敏的心,用一支靈動的筆,纏纏綿綿,娓娓道來。讀過此書使人心裏泛起淡淡的憂傷,但又充滿了對生活濃濃的愛意。

詩仙李白曾感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時間的腳步從不會因為任何人、任何事做出任何的停留。把時間靜止或時間倒流,那些人們美好的願望,只能從虛構的影視劇中得以體現。記得春晚有一首歌曲火了大江南北,叫《時間去哪兒了》,唱出了人們心底的疑惑,道出了人們的心聲。是啊,時間,它到底去哪兒了呢?

我從小爸媽在外,跟着爺爺,他既有爸爸的陽剛,又有媽媽的温柔,把我照顧的無微不至,後來我長大了,他也老了,什麼心臟病,肺心病都伴隨着他,讓他只能卧牀休息。再接着,我出來工作了,他重病在牀,直到最後也沒見上一面。那時我多想説,讓時光倒流吧。

是啊,現在都已長大,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自己可愛的寶貝,還有時不時對我吹毛求疵但在心裏在乎自己的丈夫。我熱愛自己的工作,關心自己的親人。有一次回家看望父母,回來時大包小包,各種愛吃的東西將包塞得滿滿的,爸爸卻因為只是我忘拿了聽説吃了對胃好的兔肚,而騎着電瓶車追出好遠。寫到這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立馬浮現在我的腦海裏。這不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嗎?

我們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這是何等的感慨,又是何等的傷感。珍惜身邊的人,茫茫人海,有幸相遇,或為親人,或為朋友,或為同事,是何等的緣分。閲讀了《目送》,讓我懂得生活既充滿陽光,也有雨雪風霜。我們無論如何,都要懷着一顆赤誠之心,堅強、勇敢地面對一切,過好生命的每一天。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話語: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目送》讀後感7

前段時間,我和兒子一起閲讀了《目送》。這本書是龍應台“人生三書”的第三本,是一本情感性的文集。全書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衰老、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龍應台深邃、憂傷而又細膩温暖的文字,觸動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對親情、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是《目送》中最為經典的句子,也是流傳最廣的。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感慨,更是一份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思索。當子女長大了,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便不再像兒時那樣親近依賴父母了,此時尚未讀懂人生中最深的親情和眷戀;經過歲月的歷練,光陰的浸染,當子女能體會這份濃濃的厚愛時,父母卻已在時光的流逝中慢慢老去,最終留下的只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讀完全書,我掩卷沉思,一縷淡淡的憂傷在我心間縈繞。比我高一個頭的兒子即將中學畢業了,這也意味着分別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回首這一路的攜手,總有一些温馨的畫面定格於記憶的深處,揮之不去。當我牽着他的小手,將他送進幼兒園大門時,他不停地回頭,在人羣中尋找着我,小小的眼眸中盛滿了依戀,這時我的心總是變得很柔軟。一眨眼的功夫,他上國小了,每天晚上,他坐在書桌前寫作業,我捧着一本書讀着,柔和的燈光下,這一刻靜謐而美好,我多麼希望時光能夠凝固,我們相處的時間再久一些。很快,兒子上中學了,隨着學業的加重,他也越來越忙碌,我們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留給我的只是匆匆而去的背影。我有些失落,但很快又釋然了:你有你的方向,而我不必追。

人們常説,龍應台有一支從容的筆,一個個平凡的文字在她的筆下熠熠生輝,道破了世間百態,是我們人生的真實寫照。我問兒子讀完了這本書,有沒有什麼感悟?他沉吟片刻,告訴我:“媽媽,我想到了兩個字——珍惜。我們要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相處的每一段時光。”聽了他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我相信,親子閲讀使得這本書在兒子的心裏留下了印跡,也為我們在心靈上的溝通架起了一座橋樑。被書香浸染的光陰真好!

《目送》讀後感8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龍應台在《目送》中寫到的這段話,像留意地吹掉陶瓷上的灰塵一樣輕輕地飄入我的眼簾,但卻軟軟地劃開了我的心。

《目送》中的孩子踏上那條叫做成長的路途,他已充滿力量,蓄勢待發,急着去披荊斬棘去開天闢地,再也不能忍受母親對他纏綿的愛。於是只是吝嗇地留給她一個無情的背影。着背影輕飄飄卻冷得徹骨,灌入母親的瞳孔裏如同倒入一股寒風。母親只能目送他,最終她雙眼中燃起的火光被寒風吹滅,沒有任何火星的殘留光亮,只剩下一灘濕漉漉的灰燼,散發着草木香灰的悲涼後調,沉澱出無奈心酸的輪廓。她不得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思緒被拉扯回那段生了鏽的時光中。“文韻!走慢點,媽幫你背書包送你進去吧!”母親的嗓音突兀地闖入寂靜的校園。我不耐煩地轉身對她翻白眼,“不用。”冰涼的聲音反射出冰雪更加凜冽的光。而後頭也不回地走了,我用背影告訴她:不必追。於是她站在原地目送我離開。而那句“不用”的話語斷在陽光裏看不到痕跡,但是誰都聽得到那些痕跡破裂在她的內心深處,千溝萬壑。唯獨我選取捂住了耳朵。

如今想來,這段回憶在我的心上踐踏出一片空蕩蕩的疼痛。甚是愧疚,懊惱自我當初為何不給母親愛我的機會,為何還要傷害她呢?只是正因嫌棄她穿得像大嬸,怕給自我丟臉?我真是不孝啊。要補償還來得及嗎?

之後我常夢到這樣一個夢。夢中,我和母親分別,我離去的背影牽扯着母親綿長的目光,我不斷回頭,瞥見她的目光裏盛滿温柔,彷彿夕陽一般籠罩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她漣漪般徐徐散開的笑容撫醒了一大簇絢爛的野花。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但是請在離別時,回一次頭,給那個目送你的人一個微笑,哪怕只是輕輕的一瞥。趁此刻,趁她還在。當記憶的時鐘纏上碧綠的爬山虎與白色的野薔薇穿插在咱們靈魂的空隙時,才不會留下遺憾。

《目送》讀後感9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在上國小時,父親常騎着那破舊的單車來接送我,開始覺得還好,後來就變得反感了,但父親還是一如既往的十分嘮叨。每次上學都要問我要不要送?我説不用,真的不用?我説真的不用要遲到了,真的不用?我不耐煩了,不理睬他,出了門就走,父母又總在門口説路上要注意安全,早點回來,熱了要把衣服脱了放在書包裏、中午要把牛奶喝了、一定要把水喝完……我與普通的孩子一樣這些嘮叨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等我又大了一些,父母可以感受到我對他們處處的排斥。父親也漸漸明白,不再每天問我要不要送,但每天還是會嘮叨,雖然沒有以前那麼多了,我對他們這樣的表現十分“滿意”。

讀起《目送》時,突然發現所有父母的良苦用心,隨着年齡的增長每個孩子都會如此。這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彿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某次快遲到時父親再問我要不要坐單車時,我答應了,他顯然有些驚奇,又有些暗喜。於是搬出那輛破舊的單車,解開鎖讓我做上後坐,一蹬一蹬,車發出了吱呀吱呀的聲音,但車輪可以看出是打了氣的。在剛升起的太陽的照耀與襯托下,父親的背可以看出十分寬大、温暖,父親的背漸漸彎了。青麻布的襯衣濕透了,穿了很多年的皮鞋上有着一層泥灰。有點花白的頭髮一部分被汗水打濕,貼在臉上,一部分頭髮飄在頭頂上,臉色發黃發斑,日夜的操勞使父親的皺紋越來越深。腳還在一個勁的蹬,看到此景象我忽然有些心酸。在內心裏有些愧疚。

我開始反省着自己,我多少次冷漠了媽媽端來的熱牛奶,我多少次錯過了與媽媽共進晚餐的機會,我多少次無視了媽媽無微不至的愛啊!“寶貝,今晚媽媽弄了你愛喝的魚湯噢。”“不要再叫我‘寶貝’了,我跟同學燒烤,不回家吃飯了。”現在想想,我有什麼理由去拒絕?

父母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一直注視着你,給你絲毫不亞於你給你的孩子一樣沉甸甸的'愛。不管他如何,過得怎樣。他們目送着你,直到生命的終結。

《目送》讀後感10

不像龍應台在書中寫到的那樣,大多的大陸人對她的第一印象是《不相信》,我對她的第一印象是留給了《目送》。

很久以前,國中的語文老師特地找來《目送》這篇文章念給大家聽。不知是當初讀者有意,亦或是記憶被時間拉長導致,只是現在想來,如今明明從書上看來是短短的一篇文章,當初竟讀了那麼久,那麼久。

從那以後,我便再不願讀龍應台的文章。不是不想,是不敢。

巨大的悲痛,深切的愛戀,宂長的懷念,一切都是那麼恰到好處,掩埋在淡淡的文字敍述中。她,不太起波瀾的敍述,可聽者卻無法再平靜。迫不及待撥開文字見了,只見這淡淡文字下的悲欣原來是如此濃烈。

我看書不求甚解,只求能夠從文章中拾取一些悲喜咀嚼便足以。可是看龍應台的文章卻總不知饜足。我總是禁不住地去幻想,幻想着那個母親宛若少女在樹下微笑;幻想着高大的兒子大步走到前面,回頭説:“媽,你真像個孩子”;幻想着推着坐在輪椅的父親出來散步,然後凝視父親不知何時睡去的眉眼……幻想的龍應台的所作所見,看着她用簡單的語言描寫簡單的瑣事,卻抒發出不簡單的感情。每每想到這裏,便不覺自己便是她,便不覺淚流滿面。

有次回家路上,橘黃的燈光暖暖的照射下來,寬闊的馬路上車輛漸漸稀少。我跟媽媽講了龍應台在書中寫到,和好友討論對於母親痴呆時,便寫一些狀子,讓母親安心的事情。媽媽沉默了一會説:“我將來若是這樣,你也要寫個狀子,讓我安心……想起你姥姥,你姥姥腿不好,騎一輩子三輪車、自行車,卻偏偏坐不了自行車的後座,每次坐了下來,腿腳都要疼好久……”

看着媽媽細數關於姥姥的點點滴滴,我開始在心裏默想:我的媽媽前幾年心臟不好,近兩年好些了,可卻又總是頭痛;我的媽媽愛化粧,我總叮囑她讓她少塗指甲油,開始她不願,我念叨多了,也老老實實的不再塗指甲油;我的媽媽很愛美,面對鏡子時時要懷念青春時的美麗,我卻總説“你現在不知比以前漂亮幾倍呢”……

我的媽媽在我離開是總會目送我,因為我總在不停地往前走;她離開時,我總會目送她,因為我知道,到最後她一定會回頭。我們望着彼此的成長、老去,而她最終卻會用背影告訴我:

“不必追。”

《目送》讀後感1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着,你跟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説目送,無論是送與被。總覺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捨。但龍應台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台已經年過半百,她的閲歷要多過我很多。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裏,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最後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向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親,在我年少離家求學的時候,她是否也期盼我遠去的背影能回頭看她;她是否會在我坐的汽車啟動的時候追過來,跟我能多呆一會。但是我卻跟龍應台的兒子一樣,棄母親的感受不顧,做着一切我該做的並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次去機場送我母親,我也是看着她排着長隊去安檢。我就這麼看着看着,期望她能一切順利,身上的化粧水不要因此被攔截。等她結束以後,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彷彿是告訴我都OK了,我走了。原先目送中的一個回望會讓一個人心安。

龍應台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能夠站的那麼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但是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裏。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期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

這又讓我想到我的父輩們,我此刻所經歷的目送,都是很簡單的凝望。雖然摻雜着不捨跟無奈,至少我們都明白歸期,至少我們能夠聚首,至少這都不是最後一次的目送。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看着龍應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目送》讀後感12

龍應台的這本《目送》已在我牀頭放了幾年,閒暇時讀上一兩篇,讀了一遍又一遍,卻總覺得讀不完。龍應台説,這是她人生中的一份作業,那這本《目送》或許就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課吧。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讀完《目送》,其中有一句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看着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文章中的華安與龍應台分別時甚至連回頭的一瞥都沒有,這讓她十分失落,從而寫出這樣悲涼的句子。記得媽媽常和我説,有些路只能你一個人走。長大後的我們,早就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過於依戀父母,而是希望獨處,寧願獨自一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而父母也鼓勵我們獨立自主,不要羈絆與家庭。記得在聽一些歌曲時,“莫回頭”的字眼總是頻現,那些母親是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們回頭嗎?未必。那些看似絕情的“莫回頭”,其實是關懷到極致的關懷,心疼到極致的心疼,他們只是用這三個字告訴你: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有背影,不再孤單

讀《目送》這篇文章時,旁邊配了一幅插圖,圖中是一個男子的背影,孤獨而寂寞。我一直在想,這個背影是誰的,是那個遠遊異鄉的兒女,還是那個默默注視兒女的父母。我覺得這是那些遊子們的背影。幾年前,我曾獨自外出旅行。記得那是一個大清早,爸媽都起早來送我,通往大巴的路,要獨自一個人走過去,我知道爸媽此刻都在欄杆邊目送着我,但我卻一次都沒有回頭,因為我怕一回頭看見他們的臉龐,眼淚就會不爭氣地流下。上車,坐下,才發現淚水早已潸然而下。或許不回頭並不是無情,只不過是無奈到極致的無奈,思念到極致的思念,我們用背影告訴他們:我很好,不必擔心。

有離別,不再悲傷

或許,離別才是感情最美的昇華,你用目光追隨着我,我拿真心感知着你,一次次的目送,見證了我們的成長。最敬佩唐代的一位詩人,他的離別從不是悲傷的,而是那樣的浪漫和絢爛。他寫“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他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離別,被他浸沒在了一片花海之中,悲傷也能化為歡樂,憂愁也能變成下次見面的期待。

或許,我們不要再追究於回頭與不回頭這個問題,拋開一切,直視離別,才會發現離別本身其實是那樣的美好與懷念,我們只是在用淚水、擁抱、回頭詮釋着離別的真諦:離別,才是感情最美的昇華。

《目送》讀後感13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總會跌倒或勝利,我們或喜或悲,或苦或甜。正如書中所説的“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雖然在路上,總會人來,也有些人離開。就像父母,但他們會不停支持我們,鼓勵我們正確的向前走,如雪中送炭,也如錦上添花。

時間如白馬過隙。時間荏苒,我不禁回首,發現正如龍應台説的一樣“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想到了我與我的母親,從小她就對我嚴格,因為她總是給我佈置一些看上去絕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我沒有完成,她就會打我。用一句話囊括就是“我天不怕,地不怕,就只怕我老媽。”

讀完龍應台的《目送》後,我卻想起了母親頭髮上沾染的絲絲霜華,這其中也有我一半不聽話而長出來的吧?總會想起在每次我媽打完我以後,總會自己先消氣來和我説抱歉;會想起我國小多調皮,總惹得我媽惱怒;會想起我媽總為我學習操心,對我語重心長的説一番,我卻總沒聽進去的時候。

我明白,將有那麼一天,我也會如親愛的安德烈一般伸展出知識與思想的翅膀,駕着長風,乘着飛雲,開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這途中,也許會有彷徨,也許會迷失前進的方向,也許會被狂風暴雨折斷翅膀。但,人生是一條不歸路,時光只是一個匆匆過客,註定了再疲乏,也不能停滯步伐;再困頓,也不能喪失希望。有些時候,只能一個人流浪,一個人天涯。只是一個人。

但是我卻想説,能在人生這條漫漫長河中能遇見你們,真的是我一生中莫大的幸運。若説在佛前一千次回眸才能換來今生一次擦肩而過,那麼我願意在佛前回眸一萬次,一億次再讓我來世做你們的女兒。

一生目送——我的理解也許並不夠深刻,並不夠成熟,還沒有經歷深思熟慮的錘鍊。但我知道,無論有多大的風風雨雨,總有兩雙熱切的眼睛跟隨着我,他們會無言的支持我,鼓勵我。他們是我一生雪中的碳,錦上的花,無論是禍是福,他們都會欣然與我共擔。謝謝你們,老爸老媽!

《目送》讀後感14

她有一雙温柔的眼,為人母,慈愛地注視孩子,為人子女,關懷地注視父母;她有一顆細緻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極致細微之處,尋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筆,卻一針見血道破世事百態。

龍應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讀她的書是在六年級,覺得內容着實生澀難懂,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於是便將它束之高閣,庋藏焉。直到這個寒假重新將它取出,細讀後忽然覺得煙消雲散,眼前豁然開朗,讀至精彩處,還不住頷首以表贊同。所以,人對大義的理解能力與他的年齡、閲歷成正比。

全書裏令人影響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對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條從寬闊的大道走進岔路。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裏,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着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還有一篇令我感想較深的是《狼來了》。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裏,狼是一種殘忍而機警的動物,它們總是捕食温順的小綿羊和可愛的小豬;在故事"狼來了"中,狼羣引得全村人手持鍋碗瓢盆扛着鋤頭扁擔欲殺之;更有父母從小告誡孩子"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實上,狼並非如此可惡。它們團結合作、共同進退、知恩圖報、堅強執着、鍥而不捨、和諧共生。由此可見,人從小被教授的觀念常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況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為什麼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盡子女與父母的牽絆,兄弟的攜手共形,朋友的牽掛,在脆弱的邊緣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説讀一本她的書,就是讀一遍人生。

《目送》讀後感15

龍應台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在想象她的表情,是淡然,抑或無奈?

曾經“手牽着手,穿過好幾條街”“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裏,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揹着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到後來不過是“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曾經他説:“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我看着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後來“推着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目送》並不長,卻寫出了兒子的成長,寫盡了父親的離去,有纏綿不捨,有憂傷黯然,也有平靜釋然。

有人在評價龍應台的文字時説:“‘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温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目送》這篇文章,給人的感覺正是“温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那麼輕,那麼柔,讓人不禁深陷其中,感動於她對兒子的深愛,對父親的孝心中。

我不由想起自己。年幼時和阿太親,她問我她死後我會不會哭,我哭得稀里嘩啦;做夢夢到去親戚家的路上看到阿太的屍體,醒過來後撲在老媽懷裏狠狠哭了一場……可後來呢?後來慢慢地疏遠了,阿太死了,我卻哭不出了。

我們又何嘗不是在目送呢?人生,不就是一場沒有盡頭的目送嗎?

古人云“子欲養而親不待”,與其到人死不能復生時才悔不當初,不如從一開始就好好對待身邊的親人朋友,珍惜當下,一起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就像海子曾經説的那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