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天那邊》電影觀後感

校園9.68K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天那邊》電影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天那邊》電影觀後感

《天那邊》電影觀後感1

在課堂上看完一部電影《天那邊》,剛開始聽到這個電影名字的時候,只是單純的被這個電影名字所吸引,覺得這麼電影名很有意境,有種説不出來的感覺。主人公羅老師支教過程中的酸甜苦樂並不單調乏味,劇情中也沒有豪言壯語激情澎湃的造作,也沒有條件艱苦主人翁死命堅守的虛偽,只是通過輕鬆幽默的情節展現了支教生活平常經歷的故事,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若有所思……

劇中江可可是個三分鐘熱度的形象,典型的反映着城市裏長大的`這代人中很多獨生子女吃不得苦做不來事的性格缺陷。最初出於對校花的愛情,他義無反顧信誓旦旦一路豪言壯語,與許小萌一起遠道而來。可是,在沒有KTV沒有酒吧沒有互聯網的鄉村,這位典型的城市男孩顯得無所適從……最終所謂的愛情再也無法接受現實的檢驗三個月沒到就半途落荒而逃。“你別再逼我了行嗎?我在這呆不下去,我要回家我想我的爸媽……你去實現你所謂的理想和人生價值吧,你別再把我牽扯進來……這個地方不屬於我,今天我必須要走,誰也別想攔着我……”許小萌再三挽留無果,只能苦苦問道:“那我們的愛情呢?”江可可沒有答案。

許小萌用勤懇踏實的現實表現堅守着最初的理想信念,讓我們看到一個現代青年放棄華美的都市生活致力於改變邊遠山村落後教育現狀的無悔奉獻的正面形象,她外表清純美麗意志堅定執着行動幹練果敢不事張揚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嫌,這可以看做是徐本禹們現實支教生的完美塑造。他們原本不追求什麼報答,孩子們的深情接納大概就能讓他們感動不已。

“破羅”老師所代表的土教師,捨不得那些小屁股們放棄了自己走出大山的機會把青春和人生全部交付給了貧瘠的山村,其樸實無華與無私奉獻更值得敬佩。 我不由得想到自己在暑假期間和朋友們一起到新化上橫溪村支教的情形。這個暑假讓我難以忘懷,以前聽老師説我們學校有哪些老師到偏遠的地方去支教怎麼偉大的時候當時的感受沒那麼強烈,因為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的就不能感同深受!而這個暑假,第一次走進貧困的上橫溪村,如果用幾個詞語來總結我們這次的旅程的話,那是:變化、走訪、獨立、傾聽、忙碌、感動、心酸。

《天那邊》電影觀後感2

它的開場就是一陣春風,理所當然地把你帶進春天的莊園。

那山,那水,那一雙充滿好奇的瞳孔…我特別鍾情於那股清純,那陣樸氣。但我認為,我之所以鍾情,是因為,我仍在天的這邊。在舒適的電腦前,發表着:“啊,那地方才是生命的源頭”,“哇,真好,那清新自然,no rat race ”,無論我看多少遍,我仍在天的這邊,像我這種淨會發出感慨,表露嚮往的人,能對“天那邊”有多大益處?答案不言而喻。

我終於理解,為何在片尾的末端,當有新記者及相關人員採訪小萌和18個孩子時,她會沉默下來。

她和那羣孩子就像生活在井底下,外來的人是被套着繩索或鋼絲伸到井底探消息甚至只為了完成任務,他們一收儀器就會被拉回井面,在陽光普照的鋼筋水泥地上向人們宣告着地下有這樣一處泥濘黑暗的角落,然而,黑暗,他們握不走,泥濘到了地面也會被曬乾 ,也就是不再能代表井底的它——這就是許小萌為何沉默的原因,也是破羅一味拒絕讓志願老師授課的原因。

羅老師最後去世了,消失得如此平靜與安然,不曾引起“天這邊”的人一絲愕然與惋惜,僅僅當新聞一般接聽。或許 是因為對地面上的.人來説,他始終在地下,不曾相互交集,而對“天那邊”的人來説,他一直守護着他們,只不過是從泥土上轉到泥土下,隱忍地躲藏起來。

就算我回到琉璃閃爍的宏觀大樓,我也會禁不住想到,原來在這地球上,還有這樣活着的同伴,如同我們看到從泥土裏爬出來的螞蟻,卑微但從未停止勞動——我們都是地球的過客,而地球又是宇宙是過客,哪裏是頭,何處是尾?

天那邊?事實上,哪裏有天?我們不同在一個每天都自西向東轉動的球體上,外層是大氣層,連遮擋紫外線是臭氧層,都被人類竄起的狂妄與愚昧捅破着。

以前在課堂上,天那邊,總是美好與憧憬,“天那邊是海”,“天那邊是太陽”,“天那邊是夢想”,誰料到,真正的天那邊,卻在我踩着的泥土下,潮冷陰濕。

《天那邊》電影觀後感3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喜歡看一些文藝片,看一些別人不喜歡看的,近期《變形金剛5》特別火,許多人買票去看,但在我看來,這些電影只是帶給您一些視覺上的享受,其他留不下任何東西,但有些電影就不一樣,看過之後會使你陷入深深的沉思,可以讓你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看待我們的生活。前幾日看了一部老片《天那邊》,看過之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觀察,總想表達一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是對支教的看法,這部電影主要就是支教大學生在支教過程中的理想與現實的抉擇,從我看到的一些支教現象,大部分人甚至是全部的人都選擇了“現實”,很少人能像電影中的主人公那樣,一輩子待在農村,為農村教育而奮鬥終身,由此造成的問題是什麼,貧困地區的教育當成了一塊試驗田,種一茬換一茬,沒有那一茬是精心耕種的.,並且這些“耕種者”都是剛接觸社會或者沒接觸過社會的,他們以為帶着才華,帶着理想,去是幫助這些貧困的孩子,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新鮮知識,殊不知,在他們3個月,6個月的耕作後,留下滿目滄桑瀟灑離去,他們是實現的自己的理想,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可是那些孩子們那,他們學到了什麼,也許接觸到了新的東西,但在短暫之後又迴歸現實,更多的是在這種更替下,沒有系統的學習,當現實和志願者帶來的不一樣時,對現狀不滿足,對不同教育,文化的理解,使他們的教育以及學習產生了一種衝擊。正如電影中吳剛演的鄉村教師,他不敢讓志願者擔任主課,怕這些孩子們被教了幾個月之後,他們走後,自己無法再繼續孩子們的教育。這就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到底“志願者”支援教育,是正真的支援了孩子們,還是支援了那些有“夢想”的大學生們。

本來還想説説農村教育的,其實現實已經給了我們太多答案,我就不要在畫蛇添足了。只願我們的教育越來越公平,因為現在唯有教育公平了,社會階層才會公平下去,窮人的孩子才有出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很早就聽過這句話,只希望這樣的事不要在窮人身上延續下去。

標籤:觀後感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