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如何學習高中語文

校園1.57W
  怎樣樹立學習信心?

A.正確認識和估價自己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充分估計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制定一個符合自己客觀實際的個人學習計劃和總體學習目標。

如何學習高中語文

B.為每一個學習單元確定一個明確可行的學習目標,嚴格按照學習時間表完成每一個時間單元的學習任務和目標,通過平時腳踏實地地完成好每一個學習任務和目標獲得小小的成就感,不斷獲得和增強學習信心。

C.多與同學交流學習心得和體會,互相鼓舞學習信心,激發學習動機。儘可能多地獲得家人、朋友和教師的關心、支持和鼓勵,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也有助於你增強學習信心.

D.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正確分析它們產生的原因,及時尋求教師、同學和其他人的幫助,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消除它們帶來的不良心理影響。

E.為自己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必要的學習技巧,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這樣就會逐漸增強你的學習信心。

  敏於思考 成於得法

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寓言:

一個窮困潦倒、沿路求乞的書生遇到了一位仙翁。書生向仙翁祈求幫助,仙翁欣然答應,叫書生看看地上的石塊,接着用右手食指輕輕一點,石塊立即變成了黃金。仙翁叫書生拾起黃金變賣為生。書生俯身拾起了黃金,恭恭敬敬地交還給仙翁,説:“這塊黃金我不要,我要你的手指頭。”

這就是成語“點石成金”的典故。故事中的書生很,他知道一千一萬塊黃金也抵不上一個“手指頭”。他要仙翁的手指頭就是要仙翁點石成金的,因為掌握了這種一輩子受用。這個寓言啟示我們:也要重視掌握,要學會靠自己去,這樣,就能終身受用。

何謂“方法”?“方法”指的是關於解決思想、説話、行動等問題的門路、程序等。學習是動腦的事,所以我們要注重掌握方法。根據的特點和學的薄弱點,這裏我主要談兩種方法:比較和。

一、兩相比照辨異同 舉一反三旁類通

比較是確定客觀事物彼此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的一種思維方法。通過比較,能使我們認識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點(即在比較中求異),也能夠認識同類事物的共點特點(即在比較中求同)。語文要掌握的點繁多,這些點各成體系,它們之間有同類關係,也有相悖關係;有包容關係,也有排斥關係……不比較,有時是很難辨清它們的面目的;不比較,有時也會張冠李戴。語文小到一個字的讀音、一個詞的書寫,大到一篇文章的閲讀、一篇的完成,都需要我們運用比較的方法。

我們講造字方法,着重講了“形聲字”。倘若我們瞭解了形聲字由形旁和聲旁構成、其構成方式有六種這些知識,就滿足了,那只是學了一點皮毛。倘若我們用比較的方法從形聲字的形旁系統和聲旁系統入手分析一些字詞的音、形、義,那就不僅能準確地掌握漢字的音形義,而且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林lín、令líng、寧níng,放在一起比較,我們記住了它們的聲母和韻母。如果用它們分別作聲旁,再加上不同的形旁構成若干字,我們就可以利用形聲字聲旁表音的特點,判斷那些字的聲母和韻母:淋lín、琳lín、霖lín、啉lín、伶lín、苓líng、囹líng、玲líng、瓴líng、羚líng、聆líng、蛉líng、鈴líng、零líng、齡líng、領líng(除拎lín和鄰lín以外),擰níng、?níng、嚀níng、獰níng、檸nìng、濘níng。這個例子既有求同比較,也有求異比較。再如“慕”字,下面的形旁“”,容易誤寫為“?”。如果我們把“忄”、“ ”和“心”加以比較,就會發現它們形異而實同,都是同一形旁,只不過擺放位置不同,有了不同的表現形態。“慕”是一種活動,所以從“”而不從“?”(水)。由此,我們類推“恭”字,是個下形上聲的形聲字,下面形旁表意,也是從“”不從“?”。

我們講現代漢語中短語的構成方式,用比較的方法來區別是再好不過的了。有些同學容易混淆動賓短語和動補短語,是因為它們有相同點,即前一個詞是動詞。但它們構成方式的實質是質是不同的:動賓的賓語是回答動詞“誰”或“什麼”,一般由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充當;動補的補語是回答動詞“怎麼樣”、“是多少 ”、“在哪裏”等,一般由形容詞、數量詞、趨向動詞、程度副詞和介賓短語充當。如:“錄製”什麼?“錄製唱片”這是動賓短語。“錄製”得怎麼樣?“錄製”,“錄製”幾次?“錄製兩次”。這兩個是動補短語。由此類推,來劃分句子成分中的賓語和補語就是迎刃而解了。

請看下面兩句話:1、隸體“一”字似的鬍鬚很打眼。2、我鼻子裏陡然一陣酸,好像要哭出來似的。這兩句哪一句不是比喻句呢?第2句。因為一個比喻中包含被比喻的事物和用來作比輸的事物,它們應該是兩個不同類的事物,但它們之間卻有相似處。如果它們屬同一類事物,那麼就構不成比喻。“鼻子裏陡然一陣酸”是一種感覺,而“好像要哭出來似的”也是一種感覺,它們之間是承接性的描述,所以不是比喻。第1句中“隸體‘一’字是書法中隸書“一”這個字,“鬍鬚”是長在臉上的東西,它們不屬同一類事物,但它們在形態在顏色上相似,所以第1句是比喻。這個比喻將“鬍鬚”的樣子生動地描繪出來了。在學習修辭方法時,我們也注意到比較,那麼我們就將似是而非的問題弄得清楚無誤。

閲讀文章,也須運用比較來提高讀寫和文藝欣賞的。如《小石潭記》、《岳陽樓記、》、《桃花源記》都描述了美好的景色,給人以美的享受,這是它們的共同特點。但它們也有自己的特點:《小石潭記》重在寫景;《岳陽樓記》重要述志;《桃花源記》重在暢想。由於寫作目的不同,寫景的方法也就不同:《小石潭記》只寫一潭一時之景;《岳陽樓記》分層寫出各時組合之景;《桃花源記》則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這樣多向比較,就能進一步瞭解文章立意與取材的關係,瞭解作者構思與使用寫作技巧的方法;這樣閲讀文章,就能提高綜合分析的,並類推、指導自己的寫作。

綜上所述,語文學習中處處存在着比較,處處需要比較。我們不僅要善於發現各種知識間的聯繫和區別,而且要善於造成兩相比照的情景。我們學習説明文,體會説明語言的準確性就可以自己設計比較。請看下面的例子:

“死海是一個鹹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死海地處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①走向(方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長七十五公里,東西寬②五至十六公里(有的地方五公里,有的地方十六公里),海③水平均深一百四十六米④,最深的地方⑤大約有四百米。死海的源頭⑥主要是約旦河,河水含有⑦很多礦物質。河水流入死海,不斷蒸發,礦物質沉澱下來,經年累月,越積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⑧最鹹的鹹水湖——死海。”

這段話的①處“走向”是指巖層、礦層、山脈等延伸的.趨向,而“方向”表示方位,顯然表示大裂谷延伸用“走向”準確。②處表達的是兩個極限,改了以後就體現不了這種極限,只是舉例而已。③、④、⑤、⑥、⑦、⑧這幾處如果刪去,就影響了原意的表達而缺乏準確性了。

有比較才有鑑別,有鑑別才能分清是非、好壞、真假,才能準確、靈活的地掌握知識。

二、展開想象拓思路 創造形象出意境

語文學習需要比較,講求準確;語文學習也需要想象,講究形象和意境。如果只有兩相比照的思維過程,而沒有想象的思維過程,那麼這樣的語文學習就是呆板的、索然無味的。寫文章離不開想象,一句話的表述也離不開想象。“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讀起來感覺很形象。如果説“油蛉在這裏叫,蟋蟀也在這裏叫”,那感覺就無味了。這裏的“低唱”和“彈琴”就是想象。它的表達效果就是由想象產生出來的。至於寫文章那就絕對少不了想象了。有些同學懂得這一道理,但不善於想象。請看下面一個例子:想象“剛開始的牽牛花”像什麼。①剛開的牽牛花像老奶奶笑得合不攏的嘴巴。②剛開的牽牛花像一個小喇叭。③剛開的牽牛花像一位婀娜多姿態的少女的舞裙。分析分析這三句,可知①句想象得很不好:其一,不合實際情形。剛開的花是嬌美的,是充滿朝氣的;老奶奶笑着的嘴雖不能説醜,但滿臉的皺紋怎麼能和花相比呢?其二,不美。不僅不能使人產生美感,而且使人覺得可笑。②句雖然從形態上看很像,但顯得太一般,沒有創造性。③句想象很成功,傳神地表現出了牽牛花作為一種子花所具有特別的形態,氣質和韻味。

想象作為一種思維過程,它包括比較的思維,同時又高於比較、難於比較,因為想象是一種創造,新的形象和意境就在想象中產生,感染力就在想象中形成。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很好地發揮想象呢?第一,要以現實為基礎來想象,要注意合理性和可信性。《皇帝的新裝》裏的皇帝居然光着身子在大街上行走,難道皇帝真的這麼傻嗎?但我們讀了這篇童話卻覺得可信。因為安徒生塑造這樣的皇帝是以現實為基礎的。天下的皇帝大多有貪婪、虛榮、愚蠢的共性,安徒生用誇張的方法把它集中地表現在這個皇帝身上,合理又可信。第二,要以知識為想象的材料。徐遲在《哥德巴赫猜想》中有這樣一段話:自然科學的皇后是。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這段話雖不長,但它充滿哲理的理性和使人深受啟發的想象和諧地統一起來了。作者為了説明哥德巴赫猜想要中的地位,他首先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知識,那就是數學在自然科學中處重要地位,而在數學這一領域裏,能在數論的研究上作出成績那是輝煌的,如果進一步下去,能夠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那就是攀登到了數學領域的最高峯。作者用了三個恰當的比喻既形象地表現了“自然科學”、“數學”、“數論”和“哥德巴赫猜想”之間的關係,又形象地表現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偉大。可見這想象是以知識為材料的。以現實為基礎、以知識為材料是展開想象、創造形象所不可缺少的條件。

比較為我們學好語文掌握了一把鑰匙,想象則為我們學好語文插上了雙翅。比較着重在現實的比照,想象着重在浪漫的創造。如果同學們在語文學習中能有意識地進行這兩種思維,那就能不斷提高邏輯能力和,就能輕鬆愉快地學好語文,這就是“敏於思考,成於得法”。

  高中語文閲讀理解答題技巧(一)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手法,是指作家運用了哪些寫作原則、規律和方法來塑造文學形象和表現作品的內容的。具體來説,對文章的表達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達方式運用上的技巧和文體知識運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其他相關寫作方面的技巧。

從大學聯考試題來看,對錶達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學生判斷某種表達技巧是什麼,而且要求賞析其表達的作用。

一、敍述人稱

1.第一人稱:敍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並更能引起讀者情感的共鳴!

2.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交流。

3.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客觀實在)

 二、敍述方式

1.順敍: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敍。

2.倒敍: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敍: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説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4.補敍: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某些交代。

5.平敍: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敍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三、描寫

總體來説,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4.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辭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給物賦予人的形態情感(指擬人),描寫生動形象,表意豐富。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誇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於吟誦,易於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節奏鮮明,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敍事透闢,條分縷析;長於抒情。

7.反覆: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8.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9.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10.反問:強調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高中語文方法指導

【摘要】“淺析高中語文學法指導”教師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出發,努力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具體應該怎麼做呢?請看下文?

首先歡迎你們進入到重點中學學習。進入高中意味着你們將擺脱稚氣走向成熟,也意味着你們將承擔起高中並不輕鬆的學習擔子。高中三年如何做到高效優質是你們今天就該思考的問題。要高效就得要方法,古人説過這樣的話:“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語文的學習也要講究方法,“死讀書”“讀死書”的人是學不到東西的。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習的好習慣,確立自己的學習方法,成為一個會學善學的人。以下的建議供同學們借鑑參考:

一、從心理上要重視語文、喜歡語文

其實長久以來有些同學對語文存在錯誤認識。一方面覺得語文是母語,只要能夠認得字能讀書就可以了。其實語文包含的知識非常豐富,有用的東西多,而且生活中要求你會讀讀寫寫的地方不在少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發展委員會編著的《學會生存》一書中也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所以語文學習不僅僅是認識幾個字就罷。另一方面,有些同學覺得語文學習總是不見成效,所以熱情不夠。語文的博大精深需要大家慢慢的深入進去才能發覺它的魅力所在,那麼語文學習也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

總之,請同學們首先就要端正對語文的認識,重視語文、喜歡語文。只要大家願意拿出你們的興趣和熱情,用良好的學習方法為指導,持之以恆,就一定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

二、正確對待課內課外

語文是一門開放性學科,所涉及的面廣、知識豐富,課內課外都有可學之處。

課內主要要求大家掌握一些語言基礎知識和學習技巧性的東西,詣在使大家“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以課文為例子舉一反三,提高語文水平。因此給大家提出以下三點要求:

(1) 主動預習

提前閲讀將學課文甚至瞭解該單元其他課文內容,確立課堂學習目標。對於文言文單元,要求熟讀課文,動手圈點勾畫,旁批疑難點。

(2) 專心聽講

上好課、聽好課是學習各門功課的重要途徑。聽課要眼到、手到、心到,要跟隨老師思路,作好筆記。只有在課堂上達到對老師所講內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可能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3) 及時複習

及時複習要主動。每晚臨睡前回顧當日所學,對記憶背誦的內容加強鞏固。結合周練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彌補。每個月整理自己的筆記本,系統小結一次。

課堂上珍惜時間提高效率,和老師密切配合,就可學得輕鬆。當然,語文還必須加強課外閲讀,來不斷擴展知識面。課外,要求大家會擠時間,利用一切飯後睡前的空閒隨手翻翻,廣泛閲讀;或者把知識點做成知識卡片抓緊時間記憶。

 三、牢記“讀、摘、背、悟、寫、練”六字訣

首先是讀課文及讀本中與課文相關的文章。語文學科選編的文章有其代表性,編者從各個時代各種題材選擇內容,由淺入深讓同學們從不同層面接觸語文,提升語文的閲讀能力和鑑賞能力。讀本是課本的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起來。此外,同學們還必須廣泛閲讀課外書籍,尤其是名著。讀書要有計劃,一學期安排利用週末和假期閲讀2-3本名著,積水成淵,積少成多,兩三年累積下來就有十本之多。當然,還可根據個人喜好有選擇的閲讀,擴展知識面,增長見識。讀書又可分為精讀和略讀,精讀文章可邊讀邊評、邊抄邊背。對待經典文章和名著就要採取精讀的方式,通過反覆閲讀,反覆評註,達到對文章不斷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摘就是摘抄。要求每個同學準備2-3個本子,作為知識本和雜記摘抄本。知識本是用來記錄語文基礎知識的,也可用於課堂記錄和知識點整理。針對大學聯考,同學們可從現在動手整理課文中生活中發現的重要字詞音節、易錯標點句子、重要文化常識、有用的寫作知識等,建立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個性化的知識體系,以備他日所用。雜記摘抄本的內容就很豐富了,從妙辭佳句到精美文章、從歷史掌故到民間俚語都可大量的摘抄於內。此外,也可記錄你的生活所感、作讀書筆記等。閲讀摘抄都是為寫作服務的,儲存豐富的素材才能對寫作有幫助。

首先強調背課文和記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對於要求背誦篇目一篇也不能馬虎,而文言實詞虛詞記憶則多多益善。然後,可多記些名言警句、精彩文段、名人典故等,增加知識儲備。把別人作品中優秀之處背熟了才能最終吸收為自己的東西,才能為自己的文章增加亮點。背誦要下苦功夫。可以分層背誦;可以化整為零地背誦;可以先抓要點背誦,然後連貫地背誦背出。記住的東西還要經常複習運用,不是一勞永逸的。這裏結合科學實驗結論給大家提出注意事項:

對首次記憶的新內容,一定要“不惜千金買寶刀”。心理學表明:10分鐘能記住的東西,要再有5分鐘,變換着方式(默想、默寫、誦唸等)去記憶,效果最佳。許多同學,記憶新知識時,只是達到了一種臨界狀態,就自以為記住了。這樣的記憶量,十分鐘後就消失40%,實在得不償失。 反覆記憶才能相對克服遺忘。對較複雜、深奧信息的記憶,不可能一勞永逸。心理實驗證明:凡自己默誦的東西,三小時後遺忘10%,三天後遺忘25-30%,時隔越長,遺忘率越高。因此請同學們,必須結合實際,科學安排復記。首記可在講課當天晚自習;二輪記憶在臨新課前一天自習,或其它時間;三輪則在課前幾分鐘,用過電影的方式再現。事實證明,各輪復記的時間,一次比一次短,絕對可行。

學習過程中多問幾個“為什麼”,獨立思考或向老師請教,當日所學當日吸收。對於生活要善於觀察,用心思考,“世事洞明皆學問”。善於向別人學習,借鑑吸收他人的優點長處。

生活隨筆。隨筆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是屬於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時時動手寫點東西是個好習慣,長期堅持寫作的人思維更敏捷,談吐更清楚,同時也可以幫助你養成良好的筆力文風,寫作文自然不成問題。此外,閲讀了他人作品最終要求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因此,寫作是讀摘的延續,可以加強你對所積素材的記憶。有些同學基礎不好,寫作困難,那就從最基本的字句開始,逐字逐句地寫,句子通順明白了才能構建段落篇章。總之,從基礎做起,不斷訓練自己,久而久之就能取得成效。每位同學應準備一本字典,以便能隨手翻閲,不寫錯別字。此外,這裏提一點小要求,請同學們一定要習慣用鋼筆書寫,保證字跡清楚、卷面整潔。這些雖然是習慣細節問題,但可能對你產生較大影響,不可忽視。

這裏的練指的是平時練習和周練。練的內容主要是做一些語文基礎知識方面的題目。因為語文基礎知識內容龐雜,有的知識也比較細碎,只有通過練習,才能鞏固提高,才可查漏補缺。因此要求大家在練習中認真對待,規範答題,及時整理筆記。

語文學習要講究方法,希望大家牢記六字訣,結合個人情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踏踏實實為語文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只有基礎打好了,才能為後期的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最後,祝願大家在高中階段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高一語文學習方法: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一、基礎的類型及其重要性

“知識是智能的基礎,是(之核心)的基礎”,可見掌握“雙基“的重要。

“語文基礎知識”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凡語音、字詞、句法、修辭、標點符號、文化文學常識、寫作常識、詩文背誦等,都包括在內。為方便,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兩類:記憶型、應用型。從考綱考點考題上看,記憶型的知識,起碼有字詞的音形義(歷年第1第2等),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和填空(如1996年第9題、30題),名言佳句的填空(第Ⅱ卷),文言文實詞的比較(1996年12、13、14題)等。應用型的基礎知識,如標點符號、近義詞和成語的選擇、病句的診斷、古今詩文的理解和賞析,幾乎覆蓋所有考題。

二、學習掌握“雙基”的有效

1、強化記憶的“祕訣”

掌握基礎知識的過程,實質就是與遺忘作鬥爭的過程。這裏根據科學,總結強化記憶的五條訣竅。

①首記:“一飛衝青天,曠世不再鳴”。這是説對首次記憶的新內容,一定要“不惜千金買寶刀”。心理學表明:10分鐘能記住的東西,要再有5分鐘,變換着方式(默想、默寫、誦唸等)去記憶,效果最佳。許多同學,記憶新知識時,只是達到了一種臨界狀態,就自以為記住了。這樣的記憶量,十分鐘後就消失40%,更增加了間隔記憶的困難,實在得不償失。

②復記:“懸蟲低覆上,鬥雀墮還飛”。反覆記憶才能相對克服遺忘。對較複雜、深奧信息的記憶,不可能一勞永逸。心理實驗證明:凡自己默誦的東西,三小時後遺忘10%,三天後遺忘25-30%,時隔越長,遺忘率越高。我們重點的,必須結合實際,科學安排復記。首記可在講課當天晚自習;二輪記憶在臨新課前一天自習,或其它時間;三輪則在課前幾分鐘,用過電影的方式再現。事實證明,各輪復記的時間,一次比一次短,絕對可行。

③化簡:“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對複雜的知識系統,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化簡為原始的、天然的、通俗的要素,就能記得牢、多、快。這裏介紹三種化簡法。第一,抓共性化簡。如很多形聲字、會意字,其中有很多字的構字部件是“人”和“手”的變形。如“亻”、“方”、“元”、“攵”、等是“人”的變形;“扌”、“寸”、“又”、“彐”、“廾”等是“手”的變形。抽出變形“人”和“手”,能幫我們區分很多漢字的形和義。如“陷”左上為人凡īan韻者皆從“xiàn”(“陷”之古字),“舀”上為手,凡ao韻者皆從“舀”。“舁”下為手,當“舉”講,不是“鼻”的下部。“祭”上以“又(手)”取“月(肉)”,表示恭敬,不是“登”的上部(張開的兩隻腳)。“牧”以“牛”、“人”會意。“秉”乃以“手(彐)”撮禾,所以有“秉燭夜讀”之用,“兼”乃以手撮雙禾,所以解為同時取得、同時、再加上、還有等。第二,舉“例句”化簡,如通過“狼吞虎嚥”掌握“使動”;通過“歌喉甜潤”掌握“形容式”通感;通過“我有個姐姐在北京讀書”和“我有理由反駁你”,掌握“有”字帶起的“兼語式”和“連動式”等等。第三,編“歌訣”化簡。如學習了逗號的多種用法,可自編自己能領悟的歌訣:句子當中常停頓,要用逗號來分清:複句中,分句間;單句中,很關鍵--主謂長,或倒裝,動詞後,賓語長;狀語在句前,句中又較長;稱呼應對序次後,插入成分在兩旁;複雜並有停頓,用逗用頓細思量。

④強聯:“變形易色,隨風東西”。要善於在未知與已知之間、抽象與具體之間、雜亂與條理之間,進行識記內容的聯繫與轉換,這是強化記憶的有效方法。如果發現不了上述聯繫,寧可根據個人體驗或外部的、偶然的聯繫,“強行自制”一種聯繫,不怕“變形易色,隨風東西”。如《為了忘卻的紀念》豈不《南腔北調》?《論雷鋒塔的倒掉》,乃一《墳》堆;“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正是〈戰國策〉;“莫(摸)裏哀”作繭自縛〈吝嗇鬼〉。又如記憶古代的人名與字,如沒有“互補”、“互反”關係,都可用以上方法。

⑤札記:“閒雲一片不成雨,黃葉滿城都是秋”。“閒雲”飄來蕩去,“一片”不能成雨。一定要準備一兩個袖珍札記本,按基礎知識的綱目分類,隨時摘記或剪貼各種基礎知識。這裏參考考綱考點和考題,提供一個分類綱要:容易讀錯的字(如形、義也易出錯,不妨就地記錄,下列各項也可照此處理):容易寫錯講錯的字詞、成語;近義詞和反義詞;不易掌握的關聯詞語;和美名病句;常用修辭;標點符號;古今文化常識;古今文學常識;名言佳句;常用文言實詞;寫作常識;寫作素材。關於以上內容,有不少現成的彙編書刊,還用自己作札記嗎?用,因為一般彙編是針對普遍情況而錄輯的,使用起來不切合每個人的情況,浪費時間。應將其中自己模糊不清的重新摘錄出來,以免複習時作無用功。很多同學因為時間緊,沒空作札記,或者集中突擊抄錄、背誦,結果還是“一團茅草亂蓬蓬,驀地燒天驀地空”,仍是一筆糊塗賬。

2、知識轉化為的可靠途徑

大學聯考《語文科説明》強調:“語言知識着重於應用,不考名詞術語。”這和《大綱》中“不要用名詞術語考學生”的原則是一致的。歷屆大學聯考命題,如第1卷全是單項選擇,要求學生在準確把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迅速四選一,又如第2卷簡答題,考核學生對語法章法的運用和應變能力,都體現了上述原則。那麼,如何在平時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呢?

①比較:A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必須細心發現與感悟某些基礎知識的同中之異。平時,有的同學只注意了借代與借喻;象徵與借喻、雙關;移用、移覺與移情;連動句與兼語句等修辭語法方面的比較,其實這是很不夠的,還必須善於發現在標點、詞語(包括成語)章法諸方面的相異處。如省略號與破折號都可以表示語言中斷,但究竟有什麼細微差別,表註釋説明的破折號、冒號、括號有什麼不同的適用範圍,清早、清晨、黎明、拂曉(軍事用語)有什麼不同,“密密匝匝”與“密密麻麻”有什麼差別,“先國之急而後私仇”與“每行事輒先人後己”中的“先”“後”是使動還是意動(似乎都可譯為“把什麼放在……”,但前一句是給門客作思想時説明自己主觀認識的,在語境中宜為意動;後者使動)。又如,一段文章首有概括,尾有總結,應該以哪句為中心句?這就需要比較其明晰度和全面性。

B“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必須善於發現和感悟異中之同。這是同學們較少涉及的一種比較。事實上,很多知識都有交叉重合之處,如果沒有求同的習慣,勢必造成認識的混亂和做題的猶豫。學習好的學生,總是帶着“舊知”去感悟“新知”,既能區分某些知識的相異點,又能抓出相同點。如比喻與此比擬常常兼格,泰山巖石“有的像蓮花瓣(形似;以擬物),有的像大象(同上),有的像老人(只是形似,而人格化不足,此語不能説比喻比擬人兼格),有的像卧虎(同前),有的錯落成橋(同前),有的兀立如柱(同前),有的側身探海(擬人為好),有的怒目相向(擬猛虎)。經一一比較,總的説來運用了比喻和比似是不錯的。又如“阿”與“陟”中有相同的“左耳”(左耳為“阜”,土山),因此“阿”有山陵義,“陟”為登高。其他如徘徊、躑躅、踟躇(躕)、彷徨、徜徉、逡巡,有共同的意素;連動句、兼語句的第一個動詞謂語,都可用存現動詞(有、沒有)帶出;説明順序的由主到次、由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由簡到繁,都體現了“邏輯關係”……經常異中求同,則可“千顆明珠一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

②總結:“暗中摸索總非真,眼觸心生法自神”。光靠平時,從那裏學一些答題的方法(如下定義的方法,變換句式的方法),是不夠的,還應當“眼觸心生”各種方法,把自己學習和運用的一些粗淺的或精要的體會,總結出幾條,作為學習和實踐的遵循。如概括段意有三法:或牽頭羊(取中心句);或摘熟瓜(聯綴關鍵的並列詞語);或自鍊金鍾(自出文句,超級概括)。又如,在分析複句或分層時,必須把長句縮短、內容化簡,才便於把握上下文章及其關係。而長句縮短有講的“緊縮法”(找主幹),可有時用緊縮法不但沒用,而且有害,因為緊縮後只剩皮骨而沒有血肉。如:“中華民族悠久,我們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傳統,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對此,我們可以這樣化簡:悠久,文明燦爛,傳統獨具,貢獻卓越。這樣一來就把中華民族的基本特徵涵蓋了。這種方法是把賓語轉為主語,把定語轉成謂語,可以叫做轉換法。又如很多同字寫議的結尾非常簡陋,不是機械重複論點,就是口號化、公式化,那麼,通過學習課內外文章也要自評總結一下。如歸納昇華法(〈拿來主義〉);優勝條件激勵法(〈崇高的理想〉);目的意旨伸説法(〈當説必説〉)等等。

③練習:“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除重視老師佈置的練習之外,要有自己獨到的練習。首先,要注意選擇綜合性強、又緊扣考點考題的練習。當前有些同學多側重有關構字法、詞語合成方式、句子語法圖解、修辭格辯識的練習。這類練習拘泥於單項知識的初步運用,又有違離説明的原則之嫌,沒有什麼價值。應着重綜合性強、內容看似平易卻奇崛的練習。如大學聯考題查的字詞,很多是常見字詞(迫不即[及]待、仗義直[執]言、酗[xiōng?xù]、觥[guāng?gōng]),所謂奇形崛,應是一指“常字見險”,二指文字意味濃(如考題有“繁翳”、“羞赧”、“綺麗”),三指維護語言的純潔的必要工程,如“覆”、“像”、“疊”幾字曾一度合法簡化為“復”、“象”、“迭”,而後來又糾正了,比如1997年“二簡字”在1986年廢止了。而其中有的影響深廣或不被重視,大學聯考對此也有涉及(迭與疊)。又如,近義詞和近義成語的運用,綜合性很強,這些更應多作練習。當然,也要注意關於標點符號等靈活性強、難度大的單項練習。如1993年有這樣的題:下列各句加點的部分與“學校對我們的意見很重視”中加點的部分結構相同的一句是:A老師對學生的表揚非常及時。B大家對他的關心使他很受感動。他對我的意見很不少。我對你的長處瞭解得很清。

其次,要注意練習節奏:初練不怕慢,練後有反饋。比如上題,同樣的介詞結構,卻作了不同的成分,應當從語意與語法的相互制約的關係上細心感悟一番,説出自己的心得。當然,練習還有屬於應試能力的事,不是我們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範疇,在此從略。

④當小先生:“諄諄而後喻,訁堯訁堯(náo,據理反駁)而後服。”根據實驗,積極參加老師組織的輪流“講習”活動,或向老師請示,自行組織輪流講習,是深入理解知識並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因為當你站出獨立講習的時候,最能促使你作充分準備,把問題説深講透、記牢用熟。其時間安排:每課前三分鐘;晚自習下課前三分鐘;課餘時間互相之間;集中時間多人分組講。內容:名言佳句、成語、課文探寶、課外難題。如此,久而久之、大有裨益。

  高三語文教案 《兵車行》

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培養誦讀的,使在誦讀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對作品內容的理解。

2.聯繫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瞭解統治者連年用兵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較閲讀中對李白和杜甫兩大詩人進行研究性。

(二)內容選取:與詩歌相關的背景材料和詩歌體裁;擴展面的李白的《古風·其十九》。

(三)過程安排:

1.通過學生的反覆朗讀,進行適當的指導和點撥,讓學生在朗讀中挖掘詩歌中的信息,對其進行補充空白、細節,進行創造性的,使詩歌形象化,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2.體味詩歌語言和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人的創作風格,通過聽錄音朗讀讓學生自己在朗讀過程中試着讀出這種感情。

3.在把握詩歌的藝術風格基礎上進行研究性學習:比較《兵車行》和《古風·其十九》。

(四)、手段:

1.朗讀。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師作適當引導和點撥。

2.學生互相評價朗讀。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3.讓學生髮揮創造性想象,進行角色扮演。假設學生是詩人或者是詩中人物,發表感想或進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讓學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二、教學實施

(一)導入:介紹杜甫,導入新課

1.學生介紹杜甫(主要是舉例所學的名篇名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

2.簡單介紹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車行》這首詩是杜甫在天寶十一年(752)年困守長安時候所作。關於詩的背景,一般有兩種説法,一説是玄宗用兵征討吐蕃,一説是征討南詔,多取後一説。《資治通鑑》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士卒死者六萬,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敍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震野。”

3.釋題——“行”的讀音xíng。“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這首詩屬於歌行體。歌行體的詩長於敍事,且多含感歎之意。

(二)學生初讀全詩,初步感知

1,高中學習方法.要求看閲讀提示註解等各方面內容,準備的提問

2.提問

(1)要完整地敍述一件事,就要抓住這件事的幾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後果。本詩是一首敍事詩,它敍述了一件什麼事,哪位同學率先回答?

明確:它講的是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窮兵黷武,為了和南詔繼續作戰,在長安一帶大肆徵兵所造成的慘痛後果。

(2)大肆徵兵,老百姓生離死別的畫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詩句來描述?

明確:詩歌的第一段

(三)分析詩歌第一段

1.學生齊讀,正音“耶”、“幹”,釋義“耶孃”、“妻子”、“幹”。

“耶”通“爺”,父親。

“幹”讀“gān”,衝。

“妻子”,妻子和子女。

2.問:“耶孃妻子”相送時為什麼會“牽衣頓足攔道哭”?

明確: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離死別。

3.老師追問:這一點可以從後面的哪些詩句得到印證?

明確:“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4.問:“塵埃不見咸陽橋”一句中的“不見”可否理解成咸陽橋特別衞生、一塵不染呢?

明確:不對,應該説明了當時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親人之多,揚起的塵埃淹沒了咸陽橋。

5.要求學生展開自己的,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一送別場面。

(四)分析詩歌第二段

1.指名讀,由學生評價。

2.問:“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一句中的“道旁過者”、“行人”可能指何人?“點行頻”何以見得?在詩中有沒有具體的描述?

明確:道旁過者——杜甫

行人——徵人

點行頻——“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3.“點行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武皇開邊意未已,邊庭流血成海水。”

4.問:“武皇”指何人?上述詩句説明了什麼?

明確: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達了對以唐玄宗為代表的唐皇朝統治者“開邊”政策的指責。

(五)分析詩歌第三段

1.讓學生齊讀後説説這一段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生回答最後一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怪怕人的!

老師補充:第一段寫人哭,這一段就寫鬼哭了。連鬼都哭,你説慘不慘?

2.問:對於這樣的慘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確: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師追問:最終有沒有“申恨”?

明確:有。

不敢申恨可最終還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難和恐懼的表現得淋漓盡致。

3.問:“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輕女”的封建傳統觀念?

明確:中國老百姓一貫重男輕女,生男則喜,生女則悲。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的普遍現象。現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麼造成老百姓這一傳統觀念的轉變呢?——戰爭!殘酷的而又無休止的戰爭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對戰爭的怨恨與控訴,通過這句詩深刻而又凝練地表達出來了。

(六)擴展學習:試將《兵車行》跟李白《古風·其十九》相比較,説説二者藝術風格有什麼不同。可從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方面進行比較。

古風(其十九)

李白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

邀我登雲台,高揖衞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提示:可從兩位詩人的創作風格入手,如果時間不夠就作為課後研究留給學生回去思考。

(七)小結:車聲隆隆,馬鳴蕭蕭,似乎還不曾消逝……《兵車行》所描繪的戰爭給人民造成的離亂之苦,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現在讓我們聽着錄音朗讀,再一次體味詩歌沉鬱怨憤的基調。

標籤:高中語文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