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教育論文讀後感

校園1.36W

1.

教育論文讀後感

最近,讀了幾篇陶行知先生有關“生活教育”的論文和辦學故事,對照自己的教育實踐感觸頗深,而且也對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認識。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就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真諦。因為理想的教育總是指向“真”“善”“美”。求“真”是教育的根本,惟有達到“真”的境界,才能繼而追求“善”和“美”。

“真”之於為人,就是“認真”,就是“真誠”;之於處事,就是尊重事實,尊重科學。陶行知先生説:“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然而,作為教師,我常常感到教育很難達到“真”的境界,常常會因為自我素養的侷限而失真,比如:

我們總是教育學生要“認真好學”,可是我常常問自己:你自己是真正“嚴謹好學”的嗎?是不是因忙碌也有隨性敷衍之時?

我們總是教育學生要正直勇敢,見義勇為,那麼我們自己可以算作是“敢作敢為”的嗎?

我們總是教育學生要熱愛科學,反對迷信,可是自己是不是在冥冥之中,依然給神留着一個隱祕而崇高的位置呢?

我們深知“教育興國,人才強國”的道理,我們常常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那麼,為了培育祖國的未來,自己給學生的愛可以説足夠嗎,面對學生的困難,自己又給予過多少赤子之忱呢?

2.

不同國家對音樂教育的目的和形式有不同的理解,並由此產生出不同的教學方法。讀了來自美國和法國的兩篇音樂教育的文章很有感想。

在《音樂教育及其國家標準的歷史回顧》一文中,作者提到過去在美國的音樂教育中有一個最普遍的錯誤理念是“音樂僅代表它自身”,而當今美國人越來越意識到“音樂教育不僅侷限於音樂,它還是一種思想和過程”,認為“必須把音樂教育作為思想、過程的關係來説明,才能有效地推廣音樂教育”。

在另一篇題為《音樂與法語的綜合:一個成功的課例》的文章中,作者指出,在法國的國小裏將音樂課與法語相結合,將法語課文、詩歌或新學的生詞編成歌曲,通過多種形式教學生演唱,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並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所肯定。在這種跨學科形式的教學下,其教學成果顯示出一定優勢:接受音樂與法語綜合教育的學生,其音樂和法語兩科的成績比接受分科教學的學生優秀。它在音樂課方面的具體優勢顯示在:孩子們發現音樂節奏、旋律的`變化和朗讀句子語氣之間的相似之處,在兩者之間建立了關聯。不僅如此,這種教學模式能幫助兒童發展創造技能,引導他們發現音樂與語言在技能和概念上存在的關聯,並最終發現音樂與日常學習的關聯。然而從更深遠的層次看,這種跨學科教學方式的優勢在於:

1.促進學習中的遷移能力。

2.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意義。

3.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每一門學科在它的整體教育結構中的角色。

4.促進高級思維技能的發展。

將以上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可以看出美、法兩國在對音樂教育目標的理解上都並不十分強調音樂學習的直接結果,即音樂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音樂表演的水平,而更注重像當今美國人所認為的那種所謂“思維和過程的學習”。同樣,法國的這種跨學科教學法也證明了兒童在學習過程中是通過整體而非割裂的思維方式來接受信息和知識的,正如作者所述:“跨學科教學法建立在兒童整體學習方式的基礎上,目的是促進學生領會知識概念與能力的關係,並有助於兒童在所學知識中發現自我與社會的意義。”

由此可以認為這兩篇文章值得中國音樂教育者思考的是:美、法兩國人認為的良好的音樂教育結果是什麼?他們的側重點或者處於音樂教育中第一位的是什麼?以什麼來作為我國音樂教育成效高的依據。

我想我們可否借鑑以及怎樣借鑑美、法特別是法國的這一教學理念和教學法?我認為這對我國音樂教育界所提出的改革來説是不應被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