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讀《悲慘世界》學生有感

校園2.86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悲慘世界》學生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悲慘世界》學生有感

讀《悲慘世界》學生有感1

“他活着,儘管命運離奇多磨難;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閤眼。生來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規律;晝去夜來,也同樣是這種道理。”

這四句詩是《悲慘世界》的附錄,“他”指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讓。冉阿讓生在布里地區的貧苦農家裏,因飢餓偷麪包而成為苦役犯,被判五年苦役。後因多次越獄,在苦役場呆了十九年才刑滿釋放。因為持黃色通行證,所以沒有旅店敢留他過夜。後來,他遇上了好心的主教,受到了主教的感化立志從善。他化名為馬德蘭,為黑玻璃製造業取得了大進步,又當上了市長,經常幫助一些窮人。後因種種原因,他成為了珂賽特的父親,又因曾經犯下的罪四處躲藏。

珂賽特長大了,認識了馬呂斯。最後他們結了婚。因為冉阿讓告知了馬呂斯他的真實身份,冉阿讓只能從此離開珂賽特。卑鄙下流的德納第企圖告發冉阿讓,卻剛好成全了冉阿讓的高大形象。知道真相後,珂賽特和馬呂斯急切看望冉阿讓,卻成了最後的見面。

這本書看完後,我哭了。是冉阿讓感動了我。原來,人是那麼偉大、勇敢、寬容、堅強。居然在那麼黑暗的社會裏,有如此善良的人。人的本性並不壞,只是因為所處的環境與接觸的人的不同罷了。其實,人並沒有好壞之分,難道可以因為冉阿讓偷了一塊兒麪包就説他是壞人嗎?不對,這不是他的錯,只因當時社會的.黑暗。難道可以因為德納第救了彭邁西上校就説他是好人嗎?不對,德納第是自私的,只因搜索死人身上的財物,碰巧救了彭邁西上校。

冉阿讓,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永遠都不會磨滅。冉阿讓,他是一個真實的人,他叫彼埃爾莫。

讀《悲慘世界》學生有感2

第一次讀《悲慘世界》還是在國小五年級的時候,那時雖然不能領會名著裏博大精深的哲理,但卻瘋狂的喜歡上了它。不知道為什麼,就那麼情有獨鍾。

《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雨果在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説。它不僅以細膩的文筆鋪敍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最低階層的人們的生活寫照,也對愛,善與惡進行了描繪。我不由想到故事結尾處:

“冉阿讓真的死了嗎?”

“不,他已經用生命樹立起了人們心中屬於善良的豐碑。”

我在為他的命運擔心的同時,我也深思:為什麼人們會變壞?冉阿讓之所以如此善良和藹,樂於助人。他送給阿讓的燭台好比一盞明燈照亮前方坎坷的道路。但是,在阿讓被送進監獄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給他飢餓的姐姐的孩子偷一塊麪包。他的內心已經被善良所佔據,沒有任何雜念。阿讓幫助的得納好幾次,但是他的本性並沒有改變,他為了錢不擇手段,也許在他的童年就已經沾染了惡習,已經無法改變,無可救藥。每個人都有愛。但是有些人只是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的人,那些值得可憐值得同情的人,由此看來,阿讓是個值得尊敬的人。

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人,正是因為有這些卑鄙小人,才讓我們的社會蒙受羞辱。比如一些貪贓枉法的人,還有小到考試作弊的人…….

讀《悲慘世界》學生有感3

在假期中我讀了雨過寫的《悲慘世界》,令我很有感悟。

這本書主要講了:一位失業的短工由於偷了一塊麪包就被判進監獄,做了十九年苦役生活。出獄後,所有人都討厭他,於是,他不再相信任何人,性格也變得兇狠而孤僻。之後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決定重新做人,一心為善。其間,還與警察沙威發生數次衝突。因為一個毫無血緣,不相干的老人而再一次宣佈自己是冉阿讓,又進入監獄。為了窮人芳汀和她的女兒,他以終身苦役來做賭注,又越獄了。為了照顧珂賽特,就過上了四處逃亡的日子。最後,珂賽特獲得了幸福,而冉阿讓也在孤獨中死去。

讀完這本書,使我明白;在生活中一定要真誠待人,即使以前有過不足之處,也要努力改正,要勇於奉獻,要以幫助人為樂趣,要熱情待人。給身邊那些貧苦困難的人,給予温暖。如過你是那種心存惡意的人終究會受到報應的。而善良的,為人民服務的人終會感化世界任何一個人。而且要做一個真實的自己,而不是虛偽的。在生活中同樣也有一些樂於助人的好人。在網上我就看到了這樣一則消息:胡立唐是東陽人,曾入過獄,一直找不到工作,家人也不知去了何處.後來在鄉校食堂工作的王荷花收留了他,對他格外照顧.就像一家人一樣.又在鄉校裏教書.時間過得很快,王荷花夫婦年紀大了,膝下有沒有兒女,胡立唐就像兒子一樣照顧他們.胡立唐退休後,待在大嶺村,一直照顧王荷花,無怨無悔。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温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

讀《悲慘世界》學生有感4

在1862年,法國大作家雨果筆下流出一個故事,一個感人至深,引人深思的故事,叫《悲慘世界》。

這本書情節基本真實,描述了因偷取一塊麪包並企圖越獄判19年苦役的冉.阿讓,滿刑後持黃牌屢次碰壁,後在米里哀教主的幫助下洗心革面,並一手辦起首飾廠,又當上了市長。警長沙威開始懷疑市長有前科,並在處絕善良又可憐的芳汀上有了分歧。芳汀死後,冉自首並又一次逃跑。後來領養了芳汀受騙而生下的私生女珂賽特,在修道院當起了園丁。五年後貴族青年馬呂斯與珂賽特發生戀情,後來馬呂斯參義,被冉救助,並與珂賽特完婚。冉説明了身世,馬呂斯卻對冉拒而不見,後在馬呂斯認識錯誤時,冉.阿讓奄奄一息,走向天國。

細細讀來,《悲慘世界》在我眼裏其實並沒有特別悲慘,它的角落裏閃爍着許多美好的光芒,象冉一樣,而這種光芒是經過社會各種迂腐的觀念,各種無法翻轉的絕望錘鍊而磨鍊出的美好與聖潔。而其中,不少人也挺而走險,這就不得不譴責當時的政府,其法律沒有公正可言,善人因得罪花花公子而當眾受辱,是令人痛心的。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悲慘的貧民,陰暗的修道院……而其中,冉.阿讓卻擁有着一種慈悲的胸懷,擁有積極的心靈,使同情、善良、美好與當時的迂腐時代揉合,擦出聖潔的火花,與對抗世界那種壓迫百姓,不得翻身的世態並行,令人痛心。

而現在,我們擁有的是美好世界,是公正而向上的,可為什麼依舊有迂腐而不健康的呼聲,為何又有那麼多人做些不可告人的勾當,而不去勞動?面對《悲慘世界》,我想了很多很多,不禁流下淚來,也不知是因為滿足,還是為人格高尚的冉.阿讓所感動,或是兩者兼有。冉.阿讓那永不磨滅的高大身影,脱開文字的束縛,走到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