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5篇(精選)

校園1.12W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

李煜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5篇(精選)

花明月暗籠輕霧,

今宵好向郎邊去。

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

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註釋

古詩

1。 剗(chǎn):同“鏟”。只穿着襪子着地叫剗襪。香階:因台階留有美人的足跡,故稱。也用來泛指台階。

2。 畫堂:泛指華麗的堂屋。

3。 奴:古時青年女子的自稱,一作“好”。出來:一作“去來”。

4。 恣(zì)意:任意,放縱,盡情。

注:這首詞版本眾多——

暗:一作“黯”。籠:一作“飛”,或作“水”。

今宵:一作“今朝”。郎邊:一作“儂邊”。

手提:一作“手攜”。

一向:一作“一晌。”偎:一作“畏”。

教君:一作“教郎”或作“從君”。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情人幽會的愛情詞。據載,李煜十八歲時與大周后成婚,生活十分甜美。不幸的是,大周后生了一場大病,性命垂危。患病期間,李煜又與大周后的妹妹相戀,這首詞描寫的大概就是二人婚前約會的情景。

起句“花明月暗籠輕霧”寫夜間環境,渲染出幽迷的氛圍,為約會鋪設場景。首先,花兒是明媚的,而月光卻是暗淡的,四周還籠罩着淡淡的煙霧。這種環境,為他們的幽會提供了方便,不至於被人發覺。次句“今宵好向郎邊去”寫少女主動去找情人,可見其大膽勇敢,為了愛情不顧禮教。“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二句,是對少女情態動作的.刻畫,十分生動傳神。她生怕鞋子聲響太大,乾脆脱下鞋子用手提着,只穿着襪子,躡手躡腳地跑來。“剗襪”可見其慌張之態,十分真切自然。

終於,她在畫堂男畔看到了情人,又驚又喜,來不及言語,就立刻撲到情人的懷裏,身子還不停地抖動着。“一向偎人顫”句,寫女子的情態,可謂大膽暴露。一個“顫”字,包含了驚喜、緊張、嬌羞等各種心理,刻畫人物入木三分。末二句“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描寫少女的語言:我好不容易跑出來與你約會,你可一定要好好地愛憐我啊。女子敢於衝破禮教,偷會心上人,實在是不易,因此她十分珍惜這幸福的一刻,依偎在情人懷裏撒嬌,毫無顧慮地吐露真情。茅暎在《詞的》卷一中評曰:“竟不是作詞,恍如對話矣。”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2

月華如水籠香砌,金環碎撼門初閉。寒影墮高檐,鈎垂一面簾。

碧煙輕裊裊,紅戰燈花笑。即此是高唐,掩屏秋夢長。

古詩簡介

《菩薩蠻·月華如水籠香砌》是五代十國時期詞人孫光憲的一首詞。這首詞寫良夜的戀情。上片繪出月夜明淨清幽的景色,“金環碎撼”,使人如聞其聲。下片寫室內的情景:“紅戰燈花笑”一句,境界全出,使人如睹其形。後二句用楚王在高唐與神女相會的故事,來比擬眼前相戀的`美好意境。此詞寫男女相聚之情,含而不露,環境與心情,在作者筆下得到了和諧的配合,彷彿燈花也感到愉悦。

註釋

⑴月華——月光。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⑵金環——門環。碎撼——無節奏地搖動。

⑶“寒影”句——意思是月光下,高高的屋檐垂下暗影。

⑷“鈎垂”句——簾鈎空垂,簾幕放下。一面:一幅。

⑸紅戰——紅火閃動。

⑹高唐——夢境,即用楚懷王與巫山神女在夢中相會的典故,表示男女眷戀的美好境界。宋玉《高唐賦序》:“昔者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台,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王曰:‘何謂朝雲?’玉曰:‘昔者先王遊於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王因而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所以,後人常用“雲雨”“高唐”、“巫山”、“陽台”來表示男女歡合的意思。

賞析/鑑賞

這首詞寫良夜的戀情。上片繪出月夜明淨清幽的景色,“金環碎撼”,使人如聞其聲。下片寫室內的情景:“紅戰燈花笑”一句,境界全出,使人如睹其形。後二句用楚王在高唐與神女相會的故事,來比擬眼前相戀的美好意境。

此詞寫男女相聚之情,含而不露,環境與心情,在作者筆下得到了和諧的配合,彷彿燈花也感到愉悦,《雨村詞話》評道“‘戰’‘笑’字新”。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3

菩薩蠻·北風振野雲平屋原文

北風振野雲平屋,寒溪淅淅流冰縠。落日送歸鴻,夕嵐千萬重。

荒坡垂斗柄,直北鄉山近。何必苦言歸,石亭春滿枝。

【賞析】:

這首詞作於作者客遊宜興時,寫冬寒景象,而無愁慘之色,體現了詞人隨遇而安的情懷,表達了作者不樂仕進、安於閒適的襟懷。

開篇兩句風吼雲湧、寒溪冰谷的場面,以風、雲、溪、谷的景物,從聲、色、勢、温等方面烘染出淒冷的氣氛,然而這裏也有宜人的景緻。三、四兩句,所寫的景物和給人的'感覺與上兩句迥然不同:鴻雁伴隨着西下的夕陽緩緩飛回棲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巒映入眼簾。此景給人以舒徐寧靜的感受。詞之上片,寫出了風捲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暗示了政壇的險惡,又從鴻雁寄寓了歸心。

過片兩句寫北斗星低垂於荒陂,點明瞭方位。丹陽在宜興之北 ,因而説“鄉山近 “。家鄉既然很近,回去是比較容易的了,加上前面看到“落日送歸鴻”,接着寫出回鄉之思完全是順理成章的。可是結拍兩句卻詞意陡轉,説不必苦苦地想回鄉,宜興不久將是滿樹春光。詞人的心意是:政壇既不可涉足,則只有借山而隱;宜興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歸丹陽?詞中所謂“ 石亭春滿枝 ”句好像是寫實景,其實卻是虛擬,從”北風”、“寒溪”推演而出:一是山中未必盡是冬日苦寒 ,自有春暖花開之日;二是如心無所苦,則冬日亦視若春時。此二句語淺情深,意味深長,含蓄藴藉,耐人尋味。

張元幹跋蘇庠所作贈王道士詩墨跡雲 :“吾友養直 ,平生得禪家自在三味,片言隻字,無一點塵埃。宇宙山川,雲煙草木,千變萬態,盡在筆端,何曾氣索?”這段話,對於理解此詞是有幫助的。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4

[宋]晏幾道

江南未雪梅花白。憶梅人是江南客。猶記舊相逢。淡煙微月中。

玉容長有信。一笑歸來近。憶遠上樓時。晚雲和雁低。

作品賞析:

南朝樂府名篇《西洲曲》的開頭兩句寫道:“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那是一篇懷人之作,卻是從憶梅寫起的。小晏此詞也是懷人之作,也寫進了憶梅的`內容,而且梅與人合二為一,難分彼此,這又給此詞的讀者增添了撲朔迷離的朦朧之感。“猶記舊相逢。淡煙微月中”,這是回憶離人相聚呢,還是回憶觀賞梅花呢?恐怕很難分得清楚。人梅結合,把人梅化人,把梅人化,這種富有浪漫氣息的筆法使得這首詞具有了自己得特定。“玉容長有信,一笑歸來近”,既寫離人的容顏,也寫梅花的形貌,而且人歸有期、花開有信,當然也就會掃卻憂煩令人頓覺開朗。最後兩句,以“懷遠”點題,以雁來徵信,但突然改變了淡雅的色調,與上文不夠和諧,也就失卻了精彩。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5

原文:

菩薩蠻·風簾燕舞鶯啼柳

風簾燕舞鶯啼柳,粧台約鬢低纖手。

釵重髻盤珊,一枝紅牡丹。

門前行樂客,白馬嘶春色。

故故墜金鞭,回頭應眼穿。

註釋:

⑴盤珊(pánshān磐山)——盤旋環繞。崔豹《古今注》:“長安婦人好為盤桓髻。”髻狀如盤,又稱“盤髻”。

⑵一枝——言粧成後如牡丹一技。李白《清平調》:“一枝穠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⑶行樂客——指遊冶的男子。

⑷故故——屢屢。杜甫《月》詩:“萬里瞿塘峽,春來六上弦。時時開暗室,故故滿青天。”又:故故猶雲特特也。薛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揹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這裏或言男子故意將鞭丟落,以得多睹豔容之機。

賞析:

這首詞寫室外少年對室內少女的愛慕。

上片寫少女臨台梳粧。風動柳絲,燕舞鶯啼是自然環境,“釵重”二句寫這環境中女主人公的.美麗形象。

下片寫少年郎騎馬遊春,故意將金鞭屢墜的瀟灑風姿和傳情神態。男子對女子的愛慕之情,寫得憨厚別緻,情真意切。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6

原文

西風吹散雲頭雨,斜陽卻照天邊樹。樹色蕩湖波,波光豔綺羅。

徵鴻何處起,點點殘霞裏。月上海門山,山河莽蒼間。

翻譯

秋風吹來,雨過天晴,斜陽遠照,可以看到遠處天邊的樹林。青青的湖波盪漾着樹影,粼粼波光閃亮,比那些華貴的衣服還要豔麗。

漸漸消退的殘霞裏,有幾隻大雁飛來。月亮從海口那邊的`山上升起,整個山河都沉浸在沒有邊際的蒼茫之間。

註釋

波:一作“青”。

綺羅:華貴的絲織品或絲綢衣服。

徵鴻:大雁於秋天南來。

海門:指江水入海之口。

賞析

詞牌“菩薩蠻”下標明詞名為“越城晚眺”,按習慣思維,此詞該是劉基在紹興所作。湘湖有古蹟越王城,又叫越王台,詩詞中為順口押韻等原因,偶亦有稱越城、越台的,李白在《送友人尋越中山水》詩中的“西陵繞越台”即指此;而作為越國古城,紹興同樣有相同名稱的勝蹟。但《誠意伯文集》中收入的這首詞,確實為劉基在遊蕭山湘湖越王城時所填。

秋風吹來,雨過天晴,大地明淨,斜陽照遠,可以看到遠處天邊的樹林。青青的湖波盪漾着樹影,粼粼波光閃亮,比有花紋的綺羅還要豔麗。漸漸消退的殘霞裏,有幾點大雁飛來。月亮從海口那邊的山上升起,整個山河都沉沒在沒有邊際的蒼茫之間。這首小詞寫雨後黃昏到日出的景色變化,生動傳神。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7

原文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

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

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人人盡説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

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

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勸君今夜須沈醉,樽前莫話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洛陽城裏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

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

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

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

賞析

第一首寫他早年在洛陽時的一段美好的遇合。當時他為了生計和前程不得不離開這個女子,而她曾彈了一曲琵琶贈別,並叮囑他早一日回來。

這首詞是寫離別之情的。“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掩流蘇帳”,“紅樓”“香燈”“流蘇帳”所構成的是一幅何等温磬旖旎的背景。詩詞的欣賞,也應該做到不失人也不失言。對於詩詞的作者,如果他有深意,而你不理會,你便對不起他,如果是他的作品沒有深意,你要強加於他,則是你的錯誤。尤其是對於含蓄委婉的作品更應不失人也不失言。“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殘月”有兩種解釋,一是缺月,二是西沉的月。在《花間集》中有詞雲“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可以為證。只有西沉的月亮才會與人的臉平齊,温飛卿的詩“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也點明瞭破曉是行人上路之時。從別夜的香燈到清晨的殘月,都透露作者對離別前時間點滴流逝的敏感。“殘月出門時”,到了不得不與所愛的女子相別的時候,“美人和淚辭”,這一句在句法上有三種解釋之可能,第一種解釋是美人含着淚和我相辭,第二種解釋是我含着淚與美人相辭,第三種是我與美人都含淚而辭,這三種解釋可以並存。《菩薩蠻》的牌調是每兩句押韻。“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中的“羽”、“語”應是韻字,換上“金翡翠”就不押韻了,可知此處不應是“金翡翠”,這是很簡單的辨別方法。“金翠羽”是裝飾在琵琶彈撥部位上的飾物,是翡翠鳥的羽毛,這是極言琵琶之精美珍貴。“弦上黃鶯語”是説那琵琶弦上彈出的聲音猶如那婉轉的鶯啼。晏幾道(小山)詞雲:“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説相思。”可知琵琶是可以傳達內心中深刻婉轉之情意的。韋莊要寫的便不僅是臨別時美人彈奏了琵琶這件事本身,而是着重在寫琵琶弦上所傳達出來的相思之情。“弦上黃鶯語”是説琵琶彈奏的如鶯啼婉轉的聲音都是多情的叮嚀敍述,説的是什麼?就是下邊一句:“勸我早歸家”,何以要早歸家?那理由非常充足,就是因為“綠窗人似花”,有如花般的美人在家中等待,你難道能不早歸家嗎?!花的生命是短暫的,一個女子的美貌也難以持久,如果你還想見到如花的人,就該早點歸來,若是晚了,既便你回來以後那人依然還在,可已經沒有如花的美貌了。王國維寫過兩句詞:“閲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我歷盡了天涯離別之苦,沒想到回來以後,花已經這般的零落。總結起來,這第一首詞寫的都是離別珍重的感情,對於這首詞所傳達出的這種情感,當以後講到第五首時,我們會有更深的體會。

第二首寫他到了江南,七八年中他求仕求食,行程萬里,依然一無所獲。人人都説江南好,在韋莊眼裏,江南最好的莫過於那些胳膊雪白的賣酒女郎了。可是他心裏卻惦着家鄉,一心想回去,而北方此時正處於戰火之中。所以江南人勸他: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人人盡説江南好”,是與第三首詞的“如今卻憶江南樂”對應的, “人人盡説”,這其間所隱藏的意思是自己並未曾認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説江南好而已。下面的“遊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別人的勸説之辭,遠遊的人就應該在江南終老。“只合”,合者,該也,在江南是一個遊人客子,而卻勸在江南終老,因為韋莊是在中原一片戰亂中去江南的,當時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婦吟》中所描寫的是“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在這種情況下,江南人才這樣勁直的勸他留下來。下面則是對江南好的細寫,説江南確實是好的,“春水碧於天”是江南風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綠,比天色的碧藍更美。“畫船聽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於天的江水上,卧在畫船之中聽那瀟瀟雨聲,這種生活和中原的戰亂比較起來,是何等的閒適自在。更進一步,江南又何嘗只是風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壚,一作“罏”,又作“爐”,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雲:“買酒舍乃令文君當爐”。江南酒壚賣酒的女子光彩照人,賣酒時攘袖舉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下面的“未老莫還鄉”,這麼平易的五個字卻有多少轉折,佛經上説“才説無便是有”,説“莫還鄉”實則正由於想到了還鄉,他沒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囑口吻的“莫”字,細細地品味,表現出了一種極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説“莫還鄉”是叮嚀囑咐的話,是你想還鄉,而現在卻有不能還鄉的苦衷,“還鄉”是一層意思,“莫”是第二層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層意思,因為人沒有老,在外漂泊幾年也沒有關係,這裏再回頭看“人人盡説江南好,遊人只人合江南老”,就會明白陳廷焯為什麼讚美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鬱”了。

第三首寫的是“如今”——也就是他在西蜀的時候,這時他已經老了,唐王朝也已經滅亡了。不要説家鄉了,就連江南也成了永遠的過去。他的記憶中是“滿樓紅袖招”,可當時他並沒有被這些“紅袖”招去,所以“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也算是彌補當時的遺憾吧。

“如今卻憶江南樂”,“如今”是跟從前做對比的,是説我現在才反而回想起江南的好處,“卻”是反對之詞,“如今卻憶”四個字一筆勾銷了當年的“人人盡説江南好”,再次突出他當時並沒有認為江南好的意思,據此也可以肯定這首詞是離開江南之後寫的。當時在江南,他並不以江南為快樂,他的心心意意都在那“紅樓別夜”的中原,都在那“勸我早歸家”的美人,所以對那風景如畫的江南,壚邊似月的酒女都並沒產生絲毫的留戀。但等他離開了江南,反而卻回憶起在江南那段生活的美好了。

“當時年少春衫薄”,多數的詞所傳達的感發的力量不是靠形像,而是靠敍述的口吻,也就是用賦的筆法。“春衫薄”三字就是形像,寫少年的光景之美好和可懷念。李商隱有過兩句詩:“庾郎最年少,芳草妒春袍。”為陪襯庾郎的年少,用了春袍的質料的輕快和色澤的鮮明的形像,那使芳草都嫉妒的這樣的明快充滿活力的春袍,正是青年的形像。“騎馬倚斜橋”,更是形像,怎樣描寫男青年的英武瀟灑,西方文學作品裏少女心目中的男青年形像就是所謂的白馬王子,中國也有類似的傳統,白居易的詩:“郎騎白馬傍垂楊,妾折青梅倚短牆,牆頭馬上遙相望,一見識君即斷腸。”這位中國青年騎的也是白馬。韋莊“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也是寫的這樣的男女之間感情的遇合,一定要重視他們共同所寫的'這種遇合的傳統,這種遇合都同時有一種共同的含意,就是要以你最好的年華,最出人的才能,最好的面貌去得到這種可貴的遇合。“騎馬倚斜橋”是英武與瀟灑的結合,“騎馬”是英雄勇武的一面,“倚斜橋”是風流瀟灑的一面,“滿樓紅袖招”是説滿樓的女子都為之傾倒。韋莊的這兩句詞是説他當年何嘗沒有才華,何嘗沒有遇合,何嘗沒有人賞愛,然而他那時對滿樓的紅袖鍾情嗎?真的看重那些人嗎?他沒有,因為他第一句就寫的是“如今卻憶江南樂”,所以他所説的“滿樓紅袖招”都是反面的陪襯,是説我當年有那樣的年華、遇合、賞愛,但我沒有看重這些,而這一切現在都過去了。

至此為止,寫的都是對江南往昔的回憶。下半闋“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二句,一則可能仍是寫回憶中的情事,再則也可能是寫今日之情事,有兩種可能,也可以兼指。“翠屏”是鑲有翡翠的屏風,“金屈曲”是屏風上的金屬環紐,用“翠”“金”二字,意在寫明環境之美。“花叢”在古人詩詞中,不單是指自然界的花叢,廣義的還指如花的女子,他説我當年面對“滿樓紅袖招”都沒有鍾情,而現在要能再有像當時那樣的遇合,“此度見花枝”,我便將要“白頭誓不歸”了,“誓”表示其態度之斷然堅決。“白頭誓不歸”這句與前首的“未老莫還鄉”是鮮明的對比,當年是説沒有年老還可以暫時不回故鄉,真正意思是説年老時一定要回鄉。

第四首寫他與西蜀主人對飲,為了不讓自己沉浸在回憶的痛苦中,還是一醉方休的好。

這首詞頭兩句説“勸君今夜須沉醉,尊前莫話明朝事”,下半首又説“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四句之中竟有兩個“須”字,兩個“莫”字,口吻的重疊成為這首詞的特色所在,也是佳處所在,下面寫“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又表現得冷漠空泛。 “勸君今夜須沉醉,尊前莫話明朝事”,是深情的主人的勸客之語,一個“今夜”,一個“明朝”具有沉痛的含義,是説你今夜定要一醉方休,酒杯之前不要説起明天的事情。人是要有明天才有希望的,明天是未來希望的寄託,可是他現在用了一個“莫”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的事你千萬別提起。為什麼莫話明朝事呢?那必然是明天的事情有不可期望,不可以訴説的悲哀和痛苦,所以他這裏反映了非常沉痛的悲哀。這是主人勸客之詞,如果聯想到他的“紅樓別夜”的美人勸他早歸家,則當時他的希望原當在未來,在明天,明天回去可以見到他“綠窗人似花”的美人,而現在主人勸他“尊前莫話明朝事”,是明天絕無回去的希望了。“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縱然是對紅樓別夜的美人還是這般的鍾情和懷念,但是沒有再見的希望,我就珍重現在熱情的主人的心意吧,因為主人敬給我的酒杯是深的,主人對我的情誼也是深的。李白有首詩是這樣寫的:“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蘭陵的美酒散發着鬱金花的香氣,白玉碗中的酒漿閃泛着琥珀般的光澤,只要主人能使我沉醉,我就忘記了什麼地方是他鄉。一般人只知道欣賞李白詩瀟灑飛揚的一面,其實李白詩也有非常沉痛的一面,李白寫飲酒的詩最多,而且多與“悲愁”聯繫在一起,像“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都屬此類。在韋莊這二句寫的主人勸酒之情中,也隱含了深重的悲哀。下半闋的“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我以為此處乃是客人自勸之詞,我憂愁的是像今晚這般歡飲的春夜非常短暫,我不再推辭説你又將我的酒尊斟得太滿。“遇酒且呵呵”,“呵呵”是笑聲,如果你認為是真的歡笑就錯了。因為“呵呵”兩個字只是空洞的笑的聲音,沒有真正歡笑的感情,韋莊所寫的正是強做歡笑的酸辛。如果你再不珍惜今天“春漏短”的光陰,今天的歡笑,今天這“酒深情亦深”的感情,明天也都不會再存在了。唐朝滅亡,當時的韋莊已經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了,所以他説“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第五首是對全組詞的總結:現實是“洛陽才子他鄉老”,而這位在他鄉老去的才子並沒有忘記他早年的戀人。當他看見桃花春水上成雙成對的鴛鴦,便想起那個遠方的心上人,可是對方知道這一切嗎?

這第五首詞是全組五首詞的總結,是對紅樓別夜的回憶。這第五首詞可分為兩層意思來看:一是果然懷念的是紅樓別夜真正的女子;二是有喻託的含義。按第一層意思來講,可能是他在洛陽時確有一段遇合,因此而懷念洛陽的春光,更何況韋莊又真的見過洛陽的春光,《秦婦吟》的開頭就曾説“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陽城外花如雪。”是洛陽之春光果然美好,使人追懷憶念。可是當年的“洛陽才子”卻是“他鄉老”了,再也沒有回到洛陽去,而且以後也絕無回去的希望了。王建在蜀稱帝以後,與篡唐的朱温成為對立的國家,韋莊因此便只能終老他鄉,但他卻執著地懷念着故鄉,“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洛陽城外的魏王堤上遍種楊柳,白居易曾這樣加以描寫説:“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春天還沒來而卻已經使人有了春天的情思的,正是魏王堤上柔弱無力地垂拂的楊柳。韋莊這首詞開端四句,一方面是寫洛陽,一方面是寫他鄉,“洛陽城裏春光好”,“柳暗魏王堤”是洛陽;“洛陽才子他鄉老”,“此時心轉迷”是他鄉,“洛陽城裏春光好”是昔日,“此時心轉迷”是今日,四句是兩兩對比的呼應,都是今日此時對洛陽的回憶。我記得當年的洛陽“柳暗魏王堤”,“暗”者是茂密的樣子,想起魏王堤上的柳樹,那千條萬縷的柳絲在我心中喚起了相思懷念的悽迷之情,所以説“此時心轉迷”。下半闋的“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又用了一個“春”字,代表着又一個春天的到來,但這句的春卻已經不再是洛陽之春,而是今日此時在成都的春天了,杜甫當年寫成都的景色,曾説“春流泯泯清”,韋莊所用的“淥”字也是清澈的意思,他説清澈的春水兩旁開滿桃花,杜甫在《江畔獨步尋花》一詩中也會描述過成都春天這種美麗的景色,他説是“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水上鴛鴦浴”也是當年成都的景緻之一,杜甫在成都也曾寫過“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當然,韋莊用“鴛鴦”二字除寫實外,也有象喻之意,鴛鴛是成雙成對的,代表着相思的感情,韋莊看到水上的鴛鴦,就引起了他對故鄉故人的懷念之情。“凝恨對斜暉”,是説我內心之中凝聚着不可排解的愁恨,“凝”是深發不散,不是短暫的愁恨,不是一時片刻的愁恨,而是深心凝聚着的愁恨。面對着落日的斜暉,“斜暉”也有兩層含意,一是果然是在黃昏的時候,黃昏最易觸動人們的相思懷念。二是象喻的意思,斜暉代表着一個王朝的敗亡消逝。辛稼軒的“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便有這層託喻之意。古人常説的落日、斜陽,都是慨歎一個朝代的衰亡。而末句“憶君君不知”,

則一下子打回到開頭的“紅樓別夜”的美人,他説你難道以為我説了“白頭誓不歸”,就真的不想念你了嗎?其實我何嘗不對你時時牽掛懷念,只是“憶君君不知”罷了。對他人的思念是需要以行動來加以證明的,不能只憑口説,而韋莊是不能用行動來向紅樓別夜的美人證明他的懷念了,所以他這五個字寫得極為沉痛,而聯繫到前面的“勸我早歸家”一句美人的惜別之言,則更見其可悲了。韋莊這五首詞是同時可以有兩層含義的,第一層可以説他所寫的只是跟一個現實的女子離別的相思懷念,因為他畢竟漂泊江南,終老蜀中而不能重返中原與所愛之人重聚了。同時更可注意的是他可能還結合有兩層託喻之意,是暗寫對於唐朝故國的一份忠愛的感情,因為唐朝最後的滅亡是在洛陽,因為據《舊唐書·昭宗紀》所載,天佑元年正月朱温曾脅遷唐都於洛陽,八月遂弒昭宗而立昭宣帝,未幾朱温遂篡唐自立,所以唐朝最後的滅亡是在洛陽發生的,韋莊這首詞最後點明洛陽,以歷史背景和作者身世而言,其有託喻之意,自然是十分可能的。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8

原文:

菩薩蠻·大柏地

近現代:毛澤東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譯文: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天上掛着七色的彩虹,而又是誰手持着彩虹在空中翩翩起舞?黃昏雨之後又見夕陽,蒼翠的羣山仿如層層軍陣。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當年這裏曾經進行了一次激烈的苦戰,子彈穿透了前面村子的牆壁。那前村牆壁上留下的累累彈痕,把這裏裝扮得更加美麗。

註釋: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菩薩蠻: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也用作曲牌。大柏地:鄉名,位於江西省瑞金市北部,距市區30公里,素有“瑞金北大門”之稱,319國道橫貫南北,與寧都縣、石城縣相鄰,是毛澤東等革命家曾經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赤橙黃綠青藍紫:彩虹的七色。彩練:彩色絹帶,喻虹。當空:在正前方的天空中央。關山:泛指附近羣山。陣陣:每一列戰鬥隊形。是説大雁列隊而飛;本詞則謂羣山如層層軍陣。蒼:青黑色。

當年鏖(áo)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鏖戰:苦戰。急:激烈。彈洞:槍眼。洞,若視為動詞、作“洞穿”解,亦通。前村:前面的村莊,指戰場附近的一個小村棗杏坑。裝點:裝飾點綴。今朝:如今。看:此處讀平聲。

賞析:

此詞描繪大柏地雨後美麗誘人的景色,撫今追昔,揭示革命戰爭的重大意義,熱情謳歌人民革命戰爭,流露出一種勝利後的寬慰和樂觀情緒。

上闋寫景。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起二句寫天上的彩虹,措辭、構思都極為精彩,破空而來,突兀奇妙。上句寫彩虹的七色,一氣連下七個顏色字,自有詩詞以來,從未見人這樣寫過,的確是創新出“色”的神化之筆!下句愈出愈奇。將彩虹比作“彩練”,一般詩人詞人或也構想得出來,尚不足誇,妙的是作者烹煉了一個獨具匠心的“舞”字,遂使本為靜態的彩虹活了起來,何等的靈動!這樣的語言,正是詩詞的語言,非其他任何一種藝術樣式所能達到。試想,七彩繽紛,長虹如拱,這一幅景象,油畫、版畫、水彩畫,哪一個畫種不能摹繪?更不用説攝影、電影、電視之可以真實地將它記錄下來了。唯虹霓化“彩練”而“當空舞”,這樣的意境,只能存在於詩人或詞人的形象思維之中。詩詞是用文字符號砌成的藝術建築,而文字符號無論如何也比不上視覺形象來得直觀動人,因此,欲追求詩詞寫景之逼真如畫,在某種意義上來説,是自取其敗。聰明的作家,往往注意揚詩詞之長而避其短,於“畫”之所不能表現處,別出趣味。依照這一法則創作出來的詩詞,方有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庶使其他任何一種藝術品類都無法替代。毛澤東這兩句詞的妙處,正須向這方面去體認。又者,“誰持”云云,是詰問的語氣,卻並不要人回答。由於下文都是陳述句,這裏用問句開篇,就顯得非常吃重——有此一問,通篇句法便有起伏、變化,不至流於呆板、凝滯。假若這句採用諸如“天仙彩練當空舞”之類的敍述語氣,豈不遜色多多,何能像現在這樣峭拔?

“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作者已署明詞的寫作日期是“一九三三年夏”,注重交代季節的特殊性——“夏”,這裏更補出詞篇切入的具體時間和氣候狀況。由於這是夏天的某個傍晚,一場雷暴雨後,夕陽迴光返照,於是才會有彩虹滿天的綺麗景觀。又由於大雨洗盡了空氣中懸浮的塵埃,斜暉的射線投注無礙,於是遠處的羣山才顯得格外的蒼翠。可見那“雨後復斜陽”五字,雖只平平説來,並沒有什麼驚人之處,但卻束上管下,使前面的“赤橙”二句、後面的“關山”一句,都顯出了合理和有序,委實是少它不得的。晚唐著名詞人、“花間派”的鼻祖温庭筠,有《菩薩蠻》詞曰:

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雨後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時節慾黃昏,無聊獨倚門。

毛澤東“雨後復斜陽”句,即用温詞中成句,僅改動了一個字。然而,温詞是寫閨情,風格綺怨而纖柔;毛詞則是寫戰地,雖借用温詞之句,但一經與下文“關山陣陣蒼”云云搭配,便見得境界闊大、氣象蒼茫,風格與温詞迥然不同。毛澤東博覽羣書,熟讀了大量的古詩詞,故時將前人成句信手拈來,或稍加繩削,用入自己的創作。值得稱道的是,其所取用,大都與己作渾然化為一體,不見痕跡,決非食古不化者可比。這裏又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下闋寫撫今追昔的感慨。“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兩句追憶1929年2月在這裏發生的激戰,那次戰鬥形勢是多麼緊張,打得是多麼激烈,僅用兩天時間就消滅了尾隨的敵人。村前牆壁上無數的彈洞,就是當年戰鬥留下的痕跡。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是説今天看來,那些彈洞,裝飾和點綴着陣陣蒼翠的關山,卻別有一番風采,使得關山更加美麗了。這既是作者對槍桿子打下的江山的讚美,也是對美的發現,在作的眼裏,一切都是物隨心意,作者的樂觀喜悦之情溢於言表。

《菩薩蠻·大柏地》整首詞亦畫亦詩,情景交融。詞描繪的畫面是:絢麗的彩虹、雨後的斜陽、蒼翠欲滴的關山、前村牆壁上的彈洞等,高下、大小、遠近、偏正、方位等構圖適宜,層次感極強。色彩是:彩虹的赤橙黃綠青藍紫,斜陽的紅,村莊牆壁的白,但以天宇的.湛藍和羣山的蒼翠為主色。“舞”字使人覺得彩虹在藍天的映襯下有一種飄動感“陣陣蒼”讓人感到羣山的蒼翠之色有着深淺明暗的變化。真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總之,整個畫面豐富和諧,生機盎然。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是重遊自己戰鬥過的地方,回憶往日輝煌勝利時的愉悦之情,和對人民革命戰爭以及經過戰爭洗禮的革命根據地的讚美之情。這些喜悦讚美的情思又是在不露痕跡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描寫中流露出來的。作者把主觀的情志美與客觀的自然美、社會美高度統一,熔鍊成藝術美,情景交融,富有韻味。

動態地描寫景物與巧妙地運用聯想也是《菩薩蠻·大柏地》的突出特點。上闋從彩虹聯想到彩色綢帶“當空舞”,從關山聯想到雨後斜陽時“陣陣蒼”;下闋從彈洞聯想到“裝點此關山”,以至“今朝更好看”,這些動態描寫充分體現了在“鬱悶”心境下的作者樂觀的情懷,堅信革命一定會取得成功的信念。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9

菩薩蠻·何須急管吹雲暝 宋朝

高觀國

何須急管吹雲暝,高寒灩灩開金餅。今夕不登樓,一年空過秋。

桂花香霧冷,梧葉西風影。客醉倚河橋,清光愁玉簫。

《菩薩蠻·何須急管吹雲暝》註釋

灩灩:光動搖貌。

金餅: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落月如今盤。“杜以金盤喻落月,此以金餅喻初升之月。蘇舜欽《中秋松江新橋和柳令之作》:”雲頭豔豔開金餅,水面沈沈卧彩虹。“賀鑄《遊仙詠》詞:”好月為人重破暝,雲頭豔豔開金餅“,即用蘇句,與本篇更近。看下文”今夕“云云,本篇當亦是中秋作,”金餅“或有月餅的聯想。葉夢得《石林詩話》捲上載北宋時王君玉(琪)詩:”只在浮雲最深處憑弦,試管一吹開。“此詞説不須急管吹開,意亦相近。

桂花:兼指月中之桂,半虛半實。杜甫《月夜》:“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杜句“香霧”,意亦連月中桂,卻不曾説破。

用杜牧詩“二十四橋明月夜”句(見前姜夔《揚州慢》注⒄218頁),表示懷人之意。又“客醉倚河橋”,句法亦與韋莊《菩薩蠻》“騎馬倚斜陽”相似。用急管起,玉簫結,皆借音樂為虛擬之詞。

《菩薩蠻·何須急管吹雲暝》鑑賞

中秋佳節是我國古代文人經常採用的題材。這首詞充分表達了作者層中秋賞月的無比讚美之情。

上片的四句寫待月的心情,依換韻分兩層。“何須急出吹雲暝,高寒灩灩開金餅”寫人們等待月亮緩慢爬高時的情景。起句作者通過描寫“急出吹雲暝”的幼稚舉動,表現出人們盼月的急切心情。妙在作者並非僅僅依賴“急出”這具體的東西來表達抽象複雜的心情,卻在“急出吹雲暝”之前冠上“何須”兩字。

這樣一來就使句意更深一層。不單表現了人們的急切心情;又表現出月出人間的積極主動。下句“高寒灩灩開金餅”具體細緻的描寫了月如何穿出雲叢出現在高空。此句化用蘇舜欽《中秋新橋層月》詩:“雲頭灩灩開金餅。”“灩灩”,光搖動貌,寫月的迷人姿態。

“金餅”既以金色形容了月光之明亮耀各,又以餅的圓形點明是中秋滿月。從而很自然的引出“今夕不登樓,一年空過秋”,這是自勸與勸人勿辜負良辰美景的警語。這句既高度讚美了中秋夜月,又為下片賞月鋪墊。

下片寫賞月,作者扣緊中秋月的特色,一句一個動人的月夜場景,從各個角度來刻畫這令人難以忘懷的中秋月夜。換頭“桂花香霧冷”是半虛半實的雙關語。實者,桂花被月光籠罩着,加上秋夜濕露,看上去朦朦朧朧,若隱若現,桂花透過這“霧氣”散發着陣陣幽香。虛者,寫月中桂。聯繫上片的“高寒”很自然的會想到廣寒宮的桂樹、嫦娥、吳剛、桂子飄香等美麗的傳説故事,彷彿感到月中之“桂花香霧冷”,令人產生無盡的遐想。下句“梧葉西風影”,則實寫月光下明亮的夜景。這句與上句同樣沒有出現“月光”字樣,但卻通過秋風中梧桐樹枝葉的清影反襯月光的明亮。沒有月,那有影,不言月光而言樹影便將月光的亮度具體可感的寫出來了。“西風”二字不只是再點秋季,更重要的是使這個景色變活了,因為有“西風”,能使“梧葉”發出響聲,能使“影”動,還能使人彷彿感覺到賞意。這一韻中的“桂花”、“冷”、“梧葉”、“西風”都是節候性強的詞語,這就構成了秋月的特徵性意境。最後“客醉倚河橋,清光愁玉簫”又換一個鏡頭,進一層寫人在中秋之月的心境。上片“今夕不登樓,一年空過秋”只不過從月明當賞而言,這裏卻是既賞情景。“客醉”二字最引人深思。

若只言“醉”,有可能是中秋親朋好友團圓歡聚,一醉方休,但加上一個“客”字就要突破這個可能性了。中秋為“客”,一醉之後,層着團圓的.月,就更會因離別而傷心了。“倚河橋”,層着天上、水中的明月,更會浮想聯翩,很自然的想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的意境。“玉簫”與首句的“急出”遙相呼應,然而兩者的情調迥然不同。一個是待月之初,一時忘卻客中之感的急切希冀的歡快之音,一個是既見秋月反勾起客愁的冷漠悽賞的愁苦之聲。常見的月圓人不圓的主題,作者卻並不急於一語道破,先從情理中應有的歡快説起,繼用“冷”、“影”稍稍透露氣氛,一直憋到最後才吐出一個“愁”字來,不僅在寫法上有如剝繭抽絲之妙,而且在效果上收到扣人心絃之妙。這樣寫出的愁,讀者之心能夠格外惦量出它的沉重。這是一種別緻的藝術手法。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0

菩薩蠻·數間茅屋閒臨水

數間茅屋閒臨水,窄衫短帽垂楊裏。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橋。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

古詩簡介

《菩薩蠻·數間茅屋閒臨水》是北宋詩人王安石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闋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環境與身份,及對花事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下闋作者自問自答,顯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塵拔俗的耿直人格。這首旨在一“閒”字,表現了作者遠離仕宦喧囂的閒情逸趣。作者用前人的詩句創造出自己心中的意境,為自己表情達意服務,並通過自己的精心組合安排,使之渾然無跡,如同己作。

翻譯/譯文

幾間茅草屋悠閒地面臨着水面,我穿着窄小的衣衫戴着短小的帽子徜徉在那垂楊的樹叢裏邊。要説花朵還是去年開得最鮮紅,那可是一夜之間春風把它吹開了,它怎能不紅豔豔。

可是今夜的新月在那樹梢上仰卧着,我中午喝酒一喝也就醉倒了,直到醒來便是這夜晚。什麼東西最關係到人的感情,想去想來還是那深藏在那樹叢裏面的黃鸝鳥叫喚的兩三聲。

註釋

1.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花間意”“梅花句”“花溪碧”“晚雲烘日”等。雙調小令,以五七言組成,四十四字。

2.閒:悠閒,閒適。

3.窄袖短帽:指便裝衣帽。

4.梢梢:樹梢。

5.新月:農曆月初形狀如鈎的月亮。

6.偃(yǎn):息卧。

7.關情:使人動情;關,牽動,動心。

創作背景

宋黃庭堅《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小序記曰:“王荊公新築草堂於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壘石作橋,為集句雲。”按黃庭堅與王安石同時而年輩稍晚,所記當有據,可信。由此可知該詞作於詞人晚年罷相後隱居江寧(今南京)鐘山半山園時。

賞析/鑑賞

該詞是一首集句詞,即全用前人詩句雜綴成詞。作者用前人的詩句創造出自己心中的意境,為自己表情達意服務,並通過自己的精心組合安排,使之渾然無跡,如同己作。

上闋“數間茅屋閒臨水,窄衫短帽垂楊裏”開首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環境與身份。往昔重樓飛檐、雕欄畫棟的官宦居處換成了築籬為牆,結草作舍的水邊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閒人裝束取代了過去的冠帶蟒服。作者從九重宸闕的丹墀前來到了水邊橋畔的`垂楊裏。對於這種遭際的變化,王安石採取一種安然自適的態度。一個“閒”字渲染出淡泊寧靜的生活環境。也點出了作者擺脱宦海遠離風塵的村野情趣。兩句閒雅從容,雖然是從前人詩句中摘錄而成,但指事類情,貼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接着兩句是寫景:“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一夕春風來,吹開萬紫千紅,風光正似去年。但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參照唐人的原句“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不難覺得作者也包含着與前人相同的感慨。但是,作為一個曾經勵志改革的政治家,他對花事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僅僅是時光流逝、老之將至的歎息,更包含着他壯志末酬的憂愁。

下闋“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作者醉灑晝寢,再不必隨班上朝參預政事,生活是如此閒逸,但是,酒醒夢迴,陪伴他的並不是清風明月,而是風吹雲走、月翳半規的昏沉夜色。如果將“新月偃”這一富於象徵的景象聯繫當時新法廢除,新派落職,宋哲宗年幼不能理事,太皇人後高氏聽政起用舊黨的政治局而,認為作者用比興的手法寓示對國家政局的關懷,恐怕也不是郢書燕説。但是,自己下野的身份,茅舍卜居的環境畢竟是遠離了政治中心,他此時的所志所適,也惟有閒逸而已,因此最後二句自然地歸結到閒情上:“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作者自問自答,寫得含蓄而餘韻悠長。王安石寄情黃鸝,不僅要表現在鳥語花香中的閒情逸趣,更是顯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塵拔俗的耿直人格。

但是,這首詞最值得稱道的是集詩句為詞這一藝術形式。這是王安石的發明。唐人豐富的詩歌遺產,成了王安石現成的詞句,除了第三句取自唐人殷益的《看牡丹》外,其餘亦多出自唐詩,第一句用的是劉禹錫《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數間茅屋閒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第五句的出處是韓愈的《南溪始泛》:“點點暮雨飄,梢梢新月偃。”第六句來自方械的詩(失題):“午醉醒來晚,無人夢自驚。”如此信手拈來,隨意驅策,使之協律人樂,變詩為詞,確實體現了作者學富才高的創作功力。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1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唐代·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遠處舒展的樹林之上暮煙籠罩一片迷濛,翠綠蒼碧的山色深到極致。夜色瀰漫進高高的閨樓,有人正在樓上獨自憂愁。

玉石的台階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鳥兒,在歸心催促下急急飛翔。哪裏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長亭連着短亭。

註釋

菩薩蠻,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薩篁》、《重疊金》、《花間意》、《梅花句》等。《杜陽雜編》説:“大中初,女蠻國入貢,危髻金冠,瓔珞被體,號為菩薩蠻,當時倡優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 詞。”後來,《菩薩蠻》便成了詞人用以填詞的詞牌。但據《教坊記》 載開元年間已有此曲名。到底孰是,今不可考。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詩經·小雅·車舝》:“依彼平林,有集維鷮。”毛傳:“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漠漠:迷濛貌。煙如織:暮煙濃密。

傷心:極甚之辭。愁苦、歡快均可言傷心。此處極言暮山之青。

暝色:夜色。

玉階:玉砌的台階。這裏泛指華美潔淨的台階。

佇(zhù)立:長時間地站着等候。

歸:一作“回”。

長亭更短亭:古代設在路邊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賦》雲:“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説明當時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亭,《釋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更”一作“連”。

賞析

這首詞上下兩片採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於客物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物心理的描繪。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卻帶有濃厚的主物色彩,主物心理的描繪又糅合在客物景物之中。因而從整體上來説,的與景、主物與客物,又融闊一片。

“平林漠漠煙如織”,是寫遊子眼中之景物。“平林”,不是“平地的樹林”;而是山丘上的樹林。林木依山而生,高低錯落,本不會“平”,而着一“平”字,不僅準確地寫出了遊子自高樓下視所見之遠景,而且表現了闊大而高遠的意境。“如織”二字,一言煙霧密度之大,一是襯托遊人離愁之濃。如果説這一句僅僅是的景交融的話,那麼下一句詞人便把自己的主物色彩盡的地塗抹於景物之上,似乎已把大自然人格化了。這裏的“傷心中”,語義雙關,一是極言寒山之中,一是説寒山似乎因傷心而中透。山猶如此,人何以堪。秋天,本是文人墨客傷感的季節,又加上寒山日暮,煙鎖霧封,所以遊子的思歸之的已達極致。因此,接下二句“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中的“愁”字的逼出,自是水到渠闊。“暝色”,即暮色。暝色本不會動,而曰“入高樓”,不僅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夜色漸近的過程,而且似乎暗示隨着夜幕的降臨愁意也闖入了遊子的心頭。以上是上片,主要是寫景,但景中有的。先寫自然之景,後寫人工建築,最後寫樓中之人,由遠及近,極有次第。

這首詞通過描寫平林、寒山的深秋景色,和想象家人盼歸的形象,抒發了遊子思婦的兩地相思之的。此詞層次清晰,跌宕有序。移的於景,的景相生。既有鮮明的形象描寫,又有細緻的心理刻另。句子簡約而不晦澀,文字質樸而不平板,可為唐代文人詞中上乘之作。

下片立足於主物的感受上。在暮靄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階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空”也是上片所勾另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結果。主物的緒並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鳥歸飛急”。這一句插得很巧妙。作者用急飛的宿鳥與久立之人形闊強烈的對照。一方面,南宿鳥急歸反襯出人的落拓無依;另一方面,宿鳥急歸無疑地使抒的主人公的內心騷動更加劇烈。於是,整個的緒波動起來。如果説上片的“愁”字還只是處於一種泛泛的心理感受狀態,那麼,現在那種朦朧泛泛的意識逐漸明朗化了。它是由宿鳥急歸導發的。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處是歸程?”主人公此刻也急於尋求自己的歸宿,來掙脱無限的愁緒。可是歸程在何處呢?只不過是“長亭連短亭”,並沒有一個實在的答案。有的'仍然是連綿不斷的落拓、惆悵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長亭短亭之間。征途上無數長亭短亭,不但説明歸程遙遠,同時也説明歸期無望,以與過片“空佇立”之“空”字相應。如此日日空候,思婦的離愁也就永無窮盡了。結句不怨行人忘返,卻愁道路幾千,歸程迢遞,不露哀怨,語甚醖藉。韓元吉《念奴嬌》詞雲,“尊前誰唱新詞,平林真有恨,寒煙如織。”短短的一首詞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煙靄、寒山、暝色、高樓、宿鳥、長亭、短亭,藉此移的、寓的、傳的,手法極為嫻熟,展現了豐富而複雜的內心世界活動,反映了詞人在客物現實中找不到人生歸宿的無限落拓惆悵的愁緒。

歷來解説此詞,雖然有不少論者認為它是眺遠懷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卻説它是羈旅行役者的思歸之辭。後一種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瑩《湘山野錄》所云“此詞不知何人寫在鼎州滄水驛樓”一語的影響。以為既然題於驛樓,自然是旅人在抒思歸之的。其實,古代的驛站郵亭等公共場所以及廟宇名勝的牆壁上,有些詩詞不一定是即景題詠,也不一定是寫者自己的作品。

細玩這首詞,也不是第一稱謂,而是第三稱謂。有如電影,從“平林”、“寒山”的遠鏡頭,拉到“高樓”的近景,復以“暝色”做特寫鏡頭造闊氣氛,最終突出“有人樓上愁”的半身鏡頭。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場景變換。下片的歇拍兩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擬出另中人的心境。而且詞中的“高樓”、“玉階”,也不是驛舍應有之景。驛舍郵亭,是不大會有高樓的,它的階除也決不會“雕欄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另棟雕樑”形容一樣。同時,長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蒼茫中視野所能及。何況“長亭更短亭”,不知凡幾,當然只能意想於心頭,不能呈現於樓頭人的眼底。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現在我才回想起江南的好處來,當時年少風流,春衫飄舉,風度翩翩。我騎着大馬,斜靠小橋,滿樓的女子都被我的英姿所傾倒。

閨房屏障曲折迂迴,掩映深幽,那就是我醉宿花叢之所在。現在要是能再有像當年那樣的遇合,我就是到白頭也一定不會想回來。

註釋

⑴菩薩蠻:詞牌名。

⑵紅袖:指代少女。梁簡文帝《採蓮賦》:“素腕舉,紅袖長。”這裏指青樓中妓女之類。

⑶翠屏:鑲有翡翠的屏風。金屈曲:屏風的摺疊處反射着金光。一説金屈曲是屏風上的金屬環紐。

⑷花叢:指代遊冶處的豔麗境界。

⑸花枝:比喻所鍾愛的女子。

賞析:

作者:佚名

此詞是對往事的回顧以及感慨。“如今卻憶江南樂”的“如今”是跟從前做對比的,意思是説:我現在才反而回想起江南的好處。“卻”是反對之詞,“如今卻憶”四個字一筆勾銷了當年的“人人盡説江南好”,再次突出他當時並沒有認為江南好的意思。當時在江南,他並不以江南為快樂,他的心心意意都在那“紅樓別夜”的中原,都在那“勸我早歸家”的美人,所以對那風景如畫的江南,壚邊似月的酒女都並沒產生絲毫的留戀。但等他離開了江南,反而卻回憶起在江南那段生活的美好了。唐代詩人賈島(據《全唐詩》四七二卷一作劉皂詩)有詩云:“客合併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他説:“我在幷州做客已經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長安附近的咸陽,如今我渡過桑乾河來到更遠的地方,回首幷州,倒彷彿幷州也是我的故鄉了。”韋莊所寫的也是這種心理。他在江南思念着中原,離開江南到更遠的蜀中,他又覺得在江南的生活也畢竟是快樂的,是值得懷念的了。韋莊多數的`詞所傳達的感發的力量不是靠形象,而是靠敍述的口吻,也就是用賦的筆法。可是他並不是不用形象,“當時年少春衫薄”中的“春衫薄”三字就是形象,寫少年的光景之美好和可懷念。李商隱有過兩句詩:“庾郎最年少,芳草妒春袍。”為陪襯庾郎的年少,用了春袍的質料的輕快和色澤的鮮明的形象,那使芳草都嫉妒的這樣的明快充滿活力的春袍,正是青年的形象。“騎馬倚斜橋”,更是形象,怎樣描寫男青年的英武瀟灑,西方文學作品裏少女心目中的男青年形象就是所謂的白馬王子,中國也有類似的傳統,白居易的詩:“郎騎白馬傍垂楊,妾折青梅倚短牆,牆頭馬上遙相望,一見識君即斷腸。”這位中國青年騎的也是白馬。韋莊“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也是寫的這樣的男女之間感情的遇合,一定要重視他們共同所寫的這種遇合的傳統,這種遇合都同時有一種共同的含意,就是要以最好的年華,最出人的才能,最好的面貌去得到這種可貴的遇合。“騎馬倚斜橋”是英武與瀟灑的結合,“騎馬”是英雄勇武的一面,“倚斜橋”是風流瀟灑的一面,“滿樓紅袖招”是説滿樓的女子都為之傾倒。韋莊的這兩句詞是説他當年何嘗沒有才華,何嘗沒有遇合,何嘗沒有人賞愛,然而他那時沒有對滿樓的紅袖鍾情。因為他第一句就寫的是“如今卻憶江南樂”,所以他所説的“滿樓紅袖招”都是反面的陪襯,意思是説:我當年有那樣的年華、遇合、賞愛,但我沒有看重這些,而這一切現在都過去了。至此為止,寫的都是對江南往昔的回憶。

下半闋“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二句,一則可能仍是寫回憶中的情事,再則也可能是寫今日之情事,有兩種可能,也可以兼指。用“翠”“金”二字,意在寫明環境之美。“花叢”在古人詩詞中,不單是指自然界的花叢,廣義的還指如花的女子,他説:我當年面對“滿樓紅袖招”都沒有鍾情,而現在要能再有像當時那樣的遇合,“此度見花枝”,我便將要“白頭誓不歸”了。“誓”表示其態度之斷然堅決。“白頭誓不歸”這句與《菩薩蠻·人人盡説江南好》的“未老莫還鄉”是鮮明的對比,當年是説沒有年老還可以暫時不回故鄉,真正意思是説年老時一定要回鄉。而如今白髮蒼蒼卻不但不會還鄉,反而説誓不回鄉了。韋莊是京兆杜陵人,而且也在洛陽住過,所以不管是長安也好,洛陽也好,都是他的故園和舊居所在,他現在由“未老莫還鄉”轉變成“白頭誓不歸”,是因為他無家可回,無國可歸了,唐朝已經完全滅亡了。韋莊留在蜀中,王建曾一度馳檄四方,欲聯合討伐朱温,從而形成兩個對立的陣營。對於唐朝滅亡這樣一件震動天下的大事,韋莊不可能沒有受到震動。當年在江南時説“未老莫還鄉”,是因為長安還有希望收復,回鄉的希望依然存在,但在他留寓蜀中時,唐朝已經徹底滅亡了,回鄉的希望蕩然無存,所以他才決然的説“白頭誓不歸”,口氣極為決斷,含義則極為沉痛。着一“誓”字,無比堅決,以斬盡殺絕之語,寫無窮無盡之悲。這正是韋莊詞的特色。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3

菩薩蠻·梨花滿院飄香雪

梨花滿院飄香雪,高樓夜靜風箏咽。斜月照簾帷,憶君和夢稀。

小窗燈影背,燕語驚愁態。屏掩斷香飛,行雲山外歸。

翻譯

滿院的梨花如飄香的白雪,高樓的靜夜裏,檐下的箏片在風中嗚咽。彎月斜照簾帷,我思念的郎君,近來夢中也難相會。

小窗上映出幽暗的燈影,樑間的燕叫聲,驚斷了我的愁夢。屏風旁斷斷續續的香煙裊裊飛動,彷彿我剛剛夢到的行雲,正從巫山飄回家中。

註釋

香雪:喻梨花。

風箏:懸掛於檐間的金屬片,也稱“鐵馬”、“風鐵”、“風琴”,俗呼“風馬兒”。

和夢稀:連夢也稀少了。和,一作“知”。

斷香:陣陣的香氣。

行雲:喻遠行的情人。

賞析

周密《齊東野語》稱毛熙震詞“中多新警,而不為儇薄”。詞家論詞,具有見地。其新警處,不在字而,而在巧思。這首詞,寫閨中人靜夜獨居、憶念離人的情狀,運筆纖回,含思縹緲。於篇終見意,曲盡掩抑難言的境況。詢為五代詞中高格。《菩薩蠻》詞,前有温飛卿十四篇精湛之作,而毛氏此詞,易穠華為淡稚,變密豔為幽麗,別出新意,不得讓飛卿專美於前。

“梨花”二句,寫高樓靜夜的青景,渲染懷人的'氣氛。樓下的院子裏梨花飄謝,樓上只聽到風吹檐鐵的陣陣聲響。二句寫景,實已托出素居寂寞的樓中人的形象,“梨花”句,寫春光已逝,時不待人。“高樓”句,寫夜靜聞聲,極無聊之狀。可與李商隱《燕台詩》“雲屏不動掩孤顰,西樓一夜風箏急”參看。“斜月照簾帷,憶君和夢稀。”上句寫月光照在薄薄的帷幕上,亦古詩中常見的境界、不外從“明月照高樓”,“薄帷鑑明月”等語化出,以表現閨人的愁思。兩句好就好在“和夢稀”的“稀”字,一字可抵宋徽宗《宴山亭》“怎不思量,除夢裏、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數句。恨君之深,思君之切,皆由此字透露消息。憶極而生恨,故作此怨懟之語。

下片寫室中情狀和閨人動態。“小窗”二句,運思甚奇。她揹着小窗前的燈光,是為了不讓照見臉上的啼痕,可是,卻教棲息在簾帷上的燕子窺到了。它們呢喃相語,彷彿為閨人的愁態而吃驚。二語從側面描寫,一“驚”字尤為入妙。一結兩句,“屏掩斷香飛,行雲山外歸”,為全詞中精絕之筆。她牀前屏風低掩,只見到薰爐中升起的裊裊輕煙。疑是那縹緲的行雲,冉冉從山外歸來。山就是指屏風繪畫的山巒,詞中語意相關。亦暗示情人的去處。由斷香而想及屏山上的行雲,由行雲而想到漂流遠方的遊子。宋玉《高唐賦》謂楚懷王夢巫山神女。神女自言“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因以“行雲”喻男女的歡合,“行雲山外歸”,疑行雲之歸,正是怨其不歸,真是痴心人語。與作者《臨江仙》詞“暗思閒夢,何處逐雲行”,意似相反而情味實同。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4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朝代:唐朝

作者:温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粧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眉粧漫染。

疊蓋了部分額黃。

鬢邊髮絲飄過。

潔白的香腮似雪。

懶得起來。

畫一畫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遲遲。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對了前鏡。

又對後鏡。

紅花與容顏。

交相輝映。

剛穿上的綾羅裙襦。

繡着一雙雙的金鷓鴣。

註釋

⑴小山:眉粧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另外一種理解為:小山是指屏風上的圖案,由於屏風是摺疊的,所以説小山重疊。金:指唐時婦女眉際粧飾之“額黃”。明滅:隱現明滅的樣子。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屏風上金光閃閃的樣子。一説描寫女子頭上插戴的飾金小梳子重疊閃爍的情形,或指女子額上塗成梅花圖案的額黃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⑵鬢雲:像雲朵似的'鬢髮。形容髮髻蓬鬆如雲。度:覆蓋,過掩,形容鬢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雲影輕度。欲度:將掩未掩的樣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頰。

⑶蛾眉:女子的眉毛細長彎曲像蠶蛾的觸鬚,故稱蛾眉。一説指元和以後叫濃闊的時新眉式“蛾翅眉”。

⑷弄粧:梳粧打扮, 修飾儀容。

⑸羅襦:絲綢短襖。

⑹鷓鴣:貼繡上去的鷓鴣圖,這説的是當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賞析:

這首《菩薩蠻》,為了適應宮廷歌伎的聲口,也為了點綴皇宮裏的生活情趣,把婦女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體態也寫得十分嬌柔,彷彿描繪了一幅唐代仕女圖。

詞學專家周汝昌先生認為:此篇通體一氣。精整無隻字雜言,所寫只是一件事,若為之擬一韙增入,便是“梳粧”二字。領會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粧者,以眉為始;梳者,以鬢為主;故首句即寫眉,次句寫鬢。

小山,眉粧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樣盛行,見於《海錄碎事》,國“十眉”之一式。大約“眉山”一詞,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時時見於當時記號中,如五代蜀祕書監毛熙震《女冠子》雲:“修蛾慢臉(臉,古義,專指眼部),不語檀心一點(檀心,眉間額粧,雙關語),小山粧。”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時孫光憲《酒泉子》雲:“玉纖(手也)淡拂眉山小,鏡中嗔共照。翠連娟,紅縹緲,早粧時。”亦正寫晨粧對鏡畫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謂淡掃蛾眉,實與韋莊《荷葉杯》所謂“一雙愁黛遠山眉”同義。

舊解多以小山為“屏”,其實未允。此由(1)不知全詞脈絡,誤以首句與下無內在聯繫;(2)不知“小山”為眉樣專詞,誤以為此乃“小山屏”之簡化。又不知“疊”乃眉蹙之義,遂將“重疊”解為重重疊疊。然“小山屏”者,譯為今言,謂“小小的山樣屏風”也,故“山屏”即為“屏山”,為連詞,而“小”為狀詞;“小”可省減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為屏,又以“金明滅”為日光照映不定之狀,不但“屏”“日”全無着落,章法脈絡亦不可尋矣。

重,在詩詞韻語中,往往讀平聲而義為去聲,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為定。此處聲平而義去,方為識音。疊,相當於蹙眉之蹙字義,唐詩有“雙蛾疊柳”之語,正此之謂。金,指唐時婦女眉際粧飾之“額黃”,故詩又有“八字宮眉捧額黃”之句,其良證也。

已將眉喻山,再將鬢喻為雲,再將腮喻為雪,是謂文心脈絡。蓋晨間閨中待起,其眉蹙鎖,而鬢已散亂,其披拂之發縷,掩於面際,故上則微掩眉端額黃,在隱現明滅之間,下則欲度腮香,——度實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雲也,雪也,構為一幅春曉圖,十分別致。

上來兩句所寫,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起字一逗——雖曰懶起,並非不起,是嬌懶遲遲未起也。閨中曉起,必先梳粧,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弄粧”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畫龍點睛承鬢之腮雪而來。其雙管其並下,脈絡最清。然而中間又着一“遲”字,遠與“懶”相為呼應,近與“弄”字互為註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粧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粧已罷,最後以兩鏡前後對映而審看梳粧是否合乎標準。其前鏡,粧台奩內之座鏡也;其後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重疊,花光與人面,亦交互重疊,至於無數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之筆。

詞筆至此,寫梳粧題目已盡其能事了,後面又忽有兩句,又不知為何而設?新貼,新鮮之“花樣子”也,剪紙為之,貼於綢帛之上,以為刺繡之“藍本”者也。蓋言梳粧既妥,遂開始一日之女紅:刺繡羅襦,而此新樣花貼,偏偏是一雙一雙的的鷓鴣圖紋。閨中之人,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此處之所感所觸,乃與開頭之山眉深蹙,夢起遲粧者相應。由此一例足見飛卿詞極工於組織聯絡,回互呼應之妙。

此詞對後世頗有影響。電視連續劇《後宮甄嬛傳》劇終曲曾採用此詞原文為歌詞,由劉歡作曲,姚貝娜演唱。

菩薩蠻原文及賞析15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粧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唐代·温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眉粧漫染,額上的額黃半明半暗的閃耀着,鬢邊髮絲散漫將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頰。懶懶地無心去描彎彎的眉,遲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粧。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對了前鏡,又對後鏡,紅花與容顏交相輝映。剛剛穿上的嶄新綾羅短衣,上邊繡貼着一雙雙的金鷓鴣。

註釋

小山:眉粧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另外一種理解為:小山是指屏風上的圖案,由於屏風是摺疊的,所以説小山重疊。金:指唐時婦女眉際粧飾之“額黃”。明滅:隱現明滅的樣子。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屏風上金光閃閃的樣子。一説描寫女子頭上插戴的飾金小梳子重疊閃爍的情形,或指女子額上塗成梅花圖案的額黃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鬢雲:像雲朵似的鬢髮。形容髮髻蓬鬆如雲。度:覆蓋,過掩,形容鬢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雲影輕度。欲度:將掩未掩的樣子。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頰。

蛾眉:女子的眉毛細長彎曲像蠶蛾的觸鬚,故稱蛾眉。一説指元和以後叫濃闊的時新眉式“蛾翅眉”。

弄粧:梳粧打扮, 修飾儀容。

羅襦:絲綢短襖。

鷓鴣:貼繡上去的鷓鴣圖,這説的是當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賞析

這首《菩薩蠻》詞以精緻的構思,精美的`語言,寫典中思婦獨處的情懷,刻畫出一位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小山,眉粧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樣盛行,見於《海錄碎事》,為“十眉”之一式。大約“眉山”一詞,亦因此起。眉淡小山,也時時見於當時詞中,如五代蜀祕書監毛熙震《女冠子》雲:“修蛾慢臉(臉,古義,專指眼部),不語檀心一點(檀心,眉間額粧,雙關語),小山粧。”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時孫光憲《酒泉子》雲:“玉纖(手也)淡拂眉山小,鏡中嗔共照。翠連娟,紅縹緲,早粧時。”亦正寫晨粧對鏡畫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謂淡掃蛾眉,實而韋莊《荷葉杯》所謂“一雙愁黛遠山眉”同義。

舊解多以小山為“屏”,其實未允。此由不知全詞脈絡,誤以首句而下無內在聯繫;不知“小山”為眉樣專詞,誤以為此乃“小山屏”之簡化。又不知“疊”乃眉蹙之義,遂將“重疊”解為重重疊疊。然“小山屏”者,譯為今言,謂“小小的山樣屏風”也,故“山屏”即為“屏山”,為連詞,而“小”為狀詞;“小”可省減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為屏,又以“金明滅”為日光照映不定之狀,不但“屏”“日”全無着落,章法脈絡亦不可尋矣。

重,在詩詞韻語中,往往讀平山而義為去山,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為定。此處山平而義去,方為識音。疊,相當於蹙眉之蹙字義,唐詩有“雙蛾疊柳”之語,正此之謂。金,指唐時婦女眉際粧飾之“額黃”,故詩又有“八字宮眉捧額黃”之句,其良證也。

已將眉喻為山,再將鬢喻為雲,再將腮喻為雪,是謂文心脈絡。蓋晨間典中待起,其眉蹙鎖,而鬢已散亂,其披拂之發縷,掩於面際,故上則微掩眉端額黃,在隱現明滅之間;下則欲度腮香,——度實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雲也,雪也,構為一幅洗曉圖,十分別致。

上來兩句所寫,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緊接懶起,起字一逗——雖淡懶起,並非不起,是嬌懶遲遲而起也。典中曉起,必先梳粧,故“畫蛾眉”三字一點題——正承“小山”而來。“弄粧”再點題,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鬢之腮雪而來。其雙管並下,脈絡最清。然而中間又着一“遲”字,遠而“懶”相為呼應,近而“弄”字互為註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盡矣。

梳粧雖遲,終究須有完畢之日,故過片重開,即寫梳粧已罷,最後以兩鏡前後對映而審看梳粧是否合乎標準。其前鏡,粧台奩內之座鏡也;其後鏡,手中所持之柄鏡也——俗呼“把兒鏡”。所以照者,為看兩鬢簪花是否妥恰,而兩鏡之交,“套景”重疊,花光之而人面,亦交互重疊,至於無數層次!以十個字寫此難狀之妙景,盡得神理,實為奇絕之筆。

詞筆至此,寫梳粧題目已盡其能事了,後面又忽有兩句,又不知為何而設?新貼,新鮮之“花樣子”也,剪紙為之,貼於綢帛之上,以為刺繡之“藍本”者也。蓋言梳粧既妥,遂開始一日之女紅:刺繡羅襦,而此新樣花貼,偏偏是一雙一雙的的鷓鴣圖紋。典中之人,見此圖紋,不禁有所感觸。此處之所感所觸,乃而開頭之山眉深蹙,夢起遲粧者相應。由此一例足見飛卿詞極工於組織聯絡,回互呼應之妙。

全篇內容是寫一個女子早晨自嬌卧未醒,宿粧已殘而懶起梳粧,而粧畢簪花照鏡,而穿上新羅襦之 過程。結構亦循此次序作直線型之描敍,極清晰明瞭。此詞寫典怨之情,卻不着一字點破,而是通過主人公起牀前後一系列的動作、服飾,讓讀者由此去窺視其內心的隱祕。尤其是詞的末二句“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不僅充分體現了温庭筠詞密麗濃豔的風格,而且以詠物襯人情,更見藴藉。

在格律上,詞作採用了仄韻和平韻交錯變換的調式來表現曲折細膩的思想感情,而“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二句,不僅平仄合於律句,而且巧妙地安排了五個響亮的去山字:“照”“後”“鏡”“面”“映”,置於換頭之處,吟唱時,就更加顯得跌宕飛動,抑揚頓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