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涼州詞詩意賞析

校園1.14W

唐 王之渙

涼州詞詩意賞析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作者簡介]

王之渙,字季凌,生於公元688年,卒於742年,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王隆之任北魏絳州刺史時,始佔籍絳郡(在今山西新絳)。唐開元初年,王之渙曾任冀州衡水縣主簿,後來遭人誣陷,王之渙拂袖去官,羈留於薊北一帶,寓居在薊門居庸關(今北京昌平縣)。與王昌齡、高適等人結下了深厚的友情,高適有《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王之渙少有俠氣,去官之後,漫遊黃河南北,從遊的人皆為豪門貴族子弟,擊劍悲歌,從禽縱酒。後來,強自剋制,一改平日誌向,功於文學,十年後名聲大振。但不願受科舉束縛,便拜於名公之下,長期的邊塞漫遊生活,為王之渙的邊塞詩創作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他的邊塞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去官十五年後,被補為文安縣尉(在今河北省)。742年,王之渙病故在宮舍之中,葬於河南洛陽。

[註釋] 涼州詞:原題二首,此其一。涼州詞,即涼州歌的歌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雲:"《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

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遠:一作直。

孤城 :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這裏指玉門關。

仞 : 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羌 : 古代的一個民族。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佈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

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度:越過。後兩句是説,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它與酒泉的玉門關是兩個地方。絲綢之路在敦煌境內一分為二,南路出敦煌向西南經陽關、安南壩,沿塔克拉馬干沙漠南行,北路出敦煌向西北經玉門關、鄯善北行,和田美玉自此和着清脆的駱鈴迤邐而入中原,玉門關因着美玉得名與陽關一道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玉門關是古代“絲綢之路”北路必經的關隘。自西漢張騫“鑿空”,出使西域以來,通過玉門關這座海關,中原的絲綢和茶葉等物品源源不斷地輸向西方各國。而西域諸國的葡萄瓜果等名優特產和宗教文化相繼傳入中原。當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

玉門關現存的城垣完整,總體呈方形,為黃膠土夯築,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城牆高達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上有女牆,下有馬道,人馬可直達頂部。面積633平方米,西牆、北牆各開一門,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及郵驛之路。

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佈,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賞析]

此詩經“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首句“黃河直上”,有人 認為很費解,故易“黃河”為“黃沙”。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見“白雲”?其實,“黃河直上”並不難理解。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於: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出“黃河之水天上來” 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了“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奇景。遙望 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雲,這是縱向描寫。在水天相接處突 起“萬仞山”, 山天相連, 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 “一片孤城”,隱約可見。這,就是此詩所展現的獨特畫面。

前兩句偏重寫景,後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後兩句的情,已孕育於前兩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這“孤城” 顯然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裏的徵人,大約正是沿着萬里黃河直上 白雲間,來此戍守邊疆的。久住“孤城”,能無思家懷鄉之情?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 鄉之情已明白可見。妙在不説思家懷鄉,而説“怨楊柳”。“怨”甚麼呢?從 結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 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於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詩意很婉曲: 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實,便想到故鄉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 城”裏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詩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為結句蓄勢,然後以解釋“不須”的原 因作結。 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雲:“王龍標‘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 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與此並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寫景雄奇壯 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詩是可以從多方面理解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 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李A《詩法易簡錄》進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託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

從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看,這道詩脱稿不久, 已傳遍四方,推為絕唱。

[附]為什麼王之渙的《涼州詞》會從唐代一直錯到今天?(丁辛百 ) 唐代詩人王之渙(688~742)的《涼州詞》(又作《出塞》),原本是:

黃沙直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見宋郭茂倩《樂府詩集》①及宋尤袤的《全唐詩話》②。但是一般書刊都錯成“黃河遠上白雲間”了,竟貽誤了一千多年,影響了多少代人的思維,使黃沙漫天的穹廬,整個詩的渾然天成的氣勢,一落千丈,再也看不到大西北戈壁灘的遼闊雄渾的景象了。

那麼,為什麼會錯成這樣了呢?

我認為一是傳抄致誤,二是有可能唱者改詞。

那是始錯於唐(朝),那時還沒有印刷術,書大抵還是手抄。既然是手抄、傳抄,那就難免出現錯誤。只要有一個人出現錯誤,其他人再抄必然錯,不注意、不研究很難發現錯誤的,尤其在民間。作者本身當然也不容易發現錯誤,因為他基本上看不見這些抄本。

現存的抄本,除了殘存的敦煌寫本外,已無從查考。我在敦煌寫本中沒有查到這首詩,但是在唐代薛用弱的《集異記》③,裏面有一個故事,可以看到《涼州詞》致誤的由來,故事大略如下:

開元年間,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詩人在長安相遇,因天寒微雪,乃入酒樓小飲。有梨園歌女十餘人登樓會飲,三詩人退避一角,擁爐火而觀。不久又來妙妓四人,一時作樂。

昌齡等三人議:我等雖有詩名,但無甲乙之分,看唱誰的詩多,即見高下。

先是一伶唱昌齡的詩,接着,一伶唱高適詩,隨後一伶又唱昌齡的詩。之渙已坐不住了,他認為自己出名已久,因説:“這些伶官,唱的都是《下里巴人》,而《陽春白雪》,俗物怎敢靠近?待此妙妓(用手指着雙鬟)唱時,如非我詩,我這輩子再也不敢跟你們爭高低了。”

不多時,果然雙鬟起唱:“黃沙遠上白雲間……”之渙聽是自己的詩,便取笑二人説:“鄉巴佬,我是可以小看的麼?”於是三人鬨堂。伶官都衝牆角看來,問為何大笑?昌齡等説了緣由,諸伶都站起身形,前來拜見説:“俗眼不識神仙,不知可否俯就小筵?”三人相從,飲醉竟日。

由此可知,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在唐代(傳抄時)《集異記》的抄本就已經把“直”字錯成“遠”字了,而“黃沙直上白雲間”的氣勢也就一落千丈了,這是錯誤之始。

那麼“直上”為什麼會錯成“遠上”了呢?“直”和“遠”並不相干,也不可能唱錯。我推想只有兩個原因:一是在這裏開始抄錯了;二是在當時,唱者往往因某字拗口而改為近義字,是不是因“直”字不好唱而改為“遠”字了呢?

這首詩到元代,在辛文房的《唐才子傳》④中,也還是引用薛用弱的《集異記》的故事,還是隻差一個“遠”字,並未再錯。

但到了清代的《全唐詩》⑤《涼州詞》,那第一句已變成“黃‘河’遠上白雲間”了,而在的題下還有注,也是引用《集異記》的故事,到關鍵處:“次至雙鬟發聲,果謳‘黃河云云’,這一下把唐人所記錯成“黃河遠上”了。“河”和“沙”字連筆很容易混淆的,這很可能又是傳抄的人一時抄錯。

從此,“黃沙直上白雲間”的正確版本竟無人再去理會,於是,“黃河遠上”成了正宗,再也找不到那氣勢非凡、意境雄渾的原詩了。

我認為,錯誤的原委大致如上。

但是僅僅這些就能證明“黃‘河遠’上白雲間”中的‘河’和‘遠’是錯誤的嗎?不夠的。關鍵的是因為它錯在地理位置上。

我們從地理位置上看看到底是“黃沙”還是“黃河”。

古涼州是漢代設置的,治所在甘肅隴縣。三國時移至姑臧,即今之武威。唐時先設置武威郡,後又改為涼州,轄甘(今張掖)、肅(今酒泉)二州。武威的東、西、北三面均是大漠,北有首龍山,西有祁連山脈,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黃河卻在武威東南六七百里遠的蘭州。因黃河是由青海東下入蘭州、過靖遠,然後北上經蘆陽鎮而東出銀川的。在武威如果看到“黃河直上白雲間”,那就成了海市蜃樓了,也就是説在武威根本不可能看到黃河。

再説王之渙,在武威幾乎天天所見都是黃沙滾滾。低頭是沙抬頭還是沙,大風一起,不就是黃沙直上了麼?這環境在他心中是瞭然的,是親身經歷、親眼所見的“黃沙直上”。不過他為人豪爽,相當樂觀,並沒有寫成“愁雲慘淡萬里凝”,而是晴朗的天空,白雲朵朵,時而狂飆突起,黃沙直上,就顯得異常有氣魄,表現出一派磅礴雄渾的景象,尤其那“直”字,那氣勢該有多大的威力呀!

時至今日,凡是去過武威、到過敦煌的朋友何止千千萬,不能再以訛傳訛了。

歐陽修曾稱道梅聖俞時説過的一句話:“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而““黃沙直上白雲間”正是如此,這樣一首有氣魄的名詩,怎能還讓它以訛傳訛再繼續錯下去呢?應該恢復它的本來面目了吧。

注:

①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華書局197911月第一版324頁。

② 宋尤袤《全唐詩話》見清何文煥《歷代詩話》中華書局1981年4月第一版84頁。

③ 唐薛用弱《集異記》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一版11頁。

④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校箋》中華書局1987年第一版446頁。

⑤ 《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影印第一版639有頁。

附記:最近見到浙江人民出版社《唐宋詩詞評析詞典》王之渙《涼州詞》篇中雲:宋計有功《唐詩紀事》第二十六卷也作“黃沙直上”。特此附記。

標籤:賞析 詩意 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