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人生》讀後感(精選14篇)

校園6.7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生》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生》讀後感(精選14篇)

《人生》讀後感 篇1

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燈,為你照亮前進的路;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座標,為你指明前進的方向;理想是人生道路上行駛的動力,為你補滿前進的信心。

前幾日,受推薦,我與《理想點亮人生》這本讓人讀後受益匪淺的書籍來了一次邂逅。

書中講的是一些關於名人的故事:從小病魔纏身卻不放棄的張海迪;身高僅150釐米卻獲得150餘枚國內外獎章的鄧亞萍;聽不到美妙音樂卻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邰麗華;立志為祖國造結實的大橋的茅以升;畢生夢想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都為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拿其中一個來説吧!

鄧亞萍身高僅及乒乓球枱的她,多次因身高被乒乓球館的教練拒絕,可是鄧亞萍卻從不氣餒,一直苦練,據統計,她一天接球打球要重複一萬多次!汗水浸濕了她的訓練服,只好不停地換,一天下來,她至少換了8-10件訓練服。皇天不負有心人,身高雖為150釐米的鄧亞萍,先後獲得了150餘枚國內外乒乓球比賽獎章!

是什麼使她不斷堅持下去?是什麼使她擁有如此堅強的毅力?是什麼使她越來越努力的訓練?是理想!是理想!理想,就是我們的那盞燈!點燃理想之燈,我們就有了前進的勇氣。再大的風,再大的雨,我們都能迎着風雨前行。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追求理想的道路不會是一馬平川,而是充滿着坎坷與荊棘。孤獨,寂寞,挫折,打擊更可能常伴你左右。但是沒有血的歷練不能成為真正的將軍。同樣沒有各種苦難的磨練又怎麼能有能力的提升。一顆堅定的,勇往直前的,無所畏懼的心,能夠支持你披荊斬棘,走向成功的終點。理想信念就是激勵我們向着既定的目標奮鬥前進的動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我們如果有了堅定的理想,就會以驚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業,創造奇蹟。

現在的我漸漸長大,我的理想也越來越清晰明朗。對於人生,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追求,理想不一定要偉大。我希望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出類拔率,傾盡全力來回報為我付出了千辛萬苦的父母,給他們更好的生活。我希望我的家人因為我的成功而感到驕傲和幸福。這就是我的理想,很平凡,但卻不卑微。

過去的光陰再也不會回來,我為以後的人生點亮了一盞明燈,它指引我去奮鬥和創造,沒有人可以幫我,除了為理想戰鬥,我沒有其他的選擇。對於我來説,沒有理想就等於沒有黎明在回望那些曾為理想艱苦打拼的人們,心中的敬佩感油然而生,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念,我要向他們一樣,用心血澆開人生絢爛的花。記住:仰望星空是我們捕捉理想的開始,腳踏實地是我們讓理想成真的真正途徑!

人生的路,因為有了這盞燈便不再黑暗,生活,因為有了這盞燈而不再單調,再黑,再遠,再難的走路我們都不會膽怯了!我們的青春會因理想而更加精彩,給自己點亮那盞理想之燈吧!

《人生》讀後感 篇2

空檔時間,看完了麥家的新書《人生海海》,腦海裏不斷的回味書中的一些片段,總想寫點什麼,思緒萬千,卻無從下手。

麥家説,人生太複雜,太寬廣,如果沒有一顆悲憫心,沒有一點所謂的生命的頑強,在人生面前基本上是要敗下陣來。他在這本書中塑造了多個人物形象,愛講道理的爺爺,沉默寡言的父親,滿身是迷的上校,老保長,活觀音,小瞎子……每個人的命運,都和上校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跟隨一個孩子“我”,用耳朵去聽,聽爺爺父親的爭吵,聽爺爺老保長用煙酒祕密交易上校的故事,聽表哥小瞎子講上校的故事。

上校對大家來説就像一個謎,他每天不用幹活,卻每天大魚大肉;他家的貓吃的比別人家孩子還要好;他是一個太監,但是又不太像;村民們一邊看不起上校,卻有什麼事都會和他商量。

上校,一個聰明執着的人格爽朗,幽默,陽剛,天不怕地不怕。最愛兩隻貓,一黑一白,哪怕入獄也拜託父親照顧兩隻貓。他上過幾方戰場,一套純金打造的手術刀,救過幾方大人物。卻在政治的洪流中,幾度淪為罪犯,顛簸起伏。歷經抗日內戰抗美援朝多次戰爭洗禮,多次面臨死神威脅,經歷坎坷,最終擺脱不了肚皮刻字的鬼影和心魔,最終被逼得用救了無數傷員的手,割了小瞎子的舌頭挑了他的手筋,還是沒逃出會上的侮辱,瘋了,從此再也沒有了心理上的痛苦。

老保長,一個吃喝嫖賭,三句話不離女人的老傢伙,卻在上校被時,拼儘性命的保護上校;在老巫頭心病難醫,身體每況愈下時,講出上校的故事,以寬老巫頭的心;在老巫頭,為洗刷兒子的清白,導致上校被捕時,立馬與之斷絕關係。

我的爺爺,一個在孫子眼裏無事不曉,豁達開明,時時口出哲理的老頭,隨着事件的展開,形象一點點崩塌,他只不過是一個要面子維護他的家族聲譽的普通農村老頭兒,舉報上校,最終在周遭的唾棄下在良心的譴責下自殺身亡。

我,因為爺爺的舉報上校被捕,遭受村民的唾棄,開始了逃亡之路。非法偷渡西班牙,歷經千辛萬苦,認識了前妻,好日子才剛剛開始,前妻又車禍身亡。帶着亡妻的骨灰,流浪三年。認識現在的妻子,重新開始生活。對故鄉的眷念,22年後再次踏上故土,家已破,人已亡。記憶裏那個偉岸的上校,已是智力退化至5歲的老頭,每天快樂無憂的生活着,他的妻子林阿姨帶着贖罪一心一意的照顧着上校。

這本書,看的很揪心,那個祕密每一次都要呼之欲出,卻又峯迴路轉的岔開,繼續讓上校更多故事一一呈現。小説裏沒有一個完人,每個人身上都揹着自己的缺陷和污點。在特定的歷史裏,每一個人都在苦難裏掙扎,可每一個人都在努力的活着,就像上校,經歷了戰火,誣陷,牢獄之災,最後屈辱瘋掉,仍然努力的活着。

我們現在的生活已沒有歷史的磨難,和平的時代,快速發展的國家,讓我們能用揚眉吐氣的生活。可生活不會永遠一帆風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遇見困難的時候,希望我們都能認清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好好活着,好好生活

《人生》讀後感 篇3

不知道是人生給他開了個玩笑還是他給人生開了個玩笑。

讀完這本書已經幾天了,一直沒有來寫讀後感,一方面因為遇上個週末,一方面因為我也不知道怎麼來寫。這本在桌上放了好幾天的書我凌晨2點終於合上書頁,我的孩子安靜的躺在牀上,均勻的呼吸,像極了一個天使,而那個愛我的男人鼾聲四起,我該慶幸生活的給予。回到書中,高加林如坐過山車一樣的生活經歷,我覺得惋惜也感到痛心。首先他是有才華的,就算是“走後門”的工作也照例做的優秀,其次他本可以一步一步過上想要的生活,只是因為別人的“走後門”無情的奪走了他該有的可以改變命運的希望。改變命運的方法有很多種,只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禁錮的思想,狹隘的生活模式,少了更多走出去的道路,改變顯的重要也對老百姓而言有很多無力感。

其實這本書讓我想了很多,關於愛情,關於誘惑還有對待生活的態度。關於“愛情”,充滿誘惑的愛情綁架了生活,而最終毀掉他的也是“愛情”。因為愛情巧珍在傷痛中屈從了生活,因為亞萍的愛情他被舉報,因為他的愛情,讓打入現實的他生活更加晦澀。關於誘惑,像高加林這樣越是有些能力的人越不願意屈從眼前的生活,誘惑來的時候越是亂了陣腳。亞萍從上學就愛慕高加林,畢業後只是因為他是農民而選擇張克男,然而當加林變身國家幹部,這種寫滿誘惑的愛情就綻放光彩,最後她仍然因為他是農民而接受分手。高加林和亞萍有一樣的興趣,一樣的文化程度,人格魅力算得上匹配,只是他們的家庭生活造成了不一樣的性格,我想就算加林隨着他去了南京,他們的婚姻生活也未必是幸福的,他們已經因為不同性格有了碰撞。做個不好的假設,倘若日後加林的天地裏又出現一個如巧珍一樣順從他的性格,又有着和亞萍一樣的學識的女孩,加林會不會再次動搖?儘管這樣的假設對他而言有點殘忍,因為他善良,內心也充斥着對拋棄巧珍的不忍,只是在施展他能力的天地裏我還是覺得他願意去追求應該屬於他的。關於對生活的態度,無非就是屈從和改變。對於高加林而言屈從就是放下那顆高傲的心,接收做個農民,腳踏實地用自己雙手去創造生活,安穩找個農村媳婦過個好光景。因為以他的能力就算是農村也總會有他的一片天地;説到改變就是依附別人的能力脱離眼前的現實,徹底改變讓他束手束腳的農村生活。沒錯,人生給他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熱愛而有前途的工作,愛他的女子,優越的生活,把他捧的高高的,然後再重重的摔下。日後回想起那段當國家幹部的生活大概也是發光的吧。

再來説説巧珍,這個善良的,願意為愛情付出的女子。如果高加林一直在農村生活,他們的結合一定是最幸福的,年輕人熱烈的相處這就是愛情本來的色彩,但是如果高加林做通訊員後和巧珍繼續在一起,我就有點心疼巧珍了,不一樣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少了更多相處的話題;如果再次回到農村的高加林和沒有嫁給馬栓的巧珍在一起,我覺得他們也是幸福的,生活的動盪已經讓這個男人學會的珍惜和抉擇。其實要説愛情,巧珍、馬栓、張克男是書中最忠守愛情的人,他們默默的守着他們愛的人,儘管在愛情面前他們有些卑微。

《人生》讀後感 篇4

拿到番禺廠商會贈送的《商旅人生》後,看到第一篇就是關於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報道,自豪感就由衷而發。趕緊找個安靜的地方認真的拜讀。

讀完之後,對陳主席的傳奇人生肅然起敬,從中也深受啟發。這本《商旅人生》是一部關於南粵15位知名企業家成長故事、傳奇人生的深刻描述,書中對各位主人翁創業過程中突出事蹟、曲折經歷進行了描述,讓讀者深受鼓舞,激勵讀者要有堅定的信念,堅定人生目標,不屈不撓,勇於付出,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當然,作為珠江鋼管人,讀的最為認真和深刻的就是“我只要第一”的陳主席的人生經歷,通過仔細的閲讀,我感悟頗深。第一點感受就是: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陳主席從一個普普通通的木匠學徒到今天珠江集團的掌舵人,他所經歷的一生充分説明了這一點。

他從木匠學徒開始起,腳踏實地地做事,儘自己所能認真地完成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不在乎別人的言語,從而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成為廣州市名滿一方的名木匠。然後,從木匠到建設機牀廠的轉變也是常人不敢想象的事情。機牀廠的成功本已讓陳主席功成名就、衣食無憂,但他卻高瞻遠矚瞄準了大口徑直鋒鋼管的市場。在鋼管行業,陳主席又經歷了即將破產的危機,但執着、勤奮、堅毅的他又帶領着團隊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取得了今天舉世矚目的成就,贏得了世人的尊敬。這讓我我想起了一句歌詞“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每個人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付出、堅持才能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而那些不願付出、遇事畏縮的人,是永遠也不能成功的。第二個感覺就是做人要有社會責任感,要勇於挑戰,不能固步自封。陳主席得到今天的成就已經是很多人渴望不可及了,但是他還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就是成為“世界第一”。

其實這也是他的一生充滿着對社會責任感、勇攀高峯的一種體現。縱觀他的一生,處處體現着這一點。在機牀廠一千多萬的個人獎勵全部用於企業發展;企業轉制時不但不要政府的任何投資,反而自己上繳6000餘萬元給企業買斷改制;雖然機牀廠已經成功,但看到中國直縫鋼管業依賴進口成本昂貴毅然投身大口徑直縫鋼管為中國的直縫鋼管行業開闢了新的篇章;在企業取得成功時,不忘回報社會,為災區、貧苦地區等捐款達3000餘萬元。陳主席的一生告訴我們,人生要想成功,就要不斷為社會做貢獻,這樣才能激勵你不斷挑戰,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第三個感覺就是一個人做事一定要幹一行愛一行,只有這樣才能將事情做好。

做木匠時專心研究如何把傢俱做好,讓他成為名滿一方的名木匠;做鋼管時認真研究鋼管的製作原理,解決了很多國內、國際鋼管專家無法解決的制管難題,讓公司鋼管越做做強、國內國際領先。而我們每一個人做事也只有這樣,不能好高騖遠,認真將分內的事情做好,走好這一步,才能給以後做其他事情奠定良好的基礎。陳主席的傳奇人生帶給我們的啟示遠遠不止這些,每次拜讀都能給予新的啟示。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以陳主席為楷模,努力工作、無私奉獻,在為企業、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人生》讀後感 篇5

葉聖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與人生》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對我們教師的教育工作有極大的指導作用。《教育與人生》這本書精選了四十八篇葉老的教育論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值得一讀。有幸捧讀這本教育專着,真可謂受益匪淺。下面就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感受。

熱愛學生。教育學生是個艱鉅的靈魂、性格塑造工程,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也應該像斯大林所説:要小心翼翼地培養人,就要像園丁栽培心愛的花木一樣。幾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使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學生上進的動力。曾經有一位學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無暇照顧他,他便自我放縱,學習不認真,作業不做,和同學打架。當了解到這情況後,我立即向他伸出關愛之手,找機會與他談心,時常撫摸着他的小腦袋問寒問暖,鼓勵他學習。慢慢的,他對學習不再馬馬虎虎了,一天天進步起來。

以教育成就自己。由認識自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是一種自然的步驟。如何才能達到成就自己的目的呢?葉老認為,應當按照自己的所長和所好去成就自己。譬如愛好理科的,就可以在理科方面努力;愛好文學或者政治經濟的,就可以在文學或政治經濟方面努力。這樣,是很容易成功的。要使人們都能夠成就自己,非藉助於教育不可。可見,教育對於人生所負的責任,真是不小。

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這一點在教育學生環節中體現更為明顯,教給學生行為規範和道德的標準,不僅要用語言講明,更重要的是教師要以身作則,因為教師本身的行為就是標準和規範,也是一種有效的不言之教。關於這一點葉老講: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樣,而‘身教為先’總歸是最重要的一條。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許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能否做到以身作則,直接關係到教育的成敗。學生是有思想的人,他們對教師不但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教師只有以身作則,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愛戴。反之,如果教師只是説得好聽,而在行動上卻是另外一種樣子,學生就會不聽教師的話,有的學生還可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成為説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當然,我們教師在這一方面要注意和學生溝通,真正地瞭解學生,應該和他們成為朋友,這樣才會更順利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書上我們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識。我們要多讀好書,用知識來塑造你自己,不斷進步!書是一盞明燈,它照亮了我們的人生道路,讓我們在前進的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所以我以後還要讀書,讀好書,同時倡導並支持我的學生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稱職的教師。

《人生》讀後感 篇6

利用五一假期,把對我影響有些大的《百歲人生》再翻了一遍。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倫敦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這本書在上市被評為20xx年最值得閲讀的十大圖書之一。

這本書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你的這輩子很可能真能活到一百歲,請問該如何規劃和看待你的人生?

隨着壽命普遍延長,我們的人生格局將發生巨大改變,過去人們的三段式人生已無法維持,取而代之的將會是多段式人生。

三段式人生:人生分成了邊界非常明顯的三個階段:上學、工作、回家養老。比如説一個人,他七歲上學,二十來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是第一個階段,全部消耗在學校裏;開始幹工作,到60歲退休,這30年就是第二階段,全部耗在工作裏;退休回家,抱孫子,養花,頤養天年,等着走向人生的盡頭,這是第三階段。

多段式人生:一輩子可能被分割成四段、五段,甚至七段、八段乃至更多的小階段,每個小段都有自己不同的主題,各段之間穿插進行,不會再有明確的邊界。比如:十幾歲你在上學,三十的時候你可能又重新回到校園;二十歲的時候忙得沒空戀愛;四十歲的時候談了對象,結婚;五十歲的時候,你從公司辭職,中間花了一年時間去旅行,放空自己,回來之後又找到了一個新行業,重新開始創業;六十歲的時候你創業成功,決定再回到學校裏讀一個新學位。

傳統的三段式人生就像是一個不長的音樂會,大家坐着聽完三個樂章,音樂會散場。

多段式人生就好比是一場時間很長的跨年聯歡晚會,時間長了,三個節目大家可能受不了,所以整場晚會必須有很長的節目單,每個節目時間還都不能太長,中間還要安排休息,上廁所的時間,這樣,整台晚會才能撐得起來。

在多段式人生中,我們的工作時間會更長,個人養老負擔會增加,人工智能將會取代多數人的工作,跨年齡交往將會成為主流,婚姻的選擇將會越來越慎重等等。

壽命增長,這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但面對禮物,我們有能力好好接住嗎?

這些對未來的預言,雖然不一定準確,但作者這種將人生過成多段式的想法,深深的觸動了我。

在沒有遇見這本書之前,20xx年前,我一直規劃的人生就是典型的三段式。當時,就想着,等到了20xx年,孩子就會進入大學生活,工作趨於穩定,未來,對於我來説,就是按步上班,等着退休,想着這樣的一生,總是有些不甘心,老是覺得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

直到,遇見了這本書,幫我打開了一扇窗。雖然,在我的有生之年,活到100歲的可能性是1/2,但,按100歲人生來規劃自己的以後生活,是多麼開心,多麼有力量的想法。

在未來的`40年中(按80歲來計劃),我至少可以再有精力充沛的20年,讓我折騰。

現在的我,除了認真工作外,對健康的管理、課餘時間的學習安排、無形資產的積累都是我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在這個過程中,近1年的時間,回家葛優躺的時間少了,手機上瞎逛的時間少了,但我活得有目標,心中的陽光。

生命的意義,是成為你自己。

感謝遇到這一本書。

《人生》讀後感 篇7

對於人生,哲學的思維,是可以帶領我們的生活走向更加光明的地方;對於哲學,人生的路程是修行和體會的過程。兩者在我看來,密不可分。

本書作者傅佩榮,哲學系教授。最早開始認識這位學者,是在網上看到他在上海圖書館的一次講座《活出入道的生命智慧》。記得當時他曾為一位觀眾解釋莊子的一句話:化無用之用為大用。在我看來晦澀難懂的古話,教授卻能很簡單的舉例説明把它解釋的很清楚明瞭,至今記憶深刻。如果我們只把我們認為有用的東西留下,把其他認為沒有用的東西丟掉,那麼這個唯一有用的東西也會變得很無用。被人認為無用的東西,反而是很寬泛的,能帶給我們喜悦的,雖不被人們重視卻能成為大用的。雖然解釋的話語只是寥寥幾句,讓我着實非常佩服。不愧是被哲學家稱讚為:一個優秀的哲學教師的本事不在於讓學生接受他的見解,看到他多麼的有本事,而是讓學生們收到他的思想薰陶,是思想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

在本書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談到了儒家的風格,價值觀。提到儒家,我們的第一慣性思維肯定是會聯繫到孔孟。孔子是沒有什麼著作的,一般是他的學生去把他的話語整理出來,找出其中一貫的思想。但孔子一直覺得沒有人理解他懂他。直到第五代孟子的出現,在寫著作的時候才算是最貼近孔子的中心思想,加以自己的發揮,將其名為“仁政”。只有上面行仁政,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安樂。而孔孟的核心思想,即人文主義,人與人適當的關係。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人可以弘揚理想,卻不是靠這裏想來弘揚人。可見我們的生活中必須要保持着始終的理想。並且是自願有這樣的理想,並且很自覺地衝着這個理想而去努力學習,生活。發自內心的去做一些為了理想的奮鬥,這樣才有意義。

在本書中,也解釋到了人並不是本性善,而是本性向善等理論。正如善與惡,其實都是價值上的概念,而任何價值的呈現,都是自由選擇的前提。所以在我們特別小的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評價理性的思維做出選擇。對於這點,性本善就無法達到。等我們長大以後,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我們會面臨着善和惡兩扇大門的選擇,所以在我們做事情時候,很可能會至善,也可能是變惡。到此能看的出本善這一點是無法得到驗證的。但是不管多麼兇惡的人,他都會有善良的一面存在心底這是我們不可否認的。人無完人,同樣的,也沒有完全惡的人。

由此可見,哲學一個看起來枯燥無味的話題,需要充滿活力,思維跳躍有趣,才能將這些無味難懂的文字化做我們生活中的指引。而讓人產生興趣就需要對凡事保持好奇的態度。哲學就是培養智慧,發現真理,然後來驗證真理的過程。這些理論都結合了很多實際,淺顯易懂,但卻能從中捉摸出一些人生的大道理供我們參考,同時也能感受到很多作者的思維。

讀過這本書後,我想我能更好的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規劃和設計。把這些哲學的思維,更加實際化的運用到平日生活中。讓自己做一個很充實,有理想,有底藴的青年,更加深刻的去體會哲學的思維。

以上便是我的讀書感想。

《人生》讀後感 篇8

《人生邊上的邊上》第七部分都是書評,所評的書涵蓋心理學,哲學,中國文學,傳記,遊記,散文,詩歌,考據甚至辭典,可見錢鍾書興趣之廣,知識之淵。來自西文的詞必會在後面括弧列出,方便理解,又可見作者極其咬文嚼字。資料極富文采,簡直像是在看散文。説起散文,其實《寫在人生邊上》裏還有一篇書評。

若要寫一篇此書的書評,或許能夠引用原書書評裏的話“本書中名言雋語,絡繹不絕”《不夠知己》“感蕩了無量數讀者的心,跟隨作者的心一同顫動,跳躍!”《落日頌》然後引用完畢,全文結束。

何也?其一,若是真正仔細地看過了錢的書評,那麼再看書評的書評就會忍不住比較,最終興趣索然,然後把手裏的玩意兒挪到右上角,用手指去觸摸未知數X。其二,本書不僅僅資料雜,而且風格不一,《寫在人生邊上》幽默中浸潤着思索,而後面則愈加嚴肅(雖然作者一向會忍不住插上幾句俏皮話),若是從前後兩部分各抽出一篇文章,估計沒人會以為是同一人所寫。其三,文章極有思想深度和藝術魅力。別看《寫在人生邊上》看似在不停地掉書袋和賣笑,裏面的東西深的很。最富代表性也是最簡單的一篇就是上文所提的《讀伊索寓言》。在此摘引一段:”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老婆子養只母雞,每一天下一個蛋。老婆子貪心不足,期望它一天下兩個蛋,加倍喂她。從此雞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貪。伊索錯了!他該説,大胖子往往是留意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見藤上一顆顆已熟的葡萄,用盡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下,安慰自我説:“這葡萄也許還是酸的,不吃也罷!”就是吃到了,他還要説:“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隻不易滿足的狐狸,這句話他對自我説,因為現實終“不夠理想”。假如他是一隻很感滿意的狐狸,這句話他對旁人説,因為訴苦經能夠免得旁人來分甜頭。

驢子跟狼的故事:驢子見狼,假裝腿上受傷,對狼説:“腳上有刺,請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時舌頭被刺。”狼信以為真,專心尋刺,被驢子踢傷逃去,因此歎氣説:“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醫生呢!”這當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醫生也是屠夫的一種。“

幾篇散文都是幽默首當其衝,然後諷刺大軍隨之而至。欲修煉吐槽功底,可日觀此書,夜觀此書,飲食觀此書,如廁觀此書,如此苦練,必有所成。

務必要説明的是,在觀看這些文章的時候,務必把做閲讀理解走火入魔的惡習戒除,,千萬別妄想去找什麼中心思想,這太幽默了。如此,觀此書會有情緒舒暢,神清氣爽之感覺。

至此只能停筆,只能寫這麼多。我只能發發對於《寫在人生邊上》的小小的議論,再寫下去恐怕不倫不類,難以闡盡。這並不是我的懶惰,而是“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看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

《人生》讀後感 篇9

苦難造就了他堅毅不屈的人格,人生給予了他無盡的苦難,他回報以樂觀,平凡的生活中他的精神依舊熠熠生輝。

讀完《獨腿人生》這篇文章後,我感觸頗深,我的心裏似乎掀起了驚濤駭浪一般久久不能平靜。

原來,社會上還有這樣的人,他從不曾過優越富裕的生活,他頭髮花白,已年過半百,甚至他是獨腿,卻依舊在努力生存,掙扎在社會的最底層,為謀生而努力着。他與這所城市的繁華,與這所城市的高樓建築格格不入。或許他還在這所城市受到過欺侮和冷眼,但他沒有放棄過生活,更加沒有埋怨生活。

艱難的生活沒有磨掉他的善良和樸實。拉車時,他會柔聲的提醒作者下次坐到下一站會省一些錢,他會體諒作者的窘迫。看到這兒,我不禁想,為什麼他會如此敏感如此體貼呢?他是否常常受到這個社會的不公平對待才會如此呢?他真的不會埋怨不會憎恨嗎?不,他會。他或許會在夜深人靜時難過不甘,但是第二天他又會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慘淡的生活。就像尼采説的那樣,不好的才會成就更加強大的自己。

他為作者的做錯站而買單,那麼難以得到的錢,兩塊,是一個饅頭或是一杯水,有抑或是他家裏那可憐的孫子一個補身體的雞蛋的錢。可他僅是因為一點同情心就以三塊的價格拉起了作者。“既然説好了價格,就不會變。”這時的他,尤為高大。

你看,這座城市早就遺忘了他,可他卻不會忘,他是中國人,他要為中國人爭面子,在外國人輕視的眼光裏,他用他的獨腿一口氣蹬了八十多公里。他贏得了別人的尊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他是不需要同情的,他有他的尊嚴,那樣的輕視和同情會玷污了他的人格。

當我讀懂了他,這個獨腿的普通的車伕,當我讀懂了他靈魂深處的東西,我覺得我的感情正如作者説的那般:既心酸,又豪邁,是那種近乎悲壯的情感。

他不是在拉車,而是在走一段人生路,儘管飽經風霜,卻依舊沉穩、厚重,他讓我肅然起敬,讓我真正的學會生活。

以前的我老是喜歡抱怨,老是覺得不甘,平淡的毫無激情的學習生活,早已讓我感到厭煩,總是不盡人意的成績讓我想到放棄,覺得這樣下去是毫無指望的,也總是在想明明我已經夠努力了,為什麼還是不如別人?

知道了他,我才知道要以平常心去過生活,要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要一堅毅的品格去面對苦難。笑着也是一天,哭着也是一天,為什麼不笑着過呢。

知道了他,我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尊嚴,不是因為某些話而難堪的哭泣,而是以最好的態度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他的本職工作是拉黃包車,而我們的呢?是學習,是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為自己,為父母,也是為國家。

獨腿人生應該是不完美的吧,但他用他的樸實和他的人格去填補了那些不完美,讓他的人生熠熠生輝,我們也該如此。

最後願天下那些和他一樣的沒有被城市的繁華迷了眼的樸實的人們一生安好,好人一生平安。

《人生》讀後感 篇10

人是萬物之靈長,是靈魂與肉體的結合,而靈與肉各有各的本性,“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靈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這兩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因此,一方面有靈性良心,一方面又有個血肉之軀。靈性良心屬於靈,“食色性也”屬於肉,靈與肉是不和諧的。

不和諧的兩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必有鬥爭。有鬥爭必有勝負。勝者或是消滅對方,或是制服對方,又形成統一。

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中的鬥爭論來探討靈與肉的鬥爭,人之肉體有無限欲求,貪念山珍海味,光鮮美豔,舒適得體,嬉戲玩鬧,縱情逞欲,沒個饜足,而人的靈性良心卻不斷約束人之ro欲,不該要這要那,不該縱慾放肆,這事不該做,那事不合適。前者是生理的、本能的、無意識的東西,缺乏邏輯性,只是追求滿足,無視社會價值。而後者是理性的,通情達事理,道德良心、負罪感,具有自我觀察、為自我規劃理想的功能。

靈性良知是能夠約束並控制肉體的,負有監督管理職能,卻又依附與肉體,肉體湮滅,靈性良知無所附麗,與激情的“本我”相對,是可以控制的 。

靈與肉鬥爭的對立面是相統一,憑藉良心剋制ro欲,是為修養,在修養過程中,靈性良心逐漸強化,而ro欲逐漸弱化,但並不是説靈性良心可以完全消滅ro欲,道商德渤,能克己為人的也不少。人畢竟是血肉之軀,帶些缺點。更富有人情味吧。只要能認識自己的缺點,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了。

修養不是就容易受物慾的引誘,名利心重就顧不到靈性良心了。“我們這個人世原是個名利場,是爭名奪利、爭權奪位的戰場 。不是説嗎,一部二十四史只是一部戰爭史。爭城、爭地、爭石油、爭財富。哪一時、哪一處不是爭奪呢?官場當然是戰場,商場也是戰場,國際間更是赤裸裸的戰場。戰場上就是你死我活的打仗了 。打仗講究的是兵法。兵不厭詐,愈奸愈詐,愈能出奇制勝。哪個迂夫子在戰場上講仁義道德,只好安於“君子固窮”了 。戰場上,進攻自衞都忙得措手不及,哪有閒暇講究是非。曲直、善惡、公正呢。靈性良心都一筆抹殺了。”

與剋制自己相反,ro欲壓抑靈性良知也是存在的。“也有一種人,自我膨脹,吞沒了靈性良心。有一句至今流行的俏皮話:‘墨索里尼永遠是正確的,尤其是他錯誤的時候。’他的自我無限膨脹,靈性良心全給壓抑了。”楊絳先生舉例希特勒大規模屠殺猶太人,曹操因懷疑而殺了故人呂伯奢一家八口。

若是靈與肉二者難分勝負,則需要妥協,在不斷鬥爭過程中,達到某種平衡狀態自會妥協,而不是力求徹底消滅對方。人世間大惡大善在少數,大多數還是中間狀態,大凶大惡只是少數,完美的聖人也只是極少數的。“處於中間地位的大多數,雖然不是聖人,也算是好人了,其實他們只是對自己不夠明智,不自覺地寬容了自己,都自以為已經剋制了“小我”,超脱了私心,不必再為難自己,可以心安理得了。其實他們遠沒有達到這個域界,只是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自欺不是故意,只是自知之明不足,沒看透自己 。”

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這就是所謂“妥協”。

《人生》讀後感 篇11

讀特勞特《定位》系列的書,其中一本是《人生定位》,在國內,副標題被定為“特勞特叫你營銷自己”。這種副標真是惡俗般迎合讀者需求,卻又漏洞百出。書中甚少有“營銷自己”的內容,主要講的更多是如何發現適合你自己的賽馬,騎上它,駕馭它,衝向你的目標。

書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如果把人生當一場賽馬,你騎上的是你自己,還是你的創意、你的產品、你的合作伙伴?正如“條條大路通羅馬”,賽場上的馬匹也是各式各樣。但是有些馬的勝率明顯要比其他馬高,儘量避免高風險的賭*。

那麼,什麼是【高風險賽馬】呢?那就是——把自己當自己的坐騎。如果你的個人營銷策略是完全依靠自身的才幹和努力,對外部環境視而不見,那麼你的坐騎就是你自己。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通常來説,你會落後,然後你開始鞭打自己。所謂鞭打自己,換一種説法就是“更努力地工作”。如果其他人每天工作7小時,你會工作8小時。如果其他人每天工作8小時,你就會幹上9小時。你瞭解這種模式,大多數人相信這樣才能超越他人,最後將疲憊不堪,而且事與願違。

【高風險賽馬】包括努力型賽馬、智力型賽馬、教育型賽馬、企業型賽馬。【中風險賽馬】指的是一半靠自己,一半靠外力。包括才華型賽馬、愛好型賽馬、地利型賽馬、宣傳型賽馬。而【低風險賽馬】則是把成功的希望全部寄託在外界的幫助上,包括創意型賽馬、產品型賽馬、他人型賽馬、夥伴型賽馬、配偶型賽馬和家族型賽馬。

重點推薦閲讀“產品型賽馬”和“創意型賽馬”。首先,更重要的是發現和識別,而不是僅憑自己去創造。其次,與喬布斯所提到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有異曲同工之妙:別讓你過去的經驗成為矇蔽你識別好創意的阻力,保持開放,第一反應不要總是挑刺和批判(這種挑刺和批判留給專家、學者去做吧)。

對產品型賽馬來説,這倒不需要你自己有多少創新本事,如果發現別人的能力才是關鍵。對於創意型賽馬來説,你不必對每件事都有奇思妙想,別人的思維也是一樣好,不過要學會從雜亂的思想中辨別出真正智慧的火花。

只有你不把自己當一匹最厲害的馬,自大自誇,你才會把眼光放得更開闊一點,擺脱侷限你自己的各種因素,通過觀察周圍發生的一切,發揮你的天分,而不是挖空心思閉門造車。

“如果你用一種開放的心態看待生活,你就永遠不會太老。可惜,隨着年齡的增長,你的心裏往往充滿各種各樣的事實。很快,你就什麼都知道了。這會讓你出於一個運氣不佳的位置,無論是一個新的產品創意有多麼出色,你也無法加以識別”。

【跳出自我,不斷找尋,借力提升,靈活調整,保持開放,擁抱變化,順勢而為——這就是讀完此書最大的感觸】

書中旁徵博引,大多是短平快的案例。但案例沒有深入剖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按圖索驥。

《人生》讀後感 篇12

“教育與人生”,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教育對於一個人一生的影響作用,也可以看出教育是伴隨我們一生的。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在學習,可能你沒有坐在課堂上,可能你不是學生,可能你正在學習一項新的技術,可能你正在瀏覽網頁,哪怕可能你正在看路牌,摸索前進,又哪怕是小孩在學習走路,這些都是學習。教育是一個寬泛的概念,而不只是指讀書。用葉老一句簡單的話來講,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習慣其實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當孩子具備了良好的習慣,也就意味着他們具備了學習的能力,當他們能自主學習的時候,那教育的目的也就實現了。

看着《教育與人生》,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究竟應該怎樣才能把書中的思想轉變成自己的思想,怎樣把書中的思想運用到幼兒園的活動中。因為這本書基本上是針對國小教育來寫的,很多方面在幼兒園裏是不可能實現的。我一直思考着……

後來,我想到我們幼兒園的課程實施過程中,主要是以幼兒為主體,教師是作為幼兒掌握知識的媒介,起主導作用,在幼兒園的活動中,幼兒能充分行使主動權,為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而努力。所以,我覺得在幼兒園最主要的就是養成教育,也就是葉老的那句話“養成良好的習慣”。

跟着這一條原則,我不斷地摸索,希望能找到一條通往成功的路。由於幼兒園的孩子有向師性,他們把老師對他們的看法比父母對他們的看法看得更重。他們特別希望能夠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讚揚。而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特點,每一個孩子都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他們各方面的發展肯定也是參差不齊的,像我們班,查小朋友語言、行為、習慣等各方面都很優秀,不需要老師阿姨多費心,還能幫助老師做一些小事情。我們班還有一個小年齡的小朋友,每次遊戲的時候,她都能開心參加,但每次上課的時候,就不肯舉手。為了鍛鍊她的膽量和大膽舉手的習慣,在一次語言課上,我特別注意她,在請幼兒表演兒歌的時候,又沒看到她舉手,於是,我試探性地問:“XXX,你願意表演給小朋友看嗎?”她點點頭。可當其他幾個小朋友都上來的時候,她卻沒有動,我鼓勵地説:“XXX,很勇敢的,老師相信你的。”於是,我把她請了上來。明顯可以看到她臉上的笑容,但第一遍表演的時候,她只是跟着我做動作,嘴裏沒有念兒歌。於是,我又引導説:“XXX,剛才一遍你做得很好,願意跟着老師,跟着小朋友一起把兒歌念出來。”她很乾脆地説“願意。”於是,我蹲下來,跟她面對面,用眼神、動作感染她、引導她,終於,她開心地念起了兒歌,終於在課上開了第一次口。其實這只是初步的引導,相信在不斷的正面誘導之下,XXX會逐漸主動舉起小手的。

而習慣也不是一時三刻就能形成的,就像教育不是今天教了就可以了,它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對孩子的細微的進步進行表揚,對孩子的錯誤的行為進行糾正,一起探討正確的途徑。

不,教育還不止這些,其實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充滿了教育的契機,教育也離不開豐富多彩的生活。

《人生》讀後感 篇13

淡淡的風,淡淡的吹。吹走的是一種年少輕狂,吹出的是一種淡淡的真實,淡淡的人生。所以我很喜歡這篇小説。

小説中描述的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武漢中的一個平凡家庭的尋常生活片段,作者池莉用她細膩的筆觸合入微的觀察,娓娓的道出生活的真實,也同是透出她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對待人生,應該如對待茶一般,細細地去品。平淡中融合了簡單的浪漫,煩惱中也折射着靜靜的幸福。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人生。

“早晨是從半夜開始的”,這是文中的第一句話,不僅引起了我的好奇,也預示了某些事情的發生,也暗暗的揭示了生活的忙碌。兒子在昏濛濛的半夜裏“咕咚”一聲掉在地上,拉開了印家厚一天生活的序幕。兒子的哭,老婆的不滿,生活環境的窘迫狹窄,煩惱和辛酸撞擊着一個男人的心。

所謂家,就是一架平衡木,他和老婆搖搖晃晃的在平衡木上保持着平衡。這就是印家厚在平息與老婆的風波後的思考。接着,叫小孩起牀,洗漱,等待廁所,然後是跑月票,擠公共汽車。生活就是如此的往復,如同不受阻尼的簡諧振動,從波峯到波谷,再到波峯,又回波谷。如此往復,沒有變化。可現實畢竟是現實,你可能猜出的結果,但是猜不到結尾。往復中帶着變化,重複中帶着期待,生活就是如此。

“兒子揮舞着小手,老婆也揚起了手,印家厚頭也回,大步流星匯入了滾滾的人流之中。他背後不長眼睛,但卻知道,那排破舊老朽的平房窗户前,有個湯了雞窩髮式的女人,她披了件衣服,沒穿襪子,趿着鞋,憔悴的臉上霧一樣灰暗。她在目送他們父子。這就是他的老婆。你遺憾老婆為什麼不鮮亮一點呢?然而這個世界只有她一個人在送你和等你回來。”

作者用一箇中年男人的口吻道出了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道理,懂得珍惜。許多平淡的,不起眼的東西往往是最值得珍惜的。不過這些領悟,往往在失去之後,才會明白!長江正在漲水,江面寬闊,波濤澎湃。輪渡走的是下水,確實有乘風破浪的味道。太陽從前方冉冉升起,一羣潔白的江鷗追逐着船尾犁出的浪花,姿態靈可人,這是多少日嚮往的長江之晨,船上的人們卻熟視無睹。是生活的磨練了他們的茫然嗎?我覺得是太多的人不懂得生活,只有少部分地才會去品嚐生活的豐富。品位生活,品位自然,品位人生。這是消除煩惱的最好方法,可是多少人做得到呢?

生活是什麼?網?夢!

印家厚在對生活重新定義後,顯示出對以後生活的信心。誰能料知往後的日子有怎樣的機遇呢?誰又敢斷言這小子將來不是一個將軍?

生活中原本充滿了希望和信心。一個多麼晴朗的五月的早晨!

每當上帝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他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生活中不應該有絕望這個字眼,所以我們應該快樂的面對。

雖然煩惱在繼續,但是生活還是充滿希望的。一切都會解決,等明天醒來之後一切都會好的。

善待生活,善待自己。讓淡淡的風吹拂臉龐,吹散心中的愁緒,接着便是陣陣清涼

《人生》讀後感 篇14

這是一本很容易讀的書,但是讀完之後還是有些地方出乎意料。

書的作者是特斯拉老闆的親媽。只看到這裏的時候還以為是教給我們如何培養出特斯拉老闆這樣的孩子呢,看完了才發現人家有自己的生活,雖然以孩子的成就為榮,但並不以孩子的成就為生活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標。

這是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意外。不過這個意外倒是印證了平時讀育兒書的一個感覺,那就是育兒要先育己。想要一個很酷的孩子嗎?如果你自己就是個很酷的人,那有個很酷的孩子也就是順理成章了。他們一家三代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二個意外是這樣的一個美女加才女居然在面臨家暴的時候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和近期網絡上説到的藏族姑娘拉姆的遭遇類似,她的前夫,也就是她的孩子們的生父對她也實施着精神和肉體的雙重家暴。可見人一旦置身於這種惡劣環境,想完全靠自身力量擺脱是極其困難的。如果大家身邊有這樣的受害人,還是要儘可能施以援手,而不能認為是別人的家務事就不管不問。

第三個意外是關於美女和化粧衣品的關係。雖然覺得化粧和挑選着裝是必要的,但總覺得對美女可能並不太需要。事實證明,美女的化粧技術和着裝品位在專業人士的加持下和自己操作的效果也是有云泥之別的。可見什麼事情都是要相信專業的力量。

另外,由於作者同時是一名營養專家,書裏邊對於飲食安排也提出了一些建議。雖然並不認同她對具體食物的安排,但是總體理念是贊同的,那就是“只在餓的時候進食,只吃健康食物,絕不暴飲暴食”。同時特別贊同她説的關於飲食方面“沒有人想聽常識,大家都只想要靈丹妙藥”和“不要把你的卡路里配額浪費在難吃的食物上”的説法。作者提醒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吃東西並不是因為感到悲傷或者是有壓力,而僅僅是因為食物可口,這樣才能確保是在享受美食,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緒綁架,把吃東西當做是減壓手段。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感覺在解決了温飽問題之外,什麼都可以是吃飯的理由,社交、減壓、無聊、獵奇,等等等等,只除了解決生理需要。畢竟,現在社會中的多數人都是吃的太多,而非相反。飢餓反而成了一種稀缺的感覺。

特別可愛的是,作者説即使我們有不健康的飲食,也不必感到懺悔,只要在這個過程中是在享受美食,那就下不為例,從下一餐再恢復健康生活方式。因為我們不需要讓每一次進食都十全十美,我們的人生也是同樣如此。

由此想到,完美主義確實是我們的敵人。一個最新的案例就是孩子上課時的表現被老師評價為有創造力。其實,也許孩子們在我們身邊時也是那麼有創造力,只是我們的眼睛總是看着他們完成的沒那麼精彩的部分,而總是忽略他們精彩的部分,或者是認為理所當然。另外就是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就像別人的朋友圈——看上去很讓人羨慕,但很可能只是局部的事實。這些閃亮的瞬間肯定不是課程的全部,甚至可能就是整節課上一剎那的靈光一閃。輪到這些老父親老母親自己看娃時,多半還是要抓狂的。所以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對孩子還是要再多一點耐心,再多一點欣賞,或者最重要的是,再多一點沉浸,而不是置身事外,把陪伴當做一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