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大學》讀後感

校園1.87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學》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讀後感

何處訪扶桑?直破浮雲問羿郎。羲和揚節橫四荒,皇皇。輝被一冀演流長。崇善以為常,格物修身貴蕙纕。三綱八目普澤廣,如陽。澡身浴德陟高岡。

——《南鄉子·讀<大學>有懷》

這是我在大一生活正式拉開序幕前那個帶着期待和夷猶的暑假中,讀罷儒家經典《大學》,醍醐灌頂,揮毫而就的小詞。平仄不算整齊,句意也略顯生澀,然而這五十六字所傳達的,並非一個文藝少女無根的狂想,而是一個成年人審慎的思慮。

《大學》相傳為孔聖遺書,為曾子轉述與闡發,為朱子所整理修訂,貴明德,崇圖新,敦善道。區別於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古代的大學實為“大人之學”。在夏、商、週三代,貴族子弟八歲入國小,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十五歲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身、從政之道。在我看來,即使時間隔閡了古今的教育觀,教育者對於人格的終極關懷仍然是一致的,因此,《大學》提出的治學修德的理念仍然對我們初入大學者有着特殊的意義。

最為國人熟知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大學”三大綱領,既是“大學”的主題,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指出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內心的美德,革除自身的舊習惡欲,從而臻於道德之化境。站在一個人的高度來看,這不僅是大學學生的要求,更是自我人格昇華的根本之道——這恰恰是大學教育的長期目標所在。站在一所一流大學的高度來看,這樣的道義直達終極的人文關懷,跨越行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國界、意識形態甚至是朝代或時間,擁有近乎永恆的生命力。這正是“輝被一冀演流長”一句所闡釋的,《大學》的“三綱”有如中天之日的光輝,普照的不僅是一個人的一世進退,更是一代人類文明的一燈燃滅。

在現代,公認的大學精神有三:自由、通識和德性。自由指的是思想的自由,保護學術和學風不被名利場和政治紛爭風蝕。在那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家兼收幷蓄,以和為貴,教育上亦如此,且政治和經濟體系並沒有發展完善,並未出現此類衝突,暫且不談。通識指的是博物洽聞的思想訓練,這與“親民”的圖新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強調個人在治學過程中的整體健全的發展,以及永不褪色的創新精神。德性則是統領前二者的要義,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之一,完全吻合於“明明德”這一綱領。真正的德性,簡單來説就是對愛、智、力、美的追求、恪守和圓融。可見,古與今的大學之道以及對人和社會的終極關懷,幾乎是完全一致的。

至於《大學》之“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它們之間的因果層遞關係。這八大規則既是為“三綱”而的條目,也是儒學提倡的人生進修階段,前四目為“內修”,後三目為“外治”,而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內修”和“外治”的樞紐,是根本,前與“內修”合為“獨善其身”,後與“外治”合為“兼濟天下”。格物與致知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注重現實生活和實踐,認為恆學窮理,積累用力日久,自會明悟世間萬理。這種説法固然有其狹隘之處,然而其對從書本中得到書本的“本本主義”的否定,對實踐第一性的強調,現實意義也是顯然的:鼓勵大學生從“象牙之塔”的自我小天地中走出,批判“坐而論道”的玄學約束。誠意則與慎獨掛鈎,強調“誠於中,形於外”的自律性。現代社會有許多人和車輛在十字路口過馬路時,若周圍人多則忍氣吞聲地等綠燈,若人煙稀少則不管不顧地闖紅燈,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性的劣性頑疾,歸根而言是對規則的隨意心態和不尊重,更是不能慎獨誠意的“偽君子”表現。誠意一目,並不是簡單粗暴地教導大學生遵守交通規則(這又不是中國小生守則),更希望大學生能舉一反三,真正做到心胸坦蕩,光明磊落。正心則強調端正心思來駕馭感情,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態。大喜與大悲一樣,都是極端的.感情,若為其困擾,則易失去自控。保持一種客觀中庸的

心態,有利於對真理的透徹認識,避免“感情用事”。修身則大同小異,關鍵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狹,實質上它更強調前四者的節節緊扣與有機融合,與後三目共同形成由小及大的局部與整體的關係,後一級是前一級的總和,前一級是後一級的細胞,此四者共同強調“恕道”與“絜矩之道”,即推己及人、上者垂範的道義。以上是我對八目的整體感知與體悟。

儒家認為,循着“八目”的車轍行駛,必將抵達“三綱”之所在,鼓勵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格物修身,以鑄造趨於“至善”的人格。作為一名有抱負的準大學生,“澡身浴德陟高岡”是我的理想和決心。“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為國棟樑”,大學為我提供了自由、通識和德性的空氣和養料,我將茁壯生長,“直破浮雲問羿郎”!

附一:原創詞《南鄉子》的註釋與簡析:

註釋:

(1)扶桑:神話傳説中太陽棲息的神樹。

(2)羿郎:神話傳説中射下九個太陽的英雄人物。

(3)羲和:太陽的母親和駕車人。節:鞭子。四荒:指遼闊的大地。

(4)皇皇:同“煌煌”,輝煌壯觀的樣子。

(5)冀:古代中國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九州島。冀州為九州島之首,這裏冀代指中國。

(6)以為常:認為是常規。

(7)蕙:香草名,俗名“佩蘭”。纕:佩帶。這裏蕙纕比喻高尚的德行。屈原《楚辭·離騷》: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8)澡身浴德:語出《禮記·儒行》,謂修養身心,使之高潔清白。

(9)陟高岡:陟,升,登。語出《詩經·國風·卷耳》,喻為臻於化境而奮鬥。簡析:

上片是我仰望七月火輪的豪情流露,以“日神”喻明德,強調二者的時空連續性。下片直抒胸臆,表白對善德的崇尚和對自我的期望。

附二:參考資料:

《國學經典少兒讀本之大學中庸》,中州古籍出版社,高秀昌主編,李立新註解。 《大學的三種精神》(選自20xx年6月《看歷史》),網絡資料。

陳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三聯書店出版社。

屈原《楚辭·離騷》、《楚辭·九歌·東君》、《楚辭·九歌·雲中君》。

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標籤:讀後感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