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小班幼兒教師心得體會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班幼兒教師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小班幼兒教師心得體會

小班幼兒教師心得體會1

自踏上工作崗位以來這還是我第一次帶小班的寶貝們,年齡不同,寶貝們的心理、生理特性和大班的孩子也不同。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也得出了一些心得體會,談談一、二吧:

首先是良好常規的培養,良好的常規是在不斷鞏固中建立的,老師們的要求一致,孩子們就有了標準。整治紀律,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使得老師能順利正常的開展教學工作。教師還要注意自身的演示和行動,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如小班幼兒收玩具,總是隨便亂放,玩具筐裏的玩具跟什錦菜一樣,每一種都有,老師具體提出要求並做示範,不是把玩具全部推倒,而是直接一塊一塊地拿。幼兒學會輕放的方法後,我再逐步要求幼兒快,並學習收得快的方法:兩隻手同時收;將幾塊相同的積木疊在一起收;先收自己面前的,再幫別人收……。

小班的寶貝自控能力比較弱,如何培養出孩子們的自控自理紀律的良好習慣是關鍵。可以想象如果老師在上課,有幼兒你一言我一語的説個不停,還有幼兒不時的向教室外跑,老師怎麼能進行得下去!所以要讓孩子們養成在上課時能安靜遵守紀律的常規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還需要長時間老師們認真的教導。

其次,溝通也是無極限。這一點我的感觸最深了,每一天和寶貝們在一起,都要抓住機會盡可能的和每一個孩子説話,因為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是孩子的朋友,能融入他們的世界中,能很好的洞悉他們的想法。在平等的關係中,教師是孩子的夥伴,使他們在心理上到安全,放鬆,讓生活洋溢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氣氛中,在這氣氛中,讓幼兒充分的活動,獲得表達自己慾望和能力的機會。所以,在平日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我儘量與孩子們多溝通多交流,和他們説話,和他們嬉戲,瞭解他們的需求。

然後,要儘量多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孩子的注意,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教育孩子。孩子年齡越小,越容易受新奇好玩的東西的影響,所以,要準備好每一次的活動,從活動內容到活動目標再到活動準備,都要充分,讓孩子在活動中行為習慣、思想品德以及語言、思維等都能力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小班幼兒教師心得體會2

這一次來到了我們班xx同學的家裏做家訪,主要是想多跟xx的父母進行溝通,也瞭解他在家裏是什麼樣子的。想要教育好學生光我們老師努力是不行的,家長也是要一起努力的,不然在幼兒園學到的東西一回家就忘記了的話那不就白教了。同時也是想通過這個機會了解一下他的家庭情況,詢問家長對我們老師和幼兒園的工作有什麼意見。

我們在教學中常常會教孩子一些生活的常識和技能,但當他們回到家之後因為家人的嬌慣,可能就會導致我們老師的工作白忙活。比如在幼兒園的時候能夠做到自己吃飯,但回家之後家人要餵飯的話,孩子就相當於沒學了,有一些技能是需要多多的鍛鍊的。若是不跟家長面對面的去解釋我們的一些行為,對家長提出一些意見的話,對我們的工作會造成很大的負擔。只通過電話跟家長聯繫的話可能會讓家長有一些不好的感受,所以最恰當的方式就是做家訪了。

Xx的家長非常的配合我們的工作,我們提出的意見也都説會採納。其實很多的時候家長並不是不能接受老師的建議的,只是需要用一種恰當的方式來表達,讓家長不會感到心裏不舒服。多跟家長進行溝通也能夠讓我們老師的工作做得更好,合理的去採納家長的一些意見,改進幼兒園的一些教學制度,努力的做到讓家長滿意,也能夠讓孩子更好的在幼兒園裏成長。家長們其實也沒指望孩子能夠在幼兒園裏學到多少知識,只要能夠獨立一點,多會一些生活的`技能就可以了。這一次跟家長了解了很多,也明白了家長對我們老師的期望,越發的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了,也要更加的努力。

這一次的家訪自己也是有了很多的收穫,覺得自己對學生了解的還是不夠的多。在幼兒園和在家裏孩子可能會展現出不同的樣子,多多的去了解學生才能夠更好的進行教學的工作。現在是要因材施教,努力的讓每一個孩子在幼兒園裏都能夠得到發展,都能夠多學一點東西。這一也體會到了家訪的重要性,以後有時間還是要多多的進行家訪,更貼近孩子,才能夠更好的做好教育的工作。雖然現在孩子們還是處在幼兒園階段,但在我看來這一階段也是同樣的重要的。不是有一句俗話叫做“三歲看老”,這也説明了幼兒園時期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小班幼兒教師心得體會3

經調查表明,學數學感到快樂或比較快樂的人不多,許多人學數學都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興趣。培養學數學的興趣和習慣,要從小開始。自我園開展“幼兒興趣數學”課題實驗以來,實驗教師一直遵循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教學理念,讓孩子在學習中體驗“興趣數學”的愉快和輕鬆,本期課題研討活動中兩位課題實驗教師設計的數學活動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

對小班幼兒而言,對某件事的興趣和注意力,一般也就是幾分鐘而已,如果在一個數學活動中,沒有新的理念、有趣的教學方法去吸引幼兒,那原本就枯燥的“數”就很難抓住幼兒的注意力,但如果教師設計的活動生動有趣,效果就不一樣了。鄭老師設計的“三隻蝴蝶”其實就是讓幼兒按顏色分類,但她通過講述三隻蝴蝶的故事,逐一的出示各種顏色,讓幼兒認識並知道同顏色的蝴蝶要和相同顏色的花在一起,使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自然的學會按顏色分類,最後是請小朋友幫蝴蝶姐姐把不小心混在一起了的圓片按顏色分開,這環節也是檢測幼兒是否掌握了活動內容,通過檢測,幼兒基本上都能按要求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另一個活動是宋老師設計的“螞蟻搬豆”,主要是讓幼兒認識1和許多,這節課也是以故事形式貫穿整個活動,先是一隻螞蟻發現了豆,但它自己卻無法搬走它,於是就叫來許多的夥伴,把豆搬回了家,整個活動簡潔明瞭,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述讓幼兒有很高的學習興趣。“有幾隻螞蟻發現了豆啊?”“一隻”“後來又來了多少隻呢?”“許多”,老師及時的提問,讓幼兒不知不覺中領會了老師的教學意圖。活動在“螞蟻搬豆”的遊戲中結束,遊戲時教師還根據幼兒能力大小去安排任務,這樣,幼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沒有負擔,輕鬆過關,遊戲中幼兒參與積極性高,玩得很開心,並從中知道了夥伴間能互相幫助、團結協作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數”是枯燥的,怎樣讓枯燥的“數”有趣起來,在於老師每個數學活動中的設計思路和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還有就是一定要遵循讓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的教學理念,這樣,孩子在掌握數學知識時沒有壓力,在聽故事、玩遊戲等教學形式中輕鬆學習,自然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