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兒童心理學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兒童心理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兒童心理學心得

兒童心理學心得1

最近我一向在看兒童心理學的書籍,我學兒童心理學主要有兩個目的:成為更懂孩子的媽媽;成為一個更好地分享者,讓更多的家長和孩子受益。

兒童心理學是什麼嗎?兒童心理學是研究0――15、16歲兒童心理是研究不一樣年齡階段兒童心理髮生、發展特點及其規律的科學。兒童心理學按年齡階段劃分為嬰生兒期(0――3歲)、幼兒期(3――6、7歲)、童年期(6、7歲――12、13歲)、青少年期(11、12歲――15、16歲)。

家長為什麼要學點兒童心理學?學習兒童心理學能夠讓我們更加了解兒童在不一樣年齡階段孩子認知發展、言語發展、個性發展、記憶發展、學習潛力、思維發展和自我意識的特點,讓家長能夠更好地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在教育孩子方面尊重生命成長規律減少盲目性和焦慮性,即不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長也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長,最好的教育都是恰逢其實、恰當好處的教育。

為了讓家長更好地瞭解兒童不一樣階段的心理髮展特點,幫忙家長設置各階段合理的成長期望,明確什麼樣的方法有助於孩子認知、社交潛力及心理的發展,什麼樣的方式會阻礙其發展,給家長帶給一些恰當的教育方法。

兒童心理學心得2

今天,我再次細細品讀了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一書,《兒童心理學》讀書心得。書中認為兒童入學的學習準備,除了生理準備,還有心理準備,心理準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有些兒童對學校生活的嚮往,常常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由於學校的外表現象的吸引。例如,學校的校舍、桌椅、牆上的圖畫、很多同學在一起等等。有些兒童不能或不願按老師的指示進行學習,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或粗枝大葉地去完成。對於在學習態度上還沒有準備好的兒童,教師應該採取積極的辦法由系統地來進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體的範例來鼓勵兒童學習,啟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兒童參加班上的共同活動,培養他們按照教師的指示進行工作願望,教會他們把學習和遊戲區別開來,在學習時專心學習。

書中讓我明白了“建立關係”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觀念裏,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了才會建立所謂的關係。其實與他人建立關係是兒童期最關鍵的任務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務之一,理解關係的形成是理解兒童發展的根本。而兒童關係的最初依賴於家庭關係,家庭作為一個系統不僅僅是它的組成部分的總和,而且是一個憑藉自己本身的資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實體。影響兒童適應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結構,撫養環境的質量才是最具決定性的,最持久的影響。兒童的發展是在人際關係的環境中發生的,關係主要是在家庭的環境中出現的,人際關係的質量決定了適應。從出生開始,兒童就預先被適應成要與他人形成關係。依戀關係在嬰兒期出現,在隨後的幾年裏從反射式的行為模式發展的高度選擇性的`,有計劃的和靈活的反應系統,心得體會《《兒童心理學》讀書心得》。發展與同伴形成的關係也很重要,但是這和與父母的關係不一樣。與其他兒童的交往幫助學得許多社會技巧,幫助形成兒童的社會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進智力發展,被排斥的兒童尤其有以後出現心理問題的危險。

書裏特別強調兒童的情緒發展。情緒並不完全是消極的東西,它被認為對社會適應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際關係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緒有生理基礎,是人類的天賦的一部分。新生兒就是通過情緒來滿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讓兒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是相當重要的,若不能習得這種技能會給他以後的社會生活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個能力的發展就是將看護人的外在控制轉移為孩子的自我控制,這個過程要持續整個兒童期,並且涉及到學習許多調節自我情緒及其表達的策略。

《兒童心理學》書中非常細化地從各個部分對兒童心理學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瞭解兒童。在拜讀之後,使我充分體會到作為一個老師的不易以及這份責任感,要更加細心和耐心地去觀察每一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來跟他們説話,把自己和學生們看作是平等的對待,用他們的心去思考,去體會。

總的來説,《兒童心理學》是一本挺不錯的書,書中有許多理論如果能與自己的教育實際結合起來,應該能使自己的工作上升一個台階。

兒童心理學心得3

踏上講台已近三年了,在感歎時光飛逝的同時卻還有着很多的困惑,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太累了,分數依然是教育的最高指揮棒。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快樂的在知識的海洋裏暢遊呢?《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給了我很多啟示:除了用因材施教的手法來塑造孩子之外,我們還得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深入挖掘每個心靈的閃光點,給孩子一個更全面、更客觀的'評價,這樣我們的良心才會坦蕩,這樣孩子的笑臉才會燦爛。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讚美。”也許你不經意的一句話或是一個微笑,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記得有一次開校會,我表揚了一個小女孩,她學習不太,但非常刻苦,在沒有老師、家長督促的情況下,在寒假中做了幾本的讀書筆記。我無意中發現了,就隨意表揚了一下。但後來這個女孩的語成績明顯提高,英語老師也反映英語有進步。我沒想到老師的表揚有這麼大的動力。

最近班裏也有這樣一個男孩,成績也不算,但有美術方面的天賦,這次出牆報我讓他當我的助手,他表現得非常。當我看他埋頭製作時臉上是那麼地自信,我很高興,當聽到其他同學流露出對他的讚歎和羨慕時,我更覺欣慰,因為此時他和同學們沒有把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我更慶幸我保持了這個孩子的自信。

最後我想説:賞識你的學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欣賞孩子的長處,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細微進步,讓他們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悦,找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並真誠地幫助他們,那麼,奇蹟隨時都可能發生。

兒童心理學心得4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是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兒童心裏發展規律的科學。它屬於心理科學,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分支,是專門研究學前兒童的心裏。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幼兒感知覺的發展、幼兒個性的發展、幼兒認知的發展、幼兒語言的發展、幼兒智力的發展、幼兒情緒的發展、幼兒的社會化。

通過學習,使我對學前兒童的.認知、語言、情緒、個性和社會等方面的發展有清晰的認識。

1、學前兒童各種心理過程的發生和發展趨勢。學前兒童並不是一出生就具備了人類的各種心理過程,其各種心理過程的發展是有一定的順序和發展方向的,且這些順序和發展方向是帶有客觀規律性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學前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就是探討學前兒童各種心理過程帶有規律性的發生發展趨勢。

2、學前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徵。研究學前兒童各種心理過程的發生發展趨勢是從縱向角度來談的,而研究學前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徵則是從橫向角度來看。學前兒童心理髮展的各個年齡階段會有規律地出現各自特有的、與其他年齡階段不同的、典型的特徵。

3、兒童心理髮展的個別差異。學前兒童的心理是各個不同、因人而異的,但個別差異的表現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不僅要研究兒童心理髮展的個別差異的表現及其規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這些差異是怎麼形成的。

學了學前兒童心理學,你就比較能理解每個時期的幼兒發展情況,你就比較能理解他們的行為和思維模式為什麼是這樣,自然而然能夠和他們打成一片,而且能用他們接受的方式來教育他們,知道什麼樣的東西他們能學會,超出他們認知發展的東西就不要亂教。過早強迫他們學習他們無法接受的東西,等於揠苗助長!!

兒童心理學心得5

最近幫主一向在看兒童心理學的書籍,我學兒童心理學 主要有兩個目的:成為更懂孩子的媽媽;成為一個更好地分 享者,讓更多的家長和孩子受益。

兒童心理學是什麼嗎?兒童心理學是研究

0-15 、 16 歲

兒童心理是研究不一樣年齡階段兒童心理髮生、開展特點及 其規律的科學。 兒童心理學按年齡階段劃分為嬰生兒期 〔 0-3 歲〕、幼兒期〔 3—— 6、7歲〕、童年期〔 6、7歲—— 12、13 歲〕、青少年期〔 11-12 歲—— 15、16 歲〕。

家長為什麼要學點兒童心理學?學習兒童心理學能夠 讓我們更加了解兒童在不一樣年齡階段孩子認知開展、言語 開展、個性開展、記憶開展、學習潛力、思維開展和自我意 識的特點,讓家長能夠更好地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在教育孩 子方面尊重生命成長規律減少盲目性和焦慮性,即不急功近 利的拔苗助長也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長,最好的教育都是恰 逢其實、恰當好處的教育。

為了讓家長更好地瞭解兒童不一樣階段的`心理開展特 點,幫助家長設置各階段合理的成長期望,明確什麼樣的方

法有助於孩子認知、社交潛力及心理的開展,什麼樣的方式 會阻礙其開展,給家長帶給一些恰當的教育方法,幫主整理 一份兒童的年齡與相應行為潛力的對照表,期望幫助各位家 長更瞭解自我的孩子,成為更懂孩子的教育者。

兒童心理學心得6

在接觸兒童心理學這門課之前,我從來沒有對小孩子的心理有過深刻的學習和認識,他們做出在我曾看來很是幼稚的行為現在想起竟是那麼可愛,他們的世界裏沒有一絲雜質,對他們來説,快樂是最重要的,可是當我看完這個紀錄片卻開始懷疑,在這種教育方式下,他們到底還快樂嗎?

影片以入學第一天一個小男孩撕心裂肺的哭聲開始,進入這樣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一羣陌生人,對於只有4、5歲的兒童來説的確是困難的,他們要接受新的環境,一點點對老師和身邊的同伴產生信任。在家裏時,他們享受所有人的關注,是一個家庭的中心,而在有着一個2、30個小朋友的班裏,老師根本無暇照顧到所有的孩子。吃午飯時,一個小女生把湯飯灑了一身一地,帶着哭腔輕輕的喊着“老師,潑了?”一連幾聲老師都沒有趕來,那個一直在哭的小男孩一邊吃着飯一邊還不忘喊“我要回家?”看到這些,我不禁有些心疼這些孩子,也許過那麼兩天他們就會習慣這種生活,不再吵鬧,但在我看來這只是他們看不到希望,放棄了掙扎。在未來,我也會成為一位媽媽,想到我也要把我的孩子送進這樣一個剝奪孩子本性的“牢籠”我不禁傷感起來,但這又是他們人生長必經的一條道路,去接受陌生的事物,去學會獨立,去磨滅天真和美好的本性,這又是多麼的殘忍。

因為是一所寄宿制的'幼兒園,這些孩子要在學校裏呆一整個星期才能回家,這一週的生活全部由老師負責,睡覺時老師要一個一個把他們叫醒上廁所。洗澡的時候,一個班的小孩子不分男女全部脱光像一羣小鴨子似的挨個被老師拽着用水沖澡。看足球賽時,老師責令孩子們坐下來看,要給中國隊加油,不要給其他隊加油。對於不聽話的小孩子老師則揚言要把他送去小班,對於這麼大的孩子來説這已經是最嚴重的懲罰,甚至有個老師用“神經病”這個詞去斥罵了一個孩子。如果父母們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是這麼被教育和馴服的,他們會怎麼想,還願意讓自己的孩子繼續在幼兒園呆下去嗎?快到週五了,孩子們都十分興奮,因為他們終於可以回家了,他們板着指頭數着“今天星期四,明天就是星期五啦!”當孩子們都陸續被接走了,還剩一個小男孩等着媽媽來接,老師説他每次都是最後一個被接走的,鏡頭裏他在窗口坐立不安,滿懷期待的等着媽媽,一直等了很久終於等來了,看見媽媽後他滿臉都是笑容,我想他一定是怕被遺忘吧。我們不知道小男孩的媽媽因為什麼事情耽誤了那麼久,但是看着小男孩的翹首以盼,我無言了。做父母的是不是應該更多的關心自己的孩子,工作和應酬難道沒有孩子重要嗎。

兒童心理學心得7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憑着對學生心理教育的關注和熱愛,我參加了黔東南州教育局舉辦的幼兒教育心理學培訓,受益匪淺,感想頗多。幼兒教育心理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在現今的學校裏,如何開展學生幼兒教育心理呢?我想就此問題談談自己從這次培訓中獲得的體會。

幼兒教育心理學沒有嚴格的界限,由於內外因素的影響,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礙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所以對任何一個人來説,都有可能出現某些不夠健康的心理狀態。許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狀。例如荷蘭畫家凡高生前是一個畫壇無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孤獨中生活,是一個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為禮物送給自己鍾愛的女人,最後不能忍受貧困和疾病的折磨,開槍自殺;蘇聯著名詩人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變,易激動,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於他的戀人急着要去上班,沒有聽從他的意願留下來陪他談話而開槍自殺;美國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鬱症,由於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壓也是開槍自殺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這充分説明常態心理與變態心理之間沒有絕對的鴻溝。每一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礙,只是嚴重程度和影響學習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師也不例外。尤其是現代高速發展的充滿競爭的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教師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更可能產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

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説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兒童心理學心得8

在教育與發展的關係中,如何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這涉及到教育要求的準度問題,朱智賢教授提出:只有那些高於兒童原有水平,經過他們的主觀努力後才能達到的要求,才是最合適的要求。

是的,任何事和物都有一個度的問題。做一件衣服要掌握好尺度,做飯要把握好火候,一個人不能太老實,但一個人也不能太精明……這裏我想説一説關於教師提問的“度”。提問的“度”有好多,如亮度、梯度、新度……但我認為提出問題的難度最重要。提出問題的難度合適,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燃起學生的思維火花,調動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如何把握好問題提出的難度呢?下面來談一談我的看法。

一、瞭解學生,把握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

布魯姆曾經説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應該是我們教學的起點。在設計問題時,認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是必須的,但分析學生,瞭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果學生在上課之前已經掌握了新課的知識,教師還在不停的`問這問那,強迫他們從“零”開始學習,這樣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

還清楚的記得我在教學4的分與合時,利用了教材的主題圖,讓學生操作小棒自己得出4的分與合,我想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一定學習很熱情,但面對我的提問,他們總是帶着懶洋洋的,不屑一顧的表情。課後經過了解,他們在幼兒園已經滲透了,怪不得他們上課時提不起勁。

二、問題難度要適度,不可太小或太大

我們以學生的學習起點為參照物,那在提問時就要和這個參照物保持相對適宜的“距離”。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個人面臨問題情景時,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當問題解決錯誤或失敗時會引起苦惱,可能阻礙進一步的智力活動;當解決的問題得到肯定,就會產生喜悦和自豪感,這種積極的情感能夠激勵人完成更艱難更復雜的任務。因此,如果問題的難度太小,就不能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學生不會好好的去思考,久而久之學生將養成懶於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樣無論對學生的成長,還是老師的教學都是極為不利的;問題的難度太大,學生會感覺高不可攀,產生畏懼心理,這樣的課堂提問就像花瓶一樣,只是一種擺設,只能成為教師的“個人專利”,只會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失去信心;只有問題難度適宜的,使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後,“跳一跳摘到桃子”,這樣學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信心,以更飽滿的精神投入到以後的學習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更好的把握問題的難度,還需要我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進行嘗試和研究。同仁們,好好加油吧!

兒童心理學心得9

作為一名特殊教育的教師,通過學習智力落後兒童心理學,看過這本書後,以及這幾天來的教學實踐,我才發現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看過《智力落後兒童心理學》這本書後,對其中感觸最深的恐怕就是第三章"智力落後兒童的注意"讀過文章才知道了其中的真正含義。

由於我們要接觸智障學生、尋找適合智障學生的教學方法,編制新的教材。這些都離不開對課程的瞭解與熟悉。針對中重度智力落後學生以後的學習,其課程的內容選擇要能夠綜合考慮到學生學科的知識體系的連貫統一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特殊需要,以及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將其有機的結合起來。

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造成注意範圍狹窄的外部原因是知識、經驗和實踐對提高注意的廣度很重要。智力落後兒童的認識能力差,知識經驗缺乏,生活範圍狹窄,是造成注意範圍狹窄的外部原因之一。使得他們學習速度慢,學習成績差。因此就需要教師經常幫助他們拓寬注意範圍,提高注意速度。再者智力落後兒童與同齡兒童注意力最明顯的差別是獲取知識緩慢和效能差,對學習成功的期待值較低,常有失敗的心理,缺乏學習動機。因此,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培養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通過學習動機的`教育,啟發他們求知的念頭,利用原有的動機遷移,使他們產生學習的需要,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今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正確運用注意規律,針對智力落後兒童身心的發展特點,既要估計客觀條件,從有效組織教學內容和改革先進的教學方法入手,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又要考慮到智力落後兒童的客觀因素,嚴格要求學生。教育學生以頑強的精神去克服困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兒童心理學心得10

幼兒心理學是研究3——6、7歲幼兒心理髮展特點和規律的科學。有幸在遠程研修中學習到了幼兒心理學知識,讓我受益匪淺。

我認識到,對幼兒進行教育,如果不懂得幼兒的心理髮展的特點和規律,必定不會成功,甚至適得其反。讓我體會最深的就是幼兒學習的心理特點。幼兒學習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由興趣驅使的學習積極性;語言指導下的直觀形象性;學習的無意性和個別差異性。在我及我周圍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這些,所以在進行教學活動過程中,常常不知不覺地把孩子的學習主動性扼殺了。有時,當孩子向老師提出各種問題時,老師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好奇、好問、好探究、好模仿的學習心理,常常給孩子的就是隨口亂答,甚至還表現出不耐煩。我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從幼兒的興趣和適合幼兒的活動入手,給幼兒創設利於他們學習的環境來進行教學活動。另外,對幼兒提出的任何問題,首先都要給予肯定,然後認真回答,回答不出來的',可以請其他幼兒回答,如果都不知道,老師就直接告訴幼兒,老師將下班後在書中或網上找答案後再告訴你。同時,也請幼兒自己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找答案。像周香老師講的案例裏的老師一樣,既保護了孩子的求知慾,又激發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還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

學習了幼兒心理學後,對“幼兒教育國小化”這一普遍現象,我也是體會深刻,感到茫然與無奈。根據幼兒的心理髮展特點及規律,幼兒的認知力、理解力還未達到國小生的水平,機械的模仿、死記硬背,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在幼兒園學的國小知識最多能讓幼兒一、二年級時一時領先,以後就不可能了,這樣反而還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幼兒應該在活動與遊戲中獲得知識、開發智力、培養其各方面的能力。可是,目前的學前教育狀況又如何呢?我們有目共睹,深有體會。

我期待着讓每個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科學的教育觀早日駐入每個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兒童心理學心得11

作者是英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兒童心理學對兒童心理學這門學科現有的發現和成果做了一個介紹和總結,回答了近些年來家長、老師和社會都廣泛關注的兒童成長方面的問題。

比如,有沒有一些正確的撫養孩子的方法,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孩子的哪些問題是家長和老師需要了解和矯正的,兒童每天應該看多長時間的電視,能夠從兒童期的行為預測長大後的智力嗎,等等。兒童心理學的語言淺顯易懂,深入淺出。無論是選修心理學課程的學生,還是各級教育工作者,或者是想知道孩子為什麼不高興了的家長,都會發現兒童心理學不僅有用,而且有趣。

兒童令人着迷,兒童非常重要。這兩個非常的理由使我們想對兒童瞭解得更多一些。兒童令人着迷是因為他們和成年人既相似又不同一方面,他們明顯有潛力發展出成熟個體才具有的各種能力另一方面,他們具有隻在他們那個年齡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們去承認、去尊重,也需要我們去關注。兒童令人着迷還因為兒童期的本質就是發展變化。

觀察新生兒長大成幼兒,再一步步長成學齡前兒童、學齡兒童和少年、青年,試圖解釋這些變化中暗藏的各種機制,這不僅吸引人的智力工作,而且能滿足感情上的需要。早期經驗對心理有不可挽回的影響嗎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是被遺傳因素塑造的為什麼一些兒童比另一些兒童更早地獲得語言能力離婚對各個年齡段的孩子有什麼樣的影響呢有最理想的方法幫助兒童學習解決問題的技能嗎哪怕僅僅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奇心,我們也希望回答這些問題,以及其他很多在日常撫養和教育中產生的問題。兒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社會的未來取決於我們怎樣帶大和教育下一代。這樣,又有許多問題產生了。

是否存在着某些正確的撫養孩子的方法,可以幫助他們充分挖掘潛能呢有哪些冒險的因素是我們需要了解和避免的早期攻擊性是預示着以後暴力和犯罪的一個危險信號嗎兒童能夠彌補回失去的重要經歷嗎比如應該在嬰兒期和父母形成親密關係的經歷,比如在上學前要接觸很多讀物的經歷。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對兒童的養育者有意義,對教育、福利、健康和教育領域的政策制定者也有意義,使他們可以制定出最符合兒童健康發展的政策。兒童心理學的目標是要通過客觀研究建立起一個能夠回答上面提出的問題的信息基地。這樣,我們就能夠得到兒童發展本質的事實性結論,而不僅僅是一些看法。

儘管兒童心理學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但它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左右有了長足的發展。因此,在這樣的一本書裏要將它的方方面面都講清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相反,本書的目的是要對現有的發現做一個總結,着重介紹近些年來大家廣泛關注的問題,並對兒童心理學的本質及其成就做一説明。

全書分為:

1、認識兒童

2、兒童的本質

3、人生之初

4、建立關係

5、情緒發展

6、作為科學家的兒童——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7、兒童是學徒——維果斯基的社會認知發展理論

8、作為信息加工者的兒童

9、運用語言

10、走向成年

我一直認為兒童時期是一個很關鍵的時期,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而通常引起兒童發展各異的因素其實都和兒童心理的發展趨勢有很密切的關係,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羣體一方面,他們明顯有潛力發展出成熟個體才具有的各種能力。另一方面,他們具有隻在他們那個年齡段特有的能力和要求,需要我們去承認、去尊重,也需要我們去關注。

而全書對於兒童教育並沒有提供可供操作的具體建議,只可作為更加了解兒童的專業背景書籍來讀。對我的主要啟發是:

1、兒童心理髮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先天論、刻板理論都不足取。不要輕易給自己的孩子定性定型,因為兒童的可塑性是很強的。

2、安全保障、必要時提供幫助、在具體事例中提供經驗、以身作則,除此之外相信孩子的自我發展能力。

3、孩子的心是永遠操不完的,家長有兩種態度要不得:一種是事事操心、處處焦慮,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常常患得患失,覺得自己犧牲和付出那麼多,外界包括孩子都不理解、不合作,滿腹委屈不平抱怨;一種是總是自私地抽離,覺得養育教育孩子更多是對方或爺爺奶奶輩的事情,自己不管不顧或者只是無奈地做一些最基本的撫養工作。

4、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天使,不論他/她的來到是多麼得偶然。他/她的性別、性情、身高、相貌都是那麼偶然的唯一。他/她是你生命的又一個起點,你只能付出自己最大的智慧和努力去陪伴她們成長,同時祝福她們,也祝福你自己。

5、是否做到讓孩子健康成長的試金石是:孩子懂事之後對你的態度。這種態度在他/她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可以考察。他/她是否真心愛你、疼你、欣賞你、感謝你,慶幸有你。

6、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天賦,但是在你的幫助和努力下,他/她都能成長為最的自己!養育兒童的不同方式、

舉個例子:

來看一些例子來證明每個社會都有着各自“正確”的撫養兒童的方式。

書中提到觀察一位西方母親,她的孩子坐在她的膝上,你可以看到兩個人之間的聯繫是如何的密切。母親通過擁抱、微笑、搖動、唱歌和談話來努力培養一種充滿感情的交流,並確保她是嬰兒注意力的焦點。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卡魯裏母親和她們的孩子。卡魯里人是居住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熱帶雨林中的一個小社會,母親與孩子的交流方式很不一樣。嬰兒不是被當做一對一交流的夥伴,雙方並不會長時間對視,相反,母親抱着孩子是會讓他面朝外以便孩子可以看到所處的社會羣體其他成員,同時也能夠被他人所看到。另外母親很少直接和她們的孩子談話,多數時候是年齡大一些的孩子與嬰兒説話,而母親則大聲地“代替”嬰兒回答。這樣從開始嬰兒就處在多方交流的過程中。這樣養育嬰兒的原因可以從卡魯里人的日常生活安排中看出:社區由60~90人組成,所有人一起住在沒有任何牆間隔的大房間裏,我們所熟知的母親一嬰兒的共同體和家庭在這裏沒有了它的意義,從很小開始人們就意識到社會羣體作為一個整體的意義,因而也就有了母親抱着孩子面朝外而不是朝向自己,也就沒有了太多的一對一的交流。任何其他的方式都會被看做是“不正常”,對兒童的發展不利。

在肯尼亞的蓋斯人當中,母親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避免或降低嬰兒在

一對一的交流中過於興奮,也就是説,他們要使嬰兒安靜下來而不是興奮。在他們那裏面對面的交流同樣很少,即使有也會是慢節奏非情緒化的。母親對嬰兒的注視和發出的響聲經常地不理睬。在這裏,重要的在於懷抱嬰兒這樣身體的接觸,甚至在嬰兒睡着了的時候也如此。對啼哭的嬰兒,母親會擁抱搖動或餵奶給孩子,但這些仍然是為了避免孩子興奮。同樣的道理,蓋斯人的母親們的行為也是遵循着他們的化規則:在嬰兒還很小的時候她們就需要回到田間勞作,這時嬰兒將由大一點的孩子照看,這也就要求嬰兒要保持足夠安靜以至於大孩子們有能力照顧他們。母親們對待她們的孩子的方式體現了特定化環境的要求。

在西方社會兒童的遊戲被賦予很大的意義,母親們經常會加入孩子們的遊戲來促進兒童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技能的發展。但在低收入的墨西哥家庭中的母親們可並非如此,他們認為遊戲沒什麼意義,對於兒童發展也無任何作用。當他們被要求和自己的孩子玩耍時她們會感到很怪異甚至覺得尷尬,在遊戲中她們的作用也是明確的指導多於與孩子共同娛樂。根據她們的經濟狀況,這些母親遵循的是一種“工作式”的生活:生活是嚴肅的,遊戲是一種奢侈,孩子們越早認識到這點越

關於皮亞傑理論與幼兒科學教育

皮亞傑的理論是以發生學和發展的觀點探討人類認識的個體心理的起源和歷史發展。認為兒童的認識是一步步發展起來的,並且知識的成長與智慧的成長是一個同步的過程。其基本理論要點:

①兒童心理髮展的階段先後次序是固定不變的,不能跨越也不能顛倒,所有的兒童都遵循這樣的發展順序,具有普遍性,但發展階段出現的年齡可因兒童的社會環境、化教育的差別而加速或推遲。

②在兒童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中,都具有獨特的認知結構,這些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決定兒童行為的一般特徵。兒童發展到某一階段就能從事水平相同的各種性質的活動。

③認知結構的發展是一個連續構造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前一階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對前一階段進行改組而形成的新系統。皮亞傑關於兒童心理髮展的理論,強調了兒童認識發展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教育要按照兒童的認知結構(智慧結構)來組織教材,調整教法,這些思想對兒童教育工作的理論與實踐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兒童是學徒——維果斯基(前蘇聯心理學家)的社會認知發展理論:

兒童的心理髮展具有社會性,受到社會的影響,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教育要發展兒童的天性,豐富兒童多方面的經驗,促進和加強兒童與兒童之間,兒童與成人之間的社會性交往,兒童還有自我表現的願望,有不同層次的需要,不同的需要又有不同的表現的方式,教育要以人為本,以人為目的,滿足兒童安全,被關愛,探索,遊戲等不同層次的需要。並運動到實際教學活動中:比如拼圖遊戲,合作學習模式,同伴指導模式,都能促進兒童之間共同的團結合作意識。孩子3歲能分辨上和下,4歲能辨認前後,5歲能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7歲能以客觀為中心辨別左右,所以,如果我們在3歲就讓孩子辨別左右就會過於超前,就算讓孩子硬生生記下也容易出錯混淆,而5歲教導其識別左右又有些晚了,這可能會導致孩子未來對方位知覺的認知差,所以教學應當及時,爭對孩子的年齡段來應材施教。

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每一門科學都以客觀存在的一定領域內的事物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在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特定領域內去發現這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觀規律,從而以這些規律來為社會實踐服務。

兒童心理學是一門科學。那麼,兒童心理學這門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呢?概括説來,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和兒童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徵的科學。關於兒童心理學的對象,可以簡單歸結為以下各點。

(1)兒童心理髮展是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它包括兩個主要部分:兒童心理髮展的基本規律和兒童各年齡階段心理特徵發展的具體規律。

(2)兒童心理髮展首先是一種心理現象。辯證唯物主義關於心理的理解是唯一正確的理解。

(3)在心理科學中,關於心理髮展的研究,一般是從兩個方面進行的:心理的種系發展和心理的個體發展。(4)兒童心理髮展是個體心理髮展中的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部分。它的主要問題是:作為個體的人的心理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在一定條件下從一個軟弱無能的新生兒的心理經過一定階段逐步發展成為一個能夠獨立參加社會生活的社會成員的心理的?

兒童心理學是心理科學的`一個分支。普通心理學研究人的最一般的心理規律:人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徵的一般規律。兒童心理學以普通心理學為依據對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徵進行專門的研究。同時,兒童心理學的研究也能豐富普通心理學的內容。

1心理和心理的發展

首先,關於心理的實質問題,主要是普通心理學的課題。普通心理學指出: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1)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這就是説,心理是由客觀現實決定的。客觀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識是第二性的。

(2)作為客觀現實反映的心理,是通過腦的活動實現的。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腦的機能。

(3)心理的反映不是像鏡子般機械的反映,而是一種能動的反映。人的反映活動是在人的社會實踐中、在人的言語參與下進行的,因此,人的心理、意識具有社會性和自覺能動性。

(4)心理、意識雖是第二性的東西,是一種反映,但它不是毫無作用的副現象。它一旦形成之後,就能在人的活動中起調節作用、定向作用。這就是説,人的心理在實踐中產生,同時又能反作用於實踐。其次,關於心理髮展的問題,在心理科學中,一般是從兩個方面加以研究的。

(1)心理的種系發展。所謂心理的種系發展是指從動物到人類的演化過程中心理髮生髮展的歷史。心理這一反映形式是在動物出現以後才開始產生的,是跟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相聯繫的。

動物心理髮展史是人類心理髮展的前史。它研究從低級動物到類人猿為止心理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在適應自然的情況下逐步從低級形態(受刺激性)向高級形態(思維的萌芽)發展的。

人類心理髮展史則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識發生發展的歷史。人類的心理是由動物心理髮展準備起來的,是跟動物心理有聯繫的,但同時又有本質的區別。人的心理、意識是人類祖先在勞動過程中、在言語的參與

2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因此,人的心理、意識不但能適應現實,而且能變革現實。

(2)心理的個體發展。所謂心理的個體發展,是指人的個體從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過程中心理髮生髮展的歷史。

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是否具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樣產生的?在人的發展的各個年齡階段(兒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中,心理又是怎樣發展變化的?它是按着什麼規律發展變化的?這些發展變化在人的生活和教育上具有怎樣的意義???所有這些,都是研究個體心理髮展史必須闡明的問題。

在個體心理髮展的研究中,人的兒童時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心理髮展是被研究得較多的部分,這個部分,就組成兒童心理學這門科學的主要內容。發展心理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發展心理學包括動物心理學(又叫比較心理學)、民族心理學(主要是原始人類心理學)、個體發展心理學(主要是兒童心理學)。狹義的發展心理學,亦即個體發展心理學,是關於人的個體從出生到衰老整個發展時期的心理髮展的研究。而兒童心理學則是關於人的個體從出生到成熟(青年初期)的心理髮展的研究。兒童心理學是個體發展心理學中的一個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2/兒童心理髮展

兒童心理髮展是個體發展心理學中的一個最主要的核心的部分1)兒童時期的主要特點

兒童時期是指一個人從出生(新生兒)到成熟(青年初期)個時期而言,是一個人心理的發生和形成的時期。兒童時期具有自己的特點。

第一,兒童跟動物不同。他一開始就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並向着人類社會成員的方向發展。兒童從出生的時候起,就過着社會生活,在成人長期撫養和教育下,通過跟成人的交際,通過有系統的學習,去掌握人類已有的社會經驗。隨着兒童的日益成長,他就不但能適應社會生活,而且也能改造社會生活,這樣,他就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

第二,兒童也不完全跟成人一樣。當然,從人的社會性來説,兒童跟成人是基本相同的,但從發展的水平來説,他們之間卻存在很大差別。例如,兒童的腦的結構和機能還是不成熟的,兒童的思維不完全等同於成人的思維,兒童的勞動能力也不跟成人完全一樣。

兒童時期是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從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長髮育的時期,是一個生長特別旺盛的時期,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時期,因而也是受教育的最時期。

2)兒童心理髮展的基本規律

兒童心理學在兒童心理髮展的基本規律上,涉及如下的一些理論問題。

第一,關於遺傳、環境和教育在兒童心理髮展上的作用問題。在兒童心理髮展上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先天遺傳,遺傳只給兒童心理髮展提供自然前提,但不能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在兒童心理髮展上起決定作用的是環境和教育,而教育則起着主導作用。

第二,關於兒童心理髮展的動力或內部矛盾問題。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或根本原因,不在於事物的外部,而在於事物的內部,即存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這在兒童心理髮展上,也是一樣。

第三,關於教育和兒童心理髮展的關係問題。環境和教育對兒童的心理髮展起決定作用,但並不是機械地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它必須通過兒童心理的內部原因來實現。

第四,關於兒童心理不斷髮展和發展階段的關係問題。兒童心理一方面是不斷髮展的,但同時又是有階段性的。只看到不斷髮展的一面,或只看到發展階段的一面,都是不對的。

這是我們關於兒童心理髮展的幾個理論問題的理解。這幾個問題是兒童心理學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的一部分,本書第三章將作詳細的論述。

3)兒童心理髮展的年齡特徵

兒童心理學不但要研究兒童心理髮展的一般規律或基本規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具體規律,這些具體規律是通過兒童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徵表現出來的。

兒童心理年齡特徵是客觀存在的。例如,兩三歲的兒童情感是易變的,自我控制力是較差的,因而很容易破涕為笑,轉怒為喜。又如,有經驗的國小一年級教師把兒童初入學時在課堂中可能產生的各種表現(如坐不住、下位子、説話、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持久等)理解為這一時期的特徵,並且善於根據這種客觀存在的特徵而採取正確的措施。但是在一個沒有經驗的教師,則往往引起厭煩、急躁的情緒,以致把事情越弄越糟。在教學觀察中可以發現:雖然同是國小時期的兒童,低年級和高年級也是不一樣的。低年級兒童還跟學前兒童有某些共同之處,思維帶有很大的具體性,有意注意還不很發展,因而在一堂課中往往運用着不同的作業形式,更多地注意直觀性,而對高年級兒童就不需要這樣做了。關於兒童心理髮展的年齡特徵,我們作以下理解。第一,兒童心理年齡特徵是兒童心理髮展的各個年齡階段中所形成起來的一般特徵、典型特徵或本質特徵。它是和年齡有聯繫的(因為年齡是時間的標誌,一切發展都是和時間相聯繫的),但不是由年齡決定的。同時,它是從許多個別兒童的心理特徵概括出來的,它只能代表某一年齡階段兒童心理髮展的一般趨勢,而不能代表這一年齡階段所有兒童的個別特徵。

第二,在一定條件下,兒童年齡既是相對穩定的,同時又是可以隨着社會生活和教育條件的改變而有一定程度的改變的。這是因為:一方面,年齡特徵是受許多比較穩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兒童腦的結構和機能的發展是有一定過程的,知識本身的深淺也是有一定順序的,這就決定了兒童心理髮展在一定時期或階段內不可能沒有一定的、不能突破的限度;另一方面,年齡特徵又是可以隨着社會生活和教育條件的變化而

3有一定的變化的(當然,也不是毫無限制的),例如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一年級兒童的識字量,可以比以前多一些,算術程度也可以適當提高一些,兒童個性品質的發展方面也是如此。

第三,教育的目的方向是由社會決定的,而不是由年齡特徵決定的。但在教育的目的方向決定了以後,就不能不考慮:教材如何安排就能使兒童既容易接受,又學得更更快;創設什麼條件,採取什麼方法,就更適合於兒童發展的特點。??要很地解決這些問題,就不能不認識和運用兒童心理年齡特徵的規律。在教育中運用兒童心理年齡特徵的規律,必須同時兼顧:(1)積極發展兒童的能力;(2)不使負擔過重。資產階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把兒童心理年齡特徵看成是固定不變的,限制了兒童的發展,這是片面的、錯誤的,我們反對這種觀點。積極發展兒童能力的同時,也要注意不使兒童負擔過重,不超越他們力所能及的圍。

兒童心理學心得12

最近幫主一向在看兒童心理學的書籍,我學兒童心理學主要有兩個目的:成為更懂孩子的媽媽;成為一個更好地分享者,讓更多的家長和孩子受益。

兒童心理學是什麼嗎?兒童心理學是研究0-15、16歲兒童心理是研究不一樣年齡階段兒童心理髮生、發展特點及其規律的科學。兒童心理學按年齡階段劃分為嬰生兒期(0-3歲)、幼兒期(3——6、7歲)、童年期(6、7歲——12、13歲)、青少年期(11-12歲——15、16歲)。

家長為什麼要學點兒童心理學?學習兒童心理學能夠讓我們更加了解兒童在不一樣年齡階段孩子認知發展、言語發展、個性發展、記憶發展、學習潛力、思維發展和自我意識的特點,讓家長能夠更好地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在教育孩子方面尊重生命成長規律減少盲目性和焦慮性,即不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長也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長,最好的教育都是恰逢其實、恰當好處的教育。

為了讓家長更好地瞭解兒童不一樣階段的.心理髮展特點,幫忙家長設置各階段合理的成長期望,明確什麼樣的方法有助於孩子認知、社交潛力及心理的發展,什麼樣的方式會阻礙其發展,給家長帶給一些恰當的教育方法,幫主整理一份兒童的年齡與相應行為潛力的對照表,期望幫忙各位家長更瞭解自我的孩子,成為更懂孩子的教育者。

兒童心理學心得13

幼兒心理學是研究 3——6、7 歲幼兒心理開展特點和規 律的科學。有幸在遠程研修中學習到了幼兒心理學知識,讓 我受益匪淺。

我認識到,對幼兒進行教育,如果不懂得幼兒的心理髮 展的特點和規律,必定不會成功,甚至適得其反。

讓我體會最深的就是幼兒學習的心理特點。幼兒學習的 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 由興趣驅使的學習

積極性 ; 語言指導下的直觀形象性 ; 學習的無意性和個別差 異性。在我及我周圍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這些,所以 在進行教學活動過程中,常常不知不覺地把孩子的學習主動 性扼殺了。

有時,當孩子向老師提出各種問題時,老師根本沒有考 慮到孩子好奇、好問、好探究、好模仿的學習心理,常常給 孩子的就是隨口亂答,甚至還表現出不耐煩。我在以後的工 作中,要從幼兒的興趣和適合幼兒的活動入手,給幼兒創設 利於他們學習的環境來進行教學活動。另外,對幼兒提出的 任何問題,首先都要給予肯定,然後認真答覆,答覆不出來 的',可以請其他幼兒答覆,如果都不知道,老師就直接告訴 幼兒,老師將下班後在書中或網上找答案後再告訴你。 同時, 也請幼兒自己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找答案。像周香老師講 的案例裏的老師一樣,既保護了孩子的求知慾,又激發了孩 子學習的主動性,還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

學習了幼兒心理學後,對“幼兒教育國小化〞這一普遍 現象,我也是體會深刻,感到茫然與無奈。根據幼兒的心理 開展特點及規律,幼兒的認知力、理解力還未到達國小生的 水平,機械的模仿、死記硬背,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在幼 兒園學的國小知識最多能讓幼兒一、二年級時一時領先,以 後就不可能了,這樣反而還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幼兒應該 在活動與遊戲中獲得知識、 開發智力、 培養其各方面的能力。

可是,目前的學前教育狀況又如何呢?我們有目共睹, 深有體會。

我期待着讓每個幼兒全面和諧開展的科學的教育觀早 日駐入每個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兒童心理學心得14

國小生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着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

國小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這就構成了國小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學的抽象性之間的矛盾。特別是低年級國小生,由於其生理、心理上仍處於不成熟時期,對於相對抽象的數學問題,僅僅用形象的思維方式並不能完全解決抽象特別是稍微複雜一些的數學問題,並且,由於其他學科,特別語言的理解障礙,使得他們在理解數學問題時更難以恰當到位。有時他們只依靠某些簡單的關鍵詞彙理解或解決問題,但這並不能幫助他們完全理解抽象的數學現象。

因此,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恰當地運用某些方法和工具如學具、教具與及適當的語言鼓勵等都能比較好地引導國小生從形象思維逐步轉變為抽象思維。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能有效地實現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的過渡。由於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恰當地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解決了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知識,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例如在“平移和旋轉”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方式,多媒體動畫出示遊樂園的一角:摩天輪、轉轉椅、纜車、大風車、小火車等的運動,學生一邊觀看屏幕一邊用手勢表示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並根據運動方式分類。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感知以及親身的體驗中,理解和掌握了物體的兩種運動方式:平移和旋轉。

再如:在教學“千克”和“克”、“米”和“釐米”等較小的重量長度單位時,可先用讓學生稱、掂、量的.方法,然後在此基礎上利用已有的概念,用思維的形式建立起“噸”、“千米”等較大的新的重量、長度單位的概念。通過具體的計算,引進運算定律;通過教具、實物的演示,引入幾何概念。概念的引入方式是概念教學的關鍵一步,這一步做得如何,將直接關係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國小生掌握概念,是一個主動而複雜的認知過程,只有為他們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過直觀教學,才能逐步抽象,內化成概念。?

我們通過形象操作、感受,直觀地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符合“感知——表象——概念”的兒童認識規律。這樣可以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數學的基本概念,並在大腦中逐漸形成具體而形象概念並向抽象的數學概念轉換,從事物的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特徵,促進學生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方向協調發展。

兒童心理學心得15

新一期的共讀營即將開啟之際,領讀老師對《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已經迫不及待地去網上查找相關的資料了。這本書的作者讓·皮亞傑是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兒童認知發展的四個過程是教育者們所熟知的,但對於他的著作,説實話,這是第一次拜讀。

這是一本理論性很強的小書,每一章的閲讀都有些費勁,但我也努力通過快速瀏覽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對於不懂的地方反覆咀嚼,還通過閲讀共讀羣裏小夥伴們的觀點進行思考,一遍讀完,雖感覺只學到了皮毛,卻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現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享。

一、突破舒適區踐行終身學習

在閲讀了第一章的內容就讓我不禁感歎,在教育發展的'這幾十年間,似乎人們並沒有改變對教育的認知,大家都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包括我們教師自己。而在信息技術發展如此迅猛的當下,基本上所有的知識點都可以通過書籍、網絡找到,我們讓孩子們背誦記憶的知識最終又剩下了多少?

如果一個老師始終用自己過時的經驗去教育新時代的學生,那麼各種問題就會接連發生。醫生、工程師等職業每年都會有知識的更新及各種考核,那麼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們,是否也堅持學習,跟隨時代的腳步呢?

這本書的閲讀,用楊老師的話説,就是跳出閲讀的舒適區,磨一磨自己的腦子。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用所學聯繫實際,指導實際教學,才會受益,而且會進入良性循環。

我一直認為,老師應該是終身學習的最好踐行者,不斷學習、不斷提升、不斷研究、不斷髮現,用自己的學影響帶動孩子的學,不要當學生髮展的天花板,而是要做學生能力發展的促進者,學會成為引導員,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遵循規律科學引導

既然要做引導員,那麼一定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就一定要學習兒童心理學。本書中介紹了兒童認知發展的特點,我的理解就是,兒童的發展跟年齡和身心發展分不開,我們不能要求一個7歲的孩子去做10歲孩子做的事情,可能他的認知達不到,不能很好地完成,甚至會產生壓迫感,從而產生抗拒心理。所以針對不同階段的孩子,我們要去創設合適的情境去幫助他達成目標,也就是跳一跳能夠着樹上的蘋果即可。

國小階段是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做到就是遵循孩子認知發展規律,設計適合的課程和互動體驗,在讓他保有對學習的興趣的同時,激發他對相關科目的好奇心,通過遊戲、動手實踐、表演、合作等方式讓學生獲得相關學科的學科素養,培養相對應學科的學習能力。

所以在這裏,老師要做研究員,研究每個孩子的特點,從而提供適合個體的精準引導,正如我校今年提出的“看見每一個孩子”,只有看見他,不斷髮現他的優點,才會讓他更加自信、從容、有尊嚴地成長。

三、自主學習發展創新

本書揭示了兒童認知原理,也就是學習是怎麼發生的。教師只有對兒童心理學有所瞭解,就能理解兒童自發的反應過程,從而加以利用、引導,促進兒童自主學習。學習終究是自己的事情,要激發學習的內驅力,把學習的永動機裝在每一個人心中,只有這樣,他們才會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學習,在一次次的實踐體驗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促進知識結構不斷更新,從而提出創新的思考或成果,這難道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嗎?這也註定是一個良性的循環。當然,前提是要有教育的大環境,老師、家長都必須懂得兒童心理學,只有這樣,才能家校合力,助力孩子自主發展,創造美好未來。所以,從當下開始,去學習、去讀懂每一個孩子、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智慧引導,助力成長。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閲讀專業論著,提升自身素養,做新時代教師,育時代新人。

標籤:心理學 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