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職場

知識經濟條件下管理會計的新特點

職場4.88K

一、知識經濟管理上的基本特徵

知識經濟條件下管理會計的新特點

知識經濟是繼高度發達的工業經濟之後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工業經濟是以材料、能源等為主要內容的物的因素居主導地位,產品生產主要是集成資源。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的知識(智力)成為最關鍵的居於主導地位的因素,人們開始認識到:人盡其才(能)是物盡其用的基礎。產品生產不再主要是集成資源,而主要是集成知識(智力)。產品的知識(智力)含量越高,價值越大。可見由工業經濟轉變為知識經濟,從生產要素看,主要是由資源依賴型經濟轉變為知識(智力)依賴型經濟。由此而形成的知識經濟管理上的基本特徵,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管理特徵從物本管理向人本、智本管理髮展。

物本管理把人作為單純的管理對象和生產操作的工具,最多把人看作是“經濟動物”,而把儘可能提高生產效率作為管理工作追求的首要目標。因而物本管理,是一種單純以效率和物質利益為中心的管理。

從管理髮展史看,20世紀初期,泰羅創立的科學管理就是典型的物本管理。因為泰羅基於“經濟人”(Economic man)假設,把工人看作是機器設備的附屬品,他倡導的“時間研究”、“動作研究”就是使人依附於機器,把人性物化,把人也當作物來管理。因而泰羅創立的科學管理,實質上是一種非人性化的物本管理。

物本管理遵循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使它具有明顯的確定性、可定量化、可優化等特點。

20世紀30年代以後,隨着人際關係理論、行為科學等的形成與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把人看作是隻會打工掙錢、養家餬口的單純的“經濟人”,未免太簡單化了。除了經濟因素外,還必須充分考慮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因素,於是有“人本管理”思想的萌芽。到20世紀中葉以後人本管理的思想在理論上更趨成熟,在實踐上也較廣為流行。

人本管理強調人在管理中的主體性,並認為人的存在,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精神存在,即人不能沒有物質生活,更不能沒有精神生活,這是人區別於一般動物的根本出發點。因而認為:不能把管理看作是單純的物質技術過程,而應更重視它的社會文化層面。據此,人本管理認為,管理者首先不應把人看作是單純的“經濟人”,而應如實地把人看作是“社會人”(social man)以至“文化人”(叫cultural man),從而在尊重人的人格獨立與個人尊嚴的前提下,確立人在生產經營中的主體地位。

由此可見,人本管理與物本管理有質的不同,“以人為本”的管理系統是複雜的社會系統,所涉及的人的心理、社會層面、豐富的感情世界以及複雜的人際關係,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不確定性,是難以用精確的數據來表現的。這是人本管理的重大特點。

隨着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進一步認識到人本的關鍵在於人的智力。由此而形成了比一般所説的“人本管理”更高一個層次的以人的智力為核心的“智本管理”,它是一種以盡最大可能促進“知識創新”為中心任務的管理,是“人本管理”的進一步深化和提高。

(二)管理思維從科學思維方式向人文思維方式轉變。

1.科學思維方式與人文思維方式的對比。科學思維(理性思維,或稱邏輯思維、抽象思維)(注:關於理性思維或稱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與形象(直覺)思維和靈感(頓悟)思維的.劃分及其有關的闡述,可參見錢學森《關於思維科學》一文,載錢學森主編《關於思維科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具有推理嚴謹、定量分析嚴密等特點。“精確定量”是“科學語言”的基本特徵。

思維是人腦的機能活動。科學思維是一種鏈條式、環環相扣的遞進式的思維方式。它是近代在自然科學的研究、探索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而通稱為科學思維。人類要改造世界,首先要認識世界。認識(Cognition)是人的大腦對客觀現實世界的感知,感知形成觀念(Conception),是以語言為其表現形式(有發達的語言系統,是人不同於一般動物的重要標誌)。因此,從認識論看,語言是認識的工具。“科學語言”是自然科學家認識“物的世界”的重要工具。“精確定量”是“科學語言”是基本特徵。因為自然科學向來被稱為精密科學,其“精密”之處就在於:可以藉助於嚴密的定量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可見,“科學語言”是“科學思維”的外殼。

人文思維包含形象(直覺)思維和靈感(頓悟)思維(注:關於理性思維或稱邏輯思維、抽象思維與形象(直覺)思維和靈感(頓悟)思維的劃分及其有關的闡述,可參見錢學森《關於思維科學》一文,載錢學森主編《關於思維科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人文思維不同於科學思維,因為它研究的“人文世界”不同於“物的世界”,它涉及“精神世界”(mental world)不具物質實體的許多複雜多變的方方面面,如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倫理等,這些都是難於甚至無法直接從量上進行把握的。因而對於它們,並不追求條分縷析地進行刻畫,而是着眼於對象的整體特徵,寓理於形象,通過慎思明辨,綜合、權衡,達到對研究對象整體性的質的把握,這是人文思維與科學思維的重大差別。與此相聯繫,“人文語言”,作為人文思維的外在形式,是以“思辨定性”為其基本特徵。

同自然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科學思維方式稱“科學思維”相對應,人文、社會科學家在學術研究中常用的人文思維方式也可稱之為“藝術思維”。藝術思維不同於科學思維,在於後者的精確度大,前者的自由度大。但藝術家應用藝術思維進行創作實踐,也要嚴格遵循局部服從整體的原則。也就是:藝術作品既要有生動的細節上的描述,更強調系統整體性的把握;細節的描繪,服從和服務於整體性主題的體現。如黃河大合唱,許多音符組合起來,能唱出黃河奔騰澎湃整體的雄偉氣勢,才算是成功的作品;又如畫家作“登泰山圖”,可以從許許多多方面、方向取景,最終要能體現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宏偉氣勢,才能算作是成功的作品。藝術家是如此,管理學家也應是這樣。

2.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研究不同類型的管理。物本管理遵循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因而以物為本的管理系統,要求管理人員運用以“精確定量”為基本特徵的“科學思維”,深入到企業生產經營的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去認識、分析、研究相關問題,從中取得一些規律性的認識,並採用數量化方法進行描述。數量方法的核心是建立數學模型,並通過求解數學模型引出基本結論,並可編成嚴密的程序,用計算機來模擬再現。

人(智)本管理不同於物本管理,在於人(智)本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人。按照行為科學理論,人總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有自己的感情和意志。人的行為總是在一定的思想觀念的指導下進行的,具有主動性、創造性的特點,因而在人(智)本管理中,人的因素、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總是起主導作用的。與此相適應,人(智)本管理認為,不可能從員工的屈從中得到真正的創造力,因而要求管理人員運用以“思辨定性”為基本特徵的自由度較大的“人文思維”,深入到人的心理、社會層面和豐富的感情世界去認識、分析、研究相關問題,力求從員工對自己行為的自主性和人際關係的和諧性出發,來充分調動廣大員工個人和各種組織羣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和當代管理大師Peter Drucker(彼得·德魯克)把管理視為一種“自由藝術”(Management as Liberal Art)(注:[美]彼得·德魯克著:《現代管理宗師德魯克文選》(英文版),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而不是刻板的機械性的工作的見解相一致的。

由此可見,即使今天的電腦技術已經高度發展了,歸根到底,它還只是一個“數字相關係統”,是不能直接用來分析、處理人的“精神世界”的相關問題的。因為人的“精神世界”的問題,是屬於“人文層面”的問題,已超出了現有電子信息技術的作用範圍,需要用“人文觀”而不是“技術觀”為指導來進行分析、研究和處理。在這裏,人文思維、藝術思維的運用,是起主導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