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作文雜談之讀與思

作文1.56W

《論語為政》篇有這樣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用現在的話意譯是:只學不思就會黑白不分,莫衷一是;只思不學就會胡思亂想,錯漏百出。這個學習經驗大有參考價值,我們這裏雖然是談作文,卻無妨借用;不過範圍要縮小,就是“學”要變為“讀”。古人所謂學不只包括讀文獻,還包括“行事”,如禮、樂、射、御、書、數中的大部分都在內。學範圍大,思是思所學,範圍自然也要隨着擴大。我們這裏變學為讀,思也要縮小為融會讀文章之所得,並運用於作文。關於讀,前面已經談了不少,其為重要,這裏參照《論語》的意思,可以這樣説:思而不讀,即使能夠思出一些招數來,這招數也未必有價值,尤其不能順理成章地化入作文;何況這面壁的思又很難生產出清新高妙的文理來。自然,絲毫不讀而面壁凝思的情況是沒有的,那我們無妨退一步説:懶於讀而想多靠思以求學會作文,結果必是所見者少,不能取法乎上,勉強成篇,求內容表達都有可取總是很難的。思而不讀的另一端是讀而不思,也是沒有的,那就退一步説:多讀而少思,這就學作文説也不妥當,除了黑白不分、莫衷一是以外,還要加上茫無頭緒、難於運用。以下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作文雜談之讀與思

前面已經説過,就學作文説,讀的目的是吸收思想內容,學習表達方法。所讀非一人所寫,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即使為一人所寫,也會顧此失彼,甚至出爾反爾,因而無論就思想內容説還是就表達方法説,都會南轅北轍,瑕瑜互見。這裏面有是非,有好壞,如果一古腦兒吞下去,並轉而表現於自己的筆下,那就會雜亂無章,鬧笑話。常聽人説,讀書可以明理。其實這句話並不完全對,因為例外並不少。例如唐朝有個房琯,與大詩人李白、杜甫同時,官作得很大,書念得很多,可是食古不化,竟用古車戰法打仗,結果大敗,這就是讀書並沒有明理。還可以舉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例,一個嚴肅認真的人,職業教師,不知道唸了什麼書,竟成為五行定命的信徒,一次正顏厲色地告誡我,遇見金命的人一定要加小心,因為我是木命,這也是讀書並沒有明理。可見要明理,只靠讀還不成,還要能夠分辨是非和好壞。這分辨的能力是由思來。

思是心理活動,以什麼為材料,怎樣安排、辨別,以什麼為標準判斷是非、決定取捨,內容很複雜,不能也不必詳説。這裏還是就學作文説,讀得漸多,吸收不少,要怎樣用思來整理呢?思是動的,既連又轉,內容千變萬化,照貓畫虎自然有困難,以下只能略舉一些要點。

(一)聚集和安排。不同的作者寫的不同的書或篇章,主張不盡同,甚至有大差異,表現手法也各有特點,我們讀了,都吸收到記憶裏,這是聚集。聚集的大量事物,可以歸類:有些性質相同,有些性質相近,有些性質相遠,有些性質相反,相同、相近之中,還可以分大小、深淺、高低,等等,這是安排。讀有所得,頭緒紛繁,這是以思為主力的初步整理。

(二)比較和分辨。主張不同,表現手法不同,會有是非至少是價值的差異。道理有是非,價值有高下,要辨明,就必須靠思。定是非、高下的思不能任意,這就要有關於判定是非、高下的原則的知識,這知識自然也要由多讀之後經過思的整理和融會來。總之,不經過自己的深思就不能辨明不同主張和表現手法的是非、高下;辨且不能,取其是和高、舍其非和下自然就更做不到了。

(三)驗證。比較、分辨之後,心中有所知,有所信,可以通過“用”來驗證。所謂用是:(1)讀新的作品時,以所知、所信為尺度,看看能協調不能協調;能協調,則所知、所信可以更加鞏固,不能協調,可以修補,使所知、所信更加完善。用的另一條路,(2)是寫,就是把所知、所信用於自己的'作文中,看看有沒有起充實、提高的作用;有,可以順路往前走,沒有,可以證明所知、所信還不完善,需要修補。

(四)推衍。所知、所信逐漸深厚,逐漸完善,甚至成為體系,就可以向四外推衍,通過以此證彼、以彼證此,以求所知、所信的體系更廣博,更完整。舉例説,就表現手法説,清淡是一種高的境界,這種評價的原則似也可運用於其他藝術形式,如繪畫、戲劇、音樂等。如果真是這樣,則所知、所信的可信程度就更高一籌了。

(五)融會貫通。讀多了,對於各家各派有深入的認識,既知其所長,又知其所短,到自己執筆的時候,能夠漫不經意地選用某家之長或兼用數家之長,是思的最高成就,融會貫通。這種境界有難的一面,因為多讀之後,不只要熟,而且要深入體會其短長、甘苦。但也有易的一面,是熟而能深入體會其韻味,到自己作文的時候,這韻味就會自動跑到筆下。昔日古文大家如韓愈、蘇軾、歸有光等,本領都是這樣來的。這本領也是來自讀之後的思。

以上是説思的作用的一些主要表現。還有比這些表現更重要的是鍛鍊“思路”。所謂思路,是對於某一事物或某一問題的有條理、具首尾、內容充實、合情合理的想法。我們常説,作文,對於某一個題目,你怎樣想就怎樣寫,這想不是胡思亂想,是指思路。這樣説,文章不過是自己思路的寫照,因而想文章寫得好,就必須有個好思路。思路,人人有,常見的是斷斷續續,不成系統,甚至缺頭少尾,毫無條理。思路有條理,一方面是由讀來。比如一篇理論性的文章,先提出論點,然後舉出種種理由來論證,我們讀它,等於心的活動隨着作者的思路由此及彼地走了一過;另一篇先舉出種種事例,最後提出論點,我們讀它,也等於心的活動隨着作者的思路由此及彼地走了一過。隨着走一過是鍛鍊,但這類由讀而來的鍛鍊是零散的。想集中,融會為自己的本領,還要靠自己常常練習,針對某一問題或某一題目,試着建立為自己的成系統、合情理的思路。這種鍛鍊思路的過程,常常就是寫作(包括下筆前的寫提綱)的過程,這到以後談寫的時候再説。這裏需要注意的只是,為了學作文,多讀之後還要用思來消化,使外來之物變為自己的。

標籤:之讀 雜談